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最新文章

第一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初探

贵州省瓮安县玉华中学

王明祥

主 题 词:课堂教学探讨 关 键 词:课堂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合作探究,提问艺术,抓关键词提问,贴近学生生活提问把握难度,注重效益,以乐学提问,发展思维,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行新课标学习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躬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艺术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质量,让设疑提问真正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一点粗略的认识。

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一面,又要注意学生的一面。为此,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主要抓好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在于抓住关键性提问

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三个方面,即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

在教学中,老师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掌握好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中,一篇文章,可以提出、讲析和思考的问题很多,关键是老师能否独具慧眼,独具匠心、提出问题是否具有艺术性,能否单刀直入,深中肯綮,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满堂问,无的放矢,课堂教学外活而内不活。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写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仟余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作者为什么回故乡,回乡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进入第二段,写了自已到故乡所见之情,写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悲凉”,能否将“悲凉”一词换成悲伤,悲痛,悲愤、感动等词吗?来提出问题就带有艺术性,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分析,作者悲凉的心情贯穿了全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乡的景悲,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一种“理想”。而现时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二是故乡的家悲,老屋寂寞,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三是的人悲。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愚昧、市侩和猥琐。而故乡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经后又怎么办呢?是像闰土那样过着辛苦麻木的生活,还是如别人辛苦恣雎的生活,还是过着我辛苦展转的生活。还去追求我的新生活。可见作者回故乡触景而悲,在故乡是因人而悲,离故乡是因虑而悲。通过一个“悲”字就能探讨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性词在课文中的作用从比较入手,触及主题、切中课文要害,分析思路自然流畅,很自然地引出学生把握课文的主题,又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还可体味作者用词之精妙。真可谓“一箭中鹄”,“一针见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那就要老师真正做到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还需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为前提。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区

在上周我听了几节语文教师的课,有的教师往往疏于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虽精心设计了问题,可是一旦进入课堂,往往收效甚微。要么大难,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要么太容易,咯加思考或不思考便可答出。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设达到最佳。结果是课上知而课下不知。我在去年参加过“省万里行专家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有一位苏州大学教育博士韩军教授推行新语文教学,主张课堂提问修饰词的重要,切忌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一类毫无艺术性的提问,课堂气氛活跃了,而启发学生心智的目标却搁浅在一边了。因而,在提问要接近学生思维最近区,贴近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做到问题取向明确,具体,由易及难,才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已》一文,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一个“笑”字,进行课堂的设疑提问,才能增强提问的艺术,因为文中几处“笑”容易贴近学生思维,小伙计的笑,短依帮的笑,小孩子的笑,掌柜的笑,丁举人的残酷,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培的效果,把握世态炎凉的文章主旨。

三、在课堂教学中让提问成为一种学生学习乐趣 一堂语文教学课,要提高提问的质量,老师不仅要从自身因素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方面着想,每设计一个问题,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此主要注意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乐趣。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答问习惯入手,我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是默坐而静言。为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必须做到提问有贵:贵趣、贵曲、贵活。教师曲折的提出问题,引导逐渐转入正题,灵活变通,因材施教,并采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答对答错,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注意挖掘学生答题的闪光点,让学生给答题者的掌声给予赞扬。教师一边引导,一边对学生的答题给予肯定。让学生含英咀华,识其文,通其情,创造乐趣,发挥想像,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乐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学生便可悟在其中,得在其中,乐在其中,趣味也无穷无尽啊!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自己精心提问,还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对有创见者大加赞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营造一种课堂民主气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反问机会,教学相长,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化身。让课堂提问的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有一位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教学要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然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则认为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有结果,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所学知识,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困惑去学习,去探究。事实上我们的这种教学法降低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正是课堂改革的意义所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因此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纽带,我认为应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法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结构,在语文教学中要构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再则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躬行自主的学习方式为主。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和桂莲 邮

编:550400 电

话:***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望奎县敏三小学 于 建

孔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亦有言,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不助燃,也会渐渐熄灭。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的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每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知识积累,以及人生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就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学问的一种活动。问与学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展示着。我们带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必须在提问上动脑筋、下功夫。教师善于提问,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比较科学的提出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问题呢?

在这里不得不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善于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更是要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巧妙的设计问题,用一个个生动、有趣、艺术的问题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

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要靠提问来实施。问题设计的好,课堂教学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设计的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去做到篇篇有异、堂堂有别的提问,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要提高对话的质量,必须掌握对话的技巧。善于在平淡中找出新奇,提高问题的艺术性,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维。

一、设置问题要有趣味性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就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发觉趣味,教师要在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渗透知识。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花边饺子》时,先是问学生喜爱吃什么美食,让学生能够调动思维,注意文本,再是问学生知不知道花边饺子是什么样的,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文,并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意义。一切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一定要少而精,不然很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时,对学生提问,作者抓住三峡秋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这样不仅学生知道该从哪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设置问题要有科学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自身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错与否,要使学生思考一步,才能获知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是,种树人是用什么方法种植桃花心木的,与其他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而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便会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难度适中的问题,既不会把学生难倒,也不会让学生感到简单,是一种“刚刚好”的智慧。

四、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

韩愈说过,师者乃是传道受业解惑者,不过在今天我们更注重的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比于古老的传授性,现在教学更注重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作为教师要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提问方式。因此在提问时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等,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昨天,这是一座村庄》时,设置的问题是,“这儿”的昨天是什么样,今天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学生从设置的问题中就会受到启发,发现昨天今天的不同,从而知道现代文明改变着生活。所以,启发性的问题会让学生自主的找到问题的关键,达到课堂预期效果。

五、设置问题要有灵活性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特别的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六、教师要正确评价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所在在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而且绝对不能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而且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这一点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所以教师应该要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七、设置的问题要有广泛性

每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自身水平都是不同的,而教师要在这种不同中去寻求着平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再根据教学目的,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八、设置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教育革新的今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变化的,时刻更新的,与时俱进的。所以开放性的问题则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

通过不同的角度的提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纵横发展。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把握有效的提问策略,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计精当通俗明了的问题之外,更多的要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所问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艺术性上下功夫,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关键。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项艺术来对待,语文的课堂才能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第三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羊泉中学

马方方

[内容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

[关键字]:情趣

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 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 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附参考资料目录

新课标初中语文发展性学习课堂策略》戴余金 宁波出版社 2024.5 《新课程教学资源库》赵雄辉 申建春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1 《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顾泠沅 《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变革的力量》[加拿大]迈克.富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年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王会云 单位:下石节中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石节中小学 王会云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文从设臵问题、发问、因人施问等方面就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 提问 思维 艺术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 1 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很多语文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设置问题

1、抓住契机,设臵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臵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2、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就有了深层理解。

3、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直与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 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臵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就自然明确了。

二、根据不同课文及问题的不同类型,可采用下列不同问法

1、书面提问。适用于课文预习,把设计好的问题印在预习提纲上,让学生带题求解,课上检查预习效果,进行交流订正。

2、设情激问。讲课中在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

3、换向提问。适用于教材中看似无疑的地方的提问,换向包括:①由顺向换为逆向,如:不问作者这样写为什么好,而问不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②由单向转为多向。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有时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乃至数、理、化、生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新 鲜感,又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联系。

4、连锁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了问题的构成,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5、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三、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培养质疑探究习惯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提问 过深,学生无从动脑;提问过浅,学生无需动脑。显而易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教师尊重学生,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的外部环境,即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谐,自由地议论问题,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互相启发。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