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故事
开发区三联学校 刘珍
班级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不断地交流,呼应,共鸣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班主任除了做到无条件的关心学生,对学生倾注真情,以理服人,有时候还要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必定会有感知,而学生一旦体会了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诚心,爱心,他们对班主任的理解,信任之情便会油然而生,那么班主任的工作也就能够较好的开展,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了。
一天晚上回宿舍,我打开微信,正好胡同学的妈妈在微信上跟他说话,孩子可高兴了,聊了一会,老师:到点了,我喝点水就睡觉,一会我们班扣分了。我心里一喜,孩子懂事了。这孩子脾气较执着,认准的事谁说都没用,曾记得考评老师说他折纸,不是他做的,跟考评老师吵。一直追着说就不是我。我正想着,听到外面声音很大,跑出去一看,他跟宿管阿姨吵架,了解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第二天夕会,我走进教室,到胡同学面前问他:“昨天的事,检讨书写了没有?”他说:“老师,还没写完呢?”突然我有一种想法,让她到讲台去当着全班同学检讨,想到此,我又对她说:“要到讲台上去检讨!”听到这句话,那位同学突然脸上一阵红说:“老师,不会吧?”我就说:“有什么不会啊!就是要上讲台去说!”说完就走了。
过了10分钟,我又走进教室,用眼神暗示胡同学上讲台检讨,我本以为他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走上了讲台,进行了检讨。可是,我突然发现她的检讨讲得也有一些道理,他说,他去倒水,正准备喝时,发现杯子里有一只飞虫,就把水到了,结果阿姨正好看到,就说他浪费水,他心里委屈,就跟阿姨吵起来了,如果这样就要扣班级量化管理评分。听此,他就觉得宿管太过分啦,就跟宿管争吵起来。他又说,虽然有错,但是宿管也有不对的地方,动不动就拿扣分来压他们。他认为宿管素质那么低,不会尊重我们学生,因此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听到此,台下的同学都笑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突然觉得台下有部分同学是认同她的看法的。此时我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这样做会不会给她造成心理伤害„„
此时,我觉得该如何评定这个学生非常难,既不能否定他做得不对,又不能完全否定她做得对,因为无论持哪一方面,我觉得都会给学生伤害。因为如果说学生不对,那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觉得班主任不讲道理;如果说学生做得对,那就会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所以此时我先肯定她说得有道理,确实宿管有时候确实不了解情况,做得不对。但是胡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宿管老师毕竟是老师,即使她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应该要尊敬她。如果按你这样的想法,对你不尊敬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尊敬他了是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沟通的方法和语言,本来这件事可能你没有错,但是你与宿管老师发生冲突后,你肯定就有不对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多点忍让,体现自己的品质。最后,我还说,胡同学让你上讲台来检讨可能会伤害你的自尊心,在此老师向你道歉。讲完这些我就走了。第二天早上,我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胡同学站在我办公室门口,当我走到办公室门口时,他向我说一声“老师,昨晚我想了好久,发现自己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不该跟宿管吵架„„”我发现他一夜长大了很多。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犯错误不在人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犯错误更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呢?我认为,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起到的效果远远甚于惩罚。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来学生犯错误有其自身原因;二来对其犯的错误也要分析程度是轻是重;第三惩罚往往会伤及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也可能会对学生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首先做的是帮助他树立改正错误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我更是注意运用宽容教育来帮助他改正错误,接着我会从他自身的闪光点来说服教育他,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不断取得进步。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得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还有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起到的效果远远甚于惩罚。同时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教师还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一些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颗年轻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真实的心理世界。
“我与开发区共成长”演讲稿
七月的开发区,花果飘香,满眼绿色尽收眼底。作为开发区的一员,我由衷的感到骄傲,感到欣慰。回想十年来的变化,心中不免产生一些感慨。
十来年,开发区大刀阔斧地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为经济发展插上翅膀。高新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管理服务,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沧桑巨变。勤劳智慧的开发区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攻坚破难中探索,在争先创优中奋进,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今天的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全面突破,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形象更加靓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创业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干事创业的艰辛、品尝胜利果实的甘甜,相信每一位情系开发区、关心开发区的朋友,都会感到欣慰;每一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开发区人,都会格外自豪!
十年,是奋斗的十年,成长、奋斗是开发区的主题,进取、奉献是每个人的状态。开发区的经济实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和认同,开发区已经成为青州市的经济发展桥头堡。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开发区牢牢把握了知识经济、科技经济、创新经济,在奋斗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感谢开发区,感谢大家,正因为有了我们值得骄傲的经历,我们学习到了进步的法则,感受到了奋斗的骄傲。
十年,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环境建设,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是开发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个开发区人都像爱护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装扮容貌一样美化我们的城市,坚持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的整体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我们开发区人民全民动员为捡起身边的每一片纸屑为荣、为能够在开发区美好环境中成长而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开发区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蓝天、净土、全年有花、四季常青、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好美的景色,待周末时,和家人一同漫步开发区,轻吻路边的月季花香,那味甘在心里,那情喜在心底……让我们共同见证开发区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鸟语花香。共同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享受着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吧!
我坚信十年磨一剑,蓄以待发,我们的人生舞台会因为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更美好,更绚丽多彩。开发区与我共成长,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临,让我们期待明天,期待辉煌。
马勋
2024年6月7日
我的成长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就被妈妈送去学舞蹈,所以身材很好。一开始,妈妈把我送到那里时,我看到那些学生们练习的很苦、很累,我胆怯了,不想学了。那时舞蹈老师来了,她很热情,而且我看到了那双红舞鞋,我的心又回到了原点,我坚定地想:“我一定要学,不论多苦,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我就这样一级一级地炼,我不和那里的同学说话,自己玩自己的,自己练自己的,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城里的,还说着那普通话,我又特别内向,还感到自卑。有一次,在吊腰的时候,老师数秒数的很慢,我坚持不住了,憋得满脸通红,我哭了,老师让我稍微休息一下,我觉得自己没用,别人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
以后,我做什么都很认真、压腿压得很好,劈叉劈得更好了,老师夸奖我了,我当时特别高兴,心想: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我更刻苦了。特别是蹬腿,120秒,就像在地狱里煎熬了一个世纪。
可是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学习,无论多苦,最好我考上更高的一级,拿到许多证书,登上更大的舞台,向着我的舞蹈梦前进,前进!就在妈妈怀了妹妹之后,她就不能送我去学习了,爸爸更没有时间了。就这样,舞蹈梦破灭了,我的学级在七级的时候断开了,其实我只有三级就能毕业了,我很开心,又很伤心,开心是我有妹妹了,伤心是我不能跳舞了。之后,我发现妹妹的柔韧性很好,我就让妹妹学基本功,让妹妹也学舞蹈,以弥补我的遗憾。
我祝愿我的妹妹能够完成我的梦想!
学校:冶源镇冶北小学
班级:六年级一班
姓名:刘桂君
指导教师:张雪芹
刘和珍小传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态度温和,办事干练坚决1924年11月发生“女师大风潮”,刘和珍君是女师大学生自治会成员,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后被赶出学校,在北京西城宗帽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那时她深为母校前途忧虑在进步力量的声援下,一年后复校又复课,刘和珍率三百余人庆贺斗争胜利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欣然参加前往段祺瑞执政府的请愿活动,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段琪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8226;一八”惨案刘和珍君不避卫队枪弹攒射,不幸遇难,时年22岁,为时人扼腕其精神永存,使苟活者依稀地看到希望,将激励猛士们奋然前行
鲁迅先生痛悼曰“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为“虽陨身不恤”之“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君是真正的猛士!
刘和珍小传
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人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于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金,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域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北方革命运动不断紧张,段祺瑞政府要员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也逃往天津,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仍回石附马大街旧址复校,学生们整队从宗帽胡同回校,于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刘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开大会庆祝斗争的胜利。
1926年3月12日,日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感乱 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 国民大会尚末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倾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师大人的骄傲!
刘和珍小传
刘和珍,祖籍河南,出生于江西南昌。1918年,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期,与同学一起,不顾学校当局阻挠,参加游行示威,并带领女师学生组成宣传小组,宣传抵制日货。后在校组织学生自治会,尖锐抨击当局束缚学生的封建校规,迫使校方取消了多种禁规。
1921年,在女师率先剪短发,使该校两三天内剪短发者不下百人,其他女校学生纷纷响应,开创了江西女子剪发新风。同年冬,发起创办进步团体“觉社”,并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主编。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当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并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4年11月,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无理拒绝学生提出的关于辞退不称职教员的要求,并声称要处理刘和珍等为首人员,引起学生强烈不满。5月7日,北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图谋主持大会,被刘和珍、许广平等人拒绝,遂恼羞成怒,决定开除这6人,引起学生激愤,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解散女师大,并派武装军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3次打进女师大,逼迫学生离校。刘和珍亲率学生誓死抵抗,并通电各界:“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苟威武之再加,决誓死以殉校。”终因寡不敌众,被拖出校门,关在一潮湿小屋内,仍坚贞不屈。30日,女师大学生返校,发表复校宣言。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她主持下召开300余人的庆祝复校斗争胜利联欢会。
1926年3月12日,日军舰炮击大沽口国民军,激起北京各界的愤慨。18日,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生总会等团体和各校学生5000余人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当时刘和珍正患感冒,伴有呕吐,却全然不顾,担任女师大游行队伍的指挥,并走在最前面,行至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竟遭其卫队开枪镇压。当场死者47人,伤200余人,是为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她不幸遇难,年仅21岁。4月1日,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7.《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关键文句的理解。【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学习要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探索背景。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被迫反击。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就这次惨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4月1日,又写了情文并茂的《记念刘和珍君》。(这几篇文章均见于《华盖集续编》)。
三、读准字音。
徘徊哭dànɡ 菲薄..pái huái 长歌当...fěi bó 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ã ào 黯然àn 噩耗â 肆无忌惮血diã 攒射cuán 屠戮ǎi ...dàn 喋...lù 和蔼.浸渍身不恤红fēi 尸骸.zì 殒..yǔn xù 洗涤.dí 绯..hái
四、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3.试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五、互动探究
1.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六、课堂练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 徘徊—— 前来—— 正告—— 很爱看——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
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9.“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
10.思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表达作用。
(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1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材料:“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2.理解划横线的词语并回答问题。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1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问题: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
二、感悟总结: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
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 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路矿学堂毕业。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第(9)两段文字。
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于鲁迅的启发与影响。
四、布置作业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3.完成书上练习。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四、1.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1.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2.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六、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 热情讴歌赞颂。
第二课时
一、1.交代事情的起因,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悲愤的日子,也让人们记住三月十八日这个黑暗的日子。
2.独——失去战友,悲伤孤独 徘徊——悲愤之极,无处排解
前来——特意相告,对烈士的真挚怀念 正告——特意相告,对烈士的真挚怀念
很爱看——刘和珍思想进步,与“我”的关系 3.(1)表达悲愤之情;(2)强调为生者而写;(3)为下文作铺垫。
4.①所住的并非人间;②长歌当哭,痛定之后;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5.出离愤怒:出离愤怒。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最大哀痛: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奉献:表示对死者的尊敬。概括感情:对敌人,无比愤怒;对烈士,无限崇敬。
6.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哀痛者: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
幸福者: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 庸人: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 7.(1)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与怀念。
(2)警醒“庸人”世界,纪念烈士,不要遗忘。表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和责任感。(3)告诫人们不要遗忘,感情更深。总之,突出写作动机:纪念烈士,揭露敌人. 8.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意;谦恭;深沉的自责。
9.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正义感、反抗精神;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有责任感;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和蔼;驳斥“受人利用”之说,突出了流言家的下劣与可恶;驳斥“暴徒”之说,突出了敌人的凶残,真正的暴徒恰恰是反动的段政府。10.(1)才:作者消息闭塞,当局封闭信息;便:噩耗传递的速度之快;居然:残暴无人道;而、即、况且、更何至于:刘和珍的遇害出乎意料;但、然而、也、竟:反动派的凶残超出了想象。
(2)然而、便、还、而且、不但、简直、因为:事实之确凿;但:凶残+诬蔑;但、就:惨象+流言。总之,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和无耻。11.(1)“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2)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3)这是一个选择复句。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警告;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12.“从背部入”——段政府“通电”中造谣说:这次惨案是因为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
“手枪”——手枪是军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揭露了反动派凶狠残暴的嘴脸,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揭穿了反动政府残杀爱国青年、欺骗人民的本质。13.“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伟绩”“武功”是反动派的自夸,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二、感悟总结
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第三课时
一、1.街市依旧太平: 形象地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改变,引出下文对学生请愿活动的评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在政治上不反动,但是极端冷漠麻木,烈士的鲜血只是他们闲聊的材料。
有恶意的闲人:走狗文人。他们造谣、诬蔑,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2.(1)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
人类历史的进步往往要以流血牺牲为代价,而且往往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历史不过前进一点点。这与煤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相似。
(2)不赞成徒手请愿。在鲁迅看来,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这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3)“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3.虽然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还有亲人友人的深切哀悼,这也算是对烈士的慰藉了。青山埋忠骨,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够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烈士的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4.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5.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
庸人:有是非观,但尚未觉醒,不敢斗争,易忘记历史教训的民众。苟活者:有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但不敢斗争的民众。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6.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拓展提升】
1.要点:沉默寡言,勤奋刻苦,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2.第(4)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
第(9)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时的兴奋与喜悦。3.“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原文抄录也可)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