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浅析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最新文章

一、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冠以理论经济学的字样,就是特指理论经济学学科下设的两门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两门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名词概念、逻辑结构、理论体系、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经济本质和现象的不同层次的关注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两者是理论范式截然不同的课程。由于课时量以及教师认知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对这两门课往往进行了毫不相关的老死不相往来讲授,甚至出现教政经的教师排斥西方经济学,教西经的教师排斥政治经济学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教学状况对被教育者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这两门课所依托的理论是针对同一现实经济问题所给予的不同解释,如果教师对这两种理论解释不加以分析、鉴别以及有比较的讲解,就会使学生不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就是对其中一门产生没有鉴别的盲目崇拜,造成学生世界观的混乱、知识结构的残缺、综合分析能力低下的结果。这种结果影响了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妨碍了教学目的贯彻,背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种理论范式进行比较的学术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把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渗透到本科教学中尤为必要。这种渗透带来了理论经济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这种改革对于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增加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内涵分析

(一)教学方法改革乃是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人们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学形式、教学模式改变的层次上。从早先的启发式教学到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等等,大都是仅仅注重教学方法本身的改革,很少有人认识到无论是启发式还是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都应该是以教学内容充实为依托的改革。尤其是在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充实授课内容、提高所授内容的理论思想魅力,所有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改革都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因而,从本质上看,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改革。仅仅注重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难以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目标的。

作为理论经济学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两大不同范式的理论体系。我国财经类院校把这两大不同范式的经济理论提炼为两门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安排在本科生的一、二年级开设。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毫不相关的、一般性的、程式化的讲授,学生在第一学期学完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再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由于这两门课程所授内容出自两种不同范式的理论,因而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诸多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等方面都具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如:对于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对于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抽象法,西方经济学解释为边际方法、均衡方法;对于研究任务,政治经济学主张揭示经济规律,西方经济学则主张寻找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点在具体原理方面,政治经济学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主张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效用价值理论另外,政治经济学有资本积累理论,西方经济学则有经济增长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借贷资本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矛盾体,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和谐体似乎在所有的知识点上,这两种范式的经济学理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果对这两门课程不加鉴别、不加分析的程式化的讲授,会给学生造成不知信谁、无所适从的印象。学生更经常的状态是,在第一学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再学西方经济学时,如果教师没有比较没有鉴别的讲授,那么先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就会在头脑中逐步淡出,后学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则相对比较深刻。放任这种状态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遗忘和放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加鉴别的全盘接受的这一极端结果。因此,对理论经济学的两门课程不加鉴别的程式化的讲授会造成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使学生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层魅力,更认识不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深层缺陷,最终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二是不利于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唤起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热情。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最直接目标。作为理论经济学两大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为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比较分析方法充分运用到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达到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目标。

前边强调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更应该是实质思想内容方面的。因此,可以把比较分析方法看成是由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讲授方法两方面构成,也即前边强调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也可以说,比较分析方法的成功运用依赖于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讲授方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首先,比较研究方法关注于两大范式理论的深层实质内容的比较,是属于学术研究的层面;其次,比较讲授方法关注于比较研究成果之精髓在课堂讲授中的展示,是属于教学层面。可以说,没有第一方面理论内容的比较研究,就没有第二方面课堂教学的比较展示,两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比较分析方法的充分运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

通过对比较分析方法的两个方面的解析,可以认识到这一方法的成功运用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讲课水平,更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坦荡的理论胸怀。所谓深厚的理论素养,就是要求无论是讲授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师,自我的理论素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这一基本层面,要牢记给人一杯水要自有一桶水的道理,要深挖原理背后的理论根基,广泛阅读各种经典著作,要有讲课不息学习不止的探索精神;所谓宽广的理论视野,就是不要静态地理解和讲授经济学原理,而是要厘清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坚持理论基本内核的前提下完成理论的与时俱进任务,提高理论经济学的课堂魅力;坦荡的理论胸怀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对待不同学派的经济学理论,避免主观回避甚至故意的排斥,能够做到对不同范式的理论进行全面的比较与深刻的认识,解决好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坚持的关系。总之,对于一个合格的理论经济学教师,这三方面的理论素养缺一不可。也只有具备这种深厚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够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无论在授课内容还是在授课形式上完成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通过前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深切领会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化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两大范式互不相涉的经济学原理的泛泛介绍,满足于简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永远也达不到提高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效果,不仅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难以得到贯彻,也更实现不了提高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内容的深化问题就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之间的比较的学术研究问题。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更多的是涉及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贯彻以及获得的预期效果就必须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不同于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肩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高校科研的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起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起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潜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作用。作为社会科学组成部分的理论经济学,其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肩负着培养人才、提高潜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理论经济学的科研工作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肩负起为教学服务的学科使命。所以,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替代关系。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追求数量、速度排名的评估机制,造成了教师职称晋升也仅仅关注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成果的倾向,导致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严重分离与脱节。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很少考虑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相促进问题,即使考虑到了也是处于无暇顾及的状态,所以根本谈不上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渗透、提高理论经济学课堂教学魅力等方面的作为。这种状况在本科教学中尤为明显,教师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知识的介绍,学生听课也是为了完成学分的积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解照本宣科、学生听课兴趣索然,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下降的这一普遍后果。其中,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普遍给人以教条、刻板的印象,西方经济学的课堂尽管有一些图表、方程等形式上的花样,但也经不起深层问题的推敲。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搞不懂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理论到底谁对谁错?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对同一经济现实的分析竟然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这些问题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搞不清楚,学生们就会进行选择性遗忘。先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淡出大脑,被后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所替代;即便是两门课程同一学期开设,学生们也会受到到底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谁说的对?[2]等这类问题的困扰。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结构,首先能够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与研究,然后才可能把分析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对两大范式经济学理论的知识交叉点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大范式理论的比较研究和比较讲解会使同学一分为二地对待不同范式的经济学理论,使学生体会到,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对现实社会所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不同出发点的观察,并且代表着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同时,更要让学生认清,任何经济理论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真理,都包含着优点和缺陷。

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过于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缺陷,而对它的优点和贡献视而不见或者有意歪曲;对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缺陷有意忽视,过于夸大其优点甚至是全盘接受。这种倾向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学领域,造成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加辨别的盲目崇信,对政治经济学给予主观的排斥与回避,这也是造成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发扬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优势,充分运用比较研究与比较讲授的方法,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揭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教师主动引导带动学生自觉学习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最终目标的,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行为主体永远是教师。目前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眼花缭乱的措施,如教学理念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的转变、教学方式从课堂单向转播向网络多边互动的转变①,等等,这些都属于广义的教学方法改革。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首先,以教学理念从教师教学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为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更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发挥教师的主动引导作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所瓜分。而这些貌似非常丰富的知识,由于其杂乱性、多样性很难在学生头脑中自发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的大都是过眼烟云、蜻蜓点水式的暂时性知识。因此,这种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必须以教师的主动引导为基础。

其次,以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的转变为例,能力的发展不能同知识传授截然分开,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所谓学生的能力,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走上社会后逐步锻炼出来的。就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而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的主动性引导而实现的。

最后,以教学方式从课堂单向传播向网络多边互动的转变为例。在网络信息大发展的时代,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意味着教学空间的转移和授课对象的非固定化,更重要的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相长行为更加方便和快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主导性引导和启发作用就愈显重要和突出。

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主动引导都是第一位的,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师发挥其主动引导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具体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学识、素养甚至是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这种求知热情发散到课外带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理论经济学的两门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在研究对象、基本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特点,是教师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示范典型。

(二)课堂讲授启发带动课下自主学习

与上一个问题相类似,这个问题也是探讨教师课堂教学魅力的发挥问题,只不过在此着重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带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理论经济学知识和有限的讲授时间,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本课程基本原理的讲授任务,另一方面要把比较研究思维和成果渗透到所讲的内容当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完成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又画龙点睛地对两大范式理论的知识交叉点给予比较与分析,这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讲课技巧、教学经验、责任心甚至人格魅力是一种综合检验。这种检验合格与否,与启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热情密切相关。一个合格的教师会运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把这种求知欲转化为课下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利用学生被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自拟讨论题目,自主钻研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可见,教师课堂讲授的启发作用非常重要,是带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关键。近几年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大大缩减了理论经济学的课时量,增加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间;与此同时,又实行了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典型如翻转课堂的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在我看来,无论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有限授课时间内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在课时一再缩减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主导性作用越显稀缺和重要。

(三)特色教材带动课外阅读的延伸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目前在我国出版了三类教材:第一类是按照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结构而编写的教材;第二类是打破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原有界限,互相吸收借鉴并把两者融合到统一的体系和结构之中的教材;第三类是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原有体系和结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两种范式理论在一些关键知识点的交汇,每一章正文后边都添加对两种范式理论进行评述或比较的结束语或附录。对于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而言,采用或编写何种教材也是一种关键的选择。第一类教材过于传统、略显平淡;第二类教材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研究生,却不利于初始知识结构形成阶段的本科生;第三类教材对于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而言是非常适用的。这类教材在保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理论内核及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对两种范式理论进行比较的创新思维。这类教材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适用于学生的课下自学,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国内这类教材编写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微观),已经发行到第五版。

这部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保证西方经济学原有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西方经济学采取批判和借鉴的态度,在每一章的结束语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全面的点评,这些点评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范式理论的比较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另外一本很有特色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堡骏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本教程在尊重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并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上,每一章都恰如其分的添加了独立的一节针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关理论进行批判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念,揭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缺陷具有重要的贡献。第三本特色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晶莹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本书就是为了完成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成果在本科教学中运用这一教研项目而编写的。其主要特色在于,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原有结构和理论内核基础上,增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典型原理的比较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的解析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的添加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理论魅力,加深了读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提高了读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辨别力,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知识结构,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特色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和贯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这类体现理论经济学比较研究成果的特色教材的编写,参阅了诸多文献。通过这些参考文献的引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的延伸和探讨学术的乐趣,培养其自学热情,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制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观因素

作为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理论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深度、理论广度和理论胸怀等三方面素养。从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角度看,不具备这三方面的素养,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给予深刻理解和把握,更不可能对这两种范式理论给予全面的比较与公正的评价。从比较分析方法的实践角度看,不具备这三方面的理论素养,也就不可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种比较分析思维并把两大范式理论的异同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做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然而,授课教师理论素养的直接表现就是其自身理论经济学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的问题。

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通识教育,注重分门别类的专业化培养。理论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大都是某一学科专门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是通病。比如一些西方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接受的是系统的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熏陶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一种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或者对政治经济学虽有一些正确的认识,但又屈从于长期以来流行的习惯与偏见,不敢涉足政治经济学或有意排斥政治经济学;一些政治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长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训练,形成了特有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也养成了一种只顾此山景、不屑他山玉的习惯。这种专业割裂、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比较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限制了教师本身的知识视野和理论胸怀,最终也会影响其学术研究的深化。如果说单一的知识结构对于专门的学术研究影响不大,那么对于本科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知识结构单一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魅力极为有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热情的调动也极为勉强。因此,在现有的专业化研究的基础上,应该提倡教师的交叉学科研究,积极鼓励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达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水平真实提高的效果。

(二)制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客观因素

尽管课下指导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是依赖于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战场,而有限的课时量以及课时量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分配的不均衡,是制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客观因素。

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稿202_)的文件,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被列为经济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只不过在课程的设置中,西方经济学拆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致使理论经济学的两门主干课程被划分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三门,在课时安排上这三门课平均各占48学时。这种安排已经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课时量是政治经济学课时量的两倍这一结果,更何况近年来个别高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大大削减了政治经济学的课时量,由原48学时削减到32学时、直至28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理论经济学教学阵地全部让位于西方经济学。这种不均衡的课时分配以及对政治经济学课时量的缩减,直接造成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展开,理论魅力无法充分展现,人为地造成教师与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轻视、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政治经济学没有教好和学好,也影响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与理解,更谈不上比较分析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等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现实经济社会具有多样化、复杂化和非静态化发展的特征,人们不可能通过一种理论和一种方法就能把握其全部本质及运行规律。人们需要从动态和静态、短期和长期、宏观和微观、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和把握现实经济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两种范式的经济学理论,各自具有其关注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以及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国家、社会整体经济关系的考察以及对社会经济本质的揭示,分析问题偏重于运用历史和现实动态传承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和探索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充满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结论;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单个经济要素为主体的考察,研究短期经济现象以及探索应对措施,分析问题偏重于运用自然科学的静态的数学方法,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关系的结论。总之,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两种范式的经济学理论,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对经济社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与研究,最终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理论主张。无论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我们认识现实经济社会的理性手段,两者不可偏废或互相替代,都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现实社会、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把两者作为经济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这种设置是非常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对两大范式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把比较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是为了通过两大范式理论的比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而言,虽然借鉴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人(民)为本的阶级立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矛盾的揭示,关注经济的长期发展、关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理论侧重点,对于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解决国内、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诸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如果对理论经济学同时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不清,不能均衡的分配课时量甚至缩减或取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量,不仅使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难以达到,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大业也是有害无益的。由此可见,只有理论经济学两门课程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时量的均衡分配,才能保证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改革目标。

总之,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乃是内容改革和形式改革的统一,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授课教师是这一改革的研究主体和实施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打破这种制约,才能最终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