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旅游工作汇报
九台是清代柳条边上的百年古镇,是著名的“中国萨满文化之乡”、“中国满族剪纸艺术之乡”和“中国鹰猎文化之乡”。幅员面积3375平方公里,辖12个建制镇、2个民族乡、4个街道,人口85万人。2024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综合发展实力跃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2亿元,居全省第4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8亿元,居全省第3位;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1位。固投和两个财政收入指标均位列长春市外县第1位,在长春地区外县市绩效考核中,我市获得唯一的一等奖。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实施“三城并进,二三产业并举”的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产业,我市将其定位为实现镇域突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这一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我市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优势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市地表结构大体上是“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形态,境内拥有一江三河(第二松花江、饮马河、沐石河,雾开河)、一脉五峰(大黑山脉、大楞山峰、马大山峰、马达砬子峰、八台岭峰)和大小水库20余座。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一定数量的野生经济动植物和水产资 源。2024年11月6日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吉林九台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域内的龙嘉湖和仙茗山正创建省级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县级名胜古迹21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
优势二:便捷的交通条件。在九台域内,长吉高速公路、长吉城际高速铁路、长吉北线公路、长图铁路和长春国际机场等构筑了立体化交通格局。这种密集的立体交通网络与区位优势的融合,既能满足大运量、低成本的要求,又能适应便捷、快速的需要,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的流动,为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优势三:优越的地理位置。我市在吉长两市之间,西距长春城区43公里,距长春市最近距离8公里。东距吉林市76公里,距吉林市最近距离30公里,正处于长吉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和长吉经济圈的核心位置。绵长的区域将长春、吉林两大中心城市紧密地连接起来,是长吉图、长吉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结点和经济的集聚区。
优势四:厚重的文化积淀。我市有丰富的萨满文化遗存,是全国唯一的“中国萨满文化之乡”。省文联、省社会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分别在我市设立了萨满文化研究、教学和展示基地。锡克特里氏(石氏)家族被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吉林省首家“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优秀氏族”。2024年,莽卡满族乡、胡家回族乡被命名为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和吉林省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莽卡满族乡石氏家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及萨满传承仪式是2024年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已经列入2024年吉林省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我省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存,多年来受到了各级相关研究部门的关注重视。我市是著名的满族剪纸艺术之乡,王挺起、关云德等都是国内外闻名的剪纸大师,多次亮相农博会、民博会、世博会等各大知名展会。优势五:顺畅的体制机制。九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旅游业发展上,集全市之力多措并举,实施政策带动,营造制度优势。2024年初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评定工作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旅游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为加快庙香山项目建设,2024年由市政协关星主席包保,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推进滑雪场项目建设。为提升景区的可入性和通达性,我市投资2024余万元,修建了由206省道通往庙香山的旅游公路,并开通了雪期运营客运班车。长春市政府和旅游局也非常重视旅游项目建设,市政府桂广礼市长和市旅游局的各位领导多次到我市调研指导,给予政策扶持。优势六:明显的后发优势。我市空港新城的建设,将通过对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风貌、地区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建筑功能和形态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实现最优化,不断提高旅游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水平,加强对新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立足于上述优势,三年来,我市积极发挥综合效应,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业态活跃,品牌节庆活动丰富,旅游经济贡献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市初具规模的景区(景点)有15个,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石头口门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庙香山度假区),3A级景区4个(石头口门水利风景区、八台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卡伦湖度假村、碧水庄园度假村),2A级景区3个,1A级景区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位,被列为吉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市)。旅行社3家,旅行社营业部5家;吉林省金穗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家(碧水庄园度假村),吉林省银穗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家(平安堡村乡村旅游合作社、龙福缘度假村、金穗山庄);旅游饭店50余家,三星级宾馆1家(杏花山宾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3个(波泥河镇平安堡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上河湾镇双顶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鸡冠山回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民俗旅游接待户200余家。2024年我市接待 游客约416.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2亿元。
旅游产品日臻丰富,培育开发一日游精品线路2条(“石头口门——马鞍山”生态一日游和九台上河湾采摘一日游),接待组团游客约3万人次。庙香山冰雪旅游、石头口门冬捕、上河湾采摘节、波泥河特色“农家乐”、土们岭户外运动都已经形成了规模、形成了品牌。由长春冰雪旅游节组委会主办、九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长春庙香山滑雪音乐节极大丰富了我市旅游产品,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2024年旅游重点工作
2024年,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和“长春旅游增加一日”的工作要求,务实做好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将我市打造成为长春近郊休闲度假胜地。
(一)加强规划引领,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
一是开展九台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整合域内旅游资源,做好《九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吉林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规划》和《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引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依托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域内吉林九台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嘉湖湿地公园、仙名山森林公园、石头口门国家水利风景区、庙香山度假区等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庙香山度假区、八台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碧水庄园度假村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并纳入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四是培育庙香山、八台岭、马鞍山、碧水庄园等特色生态旅游营地建设,力争使庙香山纳入吉林省示范营地建设;五是强化旅游项目策划和包装,加大项目招商和推介力度,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力争使全市A级景区数量增加到18个以上,新创建2个4A景区和2个3A级景区,使旅行社行业单位增加到10家,拓宽旅行社业务范围;六是投资2024余万元,为八台岭景区修建长22公里的旅游公路,该项目已列入省公路局计划;七是积极争取省局政策扶持在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内建设九台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实施九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升九台旅游信息化水平,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二)积极创建吉林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 我市将围绕长春空港和庙香山度假区,依托南部卡伦、龙嘉、东湖、波泥河、土们岭五个乡镇和西营城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1125平方公里),谋划将该区域打造为吉林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该区域现有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2个、1A级景区5个,省级和长春市级旅游名镇各一个。正在建设 和规划的超亿元旅游产业项目10余个(详见附件),已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我市将以推进九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和体制为突破口,以县(市)域为载体进行旅游综合改革与实验,参照江苏省丹阳市的模式,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实行系列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大力推进旅游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把整座城市和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的旅游产业来抓,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通过在体制、机制、项目投资、规划、金融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以旅游业统筹城市建设、特色城镇化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争取把这个区域打造为吉林省旅游综合改革的先导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项目的集聚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区,从而在产业融合、产品供给、公共服务上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和做出示范,为吉林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积累经验。
(三)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旅游惠民富民工程
一是培育开发果蔬采摘、徒步露营、休闲垂钓等乡村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发展特色“农家乐”,创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4个(沐石河镇桦树村、土们岭镇马鞍山村、上河湾镇套子里村等),逐步实现乡村旅游集约化发展和经营;二是争创国家级、省级、长春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5个(土们岭镇、沐石河镇、波泥河镇、波泥河镇平安堡村、上河湾镇双顶村等),提升镇域旅游影响力;三是以评促建,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进程,创建吉林省金穗级、银穗级和铜穗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个(红豆杉庄园、金穗山庄、上河湾镇双顶村林果采摘基地、龙福缘度假村等);四是在重点旅游乡镇设立邮游乡村服务示范点10个,为农民提供国内旅游业务、机票预订、火车票预订等便民惠民服务;五是依托九台特产、生态农产品、剪纸、农民画等,培育开发九台旅游商品10种,争创吉林省旅游名牌产品2种(天景玉米、九台剪纸);六是围绕石头口门水库、庙香山、八台岭、马鞍山、上河湾双顶村林果基地、波泥河镇平安堡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生态民俗旅游资源,与省、长春市旅行社合作开发九台一日游、两日游线路,努力实现区域增景色、乡村增人气、农民增收入、镇域增财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四)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是与长春市电视台做好《美在九台》大型纪录片拍摄工作,完成《美在九台》大型摄影画册编辑工作,强化九台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九台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继续举办有影响力的“发现九台之美”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以惠民乐民为宗 旨,创新办节方式和理念,策划开展好庙香山滑雪音乐节和蒲公英音乐节、上河湾采摘节、马鞍山徒步节、冰雪文化旅游节、萨满冬捕节等系列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三是依托九台剪纸、其塔木农民画等,培育开发有九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我市旅游商品文化内涵。
(五)创新旅游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旅游安全和市场监管
一是成立九台市旅游协会,把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和星级宾馆饭店评定权利转交给协会,强化旅游行业自律和监管;二是强化旅游行业安全发展监管职责,指导旅游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旅游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三是成立九台市旅游执法大队,认真贯彻《旅游法》,严格依法治旅,加大旅游市场检查力度,净化市场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需省、长春市旅游局支持和帮助解决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市旅游也正由于得到了省、长春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才得以快速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旅游产品总量不足、规模档次不高;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景区通达性、可入性不优;三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区域影响力还需扩大;四是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薄弱,过于分散,品质不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 决,更需要省、长春市旅游局继续给予关心帮助。
(一)在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吉林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上给予支持,在吉林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的体制、机制、规划、金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给予先行先试政策扶持。
(二)帮助搭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借助省和长春市的媒体活动资源,加大对“九台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帮助开拓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三)对九台市县域旅游经济突破发展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提升九台市旅游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对我市旅游公路、空港新城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四)加大对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在规划指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旅游专线开通、宣传促销、政策性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在全市上纵深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时刻,市委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市旅游局及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以汇报,恳请批评指正。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市旅游业起步于1987年,以市委、市政府设立XX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标志。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旅游才真正进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特别是自2024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上级旅游部门关于“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促使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整个旅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近年来,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我市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以来,除2024年遭遇“非典”之外,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递增速度。202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6.8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20.43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由原来的全省第五位跃居全省第三位,在同类城市中提升到第二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分别比历史上最好的2024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17%和31.28%。其中,纳入全市假日旅游统计范围内的全市18个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1.93万元。实现“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量位居全省第四,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的良好水平。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XX名城一日游、南、保、谷荆山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省内外旅游界内推崇的XX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华三国文化线和XX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以及保康后坪、谷城南河等3镇分别迈入“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区)”和“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行列,为树立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7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2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2家,床位4000余张;评选、认定旅游商品84种,在去年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名列第三,在今年4月省政府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为XX争得了荣誉和地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立足改变本地旅游产品号召力不强的现实,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致力发展区域旅游。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今年,我们又积极争取省旅游局支持,想方设法让XX挤进了“湖北‘一江两山’旅游精华游”的“笼子”,作为湖北省主打旅游产品向海内外推出。同时与武当山精诚合作,促成了我市龙头景区古隆中与武当山、神农架达成捆绑销售协议。4月30日,成功吸引了南京首架旅游包机来樊,为招徕大型旅游团队打开了新的通道,提升了XX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2024年以来,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硬件水平。在改善旅游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为内容的软件建设工程。新年伊始,就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了以“看XX、爱XX、XX人游XX”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把旅游行业文明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商品设计等融为一体,在省内外旅游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省旅游局的高度评价。为推动我市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结合迎接“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我们与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联手开展了旅游安全大检查和旅游市场秩序大整顿;联合宗教、林业、文化等景区主管部门启动了景区环境专项整顿和治理工程,加强了旅游投诉的受理和立案调查等工作,规范了我市旅游市场,防止了重大旅游投诉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树立了安全、诚信的旅游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
一是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虽然市、县两级都编制了各自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受旅游业在我市发展时间不长,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或所有,旅游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职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全市旅游资源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导致旅游景区、旅游项目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造成了一些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如南漳一个县,就开发有3个同等规模、同等档次的漂流项目,鱼泉河不到10公里的水面,就有2家企业同时经营漂流项目;保康、谷城两县各自开发风格类同的吊脚楼,等等。这种不按规划盲目开发建设的格局,既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又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二是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景区景点分属于文化、宗教、建设、林业、水利等不同部门,旅游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有同一景点“山”、“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规划难实施,管理难到位,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我市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
三是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按照现代旅游科学理论,需要建立“政府导向”型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加强旅游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是,由于我市两级政府都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受其制约,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由于缺乏投入支持,我市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习家池、水淹七军、马跃檀溪、邓城遗址等,包括一些已经开发的景区点,如米公祠、鹿门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难以从学术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论文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从新闻价值转化成游览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致使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四是产业协调发展面临政策扶持不力的局限。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业关联度高,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为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2024年,国务院、省政府分别以国发[2024]9号、鄂政发[2024]47号文件的形式,通知各地对星级宾馆用水用电政策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工商企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类别,调整旅游星级饭店用水价格;将旅游星级饭店用电价格划归非普工业类,取消电价二次综合附加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在我市一直未能执行。其他诸如扶持旅游交通车辆发展、减免旅游项目相关规费等,我市一直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政策扶持不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据了解,在海南、云南等地,旅行社取得三星级标准客房价格一般为70元/间。但据我市三星级宾馆介绍,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我市三星级宾馆成本;其他如宜昌、十堰等周边地区旅游车辆到我市营运仍有利可图,而我市企业却“养不起”旅游车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受这些因素制约,我市旅游产品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外地游客“望价却步”,拉大了我市旅游同周边地区旅游的距离。此外,由于受观念、技术、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许多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工厂、车间在开发、建设时没有设计游客观光通道、观光平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在我市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如二汽试车厂这一国内垄断性的旅游产品至今仍拒绝向游客开放。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市有以三国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有以薤山、南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优势,有以轿车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再加上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3—5年的努力,XX旅游应该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大市、旅游强市。
1、XX旅游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XX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2024年在全市GDp中已占5.2%,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再过几年,在GDp中的比重可达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认为,新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可能用不了 年,再过 年基本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XX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就业。我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约有1.2万人,旅游总收入是 亿元。按此计算,旅游总收入达到8%,还可以拉动就业 人。
3、XX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很旺的旅游城。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以XX的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古城墙、鹿门寺为代表的其他历史文化是份量很重的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于远程游客在黄金周中与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的七日游。对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而言,除以上产品外,还有以荆山生态为代表的大量的自然景观,适合于两日游;对市区游客而言,本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市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汽车工业、高新农业、水上游和南漳、谷城等县市的景区(点)可成为很好的一日游成立。我市如果把这三个空间的客源吸引进来,我市旅游将必然是一种人气很旺的场面。
三、请求市委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市旅游发展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是,要将目标变成现实,仍需我们加倍努力,仍需市委、市政府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此,请求市委帮助解决好以下问题:
1、指导市、县两级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队伍和旅游法制建设。借鉴旅游发达地区,包括周边旅游地区如武汉、宜昌、十堰、荆州等地经验,以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和旅游法制建设为突破口,配强班子,配齐人员,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协调本辖区资源开发、规划实施等权力。现阶段要将市级旅游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扩至20人以上,将旅游重点县旅游局队伍编制扩至10人以上,确保全市旅游管理机构能够照章理事、有人办事、有办事人。
2、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建议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由建设、宗教、文化、林业、水利等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和土地、工商、城建、公安、消防、旅游、交通、民航、铁路等相关管理服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XX市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共同行使对全市旅游发展的最高决策权和执行监督权,解决当前全市旅游发展中各自为阵的问题。此外,为提高综合协调机构的管理权威,建议市委赋予“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对其成员单位班子人员去留拥有一定的建议权。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行业调控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市财政每年要建立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已开发或拟开发的重点景区的水、电、路、厕所等基础设施或重大旅游项目配套,发挥其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二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国家、省对星级宾馆的水电优惠政策。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支持旅游商品、旅游车辆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
4、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旅游部门开发创新旅游产品。重点协调有游览参观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建设游客通道和观光平台,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为发展旅游提供便利。当前,重点协调好二汽试车厂对游客开放,发挥其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发展旅游业。对企业来说,取得游客通过参观增加企业收入、企业通过游客扩大宣传的效果;对旅游来说,形成新的有吸引力产品,拉动其他要素发展,实现互动多赢的效果。
市备战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汇报材
料
市备战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汇报材料 为全力确保我市旅游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我市及早谋划、精心组织、多措并举积极备战“十一”黄金周。概况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保安全。为迎接好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我市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一是高度重视。在23日,召开全市“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会议,下发黄金周旅游工作方案,对各项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进行周密、细致、全面的部署安排。二是全面排查。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着力对重点领域、重点景区、重点部位以及全市各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经营单位开展了全方位的安全大检查,下发整改通知书25份,指出安全隐患104项,责令当即整改48项,限期整改60项。三是突出重点。对今年开通的景点,在企业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安排公安、乡镇工作人员,以路段进行了分包,急时处理各种问题。四是狠抓督导。抽调纪检、旅游、安监、质监、交通等单位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截止目前,已关停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景区1个,游览游乐设施3处。五是做好应急预案。黄金周期间,我市将继续实行四大班子分包景区和相关职能部门到景区值班制度,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也是我市旅游安全的应急指挥部。同时,涉及旅游相关单位也根据各自情况,分别制定了应急预案,确保黄金周安全。二是保畅通。针对我市景区道路、停车
场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高峰期要求,以及国家高速免费政策对增加游客量的影响。我们重点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保障道路安全。对城市主干道、景区道路等进行了全面巡查和清理,对易塌方等危险路段进行了应急处理。二是完善标识引导。规范和完善全市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公共信息图形系统,为游客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指示引导服务;三是加强工作力量。交警、公路、交通、旅游等部门假日期间全员上岗,特别是交警部门,在去年的基础上,共派出警力200余人,在主要路口和易拥堵地段设置执勤点,严防交通拥堵,保证城内外道路畅通。四是多方协作。针对去年高速出口拥堵问题,今年已协调高速管理部门增加人员,黄金周期间进出口全面开通,另安排交通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到出口现场办公,确保高速顺畅。五是全方位宣传。开通旅游交通广播电台,发布综合动态信息,把交通、住宿、景区等情况提前告知旅游者,引导游客
合理安排旅游活动。
三是保服务。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我市于近期先后举办了艺术节、滑翔伞公开赛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并在央视播,形成了市场热点,引发了市场热潮。为服务好这个旅游黄金周,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准备。一是加强导游培训。对导游词进行了全面修编,并与商贸旅游学校联合,对全市150余名专职、兼职导游讲解员进行了全面强化培训,经培训考试合格者统一发放“市讲解员证”持证上岗。同时,为解决黄金周导游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引进电子自助导游器,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完善的服务。二是人性化服务。在高速路口设置旅游咨询服务台,放置旅游导游路线图,发放温馨提示卡,提供旅游咨询、道路问询、交通疏导等综合服务。三是搞好投诉处理。在景区设立投诉台,向社会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并保证电话24小时畅通,24小时有人受理,通过受理投诉,弥补在服务上的不足,通过处
理投诉,维护旅客自身合法权益。
四是保环境。力争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一方面,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按属地管理原则,利用一周时间,组织人员,对红大道沿线、主要景区入口、景区主通道等区域的违章建设、占道摆摊设点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同时,各个景区也集中开展了各类活动,对服务设施进行了完善,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理,确保以崭新的面貌、一流的环境迎接来林游客。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监管。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执法部门,分别就服务黄金周出台相应方案,重点监管物价、投诉、安全等方面,积极引导游客文明旅游、保护环境、理性消费,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
旅游工作汇报
在全市上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深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时刻,市委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市旅游局及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以汇报,恳请批评指正。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市旅游业起步于1987年,以市委、市政府设立襄樊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标志。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旅游才真正进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特别是自2024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上级旅游部门关于“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促使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整个旅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近年来,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我市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以来,除2024年遭遇“非典”之外,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递增速度。202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6.8
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20.43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由原来的全省第五位跃居全省第三位,在同类城市中提升到第二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分别比历史上最好的2024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17%和31.28%。其中,纳入全市假日旅游统计范围内的全市18个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1.93万元。实现“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量位居全省第四,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的良好水平。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南、保、谷荆山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省内外旅游界内推崇的襄樊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华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以及保康后坪、谷城南河等3镇分别迈入“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区)”和“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行列,为树立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7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2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2家,床位4000余张;评选、认定旅游商品84种,在去年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名列第三,在今年4月省政府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为襄樊争得了荣誉和地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资者信心。但是,由于我市两级政府都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受其制约,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由于缺乏投入支持,我市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习家池、水淹七军、马跃檀溪、邓城遗址等,包括一些已经开发的景区点,如米公祠、鹿门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难以从学术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论文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从新闻价值转化成游览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致使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四是产业协调发展面临政策扶持不力的局限。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业关联度高,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为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2024年,国务院、省政府分别以国发[2024]9号、鄂政发[2024]47号文件的形式,通知各地对星级宾馆用水用电政策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工商企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类别,调整旅游星级饭店用水价格;将旅游星级饭店用电价格划归非普工业类,取消电价二次综合附加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在我市一直未能执行。其他诸如扶持旅游交通车辆发展、减免旅游项目相关规费等,我市一直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政策扶持不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据了解,在海南、云南等地,旅行社取得三星级标准客房价格一般为70元/间。但据我市三星级宾馆介绍,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我市三星级宾馆成本;其他如宜昌、十堰等周边地区旅游车辆到我市营运仍有利可图,而我市企业却“养不起”旅游车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受这些因素制约,我市旅游产品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外地游客“望价却步”,拉大了我市旅游同周边地区旅游的距离。此外,由于受观念、技术、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许多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工厂、车间在开发、建设时没有设计游客观光通道、观光平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在我市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如二汽试车厂这一国内垄断性的旅游产品至今仍拒绝向游客开放。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市有以三国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有以薤山、南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优势,有以轿车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再加上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3—5年的努力,襄樊旅游应该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大市、旅游强市。
1、襄樊旅游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襄樊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2024年在全市GDp中已占5.2%,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
%,再过几年,在GDp中的比重可达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认为,新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可能用不了
年,再过
年基本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襄樊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就业。我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约有1.2万人,旅游总收入是
亿元。按此计算,旅游总收入达到8%,还可以拉动就业
人。
3、襄樊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很旺的旅游城。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以襄樊的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古城墙、鹿门寺为代表的其他历史文化是份量很重的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于远程游客在黄金周中与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的七日游。对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而言,除以上产品外,还有以荆山生态为代表的大量的自然景观,适合于两日游;对市区游客而言,本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市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汽车工业、高
旅游工作汇报在全市上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深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时刻,市委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市旅游局及全市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以汇报,恳请批评指正。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我市旅游业起步于1987年,以市委、市政府设立襄樊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标志。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旅游才真正进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特别是自2024年以来,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上级旅游部门关于“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促使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整个旅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近年来,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我市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以来,除2024年遭遇“非典”之外,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递增速度。202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6.8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20.43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由原来的全省第五位跃居全省第三位,在同类城市中提升到第二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9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分别比历史上最好的2024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17%和31.28%。其中,纳入全市假日旅游统计范围内的全市18个重点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1.93万元。实现“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量位居全省第四,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的良好水平。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南、保、谷荆山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省内外旅游界内推崇的襄樊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华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以及保康后坪、谷城南河等3镇分别迈入“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区)”和“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行列,为树立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点)13处,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7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2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2家,床位4000余张;评选、认定旅游商品84种,在去年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名列第三,在今年4月省政府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为襄樊争得了荣誉和地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立足改变本地旅游产品号召力不强的现实,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致力发展区域旅游。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今年,我们又积极争取省旅游局支持,想方设法让襄樊挤进了“湖北‘一江两山’旅游精华游”的“笼子”,作为湖北省主打旅游产品向海内外推出。同时与武当山精诚合作,促成了我市龙头景区古隆中与武当山、神农架达成捆绑销售协议。4月30日,成功吸引了南京首架旅游包机来樊,为招徕大型旅游团队打开了新的通道,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2024年以来,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硬件水平。在改善旅游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为内容的软件建设工程。新年伊始,就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了以“看襄樊、爱襄樊、襄樊人游襄樊”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把旅游行业文明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商品设计等融为一体,在省内外旅游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省旅游局的高度评价。为推动我市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结合迎接“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我们与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联手开展了旅游安全大检查和旅游市场秩序大整顿;联合宗教、林业、文化等景区主管部门启动了景区环境专项整顿和治理工程,加强了旅游投诉的受理和立案调查等工作,规范了我市旅
游市场,防止了重大旅游投诉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树立了安全、诚信的旅游城市形象。近年来,我市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一是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虽然市、县两级都编制了各自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受旅游业在我市发展时间不长,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或所有,旅游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职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全市旅游资源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导致旅游景区、旅游项目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造成了一些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如南漳一个县,就开发有3个同等规模、同等档次的漂流项目,鱼泉河不到10公里的水面,就有2家企业同时经营漂流项目;保康、谷城两县各自开发风格类同的吊脚楼,等等。这种不按规划盲目开发建设的格局,既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又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二是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景区景点分属于文化、宗教、建设、林业、水利等不同部门,旅游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有同一景点“山”、“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规划难实施,管理难到位,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我市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三是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按照现代旅游科学理论,需要建立“政府导向”型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加强旅游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是,由于我市两级政府都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受其制约,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由于缺乏投入支持,我市许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习家池、水淹七军、马跃檀溪、邓城遗址等,包括一些已经开发的景区点,如米公祠、鹿门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难以从学术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论文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从新闻价值转化成游览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致使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四是产业协调发展面临政策扶持不力的局限。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业关联度高,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为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2024年,国务院、省政府分别以国发[2024]9号、鄂政发[2024]47号文件的形式,通知各地对星级宾馆用水用电政策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工商企业用水的收费标准和类别,调整旅游星级饭店用水价格;将旅游星级饭店用电价格划归非普工业类,取消电价二次综合附加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在我市一直未能执行。其他诸如扶持旅游交通车辆发展、减免旅游项目相关规费等,我市一直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政策扶持不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据了解,在海南、云南等地,旅行社取得三星级标准客房价格一般为70元/间。但据我市三星级宾馆介绍,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我市三星级宾馆成本;其他如宜昌、十堰等周边地区旅游车辆到我市营运仍有利可图,而我市企业却“养不起”旅游车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受这些因素制约,我市旅游产品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外地游客“望价却步”,拉大了我市旅游同周边地区旅游的距离。此外,由于受观念、技术、制度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许多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工厂、车间在开发、建设时没有设计游客观光通道、观光平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在我市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如二汽试车厂这一国内垄断性的旅游产品至今仍拒绝向游客开放。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我市有以三国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有以薤山、南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优势,有以轿车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再加上十分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3—5年的努力,襄樊旅游应该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大市、旅游强市。
1、襄樊旅游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襄樊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2024年在全市GDp中已占5.2%,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再过几年,在GDp中的比重可达8%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认为,新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可能用不了年,再过年基本可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襄樊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就业。我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约有1.2万人,旅游总收入是亿元。按此计算,旅游总收入达到8%,还可以拉动就业人。
3、襄樊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很旺的旅游城。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以襄樊的古隆中、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古城墙、鹿门寺为代表的其他历史文化是份量很重的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于远程游客在黄金周中与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的七日游。对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而言,除以上产品外,还有以荆山生态为代表的大量的自然景观,适合于两日游;对市区游客而言,本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市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汽车工业、高新农业、水上游和南漳、谷城等县市的景区(点)可成为很好的一日游成立。我市如果把这三个空间的客源吸引进来,我市旅游将必然是一种人气很旺的场面。
三、请求市委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我市旅游发展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是,要将目标变成现实,仍需我们加倍努力,仍需市委、市政府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此,请求市委帮助解决好以下问题:
1、指导市、县两级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队伍和旅游法制建设。借鉴旅游发达地区,包括周边旅游地区如武汉、宜昌、十堰、荆州等地经验,以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和旅游法制建设为突破口,配强班子,配齐人员,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协调本辖区资源开发、规划实施等权力。现阶段要将市级旅游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扩至20人以上,将旅游重点县旅游局队伍编制扩至10人以上,确保全市旅游管理机构能够照章理事、有人办事、有办事人。
2、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建议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由建设、宗教、文化、林业、水利等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和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