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在不同课程和学科之间分享,以促进教学创新和合作,教案中的评估工具应该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培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5
设计说明
在本节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和应用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具体设计说明如下:
1.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学生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设计充分相信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教师真正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2.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设计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容器,如集装箱、电冰箱、水杯、包装盒、油桶等,并结合学生课前准备的一些矿泉水瓶、饮料盒等,说一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出容积的含义。以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容积概念的认识,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课件展示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容积单位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矿泉水瓶、饮料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生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生3:v正=a3v长=abh
师:同学们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相信对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容积的含义。
(1)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容器,如集装箱、电冰箱、水杯、包装盒、油桶等。
结合老师让学生课前准备的一些矿泉水瓶、饮料盒等,说一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都能够容纳物体)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能够容纳物体。
师:能容纳其他物体的物品,称为容器。
师:大家观察矿泉水瓶、饮料盒的包装盒上有许多信息,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2.比较容积和体积。
(1)自学教材38页容积和容积单位,然后说一说你从教材中学到了什么。
①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
②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③长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一般从容器的里面测量长、宽、高。
(2)谁来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呢?
(3)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呢?
明确: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也就是说物体一定都有体积,但不一定都有容积。
(4)测量容积。
小组内讨论:怎样测量一个长方体空盒子的容积。
方法一把盒子装满水,再把水倒入量筒里,直接可以测量出盒子的容积。
方法二从里面测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讨论:为什么要从里面测量长、宽、高?
明确:容积是物体内部所能容纳物体的那一部分空间的大小,体积是物体外部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有哪些不同点?
(体积要从容器外面测量数据;容积要从容器里面测量数据)
3.容积单位。
(1)计量容积时一般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1l=1dm3
1ml=1cm3
1l=1000ml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展示和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容积单位的理解。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教案《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2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培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