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一个最高分,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分,最后专业评审团得分分。”
在《主持人大赛》的评分环节,我们总会听到撒贝宁在宣读结果前说出这样一段表达。近年来的各种电视竞技中,这种打分方式我们很少听到。最好的成绩去掉了,最差的成绩也去掉了,这是为什么?
对“上了年纪的”观众应该对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并不陌生——央视主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每年都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打分。
和《青歌赛》一样,《主持人大赛》也是一个专业导向的比赛。所以也沿用了这一评分方法。
怎么理解这种“专业导向”呢?
就是说,比赛的评判标准不是单纯依靠现场观众投票,也不是靠场外的粉丝Pick,就是主要依靠专业人士对其专业表现进行评判!
这意味着,比赛的评判权掌握在少数业内人士手中。他们是谁?有总台每一个频道的资深主持人,有频道总监,有传媒学院的资深老师,还有造型团队的负责人……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任何一个行业,大大小小都是一个“圈”。在唱歌界和主持界,都一样。坐在评委席的老师,通常都是业内的“大家”,而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业内新生力量的佼佼者。他们中,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私交甚好的同行,还有的还有着“知遇之恩”。
就比如这位江西台主持人尹颂,他曾经主持过江西分会场的春晚,就是被坐在评委席的时任春晚导演陈临春选中的。
当时撒贝宁就调侃说,陈主任的分一会儿可能会被去掉。
果不其然被小撒言中,他打出了99的高分。
一旁的康辉也笑出了声。
而这位勇夺第一期新闻类第一名的选手邹韵,则是同样来自CGTN,是评委席刘欣的同行。
还有来自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参加比赛,而评委席上坐着的,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的资深教授。
可见,去掉一个最高分的意义多么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评委因为日常表现和社会关系,为选手打出超出比赛范围的“情感分”。
那为什么又要去掉最低分呢?同样,是为了避免专业评分时走向另一个极端。
仔细分析评委团队,你会发现,他们中有资深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也有文艺类主播。更重要的是,还有学术界的力量,还有造型团队的专家。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更何况,参加专业比赛的选手,通常还会有明显的类型区分。青歌赛会区分不同的唱法,《主持人大赛》则分成了新闻类和文艺类。
即便根源上是同一个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在评判标准上还是有些许差距。根据实际情况你会发现,这两个大类里面其实还有很多垂直类型。例如文艺类中还有专门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芝麻哥哥”,他的表达方式,和一般的主持人大不相同,你必须要放置在一个给“少年儿童”主持节目的语境去理解他的“专业”。
再比如,比赛时有的评委认为选手的基本功还不到位,但从造型的角度来看,选手展现的形象,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文艺类主持人。
因此,去掉最低分,就可以避免因为选手的类型不同、评委的个人喜好不同,而给选手给出了个别的“极端否定”。
所以,别小看这个每一次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极值的背后,不仅仅是统计学公认的公平算法,背后还能规避掉观众量大最敏感的问题——
1.避免比赛中“关系户”效应
任何比赛,摆在导演组第一位的事情就是维持公平。围绕着比赛,观众最容易讨论的就是“黑幕”。
《主持人大赛》的打分环节是最严肃的环节,不仅每一个选手的评分实时公开,而且每一个分数都会对应到打分的评委。
公布最高分和最低分时,镜头还会给到打出相应分数的评委。
应该说,实名制评分,给了评委很大的压力,他们很难因为社会关系,去给出“感情分”,从而保证了节目公平公正。
2.避免比赛情绪化
没有感情分,并不代表没有“情绪分”。有的专家评委会出于“惜才”的考虑,多打高分,也会因为从不适合“为我所用”的考虑打出低分,这都是情绪化评分的表现。
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可以保证评委打分时处于冷静、理性的状态。如果多次出现由ta打出的最高分或最低分,那么这位评委就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评判标准。
这是个好规则,它也意味着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不会被“情感充斥”,更不会被“情绪化”的判断左右比赛结果。
这也注定《青歌赛》永远成不了“超级女声”,它不会引起观众乃至粉丝的狂欢式参与,而是仅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专业大礼堂”,去冷静理性地分析小数点后三位的细微差距,一起让这个专业的舞台变得“好”和“更好”。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我们曾经或是出于兴趣,或是被父母逼迫,掌握的一门技能,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会用在哪里。可它只要成为我们身心的一部分后,它就总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无意间带给我们意外收获。
《主持人大赛》第四期,文艺类选手苗霖,他就因为在大学时候与单田芳先生的一次邂逅,然后每个周末去单老师家学习评书。从此,他把评书这门技艺,融入到了自己的主持生涯里。在这期《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他又把这种技艺作为一个杀手锏,杀入到了这届大赛的文艺类前15名中。
他的开场相当的吸睛,一句“有道是身穿大褂说南北,云遮月里听惊雷”,字正腔圆,情绪饱满,我立马被圈粉了。
还有他三分钟自我展示的时候,眼睛特别的炯炯有神,镜头切换到第二现场,第二现场的选手们忍不住说,看到苗霖的眼睛里有光。这时候我看视频的弹幕里,也有很多被苗霖的眼睛吸引的话,说在苗霖的眼睛里能看到星辰大海。
这个比喻,大概是对苗霖出场的最最盛情赞美了,他的眼睛里确实是充满了内容。这种光,在如今很少见到,以前在戏曲相声等一些演员的眼睛里,倒是经常见到。
所以说,苗霖的闪亮开场,是他学习评书所塑造出来的那种神韵,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的三分钟自我展示的内容,说的正是他的恩师单田芳先生。
对于单田芳先生,他也是我听评书的启蒙者,记得第一次听到他,还是小时候在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他说《白眉大侠》。所以对于苗霖的讲述,我是非常非常感兴趣的。
也许是因为太熟,也许更是因为对恩师的太念念不忘,他讲述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无法控制,声音也甚至变得急切起来。他也许是太想表达出对恩师的一腔深情,导致他一时忘记了他是在参加主持人大赛。
所以后半截,让我有点说不出的感觉。这时候,看到弹幕里也有很多相同的声音,说苗霖的讲述太过了,根本就是走错场,甚至有的表示是看不下去了。
既然是比赛,肯定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的,甚至要注意一部分主持技巧的。
也不知是苗霖故意的,还是太无法自控,感觉他三分钟的后半截,自己的语言就完全是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走了,伴随着情绪的升起,他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一直到最后甚至开始声嘶力竭,有种拿命来比赛的意味。
他的90秒即兴就相对好了点,抽到的题目是厨王争霸赛决赛中,关于“妈妈的味道”的菜肴,来一段主持。
他又发挥了他的特长技艺,一开始用强大的“报菜名”的内功,马上引出“妈妈的味道”的主题。然后他就开始讲述,什么是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家的温暖的味道,最后还不忘扯出选手刘梦瑶。
他其实这时候,与刘梦瑶竞争关系的,刘此时是第三名,若他的分数超过刘,就意味着他能晋级,而刘梦瑶就要止步了。这就有点小心机了,不过也可能是他说的.太嗨了,根本没有考虑太多。
结果他的一句“请第一位选手刘梦瑶登场”,一下子把刘梦瑶送到了止步选手里。在后面的采访里,他也说有点对不起刘梦瑶。这期的比赛,刘梦瑶是最最令人惋惜的选手。
她做的美食节目的展示,真的是把每个人的味蕾都调动得足足的,我以为她会得第一的,谁知最后连晋级都没有。
然而造成刘梦瑶没有晋级的直接原因,就是苗霖晋级,所以我到最后,对苗霖也有点埋怨呢!
我是一个很主观的观众,太喜欢用感情用事,希望大家保持理智哦!
可是苗霖到底好不好呢?我又想听听董卿姐姐怎么讲,结果是我一听了董卿姐姐的点评,我立马又释然了,我感觉他对苗霖的总结也是绝了。董卿姐姐具体说了什么呢?且看下文。
当评委们正在打分的时候,董卿开始说话了。
她笑语盈盈,温柔的先夸苗霖。“苗霖你好,可以看出,评书对你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这呢,有它好的地方,你的情感很饱满,你说话掷地有声,语言很有节奏感。但是有利也有弊,你说对不对?”
为董卿的猝不及防转弯打满分,我一般最喜欢听她说“但是”之后的内容。苗霖开始连连点头说“对对”,董卿马上换了口气问:“那你认为弊端在哪里呢?”
董卿的说话能力真是不让人佩服不行,自己不说选手的弊端,开始让选手自己说,省得再有人说她苛刻挑刺,也变相促使选手自查。
其实只要放下姿态,最了解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苗霖因为董卿的话,他就立马坦诚的说:“其实可能就是太‘评书’了,然后这个主持状态,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
一听完,董卿就笑了。因为她早已猜出苗霖肯定知道自己的缺点,接着她就缓缓的补充说:“对,表演和主持,它一定也是两码事嘛!表演的语言,它是有特定情境的,一旦过度强化了之后,你可能就受限于它了。不要在所有的节目里,都显现出一个特点来,把它为你所用,而不要被它给羁绊住了!”
听董卿说话点评,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她永远的温情脉脉,但是又往往给我们传递出了最最一针见血的内容,这样的语言魅力,真是绝了。
也希望苗霖能够充分的领悟董卿的话,一点点的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主持风格,让他的主持事业更上一层楼。
他试图把主持和评书这两门技艺融合起来,这个尝试很好,但是怎样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毫无一点的违和感,肯定是要狠狠下一番功夫的。
当初历尽辛苦学成的一门技艺,就如董卿说的,要为我们所用,不能成为我们的羁绊!这一点不单单是对苗霖说的,同样也适合所有的你你我我!
职业选择是青年们在继学校学习后的又一人生里程碑,每个人都有着寻找更好就业机会的趋势,这里的“更好”指的是更接近自己心中完美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追求,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安稳,也有的人默默投身于不计回报的奉献中。不过更多青年在选择职业前还是处于懵懂的状态,也许心中有想做的事,但对其所知甚少,不知从何下手。认真地考虑选择何种职业是青年必须要做的事,心中的信念会引导青年从事自己认为伟大的事业,如果一个人坚信他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在追逐着名利,受到社会的影响,一大部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更偏向于报酬丰富的工作或者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职业,最近几年国家开始整治流量明星,众多选秀节目的倒闭代表着“偶像”职业的落寞,一大片偶像练习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追逐名利的他们拼尽一切寻找那一丝脱颖而出的机会,最终无路可走,悄然离场。当理智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一个足以炫耀的职业,而不是自己能为之长期奋斗下去的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前,一定要去了解自己追求的职业是否真的是做着自己心中所想之事。近几年电竞行业发展十分迅猛,一些大学尝试性地设立了电竞专业,于是许多“热血少年”怀着心中的电竞梦不顾家人的劝阻,坚定地踏上了追梦之旅。但是现实总是有许多“意外”,电竞职业打破了那些青年们的“职业选手”梦,不断细化和更新的知识点成了梦魇,解说导播等一些需要专业性技术的岗位也挡住了一大批求职青年,更不要说需要极致手法、反应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职业选手了。选择的职业不一定带来光明,也有可能带来沉重的打击,白白耗费大把时间。职业的选择不是一件小事,请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想选择的职业。
国家好,青年才会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_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成且日趋完善,_年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400亿元、资助学生近亿人次,实现“三个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_年,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_年至_年,农村和贫困地区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超过82万人,让更多的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1935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毕业时写了一篇表达他胸怀大志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传达了他对自身奉献人类社会的无私情感。
17岁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纪,马克思通过对客观现实社会的深入探索与人生的冷静思考,全面阐释了人在职业选择时应秉承的情怀。马克思指出人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能够选择使得自身和社会变得美好和高尚的职业。但是他也指出现实生活条件也许使我们无法选择内心深处的最合适的工作,我们还要秉承自身对这份工作的热情,这份热情不是来自虚荣、名利、一时冲动,而是内心深处与自身的热情,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样的工作就会因为各种困难的出现而伤害自己。只有经过自己独立认真的思考,能够清醒认识并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正真值得从事这份工作。
马克思同样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参考。我们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实现自身的完美与目标是建立在实现人类幸福或者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仅仅为了实现自身的追求而从事一份不利于整个社会发展或人类幸福的工作不是一种个人价值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的价值实现为前提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统一。只有为人类饿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个人也是完美的。正如同“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将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这也已经表明马克思受启蒙思想、人道主义、理性主义的熏陶,立志为实现人类幸福而奋斗。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肩负着历史了使命与时代责任,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相统一,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立志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实现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
作为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如何在四年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我们的梦想。而身为大一新生的我们好不容易完成了高中时期的大学梦,现在又要为我们未来的职业进行选择和奋斗。怎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深思熟虑的事。
在我看来,自从我们生长到有行为能力时,我们肩上就背上各种责任:从我们与世界接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断地从我们所存在的空间汲取物质能量与精神力量,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命不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一生都要不断地为自己所生存的空间和其他生命贡献物质和精神力量。所以选择职业不只是我们大学生的责任,更是每一生命必须经历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选择是人比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地方”。“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因此认真选择我们的职业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选择。可放眼观看如今的社会,虚荣心和名利心吸引着大学生们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的突然热情,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很多应届大学生为追求高薪工作形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出现许多的“蚁族”。可事实上并不是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的择业观出现了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是听任偶然的机会和想法去决定。而这样的职业选择并不是我们的人生真正需要的。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给了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多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问一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职业,而不是头脑发热,羡慕它表面的风光,亦或是想用它来向亲人和朋友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为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说:“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当然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还要认真分析这个职业所承担的责任。每一职业都有它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个职业所肩负的责任。就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在了解了我们选择的职业所包含的困难与要承担的责任之后,仍然想要从事它,仍然对它充满热情,那么我们在选择它之后就不会后悔。因为只有一个人拥有了热情,他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的工作中去,也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选择职业时不仅仅要考虑自己对它有是否热情,还要考虑自己的体质是否能够胜任它。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强将的体魄,才能够将自己对职业的热情完全发挥出来。如果我们选择了自己力不胜任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热情和精力将会被它消耗殆尽,进而就会产生自卑感。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吞噬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一个人也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像马克思在文中所说的目标及信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理想。理想就像人生的引路人,没有了理想,那么人也将会像一片随波逐流的浮萍在这个社会的汪洋大海中随意拨弄,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灵魂。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应当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个指针去追逐、去充实我们的人生。
另外,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当有造福人类的取向。他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一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青年在选择职业前首先要端正态度,要深刻认识并理解某项职业和人的缺点与伟大,要能乐观地看待伟大的职业与平凡的职业。选择的职业既要适于自身的发展,又能够造福人类,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伟大而高尚的人不一定高贵,他所从事的职业也不一定是伟大的职业,但他时刻谨记自己的理想,他所从事的是以维护并体现他伟大的人格尊严。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有一日,妇女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找到尊严并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找到我们想要的尊严才是我们人生的最终追求,而这也是我们获得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我们的生活被琐碎消耗殆尽”。每次回想起这句话都让我伤感不已,但随着岁月的沉淀,再次细细品读这句话时发现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人生的写照。谁说我们每一个的人生只有过的轰轰烈烈才能算是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获得幸福。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只要他在他所热爱的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那么他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属。
我曾看过一部名叫《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剧,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春日的巴黎郊外,矢车菊开的漫山遍野。春游的赵世炎、陈乔年和宗玉佩即兴吟起泰戈尔的诗,其中的大部分已然记不清,但至少有两句印象深刻: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
那你也将错过群星。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
而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在择业时错过了更好的机会而懊恼不已,这时候心态的调整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要记得,即使行到水穷处,也依旧坐看云起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日后的择业问题上有自己正确的方向,才能在自己迷茫的深渊前保持清醒,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自从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视角写下《文化苦旅》这本书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出门旅行的浪潮,可是却没有出现第二本《文化苦旅》。
为什么呢?
我开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着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交谈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独特的情怀。他厌倦了虚伪的官场,正如东晋陶渊明一般,他想着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样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出行,而是为了“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意图,使他与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场人文、自然、历史的盛宴。
纵观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辞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写,只是笔锋一转,便描绘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与议论。它解读了历史的苍凉与大漠黄河文化的兴衰,以一种全新姿态去评价、思考人生与未来。
或许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们一样由一个普通人慢慢走来,带着不一样的眼光与角度,渐行渐远,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很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也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然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阔。是啊,如果没有广阔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叹,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
社会公众大都从兴趣爱好或者工资多少、职位高低、福利待遇等层面考虑一份职业的好坏,而很少有人能把它作为达成“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的目标的手段来看待。当初^v^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多少纨绔子弟面红耳赤?真正的伟人凡事绝不是只为自己考虑,他不会只为一己私欲而作出抉择。但同时,他也不会一味委曲求全责难自己,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最擅长而又能使人民受益最多的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意识深深烙印于物质,而格局决定了高度。
有人觉得社会地位、家庭出身就是我们的起跑线,而有人出生就衣食无忧生在终点线,于是奋力拼搏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与身份地位的差异,或者怨天尤人,浑浑噩噩,虚度年岁。其实,做事情的初衷也是我们的起跑线,我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信仰、思想的高尚程度、做事时所期望的效益与服务的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正如文章所言,“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我们应该选择能把自己能力最大化于社会的工作,选择自己存在感最强的工作,选择使我们自己能真正受到鼓舞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虚荣心。生命本就是无意义的,人向死而生,生就是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为浮名虚利的打拼注定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挣扎迟早会耗尽你所有的热情。若是习惯了在这温柔乡里消沉,再想摆脱,想重归正途,便更加吃力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希望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不要在尘世繁华与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哪怕最初的想法已经改变,也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人事都太过复杂,我们的选择太多,容易引诱人误入的歧途也太多。
阡陌纵横,“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身为人母的龙应台就曾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提到:“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能够选择自己的职业,能够把职业融入生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时感受到尊严与被尊重,而不是被迫谋生,这真的是一件值得拼尽全力去追求的事情。著名的默片大师卓别林所演绎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就辛辣的讽刺了将人类作为工具奴隶的所谓“工业时代”,他们在工作中找不到存在感,并且自己可以随意被任何人代替。卓别林的欢乐逗趣背后给人们留下的更多是对此的沉痛反思:如果选择了一份自己都觉得将就,没有尊严的工作,那就成了自己生活的奴隶。工作的时间里期盼着早点结束,草草了事,漫不经心,郁郁寡欢,只有在工作之余的时间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是有别于低等动物的人,并且那短暂的欢愉里也仍旧为即将到来的工作而担忧失落着、恐慌着,似是将自己的生命人为缩短了好几倍。
并非每个人都足够幸运,能够找到自己的伯乐,即便他们自己也不一定最初就能意识到自己的才能。走了弯路怎么办?自怨自艾吗?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吗?当然不能,在哪里跌落就在哪里爬起,如果走错了,停下就是一种进步。并且尽快调整步伐,回归正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独特,如此宝贵,何苦浪费时间无为抨击自己,与自己同归于尽?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好比让鲁迅去打仗,让关羽去写唤醒群众针砭时弊的文字,他们也都不能胜任。是他们无用吗?显然不是。可如果他们没有找准方向,不根据自己长处的努力,只能是不断碰壁,不断撞南墙,最后也依旧会怀疑自己一无是处。最令人唏嘘的便是世上少了一拯救乱世危亡中世人精神世界的大文豪,也埋没了忠肝义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安邦大将。如果发现自己做某件事情无能为力有心无力,那么不要着急否定自己,不要妄自菲薄,而是应该静心反思自己所做的选择,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是不是驶错了方向?“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它会让我们失去信心,失去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它掩埋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怀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别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自己也一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会使我们做事时畏畏缩缩,会让我们与正轨失之交臂。
不排除另一种失误,一开始认定了一种自以为非它莫属的职业,然后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顺遂自己的心愿,然后觉得才看清了它的本来面目,唾弃它排斥它,实则从未真正有过偏执与热爱。再者是没能坚守住阵营,它便成了“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总觉得心存遗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论怎么选择都成为了一种将就。为了避免这种假性喜欢与遗憾,我们在作出选择之前就理应全方位考量,不能凭一时冲动而与它海誓山盟“私定终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分辨喜欢与爱,当你认清了它的真正面目,知道它的所有弊端却依旧想要坚持想要携手一生的职业,那便可以作为你的归属了。《欢乐颂》里曾提及:“喜欢是执子之手,爱是与子偕老”,无论生活一帆风顺亦或贫困潦倒,我们都不应该放任自己只因一时好感下决定,而应该选择自己所爱。
1835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下了该篇令人深思的文章。本文先后论述了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多个因素,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人与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
2、青年应有方向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能够胜任的职业,不能盲从。若只为追逐名利而选择有利可图的职业,这样的职业易令人丧失自我,受他人操控,自我的命运难以把握。若选择了不能胜任的职业,容易使自己备受挫败感,并陷入深深的自我惭愧中;
3、如果可以,选择一份有尊严的职业。一份自豪感会令我们有更高的热忱去从事这份工作;
4、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做到后者,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同时做到以上两者,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通过阅读该篇论文,我感触颇深,马克思在中学时就能有如此深刻的思想感悟,而身为一名准大学毕业生的我何其惭愧。这也是马克思与我们常人的最大区别吧。也正是这样少人能及的思想境界造就了马克思,使他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时代伟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在未来择业时,我们才能有更多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择一份有尊严有价值的职业。其次,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量体裁衣,不要随波逐流,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此外,职业的薪酬可以成为考虑因素,但不应成为第一因素,我们应长远考虑,那些能给自己能力带来提升和进步的职业应被优先考虑。最后,在选择一份职业时,我们也应考虑自己的能力能否惠利于社会,能否为人类带来幸福。因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幸福的同时,我们可以极大地提升自己的价值,使自己也变得更加完美。
青春是一首歌,优扬婉转;青春是一首诗,饱含深情;青春是一幅画,炫丽夺目……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深刻领悟了青春的诗情画意,领略到了它的美好,蓬勃、激扬。在青春的路上,我们是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追梦少年,我们有大鹏展翅的豪气,更有挥斥方遒的霸气,我们会在激扬的青春道路上放飞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
梦想是平凡的但同时也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可每个人的梦想又是独一无二的;梦想的宝贵之处在于我们实现梦想的过程,实现梦想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定会遇困难,遭受挫折,经历过坎坷与磨练的追梦道路,一定会让我们汲取更多的经验,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经得住挫折与打击,实现梦想的道路不会太艰难。
高中生的我们是意气风发的追梦少年,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实现梦想铺造平坦大道,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接近梦想,做为新一代的筑梦者,我们更要努力,我们虽然不能像_说的那样“指点江山”,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激扬文字”,激扬的青春,激扬的文字,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步伐,拥有青春的我们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我们还有时间可以体验追逐梦想的快乐。
少年强则国强,少睥富则富,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做为新一代少年,不仅有自己的梦想,更怀揣着国家的梦想,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富强中国,国家的梦想实现了,我们的梦想就得以实现。在不断壮大自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充实着国家,壮哉我少年中国,美哉我中国少年,新一代的追梦少年,让我们一起乘风破浪,到达梦想的彼岸。
激扬的青春是用来放飞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青春的我们满怀激情的铸就了梦想,拥有激扬青春,让梦想飞的更高更远,我们一起踏上放飞梦想的青春旅程吧!青春正因为有了我们才变得激扬,梦想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才显得更加辉煌。有梦想的人生是美好的,拥有青春激扬的梦想是灿烂的,青春给了我享受的时间,梦想赋予了我前进的动力,在青春的时间里带着梦想出发。
^v^^v^公室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反映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
白皮书介绍,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职业选择丰富多元,发展流动畅通自由,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享有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白皮书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生动展现出“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白皮书还向世界各国青年发出了中国青年的四点全球行动倡议。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