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是非辨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是非辨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 高校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1)多元性。社会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换,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认识上,使人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较过去复杂,高校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参差不齐、层次明显的特点。(2)易变性。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但其人格、个性等心理因素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纷纭繁杂的大量信息中,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容易呈现易变性态势。(3)趋利性。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已形成。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追求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观”,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就业选择时,或高不成低不就,或举棋不定,或接二连三的要求改派;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4)个性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思想有趋同化倾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绪和心理都呈现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5)自主性。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1]。这些新的、多样化的特点是学生个体特质、特定的个人经历、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影响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社会思想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自由化的歧途。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允许各种不同的思想交流和相互论争,又要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社会、反人类等错误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唱响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旋律。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秀文化教育、修身教育。二 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意识的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其成为复合型或综合型人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主张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大学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提倡“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人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整合”。高校肩负着造就千百万人才大军的神圣使命,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现和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需要。创业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开展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新的内容。创业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也有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主要是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成才之道、社情国情,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引向深入和具体化。高校德育开展创业教育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强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促进创造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2]。二是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来源多元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使高校学生面临着一
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全面考察环境条件、自身的条件,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确定好人生的成才目标,并在人生的成长的历程里做出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高超的真假善恶判断能力,顽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增强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走入人生的歧途。三是适应学生家庭条件分化的特点,加强以特困生为代表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条件分化加快,既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又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优裕的学生群体及其他各种计划经济条件下少有的学生群体,如父母离异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任务。其中做好特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个突出任务。特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无奈、自卑、封闭、冒险、失望等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矫正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预防、引导、治疗等措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坚定信念;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提高承挫能力;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我,恢复自信心;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健康。三 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环境育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课堂。组织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组织文化的熏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言教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身教(主要指实践方面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则更大。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育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环境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条件,它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促进其成才。教育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对共同目的、任务和相互依存的认同。在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风,学生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真理。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一要加强管理,二要扩大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综合态势。净化政治环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优化成才环境,注重对学生适应性、和谐性和持续性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自由空间,保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酿造一个“儒、雅、序、活”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精心营造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集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能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校园精神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增强师生员工对校园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网络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又一个主要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信息传递更加简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意识、正确估量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冲击,提高网络意识,抓住网络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网络道德建设要具有导向性,要精选内容,组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言行;要建立完善管理系统,构筑网络文化。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参考文献】 [2] 谭建平.高校德育应强化创业教育[J].航空教育,2024,(2).[3] 谭建平.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 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24,(3).
feisuxs范文网[CHAZIDIAN.COM]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 高校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
(1)多元性。社会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换,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认识上,使人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较过去复杂,高校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参差不齐、层次明显的特点。
(2)易变性。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但其人格、个性等心理因素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纷纭繁杂的大量信息中,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容易呈现易变性态势。
(3)趋利性。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已形成。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追求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观”,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就业选择时,或高不成低不就,或举棋不定,或接二连三的要求改派;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4)个性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思想有趋同化倾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绪和心理都呈现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5)自主性。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1]。
这些新的、多样化的特点是学生个体特质、特定的个人经历、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影响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社会思想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自由化的歧途。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允许各种不同的思想交流和相互论争,又要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社会、反人类等错误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唱响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旋律。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秀文化教育、修身教育。
三 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环境育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课堂。组织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组织文化的熏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言教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身教(主要指实践方面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则更大。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育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环境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条件,它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促进其成才。教育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对共同目的、任务和相互依存的认同。在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风,学生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真理。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一要加强管理,二要扩大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综合态势。净化政治环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优化成才环境,注重对学生适应性、和谐性和持续性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自由空间,保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酿造一个“儒、雅、序、活”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精心营造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集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能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校园精神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增强师生员工对校园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
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网络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又一个主要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信息传递更加简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意识、正确估量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冲击,提高网络意识,抓住网络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网络道德建设要具有导向性,要精选内容,组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言行;要建立完善管理系统,构筑网络文化。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参考文献】[1] 周小明,卢长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24,(3).[2] 谭建平.高校德育应强化创业教育[j].航空教育,2024,(2).[3] 谭建平.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 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24,(3).
21世纪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市场化趋势要求其教育内容必须注重有关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价值伦理观念培养,增强服务职能;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必须构建符合现实要求的校园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要求增强“全员育人”的观念,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冲击着高校过去已经形成的庞大的学生工作体系,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等等。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总结我国高校过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新的形势发展和变化,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加以探讨和研究。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四川省教育厅德育课题的结题著作。该课题组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学生政工干部。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支持,力求创新和自成体系,力求观点富有说服力和启迪性,企望能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
1、勇于探索,富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有效的探索,该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思想政治工作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又要求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拓展。本书的编著者们把握住了这一特点,在一些方面作了新的更深的研究,如政工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如何形成合力,实现良性互动方面,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考评机制等机制建立方面,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提炼创新,多种途径的结合运用,与时俱进的内容扩展等方面都有新的研究视角。2、源于实践,高于实践。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提升,又指导着实践,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原有观点的罗列和借鉴,而是透过现象探寻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富于创新,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如在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方面,都首先站在理论高度去寻找根基,然后吸收已经形成的有益经验,在针对新的形势探讨新的对策,使读者感到思维清晰,富有说服力,很有收获。
3、文字简炼,体系完整。
虽然本书篇幅不长,但自成体系,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主要方面集中起来加以研究,走出了这之前仅研究单个方面的模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设计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同时给人很多启迪。
4、指导实践,便于操作。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本书的立足点也在于通过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探索21世纪更加有效的、更具有针对性的、更富生命力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这方面看,该书仍是一本应用性著作。编著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提出了大量的具有指导意义、富有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观点、方法、策略,实现了操作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高度整合。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也借鉴了国内同行的很多研究成果。对先行者的探索,我们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和谢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方法、途径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本书的某些观点还需要不断的拓展和完善,有些观点上还可能出现争论。我们虚心地等待专家学者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