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最新文章

第一篇: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商水县汤庄二中 惠春荣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比较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于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

加强中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有近50%的人是因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的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德育工作应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法制教育与之相辅相成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法制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上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的冲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一定的冲击。另外,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大量存在。而如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也必然对中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同外在的不良影响仿佛在赛跑,谁跑得快,谁就在学生头脑中占有主要位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正像杜威所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学科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历代君王能成就霸业,铁的法律是前提。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法制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法制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课时的限制等因素,德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说教性等,从而大大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的责任作了深刻的解释,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首位,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他的首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深刻认识到做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古人也曾说过“修身、治国、平天下。“古人尚且如此,作为今天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师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法制观念。

其次在日常的备课中要精心挖掘设计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恰当的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计划。忌空,空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忌高,太高,悬在空中,使人感到不真实亲切。目标要实,从小处着眼,以小聚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德育教育的素材,找到实施的切入口,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选择恰当方法,其渗透才不会落空。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法制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真挚的情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历史教师无论对历史人物,还是对历史事件,都必须公正客观、爱憎分明。这份真挚感情,溶入教学之中,就会与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教师用良好的品质和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其德育渗透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第五、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举行法制教育会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六、结合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在现代史的教育中,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解放军铁的纪律也是战胜日寇和国民党八百万军队的保证。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完善的法律作保证,那么才会有和平发展的繁荣局面。

除了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在校外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外,还要结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使学校法制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如:举办历史名人的爱国事迹征文,组织中学生观看历史教育影视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教育意义;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与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历史教育,努力加强中学历史教学德育与法制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与法制的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使中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的教案

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的教案

授课教师:蒋国础

课题: 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可渗透的法制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二)非法持有毒品的 ‥‥‥

(六)强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向他人提供毒品的.第六十二条 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导入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借此机会,渗透法制知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二)非法持有毒品的 ‥‥‥

(六)强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向他人提供毒品的.第六十二条 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2011年9月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沭阳县庙头中学 胡维

摘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来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课堂教学是语文的主阵地,它包括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日记则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这几方面应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富有实效地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词:

德育 实效性 困境 大语文观

当前的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② 现代中学德育要走出困境,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我们必须搞清楚原因。只有把握学生的思想脉膊,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高中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二、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三、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四、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作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探索,我觉得春风化雨式的熏陶强于机械、空洞的说教,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课文的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唐代的韩愈曾说:“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课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教学《陈情表》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了“孝”的教育。重点放在对“孝”的理解上。《陈情表》这一经典之作所流露的对祖母的拳拳孝心与现代中学生感恩心理的淡漠、孝敬传统的缺失形成非常强烈的比照。课堂的重点放在“今天我们怎么理解《陈情表》所表述的‘孝”’以及“你是否对你的长辈尽过孝心” 这两个问题上。《陈情表》中李密把少小时的凄婉之情、对朝廷的报恩之情与对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孝情以及恐被朝廷猜疑的忧惧之情、责罚之情诠释得细腻、周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对父母曾经孝敬或不孝敬的事,同学们纷纷发言,当一位同学谈到自己曾经当众对母亲发脾气,而使母亲背过脸去“眼睛发红”的时候,甚至痛哭流涕,引得有类似经历的学生也跟着哭泣。能动心动情,这也足以证明学生不是对亲情漠然,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让学生渲泄感情的方式,是我们还没有打通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受学生欢迎的作文教学绝不是死板的方法说教,而是灵活的方法加上对万花筒式的社会现象破析与思考的结合。对社会现象破析与思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正确与否和思想是否有深度的一把尺子。学生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有正确而有深度的思想,其次才是写作的技巧。而正确的思想又是反映学生德育素质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作文课上,我常常是通过让学生破析和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对于学校门外的乞丐行乞现象,我让同学们讨论:你对此有何认识?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有一位学生的发言很精采,他说:“我觉得行乞的人一般会有自己的苦衷,我施舍的通常是老弱病残的人,而对于那些应该有劳动能力的人,我也会像毕淑敏那样‘坦然走过乞丐’。我们个人只能这样做,但对于社会,应该建立相应的救助机构,去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让我们的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他的发言得到很多同学的赞同。他的那堂课写的作文《走过乞丐》,让我看到了一个很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高中生形象。

在另一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看一则故事:美国的一位记者报道撒切尔夫人参加竞选时说:“如果她能够当上外交官,那我将自己的鞋子吃下去。”几个月后,经过撒切尔的不断努力和奋斗,终于当上了外交官员。然后她买了盒鞋形巧克力,送给了那位美国记者。然后让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评述这则故事。学生讨论非常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赞同撒切尔夫人的做法,觉得她能以德报怨,反映她的绅士风度,与那位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记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能认识到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是正确的,说明他们对能谅解他人的这种品质是认同的,不少同学在《教养的芬芳》那篇作文中都引用了这则材料,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谅解这种品质的理解。

第三,在语文活动课中对德育进行渗透。语文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因为我们一贯坚持“大语文观”,主张“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安排了活动课。在离高考还有二百天的时候,我们高三组织了“远足”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一路口号一路歌,但没走三十里,有的同学已经感觉无力前行了,当看到学校领导和老师走在前面的时候,又打起精神向前进了。一路上,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特别是老师和领导的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当看到路旁花圃时,同学们的激动、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我觉得这一次的“远足”意义非常大:它培养了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正如一位农村同学在他的《“远足”感受》里所写的:“„„我只是单纯地走路,在接近半天的时间里,尚且这样累,可想而知,我的父母整天劳作是何等的辛劳;我也看到了我们家乡的巨大变化,我又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第一次感受到同学间的深厚情感表现在: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也懂得了吃苦是通向彼岸的唯一途径„„”

第四,通过写《感恩日记》对德育进行渗透。因为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作为高中生,他们肩负着时代赋于他们的重任,尤其要懂得感恩。我一直坚持寓熏陶教育于细微之中的理念,在构建学生精神世界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要求学生写《感恩日记》,让学生在社会的纷扰、浮躁之中,在急功近利的现实中,撇去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学 3

习语文,除体会教材文本所应有的人文底蕴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动情点,感受点滴恩情。这不仅为作文积累了素材,而且从感受点滴恩情中让学生去体悟人情、人性,学会感恩,也学会施恩。很多学生在《日记》中表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等。

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德育进行渗透,这已成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以上只是我对在语文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实效性探索的一些经验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文的主阵地,它包括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日记则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这几方面应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德育基础。

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③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话。

浅议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沭阳县庙头中学 胡维

内容摘要:

学生学习语文积极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成绩的优劣。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去探索一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本篇论文主要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审美观点的提高,作文教学等方面去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关键词: 调动 学习语文 积极性 正文部分:

浓郁的学习氛围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而学习的积极性是构成浓郁学习氛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在此主要是探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这一年的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我探讨了一些经验,我将实践经验归纳如下:

一、从理喻的角度,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做到主动去学。

“众”语文教师“周知”,学生不肯学语文是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小学稍好些。因为小学生学习的课程要稍少一些,早上要抽点时间读语文,晚上要抽点时间做做基础题,毕业试卷上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出自书上,并且古文部分不超出课本,这样基本能应付得了毕业考试。而初中却不同了,学生认为中考试卷上没有几道题是课本上的,所以学生平时只限于课堂上学语文,课堂外就只做其它科目习题,也不要说早上读语文了。他们是把早读课时间全花在读政治、英语、历史等科目上。

针对以上现象,我对学生是晓之以理。我曾经在课堂上打过这样的比方:坐班级最后一排的同学要想到达讲台前怎么办?论距离,不远,但如果你只是望而不抬脚去走,这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讲台前的位置犹如一张中考语文试卷,而最后一排学生往讲台前走的一步步的路程,则是初中三年中平时的语文学习。你平时不学语文,怎能顺利通过中考。通过这一比方,不少学生默默点头。平时我还跟一些学生说,提高语文成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学语文,即使你再刻苦,也不可能三五天就见效;你不学语文一周或两周甚至一个月,你的语文成绩也不会陡落。但是如果你一学期或一年不学语文,语文试卷上是绝对能反映出你“没学”的水平。

课堂上的提醒和课后的交流,使我的实验班学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对待语文学习,学习语文的浓郁气氛开始形成。

二、教师自身要博览群书,要“活”教书,教“活”书,让学生对你这门语文课有兴趣。

我在教学《改造我们的学习》一课时,上面有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由于当时是下午第一节课,同学们昏昏欲睡,我就讲了有关解缙的诗词故事,即解缙给皇帝扇子上题诗时,由于记忆错误,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丢掉一个“间”字,在几乎杀头的情况下,解缙灵机一动,把所写的读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是自己新作的一首词而免了死罪。刚才想睡觉的同学也就醒了盹,来了兴趣,我就“言归正传”,继续讲读课文,课堂气氛很活跃。

我在教语文上的“活”字,是为我的学生所共认的,无论哪一课教学,只要主题可以多义的或虽然参考答案是唯一的,而学生认为不唯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都加以认可。我在教学中常就艺术上或主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常常得到我的学生的认可,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看出来。例如我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由于课后面附有《沁园春·雪》,我让学生讨论“同学少年”和“风流人物”的内涵,学生毕竟有自己的主见,一个学生就说:“其实毛泽东所说的‘风流人物’就是指他自己”,当时许多同学“傻了眼”,我望着同学们微笑着点了点头,并请这位同学讲一讲这样说的道理,以“理”来服其他同学。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在课堂能充分参与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现在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他们自我意识很强,课堂上很想展示自己,老师若不给他们创造机会,他们就会变得消极、被动,甚至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这种心态,强化学生的注意心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老师,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经常“充电”,使自己的教学“功底”深厚,叫学生想上自己的语文课。

三、在教学中渲染审美气氛,创设审美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课上,教师可适当运用一些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实物和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一种审美的情境。我在教学初一年级语文《伟人细胞》时,讲到一个词语“扫堂腿”,我在给这个词语作解释时并带着动作,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不仅理解了词语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记得一位教育家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这位教育家在讲台上艰难地演示着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学生个个热泪盈眶,这种情境气氛,既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共鸣之中,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6

急着要去学语文。

四、语文教学中还要重视作文教学。

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注意作前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特别是作文讲评课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作文讲评课上,我都是选几篇本班学生写得好的文章作为范文讲的。被抽到读自己作文的同学真感到无比自豪。那些感觉自己作文写得较好的同学,常常是盼望着作文讲评课。如果作文讲评课上得成功,学生感兴趣,那么学生就都注意把自己的作文写好,争取有“崭头露角”的机会。我今年所教班级,第一次写作文时,还有抄《作文选》现象,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现象了。且每次作文讲评课上,都不断地有新作者登台读范文。这样,我们的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断地得到提高。

五、为人师表,坦诚相交,塑造学生喜欢的良好的教师形象。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形成课堂上和睦愉快的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缺少的因素。

现代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是单纯的外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一位僵硬呆板,或威怒于形的教师,即使长得漂亮穿得洒脱,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相反,一个教学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性格活泼、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老师,即使外表有什么缺憾,也抹不去它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摒弃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呵斥性、嘲讽性、甚至辱骂性语言,给学生应有的理解,尊重学生,正是一个好老师所具备的,学生又怎能不爱屋及乌呢?自然就喜欢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了。

以上是本人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方面所做的一点探索。这一点“探索”虽已取得一点成绩,但我所教的班级在中考或高考中是否能取得比其它班级更好的成绩,还有待于以后时间去验证,我将尽力带好自己所教的班级。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改造我们的学习》· 《沁园春.长沙》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第四篇:法制渗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论文联盟http://www.feisuxs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法、懂法。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从小培养儿童的法制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

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论文联盟www.feisuxs整理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3.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六年级《彩色的翅膀》讲到小高等几位边防战士,这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社会主义新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履行兵役的的义务,但是已经远远不像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国家想什么时候征兵就什么时候征兵,想征用谁就征用谁,而是具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十分合理化和人性化。

4.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5.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之中 学生读书阅读,这个看似是和法制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讲讲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告诫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发布时间:2024-04-03 作者:张峰 来源:阜阳十五中 浏览次数:10754 学校地图

内容摘要:

在现代法制社会,教育者应当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关键词:

语文教学 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不过,初中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在《斑羚飞渡》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此外,如《变色龙》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学习《孔乙己》一文,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倘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不仅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此外,在学习《那树》时,我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我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第8课:秦的统一

德江民族中学:杨慧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法律条文。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新知教学)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师:归纳总结,安排学生讨论:你能否描绘一下课本上嬴政的画像?秦统一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

生答师补充:联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劳只是实现统一的因素之一,秦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 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4.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识与郡县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这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其中,哪项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生:从这套制度对当时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讨论回答,并说明今天我国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用。6.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 生:回答政治方面。

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统一文字。

3、为了巩固语言文字的统一,国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法律条文如下: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4.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

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5.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6.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体展示资料。生互相补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等。7.为什么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8.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会是怎样一种社会状况? 生:畅所欲言,思想活跃。9.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归纳: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师过渡: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强思想控制。

4.“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样?

生答师补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许多儒生被杀,严重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风气。师过渡: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

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 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4.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象征,但修筑它需要大量劳力夜以继日超负荷的劳动,劳工不堪苦累,无数人惨死在长城脚下,也为我们留下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哪个同学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修长城的什么看法?你的见解如何?

生:畅所欲言,归纳长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生:灵渠。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作业】 【反思】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