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仡佬族文学作品《南园纪事》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最新文章

仡佬族文学作品《南园纪事》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摘要】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大致经历了淮人、僚人、讫佬族三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佗佬族民族内部有不同的自称,经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统称为“伦佬族”,这样伦佬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就不断繁衍发展下来。讫佬族有自己的文学,用汉语言文字创作。最初的讫佬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要创作形式。讫佬族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反映了讫佬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现状,其内容有民歌、故事、传说、神话、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相比较而言,讫佬族作家的文学作品则很少,《南园纪事》是清时由贵州务川县民间自发编写的地方志手稿。对研究仡佬族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仡佬族;《南园纪事》;文学

佗佬族作家以小说为创作主体,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初步显示了这一民族作家的创作实力和发展潜力,无论是在对本民族民俗风清、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挖掘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都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向度。但从总体上来讲,讫佬族作家创作的审美力度还显得不够,文体创作类型还显得单一,他们尚需拿出一种敢于探索的勇气和超越的精神,在立足于汲取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资源、体验本民族的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多维度地向其他民族甚至跨越国籍寻求写作的艺术作料,在创作技巧上可以在兼收并蓄地熔铸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摸索、凝练出独特的民族创作风格。

一、《南园纪事》的创作背景

1、通过民间口头传承作品

仡佬族是最早生活在云贵高原、并创造了辉煌的远古文明的原生世居民族。悠远古老的濮人文化,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仡佬族文化虽然缺乏文字记载,但却通过民间口头传承和实物遗存两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保存。特别是口头传承的部分更是贯穿着整个民族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成为仡佬族民族文化最为核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皈依,并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深化和升华着所传递的民族智慧、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精神。其形式,就是流传至今的仡佬族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劳动人民中流传的口头文学,它是一个民族通过自身口头传诵将各种文化传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记录了一个民族原始的记忆和原始思维萌芽发展的过程,既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本真、生命的存在和运动方式的形象记录,同时又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个性和智慧、情感及其价值取向。不仅充分反映了仡佬族勇于抗击侵略、善于斗争的智慧,也表现了仡佬族善良、宽容、大度、热爱和平的性格特征。不畏强敌与热爱和平构成了仡佬族的基本民族性格。民间文学中的传说、故事,常常是民族心理、行为处世、审美情趣的具体表现。而仡佬族,生活在安定而封闭的地区,人与人的关系相对单纯,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无常变化,使他们以单纯、质朴的眼光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是人性的纯朴善良。叙述内核的不同,清晰地表达了不同地域物质、文化环境使不同民族对人物、事象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2、各民族的杂居共处

《南园纪事》是在清时创作的,在仡佬族各民族的杂居共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涵化不可避免,我们的推测也可能常常失误。尤其对仡佬族文化而言,随着语言的逐渐非民族化,各民族文化的涌入和涵化,口传的民间文学其民族特征越来越淡化。尽管它本身的性格是多线条的,但它的每一线条都显得柔弱。那些关于天地产生、物种起源、部落战争、族群迁徙、崇拜信仰、英雄神话、生活情爱等故事记录和反映的民族重大历史遭遇、文化命运、社会规范的民族文化内容,虽然仍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得到严格的承传,但是,它的族际特征渐趋模糊。在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仔细分辨就难分彼此,当然,它的民族特色并未消失,而是生存、文化环境改变后丰富的变形。贵州高原独特的生态条件,使仡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与属于越人族系、从两粤水乡迁入贵州的布依族、水族不同,仡佬人无论是祭祀信仰还是生活习俗的传说,较多涉及的是上山砍柴打猎和犁牛耕种等猎耕文化

3、创作的地域环境

《南园纪事》创作的地域环境,区域性特征是指由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所限定,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区域环境制约着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规定了它独特的本质特性。云贵高原是仡佬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之地,这里高山耸峙、峡谷幽深、巨石林立、森林密布、溪流纵横,为仡佬族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一个民族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物产,反映到口传文学之中、成为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必然的。因此,仡佬族民间文学首先就表现了对这片神奇地域环境的想象和描述。在仡佬族民间文学中,无论是史诗还是传说、故事,其背景都是贵州的高山丛林:赶山的告佬九兄弟、第四朝人中兄妹所挂的悬崖,夫妻游天中的山弯坝田、采新所到的冲冲凹凹,以及亡灵所经过的坡脚岩顶,无不打上贵州特有的地域风貌。编撰者以仡佬族亲朋为主

《南园纪事》是清时由贵州务川县民间自发编写的地方志手稿。编撰者是仡佬族祖孙两代,祖父申伯符是该志的主要发起人和编撰者,孙申戊章是在祖父编撰的基础上对该志作了增订。现该志共分三卷,前后按天文门、地理门、营建门、食货门、职官门、学校门、武备门、人物门、艺文门写成。其中天文门、地理门、营建门、食货门、职官门、学校门,武备门均为简介。只有人物门和艺文门是作者重点叙述的对象,内容几乎各占一卷。说明作者编写志是出于客观需要,但借着写志来为地方上的名人树碑立传却是目的。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志中所介绍的人物多半是与自己有亲缘关系或素所仰慕的人物,这样作者写志的主观倾向性便隐约可见了。我们从《南园纪事》来窥探仡佬族清代的文学创作,也就是因为该志对清代务川文人,特别是仡佬族文人的文学创作情况有较详细的记载。在清代,务川仡佬文学创作在整个仡佬族文人文学创作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仡佬族文学创作到清代达到一个高峰,是以务川仡佬族文学创作体现出来的,所以从《南园纪事》来窥探仡佬族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南园纪事》中,共选载了四十五个文人的文学作品,有二十三人是仡佬族,他们有的是编者的亲人,有的是编者的朋友,有的是编者所仰慕的人。他们与务川其他文人一起,组成了一个文人群,共同把务川文学创作推上了一个高潮。《南园纪事》中说:“文风则至清季为最盛,思南府所属德(江)、印(江)、务(川),几以务(川)为首屈一指。”(《南园纪事》卷三)就是指此而言的。在务川文人文学创作中,仡佬族文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一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二是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以《南园纪事》选载的文学作品为例。这里共有八十二篇作品,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仡佬族作者创作的。

二、《南园纪事》的创作特点

1、融人民俗地域文化风情

仡佬族文学作家在作品中艺术化地融人了大量的民俗地域文化风情,并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审美艺术特质,体现出了作家创作的民间文化倾向,同时也自觉地对新殖民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出一种抵制,通过向民间挖掘已经失去的或者现在被遮蔽的价值来质疑文学艺术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不仅如此,作为较少民族的作家,讫佬族作家长期栖居于少数民族地区,不自觉地受到民俗地域文化熏陶,积淀着深厚的族群文化记忆,俨然把地域文化作为创作的母题,本能地把对生活的民间体验融人到小说艺术创作中去,不断挖掘出地域文化中隐藏着的具有精神文化结构的象征隐喻,描摹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性,营造一种浓郁的民风民俗氛围,彰显着艺术的生命力和永恒魅力。同时伦佬族作家通过流动的民族地域文化风情传达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生命运,揭示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借此管窥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横断面。

作家在作品中艺术化地融人了大量的民俗地域文化风情,《南园纪事》中的赋,对于仡佬族文人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意象的捕捉以及表达的生动流畅。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写得比较成功的赋尚且不多,所以对仡佬族文人来说,我们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仡佬族文人的赋作中,多半是抓住某一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景象来尽情发挥,捕捉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意象,然后来组成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例如申文睿的,《秋色从西来赋》,就是抓住秋天景色,分别从秋望、秋闻、秋寻、秋感、秋思、秋离、秋忆等几个方面去捕捉各种与秋有关的意象,以此组成一个情景交融的秋天意境。其中秋望是描绘作者眼睛看到但实际上已高度融汇了其审美情意的秋天景象。龚星桥的诗总题为《春闺怨》,是以“驿梅惊别意,堤柳黯离愁”,十字嵌入,一字成诗一首,共十首。在这些诗中,作者设身处地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女子的“愁思”,但是在具体描写时,作者不直接点出“愁思”二字,而是通过女子的各种表现,心理活动以及与周围客观事物发生接触时所产生的情绪,将其衬托出来。王旭昌的诗是人们从务川县城南门湖南会馆中的禹王宫壁上抄下来的。据《南园纪事》记载,这座禹王宫系光绪初年由务川县龚朴园先生所建,内有一座乐乐山房,周围配备有池台、亭榭、荷沼、盆景等,景致清雅可观。禹王宫建成后,题咏之人颇多,但编者认为“如闽杭罗庆春、葛水、邹国瑶等辈所题,词谫意陋,望之令人欲呕。惟本城孝廉王旭昌二律雅足以纪。”

结论:

在多元文化大撞击、大整合、大汇流的时代大潮下的今天,纯朴、厚蕴的仡佬族文化正在遭遇空前的震荡与损毁,随着汉语思维与汉语叙事能力的不断提高,仡佬族的母语语感、母语思维、母语智慧日渐萎遁甚至消失。对汉语的认同与运用,使他们不断地接受着异族文化、外域文化及时代新文化,这些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冲击着仡佬族民间文化,要寻找本真多么不易。在仡佬族民间文学汉语化的背后,承传者心灵深处丧失母语、丧失母语文化的无尽痛苦和迷茫,非一言能道尽。因此,拯救民族衰落的文化,寻找民族心灵的家园,搜集、整理、保存民族民间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讫佬族作家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作为相关职能部门,还需要继续对一些具有创作潜力的伦佬族作家竭力扶持,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文学艺术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安顺民委.仡佬族古歌[Z]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l.[2]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卷[Z]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