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基层2024年社会治理工作经验材料
一、强化预警预防,打好源头治理“主攻仗”
清零风险存量。深化“四项机制”建设,开展“铁脚板走万家”行动,深度排查风险隐患,建立“四色”预警和分析研判“一本账”,分类分级制定化解路径,推动积案逐项攻坚、隐患逐个销号。
清除风险增量。以扫黑除恶常态化制度化为牵引,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持续加强重点治安地区整治,拓展延伸行业领域清源;深化“六无”社区建设,优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强化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清空风险变量。密切关注疫情大局和重点领域,全面落实“三同步”机制,聚力整治“三合一”场所,有效清理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等安全隐患,全力保障安全秩序,维护和谐稳定大局。
二、强化共治思维,下好系统治理“先手棋”
加强力量融合,牵好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深耕机关党员、村居干部、专职网格员、基层群众“四支队伍”,将“红色细胞”注入基层治理各领域各环节。
加强手段融合,发挥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牵头作用,深化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建设,发挥行业部门、专业机构、民间组织资源优势,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全面推广“双向承诺、双向问责”和“说事评理”解纷模式。
加强机制融合,做实“平安前哨”工程,建立“警网融合+六安行动”机制,形成平安建设在行业领域全面覆盖、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有机结合的治理“闭环”。
三、强化数据赋能,答好精准治理“必答题”
强化“数治”思维,把数据汇聚、集成、共享作为基础性工程,推动人、地、物、事、组织等动态要素全面采集、上图管理,实现“智慧治理”,破除“信息孤岛”。
建实“数治”大脑,实战应用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完善重大风险预警、突发事件管理等功能,构建三级联动、集成融合的社会治理“最强大脑”。
拓展“数治”应用,全面推进智慧技防小区、校园建设,试点打造智慧技防企业,深化“码”上行动,探索“码”上解纷平台建设,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便民服务“一网通办”、治理队伍“一网考评”。
2024年,X区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达标验收为目标,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Ο工程”,构建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建好“一个中心”——综治中心,打造“大综治”工作平台。
建强区级,升级完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拓宽部门单位派驻范围,强化协调调度、督导考核,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建优镇街,统筹整合政法单位和职能部门基层资源力量,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群众诉求集中受理、分流、化解“一个窗口对外”;建实村居,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团队,健全联动化解、双向评议机制,推动区级、镇街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就地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二)织好“一张网络”——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情民意全掌握。
多网融合,开展“网格+乡村治理、城市安防、文明创建、市场监管”等领域大联动,统筹协调、一网运行,推动全区重点工作任务在网格中落地见效。规范管理,完善部门业务指导、镇街具体管理、区镇工作考评监管体制,加强网格员教育培训、绩效考核,提高网格员履职能力和工作质效。强化奖惩,探索实行社区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农村网格员专职化和薪酬增长等职业晋升机制,落实不合格网格员退出制度,推动网格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三)深化“一项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
强化源头预防,构建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立“一律两员三官五老”调解团队,健全“一平台五机制”,实现群众诉求调处“最多跑一地、最多访一次”,就地化解。强化有解思维,落实区、镇、村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研判初信初访情况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下访、包案责任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量。强化法治思维,开展积案攻坚、治重化积、重复信访专项治理行动,坚持打化结合、以打促化,有效压减进京访量。强化联动化解,加强智慧调解平台和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扩宽专职人民调解员派驻领域,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住建、物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领域成立行业调委会,就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四)完善“一个体系”——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强化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实战应用,提升视频监控资源利用效率和研判水平。开展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建立完善扫黑除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保持对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大社会面巡防管控力度,加强重点单位安全保卫,适时启动一级巡防勤务,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强化重点群体管控,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专班”建档管理,压实责任,不出现失控漏管。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强化值班备勤、应急处突和疫情防控,实现各级“两会”、冬奥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五)推进“一个工程”——基层平安创建工程,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围绕“七无”目标、“四无一有”标准,深入开展“平安社区(村)”“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平安网格”“平安信用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八小工程”村居全覆盖,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某县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主动顺应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五大路径”,不断推进山区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组织公信力、增强群众满意度、架起干群连心桥,催生治理内生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打造“阳光村务”监管平台,提升组织公信力
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村级党组织书记相比过去权力更加集中,为避免村务“不会公开、不敢公开、不愿公开”和群众“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的问题,**打造“阳光村务”智慧平台,做实“线上+线下”双线监督,推动基层干部阳光行权、规范履职。
晒出阳光村务。线上实时发布村级资金收支、余额等情况并同步上传原始凭证;整理惠民政策,公开每项政策申报条件、程序,让群众看得见、弄得懂。线下依托村级公示栏定期公布村级事项,村组干部和村务公开“明白人”常态入户宣传讲解,有效保障使用智能手机有难度的群众信息知情权。通过“三资”“三务”在网上全面公开,群众线上即可查阅本村(社区)所有财务票据、账目清单,并全程可追溯。
强化智慧监管。建立民生项目、“一卡通”惠民资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等34类政策数据资源库,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设置风险预警阀值,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三公经费、财务支出、数据票据等进行在线交叉对比,若发现异常情况,平台及时预警提示上级部门加强监管。
规范履职行权。梳理形成组织决策、管理、服务3大类“小微权力”清单和村“两委”成员职责清单,推动实现小微权力进清单。按照“一事一流程”的形式,厘清每个事项的权力框架和运行轨道,最大限度减少村干部随意用权。2024年以来,已通过平台对小微权力运行开展监督567次,核查处理问题线索20个。
二、开发“民情诉求”办理系统,增强群众满意度
**从县城到南部乡镇,最远的需要3-4个小时车程,群众办事“距离远、时间长,来回跑、成本高”是一个现实困境,**创新开发社情民意全流程收集办理分析运用系统,实行“群众出题、平台派单、分级办理、部门督办、阳光公开、反馈评价、逗硬考核”闭环运行模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线上线下收集。线上开发“群众有话说”微信小程序,群众实名注册登录,随时随地反映心声、表达诉求;同步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县长信箱等政务热线整合并入系统,拓展民情诉求收集范围。建立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定期收集民情诉求机制,通过平台动态提交群众诉求。
高效办理反馈。实行“村级—乡镇—县级部门”分层分级办理,咨询类事项原则上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他事项根据难易程度确定办结时限。对群众反映的事件第一时间进行沟通、解释和答复。同时,通过公示栏、村(居)务公开“社情民意”专栏,对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动态更新、全面公开。
从严考核评价。建立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的“三率”考评指标体系,将考评指标与单位、个人绩效挂钩,从严兑现奖惩,确保诉求高效解决到位。今年以来,已办理群众诉求30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5.48%,对办理质效不高的5个单位、12名个人进行了处理。
三、开展“联网联户”走访行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探索建立“干群连心”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察民情、办实事,不断提升组织凝聚力、融洽干群鱼水情。
针对性重点包联。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开展乡镇干部联系网格、村组干部联系户、党群干群连心的“联网联户”行动,党员干部每年为联系户办1件以上实事好事,落实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纠纷调解等职责,确保作用发挥到位。
常态化入户走访。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户,通过院坝会交流、走访慰问等方式,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分类梳理困难诉求,提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贴心式为民服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结对联系以来,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道路、社保、低保、安全饮水等民生问题3000余起,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四、实施“凝心聚力”善治工程,催生治理内生力
针对一些群众对基层治理缺乏正确认识,主体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积极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载体,不断完善群众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积极推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共同体。
强化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加快建立党建引领下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创新形式载体。探索村(居)民“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好人好事、志愿服务、“最美家庭”等列入正面清单对应加分,将“乱搭乱建”“大操大办”等列入负面清单对应扣分,加快培育文明乡风。
激发群众参与。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五会”机制,成立村级“自协委”,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群众矛盾化解等专项行动,全面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力。
五、推进“产业提质”振兴计划,激活发展新动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实施,**坚持壮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质效,深化利益联结,以产业提质助推治理效能提升。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
深化村建制调整改革成果,优化村庄产业发展版图,切实增强特色村辐射吸纳和带动能力。目前,已规划形成巡场镇三合村“三个万亩产业基地”,上罗镇代家村“一环一带一中心”,孝儿镇双油村“千亩黄金茶示范带”等特色产业空间,为村级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推动产业提质。
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提质”行动,深化实施“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村民集体土地流转、整合各类闲置资源,推动产业连片发展,实现强村富民。三是深化利益联结。
深化资源利用型、量化入股型、服务创收型、物业管理型、金融理财型、基金推动型6大类13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广“承包租赁+集体经济+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去年,全县16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量突破5100万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数量占比达95.6%。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特色亮点汇报3
运行体系精细,整体规划到位。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主抓手,明确网格化管理任务清单,压实各项工作责任。牢固树立抓基层社会治理“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党建多元化的信息采集和问题发现机制、日常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机制、建立“三层分派”事件处置机制、分析上报和预警预报机制等五项网格化运行机制,搭建党群、干群、专群等三级联动机制,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
网格划分精细,全域覆盖到位。综合辖区人口、服务半径、生产关系、党员分布情况等建立党建矩阵,在现有行政区划框架内,将x级划为一级网格,x镇(街道)划为二级网格,x村(社区)划为三级网格,x村(社区)以下划分若干四级微网格,明确边界、相互街接、全域覆盖。共划分农牧区微网格x个、X城区微网格x个、专属网格x个,切实做到了纵横覆盖、不交叉不重叠。
平台搭建精细,治理成效到位。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深化党群一体化改革,搭建基层党建共享“红色平台”,x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x村党群服务站x个,创设城市融合党建示范点x个。充分发挥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引领作用,把基层原有多个网格整合划分为一个综合网格,构建起x、x镇(街道)、x村(社区)三级基层综合网格化治理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责任分工精细,作用发挥到位。建立明晰的网格服务“四级管理”职责体系。明确一级网格负责对重要事项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置,督促、指导下级网格落实工作等;二级网格负责分片指导、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等;三级网格负责对党员监督管理和服务,定期组织党员学习活动等;四级网格在网格长带领下,完成党组织赋予各项工作,协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逐步构建了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通畅、服务高效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队伍建设精细,人员布局到位。建立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兼职网格员”为辅助的网格员工作队伍,配套建立录用、培训、上岗、考核、退出等机制,细化职责任务、健全职业保障。有效整合x村(社区)“两委”成员、“x”治安联防小组、驼峰文物管理员、护林员、党员中心户等网格力量,全x共配备网格员x名,不断提升网格密度和广度。同时,积极培养网格化党建工作骨干,通过深入基层“走田间”“坐炕头”,真正把党建网格管理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末梢。
任务清单精细,服务保障到位。借助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共驻共建资源,在便民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实施“网格收单、x镇(街道)党(工)委分单、党群服务中心派单、职能部门送单、群众评单”五单工作法。深化“契约化”共建,推行盟、x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双报到双报告双考核”“双亮清单”等互联互动工作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精细,机制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网格信息采集、监督、反馈机制,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扎实推进城市和农牧区精细化管理模式,绘制农牧区网格化管理示意图和城市(城镇)网格化管理组织架构示意图,制定了《x社会治理网格划分规范》《专职网格员工作规范》等制度规范,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全面规范网格运行机制。
品牌创建精细,宣传引导到位。坚持以点带面实行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x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应用、“十户联防”网格化防控、x镇草原x群防群治、边境管理大队居边护边堡垒户工程等一批网格化治理试点经验和工作品牌。先后推选出“全科式”执法先锋模范、志愿守边先锋模范、基层社会治理先锋、行业模范等x个集体、x名个人,对全x各族网格员群众自觉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责任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数据应用精细,信息共享到位。按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研发“x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形成“发现采集、权责查询、智能派单、处理反馈、考核评估”闭环处置流程。强化基层视频资源和数据平台融合共享,推动物联网监控融合共享,实现边境边界、社会风险隐患实时监测、科学预警、及时处置。截至目前,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累计受理网格事件x件,办结x件,正在办理x件,办结率x%。
考核管理精细,压力传导到位。将党员日常考核管理纳入网格化信息平台,对党员承诺践诺、社区双报到等情况,实行量化考评管理,将党员的评先评优、年终考核、干部提拔使用与“量化考评”结果挂钩,促使各领域党员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推行x+x考核办法,赋予x镇(街道)对下沉执法力量x%的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x绩效考核体系,督促执法责任落实。
全区2024年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汇报
去年以来,×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立足区情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初步探索出一条“把支部建在小区上、‘三治’融在楼院里、服务送到家门口”的×特色小区治理之路。
一、坚持统筹谋划,完善小区治理的制度体系
城乡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的效果和水平事关基层的和谐稳定。×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全区共有×个街道,×个社区,×个城市小区,辖区内小区数量多、类型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多。×区紧紧抓住基层治理的主要矛盾,从×年底开始,根据“人口多、小区多、老人多”的区情实际,认真谋划、积极推进,制定×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计划、出台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社区落实意见、全面加强小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建立纵向到底“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机制,完善工作保障、激励制度,从抓基层打基础着眼,从强末梢治源头着手,把治理的基本单元由社区下沉到小区,延伸组织体系,把支部建在居民家门口,让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居民的家门口,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形成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以社会治理转型有力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一年多来,初步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小区治理新路子。
二、支部建在小区上,为城市源头治理“固本”
按照市部署、区领导、街道主导、社区协同、小区落地的工作思路,建好小区党支部,选好小区“主心骨”,让组织力进一步从社区下沉到小区,管好居民家门口的事,有力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基础。一是形成“动力主轴”。从区级层面自上而下着力推动。区委常委会多次集中研究,推动形成“两个机制”:纵向到底“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区、街道、社区、小区的职能定位、工作责任,建立权责明晰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构建上下贯通的四级联动组织体系;建章立制,构建上下衔接的四级联动制度体系。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机制。区直部门做好保障,街道社区利用区域化党建发挥治理的“轴心”作用,凝聚驻区单位、居民骨干、社会组织、服务商家等各方力量在小区治理中发声、发力,推动人、财、物向小区下沉。二是建强主阵地。按照“有人有场地”“一小区一支部”的阵地建设工作思路,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小区党支部,同步配套服务阵地,构建起小区党支部领导下,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网格长、楼栋长等共同参与、积极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实施“一六三”幸福×工程,评比×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小区党支部、×个居民满意幸福院落、×件为民服务暖心实事,激励各小区党支部竞先争优。一年以来,×区小区党支部数量由×余个增加到×个,覆盖率从×年底的×%增长至×年×月的×%,一大批小区党支部的工作成效逐渐让居民看到变化、感到满意、赢得认同,实现了小区党支部的“有形”和“有效”覆盖。三是选好“主心骨”。把选好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作为提升小区党支部组织力的强力抓手。街道层面建立“小区党支部书记数据库”和“小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库”,着重从本小区居住的离退休干部、在职干部、优秀党员志愿者里推选有威望、有热情、有能力的居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层面建立“社区书记工作室”,开展“书记课堂”,实现小区党支部书记培训常态化。目前已有×名党性强、群众威望高的居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成为社区“两委”干部的后备力量,如×街道×社区×小区党支部书记×因表现突出在“两委”换届中被推荐为社区书记的意向人选。
三、“三治”融在楼院里,为城市源头治理“聚力”
组织下沉有效地将党的领导贯穿小区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通过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有力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在楼院的融合,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一是开展楼院协商,让群众参与更方便。针对居民与物业之间矛盾尖锐,小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停车难、收费难、小区环境脏乱差等物业难题,探索搭建小区自治平台,以“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为基础,建立“党群协商议事会”。对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由小区党支部牵头成立自管组,依托协商议事平台,引导居民开展自治。对有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小区党支部联合×区物业行业党委定期召集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小区业委会协商议事。通过共商共议共决,着力议好办好小区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等关键小事和民生实事,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议事会实施以来,先后解决了×等×个长期困扰居民和影响小区和谐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突出“软硬并举”,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旗帜鲜明地建立小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依法治理制度,推动把自觉接受小区党组织领导、加强自身党建工作等内容按照法定程序写入居民自治章程、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和物业公司章程。让“四官”走进小区楼院,引导居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组织发动和引导小区居民、驻区单位,共同谋划小区管理,制定居民自治公约、小区管理办法,破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养居民的法治思维和规范意识。针对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小区党支部的参与下,实施×个“三无小区”的集中整治和×个老旧小区智慧安防建设,门卫、水电管网、停车、绿化等问题统筹解决,居民普遍感觉安全感更足了。三是传承红色基因,让邻里关系更和谐。充分利用小区党支部“接地气”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展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全区各小区党支部共组建学习小组×多个,利用夜间、周末等不定期组织党员学习讨论,让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小区院落、广场、长亭,走进千家万户、走到群众心里。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把×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精神大讨论、拍摄×精神主题微视频、挖掘选树以×街道×小区党支部书记×、×街道×小区党支部书记×、×街道×社区×小区党支部书记×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道德榜样”“道德先锋”,以善行启发善行,以贤德引领善行,培育小区党支部书记的对标意识,凝聚小区居民的家园意识,营造出见贤思齐、见德思齐的良好风尚。支部进小区以来,居民普遍反映,他们心路通了、心气顺了、心情舒畅了、事业兴旺了,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和拥护了。
四、服务送到家门口,为城市源头治理“凝心”
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建在居民家门口的“一线”优势,带动服务和管理力量的更有效下沉,党员服务更走心,生活服务更暖心,群众与党组织更贴心。一是把党的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按照“一小区一阵地”的原则,灵活运用共享、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在各小区建设邻里中心,统一标识,作为小区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服务居民群众的主阵地。各小区党支部围绕居民需求,依托小区邻里中心,发动驻区单位、周边商家、社会组织、辖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从育幼到助老涵盖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各方面服务。党旗之下聚人气、暖民心。武汉路街道广文路小区邻里中心开办“邻里食堂”,身体不便的小区老人足不出户就解决了就餐问题。二是把难题解决在居民家门口。深入开展走访连心活动,建立“县处级干部包社区、科级干部包小区、社区干部包楼栋”的三级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推动机关在职党员向小区党支部报到,聚焦群众最急最忧最盼,先后化解社会救助、物业管理、环境卫生、拆迁安置、养老服务、就业创业等问题×件。建立小区党支部与区直机关、驻区单位结对共建机制。各小区党支部充分运用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坚持需求征集、提供服务、考核评价“三个双向”,通过与区直机关、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认领小区惠民项目、参加小区志愿服务等,引导资源下沉、力量下沉、项目下沉、责任下沉,让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党员参与到小区治理中来,先后签订共建协议×份,认领惠民项目×个,对接服务×次。党群之间的心结解开了,小区群众之间的矛盾化解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三是把活动开展在居民家门口。居民靠发动,发动靠活动。小区党支部充分利用“道德银行”志愿者积分激励机制,对居民互助、认捐、认养、认管小区设施场地、广场绿地等采取积分形式予以激励,引导小区各行业领域、各年龄段的志愿者参与到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中,促使居民相识相知相依、融入融和融洽,涵养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氛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小区党支部书记带领业委会、物业、党员和居民志愿者×余人,在全区各个院落开展志愿宣传、垃圾清运、违建拆除、小广告清理等,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力。
伟大时代领航奋进,党的建设永远向前。在新的起点上,×区将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砥砺奋进不忘初心,只争朝夕不负使命,锲而不舍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升级,努力为开创富民兴×新局面、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