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不仅展示了李镇西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艺术,还通过具体的教育故事,将理性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其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融会贯通,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影响。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教师培训、进修和自身素质提高的理想教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靠拢。”第一次见到这本书,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吸引着我。
那一段时间我正在因为后进学生而头疼不已,不断精神内耗。我在办公室咆哮,我说了:“兀兀是劳苦的样子,穷年是一整年,所以兀兀穷年是什么意思?”学生:“一年到头都很穷。”那一刻我的怒气值达到顶峰,而学生也因为我的愤怒更加不敢开口说话。现在回首再看,当时怒发冲冠的我除了让学生害怕,好像没有任何实际作用。我花了一个星期,拜读了李镇西先生写的这本《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将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干货满满,让我获益匪浅。
同理心是教育的源泉。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只愿意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那么,你凭什么认为学生会和年龄差距这样大又没有任何共同话题的我们交心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你如果完全不了解学生的想法,不理解他们的喜好,得不到他们的认同,自然就不会有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我们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作为老师,应该时刻谨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爱心是教育的桥梁。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们应该走进孩子内心,用仁爱之心关注孩子们心理健康。近些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屡屡成为新闻热点,总是会发生了一些孩子自杀,抑郁的新闻,我们作为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困难问题尤为重要,师生关系,走进孩子内心是关键。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永葆仁爱之心,要在真诚和基于事实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肯定和鼓励孩子们。作为老师,应该时刻谨记“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垂范心是教育的关键。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步伐,中国基础教育可谓真正进入了关注教师的时代,教师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我们要想问心无愧的立于三尺讲台,就要不断从个人知识储备、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多向发力,弥补个人短板,提升内在价值。从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到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各类教育研修、培训,主动发现问题,把问题作为课题,用研究结果破解难题。不断加强创新意识,给课堂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吸引力。作为老师,应该时刻谨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育无小事,时时有契机”。
我想将最近很喜欢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原来,只有在我们长大后才会明白,语文课文真正的含义:是升学考公时,人人笑范进,人人皆是范进的无奈;是找工作时,走不下的高台,抹不开的面子和永远都脱不下的长衫;是经历过后才读懂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更是面对人生的有限与无穷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豁达与洒脱。每一篇课文都成了我们的生活,读时以为是束缚自己的粗布麻绳,回望发现,皆是熠熠生辉的丝绸缎带。
最后,同样以李镇西老师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结果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了做为一个人应有的情趣与活力,更谈不上去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读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他去改正。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样吗?你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想跟孩子们相处,必须蹲下身,与孩子们对话。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孩子,毕竟他们还小。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很多错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
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记录孩子的每一次成功。比如:让孩子多想一想,自己获得成功的那一刻;出色的完成班级老师布置的某一项任务,哪怕是他坚持把卫生打扫的很好,也是他身上的亮点,或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都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成功的自信的力量。我班有个孩子一提学习他就耷拉个脑袋,上课书都不想拿出来。但是他不是没有闪光点,一说起打扫卫生,他的精气神就来了,就抢着干,那劲头可比学习上心多了。从开学到学期结束,我们班的卫生区保洁,我从来没有安排过,他比我还上心,每天早上都早早的来到学校,拿着扫把、背着拖把开开心心的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他们虽然学习不好,但爱打扫卫生也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在班会课上,我特别给班主任老师商量了一下,口头表扬或者奖励他们一本本。我们班实施的是量化加分,每天给他俩额外多加一分,就这就高兴地不得了。加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那股热情劲儿,同学们的掌声就是给他们最好的鼓励。同时也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啥也愿意和我交流,慢慢的课堂上也能看到他认真听课的样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精彩!
暂时降低要求,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不要一下子提得那么高。如果要求后进生一步登天,那他肯定会丧失信心的。相反,适当降低要求,给他们一个过渡期,他则可能会跃跃欲试,逐步进步。转化对后进生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有热心、诚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既要看到后进生存在的缺点,客观地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的契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会有可能使后进生有进步。
三、不断自我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四、寻找教育中的小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们幸福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上了一节精彩课后的掌声,是孩子们交上满意答卷后脸上的笑容,是家长口中良好口碑的好老师。记得刚开学语文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说写,内容是我心目中的老师。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对我的外貌和性格、细节描写的活灵活现,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是学生心目中的天气老师、漫画老师、孺子牛老师、粉笔头老师、火眼金睛老师、酸甜老师……,虽不是孩子们眼中漂亮的英语老师、温和的语文老师、强壮的体育老师、歌声优美的音乐老师、画功很强的美术老师,但还是大多数孩子喜欢、尊敬、崇拜、的老师,这就够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的幸福吧。
最后,借李老师的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当读完最后一行文字轻轻合上《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我心中总觉得沉甸甸的。伏案沉思,李镇西老师的字字珠玑,如一盏盏灯,照亮了我的心路。书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每个字都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
一、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与学生平等相处,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真正地关心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李老师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也会受情绪影响,不自觉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静下心反思,懊悔不已。
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方面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①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②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③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三、对后进生的教育
班主任们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面对后进生的反复犯规,我们总是束手无策,却又不想放弃。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很富启发性的,在对后进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师的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自从学习了《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懂得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结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增长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这是一本开启教育智慧的书,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和研究。
寒假中我再次翻看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书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
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深刻体会到了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不断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地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我深有感受。它对于老师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读陡岭坡小学的两年时间,我负责校车接送工作,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像看到其他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坐校车的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主动找他们聊天,努力和他们打成一片。几天之后,他们再见到我能自觉站队了,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互相提醒,看到我之后一个个露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自己不仅是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会一直朝着心中的梦想迎风起航,虽然一路免不了风风雨雨,但我一定会坚持不懈,向美而行。
读李振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让我收获颇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四章《走出教育误区》中的一节《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中,李老师这样说:根据我的教训,教育者要尽量避免在这四方面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绝望。
当我读到这四个方面时,感觉有如五雷轰顶,映照出我的种种不足。其中,冤枉学生这一条,使我备感惭愧。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一次上课铃响了。我站在教室门口“监督”学生上课。同学们大多都飞快地回到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突然看见我班顽皮男生小勇兴冲冲地跑进教室。我想:“这小子肯定是跑到操场上玩了,才会迟到!肯定是这样的,准没错!”一下课,我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看到眼泪在他眼圈里打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一年级二班的小同学在厕所里没有了纸,我给他送了纸才回来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为了改掉他的一些坏毛病,我让他多多做好事的!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都是在不断成长的,我们不能拿老眼光去看人,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李老师的书通俗易懂,是他多年的经验总结。好好读,认真品味,我们一定有很多收获。相信学生,学生具有可塑性,是我最大的读书体会。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