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实用范文 > 演讲稿

演讲与口才:激励学生思考的五种问法

最新文章

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思维,而思维常从问题开始。那么,用什么样的提问方法才能激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思考呢?请看——激励学生思考的五种问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者精心设计一些不同类型、发人深思或富有情趣的问题,不仅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还能启迪思维,催人奋进。常用方法如下:
  一、激趣法
  兴趣是的老师。对枯燥乏味的抽象内容,可通过设问,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自觉参与问题的解决。如讲“一元一次方程”,老师问:大家想做猜数游戏吗?学生答:想做。老师说:那好,请你心里想一个数,把它除以2再减去3,把得数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所想的那个数。这样,很快就出现了对话的热烈场面:
  生甲:得数是5; 师:你想的数是16。
  生乙:得数是0; 师:你想的数是6。
  生丙:得数是-35; 师:你想的数是-1。
  学生感到神奇,老师说:大家一定想知道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当你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如此设问,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指路法
  《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对于较复杂问题,可按思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它犹如路标,为学生指点迷津,产生柳暗花明情境。如解应用题“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要减少15%,为了得到4250公斤面粉,需要多少公斤小麦?”为列方程,可作如下一些启发性的曲问:
  1。解应用题先要弄清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这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1小麦磨成面粉重量减少15%;2得面粉重量是4250公斤)这题要求的是什么?(需要小麦多少公斤)
  2。列方程需设未知数。这题设什么为未知数?(一般把“多少”改为x,设需x公斤小麦)
  3。明确已知和未知后,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由常识可知:小麦重量-面粉重量=失去的重量)
  4。这三个重量中,小麦重x公斤,面粉重4250公斤,失去的重量是多少公斤?(失去15%x公斤)至此便由方程x-4250=15%x解得x=5000公斤。可见,已知和未知间的“思路”,七拐八弯,好比“曲径通幽处”,而若干“曲问”,恰似一块块铺路石,让学生拾级而行,顺利前进。
  三、促辩法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促使学生争议,各抒己见,让真理愈辩愈明。如函数概念是个难点,不妨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c表示常数进行激问:既然y=c是函数,于是x=c也是函数。这话对不?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意见:甲方认为x=c是平行于y轴且距离为|c|的一条直线,而图象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法,故它是函数;乙方认为x=c中不存在y,即没有因变量,所以它不是函数。双方结论对立,肯定有错。进一步辩论发现,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乙方的新论点是,能画出图象的解析式并非都是函数,反例是x2+y2=1就不是函数,老师表示赞同并补充说:“画不出图象的函数也的确存在,如迪里赫勒函数
  d(x)={1,x是有理数,
  0,x是无理数,就是一例。甲方的新论点是,在x=c中y不是不存在,而是隐含着,从图象上看,该直线上的每一点都有对应的y值,因此对于函数定义中“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这一条是满足的。老师总结说:x=c不是函数的真正理由是“有一个x值是c却有无数个y值与之对应,从而不满足单值函数定义”。至此,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四、盘诘法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加之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说“这个长胡须的老头还是那个人的儿子”感到奇怪一样,搞不清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对这类概念,要始终瞄准其本质属性,从正与反、常与变、特殊与一般等方面,多角度设计问题,反复认识,展现滴水穿石情境。特别是反诘,有时更具说服力。如讲“相似形”,有人总爱画两个对应边平行的三角形来说明相似,这无意中给学生形成一种印象:两个图形对应边平行就相似,不平行就不相似。长此以往,“似”将不似,“不似”也似。对此,可设计如下的反问:
  1。宽度相等的黑板边框,其内外边缘的两个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2。边长不等的两个正方形,对应边不平行时就不相似吗?为什么?
  3。放大镜能把一个角放大吗?为什么?
  上述问题,只要用相似形的两条本质属性“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便不难判定。要是丢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条,就会缩小概念内涵(即扩大外延),便会把题中本来不相似的两个矩形当作相似;要是附加“对应边平行”这个非本质属性,就会扩大概念内涵(即缩小外延),而把题中原本相似的两个正方形也认为不相似了。对第3问,只需从正面说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是相似的,而相似形对应角相等,故放大镜不能把角放大。如此变着法儿地多次讨论,便能拨乱反正,澄清糊涂观念。
五、设悬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设计一些悬念式问题,可创石破天惊情境。悬念一经点化,学生无比惊奇,从而激起亢进,强化学习动机。如引入“对数概念”时,可先设问:设想用厚度为0。1毫米的纸,第一次摞2张,第二次摞成4张,第三次摞成8张,如此继续摞到第三十次,这纸堆有多高?
  有的说两米,有的说四米,胆的说:“最多有四层楼高。”可谁也说不准这230张纸摞起来到底高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计算。这时老师先用210≈103粗略算一下堆高约为108毫米,但这一亿毫米高度,学生仍感抽象。老师又通过单位换算并比拟说:这高度比11个珠穆朗玛峰摞起来还要高哩!学生不禁“哇”地发出一片惊讶声!老师郑重地说:估计是不可靠的,要靠数学计算,而对数就是数学计算的科学工具啊!学生顿时进入不可名状的奇境,而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迫切想要知道什么是“对数”和怎样运算的,也增强了运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去看世界、想问题的数学意识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