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小学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最新文章

第一篇:小学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小学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小学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和省、市、县有关精神和教育法律法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校本,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开发资源,努力创建特色学校。XX小学在“十二五”规划发展基础上,特制定本校十三五(2024年——2024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XX县XX路南段,位于XX社区六组,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XXXXm²,教室24间,办公室6间,实验室1间,仪器室1间,图书室阅览室1间,音乐、美术教室各一间,会议室、卫生室一间,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和教学班班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人,教学班10个,幼儿班2个,在校学生XXX人,幼儿XXX人。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XX庙和XX社区以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普及程度得到巩固和提高,教育质量和依法治校管理能力逐年提升,学校已初具规模。XX小学服务半径大约5公里左右,包括XX庙社区、XX社区、盛世中华城小区总人口6624人,总户数1792户。其中XX庙社区XXXX人(含流动人口),XXX户;XX社区2164人,XXX户。随着城市的发展,XX庙社区、XX社区和XX国际中小型企业迅速增多,XX中华城小区入住率不断攀升,学校生源越来越充足,学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我们办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扬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做优“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与水平,打造县城区又一所优质小学。

我们的校训:求实、进取、乐学、多思; 我们的教风:敬业、爱生、善学、创新; 我们的学风:立志、勤学、诚信、奋进; 我们的精神:民主、团结、业精、争先。

2、办学理念: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就是三句话:以学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造力的“四有”新人;以教师为本,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以学校发展为本,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优质小学。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打造城区优质小学,XX县示范学校。用五年的时间把肖营小学发展成为1000多名学生、18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打造成为城区优质、现代化的小学,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幸福工作,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

2、发展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高扬改革这面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中的政策优势,做优、做强学校品牌,使学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确立“四种意识”——(1)生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学生发展水平高,学校的竞争力就强,学校的发展环境也就好。(2)师本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3)校本意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教育云资源优势,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4)社会意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把学校和社会融入一体,经常与社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学校借助国家实施学校“薄改工程”建设的快车道,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入115万新建一栋767平方米的教学楼和阶梯教室。二是投入30万扩建、改造运动场地。三是投入12.34万元,建好供水管网、配齐安保设备、购置饮用水设备。四是投入24.42万元,建成45台计算机室,15台多媒体教学设备、XXXX册图书、500套标准课桌凳、科学实验器材、体音美器材按标准配齐,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五是投入10万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书香校园”气息,实现校园环境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达到标准化小学建设标准。

2、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4年达到18个教学班XXXX多名在校生的规模。

3、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1)通过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青蓝工程和各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平台,培养3至5名省、市、县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通过省考县聘招录教师新机制,学校新进年轻教师8-10名,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的现状。(3)通过师德教育月活动、学校管理激励机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教师敬岗爱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表现,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满意度达到98%以上。

4、精细化管理逐步做到精致化。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增强管理实效。坚持依法治校,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118”工程,即一个学校五年规划和8项学校考评机制(绩效工资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教育质量考核、岗位设置考核、班主任考核、教学成果考核、出勤考核、教学常规考核),学校从精细化管理开始,逐步实现精致化管理,创建成为省级“健康学校”“无烟学校”,市级家长学校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县级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文明单位。

5、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四声一影”活动,让校园有朗朗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的呐喊声,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身影。培养一批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9%。积极推进“357”高效课堂建设和素质教育。小学低、中、高段各科统考成绩综合指数分别达到0.9、0.85、0.8.毕业年级全镇统考和非毕业年级全镇抽考成绩名列前茅。

6、后勤服务意思进一步增强。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运行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争创“文明小商店”和“美丽乡村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征求广大教师意见,制定实施规划,并不具体目标分配到各科室、各年级组。每学年结束,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及时总结实施的成效,对没有落实好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2、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校,积极实施“118”工程,建立完善一系列教师、学生考评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从精细化管理到精致化管理,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符合法律规范、学校的各项考评机制更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师资保障。落实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办法》,实施教师聘任制改革,严明纪律约束机制,清理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抓好校本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展“一课一师、一师一课”课例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抓好教师出勤考核和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年评出10名“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和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

4、教学保障。认真落实襄阳市常规教学管理意见,加大常规教学检查力度。积极推进“357”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一次优质课大赛,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落实“两个办法”,即教育质量奖惩办法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少先队工作,坚持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开展“六一”、“元旦“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拔河跳绳比赛、书法绘画小制作展示、寒暑假作业评比、读书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后勤服务保障。层层签订校园安全常规管理责任制,落实门卫管理,配齐安保器材,聘请专业的安保人员,坚持校领导值班制度,校园安全一天一检查一记载,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实现学校安全“零事故“目标。规范财务管理,勤俭节约,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民主理财,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完成自来水管网建设,购置开水供应设备。加大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工作,强化教导处为教师教学的服务意思,开展“四好一放心一满意”和“四个创建”活动,努力打造“规范后勤”、“满意后勤”、“健康后勤”和“平安后勤”。

以今天的改变走向明天,以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美丽的画面已经展开。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心中美丽的梦想,让我们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用我们勤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去开创肖营小学崭新的未来!

XX镇XX小学 2024年1月

第二篇:教育禹城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教育禹城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编制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和我市教育发展实际,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确保2024年我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充分调研测算的基础上,特制定禹城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成果总结

截止2024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含特校、民办)111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14所,小学93所(市直小学3所,乡镇小学88所,民办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公助学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58337名,其中,高中生9967名,初中生16642名,小学生31728名,特校生89名。有省级规范化学校5所,德州市级规范化学校25所。

全市中小学中,城镇学校(含市中办5所城区小学)占中小学总数的30%,在校生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77.92%,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16所,其中:市直实验幼儿园1所分园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2所,学校附设幼儿园69所,民办幼儿园131所;共有注册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18362

人,其中:公办幼儿园8300人,民办幼儿园10069人;共有公职幼儿教师208人,民办幼儿教师1251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317人。

现将“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确立了一系列现代教育理念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禹城市教育振兴五年计划》,大力实施教育振兴,推动全市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建立了涵盖从学前到高职的完整教育链条。明确了各学段的办学思路。学前教育抓保教结合;小学教育抓习惯养成;初中教育抓方法探究;高中教育抓培优增量;职业教育抓技能创新。力求通过不同学段不同侧重,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育链条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同时,教育工作进一步突出每年的工作重点,要求各学校每年重点开展一项工作,确保教育改革能够落实到位,取得实效。2024年推行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2024年推进家长学校委员会建设,2024年创新开展深化师德工作,师德建设模式被德州市教育局推广;2024年多渠道构建教师成长平台;2024年聚焦课堂课程,创新课程改革,建设高效课堂。

根据我市教育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将“填鸭式”的课堂模式逐步过渡为“分组、合作、探究式”的高效课堂模式;教 2

研室由坐机关到进学校,每年组织优秀教师送课下乡;教科研由论文课题转变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小课题”;教师评课、赛课在初中、高中已形成制度;各学校成立名师成长俱乐部,青蓝结对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步伐;开展“一月一专题” 督学责任区督导活动,确立了29名责任督学,对全市所有学校挂牌督导。

(二)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1、编制了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本着“以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学校布局的科学调整提升全市的文化品质,以办学效益的整体提高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原则,聘请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实地进行了规划论证,制定了《禹城市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24—2024)》,为我市中长期学校建设提供了依据。

2、学校建设成绩斐然。新建、启用了近20万平方的楼房校舍。主要包括:职教中心、实验中学、步云小学、解放路小学、房寺中学、莒镇中学、安仁中学、李屯中学、十里望中学、夏季明德小学、高新区明德小学、房寺明德小学扩建等12处重点工程。目前,全市15所初中学校中,有教学楼的学校达到13处(另有一处在建);12处乡镇中心小学中,有教学楼的学校达到8处(另有4处在建)。2024年,我市启动了一中教学楼、大禹实验学校、房寺邢店中心小学和9个乡镇中学餐厅及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标准化建设等13工程,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3 3

亿元,计划2024年全部完工。

3、学前教育发展成果显著。2024年,我市出台实施了《禹城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12处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增园舍面积近4万平方米;通过回购三处社区幼儿园,使实验幼儿园的园舍面积扩大了近1万平方米。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累计新建、扩建幼儿园125所,公办幼儿园由2024年的69处增加到现在的91处,学前一年入园率由96%提高到99%;学前三年入园率由72%提高到87%。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700多万元为全市农村初中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了市直学校、乡镇中学班班多媒体,校校建有微机室,教师办公微机人手一台配套完善功能室、实验室,配齐器材、图书,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

(三)加强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内部活力

1、妥善解决了教师职称工资和民师政策落实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报了教师职称工资解决方案,使广大教师关注了10多年的遗留问题在稳定中得到解决,从2024年开始,我市的教师职称评聘将步入政策轨道。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做好原民办、代课、幼儿教师的认证工作,目前已基本结束。全市共登记审核确定原民办代课教师6127人。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9个边远乡镇教师发放了生活补贴,提高了班主任津贴,增加 4

了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

2、探索建立了校长竞聘、教师补充机制。坚持每学年对校长队伍进行民主评议,对校长后备人才进行民主推荐,据此建立了校长队伍后备人才库。2024年以来,对所有空缺的市直学校校长、乡镇中学校长,全部通过竞聘产生,优化了校长队伍结构。出台《禹城市校长千分制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校长考核任用机制、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自2024年至今,共补充教师707名,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形成梯次,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3、实施了教育“三名”工程,培育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自2024年开始,我市实施了“三名”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队伍,并通过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实现对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帮扶,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重奖,在教师节期间对名教师、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进行表彰,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4、创新教师研训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将新聘任教师岗前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和教师远程研修活动有序衔接;创办了教师论坛,编辑出版了《教坛星火》《禹城教科研》等教师交流内部刊物,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广泛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基本功比赛、赛课等活动,吸收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成为兼职教研员,进入学科教研团队。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着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设定的各项目标,但是教育投入需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的观念需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发展,需要继续探索破解之道。

二、“十三五”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指导思想: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摆在优先战略地位,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教育振兴”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为方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我市实际出发,做优做强基础教育、发展壮大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办教育。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发展关键点和难点的有效突破,有效扩大教育资源;以农村义务教育改薄工作为重点,加强教育薄弱环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促进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禹城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工作方针: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振兴作为“让庄严党旗更鲜艳,让禹城人民更幸福”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大领导管理和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2、落实教育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立足于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教法、考核评价、招生考试制度和干部教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4、促进教育均衡公平。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改善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基点,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强化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加大对困难学生帮扶力度,努力建设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

5、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事业观,紧抓教育发展有利契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高中教学质量稳居德州各县市先进行列,力争向全省先进行列迈进;打造优质特色基础教育,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目标

(一)学前教育:实施《禹城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学年一年入园率城区达到99%,农村达到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 7

儿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80%,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山东省示范幼儿园水平。学前教育教职员工中,学前教育专业达到70%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达到60%以上,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0%以上。

(二)义务教育: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100%,残疾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到2024年,实现所有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楼房化,城区中小学满足入学需求,班额标准化;力争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8所(市直初高中、实验小学、解放路小学、房寺中学、特殊学校),德州市规范化学校54所(市直学校、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每乡镇两所以上学区小学)以上,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24年,力争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20所(市直初高中、实验小学、步云小学、解放路小学、特殊学校、各乡镇中学),全部学校达到德州市规范化学校标准,确保2024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评估。

(三)高中教育:到2024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到2024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升入高中(中职)比例达到98%以上。进一步加大优质高中教育建设力度,力争2024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15%,2024年达到20%,实现我市高中教学质量进入山东省先进行列。

(四)职业教育:确保2024年职教中心完成全部基础建设工 8

作;认真落实初三学生分流工作,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基本持平;进一步提升职教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各种培训每年30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每年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5%以上,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五)高等教育:2024年,实现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升本工作,建立以本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协调发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形成应用性强、适应面广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到2024年,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高职本科院校和示范高职院校。

(六)民办教育:健全激励引导机制,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和谐发展,加强对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增加对其业务指导,严把办学规范和教学质量,使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七)特殊教育:提高教学及培训设施配备水平,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为目标,努力把学生培育成社会有用之才。

(八)民族教育:开全民族教育课程,突出民族教育办学特色,推动十里望回族乡民族教育再上新台阶。

(九)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坚持“退一补一”,加大对偏远学区小学教师补充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加强骨干教师、优秀教 9

师培养,继续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大力深化师德建设工作,通过开展“禹城教育大讲堂”、“名师俱乐部”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力争到2024年,校级骨干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30%;德州市教学能手占任课教师的15%;培养省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60人。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到2024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7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初中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其中75%以上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5%以上的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

(十)学校布局调整:通过调整,到2024年,全市高等学校1处,普通高中2处,职业教育中心1处,初中12处(市区2处,乡镇10处),小学58处(市区3处,乡镇55处),教学点25处,民办学校4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共计104处。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要进一步健全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制。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牢牢把握深化教育改革的机遇,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动向,超前谋划,积极作为,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针对当前教育薄弱环节,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把禹城打造成教育强市。

全市各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教育部门,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净化学校发展空间。通过开展教育联合执法检查,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校校园安全;通过进一步开展教育法法规的普及工作,提高教育行政依法治教的观念和能力,切实推动依法从教、依法治校进程。

(二)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一要优先增加政府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立足实际,依法优先保障和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教育投入的增长机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保障机制。努力做到我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德州市平均水平。

二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

三要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零收费,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家庭学生补助标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公平接受教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及企业捐资助学。

(三)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

一要抓学前示范教育。进一步确立学前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公 11

益性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公办幼儿园为骨干示范、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确立乡镇党委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提升公办幼儿园数量;坚持转岗聘任两手并举,着力破解“师资来源”难题;强化幼儿园房屋、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饮食卫生、交通工具等日常安全工作的管理和检查,杜绝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要抓义务均衡教育。围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落实“三抓三化”措施。抓投入,推进校舍建设标准化。重点实施学校“改薄”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拆除2024年前缺陷校舍,完善中小学功能室,配齐配全教学设施,完成4.9万平方米农村小学校舍建设,实现农村小学校舍标准化;完成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乡教育综合发展PPP项目,到2024年完成所有乡镇中学和禹城一中、综合高中、齐鲁中学、山师附小禹城合作学校扩建项目,新建校舍17.1万平方米;加快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到2024年完成大禹实验学校、山师附小禹城合作学校、新湖小学、十里望龙泽实验学校迎、宾路小学、人民路小学等6所学校建设任务,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抓队伍,推进城乡师资均衡化。在教师补充上,坚持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联盟,加强校际、城乡交流,促进名校名师下乡,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抓政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严格落实招生政策,合理控制农村生源进城,12

全面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均等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三要抓高中优质教育。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深化中考招生政策改革,合理划分生源,建立两所高中良性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高中教学活力。

四要抓职业提升教育。认真落实初三学生分流工作,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职业教育补助、实行与高中“学分互认”等措施,吸引初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结合,努力打造好一批优势品牌专业和具有我市传统特色的专业;实行定单招生,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五要抓教育资源布局调整。通过扩建禹城一中、综合高中、齐鲁中学等市直学校,新建6所解决“大班额”项目学校,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局面。对农村学校进行整合,将农村小学(含市中办、高新区)由原来94处,调整为80处(含25处教学点);农村初中由原来12处,调整为10处(撤并来风中学,袁营中学),并依托新农村社区建设及时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根据社区建设情况计划在3-5年时间将13个教学点逐步撤并,实现教育设施用地的精简化、集约化、园区化。

(四)进一步优化教育队伍,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一是改革教育干部用人体制。教育干部用人,必须按照“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原则选拔,坚持重用敢于创新教育新思路,勇于探索办学新道路的专家型教育干部;要继续完善校长考核机制,坚持实施校长“千分制”考核,推进学校领导班子民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用科学的选拔机制任用校长,用公平的监督机制管理校长,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

二是完善教师培养体制。要把教师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考、培训机制,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健全教师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三名”工程实施办法,立足提素质、助成长、创业绩,打造更多的发展平台,让更多的名班主任、名教师脱颖而出;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奉献基层,使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三是构建教师成长平台。坚持完善“禹城教育大讲堂”,实现每月都开新讲堂,每月都有新课题,拓宽干部教师的教育视野,学习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知道我市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广泛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基本功比赛、赛课等活动,通过举办学科教学研讨会,征集学科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和成功经验等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扎实科研兴教战略。指导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14

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深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四个一工程”,即抓好一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建立一批重点科研实验基地和示范学校,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人员,推广一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对有优秀科研成果的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优树先等方面考虑。

(五)进一步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科学发展水平。一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常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各项教学常规,不断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课堂课堂效果;建立完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评估机制,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进步、教师综合提高、学校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每年逐级开展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评估。

二要推行政务、校务公开,加强各级班子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健全以教代会制度为主体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推进学校科学管理进程,切实实现依法治校。

三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进一步完善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主动协调家庭、社区和有关部门,把德育渗透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深化法制、环保、禁毒、反邪教等专题教育,推进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培养,提高综合文明素养;严格落实素质教育有关各项要求,开齐开全各类课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广泛开展“两节四赛”(体育节、文化节、书画大赛、体育大赛、读书大赛、科技大赛活动)、15

晨说午写、社团活动等各项特色活动。

(六)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好师生安全 一要强化师生安全教育。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每周要安排一节安全课,每月要开展一次安全逃生演练;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学校领导、教师、保安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持续开展消防、交通、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用水用电等隐患的排查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要落实校园安全责任体制。抓牢“一岗双责”机制、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安全督查机制和安全事故防范预警机制四项机制,完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学校一把手在学校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坚持“日查、周结、月报”,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工作,确保全年不发生一起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三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建立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动机制。健全定期研究、分析评估、预警报告工作制度,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净化校园周边治安、交通、商业、文化娱乐环境。加强校园及周边巡查,防止不法分子和社会闲散人员滋扰校园、侵害师生。

禹城市教育局

2024年1月10日

第三篇:“孝心教育”特色发展十三五规划

阜宁县三灶中心小学

“孝心教育”特色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孝心教育”特色发展的提出及背景

(一)基于弘扬传统美德,是教育工作的强烈需求。

古云:“孝乃天之精,地之义,德之本也。”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不管社会发展到怎样的文明程度,这种美德都不能丢弃,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道德倒退。

教育到底从哪里抓起?我们觉得中国人的教育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藏。它是产生于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生活的实践,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逐步形成的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现代德育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滋养的沃土,从中吸取养分,必将发挥它强大的育人功能。“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根,形成个人品德之源,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它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第一起点,弥漫于家庭和亲情之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其中生活、体验、践行。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德孝教育,着手之处虽小,但根扎在实处,意立在高处。

(二)基于对当前学生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

我校地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以及家教滞后的家庭环境中,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现象:(1)不知道父母生日,每天缺少与父母的问候语和道别语;(2)不会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3)不会体谅父母、尊重长辈,认为享受父母、家人的关爱是应该的;(4)乘车时不能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5)责任感不强,不会为父母长辈分忧解难,不会体谅父母的难处。(6)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更有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分析其原因,我们觉得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中最有共性、也最具代表性、最有待于通过学校教育改变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孝心”意识。这些孩子从小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下长大,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想着自己,不替别人着想,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尽管有的家长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了,要求也十分低,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能自觉自愿。

(三)基于深化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不懈追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素质,同时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提倡德孝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具有知、情、意、行统一的孝态、孝行,逐步形成自爱、爱他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倡导德孝教育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从学校的发展来看,2024年12月,我校就被评为“盐城市(德育—孝心教育)特色学校”,有充分的经验可借鉴。当前,学校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发展要求,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孝心教育打造成为学校的亮点工作和教育特色性品牌,从而促使学生修身养性,追求正气,快乐学习。

二、“孝心教育”的界定

新时期的德孝教育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孝敬父母。具体来说,孝敬父母及长辈,就是在家庭、在社会各种场合对待父母及长辈的精神状态;二是关心和尊重他人。在学校具体做到尊敬师长,关心同学,互帮互助,尊重和扶助弱势群体,即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是关注社会。在尊敬孝敬自己的亲人和关心他人的基础上,学生能主动走入社会、关注社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祖国呢?”对学生进行德孝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从我国传统美德“孝”字入手,打造“德孝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通过“百善孝为先”这个中华民族古训的教育,使学生体验父母对工作的劳心,对自己的关心,对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知道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学生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对父母的体贴、孝敬,自觉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教育学生把对家庭的孝和对同学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能爱父母、爱同学,然后知道爱家乡、爱祖国。

在当今社会,德孝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对父母尽儿女之孝——孝敬和孝顺,还提倡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对祖国尽忠心和对社会有责任心。我们认为开展德孝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回到最基础、最真实的生活,从孝顺父母的身边小事做起,整合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以孝心培养爱心、责任心,由孝亲到孝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孩子生活中的孝行和习惯养成,提高他们的首先实践力,从而使学校德育找到可握的抓手,落到实处、细处。

三.孝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一)内涵:

孝心教育的内涵是:德孝先行,快乐至上。孝心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师生的德孝品行,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新时期德孝文化的内涵为“三孝”“四情”“五个一”。“三孝”即“大孝”、“中孝”、“小孝”。“大孝”就是要做到总书记所提倡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中孝”就是尊敬长辈,以诚待人;“小孝”就是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四情”是从“三孝”中延伸出的四种情感,即“赤子之情”、“仁爱之情”、“感恩之情”、“诚信之情”。“赤子之情”就是时刻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对民族对国家忠贞不二;“仁爱之情”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有爱心;“感恩之情”就是对父母、对师长、对他

人、对社会的关爱要心存感激之情;“诚信之情”就是对自己要以诚进德,对他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四情”也就是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把诚心留给自己。

“五个一”: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洗一次脚、说一句问候语,过节为父母制做一张贺卡。

通过落实“三孝”和“四情”“五个一”总体设想,把“孝”与“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二)目标:

坚持“德孝先行,快乐至上”的教育理念,让师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德孝教育活动,在家行孝道,在校尽爱心,在外传美德,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博大无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快乐成长快乐工作。

四、孝心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办法

良好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体验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也是最难忘的。因此,我们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让师生进行生活体验。

(一)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1、给家长发放“孝心教育”宣传资料,把孝心教育的内容提供给家长,向家长提出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具本要求。

2、设“孝敬”日:星期日、父母生日、母亲节、老人节为师生“孝敬日”,学生要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开展敬老助老活动,教师也利用“孝敬日”回家看望父母,帮助父母干活,跟父母聊天解闷,带父母做体检等,让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3、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和家长参与的作业,如剪纸、手工制作等,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也能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1、营造孝心教育环境,开辟孝心教育宣传长廊,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成为孝心教育的阵地。

2、设“孝敬”周。把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所在周定为学校“孝敬”周。进行师生“孝敬父母”征文比赛,为父母送自制的“孝敬”卡片,讲孝敬故事,开展为父母捶一次背,洗一次脚,洗一次碗,梳一次头,洗一次衣服等活动,师生共同参加各项活动,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老师,真正使孝文化融入人心。

3、各学科渗透孝心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的宝贵经验是“文以载道”、“渗透熏陶”,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们依据课堂教学实施传统美德教育,遵循“思想品德”,“班会活动”等课程主题教育,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原则,把“孝亲敬长”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纳入学科教学之中。

4、开设“德孝”教育课。知与行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开设《孝心教育》校本课程,利用活动课每周进行一次“德孝”教育,使学生增强对“孝”的认识和体会。

5、开展“班级十佳孝星”、“学生十佳孝星”、“教师十佳孝星”、“月孝星”、“十佳好媳妇”等的评比,树立我们学校自己的榜样,使师生从身边的榜样开始学习。

6、开展学生喜欢的剪纸、书法、围棋、象棋、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使校园生活不枯燥乏味。

7、开展丰富的师生文体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放松心情,体验快乐,增进师生情感。

8、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9、建立科学的教师、学生评价机制,不只是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在社会中的体验。

1、利用“老人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到敬老院等场所进行

义务劳动,爱心奉献等活动。

2、组织师生进行“慈善一日捐”等募捐活动,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回报给社会。

3、组织学生参观名校、图书馆、艺术馆,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动力。

五、孝心教育实施步骤

(一)准备和动员阶段

1、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确定“德孝教育”为我校今后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今后的办学特色,也是今后学校发展的基石。让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学校孝心教育领导小组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出孝心教育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

3、各班围绕学校的总体规划、方案,根据本班学生年龄的结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

4、举行“全体师生签名活动即孝心教育启动仪式”让这项活动深入人心。

(二)宣传阶段

1、宣传专栏、班级黑板报和墙报、走廊等宣传渠道,以“孝心教育”为主题,宣传德孝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典型事迹。

(1)学校利用文化墙围绕德孝教育主题办“德孝文化”的德育专栏。

(2)充分利用走廊文化树典型,展出每学期评选出的“十佳孝星”“体育明星”“小歌星”“舞蹈之星”“科技之星”“环保之星”等。

(3)围绕孝心教育每班定期出“孝心”主题的班级黑板报形成班级文化。

2、德孝知识的普及教育班会。

(1)根据本班的德孝教育计划,定期召开班会总结活动,部署下一步活动内容。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的德孝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交流。

(3)全体学生结合自己“践行孝道”与学习的德孝知识相结合谈体会。

(三)实践和体验阶段(1)布置德孝家庭作业。

学生帮父母洗碗、拖地、扫地等;经常问候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能主动为父母分担生活、工作上烦恼,主动与父母沟通等。并在家访活动中了解学生实践活动情况。

教师也利用休息日回家看望父母,帮助父母干活,跟父母聊天解闷,带父母做体检等。

(2)在学校里,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对老师有礼貌;能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上课不开小差,课堂上不打闹;能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 正确对待老师的要求,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能体会老师的辛苦,主动分担班级工作等。

教师能热爱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爱生如子,能用最真切、最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每学期开展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教师卡拉OK大赛、个人才艺展示等活动。学期末,学生的兴趣小组可组织各自的小组才艺展等活动。

(3)在社会上,师生能尊老爱幼,遵守社会道德;能经常开展养老敬老调查活动,了解老年人群体的所思所想;经常开展以“孝父母、敬长辈、扬公德、做孝星”为目标的孝心教育,把爱心献给社会。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我校每处都能吹出和谐、文明校园之风,学校彻底消除许多不文明的言行,促使学生德孝意识的养成,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同时促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全面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并影响带动社会新风尚。

第四篇:十三五规划发展报告

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

安龙县发展和改革委(2024年1月7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筹备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33号)、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黔发改规划„2024‟781号),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州府办函„2024‟98号)等文件精神。经全县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后,我县于2024年8月20日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安府办{2024}155号)。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县直单位于2024年8月21召开全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起草形成了《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确定了涉及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及发展战略、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20项重大课题,并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意向性安排,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二、目前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方面:20个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尚在开展,目前,除我局承担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业集聚与融合发展课题”、县林业局承担的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题”、“县金融办承担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县国土资源局承担的优化和提升能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题”、“县住建局承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课题”基本成稿外,其余12个课题研究成果均尚未正式报送我局。“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衔接方面: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我县于2024年8月起,即组织开展了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总体框架,2024年11月10日下发了《安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安府办发„2024‟203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蔡平亲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冉隆斌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其他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机构。期间,多次赴州发改委规划处进行沟通汇报我县规划前期工作情况:经我县调度,目前研究工作均在开展中。

三、现阶段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主要考虑

一是基本明确了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导思想。即:积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内陆开放、构建“一路一带”战略框架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赶超跨越为主线,以推进服务业高端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精品化为主攻方向,以强化科技创新、夯实人才保障、促进特色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撑,以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为立足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协作为根本动力,以生态为载体、文化旅游为引领,走喀斯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化下实现追赶、转型、跨越,完成发展方式上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确保到2024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二是拟调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化的到来,要求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战略上需要有一个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新定位。为突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引导性,我们结合最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初步研究,拟将我县发展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围绕“同步小康”目标和“四化四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5个100工程”构建国家内陆现代服务业创新开放试验区和西南“两园、三区、一江、一红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能源及载能工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综合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区域电力枢纽,着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通道的战略节点和贵州面向东盟、南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

三是基本明晰了“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24年翻两番,确保与全州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4年国民生产总比2024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24年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24年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24年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比2024年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24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完成现代化,全面建成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民主和谐的荷香安龙。

二、下步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州委六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发2号文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为抓手,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省、州发改委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阶段性安排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毕水兴片区调研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我县打算按四个阶段做好下步工作。

第一阶段: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2024年1月初至5月,根据省、州“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指引,结合安龙县实际,在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由发改局及专项规划责任部门负责,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根据调研成果,结合实际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文本(含重点项目库建设、相关规划建议与编制说明)。

第二阶段:2024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年,中央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委、州委也将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编制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编制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这一阶段,我们将根据“三个建议”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意见。2024年6月-8月中旬,将初稿 “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提交征求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中期成果。反复调整和修编规划纲要草案,使最终形成的纲要草案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省委、州委的总体部署,符合县委的切实要求。

第三阶段:2024年9月,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 “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咨询,根据专家意见,2024年10月进一步充实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修改稿。

第四阶段:提交规划最终成果。2024年12月中旬,向安龙县四大班子提交“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县领导意见进一步对规划文本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稿。完成全县“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和成果汇编工作。

第五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24-202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 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 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 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 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 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24—2024)》,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 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