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毕业、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三、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
豁达。
(4)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4)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毕业、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三、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这散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四、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