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口流动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被城市部门所雇用,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府限制人口流动政策的适当放宽,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会加快人均产出收敛的速度。但是伴随着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却并没有因之而缩小,反而出现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与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本文谨从我国异质性人口流动现状出发来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
迁移人口 教育 程度普遍较高。根据202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迁移劳动力所受的平均教育年限为10.1年,其中67.6%的迁移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是初中、高中和中专等中等教育水平的学校教育,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迁移劳动力总量的15.5%,后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受高等教育的平均4.8%,甚至高于城镇的9.9%。
二、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选择性是人口流动的基本属性之一,在我国表现为年轻人、技能人口的流动性更强,这种选择性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作用可能截然不同。
对迁入地区而言,人口的流入增加了迁入地区劳动力总量,为当地的经济 发展 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极大的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增长,且高质量的劳动力流入和集中,会使流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但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竞争,造成了失业率的上升,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且迁入地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对当地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也可能因社会、医疗保障等体系的不完善,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对迁出地区的 经济 增长而言,人口流动的作用则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口迁出降低了人口密度,缓解了人口对本地资源、环境的压力;且人口从资本劳动力比率低的部门流出,流向资本劳动力比率高的部门,这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最终会使地区间的资本劳动力比率趋于一致,减少了就业竞争,提高本地的工资水平,与此同时,从内陆到沿海的技术性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家乡汇款,从而促进了内陆地区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当人口流动具有选择性时,对于技术性的劳动力而言,跨省跨地区的流动相对比较容易,他们趋向于在沿海地区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这种技术人才的流出会抑制家乡生产力的提高,迁出地因为遭受了人力资本的损失而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可能拉大地区差距。如果将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在内的话,劳动力的迁移对地区增长的差距可能会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
三、促进区域平衡 发展 的人口迁移政策
中国 的经济属于典型的转型经济,人口流动的结构与规模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现阶段人口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具有一定强化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对此进行调整和引导,而不能靠政策进行人为限制,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 科学 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放宽对人口区际流动的限制。当前中国劳动力、资本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是地区集聚力的作用,这种集聚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逆转,面对这种情况,并不是要限制人口流入,而是应该进一步放宽人口迁移的政策限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速东部地区的生产活动向外围的扩散,满足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平衡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随着东部分散力的提高,使人口流动 自然 调节到均衡水平,实现从控制流动到公平流动的转变。
加强地区基础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日益扩大,大量涌入的人口给沿海发达城市的基础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等带来了巨大压力,需要改善与生活条件有关的因素,如 交通 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构建一个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并为迁移人口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使得进城农民有长久迁移的选择。实现主要输入、输出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就业实现有序化,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用工管理、监察、权益保障、管理服务基本制度,发展各种服务组织,强化区域协作和部门配合。
缓解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人才流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缓解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问题。首先需要“开源”可以通过加大开展职业 教育 ,提高劳动力整体机能水平,从源头上不断增加本地的人力资本存量。其次需要“截流”,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创建更好的投资环境,增加本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减少人才流失。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