历史社团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吴海燕 盐城市初级中学历史组
内容摘要: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激发至关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社团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学生竞赛、图片展览、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自我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文以一线教师的校本实践活动来浅谈了社团活动的大致活动内容方案,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也谈到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社团活动 实践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效率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学生愿不愿意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活动能力,我们的社团诞生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社团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学生竞赛、图片展览、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自我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的社团——明史言政社团成立于2024年9月,在成立初期,本着自愿的原则,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招募新社员。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我们制定了社团的活动章程。为了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展示才能的平台,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我们逐步还社团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立了学生机构,由学生竞聘上岗。
一、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我们广泛征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课题,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如下:
1、带领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走进身边的历史。如:我们的盐城中学校园。这里有正北楼(抗日战争时期抗打五分校的遗址),有瓜井(三国时孙权的父亲孙坚做县丞时组织挖掘)。参观海盐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家乡——盐城的历史,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更加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校园。
2、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点编成歌曲,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谱曲或是利用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来填词,让学生看、唱结合,动口动脑,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并帮助他们记忆……也可以通过搜集历史歌曲,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我们称之为“歌曲历史”。
4、历史上涉及到的古代科技发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制作。比如: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体验。
第一步、收集材料,分组调查、探究,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及拓印的方法,并对获得的资料做记录。
第二步、利用材料,分组讨论需要的材料、工具及制作方案。
第三步、分工合作:携带工具和材料、打印字体、雕刻印刷、制作纸盒、装裱。
第四步、精心设计字模、版面,动手制作。
5、社会调查实践,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家中长辈、展示家中老照片等具体形式来进行实践,从活动中深深的感受到改革的春风无处不在,吹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
6、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实时政治的一些活动(如海峡两岸关系展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还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论会等等。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内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养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历史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
1、实践性,即“活”“动”性原则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学习必须同实践联系,否则历史就失去了“以古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了。历史社团活动必须立足于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只有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搜索资料和处理信息,才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的活动为: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调查。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投身于周围的社会生活中,从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访问、调查、查阅资料,再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整理,写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讨论、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交流调查结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认为历史也是可以体验的。通过这次活动,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性是活动课的重要特征和有效途径。
2、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就其学习内容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就要求历史社团活动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综合,淡化学科体系,围绕研究的问题,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认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们的一次活动叫《西安游记》,让学生模拟导游,从建筑、绘画、书法、古墓、雕塑、美食、等等方面来介绍西安这座城市的情况,还由于这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极感兴趣,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面很广,也大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了我们社团活动的综合性。
3、开放性
社团活动应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活动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和爱好者的多方面要求,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活动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活动过程当作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例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指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选择研究方向,然后分头组织材料,阅读、上网查、图片,以学生们为主体,然后分别整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拘一格育人才。
4、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社团活动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没有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就难以完全高质量要求的课题,也难以体现活动课的目标。所以,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5、知识性和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也不可能奢谈能力的培养。当然,社团活动给予学生的知识,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课的学习,达到活动的目标,课题的趣味性不可忽视。
社团活动不仅加深和拓展学生的课内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而且还渗透了思想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快乐,激发起了他们了解历史,探究历史,追寻历史印迹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明史言政社团发展中也存在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部分学生收集和获取的资料还很有限,对史料的运用及表述历史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锻炼;
2、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胆子还不够大,社团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积极分子的舞台,有些学生仍然是以观众自居,而不是主角。
3、社团的人员较多,分两个阶梯教室活动仍然一个班有75个人,所以在组织活动时,秩序和纪律很重要,在这方面还需要想办法.四、历史社团活动要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需要注意的改进方法,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历史社团活动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历史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地参加历史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3、必须使历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历史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又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历史学习,教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历史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社团活动我们真正的搞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让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一方面打破了死板的教学传统,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而在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当中,受到格外重视的则是情境教学法,它的巧妙应用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知识形象更加生动,学生理解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也被点燃。结合历史教学实践,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加以科学和艺术的加工,借用情境教学,让初中历史变得妙趣横生。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趣味性
教学专家李吉林首次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并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得到了更大的完善和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琐碎、呆板、无趣和低效的特点,借鉴古代教学概念中“意境教学”的理论,将语言、行为、环境等融为一体,共同为教学服务。而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讲,历史知识表现为琐碎、片段、复杂,这需要学生很强的记忆力。但是最好的记忆就是理解,或者是将这些知识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脑海中。所以情境教学能够改变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兴趣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合理设定历史情境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感,通过此纽带来连接学生的心理,并运用生活语言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变得更加敏捷。这样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学生因为和历史没有情感而感觉到的枯燥,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应当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使他们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获得了快乐和喜悦的体验。所以老师要设定合理的情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将历史教学导向一个新的境界,给学生全新的视角和不同的体验。其目标的设定除了要考虑课本大纲的要求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喜好放在首位,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创设情境,而不是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二、优化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实感受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就要结合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设计和选择,这些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不可复制。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创设都不可能代替现实,但是历史的真实性要求我们以史实为依据,突出历史的不可变性。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反传统的教学当中的,它强调的是按照社会的真实去改造课堂,让学生在其中能有真切的感受。所以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进行优化,尽可能贴近于事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所学和积累,通过收集各种信息,构建真实的故事骨架,把生活融入实际的情境创设当中,提高信息的传输量,让教学面向生活,让学生直面历史。为了能让历史情境可以更加逼真,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背景视频,插入背景音乐或者是一些背景图片。一些自制的小道具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带入情感的作用。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集大家的力量使历史情境教学更加有趣。
三、主张故事导入,设身处地学习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人为创造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来“感同身受”,了解一些史实和对人物的影响。而情境教学则将这种想象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叙述历史故事的时候,明白历史人物的一些抉择,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历史事件更加具象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其他的优秀品质。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鸦片战争的相关故事,然后在故事的讲解中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则是,学生对当时历史的了解,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通过语言来创设情境,简单迅速
一些小的历史事实不需要大型的模仿和情境创设,通过小的对话进行则是最省时省力又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语言是最普通,但却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没有重视到其教育意义,甚至认为它和传统的教学没什么两样。用语言来创设情境不仅体现教学的灵动性,还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改变教学方向。所以重视语言的传播魅力,是情境课堂成功的关键。学习历史,不是将历史事件记住,或是了解发生了什么,而应该是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语言有很强的教育作用,能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收获情感,如在《甲午战争》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低沉的语言去读一些慷慨激昂的语句,先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将课堂笼罩于这种气氛当中,让教学更加有趣、精彩。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要准确结合历史背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真实为准绳,以情感为烘托,将学习历史变成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编辑 韩 晓
情感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惠州一中 张小梅
【关键词】情感体验 角色扮演 课本历史剧 群体角色体验
到目前为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广东已经开展六年多了。在这六年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性、发展性的学业评价理念已经普遍为教师理解和接受。但是,学生的学习观念、方式并没有明显改变。去年笔者曾对本校初
一、初二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对学生而言,历史学习更多的仍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调查发现:影视、网络媒体等是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学习方式,这说明具体、形象和富有情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经过几年课改尝试,笔者认为情感体验教学不失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要求、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初中历史课堂引入“情感体验教学”的尝试。第一阶段:单纯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还希望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和激励,角色扮演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舞台。角色扮演是根据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收集、阅读材料,分配角色演练,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体验和感受历史,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采用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角色扮演:第一,了解学生的初始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确立角色扮演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第二,提供相关人物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使其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第三,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由于笔者在2024年的《角色扮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具体论述了其主要做法和实例,在此不再详述。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实验,自己在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才可能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角色扮演的形式,正是通过“由做事而学习”,使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改变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特征。但在上述第一阶段单纯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教师在操作。从选择学生角色和确定扮演对象,了解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分析人物个性体征,甚至搜集、整理相关人物资料等几乎都是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资料和角色,故而他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感受是单薄的,看似“热闹”的场面也是比较肤浅的。如何真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使他们更加主动而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全貌?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后,笔者带领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的尝试。第二阶段:课本历史剧的编辑和演绎
历史知识是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由于学生扮演的历史人物,往往是局部的、片段的,因而常使学生的认识局限在个体或局部。为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史实的完整认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编辑和演绎课本剧。其基本思路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活动促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主要过程有五步:
第一: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喜好,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剧本和自己喜欢的角色,组成表演组。在教材的每一单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取一课作为剧本的蓝本,并由学生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第二:资料组的学生课下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信息,并对其作进一步的联想、思考、推断和验证,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给表演组成员;第三:编辑组成员编辑和修改历史剧本、制作课件、准备道具;第四:通过课堂阅读和探究,资料组成员和表演组成员之间的分析交流,体验和感受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第五:导演组组织演绎者排练剧本到最后的正式演出。第六:反思组成员总结反思整个过程的成败得失。
这一阶段事实上把学生分配成五组:表演组、资料组、编辑组、导演组和反思组。学生参加哪一组活动或者每一组的具体活动的时间、内容,完全由学生综合各种因素后自己决定,教师只负责落实每组活动的结果、协调各组之间的进度、解决学生遇到的又实在不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主要有两点不同。一它是通过完整的课本历史剧的编辑和演绎,使学生在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整个历史场景,建构比 较完整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角色扮演而感知的局部的、零碎的历史知识和情感体验;另外,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使学生由被动依赖和接受学习转向相对独立,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从而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
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内容时,组织学生编演短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秦孝公”、“甘龙”、“杜挚”、“商鞅”……这些由学生扮演的这些“历史人物”穿越时空的隧道汇聚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激烈的舌战。再现了二千多年前“廷议”的场景。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和课堂剧的演绎,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人物秦孝公和商鞅,感受到了变法的重要性。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和艰难,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场的师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最直观最深切的体会,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走进历史,感受和体验历史,创造性的实现了主动学习,主动建构历史的全过程。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表现欲、好胜心强、大胆热情、长于感性思维等年龄和心理特点,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在初一阶段大量展开。对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考过度的八年级学生,则比较适用具有一定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课本历史剧演绎的方法。但二者也有不足之处,前者所习得的往往是局部的、片段的知识和经验,而后者则需要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编写剧本、排练演出,花去学生较多的时间,而表演者的表演水平又直接影响到体验的效果。此外,两者最大的不足则在于:只有少数的表演者能深入地体验和感悟历史,大部分学生仍是旁观者,不能自觉而主动地融入课堂。怎样让更多甚至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呢? 第三阶段:群体角色体验
初三学生的思维大多已过度到理性思维,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再满足于活跃和热闹的各种表演,他们更适用较为简便的、操作性强的、人人都能参与的群体角色体验的教学方式。群体角色体验不同于单纯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也不是课本历史剧,不需要学生上台表演历史角色和历史剧本。它是借助语言、文字、音乐、歌曲、图画等媒介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积极开展历史想象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通过联想、探究、思考、推断和验证等自主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找问题、觅方法、得结论,形成历史概念,从 而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具体课例说明之。
加拿大相当于我们高一年级历史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体验的活动:如果你是这次战役的一个战士,从他的角度来写一首诗描写这次战役;还可以画一系列图片来表现这场战役;请想象:在这次战役中,这个角色经历过什么;如果这个战士最后战死,你是战士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或是妻子,请你为你的最爱的死写一首诗。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首先以这个战士的身份进行描述,描述的过程,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时也是学生融入角色的过程,由此学生也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接着,用图片来表现战役的场面,使学生更深入地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最后,角色转换,以战士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或是妻子,为自己的最爱的死写一首诗,而诗是情感凝聚的语言,画是最具直观冲击力的视觉语言,这是两种在情感教育方面最有力的工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战争经历及其家人失去亲人的体验,来表现战争给普通人家带来的苦难。这个活动,通篇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贯彻。
再如很多教师用过的一个例子: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课前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小纸片(大小相当于A4纸的四分之一)。在进行课前复习测试时,教师规定不能用原有的测试本,必须用教师提供的一元钱一张的小纸片。学生议论纷纷,有惊异、有不满、有气愤。这时教师特别强调:如果不使用小纸片测试,在课业评价里本次测试成绩将以零分计算!出人意料的是,课室的嘈杂声反倒逐渐减弱了,到最后竟没有一点声音,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明显感觉对立、对抗、愤怒的情绪在教室里扩散,历史老师的高大形象此时大打折扣了。但教师丝毫没有让步,继续强调测试规则,这时几个听话的学生开始走上来买小纸片了。在教师“零分”的 “威胁”下,又有一些学生“就范”了。当大多数学生手上都拿到小纸片的时候,教师郑重其实地宣布:今后每节历史课大家都必须使用这种小纸片测试,否则课业评价成绩以零分计算,请备好零钱。“不!”、“抗议!”、“暴利!”、“投诉!”、“欺压!”“下课!”……酝酿多时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整个课室一片沸腾。看到这一场景,教师一改严厉冷漠的面孔露出胜利的笑容,对着一张张愤怒又惊锷的面孔轻轻说了句:“这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 这个例子中,教师没有特殊准备,没有出示资料,没有小组讨论,没有制作课件,唯一的 “道具”就是小纸片。教师就是利用这张小纸片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角色状态,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和知识传输的过程,达成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充分而巧妙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群体角色体验法不但简单易行效率高,而且它更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积极性,在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集体中所有成员不约而同地一起联想、探究、推断,群体感受和体验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完成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角色扮演—课本历史剧—群体角色扮演,这是笔者在情感体验教学中尝试的几个形式。它们所适合的年龄阶段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递进关系不是绝对的,三种教学法可以根据具体学情穿插适用。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法,其目的都是试图使学生以“当事者”的身份动手实践、亲自体会,从而形成历史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重视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并利用情境、协作、会话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正是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讲授——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静听、静思的知识接受者,也不是机械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是呈现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及师生共同研究、探寻规律的主体活动,是值得尝试和进一步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附参考书目:
1、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亚夫主编《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
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第三初级中学 何小海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本剧 编写原则 应用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7A-0119-01 历史课本剧是指在坚持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历史课本中的书面知识进行改编,将其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简单、形象的形式来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课本剧。
一、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一)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二)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高潮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二、应用历史课本剧的具体步骤 教师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资料搜集、剧本编写、彩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课本剧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期,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均来自这一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改编成历史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来了解这个纷争不断的时期。教学时,笔者选择将负荆请罪的故事改编为历史课本剧。
(一)课本剧准备。课本剧准备是指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教师在教学前要告知学生创作历史课本剧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剧本编写和表演。编演负荆请罪的故事,主要是要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最后,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特质、爱好、优势等,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简单地说,教师在课本剧准备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二)课本剧编创。在课本剧的编创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要在深入阅读历史课本后,搜集和整理真实史料,并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编写剧本。编写负荆请罪的历史课本剧,学生要搜集廉颇和蔺相如的个人资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过程资料进行搜集,最后对资料进行整合。具体的编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历史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梳理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第二,确定廉颇、蔺相如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人物关系。第三,突出负荆请罪故事的矛盾冲突,确保剧情跌宕起伏。第四,编写人物台词,人物台词要简洁、通俗且符合人物特点。蔺相如是文臣,为人低调谦和,所以其台词比较书面化和委婉;廉颇是武将,为人高调不羁,因此其台词比较口语化且更直接。
(三)课本剧彩排和表演。彩排和表演历史课本剧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指导是决定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选举确定导演。导演一定要有亲和力、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角色设定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演员。如廉颇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高大威武,在气质上自信洒脱;蔺相如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温文尔雅,在气质上沉稳淡然。其次,教师应帮助导演组织和指导演员进行彩排,通过多次磨合来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正式表演。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演出时充满自信,并与同学进行充分配合,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笔者认为,历史课本剧进入初中历史课堂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和优势,应该予以大力提倡,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历史地图准确地标明了历史活动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空间联系,还显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空间变迁的情形。它能巧妙地、科学地包容以上诸方面于一图,做到综合、直观,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尽管历史地图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有不少教师对历史地图熟视无睹,即使偶尔运用也是一带而过,当作点缀,没有充分意识到历史地图的价值所在。忽视历史地图教学,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忽略了对学生用图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历史地图,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故撰此文,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以便今后教学中能更好地运用历史地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方位感,正确理解历史史实
历史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分布在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时空里。无论是讲到国家疆域,还是战争形势,无疑都离不开历史地图。没有地图,学生就不知道秦朝的疆域有多大;没有地图,学生就不知道丝绸之路从哪里出发,到哪里结束;没有地图,学生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没有地图,学生不会明白近代沙俄占领了中国哪些领土;没有地图,学生想象不出蒙古军三次西征的影响有多大„„历史地图作用重大,而学生的读图能力却不容乐观。上海近几年的初二历史会考,多次考到世界七大区域文明。每次考完后,有些同行就感叹: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实在差!填图过
程中,有的学生把古希腊文明成果填到了古罗马的位置上,有的学生则把古巴比伦文明成果填到了古埃及的区域里,甚至还有学生在长江、黄河所处的文明区域写上了古印度的文明成果!张冠李戴,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教师在抱怨学生的同时,是否对自身进行过反思: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结合地图进行教学了吗?历史地图运用得合理有效吗?假若教学过程中,学习区域文明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文明成果与地图上的相应区域一一对应,学生的空间方位感就会增强,张冠李戴的现象自然也就大大减少了。
有效运用历史地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方位感,在此基础上,还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史实。比如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如果教师仅用文字描述,学生没有空间概念,最后的结果,学生也许记住了元朝的疆域最为辽阔这一史实,但它到底有多大,学生未必真正的理解;相反,利用《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并与《唐朝疆域图》一起对照,则有助于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再如,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把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战术称为“关门打狗”,若没有历史地图或没有用好地图,不少学生学会了之后,可能记住了相关的基本史实,而对于战役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战略、战术却很难理解。相反教师若在讲述时首先把“三大战役形势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此时国民党已全面收缩战线,其军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的一些大城市里,随后把辽沈战役形势图呈现给学生,指出东北国民党军队主要龟缩在几个孤立的城市里,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方位感,意识到首先发起“锦州之战”,可以切断华北与东北敌军的联系,断绝东北敌人的后路。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有了正确的空间概念,自然而然
也就理解了“关门打狗”的含义。
所以说,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转化为直观的复杂的形象, 加上初中学生空间方位感也比较弱(女生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叙述得再清楚明白也不能表现为地域空间的图像。而历史地图是感知空间地域的有效载体,如果把叙述的史实与地图有机结合,则有助于学生增强空间方位感,正确理解历史史实。
二、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化解难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老师讲起来深奥复杂,学生听起来晦涩难懂,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疲惫,教学效果不好。而有效运用历史地图,则可化繁为简,既可巩固重点,还能化解难点。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理解这句话?单靠教师的文字描述,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假若教师利用地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让学生在图上分别找出解放区与国统区,再根据示意图,找出刘邓大军的进攻方向,可以看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表明解放军主动地向国统区发动了进攻,把战场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而大别山地势险要,东面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西面是国民党的战略要地武汉,所以解放军此举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撤兵保卫这一地区,所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初中教材中类似的教学重难点内容还有很多,例如为什么说隋朝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武汉会战中国民党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些与历史地图密切关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地图,并在观察地图的同时,发动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发表各自的看法。在师生共同读图、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起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大凡与空间地域相关的重要内容及难以理解的内容,若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好地图,则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提高观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地图中,既包含着显性的信息,也有不少隐性的信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地图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还可以通过地图上的信息提高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一课教学中,讲到“交子与会子”时,笔者提问“北宋初年都城东京使用什么货币”?由于有同学看到小标题写着“交子与会子”就脱口而出“交子”、“会子”,笔者则引导同学观察《北宋中期货币使用区域示意图》,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交子出现于北宋中期、仅在川蜀一带使用,所以北宋初年东京使用的货币为铜钱。笔者进一步追问“北宋中期川蜀一带为什么会出现交子呢”?地图上没有这个问题,但若把地图与相关的文字结合起来,则可明白,交子的出现是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在利用地图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获得了图上的显性信息,还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获取了此图包含的隐性信息。
使用历史地图,可以一图多用,提高学生多角度观察地图的能力。笔者讲到《文明的交流》一课时,有效利用《郑和航海船队路线》图,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图中信息,结果有学生从时间角度,观察到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有学生从范围角度,观察到郑和下西洋主要到亚非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学生从频率角度,发现郑和下西洋先后有7次;还有的学生发现郑和7次下西洋都是从刘家港出发;个别的同学还从显性上升到隐性,感受到郑和下西洋规模很大,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利用历史地图时,既可一图多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图,也可以多图并用,把几幅图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笔者复习世界史内容时,提供给学生“一战前、一战后二战前、二战后、苏联解体后的四幅欧洲地图”,打乱次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按照时间顺序对四幅图进行排序,并说出理由。由于笔者平时教学中注重历史地图的运用,所以大部分同学能够从图中国家名称的变化判断出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在分析比较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学生既归纳梳理了所学知识,也提高了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的作用毋庸置疑。不过,在运用历史地图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历史地图。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对历史地图熟视无睹,或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能为用图而用图。至于选哪幅图,怎么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特点而定,为教学目标服务。
2.指导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读图。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时,这样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由于问题过于笼统,学生或者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回答出的问题漫无边际。相反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读图,则更有针对性。
3.图文结合使用历史地图。地图需要文字的解释与说明,文字也需要地图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历史地图能够直观、准确、生动地标出复杂的空间信息,与文字内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不仅不能被忽视,而且应当把这种直观、简约、概括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利用,使它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好帮手。
2024年12月发表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