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纳古中心小学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先导而带动起来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改革。这场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在探索中进行,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科所正确引领下,从2024年9月开始,在一年级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几年来的实验工作主要作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一、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身先士卒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马灿敏校长牵头担任组长,副校长孙建勇、副书记纳文群分别担任副组长,具体分工负责各科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下设组员,分别由学校的培训对象和教学骨干组成,在全体教师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校第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探索研究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涵义。一开始,对于何谓课程改革,一部分教师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走进了误区,以为只是换换课本教材而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改革。学校的领导小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专门购买了一万多元的有关书籍、资料,先后多次请来了市教科所杨永去所长,昆明明通小学李岚校长、县教科所罗树伟所长、储敏副所长、我县有名的九街镇中心小学王朝艾校长、县教科所语文教研员谭文运老师等到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讲座,对我校全体教师作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组织有关教师到上省外、市、县外学习(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学习和讨论活动,使老师们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学科教材的特点、编写意图,通过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让老师们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标中系统地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教师们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真正涵义,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活动。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观念中做到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上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发展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转变;教学地位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现在我校大部分备课、上课、提问、辅导、课外活动,都注重考虑如何体现课改精神,教师们的深入研究,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实施课改的气氛。
(三)抓好特色,参与课改
要想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靠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开展了三项校本培训活动。
1.实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每学期教研组根据周次及学科排出备课一览表,按表依次活动,并制定教研活动登记表从内容、参加人数到中心发言人,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由备课组长逐项如实记录。学期结束,教导处检查登记,整理归类。
2.开展讲、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这已经成为我校常规,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回来后还必须上复制课或反思课,在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要写课后反思。每学年的上学期都要举行教师技能竞赛活动,这也是形成了我校的常规。强调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中体现课改精神。五年来,全校共一百多人次参加了比赛,他们的课大部分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
3.提倡反思和研究
科学探索的源头在于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在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特案,只要学会反思,就一定能找到问题,并进行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也值得反思;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独特性,更值得反思。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的选择与实践的整合之间也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探究问题,就会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对研究方法的需求;就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情景和教学案例,选择改革思路和教学对策;就会自我评估改革成效,产生思想和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就会在旧的问题解决之后又感悟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反思和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 动力。
(四)以研促教,深入课改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因此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新课程的理念思想指导课题研究。教师们结合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多,课堂教学差异性较大,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成立了《外来务工子女自信心理研究》一个课题和学校纳入课程教学的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取得的突出表现
(一)学生变了
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对于我校而言,自2024年以来每一届学生都有那么几个班的学生及老师上课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而且这样的班级一届比届多最为突出的是2024年9月入学的现五(1)班、五(3)班,2024年9月入学的现四(1)班、四(3)班、2024年9月入学的现三(2)班、三(3)班、三(5)班,更值得一提的是三(7)班,这是一个纯外来务工子女的班级,但经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组多次听及好多公开课的听课效果来看,其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
一、二年级就更多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层上得到了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其乐融融。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有学者明确指出:“当今中国内地,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学习’便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受逼’也就几乎成了儿童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或者成了儿童生存状态的一种普遍特征„„儿童的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为此,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都尝试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考察的重点:学生喜欢读书吗?乐于上课吗?愿意上学吗?主动做作业吗?我们听课,采访家长,调查教师,与学生聊天,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追问和探寻着这些问题。我校现四(3)班的班主任刘江梅老师在一次交流中还说,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学校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变得爱学习了?理由是多方面的,综合我校近年来发展的各种情况来看,主要有:
(l)课程教材内容生活化且富有情趣
新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儿童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在新课程教材内容中,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喜欢上它了!新课程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即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材编写富有“童心”、“童趣”,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还能不喜欢它吗?
(2)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变成为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为此,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尽量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前,不管任何学科,我们总是力求整齐划一,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现在则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这几年,通海县级教师技能竞赛每年至少有一个学科在我校举行,从听课中我们也有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动手操作的实验,学生们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案。
(3)学习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只有学得好,他才愿意学习;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乐于学习。它把学习是对人的生命的自我肯定这一点提到了学习的首要地位。这一转换非常重要,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不仅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为什么变得爱学习了?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因为他学会了!学生获得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都有我们的老师察觉、发现、赞赏。
2.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从2024年9月到现在仅仅5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可以这样自信地说:“课改之后,如果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学生的学科成绩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应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
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量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前阅读、广泛阅读,这就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搜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特别是在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多,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差的情况下,学校图书室借阅课外书的学生多了,这可以从图书管理员孙维旺老师那得到证实,因为他每周在图书室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科技领域甚至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3)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
(4)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我校有些老师在平时和我交谈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现在的娃娃怎么这 么聪明,真了不起!”
(5)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在每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都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个性得到了彰扬。我们在听课时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的有明显的进步。
(二)课堂教学变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为:
(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
(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像的,也难以企及的。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
2.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无欢声笑语。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的课堂就不一样,“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解放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变得盲从依附。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凝问难、批评教师或教材及其他权威观点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
(2)教材开放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小学六年的语文就是学懂十二本书,数学就是会算十二本书上的习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3)“过程”开放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就像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实践中,过程的开放,让教师觉得“教案”不好写了,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课后补充完成的。
(三)教师变了
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的观念变了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大量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已被大部分教师所认同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新进的年青教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
(1)学生观变了
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 “人”确立起来!
(2)课程观变了
课程观制约、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相应地就会怎么理解教学。在传统的教 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所以课程被简化为学科,进而被窄化为知识。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而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调整和变革。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消极的解释者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注重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
(3)教学观变了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因此形成了强烈的本位意识。学围绕教转。一是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学。二是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多了。
2.教师的角色变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这一切说明,我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往素质教育方向推进。因此,教学改革工作在我校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我校全体教师在教学改革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校在教学改革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光是纳古学校存在,其他的小学、中学或者说我县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存在。不然为什么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在一次对教育的调研后会说:“素质教育说得风风火火,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若不能把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根据我们的调研以及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的反馈,把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把“对话”变成“问答”
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
2.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实际上这正如一味的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大有弊端。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把“自主”变成“自流”
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在我县学习“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人家的先学后教是有步骤,有组 织,有自学提纲,有检查反思的。但我们的教师只学其一不学其二。甚至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这些做法,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5.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随意性较大,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五年时间过去了,对于纳古中心小学来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将不骄不躁,继续在县教育局教科所的指引下以科学的、系统的科研方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深入研究,抓出实效,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24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释,让这门课变的生动起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对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成果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去完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这个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老师的待遇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般情况来说工资是逐渐升高的,可是他们付出的与所收获的是不成比例的。大学教育现在问题最严重,由于没有合理的体制,大学老师拿的工资最高,但是却是最悠闲的,每天只需要去上课,至于讲课的成果怎样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好又如何,不好又如何,没人会去评判。他们的心思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与课改携手同行
奈曼旗第三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滋润我市教育十几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学校一样,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批又一批整改实验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然而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超越﹑前行。
一、立足培训,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我们在实验启动前后重点进行师资培训,并以此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培训,将新课程内容作为重点,在“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介绍”、“教学方法研究”三大块内容学习研究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撰写论文、写学习笔记,进行集体备课交流,加大力度、强化培训,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解除了后顾之忧。
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单从教材上或凭教师的经验是很难把握新课程的整体思路的。基于这一点,学校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将课改理论列入每周必备的业务学习内容。《课改通识读本》、《新课程通识专家讲座精选》、《新课程通识培训阅读文选》、《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案例》是业务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对新课标的研究纳入到教研活动中,不断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为了引导教师更深刻地认识新课程的精髓,建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校长先后多次做了专题讲座。在《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新意》中,提到了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即“定位”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变化”新、“注意点”新。这些观点理念直接融合到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课改课堂,引领创新之路
1、在备课上下功夫:学校努力进行备课改革,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我校建立电子教案库,教案库建立后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案库的资源修改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
2、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领导听课,都以“推门课”为主,重点研究和监控平常课。每学期,我们加大了领导听课的力度,改进了办法,改变了以往的
1集体听课——集中评课——主管领导向授课教师反馈意见的单向的、仅指向评价的做法,变成领导听课——授课教师及相关教研组和领导一起评课——集体教研,提高了效益,强化了研究。教师也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的研究者,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3、搭建课堂教学展学平台,打造精品课堂。我们让校本教研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研究深入进行。我们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关注教师的层次和差异发展,为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人上多课”的活动,让一位教师在同级多个班上同一教学内容,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既帮助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探索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我们还开展了“一课多人上”活动,让平行班的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相互比较,评析最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这样的教研课方式简便、实用。通过这样的教研课,新教师能快速成长。
4、立足课改课堂,走创新之路。我们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每学期教师抽签上一节探讨课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它为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提供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立足教研,发挥导向作用
1、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几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3、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
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4、学校现有自治区立项课题五个,结题三个,国家级课题《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自治区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正在实施阶段。我们在加紧实验的同时,从小学改革的背景、现存问题到三维目标的确立,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从识字教学的多认少写到阅读教学的多朗读少做题„„教师们收获大,缩短了盲目探究摸索的时间,尽快地进入实验状态。由于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进而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大胆实验新学习方式,使“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互动解决,共同提高”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且逐渐变为现实。
四、立足实践,营造书香校园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几年来,我校从构建和提升教育品位入手,努力让学生人人喜欢读书,人人热爱读书,人人享受读书。
1、为发展儿童启蒙关键期的多元智能,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让儿童的学习充满乐趣,我校把国学经典列入校本教材:学前背《三字经》、一年级背《弟子规》、二年级背《百家姓》、三年级背《小学必背古诗70首》四年级背《千字文》、五年级《伦语》、,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儿童背诵的情况进行检测评分,记入考试成绩。
2、经典书籍阅读。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学校规定定每周五的最后一节为阅读课,阅读课时学校要进行检查,只能阅读不能上别的课。并不断充实,更新图书。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数量,我们采取学校订购、邮购,教师本人自购、教师学生自愿捐献等办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已为学生购买《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上万本,并按不同类别分发到班级,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必读书目30册,选读书目30册。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完善学校图书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图书室及时为师生提供包含“生活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在内的阅读书目,由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开展学科节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课本剧表演”、“作文竞赛”、古诗词背诵、英语听力、积词”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拓宽了教学范围,培养了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的启发,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节活动,每个学期各有侧重,每次活动各有重点,形式包括各类竞赛、抽测、主题活动、演讲会、故事会,内容涉及每个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师生展示学科教学特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条件
五、主要成绩
为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奉献,一路收获。第三小学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被评为:
“中央电教馆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达标创优先进少先大队”、“红领巾示范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市级“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诗教先进单位”。
旗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旗市容环境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十佳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曲折而艰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投身课改,让课改之花在我们第三小学这块乐土上结出硕果。
2024年5月
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南
杏
树
中
学
2024年9月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