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教育观下的音乐教师何去何从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寻求改革与突破,在重重的摸索中难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音乐教师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新的科学发展教育观和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观之间无法取得平衡;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应用上深浅无从把握;课上传授完知识,课下如何充实自己也显得无所适从。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4-4115(2024)02-287-1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教育,它应具有唤醒审美意识,整合人格的力量。”以前的音乐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知识点为每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因此,学生被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接受训练的机器。结果学生也许知道了不少音乐知识,可是你若问他对音乐有什么感受,他可能让你失望,更别说对音乐有什么创造性的理解。想要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来唤醒审美意识,培养和谐人格看起来是事倍功半的。
音乐新课程标准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许多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又产生了偏差,导致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实践中出现了过度强调审美的现象:课堂上、教案中、理论研究中时时提及审美。似乎不彻底贯彻审美,观念上就出现了错位。更有甚者把音乐审美与音乐知识技能对立起来,认为谈了音乐知识技能就背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观念落后,从而产生对音乐教育认识上的新的不足,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教学中任意降低音乐技能的要求,有意回避音乐技能知识的教学,从而使教学观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我的理解,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是有前提条件的,它是针对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言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音乐知识技能要求还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学科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音乐文化或获取教育学效果为目的的教育门类。
那么,如何才能将“音乐审美”和“音乐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是正确处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与学之间是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传播者。课堂内,应善于用音乐语言,在优美的乐声中使学生知乐、爱乐,培养其美好的情怀。课堂内我们要勤于耕耘,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老师又该注意什么呢?
一、听一些别的学科的课
单一的听本学科的课,常常会感受到“井底之蛙”的狭隘,由此造成备课、上课时“闭门造车”。因此,课堂之外,应多听一些别的学科。它并非是音乐老师的“不务正业”,“哗众取宠”,而是音乐课堂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从美术、体育等姊妹学科中获得相似的教学灵感,还可以领悟到别的学科的精华所在:“诗意盎然”的语文课;“严谨慎密”的数学学科;“情智交融’的自然科学;“包罗万象”的综合实践等。吸纳诸多学科的课程特色,借鉴众多老师的课堂艺术,捕捉充满灵气的精彩瞬间。
二、多一些沟通与交流
音乐老师要经常主动地去沟通交流。与领导交流,可以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
设想与困惑,可以对学校的艺术教育与发展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班主任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所授班的班风、学风,以方便教学;与学生谈心,可以走进其内心世界,融洽师生之情;与家长对话,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支持孩子的训练,演出。
三、立足本职,不要迷失“自我”
音乐老师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如果把这些才华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那将学为所用,行之有道。然而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很多的音乐老师却耐不住寂寞,迷失了“自我”,在课堂之外,很多的社会场所往往能看到其“忙碌”的身影,他们成了社会兼职者――成了“歌手”“琴师”“演员”,忙于“外交”、疏于“内政”,与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音乐课堂日渐疏远。殊不知,长此以往,将荒废自己的正业,耽误了学生。
四、经常磨练专业技能
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放松自己,在技能上要经常磨练,在理论上要给自己充电,勤于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当赛课、基本功比赛等机会来临时,才能在此舞台上展示自我,胜出自我 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上空。
五、与“时”俱进,入“流”入“俗”
如果课堂上你对“超女’“粉丝’“SHE”等一无所知,那学生将会取笑你的落伍;如果你对此有所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那学生将从你身上找到“共鸣”,而亲近你;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对这些“流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合理运用,那你的课堂将是五彩缤纷,充满了期待与关注。这些“流行”并非“洪水猛兽”,教师无须“谈之色变”,它们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是师生感情的“润滑剂”,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六、课后反思多一些
孔于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观念强调了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之余,同样需要反思。课后反思,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一些精彩,少一些弯路,使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游刃有余,音乐课堂也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学会爱,懂得爱;通过音乐了解其他艺术门类,让学生知道音乐不止是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音乐其实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这都是我们音乐课首要完成的任务。
作者简介:
郝然,包头市第一中学。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人们从此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终身性。通过对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了教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野下来审视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的教师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想通过这些问题,让人们来共同关注我国的教师教育及其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国际教育思想,在各国学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指导下,终身教育思想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对全人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师教育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师范教育,而是通过终身教育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终身性。笔者通过对终身教育思想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让我们对教师教育有深刻本质的认识,并能有所启示。
一、终身教育思想评析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在一份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人人终身受教育”的说法,随后在1994年该国的法令里便有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经过20年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朗格朗在1965年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自终身教育思想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40年中终身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思潮。纵观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想走向了教育实践,并最终转向政策性与法制化的探索与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重要思想,并出版了有关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些文献。教科文组织并多次召开有关终身教育的研讨会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深化了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今天,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实施。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多种模式,终身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特点
毋庸置疑,终身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的突破,并且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教育把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所排斥,学校教育的完结也就意味着个人教育的终结。而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指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不间断的完整过程,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有四个全新的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终身教育看来,教育应该是从认知到做事,再到与他人协作,最终学会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来生存。我们也可以从以下这个表中看出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比较之后的特点见表l:由此看出,终身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的思想拓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促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终身化和构建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需。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观
(一)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表1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比
教师作为施教人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适应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教师教育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必须贯穿教师人生的各个阶段,并提供教师一生各阶段的生存发展的多方面教育服务,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思想破除了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不再把教师教育局限于教师职前的培养与教育,而是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出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渠道,创造平台,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促使教师自觉地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这样的内在驱动下,教师不断学习,钻研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了教育的总体质量也使教师不断进步。
(二)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
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在终身教育思想看来,只有具备这三个环节才是完整的教师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强调的是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从而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则着眼于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强调教师教育只有具备这种特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和满足教师的自身教育需求。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贯穿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把教师的在职教育视为教师教育的重心。教师从这种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中不仅稳步提高了专业素质,还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毋庸置疑,实施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使教师内在地构建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系,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潮流。(三)激励教师积极主动自我地完善自我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下的教师教育观注重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即教师教育必须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自发地完善自我。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教师已深刻认识到,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生存的观念已成过去,人只有通过终身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必须得满足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师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使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后劲,难以成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则要激励教师主动自发地完善自我,并朝着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教师能否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前提,那些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势必要被淘汰。因此,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就必须是一个能激励教师成长和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就是要促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
三、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中
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缺乏理论的引导,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尚未深人到教师教育实践中。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终身教育思想中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对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理解。这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终身教育理论没有本质地把握,他们只是把教师教育视作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没有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的主体去接受教育。此外,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施教者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师教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教育还是过多地着眼于教学技能与基本教育理论的灌输。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状况之下,很难认同自己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身份。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中,使教师难以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参与,自然成效并不明显。如何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到我国的教师教育中,这是一个关键,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才可出成效。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缺失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如前所述指的是教师教育中教师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连续性和同一性,整个教师教育呈现为一个开放和一体化的体系。之所以说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缺失,主要是针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而言,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缺乏衔接,相互分割,没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体系。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还是注重学校教育,即教师教育几乎成了职前培养的“终结性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职教育。许多教师在工作多年之后都没有机会去接受在职教育,而随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停滞甚至是退化,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就很突出,许多地方没有针对农村教师在职教育的机制,许多农村教师的职后教育就已经中断,这对农村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其次,我国教师教育中职前、人职和在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与机构相互隔离,缺乏衔接与沟通,发挥不了教师教育的整体系统功能,导致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滞后与一体化程度低。如何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样也至关重要。
(三)教师教育偏重技能,总体质量不高
特别在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中,偏重技能与效率优先就已明显。虽然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人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但教师的专业化往往以效率与技能相连。尤其在中等教育中,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往往就要强化教学技能,以应试为导向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却没有深刻认识。单以强调技能与效率的教师教育模式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教师教育模式没有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作为终身学习者来受教育,使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以强化技能和注重效率的教师教育注定不能使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教育的实施部门和个人,不应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唯独强调成效,而忽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
(四)教师教育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其运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作为保障。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确保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保障。如美国有《终身教育法》,日本也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法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该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这些国家的教师教育有了法律和政策的外部保障,确保了教师教育的良好运行和总体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还处于初步建设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保障教师享有教师教育的权利,也没有一整套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机制和教师教育的标准。因而无法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即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法规和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对教师教育的管理,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机制。
结语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注重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强调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一体性,并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在长期内阻碍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致使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不高和发展滞后。因此,要逐步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教师教育,群策群力,力求使我国的教师教育更上新的台阶。
重负下毕业生将何去何从
现代社会,毕业生面对挫折不少,泪点很多,笑点却很少。对于挫折没有承受力的脆弱毕业生,早晚要遭遇危机;大家不禁开始反思,对于将要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缺乏容忍度的社会,又将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024年7月12日,“浙江主力传媒校园行”宣讲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举行,共有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技术专业三个专业3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
宣讲会开始之前传媒学院学工办李扬老师向08级得学生对我院今年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并提出学院对08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将于下学期专门聘请我校著名教授姚民治老师和我院著名讲师于洪涛做专门关于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报考的培训。其次,李扬老师介绍,浙江主力传媒是我院的长期合作伙伴,我院不止一次向浙江主力传媒输送我院优秀的人才。这次浙江主力传媒副总薛立军亲自来我院为08级准毕业生就市场化理念和浙江主力传媒的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向、发展方向、主要业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薛总在和同学进行交流时有同学问到当前的就业压力和毕业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等问题请教“浙江主力传媒”对人才的需求将是什么标准?薛立军回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当代大部分毕业生的心态放不平,你所想干的并不一定适合你,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导致了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不了业之间的错层。”同时还强调,“毕业生对待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对以后自身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帮助。
薛总还讲到“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传媒人”,现在做媒体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靠的就是市场化这就要求本身掌握很多的渠道、方式、方法,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将更高。
最后,薛总表示我院与浙江主力传媒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烈欢迎我院同学加入到主力传媒公司。同学们也对就业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们都积极钻研,大胆探索。作为音乐学科将在这场课改中不断成长起来。来到新华农场学校任音乐教师已经近十一年的时间了,任教期间,我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我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们飞向音乐的天堂。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首要的基本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思维、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所以教育必须改革。切合我个人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教育改革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
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希望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提出了挑战性课题。按现行教学计划(大纲)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都难以完全适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要求。①拥有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音乐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地弥补和提高,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和自己成长的过程,努力促进自己更快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
为此,我对自己今后的成长作了如下规划:
一、自我分析:
1.作为一名的青年教师,我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年轻有活力有干劲儿。也正是因为年轻,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应变能力差。1
创新的意识薄弱,对不断完善、更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2.个性随和,和同事相处和睦,在工作中能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够勤于钻研业务,不管是音乐专业技能方面还是教学技能方面,都应该不断地督促自己进步。
3、自己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以后要多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要多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具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才会逐渐形成。个人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一)、近期计划:
1、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多与同事交流,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喜欢上我的音乐课,并喜欢我;紧抓课堂教学与乐器教学争取在五月份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加强歌曲教学,教给学生演唱歌曲的技巧,提高学生表演歌曲的能力。以课堂音乐教学为主,开展小课题研究。
4、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学做音乐课件、运用网络资源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音乐技能。
5、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钢琴,加强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全面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6、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分计划
1、专研教材,立足课堂渗透新理念、新思想,提升自己教学。
2、学习课件制作及运用。
3、利用课余时间读相关音乐教学书,扩充专业知识,增长见识。
4、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科学地、合理地、艺术化地设计教学方法、参与方式。能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个性学生进行教学。
5、向同行取经,将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方法引为己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观点。
6、认真贯彻学校工作计划,继续将课改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从整体上领会音乐课程标准的内涵。
7、抓好民乐教学工作,使之逐步规范、有序,活动开展正常,鼓励学生多参加各项器乐类比赛。
8、从阅读到实践,上好每堂音乐课。
9、将课堂中的心得写成论文或案例,发表在本校网上。
10、经常与兄弟学校同行切磋、交流,提高自己音乐教学水平。
11、民乐工作规范化,完善各项评价制度,课堂器乐教学有实效。
12、完成个人课题,积极往“研究型”教师靠近。
实施方式与途径:
1、多听,多想,多练,多记,多参与,多反思,在自己音乐课堂中摸索,实践。
2、多向信息老师、课件制做熟练的老师学习,尝试自己做简单课件,为音乐课服务。
3、逐步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并做好收集、摘录。
4、打破课堂上的一成不变,争对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尽量让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5、在所教班级中发觉音乐好苗子,进行培养。
6、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勤思考,多操作,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是关键。
7、多读音乐教学书籍,借鉴其优秀的经验,结合自己教学实
际多写相关的教学文章。
8、多开校与组内公开课,请同行或老师点评,找不足。
三、师德建设
我热爱太阳底下最崇高的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我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爱每个学生。
对学习、行为有偏差学生,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有恒心。我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四、加强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会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完善每次的不足之处。
五、课程资源利用
学会利用课程资源,以情传知,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教育是一个大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教学重要的是去“做”,怎样做?就是要让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而不要把目光盯在道路尽头——教学结果上,要引导学生如何前进。作为年青教师的我,无论是做人还是在教学与育人方面,都要反思昨天,审视今天,前瞻明天,必须在课改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这场改革中属于自己的舞台!
让孩子们在评价中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因此,我把“让孩子在评价中和谐发展”看成了教与学的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把评价作为与教学过程中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它不仅具有选拔、筛选功能,更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使评价产生良好的效益,使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营造浓浓的评价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欲望。我利用课室的墙壁设计了“你真棒”“我能行”的小展台,让孩子们随时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有创意的作品、满意的答卷贴上去。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主取舍,独立思考,学会比较、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如今,这些评价展示台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换个角度看看,它也成为了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
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发展自我
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这是评价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今,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在实践中,我从评价目标的确立直到评价的信息反馈,都使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他们)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因为只有在主体参与中,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自己评价自己,敢于正确对待自我
自己评价自己是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双自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业。做法是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自定目标,自我评价”。例如:学生设定某一次作业的目标为:“全对,得A”,再将作业提交给老师或学习小组,并依据自己的作业实际和小组评价建议等等,自己对自己的作业做出描述性评价,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学生年纪这么小,究竟有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吗?”请先看一位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一次,他交给我一份写字作业,并给自己评分为A+,我看了以后,觉得书写还算认真,但不够规范,便打了一个A,并写下一句批语:“如果把字写在田字格中间,这些字就写匀称了。”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写下一句话提醒自己:“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第二次完成作业后,他给自己评分为A++。我改作业时,去掉了一个+,又写了一句话:“字的大小应适中,太大了也不够匀称的。”学生在完成第三次作业时,在本子上又写了一句话:“字要写小点。”作业完成后,他给自己评分A++。我也满意地给这次作业打了A++。看了这个例子,我们还能说学生年龄小,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
另外,考虑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及特长,我还注意在教育中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评价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让孩子尝到成功的体验。比如有一次,在上《一片树叶》时我准备请几个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同学们的兴致很高,都想上台表演,我请了几个同学上去,其中有一位是说话吐字不太清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可我知道他爱表现自己。果然,他把小猴的神态和的动作表演得惟妙惟俏,我带头给他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你觉得你表演得怎样?”他兴奋地说:“我觉得我演得很好!”这时,他早已把自己的缺陷忘在脑后了。后来,只要有角色表演的机会,他都非常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在自我评价中,同学们不但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会了自我欣赏,而且学生对自身建立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同学评价同学,学会互相欣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刚开始,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甚至在评议中发生争议和冲突,如有一次,有一个小组在为一个同学能否得“星”争论不休:“我不同意他得‘星’,因为他上课发言不够积极。”“我同意他得‘星’,我们小组学习好,是因为他组织得好。”这个同学究竟能否“星?"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我把争论拿到班上,请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我同意他得‘星’,因为看人要多看优点,只要优点大于缺点,就可以得‘星’。”还有的同学说:“他这个星期的发言次数比上星期多了,而且有一次发言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们应该鼓励他。”通过这样的小组评议,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
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原来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居高临下的传统评价关系得到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映,这样,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谐、主动的发展。
三、捕捉最佳评价时机,让孩子快乐成长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评、互评,更多的是捕捉评价时机,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如:当学生在上课时说出了很多关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我会对他说:“你很好学,知道的天文知识真多,老师还不如你呢。”对爱动脑筋的孩子说:“你真会学习,做到了字字入目!”当学生读书读得很好时就对她说:“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当学生读得不是很理想时,我也会会说“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有时,学生答题说错了,我会说:“答题错是正常的,老师相信你会说得好。没关系,再说一次!”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既让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又能不伤其自尊,使他们扬长避短,以后可以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践也证明: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又如:班里有一名男孩子,学习较吃力。一天,他的字写得特别认真,我看见了,面带笑容地说:“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放学后,他跑回家,兴奋地告诉他的妈妈:“今天老师和我握手了,还表扬我写字写得好。”从此以后,孩子的学习也变得主动多了。
其实,老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谁能说它不是评价呢?
总而言之,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可以让孩子在评价中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