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最新文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摘要: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农耕文化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理念不谋而合。农耕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体现于发展,对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文化脉络等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一、传承农耕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只能使用药量更大、药性更强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目前我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达8O多亿吨,生活垃圾近 2亿吨,7O 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9O以上的污水随意直接排放。一些农村的污染程度已经威胁到人与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 克的关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剂、除虫剂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于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种上,农业通过耕种保留了大量植物资源;其次,农田及其草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之处。中国传统农业利用多样化的种植、农业自然生态净化,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现在外来物种对中国原生物的危害日益严重,如“中华蜂”几乎被外来的蜜蜂种群灭绝了;水葫芦、紫荆蓝等植物疯狂蔓延。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充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达到可持续生产。因此,现在一些还保留传统农业的地区,大多保持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水、大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成分很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优良,这些都是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必需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世纪 8O年代日本对 “三农”政策就调整为:农业不再追求产量,而是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通过从事农事活动,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享受农耕文化精神陶冶。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础。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通过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仅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还可以唤醒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使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成为有利于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如浙江安吉县的竹乡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旅游)。在利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初步形成几种发展模式:一是以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特点的大城市远郊农家乐;二是以参与果品采摘、体验劳动快乐为主的中小城市近郊休闲旅游;三是以向游客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为主的农业观光园;四是经济发达且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农业新村、农庄;六是特殊地理条件的农业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云南的元阳梯田、甘肃的古浪梯田等。我国虽然是农业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条件比较优越,但我国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处于初期发展和探索阶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较快的地区主要是一些大都市周边的乡村,现在已经向中小城市的近郊乡村延伸;生态旅游则主要是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利用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如: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许多休闲农业旅游只是表层开发,既缺乏农业文化遗迹的保护,又缺乏创意和创新,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在挖掘当地民俗风情、人文资源,丰富活动娱乐性和文化性不够,游客参与性等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内容不多。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特色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各有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现在还没被完全破坏,要特别注意珍惜和保护,适度开发与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化的直接展现。以农为本,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的精髓,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 迹和生活形态都是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与基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宁静舒缓 的生活节奏;水车灌溉、稻田养鱼、鱼鹰捕鱼、采藕摘茶等农耕场面;篱笆墙、山田 坳、湖泊溪流、田野草地、都是美景。我国台湾省上世纪 9O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发展 “三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必须突出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反差越大,其田园意 味越足;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梦”,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才会越有发展活力。

三、传承农耕文化是繁荣农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灵魂

现在的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既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既向往科技进步又渴望生态自然的环境。都市人们萌发的乡愁、乡恋,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认识与理解,追求自然与和谐、安详与宁静,才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在发展美丽乡村的旅游业时,要以农为本,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为主干,以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受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基本上是由农耕文化表现出来,国内外的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依托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繁荣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丰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上多下功夫。

(一)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

乡村独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和农事活动都是农耕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建筑物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欣赏山乡没有受任何污染的自然景色,感悟宁静淡泊淳朴平和的心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城市文明对乡村强大的辐射力,乡村旅游的接待条件基本上都已配备上了各种电器和现代设施,许多经营者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现在流行的观光旅游,因而不但没有珍惜、保护和利用原先遗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乡村特色,反而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将传统的青砖土木民居,变成了钢筋水泥建筑,弄成了土不土、洋不洋的“四不像”。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浪费了农耕文化资源,也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当今中国好的、独具特色地乡村旅游景点,无不是生态环境、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好的,如安徽的西递村、宏村、三河古镇;江苏的周村、同里;浙江的乌镇;江西的婺源;上海的朱家角等。

(二)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乡村旅游要重视游客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使游客获得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比如,为游客提供“做一天农民,体验农耕辛劳”的项目;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的饮食文化,让游客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饭菜背后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当地菜肴的制作。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触、体验乡土风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增加游客对农民生活、生产的了解,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

(三)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

有些封闭落后的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地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与传统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但来自城市的工业文明,会对农耕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保护农村清新古朴乡野气息,是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魅力所在。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较好地保存乡村质朴的农耕文化气息,能够给游客似曾相识和接近大自然的享受。旅游不仅仅是物质消费,更主要的是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给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审美享受和亲身体验的旅游经历,是乡村旅游具有蓬勃生机和巨大发展前景的生命力。

(四)注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协调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并且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变对农村文化的漠视。农村文化应从被淡忘的农耕文化价值人手,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广大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农村居民传统风尚道德的积极与健康的本质属性。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才有可能对农村与农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可能发现其中大量的积极因素。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不能就 搞一年一次的“文化下乡”,这只能是政府与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施舍,永远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和农民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这一根本的文化渴望。农村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服务农民、依靠农民、提高农民,确立农民在农村文化的主人地位,激发农村居民在文化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他们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中,进一步保护、优化和完善农村的文化环境,把农民的思想 道德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 展、文化整体发展相适应,让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实际上很突出,文化设施既少又落后,公共服务步履艰难。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农民自办文化在各地悄然兴起,已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很大进展,各地积极发掘农耕文化遗迹和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各种节庆,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一些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艺活动得到恢复和新生,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原生态歌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农村是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弘扬和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小结

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对于建设美丽乡村, 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 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保持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