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会语文知识的金钥匙。当一个人对语文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钻研,去探索。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没有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重视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就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动力作用;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三方面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语文
学习
作用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它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兴趣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语文是一门富有文学性、趣味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有了强大学习的动力,并产生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动力作用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而语文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氛围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倾情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对于那些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学生也学得兴致勃勃,并且容易掌握。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由此可见,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学习语文中的生字、新词时,学生就要注意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部分,了解探索和把握其
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比死记硬背的过程更为重要。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能在学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巧、妙,在想象、书写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的语文,把机械的记忆转化为成形象的记忆。这样不单可以掌握生字的结构、书写方法,还可以培养语文兴趣,使自己轻松学习语文。还有在学习写作文的时候,更要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作文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作文的很多材料都在生活中。很多同学一说起作文就皱眉头,都说作文难,没材料可写。其实并不是作文的难度大,也不是真的没有写作题材,而是缺乏写作的兴趣和发现题材的眼睛。因此我们在作文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现在的作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把游戏引进了作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游戏,边玩边思索。这样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学生能在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更容易思考,也容易表达。对语文知识掌握得越多,学习兴趣就越浓,当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股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说,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动力性作用。
二、兴趣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表现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内在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这样的学习既学得快,又记牢,既学得轻松,又理解得透彻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内在学习动力。
(一)兴趣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决定了学生成绩的好坏。学生的态度端正了,就有积极的心态和思想,从而指导学习语文的行动。无论是一个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如果他对某一样东西,或某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其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去了解,想知道这一样东西、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起了“想知道”的念头,说明他的态度正确,具有积极的思想,他就会想法设法地去学习去研究,这样,他的学习积极性就来了。正因为如此,教育者就要通过趣味语文改变学生对于语文的态度来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趣味语文就是那些看起来容易理解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比如”茶可以清心也”。学生看到这样的回文诗,首先就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但是这种新鲜感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最终目的却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会文诗的特点以及作用。“茶可以清心也”这句诗是出现在一个茶杯的盖子上,不管学生从哪个字读起都可以组成一句品茶诗,学生自然觉得不可思议,结果兴趣大增,学起来就容易接受。通过类似的趣味题,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兴趣可以激发语文的内在学习动力。由于语文本身的趣味性强,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兴趣,如果具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很容易激发语文的内在学习动力。如: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多用课件、小黑板、投影机和一些卡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让学生由眼看后自己领悟。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感性认识,还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思维想象的空间,有利于自己消化及时所学的知识,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黑板加粉笔,一些难理解的文章、段落单是靠黑板加粉笔是不行的,很多时候,缺乏抽象思维的学生是想象不出来的,由于长期如此,渐渐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产生厌学语文的消极心理。这样的学习手段不利于发挥内在的学习动力。而现在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在语文的课堂中出现了形形式式的多媒体课件,在学习语文抽象课文时,不再是黑板加粉笔的模式,而是用教学软件,把抽象的内容利用教学软件转化成为直观可见的图文形式。例如:《
19、七颗钻石》这是一篇体现爱的课文,初学者只会把它当作纯粹的故事来读,并不能体会到课文所传达的爱的教育,这时我们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完全可以用教学软件将将小女孩去打水的艰难过程制作成动画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看中感悟、思考,然后体会、理解。这样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内在学习动力。有的甚至可以让学生上台参与,让学生在动感世界中体会抽象的语文情感,这样的学习挺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直观的学习手段,让学生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自然就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高涨自然就会积极学习语文学科的各类知识。总之,语文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和多些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兴趣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老师,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好帮手。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循环有利于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1、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兴趣是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如上《荷花》这课书,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所学过的有关描绘“荷”的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尽,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说说自己想象中的“荷花”是怎样的。这样导入新课,极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正因为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所以学起来就轻松容易多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对某样东西感兴趣而去接触它、了解它、探究它所取得的效果比那些本身对它没兴趣,但逼于无奈而去了解、学习它的效果好很多。就如:学习语文中的作文,由于作文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还要有很广的知识面,很多学生看到作文时,都饶路走。但是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就会很耐心地去读写作要求并拟提纲、起稿、修正、抄正,有条不絮,写起来越有劲。由于兴趣昂然,大脑皮层活动活跃,思维也跟着活跃,写作的速度也就快,学习质量也跟着提高了。
2、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容易接收知识。接受知识快,质量也跟着提高。由于学生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出于满足自身对语文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就会自主探究并有一种坚强学习的精神,他们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学习勇气。这样所得到的学习质量比那些对语文一点兴趣也没有,但逼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习语文的学习质量高的多。学生在有兴趣的科目学习中并能得到身心的愉悦。这样的学习质量能不好吗?语文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高涨、心情舒畅,学习质量自然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就需要付出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恶。爱因斯
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与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打交道,毫无兴趣可言。随着一些教育大家(如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对教育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探讨,学生个体的兴趣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并认为其对于整个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其实,语文学科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本来是很有趣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使人们改变了对语文的态度,从而产生出消极的态度。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呢,经过思考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的大师于永正老师很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算是让学生头痛的作文课,他也能上得绘声绘色。他的作文课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同学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先设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他就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勾勒一幅四毛的图,然后指着图说:“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学生哈哈大笑,兴趣一下就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四毛与三毛的区别,学生纷纷发言。比较完毕,于老师马上就作引导,将学生的的思维引到作文要求上来:“四毛在班里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是有个毛病——有时马虎;好耍小聪明。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于老师把原来的土改成了四毛手中拿着一张倒转的试卷,上面出现了“99”分,再提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一说?”学生情绪高涨,发言争先恐后,写作的兴趣也就来了。第二是使数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每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进行死记硬背,学生就不会感到语文的多姿多彩。“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第三是改变学生心中语文教师的形象。以往语文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古板不会变通,并且不苟言笑,说话也一板一眼,缺乏感染力。鉴于这种现象,就要改变语文教师在学习心目中的形象,上课时多用风趣的语言,态度要和蔼可亲,并且上课要配合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手段,试用各种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样学生对喜欢的语文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就越发感兴趣,并且有利于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学习语文时,要重视兴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学习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事实说明,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人一旦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把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积极态度和热情用于语文学习中,那么,他的语文学习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他的语文成绩一定是很不错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兴趣的作用,加强力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2、邵端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3、王道俊等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吴式颖等主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注释]:
[1]孔子:《论语》(教育篇),台北: 文致出版社, 1980年,第97页。
[2] 陆珊年等编《爱因斯坦名言录-蓝皮书系列 》,上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7月,第48页。
[3]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4]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第254页。[5]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365页。
《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心得
——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组内进行了《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的学习,让我获益颇多。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鼓舞学生。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三尺讲台”,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青少年有着很强烈的表现欲。这种情感冲动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所谓“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教师或是激趣,或是设疑,或是点拨,或是指导,而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在课堂上,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说学逗唱,吹拉弹唱,百家争鸣,群英辩答。精彩时报以掌声,给予充分的肯定,失误时,评论切磋,提出中肯的意见。不因为学生一两次的失误而对此丧失信心。
二、讲究授课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前提正是执教者本身应具较强能力,因此,要想开展好创新教育,真正的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面对的学生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能力,把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准确而又有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是要以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坚持忘我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适当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等自主活动支予以填补。只有这样,我觉得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进而开展好能力素质的教育。
三、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成绩不好,爱到批评甚至打骂;或因屡犯错误,遭到冷眼相看及粗暴的训斥;或因家庭原因,备爱歧视和奚落等。结果使其自尊心爱到严重伤害,丧失学习信心,自卑感严重,“破罐子破摔”。我们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掌握每个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研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出与其特点相应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搞好心理疏导,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自尊意识,激发内在的进取动力。帮助差生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只是转化后进生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关键是老师要积极创设参与机会,扩大活动范围,让他们得到 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期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胜利的欣慰,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事实上,许多差生智商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只是他们的地位在班集体乃至在整个学校属于低层次,在众多的场合下,没有“出头之日”,许多潜在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表现。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闪光点为突破口,帮他们找到成功的体验,一旦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就容易增强自信心,在学习上奋起直追,取得飞跃式的转变。
事实证明:针对差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心态特点,多方位多渠道地创设条件,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给差生以众多的“表现”机会,使他们自身潜在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获得成功,转化工作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
兴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唐镇小 戚美菊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学生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奴隶。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 :“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 ,兴趣因此在学生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 ,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 ,有的教师却只能捣毁兴趣。”只有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 语文的兴趣。
一、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时,许多同学老是喜欢先封口后写里面的部分。课上,我按照同学们错误的笔顺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并风趣地说:“你们也太不礼貌了。明明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叫爸爸怎么不生气?”学生听了,个个心领神会。
二、课堂情境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复指导朗读课文第二句。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学习问句,我让学生做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互相问候,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四季》,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英县福禄小学
代安稳
邮编629300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关键词] 新课导入
课堂情境
生活情趣
一、讲究导语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1、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
我们已学过几篇赞颂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等这些景色都很迷人,都可以和西湖比美,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索溪峪的“野”》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
这样设计的导语,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2、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先放映张思德在炭窑烧炭时牺牲的资料片,接着问:大家知道画面中的主人公是谁吗?他就是张思德!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要赞扬他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吧!
我们的对象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3、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一夜的工作》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周总理的睡衣》,对伟大的总理有了一些了解,谁能说说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新课《一夜的工作》写的又是什么?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4、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残酷地杀害了,这是我党的一大损失,也是党的骄傲。因为他的言行给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现在我们就跟随他的大女儿李星华一起来目睹这位革命者在敌人面前的表现吧!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李大钊”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画面、音乐创设情景
《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潮来之时”一段,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2、表演创设情境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
例如,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3、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教《草原》一课时,学完第一段进行小结,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面对这样的境界,我们怎能不想放声高唱,又怎能不想吟诵小诗?同学们,把你们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有滋有味的读书声,透过他们的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被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草原深深吸引,深深陶醉了,他们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很轻松、愉快地学习了语文。
总之,情境的创设还有很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环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穿的是一双很大的拖鞋。按常理,小孩应穿小鞋,这种生活反差已经能激起同学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更有趣的是第一自然段最后两句用了一个小男孩的言行,使语句的趣味性更强。学生读到这里自然发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但同学们不会一笑了之,很希望知道小女孩后来会怎么样,随着对后文的学习,同学们先前那种微笑会不由自主地消失,因为小女孩已经够可怜了,小男孩不但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欺负人家,小男孩是何等可恶。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以《中彩那天》为例。当作者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激动地说:“可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穷呀。”这一情景中的“激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激动”是什么意思?再问作者的激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激动”,话说得不完整。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把作者的话补充完整。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完后,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过年时那种幸福的感觉,同学们顿时跃跃欲试,私下在座位上就说开了,我引导他们用《我和小女孩比过年(童年)》为题,写一篇短文。很快同学们写出了声情并茂的文章来,都体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小女孩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黑暗这个主题,通过这样的延伸,同学们从中自然地受到了珍惜今天的教育。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参考文献] ①《四川教育》2024年第2期、第3期
②《课程与课堂教学》陈玉琨 代蕊华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思想提出 的,“兴趣教学”这一观点也很快提了出来,也的确有很多人欣然采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兴趣”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也可以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初中谈一个粗浅的看法。
一、“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活力。
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在一部分老师头脑中打下了深沉的烙印。老师讲学生听,认真记笔记,学生可以学会课堂上教师讲的所有内容,但遇到没有讲过的问题,就往往不能解决。
究竟该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呢?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他就会积极投入、主动思考。有个语文教师在讲授《怀疑与学问》一课时,采用了这样一个导入法:上课之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晚进教室,上课后,老师就对全班学生说,那名好学生因为偷盗而刚刚被公安机关带走。立刻全班的学生就活跃起来,都感到惋惜,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就在学生们发表各种感想的时候,老师让那名学生走了进来,并引入课题,说:“这样一名学生怎么会做这种事呢?你们在生活中,应该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这样才能做好学问”。经过这样一番指导,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当然,这节课整个过程都进行的非常好。不但理解了所学课文,还掌握了学习方法。相信,这些学生今后在学习中一定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兴趣”可以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改良师生关系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听课兴趣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其实学生们不喜欢的教师往往都是态度认真、工作负责的教师。只是他们在这中更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适应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讲的再细致、再全面,学生不愿学、没有学会,我们的工作就没有价值。当然,我们不主张用低调迎合学生,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使学生对我们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改良师生关系。
“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学生家长可能会说“能够使我有孩子考入重点中学或升入大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中学校长可能会说“能够忠于自己的职责,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人师表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而一位家中没有孩子上学的普通人可能会说“会教书的就是好教师。”让我们不妨听听学生们是怎样描述他们感兴趣的老师的。
学生甲:A老师在讲数学时总是充满着活力和激情,神采飞扬,讲课就是说评书,讲得很有趣,那样的学习很有吸引力。因为你听起来不感到厌倦,学起来就觉得很容易。
学生乙: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时问B老师,他会耐心听取你的问题,并提供帮助,他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向你发怒。
学生丙:D老师有吸引学生注意的特殊的思维方式,他能调动学生的脑子在“转”,在“想”。他有一种讲解的特殊方式,使你不容易遗忘。
学生丁:E老师的影响出自他给我们大量不平常的作业,当我们在讲非洲的时候,他会想出一个主意,让我们去研究到哪去旅行,该做哪些事,我们不得不去旅行社并寻找氖的有关资料。因为他要我们告诉他,我们想去哪儿,想在那儿看到些什么。我们甚至还要告诉他,是坐船,乘飞机,坐汽车或者是骑自行车,到非洲旅行一次的费用是多少……他真正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学生对老师的兴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有这种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但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还同时能改良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三、“兴趣“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开发学生潜能
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一档节目叫”纸板椅大赛“,用纸板作材料,运用几何和物理学的有关知识,加上美学观点,考察参赛选手的纸板椅的美观和结实耐用程度,这次比赛吸引了很多人参加,其中不乏中学生。这种活动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展这种活动,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很多学生都觉得单调的英语字母和枯燥的数学符号远没有电子游戏和网吧交友来得有趣,于是这种趣味把他们的注意力带到了校外。而学生是有表现欲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望多举办一些科技的、体育的、文艺的活动,如创造发明活动、运动会、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等,既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比较高尚的文化氛围,从而活跃校园气氛。
其次,这些活动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我们学生的潜能无疑是巨大的,同样也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节目,是小车爬坡比赛,中学生自制的小车不但爬上了90的陡坡,还爬上了120的陡坡。这在一般人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即使不好,我们也无法否认他们是一个人才。
当然,人才要有好的环境才能成长起来,就像一粒种子,有了适当的条件,才能发芽、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为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成长,决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
由此看来,利用兴趣,创造兴趣,培养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有利于我们的学校管理,而无视兴趣,扼杀兴趣,只能使我们陷入被动,埋没人才。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