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提高课堂45分钟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各学科中得到落实。因此,素质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素质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把“未知”的东西转化“已知”的知识点,从而被记忆和掌握,进一步运用,更重要的是一个深化认识、训练记忆、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将“已知”的知识转化为“他知”的事物从而输出,更要注重对学生教授知识、训练品质、提高能力的实践过程。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浅见。
一、做好一手准备: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能说是具备了潜在的教学能力,因此,备课是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备课可以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就是自己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要做到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集体备课是同年级同备课组的教师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集众人智慧讨论教学重、难点,明确统一的教学过程,可以分工编写教案,求同存异。课后,教师还要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总之,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教师备课也是教师学习、反思、成长的过程,意义重大。
二、抓好两个部分:开头和结尾
抓好“开头”就是要上好导语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端,成功的导入教学,就会有种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历史课的导入设计方法很多,如复习法、设问法、释题法、情景复现法、谈话法、故事法、乡土法、图示法、典故法、歌曲法、诗歌法、谜语法等。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的原理,使我们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动机,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九·一八事变”一课时,用一首悲凉深沉的《松花江上》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和探究欲,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抓好“结尾”就是要做好“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它可以起到巩固新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承前启后,衔接前后知识的作用;还可起到及时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修正和调整教学,以补救学生学习缺陷的作用。“课后小结”是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教学总体思路最明确、最深刻、最集中的阐述,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是检验一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总之,一节课如果能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那么这节肯定是成功的,其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很好。
三、突出三个主体: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体
1、学生主体。新课改倡导以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学生为主体,不能仅仅理解为让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学,而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要相信、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现象,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训练主体。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实现讲授与训练的有机结合。训练的内容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有语言表述的训练,文字书写的训练,自觉能力的训练等等,尤其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满堂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成功的公开课,训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可以复习旧知识,可以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可以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训练贯穿其中,当然,有效训练既要有针对性,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又要有多样化,使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增强。同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分析总结题目类型、解答技巧、注意事项等,以利于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
3、教学目标为主体。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任务,也是教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层次,使教学组织具有层次感;应明确每堂课的能力培养要求,着力发掘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功能;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完成知识、能力及情感教育任务。
四、把握好四个度:量度、程度、进度、适度
1、量度。指课堂教学容量。很多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如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学习,时间往往不够用。情急之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会不自觉地又走回到以讲解代替学生自己学习的老路上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依据自己的经验、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以及一些的不可控的因素等,合理设计教学容量,把握好教师的授出量、学生的训练量和师生的双边活动量。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调整,如把学生有争论的问题留到课后让他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再讨论,或者把某个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当作课后作业来解决等。
2、程度。指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要体现课标、教材、习题反映的要求,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太容易或者太难了,学生会相应产生骄傲或者厌学情绪。同时要注意面向中等学生,还要兼顾优等生与学困生。如在提问的时候,向好的学生提较难的问题,向学困生提简单的问题;或者练习设计要有梯度,使全体学生都有得到不同程度的掌握。
3、进度。教学点难而学生不易接受,速度应该放慢,反之则应加快。教学过程应该快慢得当。教师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而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随机应变,调整教学进度。这样,虽然有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却使教学内容落到了实处,课堂收到了实效。因此,教师不能再被“一课时要教完一节课”这种传统观念所束缚,不能为了贪多求快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4、适度。一是评价要适度。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评价要适度、真挚,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过分夸张;对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和不积极的学生,要以鼓励、培养起自信心为主,让其融入课堂中来;对调皮的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以纠正其不良习惯,切忌不能使用损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言语。二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度。对教学中的课件、投影仪、放映设备、教具等教学媒体要运用适度,切忌过滥,主次要分明,教学媒体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使课堂成了媒体演示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45分钟要质量
2024-9-1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1]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呢?通过观摩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第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上课。45分钟里的第一分钟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这当中大有学问。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学参与者进入角色。例如用微笑法感染学生的情绪;用静候观察法收敛学生散乱的心情;用小测法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时空等等。我们留意到,许多时候我们往往被一两个学生的迟到行为所干扰。许多教师觉得这是“偶尔的”、“个别的”,或轻描淡写,或听之任之,以为“无关大局”而“大眼大过”。但有经验的课堂管理者却认为,在这一分钟里的“干扰波”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这种迟到行为直接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不消说,这是我们对迟到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地,因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在教学时间上,45分钟的课堂变得不完整了;以此而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教学目标的不完整……从更深意义上说,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参与者的“生命价值”。
二、充分相信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而“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不是见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可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且伴随着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实实在在的有力武器。说明白点,“充分相信学生”就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教师设置台阶让学生自己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关注以下一些问题:哪些知识应该可以让学生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应该设置台阶,设置多高的台阶;哪个环节上需点拨,点拨到什么火候;什么做法应推广,推广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方面应鼓励,鼓励他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同学须表扬,表扬面够不够充分;哪个地方需纠正,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纠正……只有这样,学生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教学模式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三、增强中考意识
应当指出的是,“增强中考意识”并不是“唯中考论”,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是强调文化知识方面应当有针对性地传授和学习,把握教学大纲文化知识方面的重难点。无可否认,仅就这方面来说,中考考点的确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的。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中考考点,加强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认识,更加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目的,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具体说来,以下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知识讲授前以往届中考题练习引入;讲授完一个新知识点后借往届中考题在设计方面的独到特点引导学生鉴别、理解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巩固新课中以往届中考题作练习以再次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在布置的作业中也可适当安排往届中考题,让学生认识知识点在实际运用中变化的一些特点。更应该指出的是,“增强中考意识”与“唯中考论”仅一步之遥,把握得不恰当就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四、加强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认识水平,解决别的问题。”先生的一席话,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实在的指导意义。从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角度来看,过去采用“题海战术”,无非是想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悟”出相关的方法。这当中,教师的作用是教解题,而非指导方法,所以我们评价它是“事倍功半”的,不可取的方法。“学”和“习”是不同层面的特殊关系,“学”是为了“习”,丰富了知识、丰富了方法;“习”进上步扩展了“学”的外延,结果是巩固了知识、熟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学”就更有兴趣,也“学”得更好。因此,判断学生学得怎样,不要简单地看学生做了多少道题,对了多少道题;而是要看他们学到了什么方法,会解决什么问题,多少问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学”和“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开宗明义法。即教师明确地指出让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如一位初二物理老师在开始第一单元复习时指出:“这节课我们将第一单元复习一次,这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进行单元复习,希望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复习的;如果觉得我这种方法适合你,在以后的复习中你就可以参照这种方法。”这样,学生更加目的明确地学习这种方法。要不然,这种单元复习方法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在一节课里学生就很难“悟”得出了。
2.点拨诱导法。就是在教学中或创设情境或抓住契机,用点拨的方法诱导学生去思考、学习某种方法。如一位数学老师提问学生练习填空题时要求学生讲明依据,第一位学生回答得严谨而通俗,同学们在老师的提示下鼓掌鼓励;当第二位学生表现出难于回答第二小题时,老师就提示:“其他同学可按照第一位同学的回答模式来解释。”这位学生及其他也就明白了应如何做了。
3.对照模仿法。即通过模仿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而学习掌握某种方法。如一位初三物理老师在演示“决定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因素”实验前,先让学生回忆前面“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方法,运用对照模仿的方法初步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方法。4.构建模型法。即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将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构建成一种模型,从而掌握方法。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话题作文的写作时就构建了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模型。她先是让学生比较、分析与话题作文相近的材料作文间的异同;然后进一步归纳、概括;再后从审题、文体、结构、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一种话题作文写作的模型供学生写作参考。这样,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写话题作文的方法。
五、注意激活右脑
右脑活跃与否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何影响?日本村田晴彦所著《第四意识的奇迹》一书说到,当人左、右脑不同步,大脑新旧皮质不协调时,人们会感到不舒服,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低。只有左、右脑达到同步,新旧皮质平衡协调时,人脑才处于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感觉心情愉快,头脑清醒,学习、工作效率高,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3]左脑运用语言进行逻辑性思维,而右脑则用表象进行思维。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人通过“行为→图象→符号→结构”这样的过程来认识事物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注意使学生的右脑活跃起来与左脑一齐参与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在激活学生右脑方面通常采取如下一些办法。
1、巧妙地在恰当之处稍作停顿,留下“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去思考、联想;
2、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事物的形象、规律;
3、尽可能地通过实验、教具、图画、音像、表演等教学手段让右脑参与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左、右脑更同步、更协调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六、唤起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源动力。有人提倡“学生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种提法现在来看是不切合实际,但它不无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学来有什么用,他们就会陷于被动而怠于学习,也就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知识来源于实践。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知识存在的价值,就能唤起他们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总是将课本上知识涉及到的事例、例题、故事、现象等内容本地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产生迫切的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
七、把握“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形成了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可帮助我们不仅看到儿童的今天,更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儿童发展的可能性。[4]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为依据,以“最近发展区”为期望目标,对学生进行最有效指导,让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有高效率课堂的秘诀之一。但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实践中应当在一些教学关键处注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知识的引入、原理的讲解、例题与练习的选取、方法的传授与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等。例如例题的选取,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差或根本没有预习,或是课本上的例题对现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课本的例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就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就应当原本地采用;反之,就应当将课本例题变化或另外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进行教学;否则,教学效率就不会高。
八、关注中下生
中下生的存在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般的学校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势必要关注中下生的学习,让他们跟上教学,得到发展。这里介绍一种课堂分层教学法。它在课堂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了层次安排:
1、在目标达成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分别制定目标,让中下生通过努力也能够看到进步;促使他们向更高目标跃进;
2、在难点的突破上注意设置层次递进,让中下生上得去的同时,也让优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3、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方面作分层安排,让中下生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期望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显然,它照顾了学习优生同时关注了中下生,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的作用。
九、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充实内容、再现过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拓宽形式、启迪思考、强化重点、点化难点、直观演示、视听结合等优点。这些优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目前,我市普遍备配的多媒体辅助设备是投影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设备的功能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从化中学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充分。不用说其在诸多方面的良好效果,最明显地,它有助于他们进行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例如练习题的抄写、表格的绘制、事例的展示等等用胶片投影,一节课少说也节约2分钟,多则5至1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它至少意味着学生思考更充分了,思维时间增大了,也就意味着学生学得更深刻了,思维的空间也更大了,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做法只能领会到这个程度。但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全体参与、全面发展”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观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45分钟要质量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陶维喜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课堂上“注入式”、“催眠式”的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学得被动,难以提高质量。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其次是希望教师能在提高授课水平上多下功夫。做到了这两条,课堂教学质量就有可靠的保证。有关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我们把它概括为四句话,即:抓紧45分钟,组织学生注意力,课堂双边活动好,消化双基达标题。大家知道,搞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45分钟内,不允许有混堂现象或无效劳动。那么,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45分钟呢?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不仅有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有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任务,而注意力是智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它是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前提。作为一位好教师,不仅要以好教风带出好学风,还应当懂得运用注意规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注意是通入知识宝库的门户,而兴趣则是追求知识的动力,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兴趣高,自然就会注意,而有了注意又会强化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诀窍,可以说就在于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掌握一套让学生以学为乐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学会运用两种注意的转换规律,即“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间的转换,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所谓“无意注意”是指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如一只鸟飞入教室,学生就会看它,这是很自然的事。而“有意注意”是有一定预期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教师提出启思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找出正确的答案来,或由教师串讲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竞争欲和表现欲,让学生针对启思题进行抢读、抢答“智力赛”,这就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一般来讲,教师先从“无意注意”入手,激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讲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加强直观教学(如图片、实物等),把课讲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使其心绪随意起伏,联想自由驰骋,感知暗暗积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无意注意就非常集中,对知识的吸取也最快最容易。因此,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或感情洋溢的教学情境,是集中学生的无意注意的有效途径。
然而“无意注意”毕竟有受干扰、难持久的一面,应该实现向“有意注意”的转化,要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就可以排除内外消极因素的干扰,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坚持认真学习。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就会是自觉地有目的地注意,有了这种注意,才会愉快地认真地学习,并在学习中不畏艰辛,知难而进。但是,无论是无意注意还是有意注意,都不能持续太久,无意注意久了,学生容易走神;有意注意久了,学生容易疲劳。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使一节课能保持合理的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驰,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状态。
在45分钟内让学生一直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的。因为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获得知识的动力。要提倡兴趣教学法,只要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和对该事物的结果引起间接兴趣之间发生和谐的交替转换,就会使学生产生乐学心理,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以苦为乐。爱因斯坦讲:“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因此,不仅要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本身感兴趣,对学习的目标有所追求,而且还应当做到热爱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这就必须废止让学生感到被动消极、兴味索然的“注入式”教学法,提倡能充分有效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学知识,练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下,实行“读、议、讲、问、练”和谐发展的教学双边活动。
读、议、讲、问、练的有机结合,恰当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接收信息和意识交流的兴奋状态,处于良好的情绪生活之中,这就会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这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向课堂要效率,创最佳精品
---------------煤窑中学“精品课”评选活动正式开始
从4月11日开始,煤窑中学“精品课”评选活动正式开始。本活动以骨干教师为先导,先进行了骨干教师“示范课”的讲授,接着各教研组长精心准备了“引路课”的讲授。精彩的“示范课”和“引路课”引起了广大教师极大地热情,听课、教研活动情绪高涨。由于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全体教师,所以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现在,整个校园研讨、制作课件蔚然成风。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参加这次评选活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把三尺讲台作为展示自己实力与风采的舞台。
现在,“示范课”、“引路课”的讲授已经结束,接下来的就是“精品课”评选活动正式开始,本活动预计将在6月中旬结束。
审稿人:王艳波撰稿人:周新立
创新课堂教学,让“教我学”变“我会学”
韩庄小学范国臣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个环节达到科学、合理、省时的境界,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科学、熟练地组织教与学。为此,我们一是抓教师教学理论学习;二是抓教师基本功训练。除要求教师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外,还应开展“板书设计”、“组织教学”、“引入新课”等考核和演讲、歌唱、书法、朗诵大赛等活动。
二、深化教材特点,把握“三主”
1、理解概念是学习知识的起点、第一阶梯,因学生年龄不同,处于初级阶段抽象能力较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犹为明显。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积极情景,尽量让学生以具象性的讲解,帮助理解数学事实,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概念的意义。
2、教学内容展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种种关联,通过比较异同,尽量使学生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使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扩展延伸。
3、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转化结果,能组合成比较完整的结果。
4、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主动积极参加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充分配合。
5、质疑和议论。既是加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常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并组织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都积极来表现自己,学习气氛浓郁。
6、练习和反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进行有效的练习,就要有练习的及时性。分层练习既能培养个体素质的优势,又兼顾学生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同时搞好练习后的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研究学习,主动探究
学习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作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也进一步掌握了“转
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四、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综合一些外部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全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课堂教学从只是完成教师的教到立足于完成学生的学,从教师包办到学生全面参与,从教学组织松散到教学组织严谨……均发生了变化,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素质都会全面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