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4.5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同步检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含答案)

最新文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4.5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的原理是()

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C.大小和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打碎的一块三角形玻璃如图所示,现在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最省事的方法是()

A.带①②去

B.带②③去

C.带③④去

D.带②④去

3.如图为了测量B点到河对面的目标A之间的距离,在B点同侧选择了一点C,测得∠ABC=65°,∠ACB=35°,然后在M处立了标杆,使∠MBC=65°,∠MCB=35°,得到△MBC≌△ABC,所以测得MB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这里判定△MBC≌△ABC的理由是()

A.SAS

B.AAA

C.SSS

D.ASA

4.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

A.SSS

B.SAS

C.AAS

D.ASA

5.如图,AB⊥BC,OB=OC,CD⊥BC,点A,O,D在一条直线上,通过测量CD的长可知小河的宽AB,由此判定△AOB≌△DOC的依据是()

A.SAS或SSA

B.ASA或AAS

C.SAS或ASA

D.SSS或AAS

6.在测量一个小口圆柱形容器的壁厚时,小明用“X型转动钳”按如图方法进行测量,其中OA=OD,OB=OC,AD=BC,测得AB=a,EF=b,圆柱形容器的壁厚是()

A.a

B.b

C.b﹣a

D.(b﹣a)

7.如图,小敏做了一个角平分仪ABCD,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分别落在角的两边上,过点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此角平分仪的画图原理是:根据仪器结构,可得△ABC≌△ADC,这样就有∠QAE=∠PAE.则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SAS

B.ASA

C.AAS

D.SSS

8.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可以得到△EDC≌△ABC,所以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A.SAS

B.ASA

C.SSS

D.HL

9.如图1,将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使点落在处,交AD于E,若,则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则图中的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的个数是()

A.5个

B.4个

C.3个

D.2

11.已知△ABC≌△DEF,BC=EF=6cm,△ABC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边上的高是()

A.6cm

B.7cm

C.8cm

D.9cm

12.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则这两个滑梯与地面夹角∠ABC与∠DFE的度数和是()

A.60°

B.90°

C.120°

D.150°

二.填空题

13.如图,测量水池的宽AB,可过点A作直线AC⊥AB,再由点C观测,在BA延长线上找一点B′,使∠ACB′=∠ACB,这时只要量出AB′的长,就知道AB的长,这个测量用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

14.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点C是AD的中点,也是BE的中点,若DE=20米,则AB=

15.如图,小明与小红玩跷跷板游戏,如果跷跷板的支点O(即跷跷板的中点)至地面的距离是50cm,当小红从水平位置CD下降30cm时,这时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

cm.

16.如图,在新建的小区中,有一条“”字形绿色长廓,其中,在,三段绿色长廊上各修一凉亭,,且,点是的中点,在凉亭与之间有一池塘,不能直接到达.要想知道与的距离,只需要测出线段__________的长度.理由是:可以说明__________,从而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题:某校七(1)班学生到野外进行数学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Ⅰ)如图1,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DC=AC,EC=BC,最后测出DE的距离即为AB的长;(Ⅱ)如图2,先过点B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问:

图1     图2

(1)方案(Ⅰ)是否可行?,理由是;

(2)方案(Ⅱ)是否可行?,理由是;

(3)方案(Ⅱ)中作BF⊥AB,ED⊥BF的目的是,若仅满足∠ABD=∠BDE≠90°,方案(Ⅱ)

(填“成立”或“不成立”).

18.如图1所示的折叠凳.图2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木条等材料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和CD的长相等,O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设计为30cm,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的长度也为30cm,依据是

三.解答题

19.某段河流的两岸是平行的,数学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不用涉水过河就测得的宽度,他们是这样做的:

①在河流的一条岸边B点,选对岸正对的一棵树A:

②沿河岸直走20m有一树C.继续前行20m到达D处;

③从D处沿河岸垂直的方向行走,当到达A树正好被C树遮挡住的E处停止行走;

④测得DE的长为5米.

(1)河的宽度是  米.

(2)请你说明他们做法的正确性.

20.如图:小刚站在河边的A点处,在河的对面(小刚的正北方向)的B处有一电线塔,他想知道电线塔离他有多远,于是他向正西方向走了30步到达一棵树C处,接着再向前走了30步到达D处,然后他左转90°直行,当小刚看到电线塔、树与自己现处的位置E在一条直线时,他共走了140步.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如果小刚一步大约50厘米,估计小刚在点A处时他与电线塔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21.如图,工人师傅要在墙壁的O处用钻打孔,要使孔口从墙壁对面的B点处打出,墙壁厚是35cm,B点与O点的铅直距离AB长是20cm,工人师傅在旁边墙上与AO水平的线上截取OC=35cm,画CD⊥OC,使CD=20cm,连接OD,然后沿着DO的方向打孔,结果钻头正好从B点处打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说出理由.

22.如图,要测量池塘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池塘外取AB的垂线BF上的两点C,D,使BC=CD,再画出BF的垂线DE,使E与A,C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为什么?

23.公园里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如图,其中AB∥CD.在AB,BC,CD三段路旁各有一小石凳E,M,F,M恰为BC中点,且E,F,M在同一条直线上,在BE段道路上停放了一排小汽车,从而无法直接测量B,E之间的距离,你能想出解决的方法吗?说明其中的道理.

24.你一定玩过跷跷板吧!如图是小明和小刚玩跷跷板的示意图,横板绕它的中点O上下转动,立柱OC与地面垂直.当一方着地时,另一方上升到最高点.问:在上下转动横板的过程中,两人上升的最大高度AA′,BB′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25.如图,树AB与树CD之间相距13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且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EA=ED.已知大树AB的高为5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m/s,求小华行走到点E的时间.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4.5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答案提示

一.选择题

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的原理是(B)

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C.大小和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打碎的一块三角形玻璃如图所示,现在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最省事的方法是()

A.带①②去

B.带②③去

C.带③④去

D.带②④去

解:A、带①②去,符合ASA判定,选项符合题意;

B、带②③去,仅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不符合任何判定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

C、带③④去,仅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不符合任何判定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

D、带②④去,仅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两个角和部分边,不符合任何判定方法,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如图为了测量B点到河对面的目标A之间的距离,在B点同侧选择了一点C,测得∠ABC=65°,∠ACB=35°,然后在M处立了标杆,使∠MBC=65°,∠MCB=35°,得到△MBC≌△ABC,所以测得MB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这里判定△MBC≌△ABC的理由是()

A.SAS

B.AAA

C.SSS

D.ASA

解:在△ABC和△MBC中,∴△MBC≌△ABC(ASA),故选:D.

4.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

A.SSS

B.SAS

C.AAS

D.ASA

解:△OAB与△OA′B′中,∵AO=A′O,∠AOB=∠A′OB′,BO=B′O,∴△OAB≌△OA′B′(SAS).

故选:B.

5.如图,AB⊥BC,OB=OC,CD⊥BC,点A,O,D在一条直线上,通过测量CD的长可知小河的宽AB,由此判定△AOB≌△DOC的依据是()

A.SAS或SSA

B.ASA或AAS

C.SAS或ASA

D.SSS或AAS

解:∵AB⊥BC,CD⊥BC,∴∠ABO=∠OCD=90°,在△ABO和△DCO中,∴△ABO≌△DCO(ASA),则证明△ABO≌△DCO的依据的是ASA,也可以利用AAS得出.

故选:B.

6.在测量一个小口圆柱形容器的壁厚时,小明用“X型转动钳”按如图方法进行测量,其中OA=OD,OB=OC,AD=BC,测得AB=a,EF=b,圆柱形容器的壁厚是()

A.a

B.b

C.b﹣a

D.(b﹣a)

解:连接AB.

在△AOB和△DOC中,∴△AOB≌△DOC,∴AB=CD=a,∵EF=b,∴圆柱形容器的壁厚是(b﹣a),故选:D.

7.如图,小敏做了一个角平分仪ABCD,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分别落在角的两边上,过点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此角平分仪的画图原理是:根据仪器结构,可得△ABC≌△ADC,这样就有∠QAE=∠PAE.则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D)

A.SAS

B.ASA

C.AAS

D.SSS

8.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可以得到△EDC≌△ABC,所以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A.SAS

B.ASA

C.SSS

D.HL

解:∵AB⊥BF,DE⊥BF,∴∠ABC=∠EDC=90°,在△EDC和△ABC中,∴△EDC≌△ABC(ASA).

故选B.

9.如图1,将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使点落在处,交AD于E,若,则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则图中的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的个数是()

A.5个

B.4个

C.3个

D.2

解:由折叠知△BDC

≌△BDC

∴∠C′BD=∠CBD=22.5°

∠C′=∠C=90°

∴∠C′BC=45°

又∵∠ABC=90°

∴∠ABE=45°

易得:∠AEB=45°,∠C′ED=45°,∠C′DE=45°。

综上所述共有5个角为45°,判故选A。

11.已知△ABC≌△DEF,BC=EF=6cm,△ABC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边上的高是()

A.6cm

B.7cm

C.8cm

D.9cm

解:设△DEF的面积为s,边EF上的高为h,∵△ABC≌△DEF,BC=EF=6cm,△ABC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

∴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s=18

又S=•EF•h=18,∴h=6

故选:A.

12.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则这两个滑梯与地面夹角∠ABC与∠DFE的度数和是()

A.60°

B.90°

C.120°

D.150°

解:∵滑梯、墙、地面正好构成直角三角形,∵BC=EF,AC=DF,∴Rt△ABC≌Rt△DEF,∴∠2=∠3,∠1=∠4,∵∠3+∠4=90°,∴∠ABC+∠DFE=90°.

故选:B.

二.填空题

13.如图,测量水池的宽AB,可过点A作直线AC⊥AB,再由点C观测,在BA延长线上找一点B′,使∠ACB′=∠ACB,这时只要量出AB′的长,就知道AB的长,这个测量用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ASA.

14.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点C是AD的中点,也是BE的中点,若DE=20米,则AB= 20米 .

解:∵点C是AD的中点,也是BE的中点,∴AC=DC,BC=EC,∵在△ACB和△DCE中,∴△ACB≌△DCE(SAS),∴DE=AB,∵DE=20米,∴AB=20米,故答案为:20米.

15.如图,小明与小红玩跷跷板游戏,如果跷跷板的支点O(即跷跷板的中点)至地面的距离是50cm,当小红从水平位置CD下降30cm时,这时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 80 cm.

解:在△OCF与△ODG中,∴△OCF≌△ODG(AAS),∴CF=DG=30(cm),∴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50+30=80(cm),故答案为:80.

16.如图,在新建的小区中,有一条“”字形绿色长廓,其中,在,三段绿色长廊上各修一凉亭,,且,点是的中点,在凉亭与之间有一池塘,不能直接到达.要想知道与的距离,只需要测出线段__________的长度.理由是:可以说明__________,从而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__________.

【答案】,≌,17.阅读理解题:某校七(1)班学生到野外进行数学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Ⅰ)如图1,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DC=AC,EC=BC,最后测出DE的距离即为AB的长;(Ⅱ)如图2,先过点B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问:

图1       图2

(1)方案(Ⅰ)是否可行?可行,理由是SAS;

(2)方案(Ⅱ)是否可行?可行,理由是ASA;

(3)方案(Ⅱ)中作BF⊥AB,ED⊥BF的目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若仅满足∠ABD=∠BDE≠90°,方案(Ⅱ)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

18.如图1所示的折叠凳.图2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木条等材料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和CD的长相等,O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设计为30cm,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的长度也为30cm,依据是

答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解:∵O是AB、CD的中点,∴OA=OB,OC=OD,在△AOD和△BOC中,∴△AOD≌△BOC(SAS),∴CB=AD,∵AD=30cm,∴CB=30cm.

所以,依据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三.解答题

19.某段河流的两岸是平行的,数学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不用涉水过河就测得的宽度,他们是这样做的:

①在河流的一条岸边B点,选对岸正对的一棵树A:

②沿河岸直走20m有一树C.继续前行20m到达D处;

③从D处沿河岸垂直的方向行走,当到达A树正好被C树遮挡住的E处停止行走;

④测得DE的长为5米.

(1)河的宽度是 5 米.

(2)请你说明他们做法的正确性.

证明:(1)由题意知,DE=AB=5米,即河的宽度是5米.

故答案是:5.

(2)如图,由题意知,在Rt△ABC和Rt△EDC中,∴Rt△ABC≌Rt△EDC(ASA)

∴AB=ED.

即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20.如图:小刚站在河边的A点处,在河的对面(小刚的正北方向)的B处有一电线塔,他想知道电线塔离他有多远,于是他向正西方向走了30步到达一棵树C处,接着再向前走了30步到达D处,然后他左转90°直行,当小刚看到电线塔、树与自己现处的位置E在一条直线时,他共走了140步.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如果小刚一步大约50厘米,估计小刚在点A处时他与电线塔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解:(1)所画示意图如下:

(2)在△ABC和△DEC中,∴△ABC≌△DEC(ASA),∴AB=DE,又∵小刚共走了140步,其中AD走了60步,∴走完DE用了80步,小刚一步大约50厘米,即DE=80×0.5米=40(米).

答:小刚在点A处时他与电线塔的距离为40米.

21.如图,工人师傅要在墙壁的O处用钻打孔,要使孔口从墙壁对面的B点处打出,墙壁厚是35cm,B点与O点的铅直距离AB长是20cm,工人师傅在旁边墙上与AO水平的线上截取OC=35cm,画CD⊥OC,使CD=20cm,连接OD,然后沿着DO的方向打孔,结果钻头正好从B点处打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说出理由.

解:∵OC=35cm,墙壁厚OA=35cm,∴OC=OA,∵墙体是垂直的,∴∠OAB=90°且CD⊥OC,∴∠OAB=∠OCD=90°,在Rt△OAB和Rt△OCD中,∴Rt△OAB≌Rt△OCD(ASA),∴DC=AB,∵DC=20cm,∴AB=20cm,∴钻头正好从B点处打出.

22.如图,要测量池塘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池塘外取AB的垂线BF上的两点C,D,使BC=CD,再画出BF的垂线DE,使E与A,C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为什么?

解:DE=AB,理由如下:

∵AB⊥BF,DE⊥BF,∴∠B=∠EDC=90°.

在△ABC和△EDC中,∴△ABC≌△EDC(ASA),∴AB=ED.

23.公园里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如图,其中AB∥CD.在AB,BC,CD三段路旁各有一小石凳E,M,F,M恰为BC中点,且E,F,M在同一条直线上,在BE段道路上停放了一排小汽车,从而无法直接测量B,E之间的距离,你能想出解决的方法吗?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测出CF的长即为BE的长.

由道路AB∥CD可知∠B=∠C.又因为M为BC中点,所以BM=CM.又因为∠EMB=∠FMC,所以△EMB≌△FMC(ASA).

所以BE=CF.24.你一定玩过跷跷板吧!如图是小明和小刚玩跷跷板的示意图,横板绕它的中点O上下转动,立柱OC与地面垂直.当一方着地时,另一方上升到最高点.问:在上下转动横板的过程中,两人上升的最大高度AA′,BB′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解:AA′=BB′.理由:因为O是AB′,A′B的中点,所以OA=OB′,OB=OA′.又因为∠A′OA=∠B′OB,所以△A′OA≌△BOB′(SAS).

所以AA′=BB′.25.如图,树AB与树CD之间相距13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且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EA=ED.已知大树AB的高为5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m/s,求小华行走到点E的时间.

解:∵∠AED=90°,∴∠AEB+∠DEC=90°.

∵∠ABE=90°,∴∠A+∠AEB=90°.

∴∠A=∠DEC,在△ABE和△DCE中

∵,∴△ABE≌△ECD(AAS),∴EC=AB=5m.

∵BC=13m,∴BE=8m.

∴小华走的时间是8÷1=8(s).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