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研究》
工作报告
沂南县辛集中学 张宜山
《农村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研究》是由辛集中学和辛集中心小学两校英语组教师共同努力所研究的课题,该课题解决的问题完全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着力解决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和初中衔接的问题。
本课题周期为一年(2024年1月—2024年12月),分准备、组织、研究、总结四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宜山和课题组成员于华梅、马春芬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课题实施、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小学英语的全面开设,中小学面临许多英语学习的困惑,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过早地出现,已经严重影响我县各乡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是当前初中英语起始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农村中小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涉及到教材、教师、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策略以及课程实施的衔接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查阅资料、学习理论作为指导:通过搜集、整理和归纳相关英语教育理论和实验资料,提炼成适合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特定的素材。
2,善于总结: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各项信息,把研究经验上升为理论,以教育理论为支撑,提高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采用调查统计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观摩等,取得实验和研究的数据,并分阶段进行综合评定。
4,采用座谈会方式征集意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座谈会以及家长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向家长及任课教师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困惑和建议,使课题研究更贴近实际。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一)学习英语课标,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衔接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开始阶段,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分别在2024年2月16和3月2日连续召开了两次座谈会,认真学习研读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都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两者都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七年级的英语教材作为初一学生入门衔接教材,预备教材从ABC开始教学英语,目的是为了照顾从 没学过英语的初一新生,同时也兼顾那些小学英语学得很不理想的小学毕业生。
(二)深化课程改革,观摩课堂教学,研究教法衔接问题
为了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课题组于2024年4月13日和2024年4月26日分别在辛集中心小学和辛集中学进行了两次听评课活动,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我镇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相似。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并没受到重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还很盛行,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看来完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通过教学观察,做好问卷调查,研究学法衔接问题
为了解我镇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课题组于2024年4月10日进行了一次《小学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到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较为浓厚,但随着单词量的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单词遗忘率较高,认读单词能力不高,学习方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差,不能对英语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逐渐开始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针对初一阶段普遍出现的:“英语学得慢的跟不上,英语学得好的快不了”这一现象,为了解学生上学期英语的学习情况,课题组于2024年1月11日学校放寒假的机会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初中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到初一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很不理想,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学习英语的方法侧重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英语交流,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 效学习策略还相差甚远,容易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四)外出取经学习,把握命题方向,研究评价衔接问题
英语教学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通过外出学习,2024年5月18日召开的家长会时发放的《致家长的一封信》了解到,目前 “重知识、轻能力”这一现象难以避免,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也比较差。他们不太可能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英语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更不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进行提醒和监督,或者纠正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这严重削弱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考试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过早出现,许多四年级小学生已经开始掉队,以至初一新生还不能独立按国际音标读出生词。还有,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如兴趣、动机、信心、意志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都被轻视了。
此外,为了解我镇中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及英语学习情况,课题组于2024年10月8日举行了《中小学英语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发现有近60%的小学英语教师周任课在 16 节以上,最高的竟达每周26节,况且每班每周的英语课时只有2节;小学班额大,许多教师还要跨年级任课,或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这势必造成教师备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势必大大削弱初中英语评价要求所依赖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学习课标,培养兴趣,做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
农村初中教材是建立在小学四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在语言知识上与小学教材是基本衔接的。但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对英语的重视不够,所以在教材的衔接问题上,七年级英语的授课进度要放慢,尤其是要充分重视使用教材的预备级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及时使用初中英语教材,组织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让他们有新鲜感,但新内容安排不宜过多。要安排学习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脱节的知识,如为他们补音标、补语法、补词汇。要渗透复习小学学过的知识,包括单词拼读、朗读、情景会话、语法等,达到巩固、活用小学英语知识的目的。
(二)配好教师,研究教学,做好中小学英语教法的衔接
缺乏合格的英语师资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程无法正常开设的原因之一,近几年,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供求关系趋于相对平衡,学校领导在英语教师的使用和课时开设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实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同时,中学英语教师在衔接教学前,应深入小学英语课堂,弄清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异同,找准衔接点,多用直观教学手段,要尽量体现趣味性,采用组织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增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磁性”作用。教师也应当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策略,把握好教学进度。
(三)摸清心理,讲究策略,做好中小学英语学法的衔接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情绪不稳等特点。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师要积极用好这一有利条件。首先,在课堂上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其 次,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一点成功,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为道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之辞,要通过激励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愉悦的体验。同时,评价测试要求不宜过高,测试题型尽量沿用小学的部分题型,以小学英语为基础,避免过难,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测试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就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激励和强化作用。
(四)讲究多元,树立自信,做好中小学英语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除了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之外,还要考出他们的兴趣,而不单单考出他们的水平。一般说来,一个人很难经受多次的挫折和打击。所以,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增加形成性评价和口语测试,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努力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五)关爱学生,讲究策略,做好中小学英语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导言课,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教师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课堂上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多给学生成功,少给学生批评,耐心诱导,设法使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与挑战,使学生始终保持“我要学好英语”的热情和毅力。
(六)重视英语,加强教育,做好中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衔接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实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以及对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监管和督查。在七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着重从明确目标、激发兴趣、重树信心和纠正习惯展开研究和实践,加强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现实意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体验成功,重树信心,教师要努力做到精心备课,为学生设计各种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把游戏、简笔画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唱一些通俗易唱的英语歌曲,让学生猜英语单词、谜语,朗诵英语小诗等,举行一些比赛,多使用直观教具,多利用真实情景,在英语课前、课内、课后,教师都用英语与学生进行真实情景的交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善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老师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将励志教育融入每节英语课堂,以帮助英语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找一些学习的榜样,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四、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乃至身心发展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小学英语课程开设不均和实施不良,对中学英语教学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们在《农村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很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实践,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加大课题研究的深度和 7 广度,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和谐衔接,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农村中小学英语实践教学中产生积极的效应。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2024年1月—2024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魏宏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
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导学六步” 自主学习模式》 是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本课题研究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入手,我校语文、数学及英语教研组结合本校的学科教学实际于 2024 年 9月提出并申报此课题。两年来,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全力支持及精心指导下,我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科研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两年
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当研究课题申报后,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课题研究工作、人员、奖金、奖惩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 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即理论学习讨论阶段,学习杜郎口经验,组建课改组织机构,制定本校课改实施方案,开始学案编制初探。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我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教导处牵头,由各课题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即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学案设计的内容,掌握学案编制的结构和模式,正式开始实践试验。
3、第三阶段: 加大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环节的检查和调控力度,认真学习,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掌握模式,全面铺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面。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在此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实施推进、督察小组,定期指导及检查; 同时,各课题组负责人在教导处的统一指导下,精心组织各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的指导,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4、第四阶段即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
“导学六步” 自主学习模式小结验收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撰写总结报告,对实验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报告。
二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及相关的教学理
论;
三是坚持每学期开展好一到两次“三课竞赛活动” 及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寻找规律;
四是坚持每学期每人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五是坚持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六是课题组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组织学生相关活动的评比、撰写的论文反思评比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顺利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如语文课中,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语文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
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学生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例如在我们课题组老师的辅导下,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的主持人素质明显提高; 我校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作文水平近两年来有了普遍的提高。再如数学课,我们初步构建的“导学六步” 教学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
2、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
升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形成了初步的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探索学习”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课题研究报告
我校是一所非常典型的无寄宿生的农村小学学校,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周围农村的农民家庭,少部分来源于里兰矿务局职工家庭。由于大量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近几年来,我校留守儿童均在27%以上,而且目前比例仍在呈上升趋势。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生活的缺少照顾,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性格略显孤僻、倔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冲动易怒,不关心学习,过分贪玩等。关爱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性格成因的主要因素。年轻的父母将幼小的他们留给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种“隔代教育”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关爱教育的缺失。为此我们在2024年春,针对这一特殊问题,申报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编号:LB2013A013。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市教科所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下,通过一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对象、方法与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抓好“十二五”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工作,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我校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决定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成为恶习,必将贻误终身。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体制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风起云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效益好的工矿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留守时间甚至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学习时段。而在合山这一边远落后贫困山区,本身文化程度、文明素质并不赢人的农民工,迫于生计和眼前利益,纷纷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剧增。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教导无方,无力管护。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为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展开分析,找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弥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新方法,为我校成功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关爱教育对策。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研究提供素材。
(3)探寻在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经验。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的研究及积极的应对策略。
极的应对策略。
(四)研究设计
1.研究者。个案研究以第一线教师为主,要求他们有爱心、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个案研究要求每位教师重点跟踪1-2名学生,约20名学生做详细的个案跟踪记载。要求所选取的样本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有代表性。
(五)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 “留守儿童”
(六)研究的方法
1.问卷法: 2.观察法;3.行动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以个体诊断与干预研究策略统领课题的研究全局。即根据“留守儿童”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个体干预辅导的策略,开展心理矫正活动、总结反思活动和宣判推广活动。并通过研究、总结,再研究,再总结,再反思,完善个体心理障碍干预与矫正策略,直至推广应用。
二、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探索了较为可行的一系列教育措施和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在一定层面上初步解决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功能的变革,使留守儿童教育初步形成制度化,为推进我校教育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状况大大改善。一是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二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三是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四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五是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近年来统计的留守学生学期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2、学校获得了发展的生机。几年来,学校通过研究与实践,对留守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教育、管理服务,增强了服务意识,在校内树立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风、校风进一步好转。学校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给外出务工的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3、教师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本研究的开展,促使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观的改变,既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意识显著增强。参研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成功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其在研究中发挥更大效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结合这次课题研究个案,相继写出了不少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论文、研究案例。例如课题负责人陆桂梅撰写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粟喜莲老师撰写的《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究》,罗冰老师撰写《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兰勇林老师撰写的《如何关爱留守儿童》,黄云东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党良英撰写的《浅谈“留守儿童” 教育》,刘桂凤老师撰写的《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韦美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艺术研究总课题组、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燕珍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潘彦霖老师撰写的《爱让每一朵花绽放》,陈剑飞老师撰写的《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农志娥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巫玉新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谢丽华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赖丽琴老师撰写的《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等,在2024年“创新杯”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了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首先将研究对象由留守儿童发展到全校所有学生,其次将这些成果和我们的实验方案、具体做法汇编成册印发全校教师,乃至兄弟学校,为兄弟学校的研究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每学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一次,挽救濒临失足儿童,较好地让我们研究的成果在诊断和干预学生心理障碍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为:
(1)留守儿童教育的优秀教案共上交15份。
(2)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集征得论文21篇。(3)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4)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反思15份。(5)案例分析15篇。
三、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及全校教师的大力协助,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它不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它必然存在许多目前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有许多的新问题出现。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时,绝不忽视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些孩子留守的时间过于漫长,一些不良习惯和性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更 多一点耐心和细心,长期关注和引导这些孩子。个别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认识不够,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改造这些家长们的思想,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个别家长对学校的研究工作的支持不够,这需要学校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了解社会新时势,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切实落实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今后的设想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正处在人格、理想、志向、兴趣、爱好的接触与形成初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能够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优雅环境的约束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逐渐养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立下宏伟的志向,就会兴趣广泛,喜好健康,就会常怀一颗健康的心理。即使当这些““幼苗”在某一个时期,遭到“病菌”的侵蚀,只要我们稍加修整,依然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和事也是一样,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也许我们今天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某校、某人身上行之有效,但不一定运用到另一所学校或另一同学身上仍然有效。因为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万能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发展变化中的孩子心理。因此,我们设想:
1.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创新研究方法,继续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继续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
2.加强与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总结提升,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总之,我们将在完善现有课题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的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求真务实,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使广大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展翅腾飞。
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适应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邹城市唐村镇唐兴小学课题组
2024年4月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引言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大都采取“唯书”、“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202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课题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组于2024年初申报沧州市“十三五”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提纲编制研究》,并于2024年5月获市教育局认定、审批、立项。课题获批立项以后,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郑艳丽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并于2024年5月举办了该课题的开题仪式,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了人员分工、制定了研究方案,撰写了课题开题报告,并得到学校领导在资金、人员、工作开展等方面的支持。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研究“学案导学”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2)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导学提纲”。
(二)研究内容
(1)“生本教育”相关理论研究,重点解决“生本教育”“学案导学”概念的认定和优点分析。
(2)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时为单位,编制高中政治导学提纲。(3)对 “导学提纲”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发现的问题作出修正并改进。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A、研究过程中,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24年3月)负责人:郑艳丽
为使我组《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提纲编制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课题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本课题研究作为重要事情来抓,成立有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如下: 组 长: 郑艳丽 负责统筹课题研究全局,指导课题开展工作。
组 员 : 马艳玲、吴桂芝 负责课题资料整理打印,及日常课题工作开展管理及记录。
其他工作:
(1)、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方法和有关理论的培训。(4)、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开题会。
2、初步实施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24.04-2024.08)负责人:郑艳丽(1)、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学习边思考,边学习边分析,交流总结的方法,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邀请有关专家针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以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学习研
究生本教育、学案导学的相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的活动。
(3)、开展每月一次的课题讨论活动。
3、深化研究阶段(2024.09-2024.12))负责人:郑艳丽
(1)、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尝试研究。(2)课题组定期举行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通过外出学习和课题组集体研讨,对导学提纲在编制过程中如何渗透生本教育进行研究。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汇总、整理工作。
(5)课题组成员以课时为单位,分工合作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提纲。(6)对导学提纲在课堂上进行运用,结合各种生本研讨课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改进,并汇集成册。
4、结题鉴定阶段(2024.01-2024.04))负责人:郑艳丽(1)、处理数据资料,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3)、加工修改研究案例。(4)、完成结题工作。(5)、结题鉴定。
B、课题组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查阅、分析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研究过程中,也针对研究的实际问题随机进行资料查阅。对导学提纲编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编制原则进行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向省内外导学提纲使用较成熟的学校进行学习,归纳总结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导学提纲编制方案。并在课堂实际运用中,对导学提纲加以修正和完善。
五、研究成效
两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两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3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两个实验班级作为课题研究成效参照。两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二年来,课题组结合济宁市、邹城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2、丰富政治课堂教学的内涵。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师教学设计方面进行细化、深化。教师围绕怎样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启发、诱导、点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过去学生的被动接收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彰显了课堂活力,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促进了角色的转变。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意识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传授知识的指导者”向“知识促进者”悄然转变。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统治者,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同一个高度,同一个平台上作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探讨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气氛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参与热情明显增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两年来的教学成绩进行前对比,成绩大有提高。
5、加快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参与教科研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缺乏专家引领,当前需要技术层面的指导。基层学校请到专家亲临指导的机会相对很少,希望专家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把脉、诊断,解决研究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学生方面的资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困难。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
3、缺乏交流、沟通互动的机会。我们更多是在自己的学校内部搞课题研究,缺乏走出去的机会,从管理人员到研究教师更多是局限于自己的课题研究,视野不够开阔,这成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制约因素。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