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启示
吕钟波
沙坪坝区中梁实验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进行新时期角色定位;其次,教师要明析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再次,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系列化和梯度为线,教师要活化教材文本开展课时主题化教学,创生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体验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升语文学习品质;最后,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怀。
关键词:教师角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202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此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变革。教师们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语文教学策略探索变革,以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以期更好地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2024年9月,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全国开始使用部编语文七年级新教材。重庆部分初中学校还承担了初中九年级部编新教材的试用任务。根据部编新教材特点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以期与同行们共商共进。
一、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模式或课堂。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实则迷失自我;要么在变与不变中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究其根源在于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真正领悟与坚守。
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而不会陷入唯分数论的学科本位观,仅成为学科专业知识说教者。
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陪伴者。
二、领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理解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就能抓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是活化文本与创新语文学习活动等为主要策略。
三、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浅尝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作为单元框架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文本的活化利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文本,变式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要素
1.人文类文本教学,变讲为论,以论促研,以写固学,夯实文本解读能力。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在教学人文类篇目中,师生一般是以泛读了解或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人文类篇目的语文要素学习与训练。这些篇目又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
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仰》一文,文本内容清楚明了,主题明显。但是其中作者事例的列举选择与质朴纯真的语言特点则是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如果教师带着学生去深挖细嚼文本,那课堂教学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但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本中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最后写成感悟来展示交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给学生心灵的影响可能会更久远。我的学生就对居里夫人移居法国而没留在波兰提出了疑问;对居里夫人不申请专利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他们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提出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写成了小文章。他们认识到居里夫人的选择正是她对科学和祖国的热爱的表现;还有学生提出本文语言简洁朴素,也正是居里夫人的性格温和淡泊名利的表现。
还有比如《我的母亲》《伟大的悲剧》《竹影》《背影》《信客》等文章,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好素材,变讲为论,以论促研,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会文中的人文精神,又培育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求证与理性思维的品质。
2.以问导学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培养文本解读分析力与提升理解思维品质。培育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设计文本研究的问题是载体。一本书(教参)、一张嘴(讲授)、一支笔(板书)、一张片(课件)、一合作(小组讨论)的样张教学是很难培育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深入理解学习文本的思维与方法。
如《桃花源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这个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经过几番猜测,结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慢慢体会到这是陶先生有意为之,意在强调“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再如《木兰诗》,我叫学生画出心中花木兰的样子,并说明理由。其中一个学生把木兰画得健硕如男,其理由是一个女子敢于替父从军却不仅是孝顺的冲动,而是实力的基础,因而却不是柔弱女子,更不要说貌美如花;二是征战多年,不仅幸存且立下大功,战友也没能识破其女儿身,不仅是聪明就行的,必有健壮之体格。同学的作品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怎么能佩剑见秦王呢?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就能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以文为范,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行教材没有写作课程设计,也没有写作系统知识。一些教师就以中考满分作文作蓝本让学生背,让学生化用,当然这就考试而言是有用的,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就能找到作文教学教材蓝本。以教材文本为蓝本,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如从作文结构上讲:《背影》《春》就是总分总结构蓝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并列结构蓝本;从记叙顺序上讲:《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顺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插叙;从写作素材来讲:《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写人的蓝本,《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就是写事的蓝本......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发掘写作知识并讲解,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活用文本,进行情境体验与写作,训练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学生写作最困难的事就是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没有多少真实的有效的素材。我们大可以发掘教材文本,利用教材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如《孙权劝学》,文中为突出孙权劝学,而略写了吕蒙的勤学情节。我就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补写吕蒙学习的情节。这一情节没有现实的素材,全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学生交来的作文,构思了很多合理且有意思的情节,写得很生动传神。分类型随文学习,一课一得,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知识。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开发创新力。
4.用好文本特别之处,坚守语文教师本色,精读精讲、感染启迪学生对语言文字美感张力的熏陶。
精讲是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它能感染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信服,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更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力、感悟力的有效途径。如诗词曲的学习;现代文中的精妙处、优美处;学生喜爱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就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对语文的情感,对语言的热爱。
(二)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教材文本到普通读物等方式多元创生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
生活是语文,语文也是生活。所以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语文活动,将学生的语文置身于生活中能更好地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动力与能力。
1.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的读说训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感悟力。如晨报宣读形式,每天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宣读一条重要新闻,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同时锻炼其胆识。
2.朗诵表演或竞赛活动,提升的朗诵能力。它不是简单机械式的诵读,而是在学习理解基础上,在教学音像示范下,在教师指导后,在学生自已的理解下进行个性地朗诵。教学《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每个组在课前读,新课学习时跟着教学音带读,学习完后根据自己学习感悟再读,教师进行朗读方法讲解后又读,最后小组上台表演读,大家再选效果最好的一组展示读。让我惊讶的是全班后来人人都能背诵,且效果很佳,那段时间只要进教室居然能随时听到有学生在背那首诗,还自得其乐。这就是读的威力。
3.开展新闻采访与班级小报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班级新闻报道会,班级风采小报是学生兴趣最大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下或自己对学校、班级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来作为当期新闻报道或小报的主题,在承办小组的筹划与实施下在社区、校内、班级收集素材,最后制作成相册、视频、纸质等成果,最后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成册,共全班学习,还赠送年级班级同学欣赏。
4.生活化写作活动,训练写作能力。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与班主任协作,一月一次郊游活动。一次一个定点,如集市采风、农耕时节参观、学校辖区内文化元素调查、周边环境问题调查、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大学城游赏等活动,并将每次活动让学生自由写作,并进行评比,将学生作品进行印制成册,发给学生保存。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益其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四、语文与多学科综合协作,开展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艺术与科学精神,提升语文学习品质
仅以教材文本语言、形式、内容、手法、情感上的训练是不足以调动学生艺术欣赏细胞与形成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此时,我们需要联合其它语文相邻学科的协作,采用如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比如,可与历史教师合作开展了古代诗人生平轶事小研究,让学生从历史学中更宽广地了解文学人物,提升语文学习兴趣;还有《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研究等;还有与音乐教师协作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教师选择民族音乐代表作教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写出对所学音乐的赏析小文章;还有与美术教师开展建筑类、人物类、风景画的欣赏课,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科学角度来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科技类、建筑类、艺术类说明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研究精神,从而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期开始语文组正依托学校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进行学校语文“名著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论证,以期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助力学生语文学习品质提升。
五、积极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教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创新教学策略,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更多的还要以教师的语文情怀去影响形成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形成语文情怀,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启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我市组织的初中学段学科素养考试的认识:这次考试充分体现了对学科素养解读的深化,涵盖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本套试卷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审美性、思辩性、传承性的统一。考试是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这一评价手段有助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素养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试卷内容前面两位教师已作了全面、深入的的分析,在这里我就不做具体的解读了。下面,我再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以期与同行们共商共进。
一、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课堂模式。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实则迷失自我;要么在变与不变中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究其根源在于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真正领悟与坚守。
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而不会陷入唯分数论的学科本位观,仅成为学科专业知识的说教者。
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陪伴者。
二、领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 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理解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就能抓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三、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浅尝
根据语文教材特点我们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文本的活化利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文本,变式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要素
1.人文类文本教学,变讲为论,以论促研,以写固学,夯实文本解读能力。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在教学人文类篇目中,师生一般是以泛读了解或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人文类篇目的语文要素学习与训练。这些篇目又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
比如《我的母亲》《伟大的悲剧》《竹影》《背影》《信客》等文章,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好素材,变讲为论,以论促研,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会文中的人文精神,又培育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求证与理性思维的品质。
2.以问导学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培养文本解读分析力与提升理解思维的品质。培育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设计文本研究的问题是载体。一本书(教参)、一张嘴(讲授)、一支笔(板书)、一张片(课件)、一合作(小组讨论)的样张教学是很难培育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深入理解学习文本的思维与方法。
如《桃花源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这个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经过几番猜测,结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慢慢体会到这是陶先生有意为之,意在强调“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怎么能佩剑见秦王呢?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就能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3.以文为范,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行教材没有写作课程设计,也没有写作系统知识。一些教师就以中考满分作文作蓝本让学生背,让学生化用,当然这就考试而言是有用的,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就能找到作文教学教材蓝本。以教材文本为蓝本,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如从作文结构上讲:《背影》《春》就是总分总结构蓝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并列结构蓝本;从记叙顺序上讲:《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顺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插叙;从写作素材来讲:《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写人的蓝本,《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就是写事的蓝本......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发掘写作知识并讲解,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活用文本,进行情境体验与写作,训练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学生写作最困难的事就是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没有多少真实的有效的素材。我们大可以发掘教材文本,利用教材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如《孙权劝学》,文中为突出孙权劝学,而略写了吕蒙的勤学情节。我就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补写吕蒙学习的情节。这一情节没有现实的素材,全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学生交来的作文,构思了很多合理且有意思的情节,写得很生动传神。分类型随文学习,一课一得,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知识。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开发了创新力。
4.用好文本特别之处,坚守语文教师本色,精读精讲、感染启迪学生对语言文字美感张力的熏陶。
精讲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它能感染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信服,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更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力、感悟力的有效途径。
如诗词曲的学习;现代文中的精妙处、优美处;学生喜爱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就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对语文的情感,对语言的热爱。
(二)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教材文本到普通读物等方式多元创生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
生活是语文,语文也是生活。所以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语文活动,将学生的语文置身于生活中能更好地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动力与能力。1.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的读说训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感悟力。如课前3分钟演讲形式,每天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讲一则故事等,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同时锻炼其胆识。
2.朗诵表演或竞赛活动,提升的朗诵能力。它不是简单机械式的诵读,而是在学习理解基础上,在教学音像示范下,在教师指导后,在学生自已的理解下进行个性地朗诵。这就是读的威力。
3.开展新闻采访与班级小报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班级新闻报道会,班级风采小报是学生兴趣最大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下或自己对学校、班级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来作为当期新闻报道或小报的主题,在承办小组的筹划与实施下在校内、班级收集素材,最后制作成相册、视频、纸质等成果,最后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成册,供全班学习,还赠送其他班级同学欣赏。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益其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能力和精神。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教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创新教学策略,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更多的还要以教师的语文情怀去影响形成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形成语文情怀,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部202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校“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建构也成为每位校长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上个月(四月二十四号),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校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和学校都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校长办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校长的核心素养才能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校长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摘 要: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学科素养是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文章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强烈的竞争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终身体育不仅影响学生短时间内的身体情况,还会影响学生未来较长时间内的生活状态,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掌握更多的锻炼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更好地成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新课程,2024.04.[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中国学校体育,2024.6.[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24.10.[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11.[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2024.[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24.[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24.[8] 许志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4.
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主 持 人:韩世文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主编
■对话嘉宾:成一涵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一学生
刘
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二学生
杜金山 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
洪劬颉 江苏省南京市教科所科研员
冯荣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北部片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
符永平江苏省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
学生眼中的课堂
韩世文:这场沙龙与以往不同,我们邀请了两位刚才上课的学生参与分享。关于课堂,学生永远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场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走进南通市第一初中的课堂,你们觉得他们到底来看什么?
成一涵:老师们来看南通学生学习的风采,见证南通教师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韩世文:那你们在其他学校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感受如何?
成一涵:带我们上课的是来自山东杜郞口中学的数学教师刘桂喜,她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课堂提问也很有意思,总是采取引导方式,将问题放到屏幕上,一目了然;有困惑时,我们相互解答„„这节课非常精彩,也很有意义。
韩世文:这与平时的课堂学习有何不同?
成一涵:以前上课,教师等学生举手了,要点名才能回答;而现在,可以随时答,学得轻松、自主。与其说是教师上课上得有意思,不如说是我们学生上课上得更精彩。我觉得,平常上课很快乐,今天更快乐。
刘畅:我们的课是符永平老师上的,学习“章前图”,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或者创作出来的,这让我们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自己学习并能为同学出题,能深入了解知识、系统思考问题。
师生改变了什么
韩世文:在上课和转课的过程中,各位嘉宾看到了什么?
洪劬颉:通过这次活动和上课的体验,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表达想法和观点,并希望在争论中说服别人。这种积极和勇敢让我感动。这背后,自然也体现着南通整体课改的成效。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对深度学习的渴望。在课堂表象的背后,是学生有想法、有深入的思考。我平时备课设置问题,往往看起来缺乏价值导向,但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却慢慢生成了价值,并呈现出价值碰撞与交锋。
杜金山:这次课博会,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转课上,我看到了教师们身上的变化。这些展示课教师,都是优中选优的,他们处在新环境中,呈现出的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是令人欣喜的。我也转到了承办学校其他常态课的班级,这些课堂呈现出常态的、真实的状态,虽然不如展示课显得精彩,但也有小组合作,孩子们跃跃欲试,表达和坚守自己观点的瞬间,真实而动人。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有传统优势的地方往往是改变难度最大的地方,但在这里,看到的变化令我开心。
冯荣雄:看到的改变令我震撼。课改带给学生很大的改变,学生非常阳光,非常自信,有朝气,有一种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课改带来的不仅是改课,不仅是改变教学关系、学习方式,更是生命的成长状态。新课堂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这更坚定了我对课改的信心,也看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坚定、坚持、坚守课改。
符永平:作为东道主和展示课教师,我更希望发现问题。我们在课改的初始阶段,要奔向好的目标,不能勤勤恳恳走弯路,轻轻松松犯错误。那么,课改中,学生的问题从哪来?要自主发现问题。学生不会解决问题不行,解决的问题全是教师提出来的也不行。好课是引领教师成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价值呈现。所以,课堂的问题必须模块化,不能碎片化。课堂上,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课改走向深度的一个方向、一个切口。
好课堂让学生自在成长
韩世文:我们的沙龙从发现开始,在问题中生成。面对当下的课堂,面对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学生代表,你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课改,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成一涵:我想,最基础的是不搞题海战术,不做碎片化知识练习。要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也是此次展示课给我们的启发。刘桂喜老师改变了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继而发现数学规律,这就让我们学生做回真正的自己,学得也很开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全部呈现出来,教师才能更好地提供帮助;学生要在互相帮扶和启发下,在课堂有新探索,并积极展示出来。
韩世文:也就是说,你希望课堂上教师要更大程度地放手,激发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课堂实现团队合作学习?
成一涵:没错!
刘畅:今天的课堂体验,让我们觉得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很好的方式。不仅在学习中更快乐,还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另外,课堂上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能在团队中讨论、交流和分享,体会到与平常课堂学习不一样的快乐。平常的快乐,是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解答,在知识中享受的快乐;而今天,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体会到更多快乐。
韩世文:也就是说,当你们从日常知识学习的课堂,进入有能力提升、规律生成、生命互动的课堂,会体验到更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刘畅:是的。好课堂一定是我们学生的课堂。
成一涵:好课堂可以让我们和教师一起成长。
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韩世文:这或许就是学生眼中的深度课改,也是课堂育人的价值体现。那么,面对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作为教育人,我们又如何让课改走向深入,如何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洪劬颉:最基础的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节课上,孩子能讲的话让他们去讲,孩子能做的事让他们去做。教师要学会引导,并帮助他们一起制定规则。
冯荣雄:课改走向深入,首先是学习走向自主。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觉得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质疑、交流。我听洪劬颉老师的课,他就善于等待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多么不完整,甚至有缺陷„„要放手让学生相互质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形成必备的素养,生命才能成长。教师不能过于着急,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还要善于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成长。
符永平:如果谈今天的课堂有没有人性,似乎话题太大。如果具体到操作层面,我在课堂尝试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制,课堂习题让学生自己创作并解答。我想,为了精彩,课堂上找几个学生和教师一起“作秀”并不难,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优秀起来是很难的。几年来,南通课改有“12字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12字方针”是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我们在各学校都能看到。
所以,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都去发现,课堂才会有人性,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永远的幸福。
杜金山:要发现儿童,必须发现人,必须发现生命。如果教育不从发现生命开始,那我们对好教育的期待就会变成一种奢望。我常常在想,学校的产品和工厂的产品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学校的产品——学生是有生命的,而工厂的产品是无生命的。然而,学校里“无生命”式的教育这些年一直大量存在。
以前培养学生是“双基”目标,后来有了“三维目标”,现在上升到核心素养层面,这是巨大的进步,也是教育目标真正关照人的体现。
其实,生命的成长只要给条件就能自然生长。如同小幼苗一样,不管农民在家里还是在田里,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幼苗都在生长。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遏制儿童的生长,课堂上更是如此。符永平老师的课,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生长的情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多样性选择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缓慢的尊重。我们也需要像给农民土地一样,给教师“土地”,让他们带着生命在“土地”上自由生长。
韩世文:的确,发现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短暂的碰撞无法真正解读清楚。但是基于现场的课例,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一些启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将有助于课改人走得更远。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阐述,怎么让课堂的生命更好地走向自由?
成一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能力其实比学历还重要!
刘畅:让课堂从知识走向思维,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
洪劬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
杜金山:学会把握分寸,等待孩子成长。
符永平:放手,等待。课改,快不得,停不得,不改不道德!
冯荣雄: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发现他们的心灵。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