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实用范文 > 精品范文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优选13篇

最新文章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一篇

1993年2月24日,在一颗名叫地球的蓝色星球上,又一位神奇的小巫女诞生了,她的诞生给这个拥有优良血统的家族平添了一分喜色。

她诞生以后,父母想让女儿继承各自的精华,所以小巫女便姓父姓,名母姓,这样,小巫女便在父母的期望中慢慢长大。

正因为这是一个巫师家族,所以在这个家族中,爱的形式与常人不同。在小巫女的成长中,母亲总是严厉的。每次小巫女的魔法没有学好,或者因为乱施法而惹了祸,来教训她的总是母亲,所以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妈妈了。而她的父亲总是慈祥的。每当母亲教训她的时候,总是父亲给她说情,还经常偷偷的给她买好多好吃的,所以小巫女最亲的就是他的爸爸了。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巫女,就一定要掌握科技与知识,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巫女所必须的魔法。

从幼儿园开始,父亲就教了她一种语言魔法―英语,小巫女对这第一个魔法爱不释手,所以学的很好,这也成为她以后学习必不可少的魔法。

后来,她又陆续学了乒乓球、羽毛球、古筝、国画、舞蹈等法术,这让她在巫女界也小有名气。

因为父亲是文学法师,所以,在这种熏陶下,她从小就喜欢文学,还曾在《武汉国际中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得过二等奖,多篇文章在“魔法报”上发表。

但是这些对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巫女立志要成为魔法界的超级魔法师,而她也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哦!

想知道这聪明可爱的小巫女是谁吗?

那当然就是我咯!

要想知道更详细的资料,请到人事部门9-9-9-9室查阅。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二篇

大河向南流陕西朝邑说今古

五十年前,黄河西岸有座名为“朝邑”县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撤县改镇,合并到陕西省大荔县。朝邑没有撤销前,是陕西最富庶的县。黄河冲积的滩地土质肥沃,耕作简易,产量较高,如不涨水就能稳定耕作几年,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朝邑沿河一带村庄广为流传着“三年不涨河,给狗也要娶媳妇”的说法。“黄河滩,粮油川。手戴‘大罗马’(手表),足蹬‘富士山(自行车)’”,这是解放初期对当地富裕生活的形容和夸耀。当地发生过城里女干部羡慕乡下的富庶,从而辞去公职下嫁农村的“怪事”。

撤县后,为了那片一望无际的大型水库,人们推倒了文庙、城隍庙,拆了木牌楼、扒了城墙。将有着历代名人题字的历朝石碑,连同那衙门口的石狮一并毁去。一座壮阔伟岸的历史名城,转眼间就成了一片废墟,当年那种种繁华,从此变成过眼云烟。

说起这座朝邑城,她东临黄河,南接渭水,西连洛水,北枕镰山。历史悠久,西周春秋时,为芮国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在朝邑县赵渡镇附近发现了“芮公鼎”,证实芮国的存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芮公鼎”因其器形优美,纹饰华贵,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古物展览会”,一去不返,至今还留存在大英博物馆。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秦穆公出兵灭芮国。

西戎之一的游牧民族大荔戎也被这里的沃野万顷、水草丰茂所吸引,沿洛河而下进入朝邑境内建大荔戎国,填补了芮国灭亡后的空白,他们在黄河滩地放牧牛羊,发展、壮大,并定都王城(今朝邑老城遗址南),大荔戎处在晋、秦两大国之间,无论晋秦是和是战,数百年都未危及大荔戎国存在,直到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秦灭大荔戎国,在黄河西岸置临晋县。

战国时,临晋县为秦、魏相争之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祭祀黄河神的河渎祠建在黄河西岸临晋,《史记》载:“水曰河,祠临晋”。人们认为在河神居住、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汉代,官方祭祀黄河神的地点仍然设在临晋。唐宋元各代官方一直没有变化,祭祀等级、礼仪级别相当高。河渎祠建在临晋(朝邑)是有缘由的,传说中禹凿龙门、巨灵神推华山导河、河伯冯夷溺亡之地均在此区域,加之此段黄河接纳渭河、洛河,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摆动也较为频繁,故人们认为在这最有灵性、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

秦汉后临晋县名沿用近千年,一直沿用北魏后期。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临晋为两县,西部为华阴县,隶华山郡,东部为南五泉县,县城位于朝坂原上。朝坂原,因原上以朝日射,层崖岸烟万状,故此得名。西魏文帝六年(540年)南五泉县以据朝阪改名为朝邑县,朝邑便在一千四百余年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伟名。

朝邑通三晋,在军事、交通等方面居于重要的地位。从西府凤翔至长安,沿渭河北岸东行,过洛河后经朝邑,从大庆关渡黄河东北而上过太原直至塞外,这条贯通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东北边塞的“国道”经过朝邑,为朝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不少。多了商贸交流,多了驿运站铺,朝邑也就多了繁荣茂盛。

朝坂原俗称老崖,老崖上有三寨子;南寨子、大寨子、北寨子。这三个寨子,明代《朝邑县志》就有记载。有的风水先生说,朝邑老县城的风水是风型。大寨子居中是风的躯体,南北寨子是风的两个翅膀。也有的风水先生说,老县城是龙型。北寨子是龙头,高高翘起,威武凶悍。大寨子是龙腰,似山似塬,稳若泰山。南寨子到紫阳是龙尾(紫阳就叫龙尾沟),地势蜿蜒,沟壑多变。

南北朝时,战争无休无止,佛教于是乘时而兴,一直到北周易代为隋,李唐鼎盛。佛教亦是前所未有的复兴。朝邑地处交通要道,寺庙众多且声名远扬,引得四面八方文人骚客趋之若鹜。饶益寺位于朝邑县赵渡新市镇,修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建十三层佛塔,塔高大而华丽,高耸原上,不远处黄河奔流而去,河水震人心魄。饶益寺,凭依着华山、黄河险要的地势,自唐宋以来,有名望的臣僚、有才华的士子来来往往,无不到寺停车,休息游赏。有的把名字题写在墙上,有的把诗句留在碑上,多得无法全部统计数目(金赵\《记》曰:左冯之东南逾三十里,县曰朝邑。由县之直南,林木蓊郁,小径萦纡。约有十里,有镇曰新市镇。有寺曰饶益,乃陕右之名蓝也。路当xxx要冲,枕山河之形势自唐宋以来,名臣贤士经由往返,莫不脱驾投憩于此。或题名于壁,或留诗于碑,不可胜数)。

南宋诗人陆游《游饶益寺》云:“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会当小住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饶益寺气势宏大,群楼高耸,崇阁巍峨,却在金朝屡遭兵火焚毁殆尽,前人石刻,往往埋没于颓垣遗基之下,金代伪齐新市镇市监赵\见此,就在瓦砾之间,搜获名公大臣之行记、诗刻,置之于“藏春坞”壁。此壁毁于元末。此后饶益寺虽然多次重建,但也未能恢复盛时模样。1958年后,更是将残余建筑扫荡一空。现在饶益寺所在地皆是农田,灰飞烟灭,踪迹全无。

除了饶益寺,金龙寺也是朝邑有名寺院,它位于朝坂原大寨子村东,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元年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贞观元年从太原返回时,夜宿长春宫。李世民梦见自己化为一条金龙飞向长安,飞腾时,后面紧跟着两条小龙,缠绕身边,李世民烦躁不已,转头咬死两只小龙。醒来后,他认为那两条小龙是他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化身。于是命令在长春宫旁建造一座寺院,并赐名“金龙寺”,作为皇家礼佛寺院。

金龙寺寺内建筑现仅存一座塔,塔原为金龙寺内的建筑,故名金龙寺塔。原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明末重建。塔高二十多米,塔身呈八角形,共有七层。今天塔内有一个砖砌的螺旋形阶梯,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此塔构筑灵巧,雄伟壮观。每层东、西、南、北四方各筑一小券门,用以远眺四方。塔顶眺望,天地豁间广阔,华山、中条山、以及八百里秦川沃野尽在视野之中,黄河、洛河、渭河三条河流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清朱斗南《金龙高塔》诗云:“塔耸金龙绕碧岚,唐初创建一名蓝。铃声振响行云遏,宝相高悬宿雨涵。八面庄严培土气,千层峻峭镇瞿昙。题名附雁当年事,取冀殊书圣泽覃。”南北朝隋唐时,除了修建寺院外。朝邑县还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长春宫,长春宫遗址位于朝邑镇北寨子村。长春宫为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权臣宇文护筑,初名晋城。建德二年(573年),因宫殿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遂改名长春宫。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隋文帝曾常驻此宫。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西入关中,渡黄河后,先驻于此,修养兵士,再取长安。唐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讨伐刘武周,唐高祖亲自至长春宫送之,遂后山东平定,方移行台于洛阳。以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大多亲自兼任长春宫使,专职管理维护长春宫。如开元八年,唐玄宗幸长春宫。以同州刺史姜师度兼长春宫使。因太原是李唐老家,但凡皇帝回家祭祖,必停留长春宫休息,宫殿使用频繁,自然要有专人看护。

唐末长春宫内建筑因战乱破坏。此后长春宫逐渐被弃,唐末五代初,朱温把首都从长安迁置汴梁,长春宫全废,明代诗人王传看到长春宫故址后诗曰:“长春宫殿无遗瓦,来往游人时驻马。垣堞推颓狐兔穿,耕犁不到如荒野。”今天长春宫已半为农田,半为北寨子村庄所覆压。但遗址的西围墙基础仍明显暴露,南边的两面残窑依然存在。

在老朝邑人的口头,常说的宋祠指的就是岱祠。岱祠又叫东岳庙、岱岳行宫、东岳行祠,是为了祭奠东岳泰山而建。坐落在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崖头。岳庙不知创建自何代,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御赐“崇佑观”额,并重修。明进行大规模扩建。

岱祠地基洪阔、殿宇嵯峨,楼台峻立,据华原之形胜是一个宏大的古建筑群。岱祠文保员李润仓告诉我们,岱祠是道教在同朝(同州、朝邑)一带的一处大型活动场所之一,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老爷黄飞虎的生日,有庙会,庙会之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老朝邑人李润仓说,新中国建国初,岱祠保存基本完整。但因当地农场棉花种植的兴盛,在岱祠兴建了朝邑棉绒厂,棉绒厂一直占据岱祠,拆毁庙宇,用旧砖瓦建起了厂房、职工宿舍,使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搬迁时又把原有的两套殿宇拆毁了。李润仓妻子指着一片能看到底部厚厚的老砖,只剩下地基的废墟说,这就是他们留下的成果,十分可恨!

整个岱祠,留存下来建筑只有岱祠楼,它还被称为东岳戏楼,岱祠岑楼。它修建在岱祠正中偏南方位。它斗拱桃角重檐结构,庄严堂皇,巍然凌空。它高约17米。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里面四侧有通柱,东南角有木楼梯可上二层,二层置楼板,四周有格子门窗,出门便可以沿着外廊环绕观看周围的景观。下层戏台广阔收音,酬神赛会演戏听唱响亮,有余音绕梁之感。1934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临自拍照鉴定,确定为古建筑的研究重点对象,并对它推崇备至。

朝邑县最初县城朝坂,因其地势较高,交通有所不便,于是把县城搬迁原下。朝邑县新城修建最早追朔到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申润开始筑城,到成化三年(1467)竣工。城墙周长四里,高一丈五尺,护城壕深,宽各一丈,此后时有修葺,朝邑县离黄河有段距离,但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泛滥,竟然西移十多公里,紧靠当时朝邑县城东门流过。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年)秋,因天降大雨,连日不断,黄河水涨,水漫城墙,而使西、南、北三面城墙倾倒水中。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县王兆鳌再修。这次工程浩大,有五大城门,东曰临河;西北曰金汤;西曰镇羌;南曰望岳,即望西岳华山;北曰迎恩,因其官道在北。因每到秋雨连绵之时,常有河水漫入东北南三城门,使得西城繁华,其它三城门就显得冷落。

清中后期,朝邑不仅饱受黄河水患之苦,在光绪三、四年更遇见罕见的旱地,连富庶的朝邑黄河滩地也几无收成。大荔,朝邑人饥死过半,大荔城东掘有万人坑,大、朝两县人口由41万多人,减到19。2万人。朝邑县赵渡人阎敬铭是当时的户部尚书,他是一个善于理财,深有远虑的人。对于如此惨状,他有了丰年储存粮食以备荒年的思想,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义仓修建工程从光绪八年开始,一直到光绪十一年才修建完成。动支白银三万余两,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朝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活人无数,为阎敬铭的深谋远虑,所以朝邑以及周边一带的人都受益匪浅,阎敬铭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

丰图义仓位于现朝邑镇南寨子村。坐北向南,正中高处有楷书“丰图义仓”的石刻大字。仓外环有廊坊,院落宽敞,行车畅通。仓房两壁镶嵌有慈禧太后御笔“龙”、“虎”二字。此二字原置于阎敬铭祠前,是慈禧太后为阎敬铭亲自书写。

解放后,省、县文化和粮食部门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葺。丰图义仓直到现在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它现在是国家储备粮库。目前储存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产品,这里储存小麦最长时间可达10年。

从临晋县算起,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朝邑县重于走到自己的终点。1958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朝邑撤县改镇,原城全部拆除。镇迁到西边1公里的老崖上。当时叫“新镇”也叫“居民点”。朝邑县不复存在。朝邑境内计划大面积被淹,成为库区,大批居民要移民他乡。朝邑移民,有的远迁到宁夏,有的安置在省内渭北山原沟壑区。移民产生活条件很差,饮水非常困难,经常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担水,全靠天吃饭。玉米、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移民无法生活。

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降低运用水位后,原计划淹没地区,不再淹没。国家在黄河滩区兴建了农场,部队在库区建立了训练基地和农场等。这就为朝邑移民重新归家提供了条件。八十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政策,从地方国营农场和部队农场划拨土地安置移民,朝邑移民大多回到自己故乡。

至今一些老人坚持填写自己籍贯为“朝邑县”,还有一些老人坚持认为,既然大家回到故乡,当时撤销理由应不复存在,应该重新恢复朝邑县。但这必定这只是很少数人想法,再过若干年,或许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没有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朝邑县这个名称越来越陌生,也许只有前面提到的朝坂原上留下来的唐塔,残缺的宋祠,清代粮仓诉说着历历往事。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三篇

档案在许多人的认识里,是作为一种权威的文件而存在,它是触不可及的,档案记录了国家过去实行的大政方针,记载对国家有影响的个人的资料,它是政府权威的代名词。然而,孰不知,其实,更多的时候,档案却是我们普通百姓的挚友,它记录着我们最平凡的生活,关注着我们漫漫人生路上所走过的点点滴滴,你、我和他都曾在这里扮演过有区别但没有虚伪和浮夸的角色。

无论是考学校,还是找工作,无论是升迁,还是谪贬,你的档案始终与你相伴,形影不离。你只知匆匆走过你的人生道路,或顺畅、或坎坷;可你的档案却记录着你每一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为你留下属于你的人生记忆。也许,今天你只是触碰过那个密封还缠绕着细绳的牛皮纸袋,未能窥探纸袋里的档案信息。可是当你老了,有一天看到属于你的档案,翻开那巳经泛黄的档案册,你一生的峥嵘,骄傲、委屈还有那张你年轻时稚嫩的照片都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几十年的过往,有如电影般历历在目。那时,看着熟悉的名字,你必定心潮澎湃,因为那是你曾生活过、奋斗过、抱怨过的地方。一段段往事涌上心头,或许,你会想起学生时代你和那个他(她)未能续写完的爱情故事,想起那个纯纯的丫头、那个潇洒的少年。或许,你会想起就在那年,就在那个岗位上,父亲或母亲永远离你而去,回忆那种作为大龄孤儿的无奈。你人生的轨迹,你艰辛走出的每一步,在这张平凡的档案纸上,留下的不过是简短的文字,可却是那么真切。所以,档案不仅仅只是你变更工作所必须办理的一道手续,更是你人生的记事本。

我作为一个机关工作人员,从事办公室的工作。清楚的认识到档案对我工作的重要性,每份收发的文件、每份资料、每份会议的记录……都必须要做好登记及处理好后的分类存档管理,每当领导需要什么文件哪怕是几年前的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不至于手忙脚乱,可见档案管理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和有序。每当年终我看到一个个被整理的井井有条文件夹慢慢的占满了柜子的时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因为它记录着我工作的过程,也记录着我工作的成绩,是我工作进步最好的见证。

档案无时无刻地陪伴在每个人的身边。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每个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档案――出生证,到后来的学生手册、体检卡,都是档案。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一张照片一段录音,也可能是一张纸条一张贺卡,档案无时无刻都会产生,一段儿时的录像能勾起你对童年的回忆,一张感谢的卡片能让你记住帮助别人的快乐。档案是一种载体,存在意义并非是其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那些事,那一个时代。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四篇

我,妹妹,爸爸,妈妈组成了一个四口之家,温馨的家。

1号成员就是魅力无敌的我。我活泼,大方,爱做白日梦,总幻想着自己能够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婆。可是每当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把幻想讲给大家听,总会换来同学们开玩笑的一声嘲笑“白痴”。总的来说,我是一个可爱,俏皮的天真女孩。

2号成员便是宝贝无敌的妹妹。妹妹是我们全家人的宝贝,她从小体弱多病,虽然现在十一岁了,可是碰到稍微大一点的风雨就会咳嗽个不停,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3号成员是智慧无敌的爸爸。不是我吹,爸爸的脑神经真是太发达了。它的大脑运算速度快极了。我十分钟完成的奥数题,他两分钟就完成了。我与他比赛时,总是输得心服口服。

4号成员就是美丽无敌的妈妈。妈妈身高1米62,披着一头长长的秀发,美丽的面容赛过林黛玉,活像一个小仙女。每次我们母女三人出去逛街时,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三姐妹呢。

这就是我家,一个魅力无敌,宝贝无敌,智慧无敌,美丽无敌的四口之家。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五篇

龙交人和他们的文化园

早在前几年,人们一提起龙交,就会说起棋盘山、旺龙寨和龙交文化园。那会儿这三张名片已经是龙交的三个标签。

第一次参观文化园,是在20_年“槐花节”过后随市作协的作家们去棋盘山采风返回途中顺道而去的。去之前,文友们都说,不过是一个乡里建的文化园,估计没有多少看头,因为行程中有安排,不去也不好。没想到,当时安排了半小时参观时间,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还是忙着拍照、询问、观赏,没有人愿意走。乡政府灶上准备好了便饭,打电话催了好几回,参观的人才陆陆续续走出来。那天,一行人愣是把中午饭延迟到下午四点半。仅以一乡之力打造的文化园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档次之高,震撼了所有参观的县内外文友们。

前几天再进文化园,是随本县文学群文友们一同去采风的。我们有宽裕的时间看展品听讲解。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园,以它的清雅、广博、厚重,再一次震撼了同去的文友们。

说起建馆初衷,永东书记打开了话匣子。20_年3月8日,他走马上任龙交乡党委书记,同年5月,他和登亮乡长一同登上石楼屋脊棋盘山。登高望远,棋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大马坪徜徉的群牛骏马、“黄云耸秀”的秀美景色、还有诸多神话传说深深震撼了他。龙交乡是个山高地陡,道路崎岖的贫困乡,而且位处深山毫无区位优势,如果依托棋盘山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不正是龙交经济起飞的一大抓手吗?可转念一想,觉得仅靠此项产业支撑全乡整体脱贫似乎还有些势单力薄。

永东书记是唐朝名将郭子仪56代后人,他们兄弟三人在文化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石楼人称为“郭氏三杰”。老大永红是目前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老三永升办的“石楼档案”公众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所以他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文化气息,从上任那天起,他就思谋着要在龙交干一件很文化的大事情。一线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实干,既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方法,摒弃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才能给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全面脱贫的历史重任。

那究竟从何抓起呢,经过反复调研,他认为,兴产业、强基础,强化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扶贫应先扶志,强化文化软实力更需先行。于是他决定先筹建一个民俗文化展馆,从思想上焕发人们不甘落后,奋勇创业的精神意志。

13年到15年,他用两年的时间策划、收集、归类,做了很多筹备工作。20_年,“反腐倡廉”进入关键阶段,当时纪检委也着力推进石楼县的廉政工作,并把龙交当成一个工作点。这项工作激活永东书记敏锐的意识,他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从廉政文化入手,把廉政文化主题纳入了龙交文化园之中,使全园以“廉石”为核心,围绕中央、省、市、县廉政建设要求,从廉政传承、红色传承、民俗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品牌等主题入手建馆。使各种正能量在这里实现了空前的契合与凝聚。

20_年10月15日,县里举办的“廉政现场会”在龙交文化园廉政馆内举行,县委领导及各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龙交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龙交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其民俗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近几年,旧村改造,老窑洞翻新拆建,许多老物件扔了毁了实在可惜,再不保存就再也没有了。建民俗馆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后辈们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的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于是同年11月,民俗馆建成。馆内设置社交礼仪、红色记忆、乡村记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六个展区,四千多件藏品。通过图片与实物结合,让参观者在这里触摸到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让后辈子孙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强烈反差。

20_年又增建了教育馆、中医药馆、德馨馆、艺术馆。20_年12月,又建起龙交精神馆。

说到建龙交精神馆,永东书记深有感慨。他自上任以来,喜欢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每到一处,总是见不少村民“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整乡脱贫,就必须以“龙交精神”来激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经反复推敲总结,他们把龙交精神归纳为:”敢为人先,大气仗义,崇群同心,实干善成”这十六个字。20_年年底,文化园内廉政馆的部分展品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精神馆的建成,更加鼓舞激励了龙交人的干劲和斗志,他们上下齐心,精诚团结,为龙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龙交文化园规模宏大、展品数量众多,着实震撼了所有去参观过的人。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展品竟完全来自众筹,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

民俗馆内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展品:第一套人民币和民国时期的纸币。这件展品的所有者是当时龙交信用社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得知永东书记建起文化园,就把自己珍藏的这一套钱币拿了过来,可是这套钱币实在价格太高,永东书记不敢接受,最后达成协议:钱币在馆内展出,但所有权还归原主人所有。

文友羡慕颜回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酷爱收藏。他收藏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几乎当时市面上所有的香烟盒四百多件,其中还有不少未开包装的整盒香烟。20_年,去参观过文化园之后,一直想把自己的珍藏捐给文化园,这个心愿终于在今年二月份完成。

最让永东书记感动的是,民俗馆内三千多件展品,大到古旧家俱,小到生产生活用品、xxx挂镜,都是淳朴的龙交乡的群众们无偿捐赠,乡政府没有花过一分钱。还有一些展品是在外工作的龙交人听到龙交建起了自己文化园,也纷纷加入了捐赠展品的行列。现就职于山西省高速部门,老家在德义河的冯小云,把自己珍藏的精美根雕和奇石捐了出来,以表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园的支持。永东书记说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要说最费功夫和精力,还要数中医药馆了。永东书记说他在20_年刚上任去棋盘山时,正好碰上县卫生局的闫保平带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在棋盘山进行中药材普查,他当时还没想起要建中医药材馆,只是觉得肯定能用上,就委托闫保平同志把所采的药材给他一份。后来建起文化园以后,他觉得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应该挖掘和传承下去。于是,他就把采来的中药材标本进行装框保存,陈列到中医馆内。有一次,药材公司经理呼振国前来参观,深受感染,就问永东书记,需要他为中医馆做点什么?这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件中药材标本下面用小瓶瓶包装的实物中药材。

永东书记说,现在在龙交无偿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龙交人引以为傲的一种奉献精神并且这种态势有增无减,从刚开始的党员干部带头捐赠到现在群众主动捐赠。艺术馆的所有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都是他的亲戚朋友们免费捐赠。他的书法家大哥永红不知免费为他提供了多少墨宝;他朋友刘亚军把珍藏的已经装裱好的宋彬老先生的字无偿提供给他;渊虹抱来一大堆剪纸绘画作品。凡是熟识的、慕名的只要自己有适合的展品,都给他无偿捐赠过来。

淳朴的民风积淀,使龙交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发扬,为龙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交的小米核桃走向市场,旺龙寨休闲娱乐场建成,丰泰养驴场做大,蔬菜加工厂建成,龙泉酒进入市场,吕梁山泉进入千家万户,西红柿辣椒酱打出自己的品牌,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以棋盘山为主的旅游景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中……龙交乡整乡脱贫奔小康已指日可待,不再是梦了!

永东书记看着说的轻描淡写,其实建设过程极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难的问题。20_年初起建馆,最小规模也得十几万。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东西尽量就地取材,为的是省钱。那块刻了“廉石”的大石头,是他们修路时发现的,当时觉得形状奇特,状似元宝,就把他拉回来,倒立于大院内。“廉石”两个字是他大哥永红免费亲情所赠,就是刻字花了一点钱。其他方面是能省则省,能不花就坚决不花。好在所有展品都是无偿捐赠,要不以龙交一乡之力,很难做成这件大事。

第二难就是展馆问题难解决,要重新修建,没有个几百万想也别想。所以20_年他一上任,就开始思谋建一所属于龙交自己的文化园,只是苦于没有展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直到20_年才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建“龙交精神馆”也是如此,也就一直搁置。20_年,紧邻龙交的寨子村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原来旧的活动室空置,正好又提供了一个场地,“龙交精神馆”才得以完成,文化园内廉政馆的一部分内容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给文化园腾出一部分展柜,原先收藏的很多展品才进去民俗馆,找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难是展品的来源。原来想着老旧物件不好收集,所以永东书记号召先从党员干部带头捐赠,没想到龙交建起文化园的消息一传开,首先是龙交本土的群众纷纷把自家的老旧家具家什拿了过来,其他地方的熟人朋友,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也捐了不少。各方人士的倾力奉献,“龙交文化园”终于在黄土高原深处的这个山沟沟里亮相了。

文化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县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空白,还及时挽救了不被社会所重视的“乡土文化”,打造了一个集教育、欣赏与普及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古县建设精神文明开了一个先河,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另一方面为团结全乡人民、争为家乡做贡献起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加大了共同建设家乡的信心与勇气。

精神不朽,文化永存!愿龙交文化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成为我们全县人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六篇

黄河天晓照舟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小北干流段是指禹门口至潼关的黄河干流段,其段为陕西省与山西省界河。黄河出禹门口,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此段地形十分复杂,古时沿河在千沟万壑上开山修路十分困难,而利用黄河开辟的水上运输路线,运输成本低廉、装载量大、节省人力,所以黄河成为陕晋长途运输的主要的交通方式。古代漕船能够通过黄河沿着渭水或者漕渠逆流而上到达长安。黄河的支流汾水也能通过黄河向长安运送所需物资。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城,曾是秦、西汉和隋、唐统一王朝的都城,它们都通过黄河发展起相当规模的航运事业。虽然进入现代以来,黄河航运急剧衰退,航运量微乎其微。但黄河航运兴衰历史,对国家提出重振黄河航运的构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黄河航运起始很早。我们的先祖在史前时代就掌握了渡河技术,原始渡具极其简单,任何具有较大浮力的自然物都可用作渡河工具,人们腰系成熟凉干后的葫芦,就能泅水过河。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大量发现仿葫芦陶瓶,说明古代人利用葫芦舟渡河的事情是相当有效且久远的。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独木舟和筏是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水上运输工具。《易经・系辞》记载黄帝曾造舟在黄河航行,上面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能制造出石斧,并已能人工取火。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刳木为舟”就是制造独木舟的方法。用一根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其余表面均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没有泥巴的地方木材被火烧成一层炭,这时再用石斧来砍,这样火与石斧轮番使用,终于使独木成舟,浑然一体。筏是先民用竹、木或牛羊皮编扎而成。竹木筏,就是把几根木或竹捆扎在一起作水运工具。羊牛皮筏是把整张牛羊皮“缝革为囊”,充入空气,然后将若干个浑皮囊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独木舟载量有限,难过险滩,后来很少使用,而筏取材容易,制造简便,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急流过险滩,筏就成为黄河上被人们使用最久的水上交通工具,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

最早关于黄河小北干流大规模航运的记载是春秋时期。《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47年冬季,晋国粮食连年不收,晋国向秦国“借粮”,秦国派槽船运载几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水而下再溯黄河,横渡黄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今山西省新绛县)。运粮的船从雍到绛,首尾相连,络绎不绝(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此事被命名“泛舟之役”。春秋黄河航运主要靠船,船最初由筏演变而来,至少在商代,黄河上已经利用船来进行水上运输了,“泛舟之役”中的槽船已有运载百斛(万升)物品的能力。

秦统一六国后,也在黄河小北干流展开了大规模运输。《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秦朝“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同时让天下的人急运粮草,从黄、?、琅邪靠海边的郡县出发,运送到北河去,大概花费三十钟粮草能运到一石。北河即河套地区东、西流向的黄河,关东粮食车转船运,通过运河或济水进入黄河,逆黄河达禹门口下改作陆运,最后运抵北河一带。这种长距离的水陆联运,的确为前代所无,路途运输成本奇高。史学家常常以此当秦时暴政例子来讲述。

黄河在西汉是重要的漕运通道。《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年间(前128-前123年),河东太守番系用黄河小北干流漕运粮食。以往漕运在经过三门峡砥柱时耗损很大,在河东郡的黄河东岸开渠引黄河水溉田,每年可收得谷物200万石以上。这些谷物,沿黄河及渭水航道,船运至长安,以减少从关东漕运谷物的数量,大大减轻关东百姓的负担。

黄河在东汉时漕运运输方向发生重大变化。东汉以洛阳为都,关中不从事农业的人口大为减少。关中从粮食输入变为输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虞诩上疏,说到雍州(关中地区)之域“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东汉朔方郡辖境大致和秦代北河范围相同,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虞诩指出当时关中是为北边军事服务的军粮供应基地。这些军粮利用黄河航道漕运至壶口瀑布附近,然后陆运至朔方郡一带,供边卒食用。同样是通过黄河向北方转运粮食,东汉做法却得到史学家称赞,只能说这是学者对秦朝强加“暴政”符号而已,秦朝在河套地区驻兵和运粮,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维护中国统一和平局面,是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的,不能以此作为“暴秦”标签。

东汉后,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中国外,中国进入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时代,黄河上运输也多为军事服务,持续时间短。隋朝统一中国,黄河上大规模漕运就开展开来,黄河漕运是沿汾水将汾、晋、绛等地的几百万担漕粮,由汾入黄,由黄入渭,运到京师长安。如隋开皇三年(583年)大兴漕运,在河东的蒲州(山西省永济市)设置运米人丁,漕运河东及太原转来的田赋租粮至京师长安。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继续兴办漕运,在河东黄河边把粮食装船后,顺流南下至渭水口,再溯渭水而上至于长安东渭桥仓。《唐会要・漕运》记述:“河渭之间,舟楫相继”。

除粮食运输以外,唐代黄河木材漂运兴盛,黄河北干流,从北到南,常年有木材运输。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长安城营造用的材木,一般都是在黄河北干流沿侧的岚州(今山西省岚县,西邻黄河)和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邻黄河)一带采伐购运运往长安,它们都是利用黄河北干流漂流,到三河口再收拢转入渭水,溯流西上,达于长安。当时在胜州设120名“转运水手”,负责结成排筏,向下漂运木材。木材漂流可以散放,也可以结成排筏流放,对河道的要求很低,而能流放排筏的河道,不一定可以行船,如壶口至禹门口段,要跨越瀑布,且水流湍急,难以行船,排木却能顺利通行。岚、胜二州除了向长安供应木材外,每年还要向蒲津桥(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太阳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两座黄河上的舟桥,漂送一定数量的材木,用来修理、更换舟桥的脚船。

唐朝黄河运输费用是很低的,在《唐六典》中记载着转运租物时的运费,路运每驮一百斤,路程一百里,脚钱一百文。黄河运输百斤百里,上水十六文,下水六文。黄河上水航运只相当于陆运的1/6,下水相当于陆运的1/16。因此只要能使用黄河运输的地方,官府尽量采用水运物资。

唐末都城由长安迁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漕运又发生重大变化,来自山西汾河谷地粮食过黄河,再不转渭河西运。而运至三门峡,转陆运,再转黄河运至汴京。北宋仁宗时期,西夏不断攻扰陕西边境,陕西沿边常驻重兵防守,军粮供应多来自汾河谷地和关中,通过黄河小北干流水运陆转,送抵延州、府州等边地。黄河上漕运与边防守备密切相关,没有黄河上漕运,北宋就难以在陕北守备,就不能和西夏维持长时间和平的局面。

金国占据北方后,延续着北宋时期从陕西、山西运送粮食到中原传统,《金史・河渠志》记载:定国节度使李复造舟船运陕西粮食,自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西岸)沿黄河顺流而下,直抵湖城(在河南灵宝县西)。除军粮运输外,金xxx移都汴京(时称南京)后,宫殿、城市建筑用材,很大一部分来自黄河北干流沿侧。《金史・郑建充传》记载:“是时营建南京(汴京)宫室,大发河东(今山西)、陕西材木,浮河而下”。

明代沿长城一带陕北驻军的粮食供应,多来自山西、河南,很大程度依靠黄河漕运,但规模有限。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槽运发展达到顶峰。那时,黄河航运可以说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形成一幅繁华热闹、船来舟往、人声鼎沸的繁荣局面。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亲巡西安府,路过晋、豫,看到汾、渭两河直与黄河相通,而河南府(洛阳)居各省之中,水路四达。第二年康熙下旨,让截留漕粮,积储备用。若山、陕需粮,即可修造船只,由黄河挽运。接到命令后,陕西巡抚鄂海,就专门考察了黄河,以及渭河、汾河运道。黄、渭、汾航道得到相应的治理。鄂海还针对当时陕晋商旅一般宁舍水路而走陆路这一问题,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陕西所造船只是方头平底,无舵无篷,而水手又不善于操舟,延误运送时间所致。因此,他建议在江南雇人造船,练好水手,造出有舵、有篷、适合当地水性的船只,并令本地无论商人、百姓均仿此制造,练习操作。黄河小北干流运输大为改善,大宗运输接踵而来。

康熙四十二年之后,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陕西发生饥荒,曾挽运豫粮10万石,运至潼关三河口,分发至黄河、渭河、北洛河沿河各地仓敖,以赈济饥民。清代黄河上大宗运输除了粮食,还有食盐、煤炭、木材。陕西主要食用晋南的解盐外,还有陕北、宁夏、内蒙古的池盐等。它们每年通过黄河运输量非常大,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起,沿黄河内运的盐,每年500船,载1400万斤。煤炭运输也是大宗,乾隆时所修《同州府志》记载当时陕西水上煤炭运输情况说:“石炭,龙门内上峪口皆有,荒山绝壑,穿穴以出,负担驴骡,络绎于道。每岁十一月,舸?连尾上下,浮于河,由韩而?、而同、华,载以易粟,岁以为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傅应奎撰《韩城志》记载:龙门煤炭“每数十百艘连尾上下,自渭达于长安、?、?以西,载以易粟”,煤运相当兴盛。清康熙四年(1665年),陕西巡抚贾汉复豁免了韩城县的沿河津渡炭船税,鼓励航运事业的发展。

从晋贩卖至关中的生活、生产用品运输也基本依靠黄河。光绪《平遥县志・杂录》记载:“晋之炭、铁、枣、酒及诸土产之物,车推舟载,日贩于秦”。光绪《?(户)县乡土志》也说:“铁货,如铁钉,铁销之类,除自制外,由山西泽州、潞安等府,水运至河口(三河口),由河口陆运至户,每年共销六七万件。铁铧由山西河津樊村镇水运至咸阳,由咸阳至户,每年共销十万余叶。铁锅由山西水运来,每年约销五百口”。户县很多土特产品也通过渭、黄、汾水路运往山西省,如乌药(年销五六十万斤)、藕粉(年销20万包,每包14两),松柏枋板(年销七八百副)。光绪《华州乡土志》载:“其输入品则煤铁之舟,泛于河、渭,来自山西”。此类记载遍布关中各地县志记载。这些充分体现了黄河小北干流运输的重要性。

民国成立后,黄河航运管理分散于陕、晋、豫三省,管理杂乱无序。直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成立,黄河航运管理才走向正轨。李仪祉先生是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委员长,李仪祉在黄委创办的《黄河水利月利》中,对黄河航运写了多篇文章,强调了航运便利性。李仪祉说,陕北之皮毛,神木之盐,延长之石油,晋省之棉花,韩城之煤,都是黄河沿岸的物产,但苦于运输成本高昂,难以远销,应以黄河航运为根本,使得它们得以外销。

西安省城煤价奇昂,即转运不便之故。在李仪祉先生倡导下,陕西省组织从韩城禹门口以下,利用民船运煤,水程280里,三、四日达于三河口,再西溯渭河,至西安省城以北30里的草滩镇。溯渭河而上时,三船一运,装煤二三十万斤,极大缓解了西安城缺煤之苦。有人会问,为何蒲城、白水、铜川都有煤,西安为何不多用,而多用韩城煤?因此上三地,转运困难,运输成本奇高,韩城从黄河水运到西安每吨煤售价3。77元,而从蒲城运煤到渭河边,陆运每吨运费就高达4元多。后来为了方便运输,从白水到渭南渭河边修建一条轻便铁路,才使得运输成本大为降低。

黄河航运占据着关中内河首位,据上世纪30年代陕西省渭、黄、洛三河航运总量统计,某年通过对棉花、水烟、药材、牛皮、牛毛、茶、盐、煤、炭、煤油、布、铁、柿饼、食粮、杂货、京货、面粉、麦、麻等19种物品调查,渭河运输为5260吨,黄河运输为34784吨,洛河运输为3910吨。黄河运输量是渭河的6倍。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小北干流船运发展很快,建国初期,在潼关至禹门口一段黄河经营航运还是很繁忙的。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74岁老人雷昌乾回忆说,他小时候黄河南北通行的船是很多的,每天都可以看到。主要运送韩城的煤和木材,还有秋、冬、春季节,将韩城、合阳的一部分农产品,经由潼关船运至渭南交有关部门收购,然后转运西安。下水船都是装的满满的,上水船基本都是空船,逆水而上由纤夫拖曳上行。雷昌乾回忆,十数名或数十名船夫拽着纤绳,四肢着地,纤绳压筋勒骨,蹒跚而行。落滩是指大货船遇到浅滩搁置不能行动。船卧滩后,无论天气冷暖,船夫与纤夫们均要下水把沙石挖开,开辟航路。就算寒冬雪后,纤夫也要下水赤足拖拉,十分辛苦。

1962年关中内河航运管理处改为关中航运公司后,根据三门峡水库设想的发展蓝图,曾计划在潼关至韩城间开辟机船航运,并进行试航,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水路交通通往困难。试航未获成功,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黄河小北干流段航运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变成停滞。1985年,恢复了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境内的航运码头,并对禹门口―潼关间的黄河航道治理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同时,建立了潼关黄河造船厂,试制适应黄河小北干流特点的超浅机驳船和钢质机动船,但均未获得多少成功,黄河小北干流航运仍然处于基本停摆状况。

时光荏苒,如今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业的发展加上黄河自身原因,使得如今黄河航运成为了历史。但古老的黄河航运无疑在陕西乃至全国的航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将铭刻在历史和时光的巨轮上,昭著丰碑。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七篇

我听到档案一词是小学升初中那会儿,那时没什么概念,只记得班主任在讲台上不停地强调:大家要把字写好,这张表要放进档案里,是要跟着你们一辈子的。于是,我脑海里出现一种神秘而敬畏的感觉便是对档案的最初印象了。正因为有了这种敬畏感,以至后来每每遇到填表的时候,总会有意识地关注是否需要存档的,似乎存档的东西总有某种魔力可以监督我的人生,因为它如实地记录着我的成长轨迹与人生路程。就这样,xxx个人档案xxx便成了我跨人档案世界的第一道门。后来上了大学才开始明白,档案其实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甚至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渐渐地我对档案便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神秘与敬畏已经不再只是当年单纯地念顾着自己的那张表,更多的是从心底里对档案本身产生的一种敬仰。档案它是严肃的东西,它是一种可以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不容怠慢、不容篡改。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八篇

在我家里,有一份家庭档案。

搞档案是妈妈的本行,家里的各类资料都被归档了,整理得井井有条。空闲时,我们一家人经常翻翻看看,自有一番乐趣,一份感触。

我比较偏爱“美好瞬间—家庭影集”。看着那一帧帧照片,仿佛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屈指可数,且大多是一寸报名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爸妈年轻时的形象倒不错,可惜“包装”欠佳。妈妈曾戏称:那时,她夏天是白衣天使,冬天则是黑袍裹身。可不,白衬衫,黑棉袄的出镜率实在太高了,压根就找不到花衣服的影子!在这两本“黑白分明”照相册之后,便是如今的七八本“五彩缤纷”照相册了。尤其自从前年家里添了“傻瓜机”后,彩照家族更是日益壮大。里面有我在一些美景旁的留念,有爸妈在“东方明珠”前的合影,还有我们在改建后的名胜古迹的全家福……说也奇怪,这两年,爸爸妈妈的照片反而比他们年轻时显得更有神采了。是他们身上明快的色彩带来了生气,掩盖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吧。照片上的我们都像喝I甘露似的,笑容一张比一张甜蜜。

那本《家庭收支细目》也是我常“光顾”的对象。有兴致时,我还把数学课的知识活学活用,画张曲线表之类的符号来表示。收获之一是找出了近年来我们四人体重“突飞猛进”的原因—我家在“吃”项的开支直线上升,且突破了过去“肉禽蛋菜”的单一菜语,走向“多元化”。怪不得,年轻绰号叫“猴子”的爸爸很“不幸”地拥有了将军肚,我和妈妈的身材也被脂肪蛋白质壤充起来。这一切都得益于“菜篮子工程”。为此,妈妈不得不又在支出里添上一项—减肥用品。支出项目增加的又何止这一项!比如误乐吧,以前四个人逛逛公园看场电影已经是挺不错的休闲了;现在.我们可不再满足于此,买来录像机,请来一台音响,关起门来卡拉OK。还有,面对一年一个样的乌苏,我们还要定期去遣遭,认认路,免得将来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闹笑话。

家庭档案里,还有一本《家庭大字记》内容可丰富呢!譬如“住户篇”记载着我家几次搬迁的经过:xxx1995年,东郊二十平米……1998年,繁荣小区二室二厅……20_年,文心苑小区三室二厅……”《大事记》正逐年增厚,不久就得换一本新的了。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九篇

这是属于个人的空间,里面珍藏着欢笑与眼泪,还有诉说不尽的喜怒哀乐。

最牵动你的也许是亲情。有了亲情的滋养,你的生命才如此鲜活;有了亲情的润色,你的生活才这样宽广而美丽。亲情便是你成长中的阳光、雨露。

在你记忆中始终占着美好移交的,也许是对儿时岁月的眷恋,也许是对故乡老屋的思念。你墙根下、瓜田地头,下河摸鱼、上房爬树,听蛙鸣蝉声,看日出日落……故乡情,挥之不去的梦,萦绕于心的歌。

不断成长的你开始转移视线,于是你看:陌生人群的关爱,危难时刻的救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这些便是爱心,便是严寒冬日的暖和。

许多的情感交汇成汩汩流动的河水,奔腾在生命原野。

心中有爱,你便不再感觉孤独。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十篇

阳光,幽默,搞怪,如同太阳一般发光发热,这无非不是在形容你——成岱垚。在我的记忆中,你还有一个绰号——成太阳。

在记忆中寻找你的身影,你总是那么惹人喜爱,惹人发笑。记得那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下午,班队课悄无声息地来临了。你从门后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一人扮演两种角色,一会儿抱拳作揖,一会儿摆起官架子,一会儿察言观色,全心投入并卖力地表演,使得全班哄堂大笑,有的人甚至人仰马翻,摔倒在地,笑得站不起来,有的人笑得肚子痛,捂着肚子可还是拼命想要憋住笑。可你却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若无其事,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世界。

你的笑声,如银铃一般,时刻回荡在我们的耳际;你笑起来时,总是眯着眼睛,露出那洁白的牙齿;你的笑不是那种不拘一格的大笑,也不是那种坦然的轻笑,而是那种淳厚,朴实的笑,令人安心,令人情不自禁地扬起嘴角,令人也被这种氛围所渲染,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充满笑声。

如果你是火红的太阳,那你的乐观便是最明亮的一缕阳光;如果说你是一片森林,那你的幽默便是最挺拔的一棵大树;如果你是一汪清泉,那你的正能量便是最清澈的一滴水!多彩的性格组成了多彩的你,愿你永远像现在这样,生活在一个欢笑的世界,生活在快乐的世界,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

记忆中,你站在阳光下,大声呐喊:“我是阳光少年,成、太、阳!”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十一篇

档案,我是来向你道歉的,虽然你把自己深深的藏了起来,但我还是想对你说:“你是厚重的,是我们犯了错,让自己遗忘了历史,迷失在物质至上的浊流中,如同一具没了灵魂的肉体”。我该怎么向你道歉,你才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我知道,你会说:“是你们太势利了”!

我问他们,你怎么会变成这样?他们说“因为你是一堆不值钱的废纸”。他们还说,“整理和维护你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我在电视中,看到有一个企业,他们疏于管理你,一夜间你被大火吞噬。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你撕心裂肺的呼喊、仿佛看到了你为我们流尽最后一滴泪水。事后,很多很多人,他们想要将你找回,因为他们需要用你来办理退休手续,殊不知,你早已走远。

好多好多次了,我都想对你道个歉。他们说,你是脏的、是乱的、是有毒的。我说,你是存史的、是资政的、是育人的。你是智者,我们却这般待你,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后悔,后悔教会了我们发展。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十二篇

黄河古渡大庆关

黄河在数千年流淌迁徙中,漫漫的故道诉说曲折身世;茫茫沙土,埋藏着动人的故事。黄河古渡,见证历史沧桑,千年大庆关,诉说着发展变迁……

清王兆鳌《朝邑县后志》载:“大庆关,在县东三十里,春秋时为蒲关,战国时为临晋关,唐为蒲津关,宋改今名,关旧在河西,至明万历二十六年河溃岸西徙,关又居河东,今河西亦称新大庆关,巡检司税课局今在焉。”从志书中朝邑县县境图清晰可见新旧大庆关的位置。

古渡史话

大庆关,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xxx间的重险之地。追溯其历史,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年)始作浮桥于河,这便是临晋关最早的浮桥。

《史记・正义》载:“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在同州东渡河,即蒲津桥也。”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春正月,东魏寇龙门,屯兵蒲坂,造三道浮桥渡河。”

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桥自后魏讫唐初,皆横亘百丈,连舰千艘。”

《平民县志》有段这样的描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墙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今则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渚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唐玄宗《早渡蒲关诗》有“地险关逾壮”,描述了当时大庆关的盛况。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修建蒲津舟桥,与河阳桥、太阳桥并称“黄河三桥”。唐代以京都长安为中心,辐射值京畿四周的“近关”,四方驿站,以关布向。“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

宋太宗兴国六年(981年),黄河泛滥,洪水冲过堤坝溢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大庆关漫于河中,后来又移置新的关渡于黄河西岸。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蒲津关为大庆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秋,黄河大涨,冲毁蒲津桥。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修在河西。到了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庆关以北的一段黄河改道偏西南流,直通朝邑县城,大庆关遂被隔在河东,1934年又回到河西。大庆关本属官渡,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飘没无存,关渡渐废,改为农渡。”

初设关城

《平民县志》载“大庆渡口,孟明焚舟以报晋,李闯渡河以亡明,盖xxx交通之咽喉,关陕兵事之隧道也”,足见它是何等的重要。春秋时,大庆关所在地虽为xxx交通之咽喉,但在黄河西岸并未设城关。公元前631年,秦穆公派孟明视从此渡河伐晋。孟明视从此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大败晋军,史称济河焚舟。战国初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修筑临晋关于此。长久以来两岸并无桥梁,靠渡舟往来。昭襄王十五年,修建了临晋关最早的浮桥。

西汉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东出大庆关,攻克河内,俘虏了殷王邛。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韩遂据守潼关,曹操攻打潼关,久攻不克。于是,曹操从北绕道西渡大庆关据河西为营,进击马超,迫其溃退潼关。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萧宝寅占据关中,长孙稚等奉命讨伐,谋士杨侃说:曹操不走潼关,而渡河攻取大庆关。是因潼关是险要之地,守御已经完备,无法所施其智勇,不如从北边绕道进攻,渡河而西,攻破大庆关,深入关中腹心之地,必置叛军于死地。他建议采用此策平叛。此后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也取此计,建造三道浮桥渡河攻击西魏。

隋末,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攻取长安,也主要是由于大庆关守将的不战而降。

盛唐架桥

东魏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大庆关建造过浮桥,大庆关是沟通古时河北之交通要道。山西、河北乃至辽东一带物资均自此通过。《隋书》中说:“隋文帝开皇年间,诸州调运物资,河之南从潼关调运,河之北从大庆关调运,输运长安”。

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王朝又特别注重其山西发家之地,而旧的桥梁远不能满足需求。兵部尚书张说云:黄河上有三桥,蒲津桥是其中之一。而蒲津关是关中东北要冲之地,黄河东岸通行必经此道。旧的蒲津桥横亘百丈,桥下连接舰船千艘,船只用竹索链接。

但是竹索浮桥,不耐久,不坚固,每当春天冰雪消融,洪水塞川而下,就冲断桥索,破坏浮桥,阻断交通。这种现象每年都有。一旦出现中断,必定影响京师通行之路。对大庆关于沟通河北有着战略意义。

于是唐玄宗特颁诏书,任命兵部尚书张说总揽修建“xxx通衢”蒲津桥。既而,天下能工巧匠皆汇聚于此。工程于开元九年(721年)开工,开元十二年告竣。唐时,黄河经此分两股,主流靠东,两流居中处有“中城”一座,而蒲津桥就架设于主流之上,跨度大约360米。清王兆鳌《朝邑县后志》中:“铁牛在县东蒲津,唐开元十二年铸”,说的就是这件事。

新修的蒲津桥,以耕牛为模本熔铁为地锚,黄河东西两岸各置四尊铁牛,牛座下再铸六根铁柱作为铁桩,牛旁各立一铁人,牛尾施铁索,以系浮桥。中间两座铁山,一根穿孔铁墩,当铁索束于铁轴,经铁山而绕于铁墩,横杠串入铁墩之孔,推杠而铁墩转动,就会抻拽横陈河上铁索或松或紧,以使浮桥平稳畅通。

八尊牛与铁人加上铁山、铁柱、铁链等分散的铁构件,其用铁总重量当一百三十万斤以上!用掉了当时全国产铁量的五分之四。人们称其为蒲津桥“横亘百丈,连舰千艘”,“链如游龙,势若长虹”,成为维系京畿及北方边关重镇的天堑通途。

铁牛和铁人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宋人释普宁就称颂陕西铁牛,写诗言道:“骨格纯刚蹄角全,轩然鼻孔自辽天。不贪陕府栏边草,啃遍耕翻祖父田。”今日陕西大荔县范家镇,民国时期叫乌牛乡,乡属中有南乌牛村、北乌牛村,这些地名的来历,都是对铁牛的永恒纪念。

蒲津桥修建后,大庆关变得繁华起来。它虽然不大,但由于是xxx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所以城里也很繁荣。街道两旁,商号林立,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旅舍客栈,所俱齐备。虽然没有通都大邑那种纸醉金迷般弦歌曼舞的奢华,却不乏繁盛商城人物辐辏、熙熙攘攘的景象。《平民县志》有段这样的描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樯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

怀丙捞牛

北宋治平三年(1066),黄河水泛滥成灾,洪水冲击浮桥并,桥体冲断,大庆关漫于河中,后来又移置新的关渡于黄河西岸。大庆关四只铁牛被冲到下游的泥沙中。真定和尚怀丙应募打捞铁牛,他在两艘大船上装满泥沙,然后将船开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让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结实的绳子,潜入水底,将绳子绑到铁牛上,绳子另一端栓在船上,怀丙和尚指挥众人把船上的泥沙铲入河中,河底的铁牛依靠大船和自身的浮力,逐渐离开河底悬在水中。人们奋力划船回到浮桥处,将铁牛拖回原处,使两岸的浮桥重新连接起来。

怀丙打捞出三尊铁牛,周围人说打捞铁牛太简单了。怀丙生气地离开。人们按照怀丙的方法打捞剩下的一尊铁牛,但无论如何都打捞不上来,任由它沉入河底。但依靠剩下三尊铁牛,人们还是恢复了蒲津桥。

蒲桥被焚

蒲津桥,唐朝人视为永不沉没的大河桥。其后经历了500年的风雨沧桑,最终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金代末年,蒙元与金朝在黄河岸边,发生历时八年战役,史称“蒙金拉锯战”。也就是在此期间,河东蒲州城及河西大庆关遭受重创,鹳雀楼遭焚,蒲津桥被烧。

元明之际,人们毫无节制地垦荒,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那条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黄河,由于上游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于是再一次桀骜不驯起来。尤其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沿河一带历经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水患侵扰,河床很不稳固。

明初,大将军徐达曾重造河桥攻打大庆关,再取陕西,但不久浮桥即被冲毁。明代先后四次重修蒲津桥,但每次重修不久,就被冲毁。想再次在蒲津关造桥就成为了梦想。xxx间只有靠舟楫互通往来。

至于蒲津桥剩下的铁牛,朝邑历代县志均没有铁牛图,但文字记载铁牛地锚已在明代中期就沙淤,渐次俱埋泥沙中,不见踪迹。而河东岸的蒲州,据清代乾隆版《蒲州府志》,绘有一幅“城西铁牛图”。按图所示,此时黄河像是西移已久的模样,而泥沙已淤至铁牛策牧者膝盖部位。西边不远处书有“大庆关”字迹的牌楼巍然屹立,其后不知何时东岸铁牛也都沉入泥沙之中。

xxx年秋山西永济县蒲津桥东岸四尊铁牛清理出土,东岸遗物历1250余年,原貌依旧,与志书记载无异。因为老大庆关已位于山西境内,山西打算发掘西岸大庆关四尊铁牛。但是,由于千年铁牛沉埋泥沙日久,重见天日后即会出现风化现象。鉴于铁质文物保护仍是世界难题,国家xxx立即批示停止对大庆关四尊铁牛的勘探发掘,并做好已出土铁牛及附属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名关湮灭

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晋陕峡谷,由禹门口奔出,河床成了一片宽阔的河滩。由于枯汛交替,水流缓急不定,加上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变化,使得河流主干周期性东西移摆。这一自然现象,当地流传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修在河西。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大涨后,竟然西移到紧靠朝邑县城东,原来在河西岸的朝邑大庆关被隔绝在河东岸。大庆关关城就失去本身意义,于是重新在西岸修筑城关,另立新大庆关,恢复了河运往来。

新大庆关属官渡,也是当时重要渡口,闯王李自成曾于此渡河以亡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飘没无存,大庆关渡渐废,改为农渡。此后大庆关被称旧大庆关,因地缘关系,仍属陕西省管辖。

“隆庆改道”之后黄河西岸又逐渐形成一处集镇,称“新大庆关”。至清康熙时,新、旧大庆关已并称朝邑县东二镇。而原本设在旧大庆关的巡检司和税课局亦被移于新大庆关,后者同时又是朝邑县以东一处重要的黄河渡口,为当时东西往来于xxx之间的通关要津所在。

晋陕两省虽长期以来以黄河为天然界河,但是黄河不停摆动,引发滩地之争,边界纠纷不断。陕西的飞地“旧大庆关”就成首当其冲之地,边界的实质是土地利益之争。两边的争纠,一般通过民间协商或诉讼方式加以解决,但也时常发生群体性械斗,乃至造成命案。

康熙年间,大庆关、蒲州鸳鸯诸村(鸳鸯村,今属永济市栲栳镇)“屡以河滩争,动千百人,势若公战”,历时十余年。不得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初,清廷令同州知州移驻大庆关(原蒲津关),拨潼关千总一员驻王家庄,调解争地纠纷,防御斗殴发生。于是陕西州府“飞”到山西境内,然而这一“飞”,就飞了20多年。

民国十七年末、十八年初之际,冯玉祥督陕,陕西省政府呈文南京xxx,因黄河滩地众多,请求在朝邑县以东黄河滩地一带设立平民县,并以黄河东岸的旧大庆关为县城。很快,xxx内政部正式批准设立平民县的建议。此间过程似乎并未有太多的曲折,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

但是随后,山西省政府多次急电告xxx,请求暂缓设立平民县,说陕西在山西设县派军,严重“有碍晋政”。然而,山西的强烈反对,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陕西的进度。河西新淤之地全部归属于陕西,成为平民县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县设立后荒地开垦成熟,民众众多。当时的平民人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经历了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平民县建设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国初年以后,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进步,大庆关更失去应有地位,逐渐没了人气。《平民县志》描述新大庆关的荒寂,“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渚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1933年,老大庆关因洪水陷入黄河河中,被彻底废弃。建国后,重新改建新大庆关渡口,先属平民县政府管辖。1950年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后,改为民用渡口。后来随着黄河西移溃岸,渡口淹漫于河中,桥渡功能遂废。1958年为了三门峡水库修建,新大庆关附属所有建筑物也一并拆除,大庆关终成历史绝唱。

今天大荔县赵渡镇有大庆关村、大庆关风景区,恢复了大庆关古渡原貌,打造四座铁牛雕塑,成为沿黄公路上富于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线。

档案颂辉煌征文优秀范文 第十三篇

很多人可能最初都和我一样对档案不熟悉,觉得是一种高大上的、权威的文件的存在,与我们没什么关系,它是触不可及的,档案记录了国家过去实行的大政方针,记载对国家有影响的个人的资料,它是政府权威的代名词。然而,孰不知,其实,更多的时候,档案却是我们普通百姓的挚友,它记录着我们最平凡的生活,关注着我们漫漫人生路上所走过的点点滴滴,你、我和他都曾在这里扮演过有区别但没有虚伪和浮夸的角色。

无论是考学校,还是找工作,无论是升迁,还是谪贬,档案始终与我们相伴,形影不离。档案记录着我们每一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留下了属于我们的人生记忆。也许,今天我们只是触碰过那个密封还缠绕着细绳的牛皮纸袋,未能窥探纸袋里的档案信息。可是当我们老了,有一天看到属于自己的档案,翻开那巳经泛黄的档案册,一生的峥嵘,骄傲、委屈还有那张年轻时稚嫩的照片都一一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就会发现,几十年的过往,有如电影般历历在目。那时,看着熟悉的名字,必定心潮澎湃,因为那是我们曾生活过、奋斗过、抱怨过的地方。一段段往事涌上心头,或许,我们会想起学生时代和那个他(她)未能续写完的爱情故事,想起那个纯纯的丫头、那个潇洒的少年。或许,会想起就在那年,就在那个岗位上,父亲或母亲永远离你而去,回忆那种作为大龄孤儿的无奈。我们人生的轨迹,我们艰辛走出的每一步,在这张平凡的档案纸上,留下的不过是简短的文字,可却是那么真切。所以,档案不仅仅只是我们变更工作所必须办理的一道手续,更是我们人生的记事本。

我作为一个机关工作人员,从事办公室和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到了这个岗位上之后才对档案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认为档案岗位似乎有点冷冷清清,而且专业性强、工作整天对着那一堆堆纸既没有什么新鲜感、又没有价值,后来通过慢慢的熟悉这项工作,逐渐的接触档案材料,我才清楚的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每份文件、每份资料、每份工程材料都必须要做好登记和分类存档管理,每当需要什么文件资料的时候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不至于手忙脚乱,可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当年终我看到一个个被整理的井井有条文件夹慢慢的占满了柜子的时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因为它记录着我工作的过程,也记录着我工作的成绩,是我工作进步最好的见证,也是我努力前进的动力。

档案征文06-21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