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外贸顺差的激增,在推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本文对巨额外贸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其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之策。
【论文关键词】 外贸顺差 影响 成因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外贸顺差激增倍受关注,外贸顺差过大被视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正确评估我国顺差问题,认清其影响和成因,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之策?本文将就此做一些分析。
一、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总体情况 自202_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2_年外贸顺差177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据海关初步统计,202_年1月~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59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9858.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8亿美元,增长19.8%。
外贸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123.7亿美元(详见表)。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和中国海关统计
二、外贸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贸顺差的激增,对实现GDP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
1.贸易摩擦升级。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了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用四面受敌来形容“中国制造”的处境并不为过。
“Made in China”让中国企业很骄傲,然而,辉煌的背后是让人羞于启齿的话题。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WTO成员国所提起的反倾销案件中,高达六分之一是针对中国企业。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中国的贸易顺差现状,令人民币一直面临着更快更大幅度升值的压力。
事实上,自202_年7月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并一次性上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至今已经升值了将近6%。但是美国和欧盟都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让人民币更快升值,以解决贸易不平衡。
他们认为,人民币的币值被严重低估,从而为中国的出口工业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3.外贸依存度加剧。
据统计,198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2.5%,1990年超过30%,202_年达到44%,到202_年上升到60.0%,202_年达到67.3%的历史最高水平。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目的地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战略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攀升等诸多弊端。
高额顺差加大中国经济增长风险,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引起各方警惕。我们的贸易战略是外需拉动型,这种方式必须转变。
4.外汇储备膨胀。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_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
贸易顺差使得中央银行很难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为了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央行不得不用大量票据或其他手段来进行对冲,购进外汇,放出人民币。这样就使得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到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外汇储备管理难度加大。
5.中国外贸企业陷入“悲惨式增长”。目前中国在出口贸易竞争中,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竞争,企业科技创新和营销能力发展还很滞后。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各种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利润的日益微薄。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将陷入“悲惨式增长”的困境。
三、外贸顺差成因分析 中国的外贸顺差激增的原因,具体来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保持“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导致其贸易逆差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后者再通过输出资本弥补了发达国家国内储蓄不足,这种格局可能还将持续。 2.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在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重组的大背景下,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形成了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其结果是,以往东亚对美欧的顺差转变为中国对美欧的顺差。
3.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主要发达国家经验看,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进出口保持顺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工业化的加快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优势商品出口持续增长,信息通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强劲增长带来双顺差格局。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均远远高于进口,两项顺差额超过了全部外贸顺差水平。 4.国内过剩产能向外释放,进口需求下降。
在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外出口便成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重要渠道。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_年以来出口增长较快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如纸制品、肥料、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
国内无法容纳的产能,只能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消化与吸收,以实现国内经济平衡。 5.长期实施扶植出口政策。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外汇短缺的问题,后又遇到内需不足的困难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扩大出口,形成了一整套扶植出口的政策体系。如在金融领域实行外汇额度补贴、出口贷款利息补贴、出口优惠利率等;在财税领域实施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等;此外还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等。
四、政策建议 鉴于当前我国的贸易顺差持续、过快增长,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过去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都侧重于内部均衡,在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逐步校正,近期目标是合理控制外贸顺差的增量,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
通过政策杠杆和产业引导,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外贸增长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模式选择应该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
2.下调商品出口退税率进行总量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取消和降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释放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引导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从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
3.改变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通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带动效应,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尽快优化升级。
培养新的具有持久竞争力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建议重点放在提升出口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4.放松进口限制扩大进口规模。过去我国的外贸政策总是以出口为导向,把出口创汇当成第一要务来抓,对于进口却认识不足,这种‘出大于进’的观念要尽快转变。
放松进口限制,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通过扩大进口带动国内消费,协调进出口比例。积极有序扩大境外投资合作,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5.扩大内需消化部分出口。
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还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要通过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稳定消费者支出预期;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通过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还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出口,增加进口需求。 参考文献: 张唯实:我国外贸顺差解决机制的问题思考[J].经济观察,202_(0
5) 王子先杨正位: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趋势与对策[J].国际贸易,202_
(1
2) 张唯实: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经济观察,202_(O
2) 李应振.关于我国外贸顺差激增的认识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_(02)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2_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202_年5月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