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五猖会》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最新文章

第一篇:《五猖会》教学反思

《五猖会》教学反思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人到中年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与其常见的风格不同,这篇文章没有犀利的言辞,也没有愤世嫉俗的情感,有的只是淡淡的温情。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一、作者一共写了几次庙会,每一次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写被要求背书的过程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效果怎么样?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应该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文章里的两种主要的思想感情是期待(期待去看一次真正完整的庙会)和无奈(兴致勃勃准备去看庙会,却被父亲要求被艰涩难懂的书)。在写法上,鲁迅的这篇文章是层层铺垫,先扬后抑,能够体现文章通过句式的变化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而设计是设计,课堂上的实施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要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几次庙会,许多学生只找到了两次,就是书上一次,现实一次。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并没有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这种现象,对于一个有着十多年阅读经验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可怕的,毕竟高考的阅读理解,是必须是在短时间内能够筛选出文章的有效信息,并且能够整合起来的。其次,在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有的同学甚至还没有学会从文章的语言中寻找表示感情的词语,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提高的。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都是学生的责任,毕竟这样的状况,老师也要负很大的责任:首先是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没有真正的了解,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系统地帮他们形成一个有效的框架。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导致学生的知识几乎都是零碎的,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足够的知识支撑。

同时,在现实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对于古诗文这些可讲比较强的文章情有独钟,而对于现代文的讲授却是相当缺乏,甚至一个学期下来,现代文的篇章学习不及文言文的一半!事实上,我们接触的最多的还是现代文,即便在考试中,现代文的考查也要比古文的比重要大得多。然而,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语文老师对于现代文的讲解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或许有些语文老师也像我一样有这样的想法:1.现代文没有阅读障碍,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看懂的,并不需要老师太多的指导。2.现代文教学可讲的并不多,上课比较难安排内容。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发现,在公开课中,甚少人愿意上现代文阅读课,更多的是选择古诗文甚至是作文。这样,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个错觉:现代文不重要。

这次讲授《五猖会》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证明了确实有这样的想法。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在他们看来,是要比文言文简单得多的,在考试时随机应变是能应付过去的。但是,从近几次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现代文阅读还是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的。

现代文阅读的指导,还是一点都不能放松。

第二篇:五猖会

《五猖会》

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我们也从文中看到,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⑴文章前面极力写自己急切盼望看五猖会的心理,后来却索然无味,对盛会并没留下什么印象,通过前后心境的对比表现人物心理。

⑵大量铺垫,突出主题。

⑶典型性的语言刻画人物。

文中共写了几次赛会,比较其异同,并分别概括小标题。

4次.比较:继续的详略、内容的虚实、赛会的盛大等

小标题:失望的赛会(初次的庙会等)——盼望到失望

2明时的赛会(向往)

3盛大的赛会(梦想的庙会等)——羡慕到遗憾

4东关的赛会(东关看赛会、失落的赛会等)

说说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欣喜若狂(参与)——忐忑——索然无味

1、第一部分内容:童年看赛会(1-2段)(略写)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提示:简单。“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

提示: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

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提示: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4、总结:前三次对赛会的简单叙述对第四次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

5、第四部分:东关五猖会(5-22段)(详)(全文的重点)

1)、把这部分划分成三个层次:

(1)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5段)

(2)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6-20)

(3)写“我”的感受和疑惑。(21-22)

2)、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你如何理解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这件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提示: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提示: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

第三四段作者竭力描绘明时赛会的豪华铺张目的是什么?“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答:作者竭力描绘明时的赛会的豪华铺张目的是与现时的进行对比,反衬现实赛会的简单。从作者的看似的平淡的笔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压抑人的个性的社会。

文段阅读

⑴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⑵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⑶“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⑷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⑸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⑹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⑺“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⑻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⑼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⑽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⑾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⑿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⒀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⒁“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⒂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⒃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2、选段重点写了什么事?

2、重点写了看五猖会前父亲让我背书一事。

3.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4文段(2)“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

4.恭敬严肃; 奇怪; 因为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说明了父亲的严厉,家人、工人都怕他

5、文段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表现“我”什么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5、表现了“我”要看赛会时兴奋、急切的心情。

作用:一是与前文对赛会的渴望相照应;二是为后文父亲让我背书,看五猖会时兴趣索然相对比,突出了父亲的行为对“我”带来的伤害。

6、课文第一节末尾“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看待第二段中关于“吹哨子”的描写?

6、明确:该段为后文写看东关五猖会做铺垫。“完了”,既写出了那没有看到的神像走了,也写出了孩子的失望的心情,也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告诉人们在那个缺乏文化生活的时代,吹哨子似乎也是孩子们的乐趣。

7.文章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中间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对比,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用迎神赛会带来的欢乐同下文被迫背诵《鉴略》造成的压抑对比。流露出对父亲在孩子高兴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8文中(9)段画线句的情景,使我们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你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吗?请写出来。

8.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9A第九段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

9A明确:心理描写。“我”在父亲的“压迫”下显得不安,不想背书但又无可奈何;担心的不仅是能否背出,更担心能否去看赛会。

9B、说说第1段和第9段“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9B第1段“我”是高兴地“笑着跳着”急于去看五猖会;第9段的心情则“没有他们那么高兴”感到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是父亲要”我“背完了书才能去,让我厌烦(使我索然无味)。

10.文段⑾“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生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0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焦急

11、文段⑾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1、环境描写说明背书的时间很长了,衬托“我”当时心情得急躁、无奈。

12.文段⒀“我”一口气把书背了下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

12.在无奈的困境中,“我”自然地出现幻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它暗示了父亲下令强迫背书如梦魇一般让我讨厌

13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

明确:背书完全是被迫的,机械的,所以说如“梦似的”。

说出了在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烦恼.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

14.文末(15)(16)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为什么?反映了什么?

14.对比;这里把大家的兴奋与“我”的不高兴和以前的向往与现在的没意思相对比,说明背书一事让“我”感到压抑,心里不痛快。

含蓄地反映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

背书成功后,“我”和周围的人为什么心情完全不同?

背书成功使父亲看到自己教育的“成效”,使大家终于可以顺利地前往看五猖会了,所以他们都高兴;但背书的过程中的痛苦、艰难和恐惧等感受使“我”的兴致一扫而空,所以非常扫兴。

15、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真的“诧异”吗?

15其实作者平时与父亲的相处中应该了解父亲的性格,他虽然爱“我”,但完全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只顾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甚至抑制孩子爱玩爱动的天性。所以,父亲在临行时让我背书我不应感到诧异,只是作者对父亲这种做法一直难以接受罢了。

16课文结尾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6明确: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委婉地表达了对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封建家长及其教育方式的反感和无奈。

17.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来表现人物心理,请找出一句分析其作用。

17例句: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作用: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的失望、沮丧。

18、文章题目是“五猖会”,作者却用了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为什么?

18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对他来讲如同重大的节日。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对孩子的吸引力。为下面插入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作铺垫。

19、运用对比手法是这篇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A开头家人忙碌准备-结尾转成静肃

B我开始跳来跳去、很兴奋——后来背完书的落寞(背书前后的心情)

表现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第三篇:五猖会[模版]

五猖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①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②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1.选段表现出了成年人与孩子们对“赛会”的两种不同看法,你认为哪些话最能表现出他们对“赛会”的不同态度?大人们的看法:。孩子们的看法:。

2.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只有四个字:“于是,完了。”如果没有这句话会不会影响表达效果呢?你认为这四个字是否应该去掉?为什么?

答:。

3.“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作者用了许多文字写这些“纪念品”,你觉得作者是否喜欢这些“纪念品”?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答:。

4.文中提到了许多对同学来说很陌生的词语,请按要求将他们分类。

文学作品:民间风俗:民间传说:A迎神赛会B陶庵梦忆C高跷D塘报E梅姑F五通神G千字文H鉴略

5.课文中描写了《水浒传》中的人物,请写出涉及到的人物及其绰号。

黑矮汉指,其绰号是; 头陀指,其绰号是; 庞大和尚指,其绰号是; 青面指,其绰号是; 美髯指,其绰号是; 黑大汉指,其绰号是。

6.请写出与“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相照应的两句话。

答:。

7.对“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上文写“乱”,下文写“静”。

B.这句话只是客观记叙当时真实的情景,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C.这句话写环境的改变,为下文作者能顺利地背下文章做了铺垫。D.这句话反衬出作者焦急的心情。

8.“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这里作者为什么“忐忑”?()

A.因为作者书还未读熟,所以害怕父亲来提问。B.因为作者书还未背下来,所以害怕父亲检查。

C.因为作者担心背书会耽误了去看赛会的时间,所以“忐忑”。

D.作者不知道父亲让自己做什么,所以内心“忐忑”。

9.从选段中找出两个描写作者动作或心理的词语,并作简要分析。

答:词语:分析:

词语:分析:

10.找出选段中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分析一下,这些语言体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父亲的性格特点:。

1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揣摩这两处描写所表现的“我”的心情。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心情:①。②。作用:。

12.画曲线的句子两次出现“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你认为这是作者语言表达上的败笔,还是作者特意这样表达?请说明原因。

答:。

13.“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中的“营救”在文中是什么含义?用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营救”的含义是; 表达效果:。

14.“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运用了法,作用是。

15.为什么“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答:。

16.文末作者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读完全文,你觉得父亲“要在那时候叫我背书”的原因有哪些呢?

答:。

17.阅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答:。

18.“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中的“又作别论”的意思是;这句话包含了作者的心情。

19.“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答:。

20.选文中写到“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这与文中提到的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忙碌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大人们的看法: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

孩子们的看法: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

2.这四个字不能曲调。因为作者在家乡所看到的赛会都是减而又减的,内容所剩无几,而这四个字最能表现出作者对这种情况的失望与不满。

3.作者并不喜欢这些纪念品。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感情的词语有“一点烂泥”、“刺耳的声音”、“两三枝鸡毛”等。

4.BGH/ACD/EF

5.宋江 及时雨;/武松,行者;/鲁智深,花和尚;/杨志,青面兽;/朱仝,美髯公;/李逵,黑旋风

6.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7.D8.D

9.我跳着笑着,催他们要搬得快/表现作者喜悦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表现作者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10.“去拿你的书来”“给我熟读,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不错,去罢”/威严、独断、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11.心情:我要去看五猖会时急切欢快的心情/满心的欢喜化作失望时的痛苦心情。

作用:通过“我”前后心情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所作所为给我带来的伤害。

12.作者反复这句话时有自己的含义的,通过反复,表现了“我”忐忑而又焦急的心情。

13.“营救”这里指让我在背会书之前去看我渴望已久的五猖会。/用“营救”这个词更加突出了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父亲的威严。

14.把我诵读的声音比做深秋蟋蟀的哀鸣,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和痛苦。

15.一个孩子天真的好奇心在父亲强烈的压制下渐渐消失了,这段痛苦的背书经历使我一下子对我曾经最盼望的那些东西失去了兴趣。(或童心受到挫伤。)

16.言之有理即可。(父亲让“我”背书的举动,实际是怕我玩物丧志,故意为难“我”,同时也有强调读书最重要的意思。)

17.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对孩子的吸引力。为下面插入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作铺垫。

18.说明民间生活与封建秩序之间的矛盾,调侃中显示出对封建秩序无能为力时的欣喜。

19.完全是被迫的,很机械的反应。

20.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四篇:五猖会

1、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作者的心情变化经历了高兴——忐忑——难受——焦急——平静这些过程。

2、“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谨肃”是指工人们不像刚才那么无拘无束,脸色严肃。“蹊跷”是指奇怪,有什么隐情。工人们之所以“谨肃”是因为“我”父亲来了。这说明当时社会等级比较森严,下层百姓对上层的畏惧。

3、“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里是白描。通过景物描写,勾勒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反衬我内心的焦急和懊恼。

4、“我”一口气把书背了出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

4、这里的梦是两层含义:一是指我当时昏昏沉沉的,仿佛在梦里;二是指我对所背之物一无所知,纯粹是在说一堆文字而已。

5、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5、这里用了对比。反映了我心里的失落。

第五篇:《五猖会》教学设计

《五猖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封建家长制,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2、了解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的特点,风格内容。

3、先扬后抑的写法以及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目标1,难点是目标2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入:

由几副庙会的图片导入,问你们去看过庙会么?(投影)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鲁迅的情况介绍,老师补充(投影)。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初中学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目录: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2、关于“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五猖会。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在皖,是日被看作五圣生日,届时各家备鸡血九,于庙前然爆竹﹑敲锣鼓,老幼团聚会饮,名为为五猖神“祝寿”。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3)、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吡bǐ姣Jiāo娖Chuò跷qiāo塑sù埠bù

蹊跷:奇怪,违反常理,让人怀疑.忐忑:tǎn tè

心神不宁.埠头:码头.(2)、本文共写了四次赛会:

第一次:童年看赛会 第二次:明人的赛会 第三次:亲见的赛会 第四次:东关五猖会

(3)文章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问题探究:

1、文章共写了四次赛会的情况,比较一下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段描述用了怎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开始是那样的向往去看庙会,最后终于如愿以尝可以去看五猖会了,可是他为什么却说“我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4、作者在文章中没有一句对他父亲指责的话,你知道作者对父亲是满意的么?为什么?从哪里能看出来。5、品味语言:

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四、小节全文:

文章记述了“我” 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五猖会

一、课文解读。

(一)鲁迅与《朝花夕拾》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

[《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二、词语:

吡吡(bi)豪奢姣(jiāo)长美髯(rn)臻臻(zhēn)至至称娖(chu)高跷(qiāo)篡(cun)改

考据癖(pǐ)蹊(qī)跷忐忑(tǎnt)肇(zho)开 词解:

吡吡:象声词。奇拔:奇异。姣长:美丽修长。臻臻至至:齐备之意。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眼学:亲自阅读研习。蹊跷:奇怪;可疑。忐忑:心神不定。肇开:开始。

三、课文研讨:

(一)通读全文,概括它的主旨。

——《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第4篇。它主要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主旨)

(二)课文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一个标题。——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课文相应的分成四个部分。

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这两段主要写孩子们盼望看迎神赛会,但看过后又失望的心态,以及每次看迎神赛会后留下的纪念品——“吹都都”。这里既写出了孩子们的童心,又写出了他们的童趣,非常生动形象,同时也为后文写看东关五猖会做了铺垫。

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作比较,意在反衬现实赛会的简单。其中,《陶庵梦忆》里记载的“绍兴的祈雨赛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第4自然段,写“亲见的赛会”。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迎神赛会。其实,就是在这一段中,真正正面叙写迎神赛会的文字及标点,也不到140个。这一现象就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本段前面写到的“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等,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杂文笔法,即使是写往事,也不忘针砭时事。

第5自然段以后,写“东关五猖会”。这是全文的重点。

(三)比较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内容:同:都是写赛会;异:侧重点不同(见小标题)。

——形式:同:以记叙为主;异:手法有所不同。如第一次侧重写心态;第二次用了引用和比较写场景;第三夹用了杂文笔法针砭时局;第四次详写,描写了一段故事。

(四)第4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分为几层?

——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到“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二层,从“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到“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第三层,从“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到结尾,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五)“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但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六)鲁迅写童年生活的作品,除《五猖会》外,我们还学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比较这些作品,说说它们之间在内容、选材、立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课文,并注意把此文与它们进行比较。

《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和第六篇,内容、立意、语言等与《五猖会》基本相同。

《风筝》出自鲁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集《野草》,在内容、立意、语言等与《五猖会》有一定的区别。《风筝》的内容相对单一,但是寓意非常深刻,语言也相对深沉些。

《社戏》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小说里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与《五猖会》有很大的不同。(七)见课文第五页第三题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迅先生的比喻艺术。答案说明:五段比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进行比较鉴赏,不要求全部回答答案也不要求完全一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说出自己的意见。

(八)见课文第五页第四题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答案说明:此题是开放性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相关资料。(一)东关五猖会。

五猖又称“五通”、“五圣”。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绍兴的民众特别敬畏它们。每到冬至、夏至,几乎家家都要私祭“五圣菩萨”。其代表是蛇神。蛇最喜吞蛋,所以祭品中一盘熟鸡蛋是必不可少的。祭祀时,为了财富须关起房门,只留主妇一人,男子必须回避,最特别的是绍兴县东端的东关镇(现属上虞),旧时有座“五猖庙”,供奉着青、黄、红、花、黑五色面孔的神像五尊,旁边另有一尊白面神像,所以庙额为“六府修治”。传说五猖神曾屡屡骚扰地方,搅戕世界,上天派了雷公电母追杀它们,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只在闪电轰雷中有六个壮丁在修海塘。这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的所作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终于被瞒了过去。从此五猖不再为虐,改恶从善,也就被百姓宽恕而敬以为神了。自此以后,东关镇上便有了赛五猖会的习俗,日期是农历的四月十五。

五猖会并非是每年迎赛,往往是数年,甚至二三十年方才迎赛一次。所以一旦迎赛就轰动全县,规模盛大异常。各路商贩水逐陆奔,从四面八方涌向东关。祭祀仪式之隆重,沿路祭棚之华丽固不必说,光是外区外乡赶来拜神的村民,万头攒动,数不胜数。真是“村翁村妇知多少,各持鸡豚顶礼忙”。据说东关本地人,凡家有古玩珍宝的,到了这天,也要拿出来作为供品陈列于祭桌之上。所以为首的“头家先生”须事先到县城里请众多的“团兵”来维持秩序,加强保卫,以防歹徒抢劫。

四月十五日,天将放光,五猖庙外就挤挤攘攘,闹声如雷。到了天色平明,五尊偶像便被抬出殿来。迎到前街,须停下来先受祭一拜,名之为“驻跸”。此时各路会货便可大致到齐。所谓会货,犹如演戏的行当与角色,各村各镇都有自己叫做‘‘会”的组织。所需的服饰、道具及一应用品全在公产中解决。比如铳会的火药,白神会的锣钹、素衣、草鞋、纸帽,吹敲会的丝弦管竹,大旗会的旗帜,龙船会的船桨等等,都须随时添配、维修,以便哪里有迎神赛会,随时可以去参加。“五猖神”在前街受祭完毕,迎赛正式开始。此时万锣齐鸣,万铳齐发,队伍井然有序、浩浩荡荡地向东关附近各村进发。会货的序列大致先是“塘报”(一个骑在马上负责通风报信的孩子)、“高照”(鲁迅在《五猖会》中有很详细的介绍)。其次是铳呀、锣呀、旗呀、伞呀、抬阁呀。再次是三十六行呀、杂耍呀、高跷呀。接下去是鼓乐,有大敲棚云门鼓等。随后是五乘神轿,轿后还有一批因病在神前许过愿而此时穿着罪衣罪裤、戴枷戴铐的“犯人”。一路迎去,一路是密密麻麻持香跪拜的善男信女。神轿到了每一个祭棚前,便须停下来受祭。会货们趁此机会便要赛一番,献献技艺。最好看的莫过于杂耍中的戏锐、戏彩瓶、哑背疯、掼跌打等。尤其精彩的是跳白神。跳白神一般有夜魃头(端砻筛者):活无常、无常嫂嫂、阿领(据说是无常嫂嫂前夫所生的孩子,俗呼“拖有病”)和死无常五人组成,他们在“咚咚钹,嚓嚓钹”的音乐节奏中起舞,虽然舞姿十分笨拙.但能逗人快乐。特别是则水牌、瓦窑头等村里出来的白神会,除了这五人之外,另加一个托鸟笼的阔少爷,他走在花枝招展的无常嫂嫂身边,两人边舞蹈,边眉来眼去,打情骂俏,气得活无常不时地拿芭蕉扇撵他,让观众捧腹大笑。下午,东关街上还有十多台戏文开场演出。岸上船上,观众如山似海,十分热闹。其实,绍兴城乡的迎神赛会处处都很精彩热闹。与“五猖会”相仿的还有青甸湖的水上迎会及漓渚、曹娥等地的日夜迎会。农历四月初六日,青甸湖有黄老相公会(庙在西郭门外汽车路以南)水上迎赛,别有趣味。这一天,附近村落,处处沿河设祭,每座较大的桥梁上还搭上五彩缤纷的祭棚。所有会货统统乘船,一队一船,头衔尾,尾咬头,仪仗竟达三里多路长,而大龙船与泥鳅龙船的序列还不计在内。黄公乘坐的神船,装点得特别辉煌。每进一个村子的小河,两岸的善男信女,一齐跪拜不休。其时桥上禁止通行,让船队缓缓通过。船队中必有数只特大之船,叫“盘车船”。这些船的船头、船肚和船尾,都有人扮故事,扮者一概称为“艄婆”,不知出自何典,无以查考。会货船过完,戏剧便鸣炮开台。自西郭吊桥沿河西岸以至附近村落约有二十余台。常替少年鲁迅讲故事的长妈妈老病突发死于船中,就是看这青甸湖水上迎会。三月十七、十八和三月二十八日漓渚与曹娥分别迎日会,晚上还要迎夜会。日会最多的是铳,夜会最多的是庭燎火把和火流星。因为如果漆黑一片,犹如锦衣夜行,无美可言了。所谓火流星,就是一根粗而柔软的长绳,两端各系一个小铁丝笼,内装饱蘸煤油或别的油料的棉絮团,点燃以后,由一壮汉上下左右盘旋飞舞。此时,但见夜空中一条火线划出一个又一个的红圈圈。倘若场地空旷,几个火流星一齐舞动,简直就是一群银蛇火龙在争妍斗姿,令人目不暇接。(文/杨乃浚)(二)鲁迅谈《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于广州白云楼记(三)关于鲁迅的叙事散文。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 龚钢赵妙青

《朝花夕拾》是以描写人物为叙事中心,再现性地反映社会生动本质见长,但更侧重于在借助具体感性的客观物象过程中,与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意趣相融合,造成“虚实相生,共殊交发”的艺术氛围,以启发接受者用自己的审美联想或想象去感兴品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境像画面。鲁迅这种创造散文意境的艺术方法,曾以鲁迅研究为课题的捷克汉学家普实克似早就感觉到了。他在《中国文学革命的前因后果:传统的东方文学和现代欧洲文学在这一革命中的对抗》等文里提出了创造意境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高度的充溢的情感体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从细微的事物中最简练地表现出它的本质”,认为鲁迅在舍弃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同时,却运用中国传统的这一抒情方法,组织了他的创作。由于《朝花夕拾》的审美特征为作品所要表现的文化意蕴所制约,并和文体特征交互作用得以物态化的艺术特殊表现,所以只有把这三个要素通过作品的意境有机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朝花夕拾》所展示的难以穷尽的文化意蕴。这里我们就以《朝花夕拾》文体特征与意境构成的过程,从作品的情与境、事与境、理与境等三个主要方面,切入作品的具体感性材料,侧重于考察,探索鲁迅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如何采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创造和开拓意境,从中提取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因为达到“意与境浑”的具体途径或方式,可以更多地见出鲁迅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从而不仅使我们能深刻感悟到《朝花夕拾》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典范意义,也可以为我们当代叙事性散文的意境创造发掘出“催人留心”的美学价值。就情与境关系而言,感性显现出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构成不外乎“境由心造”,也就是作家本人的创作心境、审美情感的高峰体验与所摄取的客观物像相契合而得以物态化的过程。投射在作品中的任何感性材料,一旦注入作家的主观情思,就能“使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联者,著迹而如见”。固然也须看到“情缘境而生”的一面,倘若没有客观物象的引动、触发和依托的感情,也会变得枯燥和矫揉造作,只有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相辅相成,契合融洽,才能造出内涵隽永、耐人咀嚼的意境来。在这方面,鲁迅的《朝花夕拾》为我们展示出的典范事例俯拾皆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那段脍炙人口的写景段落,当我们初读它时,不免为作者心神追慕幼趣的生命感受而动容生情,仿佛和作者一道又重新回到了幼年率真、纯净的诗画世界。但稍加思索,便不难感悟到其中深长的韵味,显然已不是作者对自己幼时生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留恋。追怀那绚丽多姿、生趣昂然的百革园,何尝不是作者向往与憧憬那种符合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理想教育模式呢?对儿童天性正常要求的情感形态,作者似乎站在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历史的巅峰,将之升华为“文化哲学式”的肯定,强烈地反衬出对暗淡、压抑、沉闷、枯燥的三味书屋这一象征着异化入的感性生命的传统教育的文化否定。

作者不但假借一隅一地的具体自然景观来寄寓自己深邃的思想情感,还常常将涌动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情潜流融注于某种预先设定的生活场景里,将无形注入有形中,在情思意绪的物态化、对象化中形成作品的意境。《藤野先生》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情与境会而意旨高远、启人深思的生活情景。作者在文中刻画“清国留学生”赏花、玩辫、跳舞等丑陋的形象,实际上是对名曰谋求西方科学文化,力主改良的“维新派”以及那些留学欧美、身穿西装革履的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们,躺在中国旧文化的这具僵尸上醉生梦死的原形暗示。尤其是将藤野先生朴实而严谨的生活方式、教育态度,关注中国裹足、怕鬼等旧习俗文化的改造,与热忱地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的精神相对照,那帮“拖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更见其庸俗、守旧、无聊、卑下的病态文化人格。也正是于此,我们在读到作者“想偷懒时”仰面瞥见墙上的藤野先生像,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继续与这些自称“正人君子”的学者之流展开韧性的战斗,后者不就是“骨子里是传统的”,与当年日本“清国留学生”相仿佛的精神剪影吗?由此可见,作者并非随意状写自然景物、生活场景,或局限于随兴所至地掺入一般的嘲讽之情,而是刻意择取这种特定的生活场景,以暗涵作者在贯穿于《朝花夕拾》的整个传统文化的理性透视与心灵自省中深入把握的文化意旨,造成一个足以触发、启拨读者审美联想和理性思考的深广的艺术空间。

鲁迅的《朝花夕拾》不像作者自我剖示心灵世界的《野草》向我们展现的主要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自然风景画或情景性生活画面,而是更多地接近叙事小说《呐喊》、《彷徨》,重在描摹社会的习俗、风尚,绘制出了一幅幅乡土风情浓郁、色彩鲜丽的风俗画。但《朝花夕拾》的风俗画特点自然与叙事小说不同,具有明显的自传散文的风格特征,这就是我们在作品中不难看出的作者在以自我的人生历程为回忆媒体的基准上,往往“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是在精心设计地穿插、点缀、铺陈了一些富有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风物、地方习俗,其间水乳交融着自己明快、激越的爱憎情感和冷峻含蓄的体验,形成一种形散神不散、景象平实有限而韵味隽永深远的境界。

这些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习俗景象画面,不仅涂抹着伦勃朗油画似的灰褐调子的暗喻与表征色彩,蕴蓄着作者丰富的情怀,而且引而不发地诱导读者与作者一起“入乎其内”地去探询传统文化遗传在人们心灵中不易省察的隐形意识,从而“出乎其外”地理性地探求其显在的文化批判意义。这种“思与境偕”的生发、开拓,正如鲁迅在谈到英国Essay文体时一再肯定的“那写法,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装着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如果说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生命体验是侧重于暗示、表征、比喻的手法,依托于自然风景、情景性生活和浓郁的民间习俗的景象画面的话,那么鲁迅更为曲折隐晦的情感形态,则是借助荒诞变形、离间、陌生化的方式,附丽于非现实的童话故事和鬼物世界的编织中,拓发出一种形象奇特、寄寓深广的艺术境界。

“异于常态,平素人们谈鬼色变、望而生畏的阴间世界,在鲁迅的笔下反倒成了封建迷信“大背经典”,毫无半点阴森、恐怖气氛,“很有比阴间更好的处所”,“那地方鬼神为君,‘公理’作宰”,一如《聊斋志异》中所展现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尤其是那捉拿生魂的鬼物“无常”,更显得活泼率真,于人可亲可近,他是鬼却通达人情,只因阿嫂苦得悲伤,暂放其儿子还阳片刻“一点情面末屑”,遭到“不太高明”的阎罗王一顿严厉的体罚,“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这“鬼而人,理而情”的人鬼双向或单向组合的新境界,浸染着浓烈的爱憎倾向,折射出劳动人民在艺术想象中补偿不完整现实的审美理想及千百年来追寻正义、公道、完美的优秀民族文化结晶的鲜亮色泽。作者正是以荒诞变形、离间、陌生化的手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无创造性地大胆作违背常规的题材处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向读者洞开一个为《朝花夕拾》所独钟的清新隽永、韵味醇厚的童话世界和鬼物世界。《朝花夕拾》的意境创造不独表现在写景抒情、以情创景上,更多地体现在写人记事这主要文体特征的有机构成中。当然,我们在共睹鲁迅明确作为艺术创作看待的这一叙事性散文具有严格的纪实性特点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将其视为就人写人、就事叙事、不容任何增删“位移”或想象成分的生活实录,或许更应注意到往往出于作者敏锐观察力的精心选择与情感的浸染、过滤,甚至对生活原材料有所变动,从而有意寻求“从细微的事物中最简练地表现出它的本质”,开拓和深化作品意境的表现特征。我们这里不妨先摘录一段史料加以辅助性的说明。如人熟知,《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作者写明操纵“招魂”仪式的是衍太太,而周作人曾在《知堂回想录》中对此提出存疑,认为照当地的民俗,为处在弥留之际的病父安排“招魂”仪式,像衍太太这样的远亲是不可能在场的,因此他认为这是作者有意自撰的生活细节。过去由于周作人的历史污点,他的看法向来不被人重视而被简单加以否定,但在鲁迅自己写于《父亲的病》前七年的《我的父亲》中看到,作者明白记叙着父亲临终前指使“招魂“的不是衍太太,而是鲁迅终生深情追怀的长妈妈。这段写入作品中得到“位移”的史实,我们认为不应看做是鲁迅的个人记忆有误,而是作者在整个《朝花夕拾》的创作中,始终坚持不违背历史写实的总原则下,自觉地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整合。这种适当或必要的艺术处理(类似的还有《五猖会》中父亲令幼年鲁迅背《鉴略》等),按作者的创作意图,自然是出于有助创造作品意境的艺术考虑。也正是沿着作者“雕心刻骨的苦心”的审美追求,我们在《朝花夕拾》中也就更显豁地体会到了作品中具体叙写的人和事,既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也是经过精心择取或适度虚构,将自我的情感、理想、思索融注寄托其间,有一个抽象与具体、虚与实交互生发的艺术过程,由而在虚实隐现之间形成或诱发出“相当可看”的艺术空间。《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忆念儿时的保姆,抒发自我深厚诚挚情感的作品。“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已有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段令人

读来酸楚而怅然的短短60字中,记述着一位普通而苦命的乡村妇女像压在磐石下的细草一样“默默地生,默默地去死’’的凄惨命运,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言语道阻”的万般情愫。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