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接触诗,同头诗、绕头诗、数迷诗、拆字诗等。我们天天读诗,背诗,我们读《诗经》,我们读《论语》《大学》。
小时候,我们背诵《咏柳》,幼儿园时,我们背《静夜思》、背《春晓》。小学一到三年级时,我们背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而四到六年级,我们开始接触古诗75首,《论语》。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又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学而第一,你没有学而,你便做不成大事。正如孔子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改之。这句话体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无论什么人,他身上定有一些优良的品质,我们要去学习他的好的品质,从而改进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短处,见人不善就引以为戒,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宽广,有过人的肚量,而小人则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我们做人要和君子一般坦荡荡,和君子一般心胸宽广。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军队中的将领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男子汉的心志是不可能改变的。长平之战时,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说:“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如流水一般飞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孔子他一定从苍苍芦中走过,纵目万里霜天,他看见水中的“伊人”,他看见了苍寂中的一缕情意,于是他吟咏:“薕葭苍苍,白鹭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孔子是圣人,他和现代的哲学家们不同,哲学家们不再去乡村,去乡居,而是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喝着猫屎咖啡,他们不再深有体会,而是无端空想。也许,孔子便是这样成为那百分之一的圣人的吧。
他背在身后的手中握着竹简,在学堂里来回踱步,嘴里不断地念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很久很久以前,清晨的阳光透过被风吹起的布帘,微弱却闪烁着的光芒照在竹简上、照在书桌上、照在茶器上、照在少年的脸上,照醒了这位沉睡的少年。少年睁开眼,有点朦胧但充满激情的眼睛透出了对未来辅佐皇帝、管理一国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的憧憬,对现在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困难的不屑。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少年用自己的实力演绎了他精彩的人生,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用自己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今天,理想学子们将要迈出步伐去追赶孔子的步伐,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
理想学子们的队伍如长龙一般向向三孔胜地走近。我知道我离孔子越来越近了,离儒家思想文化越来越近了,离“君子”越来越近了。跨进了孔府的大门,这带有浓郁学士气息的地方就是孔子的家乡,也是我向往已久的梦想。
来到这里,我懂了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要从自己的利、害,想到别人的利、害,学会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午后的阳光在人影的穿梭中来到了我们身边,照亮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也照亮了镜头前的灿烂的笑容。
这次我离你又近了一步,当我再次梦到你时,你背在身后的手中握着竹简,在学堂里来回踱步,嘴中还在念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在孔子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即学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依据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1]微子。对于其他目的的学习,孔子是不赞同的:故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1]子张毕竟在孔子看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卫灵公从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只有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策略才是学习的正道,而学那些农事就偏离了学习目的。在分析学习的目的时,他曾颇有感触地强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子路可见,孔子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认为书读得再多,如排不上“为政”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学习是为了达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从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达仕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达过急于从政的迫切愿望:“诺,吾将仕矣。”[1]阳货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伦理基础。后世的许多读书人皆把读书视为是最神圣的事业,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阶梯。上述这些言论都体现孔子学以致道,学以治世的学习目的。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我想,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我们当代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应具备的。
一定就有人问:“为什么呢?”
敏,乃勤奋也。好,乃喜爱也。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你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成就。当你学习时,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必然的,有何“耻”可言。通过勤奋学习,会增长见知,提升自己;不耻不问,又会进一步地升华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况且,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公民谦虚而优秀,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将得到无限的发展。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那又怎样去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说起来简单而又复杂。
今日的郑国依然风雨凄凄。东门外的栗树虽没能使民战栗,但高大笔直的树显得驼着背站在一旁的那个腿比大禹短三寸的老头子格外矮小。他刚经历了陈蔡之困,听到丧家狗的评价,豁达地大笑道“然哉,然哉”,便挺直腰杆,继续踏上了征途。
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是一个另类。他所推崇的,是已经被霸主践踏粉碎的周礼;他所笃信的,是已经被世人割舍抛弃的仁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深信将周文化传递下去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为此他不惧桓魋之辈的刀剑,孤身在广袤的平原上洒下一筐又一筐土,要筑起一座大山。他隳三都,诛少正卯,十四年漂泊周游列国,所为的,是重建被破坏的秩序,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不义而富且贵,对他如同浮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顺便把巍巍泰山融入了人格,使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使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楚狂接舆高歌凤兮笑他,长沮讽刺他“是知津也”,桀溺否定他逃避恶人却不逃避社会的行为,丈人斥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连看门者都知道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怎么会还需要靠这些人来点醒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虽终生不得志,明知所做都是徒劳,仍以一人之力与时代相抗衡。虽然颠沛流离,坚毅的人格却从未改变。即使不再从政,他也坚持编纂诗书,倾尽所学教授三千弟子。他的谆谆教诲保存在《论语》中,两千多年来仍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书呆子。那股韧劲,便从春秋流传后世,万古长存。
崔嵬岱宗屹立如故,孔子与他的精神、人格也永远屹立于我们心中。
留下前年的文化,你站在历史文化的风口浪尖,让世人铭记。这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一个仁义、朴实但又影响深远的人,一个严于xxx的师傅。
留下举世闻名的春秋,你记录了历史。让人们了解到你的思想,即使转换了时空,他仍然青春永驻,经久不衰。你的后人,记录你的言行,谱成了富有哲理,至仁至义的论语。让我们了解在千年前的社会史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你讲述了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其地前往后人廉洁奉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用最简略的话语述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你告诫万千学子,要学并且思考。为后世之人攀登文学之峰确立正确途径。你提出了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造福了古代千千万万社会普通民众。你孔子,一个屹立在世界的人。一个,为中华民族声名远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一个,颠沛流离,却坚持传播仁义的人。一个,培养出无数建国人才的人。一个,推动世界文学、政治发展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孔子,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会以你为榜样。学会你的仁义,学会你的慈善,学习你一切一切的优点。勇敢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孔子,我们永远敬重您。
他要走了,让世人忘记他吧!
曾经,他是个身长八尺的年轻人。他擅长射箭,也好于此。把黑布缠在手上,取一支羽箭,弓弦紧绷,锐利的目光盯在箭靶上。“嗖”,箭就扎在靶心上。他还好仁与礼,在他的心中,有这样一个大同世界——老人有所依靠,年轻人有施展才能的地方,幼儿有人扶养,即使是孤,寡,病,残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若能实现,该有多好。
眼下,正值耕作时节。他拉着车走在长堤上。杨柳似少女,在微风中轻轻起舞,蝴蝶追寻着花香的影迹。春风撩起他的鬓发,好生俊气。他四处张望,看看这片土地。百姓的额头上冒着汗,锄头翻出新的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集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可是他的希望又在哪呢?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二小天下。泰山山顶直冲云霄,在他的脚下,是巍峨的泰山,还有无尽的云海。阳光灿烂夺目,漫漫的云海上架起座座彩桥。他如此的渺小,这,就是“大”呀!没有礼的雅,而是害怕。他那么的渺小,山这么的大。山顶的风就像一支军队,几次冲杀给他留下的只有孤独,别无其他。
他下了山,沿着山路走下去,走得更加崎岖。
他坐在马车上,他身边的一行人都老了。额角的鬓发已经斑白,眼角有了阴翳,衣服已布满了补丁。他们走得很慢,走得沉重。在这之前,颜回死了,子路也死了,他们带走了回忆,给人留下孤独相伴。当雪花落在他的头发上,他的肩上,他的粗麻大衣上,好冷啊!他想起了家,家里还有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们围坐在火炉旁,在讲什么呢?他们冷吗?这是可千万不要出去呀!会冻着的……
终于,在这么一个夕阳下,他庄严地跪在地上,任由这风沙的拍打。叩首,叩首,再叩首。这是鲁国的风,这是鲁国的沙。他回来了,他终于要见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了,他们已经分开那么久了……
后来,在杨柳树下。发须皆白的他静静地坐在那里,缓缓地翻阅手中的竹简。旁边的房子里,是他的一行弟子们,他们正在整理文献,而另一边,是学子们的诵读之声,“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
看着这些,他说。这路,让后人去走吧!
两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国公仍哪位旧一丝不苟,他的内心已经没有早年时杜甫般“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当今社会的感叹。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与相邻的泰山间交相辉映,多少个斗转星移迎接一个又一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世界十大名人之首”,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他的光辉不仅撒遍九洲,更将其性格、其精神、其学说远扬海外,不比的高深莫测,庄子的缥缈入世,只有至情至性,勇于入世,在黑暗世界中为自己的理想勇敢奋争的孔子最为可敬可亲。
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明太祖的“八股取士”,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琅琅书声,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平实中随着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了两千多年,心中自有乾坤,更加突现出一种高超深邃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多彩,主要的“仁”“义”“礼”“智”“信”这五行思想,“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仁者爱也”“已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我们应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用“礼”“智”诠释“仁”的思想,用“义”和“信”弘扬“仁”的行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在其思想体系中熠熠生辉。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突破封建社会门弟与阶级的鸿沟,凭借“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为中华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是他,教会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寻思并进,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阐述着同一个道理;是他,用儒家思想熏陶着我;是他,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他,我心目中的孔子。
千年前,孔子的思想早已融在时代的血液奔腾不息,千年前,我亦愿仰望孔子的灵魂!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优良,他根据学生的性格来不同的教育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谦虚;xxx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展现了他教育学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著名的就有七十几个个,他是多么无私。在国外,还创办了许多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是多么伟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把“任”和“义”视为道德的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xxx义xxx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值得老师学习。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他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历重重的画上了一笔,在许多人的心上画上了一笔。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他本人也叙述了自己终生学习的奋斗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为政孔子终生勤奋好学,虚心求学,从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中也可得到佐证:“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子张毕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公冶长、“学而不厌”[1]述而。他对自身好学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公冶长对于知识的学习,他确实有那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学习的境界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述而的程度。
在虚心求学的态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诚恳的,他再三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为政同时高度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谓之文也。”[1]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此外,孔子在强调虚心求学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切记“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这是向别人虚心求教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习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孔子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就中有“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条,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述而,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因此,在学习的内容上,他对学生实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与“信”就直接属于德育的范围,认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关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学而的立场。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责孝,出则弟,谨而慎,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道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才用来学习文献知识。这就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道德实践比文献知识更重要。
孔子还把“六经”作为教学内容,目的也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学到从政的本领,在为政治国过程中贯彻策略“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仁人”的政治伦理观。孔子也更多的强调道德教涵养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而对于好学之人的评判依据,孔子也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的。他对千里马的称赞也是“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宪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教学内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精神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千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问,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中学时,反覆颂读《论语》的情景,依然那么深刻的留在心底。多少个下课时间,我坐在坐位上默背《论语》,不敢下课,因为下一节就要小考。那时候,对这个固执的老人,自己以为很了解他了,却不知道,就像面对自己的父亲一样,他的脾气、他的顽固、他的古板、他的坚持、他的怀才不遇,我似乎都知道,但是我真的了解他吗?他的内心世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位一身风采的老先生,我多么想要为他写一篇传记呀。那是年少时的愿望。后来,在那一排白千层的老树下,我的高中生涯里;在我一次一次背诵《论语》,还没有立志要成为作家前,心里早已渴望着有一天,我要为这位老人家写传记,让我把满肚子的嘲弄,化为文字记录下来。
孔子的伟大,让人无法逼视,就像太阳一样,我只能从轮廓鲜明的影子之中,去赞叹他的光芒。所以,当我能这么做的时候,我却无法下手。他是这么的完美,我不敢直接书写,当我越靠近这位长者,越不敢嘲弄他,因为越靠近他,越觉得自己微渺。那么,我坚持要写的,到底是什么?就像高中时代,一层一层剥开白千层树那样,我剥开自己的企图,一层又一层我慢慢明白,我只是想要回到学生时代,回到那个理直气壮的时代── 「老师,我还是不了解。」还有什么比「当学生」更幸福的?写《大家说孔子》的我,又回到那个幸福的时代,对老师予取予求,可以放心大胆、勇敢的说自己不会。我在书桌前,再次回顾圣人一生,好几次无法停止。
孔门亲近老师的学生、孔子教导学生的情景,夹杂着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夹杂随着老师在杏坛前学习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写作的滋味竟变得这么美好。 ──原来能够永远跟随着老师,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
走进孔子,犹如走进一座知识的圣殿,犹如走进一座巍峨的大山,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因为,他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有做人的道理,“德才兼备”是形容君子的,但我认为,孔子才能配得上这四个字。
孔子的学问,那可是大家都知道的,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而从孔子弟子为孔子的话整合成《论语》一书中,也能多多少少的感悟“孔子学问真是太高了。”
而让孔子出名的,大多在于他那高尚的品德。
我已经深深的被他征服了,只因他在两小童辨日中的一句“不能决也”本来可以随便说一个答案,那两童也当然会照样崇拜的他五体投地,而他宁可放弃自己身上“伟大学者”这个名号,也不能把知识的本钱丢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既然说出了这句话,那这句话就是一个红线,是一个标志,是一个信念,是一个决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敬佩。
我已经深深被他征服了,只因他与项橐之间的故事,孔子对项橐的佩服也完全可以这样想“拜一个孩童为师,岂不是丢了我的名声,管他呢,他还只是一个小屁孩而已。”但他没有这样做,却决定拜一个孩子为师父,这样不耻与孩童结为师徒,反而体现了孔子高尚的品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谦虚求教的品质让我敬佩。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敬佩孔子,也许是他实事求是的态度罢,也许是他谦虚求教的品质罢,也许是他的学问罢,也许是创立儒家思想罢,不管怎样,孔子的才德让我从心底深深折服,深深敬佩!
孔子,才称得上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君子。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他向项橐虚心求学的场景;听到了他“有教无类,以仁治国”的教育心声;触摸到了一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的高尚灵魂;我也深深懂得了:圣人并不是被大多数人赞叹而伟大,圣人是因为彻底了悟到了自己的这颗心而伟大。
初识你,我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再识你,我明白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了乎”的胸怀;又识你,我懂得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真谛。
礼,在你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时,你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你建立理想社会的志向是坚定的;你为恢复周礼代表的秩序是严格的。所以,你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为人态度。你主张的是“克己复礼”。
仁,是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要知道,那时的一匹要比一个奴隶贵。你“不问马”,并非不爱马,而是因为“爱人”与“爱马”有着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不同。这种思想体现了你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你主张的是“仁者爱人”。
育人,是你用终身去完成的伟大事业。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你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何等的良苦用心啊。在你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你就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你的72贤弟子,该是幸福的吧?有这样好的先生,何尝不是件乐事?你主张“因材施教”。
三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你的衣角,但你却一丝不苟,在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先如今,你的思想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噢,仲尼,用你那先哲的智慧去照亮这个世界吧……请让我们走近你!
大圣人孔子当然是人人皆知,可他是古人,我们怎么会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呢?经过老师的讲解和翻阅书籍,欣赏他的画,我已对他的外貌有了大致的了解。他高高的额头,长长的两眉,一双不大不小的富有智慧的眼睛,长长的胡须,身高中等,一副有着博学深思的样子。
孔子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有许多的弟子,如果用金银铜牌来决定孔子最喜欢谁,金牌一定是颜回,因为他最博学;银牌一定是子路,因为他直爽可爱;铜牌一定是子贡,因为他最尊敬孔子。
大家一定有个疑问:孔子是怎样成为圣人的?告诉你们吧:自从在匡被围、伐树于宋、在陈绝粮后,他才被共称为圣人,因为他通过了重重考验。
我现在给你讲一个关于子路和孔子的故事:从前,子路是一个将军,回家时他看到孔子在教书,子路觉得一个有点文化的老头还是挺好欺负的,所以子路拿起剑走到孔子学堂前来回挥舞,孔子见到了不理他。慢慢的,子路被孔子的宽容和大度感化了。当他到学堂请罪时,孔子说话了:你愿意做我的学生吗?子路说:我愿意。从那以后,子路不再是只会舞刀弄剑的匹夫,而是成为了富有学问的学者。
伟大的孔子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的耐心和仁德令我向往,如果世间真有穿越,我愿意回到春秋时代,做孔子的弟子。
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似乎孔子对人特别有深刻影响。几千年都过去了,孔子,用现代的话讲“教授”,都不再远去,也不会脱离社会,人们也常常挂在口上“学而时之,不亦曰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引到孔子。但是,孔子的言论却从春秋时一直到汉朝,才得以开放。而我眼中的孔子,则好似一个游山玩水,闲情逸致的老头儿。这可不是在骂人,话说回来,孔子会弹琴,而且技术很高,要是现在能拿到了一张九级证书。
以前有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这里的孔子那可叫一个“会玩的读书人。”他游春时,观水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还善施教化。孔子还让弟子边弹琴,自己听着。结果倒好了,这琴声听着听着,还手舞足蹈起来,真是滑稽。不过,孔子与弟子言行时,旁边总会有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要不然那些千古奇句,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又怎么会让现代人那么向往。也许,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也不失一个哲学家的称号。孔子游山玩水,都总能借以领导、教育自己的学生,循循善诱地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身临其境的弟子们从中不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接受到教育的熏陶。毕竟孔子到底还是一个教书先生,要是到现在,没有亮点技巧,还敢妄称自己的言论呢!孔子言做人,《论语》中他说做人后都加“之乎者也”,要么就是问号与感叹号,总是那么给你一点震撼力与感染力。孔子提出的“仁”主义,在当时虽然屡受挫折,但仍然不屈,宣传自己的言论!
我眼中的孔子,虽然游山玩水,但依然创造了很多,他会教书育人,用大自然的语言来譬喻人,循循善诱,教导有方。到今天,众还关注孔子,学习他的可贵才能与品质。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既重视见闻的作用,又强调思考的功能,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为政即只学不思,就会茫然而无所得;只思不学,就会使精神疲倦。学思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了学习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这点上,孔子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卫灵公同时,思考又是学习的升华,经过思考得学习能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1]为政德功效,孔子对此也时很有感触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为政可见他承认得意门生颜渊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颜渊能在学习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这点让孔子是很折服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重在培养和锻炼学人“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知十”、“能近取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当今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夫子勤奋好学,开馆授徒,奔走列国,整理古籍,为心中的理想奋斗了一生。我能跟随他学习,真是三生有幸。
一天,子渊给夫子煮稀饭,快要煮熟时,发现锅里掉进一个脏东西,就用勺子把这个脏东西舀了出来,正要往地上泼,却立即犹豫了:夫子教育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么做,岂不浪费食物?干脆我吃了吧!
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缓缓走来的夫子和我看在了眼里,我紧随夫子身后。夫子缓缓地走过去,捋着胡须,问:“食物是不是要先奉尊长进食,怎可自己先吃呢?”夫子是否以为师兄这是要偷吃食物,他一边问师兄,一边看看我。我心中也在纳闷:“平日,师兄对夫子极为尊重,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今天怎么”子渊师兄一听,连忙解释:“夫子,您误会了!刚才我是因为看见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粥舀起来吃了,怕倒掉了,不就白白浪费了。”
夫子听闻,不禁叹息:“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可以依靠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姜镔,你和我一起过来,是否也一样看错了呢?”我有些尴尬地微笑着。所以啊,我们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别人,议论别人,因为你没有亲身经历,你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别人嘴中听到的,那就更不可以随便相信。
每天生活中的教育,比比皆是,夫子给我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秦时明月》等。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我会买一台电视机送给您,当然是纸做的了,不然您会收不到的。通过电视您会更加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