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通用7篇

最新文章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一篇

关于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城规142班 调查人: 杜雪妍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_年2月18日-20_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村落名称:河口村 所属省份:甘肃省 所属市县:兰州市西固区 所属乡镇:河口乡 行成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民居 传统商业 祠堂 驿站 防御 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二、河口村详细信息

>(一)悠久历史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其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的遗迹、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留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存。 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至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前河口为羌戎之地,自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派大将军霍去病统兵西征,兵众从新城津渡河(考证即现在的咸水村、岗镇村),由此,河口在西汉元狩二年要纳入汉帝国版图,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河口属枝阳县所辖。由于河口地处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 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 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依山傍水,是古渡又是古道

房梁上的木雕花鸟

古朴精致的门饰

偌大的花格窗户

>(二)传统建筑

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39处, 房屋200多间,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从村中心的钟楼往四个方向看,村子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方方正正,泾渭分明。从村子存在起,它的格局就像一张棋盘,留存的古民居如同棋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棋盘上。至今,依然诉说着往日的荣光。“看了河口村,便知道紫禁城什么样!”村里的老人总是这么自豪地说。 村里现遗存有古名居、古祠堂、古城墙、古码头遗址、碑文石刻、古树、四街八巷、四合院、张氏祠堂、清代纱灯等历史文物,特别是占地平方公里的河口老街区,作为兰州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的历史文化价值。 原古庄河堡,位于现河口村, 此城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200多米,按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的理念,筑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上可行人跑马、建有炮楼;城内建有东西南北四条街,东西街宽8米,南北街宽4米,街心建有钟鼓楼、卧桥,西街建有功名牌坊、普济寺和方神庙,北街建有贞节牌坊、张氏祠,东门建有张公

祠,南街建有张公祠和张氏天二三房祠,南门建有龙王庙、莲花山建有菩萨庙,东门外沿庄浪河建有三盘水磨坊。东西有各类门店20多处,设旅店、马车店10多处,普济寺前建有货运码头。城内民居多为四合院,都是明清式样的木雕板装饰,院内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建房,结构合理,长幼有序,很是合理。

>1、传统民居

古街两侧民居主要分三类,包括古民居,旧式民居和新式民居。其中古民居多为前店后院式四合院,多为砖木、土木结构,以平房为主,装饰以民清木板雕为主。旧式民居多为建国初期建筑,为砖木、土木结构。新式民居建于近几年,多为砖混结构,主房以二层为主,辅助房屋多为一层。

古民居——多为木土结构,清式木板雕装饰

——砖木结构

旧民居

新式民居——砖混结构,二层为主

>2、河口钟鼓楼

河口村(街)为了恢复河口老街的原貌,盘活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载体,于20_年,在原鼓楼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了鼓楼。这座新建的雕梁画栋,石鼓抱柱,古色古韵,沧桑厚重的鼓楼,成为了河口老街的一大景观。这座鼓楼,不仅恢复还原了100多年前的风貌,而且还保持了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古色古香的钟鼓楼

雕梁画栋,文化的传承

>3、张公祠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部将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宏的儿子逃到河口村,改名张献龙。为立下脚跟,张献龙拜访张家的族长,说自己要在河口买“一块牛皮地”。族长觉得一张牛皮那么大点地方无关紧要,就答应了,并立下了契约。不料,张献龙吩咐家人将牛皮裁成绳条,在河口村中心地段用牛皮绳条围了一个大圈,沿圈订上木桩为界。族长恍然大悟,却又不得不服。从此张献龙在河口村扎下了根。

这段故事,完整地记录在张公祠里。张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前门正中书“张公祠”三个大字,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4、砖雕门楼

清式雕刻的门楼显得古朴大方

>5、居民门楼

每家每户的门楼各不相同

>(三)生活民俗

>1、河口纱灯

从清朝中期开始河口村随着商贸兴旺发达,就盛行灯会。河口花灯会上有三种彩灯,一种是六角彩灯,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质框灯,还有一种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楠木做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这种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 河口也不是年年挂灯,父老乡亲们要根据年景的好坏来决定。挂灯之前,程序相当的严谨。要选会长,以便主持其事。到了挂灯的年份,一进入腊月,

人们就忙碌了,先是在街道上栽灯杆,拉线,搭建牌楼,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这时并不挂灯。正式挂灯到正月初八以后了,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在挂灯的同时,还要给周围的村镇“发牌”(送请柬 。

观灯之夜,人们要转灯,这是民间的一种讲究,据说转灯后可以消灾避祸,一年平安幸福。这其中,尤以西门外普济寺内的“菩提灯”最为独特。当这个外

形像极了菩提树,并由400余盏小立灯共同组成的“菩提灯”一起点燃时,下面 有人缓缓推动旋转,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火塔,无数的灯芯子缓缓落下,绚丽多彩,十分壮观。此时,大佛寺和东城门楼上,也各有一棵“铁树”,在铁树的叶子上置一铜制的立灯,全树燃灯108盏。这个数字也颇有讲究,包括一年有四季,有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等。

村民家保存完好的楠木制作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

热闹的灯会

>2、铁芯子制作技艺

铁芯子是皋兰流传广的一种汉族民俗文艺活动。

皋兰的铁芯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华北地区来凉州经商的人传入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铁芯子表达了汉族皋兰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传统民俗——铁芯子表演,是村里每年的大戏

>3、新年传统

贴对联,请门神,是家家户户的新年传统

>4、姓氏

河口人九成以上都姓张。但是,当地人却分得很清楚,有姓张的张氏,还有姓朱的张氏。而这姓朱的张氏却是皇族,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后人。

>(四)村落变迁

“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华尚有容。水陆码头衰去后,商家后代尽从农。”柳祥麟的一首《古堡商街》,写的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的变迁。 河口村市政公用设施基本健全,有一座水厂 村民自来水入户,排水为明沟排水,无污水处

理设施。沿街设垃圾站点,日产日清,统一由村委会拉运到填埋场进行简易填埋。街巷主要可以分为:主要街道、次级街巷、入户巷道等三类。主要街巷以开放式为主,有太阳能照明路灯,为沥青或水泥路,街道自然蜿蜒,视线良好,空间尺度宜人,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为日常村民活动的主要区域;次级街巷也多为开放式的土路;入户巷道为尽端式,空间尺度较为狭窄。三类街巷总体延续了河口村传统街巷的空间布局。用地划分较为明确且功能集中,不同

性质用地之间干扰较小。居住用地整体保持了一致的传统风貌,体型及色彩基本延续了传统状态,现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无论从技术、艺术、历史研究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河口村历史地段的绿地系统结构较为明显,分为院内和院外两部分,院内以居民自主规划的花坛、藤架、树池为主。院外自然随机生长的灌木和乔木,广泛分布于各街巷,以黄河岸边居多。

1958年,除民宅、祠堂外,其他建筑全部拆除。由于历史久远,居民保护意识不强,对原有院落居民进行了翻建,政府保护力度不大,保护资金投入少,剩余的民宅、祠堂保存一般,还存在逐渐毁损的危险。

20_年,河口村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列入兰州市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创新区项目,村上集资300万元恢复性整修了道路、古码头和黄河堤岸,西固区政府投资300万元修缮了濒危古民居。

在村委会的门口竖立村落的规划图

政府全力打造,希望河口古村成为陇上民俗一条街 (五 变迁的村落,永恒的问题

>1、居民走访

在走访河口村的过程中,河口村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村民的对话中,他们的对外来游客的热情和对村子未来的期许是内心油然而发的。我从村民们了解到,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村落的流逝,并已投资建设全新的河口村,重树河口文化。但是,望眼望去,村子街道旁几乎都是崭新的新民居建筑,村里的古民居寥寥可数,村民们对于政府的翻新工作也是痛惜却无奈的态度。“政府要翻新旧居,建设河口古村旅游文化景区,老人们也无话可说。毕竟,一方面是村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一方面,古宅确实摇摇可危,谁不想住上新房子呢?”一位村里的年轻人这样告诉我。根据和他的交谈中,我更了解到,如今村子里居住的大多为老年人,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几乎是一年才回来一次,所以对村子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原本以地为生的生活也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村里的人几乎都是在外做生意

谋生。老年人或许对村子有着巨大的热爱,但对于流逝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商业利益也是无可奈何。

>2、发展问题

经过一天对于河口村的走访调查,我发现这个崭新与古朴共存的村落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村落的消逝步伐或许是在政府的关注和建设中减缓了脚步,但是,政府对于村落的规划有可能会渐渐走向商业化的方向。在建设中或许缺少与村子真正的主人——村民的沟通。重修重建是出于重现村落全貌的好意,但或许过度一意孤行地以新换旧,会让真正有岁月意义的文化消失于崭新的现代文明中。

>3、理性思考——我的建议

保护古村落的意义就是留住消逝的中华文明,如果村落对原有传统的古民居大肆拆改,古村落的价值就受到影响,可能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保护意义。在我看来,村落的新建设是一种适当折中的方式。一定要让传统村落居民保持原始的、陈旧的、已成过去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并不可取,也不符合人们始终都在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本性,更不能剥夺农村居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虽然传统村落有文物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是文物。政府可以拿出一种特色民居的标准设计方案,农民按照这种特色翻建自己的新居,改善生活条件,应该享受政府补贴。这样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又使传统村落的风貌得以传承。

适当、沟通、并存,这是我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认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词。也希望在往后的建设中,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平衡,让我们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古朴的村落再次熠熠生辉。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浮梁茶叶文化历史

浮梁县在明代的茶叶生产逐渐走上衰落,但浮梁茶叶的生产也不缺乏精品,明代汤显祖在《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中就曾对浮梁茶赞誉:“今夫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系其揉者;浮梁之瓷,莹于水玉,亦系其钧火侯是足”。即使逐渐衰落,浮梁茶叶亦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可见浮梁的茶叶在当时还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时值晚清,浮梁茶叶生产又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浮梁开始研制生产红茶,浮梁茶在唐代之后再次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期的浮梁红茶重新达到了一个顶峰,产量与销售量都急剧增加,销售的市场极其广泛,甚至远销海外。这一时期的浮梁红茶以浮梁县严台村最具有代表性,严台村实际处于祁门与浮梁这两个红茶大县的中心地带,清代末年严台有茶园4000余亩,产量3000多担,茶庄7家,1915年,严台“天祥”茶号所产功夫红茶被国家推荐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太平洋地区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选,并获得金奖。从此严台茶叶更是名声大躁。浮梁县红茶在晚清民国时期产销量一直逐年增加,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浮梁茶叶由于受到战事的影响,产销逐渐缩小。建国后,浮梁茶叶的振兴十分迅速,短短数年间,浮梁的茶产业规模就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0年,严台红茶作为国礼庆贺苏联领导人xxx七十大寿。此时的浮梁茶叶在全国的茶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浮梁古村落与茶文化遗存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今天的古村落承载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活化石。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中,浮梁县有五十余古村落中发现茶文化遗迹,以严台、沧溪、瑶里、纗溪、勒功等乡村茶文化遗产最为丰富。20_年严台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村内的大兴油坊,是省内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油坊,此油坊主要生产茶油,内有保存至今的一套完整的清末民初时期的纯手工榨油设备。村北的制茶作坊现已经废弃,坊内目前只残留有当时生产茶叶的炉灶和相关制茶用具,当年赠予xxx的国礼红茶正是出自此作坊。村内目前存有民国四年纪年铭文的茶叶桶,桶上写有“民国四年江恒丰店办用”;严台“天祥”茶号所产功夫红茶所获得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现存于浮梁县博物馆。严台村的红茶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用脚制茶的特殊方式成为一大特色。20_年沧溪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沧溪现有茶园800亩,制茶、茶油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清末民初村内曾有6家茶号,村内现存有完整的茶商宅院,宅院占地面积大、装饰豪华,可见当时沧溪茶叶贸易的兴盛。村内现在也还保留有传统的制茶技术。纗溪村,古时是浮梁北部的古茶市,历史上的纗溪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茶园面积最大时有3000亩,产量900担,茶号数十家,茶商收茶后直接送上海出口。清末民初,村内有茶号24家,是红茶传入浮梁的起始站。纗溪村现存有大茶商汪腾蓬茶号防伪木刻印章及其茶号账本;并且在民居中发现有民国时期制茶的茶袋子和茶箱。浮梁的茶文化与古村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茶文化的兴盛造就了现今村落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量遗留的茶号和茶商豪宅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村落的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浮梁兴盛的茶文化造就了大量的富裕茶商,茶商大量建豪宅、开茶号、建茶馆、筑祠堂、建码头等等,持续扩大村落的范围,不断的促进村落的发展,吸引大量的人口扎根于村落之中。浮梁县的古村落与茶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在历史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村落”。

三、浮梁古村落衰败的原因

1.茶文化的衰落

古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浮梁县,但是伴随着瓷器贸易的急剧发展,景德镇的地位大大超过了浮梁县,从宋真宗时期御赐“景德”名,到元代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再到明清时期至高无上的御窑厂,无不显示着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崇高地位。在景德镇瓷业不断兴盛之下,浮梁的茶叶经济不可避免的走上下坡路。明清时期,徽州的文化急剧发展,徽商不停的壮大,徽商抓住茶叶需求猛增的楔机,在全国经营茶叶生意。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以贾代耕”、商人足迹“几遍禹内”的经济活跃之区;又是一个人才辈出,“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的文风昌盛之地。徽州文化伴随着徽商贸易在全国的展开,逐渐扩散到全国,徽州文化在这期间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如图五,浮梁茶文化区地处徽州文化区与景德镇瓷业文化区之间,伴随着徽州文化与瓷业文化的不断兴盛,浮梁的茶文化受到了两者文化的不断撞击,瓷文化与徽州文化就像两棵参天的大树,在不断的生长中“遮蔽”着浮梁茶文化的发展,正是这样的“遮蔽”,造成了浮梁茶文化的衰落,甚至一蹶不振。

2.浮梁古村落的破坏

除了茶文化的衰落,被严重破坏也是浮梁古村落衰败的原因之一,大量建筑和古遗物被破坏势必造成了古村落真实价值的流失。浮梁县的古村落破坏主要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落古建筑的私自拆除。站在高处俯瞰村落的整体面貌,新式楼房拔地而起,与周围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在浮梁的每个古村落都可以看见大量的现代建筑,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都是村民私自拆除古建筑然后重新修建新房屋。古建筑是古村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古村落的独特文化,建筑内的布局、雕刻等等更是代表着古村落独特的民风民俗,所以古建筑的私自拆除,就是一种直接破坏古村落的体现。二是古遗物的严重破坏。这里的古遗物主要是指古村落中的一些碑刻、书籍、墓葬等等。在对浮梁县古村落的调查中,古遗物的破坏随处可见,在严台、沧溪、瑶里等古镇的街巷中,随处可见把古碑刻当作铺路石,经过长年的磨损,碑刻的字迹已经辨认不清。除此之外,在对浮梁古村落进行实地的调查之中,发现村落内的古遗物数量很少,大量的古遗物都在近几十年被破坏。古遗物是古村落文化的见证,遗物自身同时也记载了大量关于古村落的历史信息,但是伴随着古遗物的破坏,古村落的历史信息逐步减少,古村落也失去了其历史面貌。

四、茶文化视角下古村落保护的措施

1.建设古村落茶文化历史馆

在浮梁的古村落中建设茶文化历史馆,目的是为了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物,展示古村落的悠久历史尤其是古老的制茶历史。20_年9月至12月,在浮梁严台村开始茶文化历史馆建设的试点,通过前期对严台村历史文化的考察和论证,终于在同年12月通过对茶文化历史馆建设的提案,正式开始建设茶文化历史馆,严台村茶文化历史馆紧紧抓住严台村悠久的茶叶历史文化,通过茶叶种植历史、茶叶产销历史、制茶相关物件以及制茶的相关技艺为主要内容,来展示严台村悠久丰富的茶叶历史和文化。伴随着严台村茶文化历史馆的建设,其他村落的茶文化历史馆也开始逐步兴建。浮梁古村落通过茶文化历史馆的建设,既加强了对于茶叶文化的建设,也提高了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大量古老的制茶器具进入村史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制茶的技艺在村史馆展示也让人们对此种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制茶技艺。同时茶文化历史馆也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提高其茶叶历史与文化的知名度,间接的促进古村落茶叶贸易与文化的发展,为浮梁的茶文化复苏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大浮梁古村落中制茶技艺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遗产保护中的重要组成,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的骨骼,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血肉,骨骼与血肉缺一不可。在目前的浮梁县古村落的制茶技艺中,以严台村的功夫红茶制作技艺最出名,此项目已经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用脚制茶的方法堪称一绝。在景德镇市所有49个非遗项目中,严台村的浮梁工夫红茶制作技艺是唯一入选的茶叶制作技艺。可见浮梁茶叶的制作技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浮梁各个村落间的制茶技艺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除了制作茶叶,茶油的制作技艺也是一绝,但是在申请非遗项目中却一直得不到重视。我们应该加大对村落中茶叶制作技艺的扶持,扩大与浮梁茶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重,对于浮梁制茶技艺的传承人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将浮梁悠久的茶叶制作技艺与浮梁的古村落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传统制茶技艺的复兴与传承来带动浮梁古村落的保护。

3.加强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复建

古村落是茶文化最重要的栖息地,是浮梁茶文化得以延续千年最重要的载体,古村落的消失就意味着浮梁千年茶文化的消失,所以加强浮梁古村落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要在制高点对古村落进行鸟瞰视线控制,要保持浮梁古村落的徽派风格,对严重影响或破坏古村鸟瞰视觉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近、现代建筑责令其改造或予以拆除。其次要严格控制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保持视廊连续通畅,在可见范围内不得出现有碍古村街巷风貌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之后要整理电线、天线、路灯等到处乱堆乱挂现象,采用地埋、管线等方式使之有序,不干扰整体景观风貌,同时也是减少火灾的有效措施。政府应派专人定时巡逻村内的危房民居,加强对于危房的监视,对于出现倒塌的危房要及时进行维修与复原,对于破坏严重有倒塌趋势的危房,要提前修补预防其损毁,政府部门对复原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严格监控复原的质量。对于村落内的古民居要区分等级进行保护,对等级高的建筑物要加大保护的力度和投资。对于浮梁古村落古茶号、作坊、茶商的宅地、茶楼以及其他与茶叶有关的建筑要尤其特别的标明,在每个建筑物门前要立详细的解说牌,对于坍塌的要第一时间予以复建。

4.重塑浮梁与徽州间的“瓷茶”古道(徽饶古道浮梁段)

浮梁与徽州间的古道一直是两地瓷器与茶叶的主要运输路线,古时景德镇的瓷器和浮梁的茶叶正是通过古道而逐步走向全国。根据古文献记载和数年的实地考察,目前可以确定徽饶古道浮梁段主要分两个线路,东线到达今天的安徽休宁县右龙村,北线到达今天安徽祁门县的闪里镇。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浮梁著名的古村落几乎都是沿着古道分布,每个村落的茶叶都通过古道输送到徽州。重塑这条“瓷茶”古道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将浮梁的古村落置于一种线性的、整体的保护,这种保护的方式有利于还原古村落的真实的面貌,单一的散点式的保护,会让人们忽略古村落在当时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重塑“瓷茶”古道,可以再一次发掘出古道周边村落的历史文化遗迹,扩大浮梁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将过去遗漏的古村落进一步的纳入保护的大范围中。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人们重走“瓷茶”古道,这样既可以让人们对古村落的重要作用和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古村落的保护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其实这两条线路的重塑不仅仅对古村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古代徽州与饶州间的经济、地理、人口流动、民俗风情等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加强古村落生态旅游建设,主打“茶叶”牌

古村落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旅游开发才是古村落保护的物质保障。浮梁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应该主打“茶叶”这张牌,目前在浮梁的各个古村落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都开始打造生态旅游。比如:纗溪着力复原浮北古茶市的盛况,引导游客感受纗溪过去茶叶市场的繁忙,了解当时茶叶贸易中的些许趣事,感受博大的茶叶文化。严台村着力打造“茶文化农家乐”,在村外的河道两边建设生态茶馆,改造大新油坊,让每位游客都可以亲自尝试茶叶的制作过程,在茶文化历史馆中深入了解严台茶叶的悠久历史文化,并有机会亲眼目睹严台制茶步骤的动态展示。严台还提供一部分茶园供游客亲自采摘茶叶,游客可将采摘好的茶叶拿到村史馆的动态展示平台上进行亲身的制作,制作好的茶叶以一定的价格买走。严台的生态旅游措施是将茶叶的历史文化、茶叶采摘、茶叶制作、茶油制作等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生态旅游建设的展开,既促进了浮梁茶文化的复苏,拓宽了浮梁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也促进了浮梁古村落的保护。

五、结语

村落是浮梁社会的缩影,是浮梁茶文化的博物馆。浮梁千年的茶叶历史文化都凝聚在浮梁的每个古村落里,我们惟有通过对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才能深刻的感悟到浮梁千年茶文化的真谛。也只有通过对浮梁古村落的保护,才能让千年的茶文化找到真正适合的栖息之地。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浮梁文明得以灿烂展示的平台,尤其是浮梁博大精深的茶叶历史与文化,更是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中逐步走上复兴。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三篇

古村落保护条例

第三章 保护和利用

第十五条 对古村落应当实行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古村落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的要求。 古村落所在地镇xxx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古村落保护规划,完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第十六条 禁止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古村落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公路、铁路、高压电力线路、输油管线、燃气干线管道不得穿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保护规划逐步迁出。(浙江)

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翻建、改建、修缮房屋,装饰、装修建(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要求,并报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由城市、县xxx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改建、翻建建筑物,因保持或者恢复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需要,难以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在不突破原有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且不减少相邻居住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办理规划许可手续。(浙江)

第十七条 经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古村落风貌协调区内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其色调、体量、高度、形式等应当符合整体风貌要求,并保证古村落重点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不受影响。

第十八条 镇xxx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对古村落内有损毁危险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并将普查登记结果报文化部门。

文化部门应当会同规划、xxx门根据普查登记结果,组织编制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并报本级xxx批准。

第十九条 市、县级市(区)xxx应当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实古建筑抢救修缮资金和古村落日常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

市、县级市(区)xxx应当建立古村落保护奖励机制,并重点支持和推动任务较重的镇、村的古村落保护工作。

古村落保护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监督。 第二十条 县级市(区)、镇xxx可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古村落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集体控股公司,具体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古村落的居民可以以其所有的古建筑、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采用出资、捐资、捐赠、设立基金或者租用古建筑等方式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古村落所在地镇xxx应当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制定古村落保护具体实施方案,按时完成古村落风貌整治和古建筑抢救修缮工作。 古村落风貌整治方案应当报规划部门批准后实施。古建筑抢救修缮应当符合文物、古建筑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古村落风貌整治和古建筑抢救修缮工作完成后,由规划、文化部门分别组织验收。 第二十二条 古建筑保护管理责任人自筹资金修缮古建筑的,市、县级市(区)xxx应当参照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给予贷款贴息、奖励,或者按照文物维修和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 古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保留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方式流转;或者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后依法出让,土地出让收益专项用于古村落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的方式收购古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产权。古建筑、房屋原住户符合宅基地安置条件的,各地根据实际,可以安排宅基地建房。

市xxx应当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制定古村落内的古建筑价格评估办法。 第二十四条 对非古村落内尚存的零星古建筑,经文化部门同意,并报规划部门批准后,可以迁移到古村落中实施保护。

村民委员会应当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古建筑的构件,用于古建筑的修缮。 第二十五条 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会同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制定古村落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

镇xxx应当制定古村落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六条 镇xxx应当统筹规划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对古村落内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鼓励古村落居民在古村落内居住,参与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享有古村落保护开发收益。

鼓励利用古村落发展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适度发展旅游业。

第二十七条 鼓励金融管理机构制定融资优惠政策,对古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古建筑可以依法作为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

第二十八条 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文化、建设等部门建立古村落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古村落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动态监测、年度评估意见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作为年度考核和评比的重要依据。

经动态监测、年度评估认定,因保护工作不力造成古村落资源破坏的,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警告;因开发利用造成古建筑和传统风貌、格局破坏性影响的,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发出濒危警示。

第二十九条 建立古村落保护监督员制度。古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应当聘请古村落保护专家、居民任监督员。

鼓励建立古村落保护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公众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三十条 市、县级市(区)和镇xxx应当每年对古村落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分别向市、县级市(区)xxx常务委员会、镇xxx报告,接受监督。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所在地县级xxx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保护规划,在核心保护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立统一的标志牌,标明保护范围。保护标志应当在保护规划批准后三个月内设置完毕。(浙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二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所在地县级xxx规划(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全面调查,对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立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物、构筑物的有关技术资料;

>(二)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三)修缮、装饰装修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四)规划、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对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使用人有保持原样和安全的义务,在修缮和改建时不得影响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其设计方案应当征得所在地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涉及到文物保护单位的,还应当征得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五条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拆除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由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xxx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范围内,拆除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由县级xxx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一般不得改变使用性质,确需改变使用性质的,产权人应当向产权所在地县级xxx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xxx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经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产权转让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自转让后15日内报所在地县级xxx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xxx规划(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同级xxx。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是家庭组织的普遍性。以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组织,是传统家族文化的外在构造。旧中国乡村家族组织星罗棋布,构成社会主体的外观形态。xxx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曾经指出:湘赣边界“无论那一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xxx对家族组织结构也比较清楚。“家族政治组织是祠堂。祠堂除族长外,还有刑长、传长。”他在广州主办农讲所时,还把祠堂组织及族政情况作为学员社会调查的题目。散布于四荒八野的家族组织本身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系统,其严密性超过不少社会系统,因而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xxx在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时指出,中国社会存在三种权力支配系统:由国、省、县、乡的xxx构成的“国家系统”;由宗祠、支祠及家长的族权构成的“家庭系统”;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以至土地菩萨及玉皇大帝和各种神怪的神权构成的“鬼神系统”。xxx使用“家庭系统”这一概念,并给予“家族系统”与“国家系统”和“鬼神系统”差不多同等位置,足见他认为“家族系统”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是族权压迫的严重性。这是人们颇为熟悉的一段话:中国的男子,普遍要受xxx、族权、神权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支配外,还受男子夫权的支配。“这四种权力——xxx、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xxx对“家族系统”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认为“家族系统”与封建压迫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族长为代表的族权,“借了祠堂公会,欺压各姓贫民”。族员唯他们之命是从,不能违反,否则他们就可以借祖宗的名义随意进行处罚。xxx少年时代在韶山时对此就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1926年他在《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族长和刑长等家族势力往往利用族规族训这些“被神圣化了的传统”压迫族员。“他们对农民常以破坏族规的罪名动以酷刑。祠堂对同族人很不平等,贫苦农民,妇女不能进入祠堂。”次年,他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再次列举了族权压迫严重的种种具体表现。他把族权形象地称为“四大绳索”之一,正因为这条绳索严重地捆住了农民的手脚。

三是族权与xxx的交融性。“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统治的方法,一是家法,二是王法。家法是地主阶级的家族政治制度。……地主阶级垄断了祠堂,也独占了国家。”在xxx看来,旧中国的族权压迫与xxx压迫联系紧密。地主xxx是一切权力的基干,族权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辅助力量。村落家族存在着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阶级。家族中的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了乡政,而且垄断了族政。家族组织大多被本族的地主豪绅所控制,族长多系族中的地主豪绅。把持族政的地主豪绅与帝国主义和军阀互相勾结,成为国内统治阶级与国外帝国主义统治的坚实基础。

四是大量族田的剥削性。旧中国村落家族普遍设有公堂土地,所占土地比例各地家族差异颇大。1930年xxx对兴国第十区,即永丰圩一带的土地占有情形进行调查,家族公堂约占当地土地总数的百分之十。同年,他在寻乌调查时发现祠堂土地所占比例比兴国更高。“寻乌公田多,成了各区普遍现象”。“祖宗方面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四。”xxx认为,这些公堂土地名义上是全族共有,实际为地主富农劣绅所公有。他们“把持公堂,从中剥削”。“公堂亦大部分是剥削主义。”贫苦族员使用族田交纳田租,向公堂借贷交纳利息。一方面是一个能将公共世袭财产变为私有财产的剥削阶级,另一方面则是一个毫无地位甚至最后都无权过问那些行使权力者的所作所为的佃农阶级。所以,“那些贫苦子孙往往闹着要分公田,同时富裕部分的子孙却反对分公田,成为一种氏族内部的阶级斗争。”正因族田历来不易被分掉,加上有助于扩大原有地产每年租金的积累,大量族田便为族权压迫提供了最稳固的物质基础。

五是小农经营的封建性。村落家族中各姓祠堂的土地及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主要是分散租给小农家庭经营。这种以封建所有制为基础、以农户为单位,在小块土地上耕作的小农经济,生产手段落后,劳动剩余率很低。一个村落,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世代相传,聚族而居。在xxx看来这种基本上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自然经济,不仅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而且也是包括族权统治在内的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它浇注了村落家族共同体的权威基础,因为家族共同体的成员要依靠共同体继续生存,这形成了家族共同体的某种聚合力,使血缘家族和宗法关系得以稳定,使家族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因此,xxx明确指出:“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如此)的基础。”

六是“家族主义”的危害性。村落家族的族员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属性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情感,有力地掩盖了家族内部的不平等关系。把血缘关系的伦理规范用于其它社会关系中,也最能掩饰这些社会关系的不公正性。所以,家族中拥有特权身份的等级,都必须本能地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特权。旧中国乡村社会中宗法制的长期延续,宗法家族观念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心理。被压迫者也易于接受血缘关系的伦理规范。xxx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注意到作为“中间阶级”的小地主和富农,往往利用“家族主义”蒙蔽威胁农民,阻止他们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当革命初期,中间阶级表面上投降贫农阶级,实际则利用他们以前的社会地位及家族主义,恐吓贫家,延长分田时间。”在中央苏区,xxx再次提出要注意“姓氏主义”的危害性。“一村之内,容易被地主富农以姓氏主义蒙蔽群众,不去彻底平田,彻底打土豪,这个意见可以注意。”

七是观念形态的狭隘性。在xxx看来,从农民方面来说,村落家族的经济形态滋育的小农经济所特有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也限制了他们的政治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xxx针对村落家族社区格局产生的“地方主义”对根据地党的建设造成的阻碍,曾经不无忧虑地指出:根据地的“社会组织普遍地是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个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说xxx不分国界省界的话,他们不大懂,不分县界、区界、乡界的话,他们也是不大懂的。”村落家族共同体生活在相对集中的一块土地上,几百年不变,这种稳定性与封闭性造成了农民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态的保守性,思想、眼界的狭隘性。“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农民的头脑被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变得保守和狭隘。

总之,民主革命时期,xxx已充分认识到村落家族文化与农村的改造、农民的解放关系甚大,由此出发,判定了变革的必要性。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重夹击是xxx变革村落家族文化的实践选择

村落家族文化作为一种体制与文化的凝结,在xxx看来,既不能在现存制度下通过改良主义方法得以改造,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变革,必须与社会总体的变革联系起来,在社会总体进行革命性变革的进程中,对其结构作根本性变革。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xxx坚定不移地以新的理想和新的意识形态,冲击这一中国传统而又牢固的社会形式。

一是推翻族长族权的统治。1926年至1927年,以两湖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把家族制度和族权当作主要打击目标之一。xxx曾以热烈的语言赞颂湖南农民打击族权的斗争:“农会势盛的地方,族长及祠款经管人不敢再欺压族下子孙,不敢再侵蚀祠款。坏的族长、经管已被当作土豪劣绅打掉了。从前祠堂里‘打屁股’、‘沉潭’、‘活埋’等残酷的肉刑和死刑,再也不敢拿出来了。妇女和穷人不能进祠堂吃酒的老例,也被打破。”家族势力昔日的威风扫地。这一进程后来虽没有保存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变革之后,族权再度恢复。但是,湖南农民曾经造就的局面,正是xxx的理想所在。在随后的革命进程中,他在把矛头对准农村封建xxx的同时,也无情地对准族权。土地革命中,相当数量的劣迹昭著的族长、房长、族款经管人被当作恶霸势力镇压了,其余的家族势力也受到严厉打击,祠堂被改作他用,族谱被焚烧,家族活动被禁止,族长族权的统治被推翻。

二是建立超家族的乡村xxx和政治组织。建立新型的乡村xxx,把家族成员组织在超家族的政治组织之中,是与推翻封建xxx和族权相对应的。农会、党支部、团支部、民兵营,贯彻的都是超家族体制的组织原则,不以血缘地位为依据,而以社会地位为依据。合作化运动虽然外观主要地具有经济性质,实际上也是乡村的政治重建。把村民组织在跨家族的组织,而不是分散的个体或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集团,本身意味着一种新型的超家族的权威开始形成。xxx强调合作社要注意经济以外的各项工作,也是意在发挥其行政性功能。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组织原则表明,这种超家族组织既是行政组织,且超出合作社组织结构,把家族成员纳入到更大的行政范畴中,也进一步限制了血缘关系作秩序依据的作用。xxx在世时,公社的基本体制一直保存下来,在乡村成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层组织。社会政治体制坚定地渗入家族共同体,并同国家权力相衔接,有着强有力的后盾,成为乡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权威。

三是废除家族祠堂土地所有制。xxx在20年代即明确提出,农民要完全推翻族权,还有待于经济斗争的全部胜利。因此,党在领导农民彻底推翻地主xxx后,应“随即开展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它经济问题。”土地问题的焦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家族祠堂土地所有制,铲除家族制度的物质基础。xxx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亲手制定的几个作为土地革命依据的“土地法”,都把没收祠堂族田作为主要条款。如1931年xxx中央提出的土地法草案和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都规定一切祠堂、庙宇的土地必须无条件交给农民。1947年至1952年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其根据是xxx中央1947年10月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6月公布的《xxx土地改革法》。两个文件都明确规定,在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废除家族祠堂土地所有制,没收族田族产,同没收的地主土地一起,平均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经过土地改革,以“公田”形式出现的族田被消灭。

四是建立超家族的集体经济组织。在xxx看来,要进一步消解密切家族血缘间联系的动力,打破“家族主义”和农民本位主义思想根源的乡土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经营方式。1944年xxx就提出:农民的家庭是必然要破坏的。要把家庭改造与群众运动联系起来。这种群众运动有脱离家庭远离农村的,“有当地不脱离家庭的群众运动——变工队及合作社。”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虽然各自出于多种考虑,但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发展一种性质不同于村落家族的生产组织,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原则,取消家庭劳动方式。统一经营的原则本身决定必须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合理配置建构组织,因而是超出血缘关系和家族体制的。从初级社到人民公社是一个组织规模不断扩张,“统”的范围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的进程。规模愈大,“统”得愈多,功能愈齐全,对家庭和家族的生产功能以至生活功能的削弱就愈厉害。xxx对“一大二公”的高度赞赏,对公社初期集体生活模式的肯定,1958年甚至有过废除家庭的思想,也清楚地折射出弱化家庭职能的意向。公社“生活集体化”现象被纠正之后,逐渐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原则并没有改变。xxx不允许“包产到户”,而“包产到户”势必强化家庭功能和家族意识。

五是用阶级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秩序依据。村落家族中血缘关系的复杂性模糊了阶级意识。xxx认为应通过阶级的划分,造成“村子里的阶级分化”,使农民“在斗争中有了共同的利益”,引导他们起来进行阶级斗争,促进阶级意识形成和上升。民主革命时期,xxx对农村阶级状况作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按经济地位划分农村阶级的具体标准。这种划分方法比血缘关系划分方法界线分明。按血缘关系,不同血缘的人只能属于不同群体。阶级划分方法则从观念形态上超越了血缘关系,不再依据人们在血缘关系中的地位划分每个人的身份。不同血缘的人可能被划分在同一阶级内,相同血缘的人可能被划在不同阶级内。阶级划分确定了一种新的秩序关系的依据。xxx一再强调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树立贫农在乡村的领导地位,也是以阶级地位作秩序依据的表现。xxx注重阶级观点教育,目的也是强化农民的阶级意识,促使其认识到天下农民是一家,宗族亲不如阶级亲,同宗同姓是分成阶级的,并非真正一家人。阶级意识的上升则意味着家族意识的削弱。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五篇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xxx会20_年工作计划要点》,县xxx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xxx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xxx”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 “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存的保护。比如琵琶岗村,20_年公布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还有200多栋清式风格的民居建筑,而目前仅有120余栋了,其中曾任辛亥革命先驱和领袖黄兴的秘书的肖志仁志士的故居,现在也在风雨中飘摇。

>3.保护措施不力。对传统村落,xx县至今没有出台保护抢救之类的文件,也没有根据《xxx文物保护法》、《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开展过执法检查,更没有专门组织或安排专人进行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对农村传统村落,特别是未纳入“申保”单位的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等文化遗存,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对盗窃古民居中的石雕、木雕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没有进行有力地打击。

>4.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住建、文物等部门向上争取了部分资金,县财政也拨付了一些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修复;但终因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大多数没有得到修缮。如,禾亭镇小桃源村,现保留着50余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均为青砖黑瓦木结构梁柱,采用对称院落式布局,从格局到装饰无不诠释着儒家文化的理念,是目前县内古民居历史较长、保护较好的村庄,极具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20_年,该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委组织部组织禾亭镇及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通过向上争取、整合项目等办法,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开展了对小桃源村古民居的全面保护和开发。但由于涉及水、电、路、危房改造、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达数千万元,项目挂牌招标时竟无人问津。目前只是镇里几名工作人员联合组建了一个公司在“小打小闹”,修缮了几处房子、种植了一片桃林,离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5.开发利用不够。全县的传统村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极为不够,基本上是乡村人文观光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且多以观赏建筑为主,难以看到雅俗共赏的“好戏”、听到独具魅力的“故事”,吸引不了客人,因此,来xx的游客旅游观光后大多只是概念式的回想,对出自xx传统村落的好景点、好故事、大名人很难说出个一、二,更谈不上二次传播。如下灌村,尽管近年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并组建灌溪旅游公司进行了运作,但由于仍停留在浅层面的参观游览上,状元文化、麻将文化、美食文化等未深度开发和利用,经济回报和带动效应都不及预期。

>6.宣传营销不透。全县的古镇、古村、古屋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历史文化名村下灌,进士门第西湾、桃源果乡三亩田、醉美莲乡大桑塘、最忆乡愁盘洞口、舜源福地九嶷洞、溪水瑶家牛头江等都别具风味,都称得上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又如,路亭村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祭祀文化,丁字街的红色文化,九嶷山黄家大院的建筑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夺人耳目,引人遐思。但由于对接市场传播不够,出了永州市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门前冷落鞍马稀”也就不足为奇。

>三、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其培育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不仅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面对xx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以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准备好旅游“大餐”,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机构。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领导,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为此,xx县应成立由县政府领导挂帅,住建、文化、旅游、国土、文物等部门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机构,并在各乡镇、街道确定一名兼管员,负责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接工作,统筹行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职责,解决这项工作有组织管、有人管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早在20_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xxx、财政部就以建村(20_)61号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传统村落保护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保护措施,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中央补助资金申请、核定与拨付等六个方面予以了明确。因此,我们应根据本县实际,制订出台相关制度,使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章可循。三是制订发展规划。象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样,县里应根据全县传统村落的现状,拿出一个5-10年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当前,首先要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全县乡村振兴的规划之中,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xx县的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当务之急应广泛深入地宣传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的共识。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要深入宣传新修订的《xxx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这“一法一条例一意见”要以永久的形式至少悬挂在已入选和待入选的传统村落里显目的地方,比如村委会或村宗祠门口的墙上。二是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加强正面引导。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宣传。结合县里的“乡村旅游节”,每年选取一个主题、选取一个村落开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传统村落,村村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保护扶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就政府层面,要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投入,既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向上申请专项保护资金,又要统筹整合财政项目资金。要设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经费,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实行专项补助;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区内的按原貌修缮房屋的村民,可参照县里乡村风貌改造的做法实行以奖代补,调动老百姓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就社会层面,要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可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基金,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鼓励企业、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可试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吸收社会各方合力推进,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营。在这一点上,贵州雷山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了使西江千户苗寨的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20_年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后,他们制定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这个“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共享机制“含金量”高:一是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额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20_年就发放奖金额为x万元。二是“人人有份,户户受益”。按照“办法”的规定,文化保护奖励费的发放以户为单位,受益多少取决于吊脚楼保护的程度和家庭人口数。20_年户均约为x元。三是文化保护费发放有严格的流程,且多主体参与。每年分上下半年各发放一次,全程都有村民代表参与和监督。在奖励办法的带动下,西江苗寨传统文化彰显出现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不断高涨。从20_年,西江苗族博物馆建立起有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村寨连续打造出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20多个苗族文化点。到20_年,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x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x亿元,分别比20_年增长了7倍和49倍;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x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传统村落的最大魅力在于那种穿越时空传递过来的文化气息,村落文化如果消亡了就不能再生了,必须高度重视村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开展好这项工作,既是保护的需要,更是利用的关键。当前,当务之急的一件事,就是要组织专人把传统村落里那些真实的、生动的、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记录整理出来。只有把那些最具特质的乡村文化通过挖掘展示出来,才能形成“看点”和“卖点”,才能提高利用的效果,进而更好地反哺保护、实施保护。在这一点上,贵州从江县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他们围绕传统村落的利用,打造了三个“七”的旅游品牌,即神秘有趣的‘七个一’:“一首歌”(小黄的侗族大歌)、“一支枪”(芭沙苗寨成年男人每人都配枪)、“一片田”(加榜梯田)、“一座楼”(增冲鼓楼)、“一副药”(瑶浴)、“一棵草”(换花草)、“一碗茶”(油茶);美味的“七个香”:香禾、香猪、香鸡、香羊、香鸭、香牛、香辣;独具特色的“七星侗寨”:美食侗寨“銮里”、斗牛侗寨“银良”、水磨侗寨“平求”、巧手侗寨“高增”、相思侗寨“岜扒”、农耕侗寨“占里”和大歌侗寨“小黄”。正是由于他们注重了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构建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品牌,所以从江拥有“七张名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中国双拥模范县”、“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中国香猪之乡”、“长寿之乡”和“中国侗族大歌之乡”,进而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千里迢迢去从江,三五天里游从江”已成常事。

>5.注重点面结合,突出开发重点。根据xx县的实际情况,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可注重“面”,但开发和利用可突出“点”。而在布点上,又可“南北呼应,连片开发”。一是打造“下灌—久安背—路亭”传统村落群。这几个村邻靠九嶷山风景名胜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其间不仅有悠悠的灌溪河、茂密的“原始次生林”、美丽的“十里画廊”,还有“云龙坊与王氏墟堂”、“久安背翰林祠”两处“国保”,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相距又近,极适合连片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下灌村飘浮于冷江与灌溪之上,山水相连,风光旖旎,龙腾虎跃,无论站在哪里都是一幅画;再加上1600余年的悠久历史,演绎了众多神奇传说和民间故事。状元楼、广文桥、洗墨池、四方井、石龟山等等,桩桩都是故事,处处都是文化。二是打造“琵琶岗—猫仔凼—小桃源”传统村落群。这一片的传统村落保护好,距离近,且各有特色,名字也很形象,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在开发利用上可遍栽果树,群养动物,让游客爬山越岭感受运动的惬意,摘取琵琶感悟丰收的喜悦,置身桃林领略“世外桃源”的怡然,逗玩猫、鸟感觉人与自然的和谐;信步街巷感慨文化的穿越。

>6.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利用实效。所谓战略投资者,就是指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能立足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前沿,想常人之所未想,见常人之所未见,谋常人之所未谋,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产业或行业发展先驱和龙头的投资者。这样的投资者,不仅能拓宽发展渠道,提升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产业或行业做大做强做优。因此,在传统村落的利用上,要想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和资金,就必须致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在这一点上,湘西凤凰县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20_年10月14日,凤凰县xxx与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湖南省凤凰县八个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合同》,以亿元的合同金额出让凤凰县八大景点50年经营权。依据合同,以经营开发凤凰八大旅游景区(点)为主的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_年1月1日正式经营,法人代表是叶文智。十六年来,叶文智和他的团队大手笔投入:仅前三年的营销投入就达亿多元,20_年又斥资亿元打造了风情万种的大型山水实景剧《边城》;大智慧策划:提炼出了“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这样情动人心的宣传主题,组织了“世界围棋巅峰对决赛”、“天下凤凰聚凤凰”等多个吸人眼球的营销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凤凰旅游业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游客接待量由20_年的57万人次增加到20_年的万人次,旅游产业经济收入由20_年的7430多万元提升到20_年的141亿元。实践证明,凤凰县xxx和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坚诚合作与坚辛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之所以能如此,按照叶文智的话说,就在于他们“在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规划和建设中,有创意,有手法,有眼光,有情怀地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并创造出新的东西留给后人”。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六篇

1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启示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是政府职责。政府要主导,组织古村落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建筑维修,基础设施配套,村民搬迁安置等。旅游经营可由市场运作,成立保护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国有控股、村集体控股、社会资金控股均可。为启动新叶古村保护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编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文体副局长专职负责,财政投入500万元/年,同时落实60万元专项管理经费(12%)。黟县成立遗产办,设专职人员编制,统筹西递、宏村的规划、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项。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行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并举。对于有保护利用条件、街巷肌理尚存、传统建筑较多的古村落,应该整体原地保护;对于散布在偏远村落不便就地保护或即将倒塌急需抢修的古建筑,可通过异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护;在保护措施上,可采取认租、认购、认领多种形式,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3)有效利用、文化传承。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晋商、徽商两大商业主流。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正是从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中得到延续、传承,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层面统领古村落保护利用,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美丽乡村、小康村、生态旅游村有机结合。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叶古村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建德市对新叶古村保护开发定位为“游秀美新乡村,览千年古建筑;体验耕读文化,品尝农家土菜”。寺平村在保护利用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获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等称号。

2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

1)政府主导。古村落历史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护利用必须政府主导,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工作,在处理好村民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利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

2)规划先行。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古村落的主题和特色,包括保护、完善、村民安置、旅游利用等内容,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一经确定,严格实施。古村落保护区内,村民建房必须报批后才能动工。今后的规划修编,也尽可能邀请原编制单位,以保证保护与利用思路、理念、技术方面的连续性。

3)科学保护。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保护利用中应注意古村落周边环境营造,尽可能的保护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对于需要新建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必须与历史建筑保持传承关系。

4)多元投入。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非单个部门、乡镇、村力所能及。针对财力紧张状况,可建立政府、部门、乡镇、村集体以及民间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坚持政府扶持、项目争取、部门协作、民间资金和村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合资金。

5)利益共享。古村落保护利用必须把村民收益纳入计划,让村民通过保护利用增收。可借鉴安徽黟县西递村、宏村经验,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村民以房屋、家具、古董等入股,每年从利益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古建筑维修和村民参与旅游的补偿。同时,可引导当地村民投资一些“短、平、快”的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办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馆、乡村旅店等,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主动参与到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让古村落活起来。

3对祁县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建议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 第七篇

论古村落的保护

我们从古猿人一直进化到人类,在不断进化,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随之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却让许多古人留下的古建筑等中华文化面临着消亡。古村落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让村民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光靠行政指令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要与之在多项认识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利益上达成一致。

仁化恩村、中山古鹤村、番禺大岭村、广州长洲岛等等,还有许许多多还并不知名的古村落,它们曾经的辉煌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只剩下了残砖败瓦,而由于后辈们并未认识到祖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古村落在年复一年被破坏。雕花的窗棂与屋顶的横梁不见了,门当户对不见了,老祠堂石鼓不见了,珍贵的木门被乡民们拆下来当柴火烧成灰烬,高高的花岗岩石柱被打断砌成围墙。农村赖以传承的根本,在一次又一次的旧房改造中被遗弃,在不断的遗忘。保护古村落是整个社会强烈的呼声,但是落到具体村庄上就显得微弱不堪。而现在大多数古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劣处境。环境方面,由于古村落的规划都是上百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即使外人对这种规划赞叹不已,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嫌弃石板路不平整,要全部挖掉铺上水泥路,他们会厌恶没有更好的垃圾收纳区域,现代生活中大量垃圾倒在村口甚至已经形成垃圾围村。甚至,他们不满意祖先留下来的祖屋,要全部拆掉再建起新式楼房。我们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有权处理先人遗留下来的产业。我们该如何才能保护好古村落呢,这是值得人深思的。

结合古村落的保护,弘扬乡土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研究古村落保护开发领域的新课题。适当的引入新村民机制,让一些热爱艺术、崇尚自然的市民购买改良后的古村落民居,或是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来维修、经营古建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加大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力度,形成社会参与古村落保护新机制。二是对有一定历史但规模较小、资源破坏较大,综合价值不高的村落,可以尝试移建加以保护的办法,即可以选择一块区域,把周边区域风格相似的房屋移建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建筑群,加以合理利用,使之能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从目前来讲,古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对古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能使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1994年诸葛八卦村旅游门票收入仅为2万元,到20_年已将近1000万元,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收入几项,村民就增收20_多万元。其间,村里投资5000多万元维修了村内的古建筑,村内的主要巷道也进行了仿古整修,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使古村落的景观环境与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村落民居、村落建筑、村落生态形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现代化与传统化、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完美结合。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