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李逸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求到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24年翻一番,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针对滨海县实际,我们提出力争2024年,确保2024年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这是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滨海县加快构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框架,不断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稳固的农民收入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以近14%的速度递增,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方向:建设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面貌。从整体上看,滨海农业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阶段;进入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特殊的阶段,农民增收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出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农业生产效益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快,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不能有效对接,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商品化率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从而造成了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宽,增幅不稳定。因此,我们把拓展、调整、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作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加快建立一个基础收入稳固,非农收入多元,能够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农民收入体系。农村经济系统的结构体系决定农民收入体系,我们把建立统筹协调、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作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推进劳动力“外转内输”,加快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从增加农民的基础性、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移转性收入入手,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一、打牢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基础性、经营性收入。大力巩固传统农业。目前,传统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我们注重发挥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每年都组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种养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保障粮棉油生产安全,并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连续多年保持增产,平均亩产收益近千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结合我县的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概念农业。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4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3万亩,省道327沿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已初具规模,千亩生态休闲农业园正在加快建设,这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适应市场需求、资本增值能力强的新型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据测算,设施农业亩平收益在4000元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目前,震洲粮油、金昉首乌等企业发挥了龙头作用,订单农业规模快速扩张,面积达到95万亩。新上了雨润食品、啤酒麦芽等12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组建了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增加了农民在流通环节的收益。
二、统筹协调,推进乡镇工业化与城镇化,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着力把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把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民营创业园建设。积极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2024年启动了乡镇民营创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全县入园企业达到33个,投资额超5000万元项目达13个,可新增1.2万人就业。统筹推进乡镇集镇建设。民营创业园建设与集镇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来抓,结合自身的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确定城镇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高标准编制镇村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精品街区,建设集镇市场。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进城工程,在土地、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创业。近年来,我县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基本要求,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职业介绍、指导、培训和就业“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劳务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劳动力“内转外输”,目前农民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
三、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如何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更多地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工作中着力注意解决的问题。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并允许农民以股份合作、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一次分配保基本收益。把土地股份合作作为基本形式,使农民变股民,经营权变股权,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两种形式,采用固定回报、保底分配的方式,保证流转土地农民的基本收益。二次分配防市场风险。主要采取二次分配保底分红的办法,降低股民的市场风险,并优选承包人。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中介桥梁和引导作用,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对接包方的经营能力进行分析,公开竞标,签订规范的转包合同或协议。
四、认真落实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以农村中缺乏劳动能力,致富困难较大的群体为重点,着力把短板补齐。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大力实施增收项目、村企结对、牵手致富、整村推进等多种办法,通过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把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农业设施栽培、规模养殖业、手工编织业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2024年,全县组织实施脱贫产业项目160个,大幅带动3万贫困农户、8.4万人脱贫,脱贫率达41.2%。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将国家出台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补贴,直接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年发放资金5000多万元。按照“三个倾斜”、“三个明显高于”和“五个统筹”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五保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建立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建立困难学生升学救助制度;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改建农村草危房,提高农村住房条件,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贫有所济、住有所居,消除农民后顾之忧。通过解决困难群体的增收问题,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作者系江苏省滨海县县长
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鲁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定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我国宏观经济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旧矛盾相互交织,2024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当前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最集中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小型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农村信息化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不高。与夯实农业基础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高,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
步步伐,特别是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专门机构,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技术落后,缺少技术推广、科学实验的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沼气、农机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配套服务严重滞后,影响了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农村金融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去年部分农产品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小麦、油菜籽亩均纯收益比上年减少,生猪养殖效益不稳定,奶牛养殖亏损比例居高不下。从未来形势看,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难度增大。迫切需要采取增加生产补贴、加强市场干预和价格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稳定农业生产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在农业经营收入方面,各种制约因素增多;在工资性收入方面,明年世界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变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恢复发展的困难依然较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难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就业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
六是保护农业产业安全任务艰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困难,进口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出口困难、进口激增,对国内市
场份额的挤占和市场价格的打压十分明显。迫切需要继续加大农产品出口促销力度,推进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市场稳定,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农业发展的法制和制度保障亟待加强。虽然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增长机制不牢等问题,农业经营机制与现代农业的不适应日益显现。在农业法制建设方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肥料及农药管理等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有待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加快农业法制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体制保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2024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国民经济从超常规保增长到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一年,是巩固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2024年,中央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加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研究,及时提出政策意见建议。要狠抓措施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着力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继续搞好油料、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标准化改造。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展会经济,扩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推动完善和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布局规划,重点支持主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机制,坚决防止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新认定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启动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地力培肥技术指导,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
模和范围,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认真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精心组织跨区作业,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启动一批重大协作项目和区域科技项目,实施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和948计划。加强良种培育,支持种子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加强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管、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坚决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爆发流行。进一步加强病虫监测,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积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加强重大疫情阻截带、优势作物非疫区和边境防疫带建设,加大对草原鼠虫害、毒害草的防治力度。
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农业农村十大节能减排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草原承包经营
规范化试点范围,加快基本草原划定进程,搞好人工饲草地建设,发展舍饲圈养,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法制建设,加快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做好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和承包管理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动力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符蓉 指导老师:龙方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从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看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追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其二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二、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24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1985年-1988年4.9%;1989-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仅1.9%;1992年-2024年为4.6%。特别是1997-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下降,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24年的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83-199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1993、1994年分别高达2.80∶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年,差距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一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明显高于80年代。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税费以外的农民负担也显得过重。农民在交纳法定税费后,仍不能按自己意愿安排剩下的所得收入。尽管国家一再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禁止搞不符合农民经济条件和意愿的“形象工程”、达标项目,但实际上有的地方法定以外的收费名目很多,其中不少项目数额还比较大。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农村住户调查,按经济地带分,198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民纯收入之比为1∶0.82∶0.79,1985年为1∶0.84∶0.69,1999年为1∶0.68∶0.51。1980年东部与西部农民人均收入比为1∶0.77,1985年为1∶0.67,1999年为1∶0.65。从收入分配状况看,总体的基尼系数1978年由0.2124上升至1999年的0.3361。如果从局部来看,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据农业部统计,以村为单位,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832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4%。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农村有所1/3人口的月收入在125元以下,其中约有1.2亿人口月收入不足或只有100元。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67000农户的抽样调查看,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13%,1000-1300元的占10.8%,1300-1500元以下的占8.1%。三部分合计占被调查户的31.9%,其中年收入不足或只有1300元的比例为23.8%。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民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使农民收入遭受严峻挑战。
(一)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因素
当前农民人均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较以前增多了,但无论怎么增加,增加多少,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种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获得的农业收入,二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为非农业收入。近几十年来,这两部分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已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8.4%上升到1999年28.52%,增加了十个百分点。而同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比重分别从48.15%和11.16%下降到39.91%和7.14%。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的很重要的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业,而不是种地,这是事实,也预示着今后农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方向。然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主要在于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前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企业经营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破产到闭日益增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减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以城乡相互封闭、内部自我循环和严禁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农民收入渠道拓展的最大障碍。
1、从经济结构来看,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工业扩张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政府强制干预农业生产活动,限制甚至禁止农村工业和商业等非农产业的自然发展,把农业生产局限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城乡产业间的自然联系,而且人为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扼杀了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2、从社会结构来看,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厚的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许多城市出台了限制用农业工的政策,清退农民民工回乡,使得农民进城就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三)农业投资不足
1.农业投资需求压力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小城镇建设、反贫困、农业科技推广、西部农业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农民、集体合作组织、银行和有关企业。农业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报酬率低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使投资流动方向的利润导向性明显,农业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在投资主体中,有能力对农业投资方向进行干涉的主要是政府。由于国家财政能力仍不雄厚,以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份额从相当长时期看仍是十分有限的。
2.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行为,使农业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支农资金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从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一方面农业资金投入量不足,资金供求制品很大;另一方面,农村资金沉淀流失,分散的现象都非常严重。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进城、银行向农村下伸网点,只存不贷;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各环节中截留、挪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利益调节造成的趋利性分流,农村资金重新流入城市和非农业的逆向式分流等表现形式。从全国金融机构年终的统计报表可以看出,真正进入农村的资金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资金不下乡,甚至不到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到农户。从当前来看,农民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经营中的农业,由于农业资金非农化的存在,使本来有限的农业资金更加减少,农民享受不到发展农业的回报。
3.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形成了双层经营的模式。长期以来,双层经营中,“分”的部分强调过多,“统”的部分强调不足,或是对“统”的经济功能强调不足,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加上政府支农资金到位率不理想,农民实际上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微观投入的主体。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从再生产角度看,这些主要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对于扩大再生产所需的中长期投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系的建立等,靠农户是无法胜任的。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增长的收入大部分流向了生活领域,生产性投资下降,这些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四)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并对收入的形成与分配和使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应该说,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市场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农村特产税的征收标准、市场管理费及公路运输的收费等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整,农户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很难确保生产的持续性;
2、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表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仍未得到充分尊重,对农民不合理的摊派、打白条、打绿条等现象时有发生,伪劣农资坑农现象时有出现。
3、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在供求机制方面,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当缓慢。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方面,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不力,农民对农资价格的质量管理的混乱意见较大。运用效果不理想,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困难,农民在增收方面遇到了困难。
(五)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当前农产品品种单
一、品质低劣、结构性剩余等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体制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表现在:
1、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与农业生产长期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农业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缺乏充分了解,其科研成果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
2、农业科研目标单
一、结构不合理。以往农业科研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造成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严重不足。
3、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平均为1%,有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0.5%,而我国仅为0.2%。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为40%,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我国每年都有一大批质量较高、数量可观的农业科研成果,但科研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适用于企业或农户的少,转化为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更少,造成科研成果闲置、浪费,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六)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农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农业的产前和产后部分仍被其它产业所控制,农产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收入风险大,尽管农业产业化在尽力化解这一矛盾,但目前成效有限,而且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真正取得实效的并不多见。二是农产品特别是主要农产品(如粮食类等)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农民很难在价格波动中把握市场,得到好处。长期以来,政府靠提高农产品收购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但从目前各方面情况看,农产品价格上扬的余地几乎没有了。三是大部分农产品是生命体,不耐久贮,保管费用高。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
(七)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农民与政府和社会的对话地位很低,形不成对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农户的供给对市场价格影响甚微,而作为需方的国家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机构却组织严密,这种非对称性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产前环节信息网络不健全,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薄弱;产中环节主要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产后环节主要是没有建立较稳定的产后服务保障,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与贮藏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刚起步,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滞后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服务内容单
一、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方面,这些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是很不利的。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遵循“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在户籍制度上,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尽快将户籍制度的改革从中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撤除人为的樊篱,万众一心推倒“户籍墙”。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法律以及国际组织所接受。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明确规定:“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早在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曾赋予了公民这样的权利。但1958年颁布的《户籍登记条例》取消了迁徙自由的规定。应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废除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登记条例》,制定和颁布确保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新《户籍登记法》。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现“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之,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增收而努力,才能为农村小康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稳定,才能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时,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注释:
①马晓河等:《中国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及其影响》,《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②中国农业专家论坛:《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期。
③.Brown,lester R.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call fora Small Planet.NewYork:W.W.Norton&Company,1995.
通向全球可持续增长之路——政策议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2024年4月2日,华盛顿,高级国际研究学院
早上好。感谢普洛沃斯特·利伯曼热情洋溢的介绍,还要感谢瓦利·纳斯尔主任盛情邀请我参加今天的活动。向我的朋友、以前在基金组织的同事约翰·利普斯基表示敬意,他将主持今天这场讨论。
很高兴能来到世界一流学府——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这里的教师和学生不仅以其知识水平著称,其承担的国际责任大家也都有耳闻,学院在三个大洲均设有校区。我知道,学院今年的主题是“新兴市场”,该主题看似非常恰当,因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是全球增长的主力军。
下周,我们188个成员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将齐聚华盛顿,出席基金组织春季会议,他们来自新兴市场、先进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今天,面对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来自全球的观众,我想预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全球政策议程。
加强国际合作是头等大事
我想从首要问题谈起。在世界依然从“大衰退”中复苏的时刻,在地缘政治矛盾正在上升的时刻,国际合作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我们怎样才能加强国际合作?
毋庸置疑的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已企稳,但复苏过于薄弱,令人难以高枕无忧。此外,除非各国齐心协力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否则我们会面临多年的缓慢且低于标准的增长,远低于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提高未来生活标准所需要的坚实、可持续的增长水平。
这并不是不可避免。正如亚里士多德曾英明地说:“我们通过采取正义行动变得正义,通过温和行动变得心平气和,通过勇敢行动变得无所畏惧。”
现在是采取勇敢行动的时候。
主要二十国集团国家在2月于澳大利亚召开的会议上承认,各国自己采取正确政策行动加上各国之间的恰当合作可在未来5年使全球GDP提高逾2%。
这将使全球经济步入一个与今天截然不同并且更好的轨迹。
在悉尼召开的同一个会议上,与会者要求基金组织监测各国计划,并评估可能出现的“溢出”效应,即一国的政策行动如何影响他国。基金组织的成员遍布全球,拥有技术专长和跨国经验,有条件提供帮助。
我们在该方面一直努力了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拉丁美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及“大衰退”期间。更近期的例子是,我们正提议为乌克兰提供援助,基金组织的支持将激励其他国家伸出援手。
这是正在行动中的国际合作,是正在行动中的基金组织。
我们的作用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承认,因此几乎所有成员国批准了一套治理改革措施,旨在强化我们的资源,并更好地反映股东之间的变化动态。
遗憾的是,美国成为例外。作为我们的主要股东和创始成员,美国未给予支持。就在上周,本可能使这些改革措施生效的立法在国会未得到通过。这令人失望,但故事还未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
美国政府重申其承诺,表示要看到改革尽快得到批准。其他成员国依然致力于这些改革,我本人也是,因为这些改革有利于基金组织、有利于美国经济并且有利于世界。
因此,国际合作将是下周议程上的首要内容。其他还有哪些?
三个广泛的话题:
(一)全球经济状况:增长引擎运转如何?
(二)前方道路上的短期障碍:如何小心翼翼地绕过障碍?
(三)中期前景:如何换挡,并让全球经济达到巡航速度,即更强、更可持续的增长?
让我来一一探讨。
一、全球经济状况
首先,快速看下全球经济。下周,我们将发布新预测,因此我只介绍总体趋势。
虽然总体增长依旧过于缓慢且薄弱,全球经济正在拐“大衰退”这个角。2024年,全球约增长3%,我们预测,虽然全球增长仍将低于过去的趋势水平,但2024年和2024年会出现适度改善。
先进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正在改善,但速度不一。这是好消息,因为过去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一直承担着复苏重担,自2024年以来,占全球增长增幅的75%。在发生巨变的整个经济格局中,复苏最终变得稍微更加平衡。
在先进经济体中,受强劲的私人需求和短期财政抑制作用缓解的支持,美国的增长最为强劲。即便如此,美联储继续谨慎管理货币支持的逐步退出,以及建立持久的中期财政计划,都将是关键。
在欧元区,温和复苏正在稳固,核心国复苏较强,但南部较弱。近期为建立银行业联盟
而采取了令人鼓舞的措施。一段时间以来,基金组织一直敦促此举。实施共同的财政支持措施仍是关键,即将进行的银行资产质量审查也一样。
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安倍经济学的货币之“箭”促进了经济活动。为实现可持续增长,也需要全面发射剩下的两支政策之“箭”,即结构性改革和具体的中期财政计划。
受先进经济体的强劲需求推动,一直在放缓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活动在2024年下半年有所改善。虽然紧张的外部金融条件将拖累国内需求,但尤其是新兴亚洲将继续成为亮点,今年将增长6.5%以上,为世界最快增速。中国也将继续充当关键的增长引擎,但增速放缓并更可持续。
许多低收入国家也是亮点。排在亚洲之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危机期间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年均增长5%左右。这种增长应该会继续,但需关注多个国家债务迅速累积和财政空间受到侵蚀的问题。
在转型中的阿拉伯国家,困难的社会政治背景拖累了这些国家的前景。努力推进急需改革的国家应得到国际社会的鼎力支持。
所以,以上便是全球经济一瞥,我想这样总结:温和且脆弱的复苏正在进行,需切换档位,迈向更快、更可持续的增长。
二、清除短期增长面临的障碍
这将我们带到了我要探讨的下一个话题:前往目的地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短期障碍?我认为有三个。
第一个障碍在先进经济体。浮现了被我叫做“低通胀”的风险,尤其是在欧元区。潜在持续低通胀会压抑需求和产出,以及增长和就业。欧元区需加大货币宽松力度,包括采取非常规措施,从而改善实现欧洲中央银行物价稳定目标的前景。日本银行也应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第二个障碍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企业杠杆一直在上升,存在与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相关的市场波动加剧的风险,加上总体而言,外部金融环境不利。我们从近几轮的市场波动看到,基本面更加薄弱的国家,即国内外失衡较严重的国家,很可能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同样,这些经济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应对措施很可能是防止动荡的最好防护方法。
驶过金融正常化这片波涛汹涌的水域要求所有国家采取合作的方法。那意味着在风险和应对措施方面能形成共同认识,意味着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之间通过合作控制政策的负面“溢出”以及随后对溢出来源国的反馈,即“溢回”,还意味着,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所有央行之间要持续、清晰地沟通。
第三个障碍是地缘政治冲突的抬头,这会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乌克兰局势是一个例子,如控制不好,会产生广泛的溢出影响。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解决冲突不仅要求有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政治。二者均是推动全球经济进入高档运行的关键。
三、使中期增长达到巡航速度
这是我要探讨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话题,即如何在中期达到巡航速度?如何实现被更广泛分享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
我们知道,增长持续低迷的代价高昂:收入增长不快,且失业和不平等的改善不足。事实上,这里的风险是,没有充分的政策雄心,世界可能跌入中期低增长陷阱。我们应如何加以避免?
首先,需解决危机期间存在了一段时间的问题:
·失业——仍有太多的人失业,特别是青年人;
·债务水平高——在保障增长的同时,应对财政整顿的挑战;以及
·金融不确定性——完成必要的改革,使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更加稳健。
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没有一个问题得到解决。
我已提到的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是解决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许多国家的支持政策空间缩小,结构性改革作为政策杠杆的作用将上升。
实践中,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增加更有针对性的投资,扩大劳动力市场改革,加强产品市场和服务改革。
首先,多年来,许多国家的公共投资遭受重创。扩大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投资将增加潜在产出和就业。在巴西、印度、南非和所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增加公共和私人投资是消除基础设施缺口的关键。许多先进经济体也需投资升级现有基础设施网络,例如,德国和美国。
其次,包容性劳动力市场改革能持续促进潜在增长。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代表性不足的群体劳动参与扩大有助于保持国家活力。例如,在韩国,提高妇女和老龄工人劳动参与的措施应该能明显促进潜在增长,并且远不止抵消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近期,基金组织的研究指出,在许多国家,提高妇女在劳动力中的参与度会给增长带来巨大动力。
在青年人失业水平或不正规程度高的国家,劳动力市场改革是避免出现迷失的一代的关键。例如,在墨西哥,据估计,减少正规行业雇佣障碍的改革每年可创造近40万份新工作。
第三,产品市场和服务改革有助于打垮既得利益,推动竞争,并释放巨大的增长和就业潜力。不仅先进经济体如此,例如,日本或德国,新兴市场经济体也是如此,例如,中国。
为什么呢?因为支撑服务业的创新和生产力是现代经济的推动因素。想一想技术、通信或金融。这些反过来又依赖有效、可问责并以规则为基础的机构。
这是能力建设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也是能力建设如今为何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大服务的原因,我们为188个成员国中几乎90%的成员提供该服务,像希腊、格鲁吉亚和几内亚一样具有多元性。
例如,在我去年底访问的缅甸,我们正在作出重要努力,从而在该国推进改革时,加强其宏观经济管理的关键领域。同时,通过基金组织,国际社会汇聚在一起,共同帮助缅甸向世界开放。
所有这些让我们回到了我开始的话题,即基金组织的作用与合作的重要性。
结论
说到这里,让我总结一下。
从许多方面看,世界正处于关键时点:走出几乎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复苏正在稳固,但太缓慢,并且在复苏道路上面临多个障碍。大胆的政策措施能克服这些障碍,并将全球经济推向下一个更快、更可持续增长的水平。
今天,我提纲挈领地列出了其中的许多措施。下周,我们来自全球的成员国将进一步讨论这些措施。已经明朗的是,有一项政策措施尤其关键,即加强国际合作,重新致力于多边主义。
在我们彼此关联的21世纪,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国家的繁荣和全球繁荣联系在一起;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这更加依赖我们的共同努力。基金组织在这种全球合作中不可或缺。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毅力是一切胜利的秘诀。”
全球经济正在转弯,我们需坚持不懈,一同继续前进,完成旅行。
谢谢。
涂料行业创新实现可持续增长
纵观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脉络,一些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停滞不前,或在发展过程出现起起落落,增长出现不可持续,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创新乏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科技创新——产品质量的保证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各种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企业单纯依靠传统模式的发展不可持续,唯一的出路就是实施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营销创新——铸就销售传奇
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不仅加剧了市场生存竞争对企业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以适应时下经济形势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把营销创新看作是企业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必经之路。
在具体营销实践中,要做到 “五个转变”:从营销产品向营销服务转变、从商品营销向文化营销转变、从竞争营销向共享营销转变、从价格营销向价值营销转变、从企业利益营销向社会责任营销转变。
在营销服务方面,正所谓“三分涂料,七分涂装”,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买方市场态势下,服务更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基于此,把握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不断探索涂刷方案的新领域,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比如开设涂饰体验馆等。
在共享营销方面,营销合作与共享已成为新的营销趋势,这种营销理念摒弃了传统市场中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营销观念,以“共赢”为目标,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不断整合出新的市场竞争力。
永远不变的是创新,才能使企业走向成功;也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敬请关注青岛国际涂料展,为您精准导航!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