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评价
向能春(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朗读的要求就是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这里说到的四种形式,即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和朗读比赛。学生朗读的好与差、正确与否,通过评价使学生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总的要求。评价的方式可采取来时评、学生评、老师和学生互评。在评价的全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听取学生评价情况,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的评价思维更开阔,评价的语言更丰富,评价更富有灵性。
关键词:朗读 指导 评价
小学语文课朗读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文教育专家汪广仁说:“文章乃是有情物,朗读吟诵方知宗。”不管是课程改革前,还是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对小学生的朗读仍然有这个要求,否则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意义。
一、朗读
一篇课文让学生第一次接触、第一次朗读,首先应该读正确,这是初读课文时最起码要求的。其次,在读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句子不重复。通过初读感知文章,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脑、心、眼、口统一,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读每一篇课文时能字字圆滑、句句明亮、前后连贯。有了这个基础,再要求学生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加强训练,就能把课文读得顺口流利。通过细读,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节奏韵味。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语气、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
二、朗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形式较多,但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是集体朗读。这种调动全员的朗读形式,能让每位学生参与进去,做到人人都张口泛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音调一致、读得上口、书声朗朗,但要防止随心所欲混着读过去的现象出现。
二是分组朗读。分组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里参加朗读,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是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形式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能把孩子那种童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课堂更加活跃、更有生气。同时,使孩子能得到较好的语感锻炼,让孩子在这种场合提高朗读能力,尽情表现自我。
四是朗读比赛。朗读比赛对孩子的激励大、影响力强,孩子能把最佳状态包括心态、形台表现出来,以最好的语调、语气、感情朗读。孩子在此时的表现是十分努力、十分积极向上的,大有非我莫属之势。
三、朗读评价
《语文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时候,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该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也就是说,课堂上的朗读,要评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语音是否正确、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否处理得当,能否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觉良好的状态。依这些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个总的要求。
评价的方式,可采取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和学生互评。
老师评。在一堂课中,老师评贯穿朗读过程的始终。但最主要的评价表现在老师的评价语言要有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功能,给学生一个提醒、督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开口朗读,不受拘束。例如。学生朗读《要下雨了》一课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小朋友读得很好,没丢字,没添字,也没有读错字,而且声音比较洪亮,读得真好,真棒!”又如,教师要求分角色朗读,学生将“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的“低”字读成 “di”第四声,老师评价说:“他在读‘燕子、燕子’时读得清晰带有很深厚的感情色彩,表象了他对燕子的十分喜爱,但是有一点应注意的,飞得那么低的‘低’字不能读成‘di’,以后要注意,总的还是读得好,比以前大有进步,大家鼓掌!”
学生评。学生的评价要作为朗读评价的主体。例如,一个学生朗读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有的学生评价:“他读得清楚,读得洪亮。”也有的学生评价:“把小壁虎借尾巴的信心读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评价:“‘爬呀爬’这个词读得很慢,说明小壁虎爬了很远,没有力气了。”更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读小鱼姐姐的话和燕子阿姨的话是一样的,阿姨比姐姐大,不应该这样。”这些评价太富有灵气,充满了内心感受,表现了童心的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评价语言,真令人兴奋。
师生互评。即师生一起参与评价的方式。它与师评、生评的方式是紧密相关的,也是有差别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朗读情况、师生交替互动、情感交融的讨论评价。师生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是在学生评的基础上,师生互动进行的评价。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针对本文进行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巡回指导,也可以作为倾听参与学生活动,做好组织调控工作。要注意对学习小组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整理,最后做出小结。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朗读水平和评价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其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朗读环境,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朗读、有所收获,能通过评价能进一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气、感情的把握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声形并茂的语言再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指导上好一节朗读课,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这种形式成为学生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更充满信心、充满激情。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真地去学好语文,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升华作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1]高万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探微[J].小学语文教师,2024,(05).[2]张晓红.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关于朗读的思考与实践.济源教研室.(作者电话:0746-6236390、***)(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24年6期,http://www.feisuxs)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能力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朗读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积累的相关要求,确定主题式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及内容。2.朗读诵读积累目标定位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诵读积累的具体目标。3.诵读积累方法指导的研究。4.诵读积累的策略研究。5.诵读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出诵读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之处:
1.主题式诵读的构想。本课题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主题式地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吸纳国学经典的精髓,开发切合学校实际并相机融入学校阅读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2.尊重学生主体。本课题的名称与研究内容鲜明地立足在学生诵读方法的习得和国学积淀上,指向明确,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国学经典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系统性、操作性强。课改以来,本课题是由主题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同时本课题观点新颖,表述简约,目标简明,操作简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手段及途径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 “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5、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的愿望,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拟定通过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组首先组织该组成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的实验计划,然后通过调研、交流访谈、互动研讨、积极实验等活动,不断深入实践、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从而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24年3月—2024年6月)成立课题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24年7月—2024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24年8月──2024年12月)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24年1月──2024年6月)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上传: 黄金香
更新时间:2024-5-6 17:07:0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推荐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和技巧。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就会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刚才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朗读教学的五点做法,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启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母语的传授者,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水平,用富有情感的朗读提升教学魅力。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几篇具体的课文谈谈如何朗读。关于古诗的朗读,每册语文书都有几首古诗,如何读好古诗呢?我们来看三年级的《山行》
1.读准音。斜,行,径,停,枫,都是我们淮安人不容易读准的音,要注意。
2.读出节奏,要有抑扬顿挫,一般七言绝句都是二二三,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读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确定基调,读出情感。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山林的美景,诗人被傍晚枫林的美景迷住了,停下车观赏,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朗读时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来看一首《春晓》,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读准鸟,风,声,读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可适当拖长。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关于现代诗的朗读。许多年级的第一课就是现代诗。以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为例。
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踮,您、浓是鼻音,听,星,梦是后鼻音,栽是平舌音。2.节奏感比读一般的文章更强烈些。
3.诗歌朗读要善于抒情,这首诗要读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师——
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关于散文的朗读。散文抒情性强,朗读要亲切、自然、朴实。
如三年级的《西湖》,以第二段为例。1.读准字音,轻拂,层层叠叠,后鼻音。2.注意语速,不宜太慢,有的学生读书拖腔严重,“的”要读得轻、快、短。也不宜太快,这样就没有美感,读不出味道了。
3.指导突出关键词,读出景物的特点以及西湖的秀美。如柳枝轻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硕大,掠过,一闪一闪,好看极了,这些词可以重读。一山绿,一山请,一山浓,一山淡四个词要读出变化。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关于故事的朗读,如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是篇童话故事,这类课文朗读时,要像讲故事一样绘声绘色。故事中会有不同的角色,要通过语调,音色,神态的变化区分这些角色。《北风和小鱼》
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落了叶。
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窝。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关于说明文的朗读,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质朴自然地表达出来,总体基调平实,不需要抒情。如五年级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刚才朗读了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实不论读哪篇课文,“字正腔圆”是朗诵最基本的要求,“理解作品”是朗诵最重要的环节,要认真分析朗读材料的情感基调,悉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把课文读好。
老师们,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我们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提高。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有效 指导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 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我”与小外甥“对诗”时的片段,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 留下了不少佳作,“我”和小外甥对诗了呢,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 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句的韵味,更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听到的一些课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望月》中的“我”是一位中年人,而小外甥还是个活泼可爱、富于幻想的孩子,念诗的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二人在对诗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诗,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
一、铿锵有力”,但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去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大海睡了》等短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都可以创设情境,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指导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 强的学生范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有的地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突出重点词句„„(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 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注重朗读评议,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当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 《素质教育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3.凤凰语文网 www.feisuxs
(论文字数:4322)
六年级朗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在平时阅读时积累朗读的素材。
2、指导《半截蜡烛》的朗读,以备课本剧之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有关------“朗读”的问题。(老师板书“朗读”这两个字)
2、师:朗读这个词语大家恐怕在课后的要求当中经常见到。你们平时都是怎样朗读的呢?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在朗读时,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生2:我朗读课文时,都是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生3:我在读课文时还带有感情。
3、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朗读就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那么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课件:)朗读的要求:
1、读音正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联想指导环节
1、师过渡: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可是,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谁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把句子当中重点的词读出来。(重音、朗读技巧)生2: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语调)
2、师过渡:其实,朗读的技巧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听这段录音。
(备注说明:如果老师想自己范读,一定要让学生闭上眼睛来认真倾听。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只关注老师的声音,而不被老师朗读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吸引。)
3、提出倾听时的要求: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备注:老师向学生说完倾听的要求后,再出示课件:老师《大江保卫战》的声音)
4、师过渡:老师看到大家那专注的神态,我想你们一定是听到了什
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我仿佛听到当时的狂风暴雨声(环境)生2:我好像听见了人们的喊叫声(语言)生3: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光着脚,踩着泥泞,肩扛沉重的麻袋。(动作)
生4: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受伤时,咬紧牙关,仍然坚持在河堤上干活。(神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板书在黑板上:环境、语言、动作、神态„„)
5、师:同学们刚才所想到的,所听到的就是联想。(板书联想)
6、课件出示:柯南
7、师:柯南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个什么人?
8、师:他靠什么来破案啊?
生:他利用眼前收集到材料,去进行推理,想象案发时的情景。
9、师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柯南就是利用眼前的蛛丝马迹,推理出案发当时的情境。其实,我们朗读也一样,课本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的线索,我们必须依靠这些线索,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并且把自己置身于联想中,只有这样,(师指着板书)我们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给大家描绘一个生动的故事,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听的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们仍然建议老师为学生补充第一次讲课时的有关朗读的30%和70%理论)
三、指导朗读《半截蜡烛》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朗读要注意的几点。大家马上就有一个练习展示的机会。你们的语文老师委托我在咱们班挑选几个小演员,一起去排练课本剧《半截蜡烛》。这一课,难度最大的就是最后几个自然段,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能把这几个自然段读的最好,谁就是我们学校的小演员了!
2、师过渡: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进入情境,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片段,(课件出示二战的资料)
3、师:看着这血淋淋、沉甸甸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4、师: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
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老师课件屏示第3小节的第一、二句话。)
(1)师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读这两句话时,你想一想德国军官闯进伯诺德夫人家里是不是偶然一次的事情?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不是,德国人闯进民房进行检查,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生:他们在别人的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随便。
(2)师:既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在朗读时就应该用自己的声音把它再现出来。谁来试一试这第一道测试题。生:(用平静的语气进行朗读)师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8、老师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第三句话。
(1)师:默读这一句话,你仿佛会看到什么?又仿佛会听到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我仿佛看到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着,光苗也在不断地跳动着。生:我仿佛看到德国军官那可怕的脸,像恶狼一样,正凝视着这燃烧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这一家三口的性命。生:我仿佛听到了伯诺德夫人那咚咚的心跳声。我感到她心里很紧张。(2)师:那你现在的心情如何?生:我也很紧张。(3)师:谁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种紧张来?(指一名学生读这一句话)进行适当的评价。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破门而入的声音、钟表走动声音、紧张的背景音乐、越来越短的蜡烛)
9、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最后三句话。
(1)师:自由读这几句,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怎样读这句话。(备注: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此时可故意读得紧张、哆哆嗦嗦地把烛台端走,让学生体会出:应读出伯诺德夫人内心虽紧张,但语气却是平静、从容的,动作也是不慌不忙的。)学生试读。
10、老师课件出示整个第三小节的内容,找一名学生来配乐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进行现场评分。(学生朗读要有一个“平静----紧张----内紧外松”的变化。)
11、师:下面我们进行必答题的朗读测试。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就认真读那一个自然段,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2)学生自由朗读。(3)朗读交流。
(老师分别找三个学生:一个喜欢第四自然段、一个喜欢第五自然段、一个喜欢第六自然段的进行朗读展示。)
(4)师:学生朗读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全家人都注意力都在那半截蜡烛上面,可是又不敢使劲盯着蜡烛看。他们的心里无比焦急可是又不能表现在脸上、动作上。他们是那么憎恨德国鬼子,可也不敢表现出半点的不尊敬。就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啊。听这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了吗?评出朗读好的同学,并要说出你打分的根据。
12、分四人小组进行表演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13、小组上台展示。
14、师:通过这几轮的测试,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小明星。
四、与机器的对比试验结束这节课:
播放同一段文章计算机合成语音读出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刻意识到人类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这是计算机合成的语音,他所读出的每一个文字都好像是打字机打出来的词语一样,没有任何的情感可言。人与机器的差别就在于此,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作家萧伯纳说:英语的“yes”和“no”只有一种写法,但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说法。语音传情达意的这种丰富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与音乐是相通的。契柯夫也曾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这些大作家们的话告诉我们正确的朗读一定要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语调、当时的环境等,并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做到眼到、心到、声到。努力把文本以外的信息正确地表达出来。而这些情感色彩的调味品从何而来?是靠我们平时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上也保不齐出几位语言学家什么的? 下课
板书设计(凸显方法指导总结):
动作 神态 表情 心理 环境
朗读
联想
语气 语调 重音 停顿
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而又愉快的事情,在教学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重学生的朗读次数,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屡见不鲜,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之前,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海上日出》一课,我问:谁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象?用简洁的话语来概括看到的景象(对于没有见过海上日出景象的同学来说,进一步启发结合风景图上或影视作品唤起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出: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这时,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愉快激动的心情,带着兴奋的表情朗读全文。这样,一入课文,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草原》一课,有这么一句话:“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体会出蒙古族
同胞的热情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慢慢腾腾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问:“这样的朗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朗读会觉得热情吗?再试一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随时产生朗读指导语的生成,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计划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
(一)计划如下:
1、保证读书时间。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而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割裂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可想而知,学生能读出来吗?要学生读出感情,一定要先理解课文。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样,学生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适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适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二)、开展各种活动评价朗读能力:
1、古诗词朗诵比赛
2、讲故事
3、美文诵读
二、目标
1、能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
2、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
读破句子。
3、朗读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
三、措施
1、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
2、朗读指导要有层次,初读使学生能读准,再读要读通,三读要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四读学习语言,背诵好的句段。
3、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
4、在朗读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自己先分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 „„ 因生而宜。
5、在学完一篇课文后,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
6、利用晨读时间进行名家名篇名段名句名言的诵读赏析。
四、预期效果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例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来练习朗读诗歌《花的学校》。
二、读准字音。
1、教师配乐朗诵全诗。
2、每一个孩子都听得那么专注,你们一定是被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给吸引了。自己想去看看吗?那就赶紧拿起诗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
4、想把小诗读得更好,一定要先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
出示词语:轰响润湿 口笛 狂欢 站壁角 碰触 飒飒 急急忙忙
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1、词语读好了,这样的句子你会读吗?试着读读看,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出示长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2、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师范读,生练读。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3、注意这两句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出示句子: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4、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三、感情朗读
1、指名读第一节
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的书声,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一小节。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2、朗读第二小节
花儿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出示第二小节)谁来读一读? 师范读。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3、朗读第三小节
雨来了,花孩子们放假了。外面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合作来读一读这一小节。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读出外面世界的热闹和花孩子的急切和快乐。在雨中花孩子是怎样出来的?“冲”应重读。生试读,指名读。
4、朗读第四小节
这么美丽的风光他们都无心欣赏,这是要急着到哪儿去呀?原来是想家了。谁能读出想家的感觉?(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谁读得更好一些?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来比较评析。练读。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让我们深情地来读最后一句。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
四、配乐朗诵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小诗。诗人写了花孩子的开心和幸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也能永远开心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练习朗读《纸船》
我们今天朗读的这首《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下面请同学们练习朗读《纸船》。
《诗歌朗读指导》课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读得正确、流利)
1、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3、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
4、检测同学们朗读准确性,注意纠正字音。
二、整体感悟(激发朗读欲望)
(录音范读)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韵律优美,我们要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然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诗文后的感受。
(可指导生从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或诗文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谈论)
听过之后,我们都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三、指导朗读,感受语言美。(有感情朗读)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抓关键词:“笑嘻嘻”、“ 摇摆、跳舞”。朗读指导:关键词重读、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气,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教师提示,学生读)(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语速稍快,读出焦急之情,“哪里”重读,语速稍快。(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哪里、坏”重读。语速稍快。
语气: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告诉”重读,这句应读出 “我”的顽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四、配乐齐读:(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
五、拓展朗读选文: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