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优秀作文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优选11篇)

最新文章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v^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v^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四,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①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②了解“城濮之战”。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导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v^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2

大器完成,一日成名天下知。

——题记

烛之武,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古代辩士之一,在我的记忆里,他是继蔺相如和晏子之后第三位让我钦佩的名士。在课上那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里,他像一道夺目的彩虹吸引了我。

烛之武自己有多大的才能,他自己一定是知道的,只是郑王非伯乐,不能识他这匹千里马,才使他之前的生活如湖水一般平静,说到这,也多亏了^v^围郑及佚之狐的推荐,才使郑王重用烛之武。烛之武明知自己有能力劝退秦王,一开始却推辞不去,便是为了让郑王认识自己的才能,及表示自己多年未被重用的不平。

烛之武见到秦王,并没有求他放弃攻打秦国,而是从秦王的角度分析了攻郑与不攻郑的利弊关系,挑拨秦与晋的关系,使秦弃强友而援弱邻,未费一兵一卒就为郑国揽到强友。

这些或许对大家来说没什么新意,但我想问,如果是你的话,你被置之不用几十年,当君王想起用你时,你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吗?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仅是凭机智与勇敢,更是多年如一日的准备与容忍。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3

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其中的主人公烛之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很好奇烛之武的经历。为什么佚之狐给郑伯不推荐别人,反而推荐了“不如人”的烛之武呢?于是我就去找到了烛之武的经历:

烛之武年轻的时候能言善辩、声名远播,但是机不逢时,他在郑文公手里始终不受重用,导致一生就只是一个养马的圉正。而到了秦国围郑之时,才被举荐。郑文公救国心切,客客气气的向烛之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才有了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师的著名典故。

那么,面见了秦穆公后,烛之武又是怎样说服已经围郑的秦国退兵呢?主要分为三点。

首先,先向秦国示弱。“郑既知亡也”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也没有反抗的意思了。这个不轻不重的马屁拍上去,让秦穆公有耐性听下去,也为后面能让自己顺利地陈述利害关系铺垫了。如果烛之武一见到秦穆公第一句就是:“你们快退兵吧,攻打郑国对你们没有好处。”那秦穆公肯定想也不想就把烛之武赶回郑国。

其次,烛之武所有的说辞都像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陈述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将所有的害处都从秦国立场出发想秦穆公陈述,让秦穆公能更清楚地看到灭亡郑国的害处。从郑国角度来劝说秦穆公,只会让他觉得:烛之武你只是郑国来的说客而已,我不攻打郑国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也体现出了烛之武巧妙的思维。

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过前面两点的铺垫,烛之武放出大招,离间^v^两国关系。因为有了对于秦国害处的阐述,让秦穆公对晋国产生了怀疑。之后烛之武就举出晋惠公“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历史,戳中了秦穆公的痛处。再抛出“夫晋,何厌之有?”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使秦穆公更加相信烛之武的话语,而此时,烛之武也拿定了晋文公不会在秦国撤兵时趁机攻打郑国。更是让秦穆公以为晋文公是心虚而不敢攻击,一箭双雕,不但使秦国退兵,晋国毫无办法,同时也成功地离间了^v^大国之间的关系,让郑国这个处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得以喘息的机会。正所谓“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用自己的巧思善辩,为郑国争取到了继续生存的机会。而他凭自己一人劝退秦国大军的故事,也得以流传至今。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4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v^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v^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v^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说学情: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三、说教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v^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v^又说:^v^兴趣是最好的老师。^v^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通过讲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事,从而引导进入新课。

(二)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v^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2、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板书设计:

^v^围郑———————临危受命—————————劝退秦师———————转危为安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5

晋国与秦国准备攻打郑国,郑伯大惊失色,成天紧皱眉头,与大臣商议各种方法,整个郑国百姓都在议论,有些甚至想离开郑国去别的地方躲避。

这时,佚之狐来进谏,说是有一高人名烛之武可以劝退秦王。于是郑伯就动身去见烛之武请求他劝秦退兵。烛之武并未答应,盯着远方窗外,长叹一口气说:“我年壮时比不过人家,现在老喽,无能为力了。”郑伯有些急了,身子微微一挺说:“我不能早些重用你,是我的不对,但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烛之武沉默了几秒便答应了。

烛之武来到秦王大殿外,身体有些僵硬,心中稍有不安,想到:我一定要在短时间说中要害,万一他不耐烦了,不仅命保不住,郑国也会随之灭亡。他深吸口气,迈着沉稳的脚步快步走进殿堂,行过礼后,对秦王说:“^v^攻打我国,我们输定了,但郑国灭亡了,若对您有利,我不敢烦您手下。”讲到这儿,他顿了顿,缓和一下,又说:“越过别的国家,把我们做你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此时,秦王的.眉头微皱在一起,身体稍晃了一下,随即用犀利的眼神神盯着烛之武,烛之武继续说:“如果您放过郑国,我们愿意把您视为东道主,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我们可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你们秦国来说也什么害处,且晋国曾经许诺的城池没有给大王您不是不知道。”烛之武微扬着眉特意把“不知道”加重,秦王眼里闪过一丝不安与焦虑,此时的烛之武明白离成功不远了,又说:“晋国现在在扩大领土,晋国的野心之大您也应该在晋国失言时就有所领悟,现在他想往西边扩大,不灭了郑国,又怎么扩大呢?希望您慎重考虑!”秦王点着头,慢慢地说:“既然如此,就按您说的做吧!”秦王签了盟约,烛之武大喜连夜匆匆回到郑国。晋国知道后无奈,也撤了兵。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6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探究拓展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v^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

四、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2、请学生思考: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⑵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v^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

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v^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7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v^之间的关系,瓦解^v^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8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在晋文公落难之时,曾经过郑国,郑文公却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而且在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不肯专一事晋。于是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与此同时,郑国早已是兵荒马乱,百姓们一想到燃起的战火将使得自己家破人亡,就恨不得赶快离开。整个郑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在这时,郑文公召见郑国大夫佚之狐,问他:“事到如今,若是正面回击,我军绝不可能战胜^v^的联军,你可有什么好办法?”佚之狐回答说:“郑国现已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凭他一人,真的能说服秦伯吗?”佚之狐面对郑文公的疑问,不假思索地回答:“请您相信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啊!”郑伯同意了。

可是见了烛之武后,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知道,这番话是在讽刺自己没有重用过他,便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机之中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便答应了。

那天晚上,有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他先说:“^v^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这句话实事求是,于是秦伯放松了警惕,继续听烛之武说下去。“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又怎敢冒昧地用这种方式来麻烦您呢。”“你这是什么意思?少一个敌人,对我怎么没有好处?”“您想,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穆公听完这段话,告诉烛之武:“关于郑国如何划分给^v^两国,我和晋伯可以在战后讨论。你也知道,我们两国是同盟国,正是因为我们的交往很深,你刚才说的不能成为我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的理由。”“秦伯,您不要忘了,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秦穆公马上反驳:“但是现在晋国的国君不是晋惠公,而是晋文公,两者是不一样的。”面对秦伯的反驳,烛之武不紧不慢地回答:“但秦伯您不能否认,晋文公也是有野心的,他甚至比晋惠公还要老奸巨滑的多。如此一来,晋国,何时才能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烛之武说的,句句都压在秦穆公的心头上,将利害关系分析的很透彻。秦伯心里赞同,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军撤军了。

晋军知道这个消息后,晋国大夫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一口回绝:“绝对不行。没有秦穆公的帮助,我绝不可能走上今天这个位置。我曾依靠他的力量如今却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就这样,晋军也撤离了。

烛之武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用了一番话就瓦解了看似牢不可破的^v^联盟,保住了郑国。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9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v^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3)、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4)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5)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高中作文随笔《烛之武退秦师》11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2、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导读法、朗读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的记叙文,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史传散文是颗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们学习过《曹刿论战》,还记得选自哪部史书吗?(《左传》),关于《左传》还记得多少知识呢?(请同学们回顾),同学们,“传”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释”,《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是为了解释《春秋》而作,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是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树立典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大家来看标题。

2、标题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中“师”的意思是什么?“军队”,意思是“烛之武试秦军退兵”。假如只是一份报纸的标题,同学们脑海中会想到哪些问题?

预设:

(1)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谁是烛之武

(4)结局怎样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课前已经布置预习了,通过课文来了解这整体的事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语感。

3、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话交代。

^v^围郑,郑伯让烛之武劝退,烛之武做到了吗?烛之武智退秦师,化解战火。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遍课文。

(2)、^v^为什么要围郑?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这其中将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贰于楚也”?

重耳(晋文公)逃亡的过程中,郑国国君没有礼遇他。在城濮之战的时候,郑国先想出兵帮助楚国,后有想归附晋国,这叫“贰于楚也”。

(3)、郑国得罪了晋国,那秦国为什么也要出兵呢?从文中找到依据。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v^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无义战

4、段落掌握和释义

(1)第一段

①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短短25个字,交代了什么内容。

②两国分兵驻扎,有何用意?

③重点词语:“军”作动词“驻军”,虚词“于”当“对”之意。

(2)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为尊称

“辞”为“推辞”

②请同学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③为什么先写烛之武推辞,而不是一开始就“许之”,这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补充)《东周列国志》介绍烛之武

A、到70岁才被举荐,心理没有抱怨,这样更显人物真实。

B、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放下心中抱怨,体现烛之武身上深明大义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请同学朗读,本段重点写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②重点词语和句式:“夜”名词作状语、“亡”使动用法、“敢”为谦词

③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国,秦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建议,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例使得秦心悦诚服地退军了。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从地理角度

“舍郑益秦”

从历史角度晋而无信

从逻辑角度晋贪而无厌

④烛之武从三个角度、四个层面来说服秦伯,秦国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为什么要交代这段内容,对故事发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点

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波澜、详略得当、精炼)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刿论战》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2)以今天的理念来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你从中得到的哪些启示?

7、课后作业

(1)归纳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阅读《重耳之亡》和《殽之战》

>【板书设计】

危在旦夕^v^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智说秦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