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报告

202_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

最新文章

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本站分享的202_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_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我局高度重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力以赴抓产业、建基地、强龙头、带园区、联农户、优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以市场导向,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情况

  近来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提质量,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2_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3.46亿元,同比增长13.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

  (一)种养业结构优化。

  在种植业方面,针对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走低,效益不断下滑,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调整粮油菜等种植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及时下发到了各镇办,为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202_年,全县已调减粮饲兼用玉米6万亩,替代种植效益较好的青贮玉米、水果玉米、氨基酸玉米和糯玉米4.3万亩。同时,制定印发了《一海县关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豆类、荞麦、糜子等复种面积3.1万亩,新栽花椒84300多亩,种植中药材4.2万亩。制定了《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和技术规程,全县发展蔬菜24.4万亩,产量达到42.6万吨。与村有农业科技大学合作,在二房镇桑葚儿村建成了玉米高产宜机收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227亩,涉及多种栽培模式和优良品种,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以马栏、职田为主建设玉米高产示范基地22万亩,以肝村、膘手、八有地镇为主发展水果玉米71万亩,全县春播玉米119.2万亩。种植烤烟5500亩,涉及10村247户,发展10000亩以上种植大村3个、面积84180亩,100亩以上连片10处、面积3438亩。

  在养殖业方面,针对前几年百万头生猪大县项目带来的养殖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我们从16年开始,引进了“温氏生猪养殖新模式”,实行“四统一保”合作养殖,推广了粪污干湿分离和规模高效养殖技术,不仅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解决了畜禽粪污污染问题,推动了全县畜牧业转型升级。目前,夺村12万头标准化种猪场已投产运营。温氏总部、饲料厂、13个养殖小区已启动建设,全县生猪养殖进入升级晋档、生态环保、效益优先的发展新阶段。全县生猪存栏441.5万头,大家畜存栏63.4万头,羊存栏190.2万只,鸡存栏229.5万只,獭兔存栏172.5万只。同时,蒙驴集团关中驴养殖基地建设、扩夺果业公司“入城先生”品牌建设势头良好,好天儿洼蛋鸡、极共肉羊等特色养殖业发展较快。

  (二)农村改革持续探索深化。

  一是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土地458万亩,发放证书55.7万份,目前正在进行后续扫尾工作。二是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678个行政村全部启动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其中,已完成清产核资村155个;

  完成成员身份界定村139个,股权量化村14个;

  成立村经济合作组织42个,正在筹备村经济合作组织67个。三是按照省市部署安排,有序开展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开展了202_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核查工作,预计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33289万元。四是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安排,制定印发了《无人机植保作业补贴实施方案》,起草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意见(讨论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完善。

  202_年4月正式成立了一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下发了《关于一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调整的通知》,全县34个镇(社区)食品药品监管所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运作模式,初步建立了镇(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了人员和办公场所,完善了规章制度。目前,35个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落实人员编制510名,全县279个行政村也落实了村级监管员,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总投资3280万元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已于202_年11月21日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组织的验收。项目的建成将对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日常监管方面,在蔬菜大棚基地、生猪养殖场、果业种植大户、果库对新鲜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主要消费农产品开展监督抽检,202_年以来累计抽样10600个,其中种植业8600个,畜产品202_个,合格率为99%。在种养殖基地、果库、超市、农贸市场开展例行监测,累计抽样3210个,合格率为100%。目前全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5个、绿色食品31个、有机农产品42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1个。

  (四)农业支柱产业果业提质增效。投资600万元,实施了一批果业项目,提升了果业发展能力。其中,投资100万元,实施了现代果业项目,建成高标准示范园666亩;

  投资1020万元,实施23000亩滴水灌溉系统建设项目,正在进行进行招投标工作;

  投资3030万元,建设储藏能力64×130吨的果品冷藏库群1座,并配套建设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生产流水线一条,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投资1000万元,用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海苹果试验站建设,正在进行楼楼内装修和土地平整。严格落实矮化苗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群众建成高标准苹果密植示范园33109亩,共计兑付果业发展扶持资金732.3万元。大力推广“土专家”问诊服务模式,逐村指导贫困户抓好果园生产。特别是7月份遭受低温霜冻灾害之后,组织果业技术干部和“土专家”技术服务队,指导群众采取保护剩余花、强化授粉、加强肥水管理、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运用夏剪措施防止树势过旺等措施,做好灾后救助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截止目前,开展技术指导720次,服务贫困户6100多户。

  (五)短平快“小众”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群众发展豆类、紫苏、花卉苗木等小众产业。目前,种植花椒45300亩。在际厅、热土夺、睥萨尔瓦多等镇种植中药材11.2万亩,建成4800亩以上中药材产业基地66个,1050亩以上中药材产业基地58个。与宁夏三睥在主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一海中药材种植基地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对黄芩、黄芪、党参等6类中药材进行保低价收购。

>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与其它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相比较,农业生产利润率偏低,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同时,大多数农产品易受市场冲击影响,价格不稳定,出现增产不增收等情况,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近年来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整体来看,我县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决定了农业基础工程实施难度大,效果不尽人意。加之近年来己建成的生产便道、灌溉管网等设施因缺乏资金保障和日常管护,破损较为严重。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经济规模小,难以满足大型机械的作业要求,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

  三是农产品结构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调控,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生产量大,导致部分农产品有产无市,而高精端产品稀缺,不能满足群众日益高端化的消费需求,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认证少,品牌知名度不高,以苹果、玉米、小麦为主的多数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农业产销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县近年大力发展苹果、畜禽、蔬菜等种养殖业,具有一定产品产量,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目前我县以苹果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依然主要依赖于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品牌认可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交易流通不顺畅,销售成本较高。五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稳定。一方面,全县农业科技发展总体能力不强,多数农业企业存在“靠政策、等技术”的现象,自身“产、学、研、用”链接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受缺乏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困难,存在亏损甚至退租的风险。

>  三、意见建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统筹并合理安排上级项目资金,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建设农机作业便道,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桃子品种升级换代为契机,利用水平矮化品种推广的有利形势,同步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滴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

  (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和劳务输转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仓储、交易等项目。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供销网点深度融合。鼓励物流快递行业中转站、收发网点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快递、物流成本,为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做好服务。同时,全面发力、多点开花,以点带面,打好“红色马栏绿色一海”这张旅游牌,让游客“没来时向往、来玩时愉悦、离开后回味”。凭借一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做优苹果品质,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有要红”桃子、桃子酒等系列产品打造成“一海游、北海游、三海游”的必尝、必带特色产品。依托一海县新农村建设己有的坚实基础,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精心打造成一批宜居宜业、可憩可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五)继续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盘活经营性资产,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推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和推广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202_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防范的常态化,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已全面恢复。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市局的领导下,柯城区农业农村局不断夯实“三农”基础,扶持出台各项激励政策,帮助农业企业纾困解难,促进粮食生猪增产保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进程,统筹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引导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保障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

>  一、202_年工作成效

  (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保障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自年初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积极作为,及早谋划,落实好全区粮食生产任务,以“五个到位”全力推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工作,即宣传动员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促考核到位、支持保障到位、社会化服务到位。202_年全区完成早稻播种面积1.09万亩,产量0.42余万吨;单季(晚)稻完成播种面积1.94万亩,预计产量1.025余万吨,全年水稻播种面积3.03万亩,同比去年播种面积增加了1万余亩,加上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旱粮面积,预计全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9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15余万吨,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全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全区目前存栏生猪1.6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835头,前三季度,全区出栏生猪1.29万头,分别占202_年生猪保供考核任务比例为108%、107%和43%。预计到12月底,生猪存栏量将达1.7万头。预计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2.97万亩,全区蔬菜总产量24.9余万吨,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工作任务。

  (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扶贫消薄成果显著

  根据《柯城区“打赢增收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区各部门、乡镇(街道)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工作,全区64个部门、16个乡镇(街道)3325名干部共结对帮扶5361户低收入农户,每月开展帮困走访,落实帮扶举措,确保低收入农户政策享受到位,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目前,四大扶贫领域攻坚任务已全面完成。一是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清零。报省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对象165户312人中,死亡3户3人,纳入低保52户83人,纳入低边5户16人。其他105户210人中,38户90人经走访核实后实际收入超8000元,67户120人通过公益性岗位、督促尽孝、就业帮扶、经济帮扶等举措实施帮扶完成消除任务。二是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治理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390户(C级368户,D级22户)存量危房已全部完成改造。三是低收入农户饮用水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安全饮水保障1451人乡镇上报已全面完成,名单外新增208人,也已全面完成。四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目标超额完成。214个行政村均达到经营性收入1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有76个,完成率为111.76%;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有24个,完成率为104.35%;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4个,完成率为100%。

  (三)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根据202_年度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任务,省级下达的56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指标以及市级下达的“注重把诗画风光带沿线村创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的要求,对照指标要求,加强村庄建设,补齐现状短板。

  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开展大范围、大规模、常态化的清洁行动,确保村庄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景观优美。多部门联合督查考评和美丽乡村骑行队志愿活动等机制,每月对全区各行政村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暗访检查,检查结果面向全区通报,反面典型及时予以曝光。扎实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垃圾分类方面,建成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10处,阳光房48处,“四分四定”村累计覆盖率90%,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方面,全区170个行政村污水管网、400余处污水处理终端已委托第三方开展专业运维,累计完成标准化运维站点建设167处,相关考核台账资料上传至农村污水监管平台;厕所方面,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9%,完成农村公厕改建提升362座。全力发掘西安高腔、余东农民画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将其发展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有效抓手,唱出新路子,画成新名片。目前累计完成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重点村改造5个,一般村改造28个,正在实施重点村3个,一般村29个,基本实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覆盖。

  (四)高效推进诗画风光带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全面推进柯城区“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完善产业布局,加强风貌提升。统筹省、市、区三级乡村振兴建设资源,综合规划古村落和风貌提升专项资金,引导精品村、特色村组团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片区,形成联动效应,以创促建,带动美丽大花园全面建设。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持续开展示范乡镇、风景线、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和美丽田园创建,重点提升2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庄17个,建成20个美丽新田园、2条精品美丽农业经济带(花木线、万坞线)、1个示范区(“一带两溪五沿线”),打造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诗画村落。截至目前,全区15个“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重点项目,已开工14个,开工率为93.3%,累计完成投资额8.7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额的69%。二是聚焦“一县一园”重点工作,打造精品工程。深化打造“柑橘+文化+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加快推进柑桔产业转型提升。通过落实柑桔产业转型发展扶持政策和贴息贷款,着力打造衢州椪柑区域品牌。目前,已完成投资0.58亿元,柑橘小镇初步形成了科研、种植、初加工和文旅三产联动的柑橘产业链雏形,在7月8日的全市“一县一园”综合考核评比中位列第三名。三是保质保量推进产业发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现数字农业向数字乡村延伸。柯城区农业大数据平台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已初步完成;航天智慧农业产业园已完成平整土地400多亩,航天研学基地开工建设,佳农果蔬智慧农业示范园,完成土地平整600亩,部分智慧柑橘大棚完成招投标。完成航天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开工入库工作,已完成投资额150万;下达第二批绿色先行示范项目11个,计划补助526万元;第一批绿色先行示范项目已全部完成,农业产业转型加快推进。

  (五)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的通道,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活权改革。围绕九华乡妙源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基础上,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启动九华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支持乡贤回乡路径,配套制定乡贤回乡资格认定体系。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帮扶村集体提高自身经营性收入,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将山水林田湖房等纳入农村资源交易平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三是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构建。全面构建柯城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站平台,完成土地产权、林地产权、房屋产权、宅基地、水利产权、集体股权、绿色期权等多项产权交易,完善柯城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职能,强化配套措施、工作机制和交易制度建设,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六)有效推进农房整治拆后利用,更迭乡村旧貌新颜

  今年以来,全区将“拆后利用”作为巩固农房整治成效、风貌提升、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的中心工作来抓,持续做好农房整治“后半篇”文章,对拆后利用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整治可拆后利用各类农房面积71.97万平方米,已利用面积为53.65万平方米,利用率达74.55%。一是通过举办农房整治拆后利用示范村评选“擂台赛”,从村庄的拆后利用、规划设计、资金拼盘、产业发展和资源转化利用、硬件基础和整体风貌、组织保障6方面进行综合评比,遴选出20个拆后利用示范村,集中资金、集中力量、一抓到底,力争实现农房工作“三个好”的目标。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结合村庄文化底蕴,形式多样化,成效实体化,切实推进相关工作。【信安街道沙湾村围绕赵抃文化经济主题,培育涵盖“吃住行游购乐学”全方位业态】。三是统筹资金,利用拆后空间建造停车场、公园、文化礼堂、“一米菜园”等公共设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衢化街道塔坛寺村通过村民自筹加村镇两级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外立面改造和庭院整治。既充分尊重了民意,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减轻了街、村两级资金压力。目前全村的外立面改造完成90%,庭院改造参与率达95%,家家户户的“里子+面子”都得到有效提升】。

  (七)持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收

  柯城区农业农村局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示范推广工作,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农特产业稳步发展。柯城区柑橘产业总产值达2.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其中温州蜜柑鲜销产值416万元,胡柚鲜销产值1240万元。椪柑传统方式鲜销4万吨,产值7200万元;出口2300吨,产值1800万元;通过互联网销售5000吨,产值202_万元;红美人、鸡尾葡萄柚等其他品种产值1800万元。本地柑橘深加工消耗鲜果1.1万吨(部分外地收购),产值6900万元,柑橘附产品产值3200万元,同时发展梨、桃、枇杷等小水果610亩。二是“三品一标”工作获得新突破。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3个、面积1740亩(正在新申报4个)。同时成功申报“七里茄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实现零突破。完成续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效带动了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开展省级示范基地、柑橘精品园与科技园创建。新建202_年度浙江省种植业“五园”省级示范基地——2家精品果园、1家特色菌园、1家放心菜园。并对柯城区河山昌桔岭家庭农场柑桔精品园等6个202_年度柯城区市级柑桔精品园成功立项,计划11月完成验收。通过组织专家评议,成功实施省级柑橘科技园区项目【包含柑桔良种选育项目、高品质栽培研究项目、健康土壤研究项目、植保无人机应用研究、科技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等内容】。

  (八)全方位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点缀美丽大花园

  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各级党委和政府号召,紧紧围绕“大花园”+“国际化”两大特色,积极推进柯城区九华乡村未来社区、余东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着力打造未来社区的柯城样板。【九华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以“人本化、生态化、科技化、融合化”为基础,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九华特色”为要求,主中心将九华未来社区打造成具有完整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生态型、智慧型、创新型未来乡村。次中心将萱草未来村建设成为国内首个以以“千年萱草传统文化+萱草花园产业集聚群+萱草花园艺术生活栖息地”三位一体的乡村未来社区。该项目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以人本化、生态化、融合化为内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有奔头、有吸引力、可持续的“强富美和安”的乡村大花园未来社区样板区,直接受益人数10000人,各类人才引进300人】。目前九华乡村未来社区规划已基本完成,万田乡萱草未来村建设出让土地56.59亩,合同已完成签订,九华未来村项目房屋已全部完成主体建设,九华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目前已完成省农业农村厅规划评审,正在开展项目设计,其他工作在有序进行中。另外同步推进的还有余东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该项目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建议书已获发改批复,专班也将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全区各责任部门统筹推进,目前社区内直力花镜项目和中国乡村美术馆已开园。

>  二、202_年工作思路

      202_年,柯城区农业农村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衢州市委“1433”战略和“3752”乡村大花园振兴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数字现代农业,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高效率发动产业发展新引擎

  以绿色示范、品牌示范、安全示范为导向,进一步夯实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基础,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向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升级,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谋划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路线。重点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拳”,深化种养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规模农业、数字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种养植业经济效益。根据“政府推进、规模发展、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推进柑桔、高山蔬菜、蓝莓、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特色种植片区。推进柑桔品质整体提升,创新本地柑桔品种,充分挖掘衢桔的观赏价值、衢桔皮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引入高标准、高起点、全产业链、绿色生态的生猪养殖场;持续围绕鲟鱼小镇、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鲟龙公司数字化建设开展工作,打造集研发、生产、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鲟鱼小镇,延长鲟鱼产业链。

  二是培育数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构建柯城乡村大数据资源中心,打造农业农村数字化工作平台,加快形成乡村信息资源“一张图”。健全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相关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乡村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服务和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扩大数字技术在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规模化种养殖基地等方面应用。优先选择柑桔、小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和鲟鱼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代农业智慧园项目,支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养殖工厂、育种工厂。积极引导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试点,重点建设航天智慧农业产业园和佳农果蔬智慧农业示范园,推动乡村智慧化发展。

  三是完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大开发、大整合,构建以“两溪”片区为核心、特色小镇为支撑、精品线路为纽带、景区村为基础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持续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打实基础、谋好项目,确保实现“1+3+2”的发展目标【“1”是建设一条一江水美,两岸秀丽,三溪灵动,四时皆景的诗画风光带,“3”是打造灵鹫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柑橘小镇、鲟鱼小镇3个特色小镇,“2”是打造九华乡村未来社区和余东乡村未来社区2个乡村未来社区】。结合灵鹫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3+2+2”的总体规划布局,加快中国汽车运动城、衢州奥陶纪景区、花彩小镇等一大批运动休闲项目建设,促进运动与农业、旅游、文化、教育、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打响“溪山田园运动柯城”品牌。推行“公司运营+集体自营+农户植入”的“张西模式”,探索美丽乡村从“建设”到“经营”的转型升级,以文化植入、产业培育为重点,实现乡村休闲旅游、民宿体验、农特产开发等深度融合发展。

  (二)高质量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坚持“两山”理念,围绕大花园建设,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升级行动,高质量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力争早日将柯城区建设成为“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是全面优化村庄人居生态布局。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和农房管控,推进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和农房设计,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绿则绿”的原则,规划布局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空间和绿化美化。加快资源转化利用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乡村闲置空壳房、宅基地形成的“空心村”和计划连片原拆原建的居民点实施综合改造、整体提升,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努力形成和凸显新时代浙派民居的风格。深化“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做好沙湾村、下蒋村、余东村、妙源村等精品村提升改造,加快美丽乡村扩面;同步推广“智多张西”村庄运营模式,以产业导入加快乡村活化。加快美丽交通走廊建设,将立春文化、运动柯城、余东农民画元素融入百里运动廊道建设,加快新建灵鹫山上山道路及通景公路等配套设施,提升常山港、江山港沿线景观风貌。持续做好农房整治拆后利用“后半篇”文章,大力推进“一米菜园”、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等特色做法,打造具有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的乡村大花园。

  二是全域提升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主要内容,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坚持环境卫生每月一督查一考评的常态化机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分四定”工作。深入探索复制垃圾分类刘坂模式,力争202_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全面开展村庄建设发展水平调查评估,查找各村在生态保护、宜居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点,全力升级诗画风光带美丽乡村,引导精品村、特色村组团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片区,形成联动效应,以创促建,带动美丽大花园全面建设。重点提升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打造一批特色美丽乡村示范点。

  三是全面传承发展乡土传统文化。遵照“抢救涉危建筑、保护重要建筑、维护一般建筑”原则,切实加强对古民居的修缮管理,对古道、古桥、古池塘等遗存进行有效保护,既注重保护好历史文化村落古建筑群的整体建筑,又悉心保全零散的建筑构建。在保护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使得重点村和一般村的古建筑及其他历史遗存得以大量修缮、修复。202_年重点村有万田乡下蒋村、九华乡九华村和航埠镇严村村,通过保护修复,将极大的改善村庄原有风貌,还原历史本底,凸显出柯城乡村的生活气息。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孝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传统曲艺、手工技艺、俚语方言、家风家训等一批具有衢州味道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文化记忆,全力发展西安高腔、余东农民画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 举办好桃子采摘节、橘子音乐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开展乡村手艺达人评选,发掘培养一批“乡村达人”“能人巧匠”“田间秀才”“乡土专家”等,推动乡村文化技艺传承。深入广泛地挖掘 “三头一掌”、“邵永丰麻饼”、衢州烤饼等乡村美食魅力,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韵味。

  (三)高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子

  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聚焦减缓相对贫困和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打好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

  一是全力提升农民素质促转化。深入实施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加强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快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东西部扶贫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就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骨干、提升一批专业技术干部,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把发展美丽经济与提高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村庄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乡土、乡贤、乡愁、乡创”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政策红利,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权能变现,有效激活农民资源资产,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工作机制,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向农村汇聚。加强余杭柯城山海协作,共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产销合作、农业技术协同发展,以打造山海协作“消薄飞地”项目为契机,不断促进农户增收。

  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总结脱贫攻坚期间工作经验,根据省级部门指导意见,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关于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大加快对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开发扶贫扶持力度,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指导员。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推广网上农博、农超合作、同城配送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通过入股分红、折股量化等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优化创业就业服务。开展低收入农户技能培训,提升低收入农户就业技能;增设公益岗位,并优先安排给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深入实施致富带头人行动,强化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开展低收入农户就业信息“点对点”推送。

  (四)高标准探索农村改革新机制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巩固“消薄飞地”成果,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围绕九华乡妙源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基础上,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村庄经营,实施好余杭—柯城山海协作“智多张西”项目,推行“公司运营+集体自营+农户植入”的“张西模式”,开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市场化运营改革,推广资源入股、现金入股、乡贤入股、村村联合、资本合作等股份合作模式,利用山海协作、村企结对、农业投资等平台创新“消薄卡”等经济发展机制,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开展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村庄经营承包责任制”,允许乡贤、村干部、经营主体参与经营,实施“交够集体的、留足农民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分成方式,可使用资源资产由村集体和承包者协商决定。完善组织制度,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治理制度、股权关系和资源资产使用监管制度,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级公司的股权关系,探索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确认、分红制度和股权权能活化机制,探索农户承包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股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三是巩固村集体经济消薄成果。对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开展“回头看”,及时对消薄不稳、容易“返薄”的村进行排摸识别,逐村加强帮扶整固。对年经营性收入5-6万元的村,要开展集体经济收入动态监测,加强项目帮扶,防止“返薄”。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推动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202_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产业素质和农民收入水平,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2万亿斤。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将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实行特殊保护。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在377个县整建制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广节本降耗增效新技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优粮优价促增收”系列活动,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后服务体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探索建立主产区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

    (二)优化产业布局,产需结构平衡水平稳步提高。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累计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万亩,粮改饲、粮豆轮作试点面积分别达到1300万亩和1000万亩。推动生猪布局合理转移。引导地方合理划定禁养区,累计调减南方水网密集区生猪存栏2300万头,生猪养殖向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明显。加快奶业转型升级。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支持32个奶牛养殖大县开展整县种养结合试点,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促进渔业减量增效。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渔船“双控”制度,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3万余艘、“绝户网”90万余顶,创建402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三)调优品质结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多。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制修订1.3万项农兽药残留限量和农业行业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行动,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按标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建322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建设并运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开展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推进品牌农业建设。认定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召开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举办品牌农产品省部长联合推介活动,评选百强中国农业品牌。

    (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2_年在507个县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13家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支持756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宜居宜业特色村镇,202_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6200亿元。搭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启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认定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鼓励农村创业创新。认定1096家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开展支持“双创”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返乡下乡创业人员预计达到740万人。

    (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在10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在150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全国农药化肥使用量提前三年实现零增长。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96个畜牧大县整建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在143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100个农膜治理示范县,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创建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农业资源养护。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和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202_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2亿亩。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并扩大到1200万亩,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和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实施新一轮草原奖补政策,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推行河长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6万多个建制村推进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开展改厕及厕所污水治理试点。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2_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六)改善农业物质装备科技条件,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组建水稻绿色增产增效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江苏南京、山西太谷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启动“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开展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繁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150个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示范。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运营16.9万个益农信息社。

    (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和名录制度,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目前各类新主体总量超过300万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目前托管面积达到2.32亿亩。

    (八)强化制度供给,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推进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面积11.6亿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129个县开展试点,已有6.7万个村和6万个村民小组完成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推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改革,推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推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在东北四省区实施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合理下调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在797个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00个县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强化金融保险支持。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及基层网点,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截至202_年底,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在13个粮食主产省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支持地方开展“保险+期货”和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认定首批20个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立359个国家级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

    (一)农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经过两年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逐步调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但一般的低端产品供给仍然偏多,品质优良、特色鲜明、消费者青睐的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仍显不足,一方面大路货卖不掉,另一方面好东西又买不到。

    (二)农业质量效益仍然不高。我国农业体量很大,农牧渔、种养加各产业门类齐全,但总体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突出问题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农民卖的大多还是“原字号”、“初字号”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2:1,“谁来种地、谁来养猪”问题依然突出。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我国2亿多农业经营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规模效应不明显,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偏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偏弱。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拉大,部分大宗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四)农业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为了保供给,农业发展存在过多使用化肥、农药、地下水和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农业用水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据测算,耕地质量等级较高的1-3等面积不足1/3,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偏低;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量大,源头整治和过程处理起来压力很大。

    (五)农民增收压力依然较大。农民增收主要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者合计约占80%,但目前这两大支柱都增长乏力。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工就业数量大体稳定,但工资增速继续放缓,农民增收传统动能减弱。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扩面深化,改革红利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尤其是普通小农户增收渠道不多,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后一段时间,各有关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做好7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定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划定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202_年全面完成10.58亿亩划定任务。加强农田建设资金整合,改造中低产田,202_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2_年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2_万亩。加强粮食全产业链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职责,完善收储、轮换、动用机制,强化协同运作。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为重点,推进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和品质标准,规范农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研究制定新的化肥农药总量、强度控制目标,推进农用化学品减量使用。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国有农场按标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探索建立品牌目录制度,以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抓手,推介培育一批农业品牌。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编制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

    (三)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以减玉米、控水稻、增大豆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当调减黑龙江等寒地井灌稻,压减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籼稻生产,继续推动“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增加大豆、优质饲草料等品种。按照市场需求,有序调增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品牌农产品生产。推进以调生猪、提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继续引导生猪产能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重点的渔业结构调整。降低养殖密度,开展循环水养殖和零用药养殖技术示范,建设海洋牧场,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推进以发展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各地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条件。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继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以农村“双创”为重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启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积极发展共享农场、共享农庄,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

    (四)坚持科技支撑,补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短板。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重点和布局,突出研发节本降耗、绿色环保技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现代要素集成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新技术推广运用和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编制实施数字农业农村中长期战略规划,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出村工程,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五)坚持效益优先,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训100万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意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扶持小农户发展。

    (六)坚持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施产地环境清洁行动,继续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试点,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试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化农用地土壤详查工作,加大对贫瘠和污染土壤治理支持力度,202_年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扩大到3000万亩。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试点。强化草原生态、水生态保护。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资源台账等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粪便处理、污水治理、河塘清淤、村容村貌提升,开展厕所革命和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七)坚持深化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文件,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2_年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到300个,选择50个地市开展整市试点。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持续扩大“绿箱”规模。加大金融支农改革力度,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政策指导意见和考核评估办法。出台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意见,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启动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以稻谷、小麦为重点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