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少不了要制定一份出色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得提高以及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写故事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故事教案篇1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写故事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图书的制作过程,知道一本图书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
2.尝试和同伴分工合作,制作自己的图书。
3.用正确的方法看书,知道爱护图书。
活动准备:
1.人手1本图书,白纸、彩笔、废旧图书、杂志(制作剪贴用)。
2.幼儿用书:《图书的故事》。
活动过程:
1.幼儿阅读图书,了解图书的结构。
引导幼儿关注图书的文字、图画、页码。
教师:图书中有些什么?图书的最外面叫什么?上面告诉我们些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和封底。
教师:封面上有什么?封底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图书内的页码(有顺序的数字)。
2.阅读幼儿用书《图书的故事》,了解图书的制作过程。
幼儿自由阅读,并和同伴交流。
教师:图书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集体了解图书的制作过程:设计一作家写书、画家画图一电脑编排一编辑、校对一印刷一裁、订、装一成书。
师幼共同:一本图书的制作要花费很多人的劳动和时间,真是不容易
3.幼儿分组,合作制作自己的图书。
集体讨论如何制作图书。
教师:我们小组也来制作一本图书。你们想制作一本什么图书呢?怎样合作完成一本书?
教师重点引导:先商量图书的内容,再分工(有的制作封面。封底,有的绘制故事内容),然后编好页码,最后装订。
幼儿制作图书。(幼儿选择喜欢的内容,用画或贴等来表现)幼儿交流、分享经验。
延伸活动:
在生活环节中,安排时问请幼儿轮流向集体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戈区角活动:操作材料,给有兴趣的幼儿继续制作图书。在语言区,投放幼儿用书《图书的故事》,让幼儿看看说说。在建构区,让幼儿用积木搭建"图书馆"。
夫家园共育:教师向家长介绍或推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家长给幼儿购买合适的图书。
写故事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些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简介维生素c。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一定了解了许多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资料吧。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导入。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揭题:
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有趣的发现》吗?它主要讲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细心观察研究岛上的昆虫,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和达尔文同样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伟大航海家,他就是哥伦布,那么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看老师的板书(板书:维生素c的故事)生齐读题。
1、针对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过渡:维生素c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维生素c是怎样发现的?请大家打开课本去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
路程缺乏艰苦
物质适量危险
悄悄降临不拖累噙着眼泪
胜利返航蓬头垢面又惊又喜
指名读,集体读,正音。
“艰、浑、伦”是前鼻音,“程”是后鼻音;“尸、物、质、适、程、蔬”是翘舌音;“伦”声母是l,不是n;“危、谓”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2)指名认读,齐读。
3、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解释词语,指导读好长句子
4、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5、简要介绍哥伦布。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在得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3、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
(“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品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反馈。(故事的时、地、人和事)
3、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在哥伦布的航海队伍中也常常有不速之客,人们把它称为“海上凶神”,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泥?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4、读后讨论。
5、指导朗读。
6、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呢?
(因为长期在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7、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二)品读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一份悲伤一份伟大一份无私……
(1)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指名反馈。
1、第三段中,重病船员的话很感人。
(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对哥伦布说:“船长,您就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吧。等你们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我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
(1)你们体会到这是一些怎样的船员?
(非常勇敢、顾全大局、舍己为人)从“不拖累”感受到。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运回家乡”感受到。
(2)你们能否用“不但……而且……”来说一说?
(这些病重船员不但顾全大局,舍己为人,而且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3)听了病重船员的请求,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多好的船员呀,可是他们即将离开这个人世,痛苦地死去,多么可惜呀!———心痛不已
★多好的船员呀,多么高尚的船员呀!在生死关头能以大局为重,舍己为人,多么感人呀!———感动不已
★我怎么忍心丢下他们不管呢?于心何忍?———依依不舍
★可是把他们带在身边,就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有可能会使更多的船员染病身亡,会严重影响此次航海探险的成功。把他们送到荒岛上是太无情了,但除此而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呀?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万般无奈、迫不得已)
(4)此时此刻,哥伦布真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同学们,此时此刻,噙满在哥伦布眼眶里的是怎样的眼泪?
(悲伤的、难舍的)
(感动的)
(无奈的、绝望的)
(5)能否用“不但……而且……”说一说?
(此时此刻噙满在哥伦布眼眶里的,不但是悲伤的眼泪,而且是感动的眼泪)
(此时此刻噙满在哥伦布眼眶里的,不但是痛苦的眼泪,而且是难舍的眼泪)
(此时此刻噙满在哥伦布眼眶里的,不但是难舍的眼泪,而且是无奈的眼泪)
同学们对这段话体会得真深,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很好地表现出来。(我被你们的朗读感动了)
2、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哥伦布在返航归来的时候没有忘记那些病重船员,没有忘记他们对此次航海成功做出的贡献。)(他始终深深牵挂着重病船员。)
(1)出示:
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的船队终于胜利返航了。船离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越来越近,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
(2)指名读。
(3)说说哥伦布此时此刻的心情。
(他这时心里很难受,想到马上要见到的是一堆白晃晃的兄弟们的尸骨,非常悲哀)
(他想到为了航海探险的成功,把他们抛弃在这个荒岛,让他们白白等死,也有些内疚)
(4)能用上“不但……而且……”说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此时此刻,哥伦布的心情不但非常悲伤,而且非常内疚)
让我们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他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3、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动?
哥伦布和岛上船员相见的情景很让人感动。
(1)出示:
正在这时,十几个蓬头垢面的人从岛上向大海狂奔过来。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2)读了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哥伦布见到那些船员时,是又惊又喜)
是呀,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呢?本来以为只能见到那一堆堆惨不忍睹的白骨的,没料到居然见到了一群活蹦乱跳的船员,这真是喜从(天降),这真是喜出(望外),这真让人欣喜(若狂)啊!
(3)指名读。把哥伦布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们来到岛上以后,很快就把你们留下的食物吃完了。后来肚子饿的时候,我们只好采些野果子吃。这样,我们才一天天活下来。”
(4)怎么读才能让哥伦布听明白究竟是什么让重病船员活了下来。
(读好野果子)
(5)齐读。
过渡: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哥伦布从重病船员们起死回生的奇迹里敏锐地预感到对付“海上凶神”的办法。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份感动、悲伤、伟大……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茺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这是个什么奇迹呢?
(三)品读课文6—8自然段
1。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指导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
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
(2)改为陈述句。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课文7、8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了解了些什么呢?
(哥伦布非常关注船员们起死回生的奇迹。)(一……就……)
(明白了是水果中的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生命)
(明白了“海上凶神”原来就是“坏血病”)
(明白了坏血症是由体内缺乏维生素引起的,如果体内补充了维生素,坏血症可以不治而愈)
5、能联系上文说说“不治而愈”的意思么?
6、维生素c被发现的关键是什么?
(哥伦布对船员们起死回生的奇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合理的猜测。“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7、哥伦布对这件事如此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船员再得此病,即使得了此病也能有办法医治)
小结:是呀,同学们,正是因为哥伦布对科学的热爱,对船员生命的热爱,才使得哥伦布对“船员们起死回生的奇迹”如此敏感和关注,才使医学界能尽快找到消灭“海上凶神”的良方维生素c。
8、读完后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
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劝导大家要均衡饮食。)
2、总结: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板书设计:
维生素c的故事
十分沉重
噙着眼泪
越来越沉重思考
又惊又喜研究
教学反思:
?维生素c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揭示了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不仅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我在教学时,给学生出示关键词:怪病——奇迹——揭秘,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请文章的层次,依循这个路子展开教学。分析课文时,由“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这一点突破,紧扣疑点,探究产生的缘由,紧扣疑点,引导探究维生素c的发现,这样瞻前顾后,理解全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哥伦布,中心事件是“奇迹”,所以在教学时重点放在了对“奇迹”的理解上,同时兼顾哥伦布的感情变化,抓住两个“沉重”,理解哥伦布的心情,让学生感悟前者侧重忧虑、发愁,后者侧重悲哀、伤悼。通过这个词来体现“哥伦布”遇上得怪病船员居然起死回生的奇迹时的惊奇心情,从而感受他迫不及待,刻不容缓的激动心情。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写故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猜猜讲讲变化的手指造型,喜欢玩手指游戏。
2.乐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故事情节。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乐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事先准备一则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活动过程
1.玩手指.进入活动。
(1)老师的手指会说话,你们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辫子……)
(2)变变变(两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鸡嘴巴……)
(3)变变变(两手合成空心圆),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老师做了这么多手势.你会做什么手势呢?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5)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2.手指讲故事。
(1)手指会变出各种东西,它还会讲故事呢。教师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来了,看见一块石头,从石头上跳了过去。小鸭子呷呷叫着走来了,看见石头.从石头旁边绕了过去。小山羊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它没有看到石头,撞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它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
(2)小手讲的故事好看吗?大家一起再来看看,边看边学一学,再想想小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3)大家一起做一做、说一说小手讲的故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整理故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5)谁愿意来表演,声音要响亮。(小朋友边表演边说。)
3.创编手指故事。
(1)还有谁会碰到这块大石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手指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请大家来猜一猜。
(2)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我们一起来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这块大石头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挡着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大石头》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让我真的是非常意外,当里全部50多个小朋友除了一个刘淇小朋友偶尔有小动作,别的朋友都是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听,学,做,没有人在自己玩或者干别的。
当时讲完课评课时领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也比较满意。
本次活动目标完成很好,但有一个地方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是评课时一位老师提出来,“呷”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鸭子的叫声,应该念ɡā。而我只是根据字形就直接念yā 。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以后的备课中一定要认真,对于自己认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我们园长在这次活动结束后还给我们每班发了一本字典让我们有问题及时解决。
小百科:手指是指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手指一般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这五个。话说:十指连心。
写故事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倾听并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尝试按作品提供的线索,想象和仿编散文诗。
3.感受云彩变化的奇妙,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与诗文相关的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大家一起来猜猜,好吗?
1.老师念谜面,引导幼儿猜谜。
谜面:一朵棉花糖,想吃够不到,为什么够不到,因为它在天上。是什么?(云彩)
2.那跟老师一起来看云彩吧。
(1)看看这朵像什么?这朵像什么?还有这个呢?
(2)这天上的云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谁让他们变的一会像这个,一会像那个的?(风)
二、幼儿欣赏配乐散文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就是关于云彩和风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散文诗中的云彩会变成什么?
(1)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云彩能变成很多东西)
(2)谁来说一说云彩变成了什么?
(3)云彩很有趣是风吹着它变的,风儿可真能干!让我们来夸夸它们。(风儿、风儿你真能干!)
2.吹呀吹,云彩变成小青蛙、小青蛙会做什么呢?小花猫、小蜻蜓和小花狗会干什么呢?让我们再看一看散文诗。
3.幼儿观看视频散文诗《云彩和风儿》。
三、分段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
1.吹呀吹,云彩变成小青蛙、小青蛙做什么了呢?
2.吹呀吹,云彩变成小花猫,小花猫是什么样子的?学一学小花猫的样子。
3.吹呀吹,云彩变成小蜻蜓,小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它在干什么呀?
4.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花狗,小花狗在做什么呀?
请小朋友看着动画跟老师一起完整的朗诵一遍诗文好吗?
四、组织幼儿展开想象,仿照散文的句式尝试仿编。
1.老师:平时,你们看到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2.引导幼儿用“吹呀吹,云彩变成”的句式说出来。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象散文诗里的句子一样,用“吹呀吹,云彩变成了……”,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
3.小白云变得多有趣呀,你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白云呀?(想)
4.老师请小朋友先做小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飘的动作,在飘的时候,你们要想好了要变成什么。等我说“吹呀吹,云彩变成了……”你就马上变。
5.来咱们先试一遍,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你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小鸭、小兔)
6.还想玩这个游戏吗?咱们到外面去玩好吗?(结束)
写故事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的提示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争论的故事(读题),看了这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谁与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争论?他们是怎么争论的?他们争论的.结果是什么?)黑板上随机写:谁与谁?为什么?怎么?结果?还有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大家有这么多疑问,那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听听故事吧。课件出示背景图)
2、学生自读。(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打开课文读读看)
3、课文一共有十二个自然段,其中第十一节是一个删节号,我请这两组的同学轮流来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剖这个字的读音。剖很难读,他读准了,请他带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剖。齐读三遍,开火车读一组。找找看,这个剖字在文中哪一句话里呢?谁来读一读?)
4、读了课文,来看看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教师随机板书: 无影无踪
大雁
煮 争论不休 烤
(他们为大雁烤着吃还是还是煮着吃而争论不休)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结果大雁飞走了。
争论不休中的休字典上有这么几种意思(休: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你看在这儿应选第几个?争论不休是说什么?(还可以指什么?)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咱们来看看兄弟俩是怎么没完没了地争论的?再读读课文,把他们争论不休的话找出来。
2、谁来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你读谁的话?谁来读弟弟?)
出示争论的这段话: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3、学生评价,(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a、不以为然,大声争辩上加点
学习不以为然(然:对;如此这样;然而)你认为不以为然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和样子?你能不能把不以为然的样子做给大家看看?你能读一读哥哥这句大声争辩的话吗?
b、很不服气上加点
他们把很不服气的语气读出来了吗?谁还想读一读?
c、(出示去掉提示语的一段话)你看这儿的这段话,大家读一读,看看和我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同?有了这些词,你门有什么感受?(再出示有提示语的这段话)(这些词语就提示了兄弟俩争论时的态度、说话的语气。你看一用提示语,我们就看出兄弟俩辩得多激烈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时兄弟俩争论的情景。恰当地运用提示语多重要啊。)
d、谁还想来辩一辩?把哥哥与弟弟的争论语气读出来?请一学生,让他自己找一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请一学生读旁白。
评价
4、他们这样争论不休,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就请过路的老人来评理
得出的答案是:(课件出示)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谁来做一回老人,说一说?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板书:无影无踪)也就是飞得不见踪影了。
5、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四人一组准备。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好?
指导:要表现出争论的语气,老人的语气。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
分组准备。选择一组表演,进行评价。
6、学生讲故事
同学们,我们刚才四人一组表演了这个故事,表演得很好,如果让你们一个人扮演三个角色,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能不能讲好呢?
每人准备两分钟,谁愿意来试一试?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把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词归类)
2、读
3、这篇课文的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形声字:烤(换偏旁,注意不能多写一横)键(换偏旁)剖(换偏旁)
4、其中这个赞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写法,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看一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摘抄本课的成语。
不以为然,无影无踪 两全其美 烟熏火燎 聚精会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写故事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板书:狼的故事
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爱听故事吧,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狼的故事吗?在这些故事中你觉得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它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鹿和狼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你们将会对狼有不同的认识,并懂得新的道理。(板书完整:鹿和狼的故事)
二、阅读提示,初读课文。
1、请学生阅读提示,说说这篇课文要学习什么?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你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将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3、你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2、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0世纪中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四千只鹿出没林间,狼是鹿的大敌,美国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猎人去消灭狼,森林中的鹿成了宠儿,大量繁殖,十万只鹿开始啃食树皮,植被。结果森林中的植被吃光了,鹿大量死亡,疾病流行,枯黄的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2.说出你感受最各自的见解。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
汇报思考题1:
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概括地说他采取了两项措施:①设立凯巴伯森林为狩猎保护区。②雇请猎人捕杀狼。
这项决定的结果是①狼等野兽被猎杀得很多。经过25年的猎杀,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动物(豹子等)也被猎杀了很多。"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②同时,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王国"中,它们自由地生长繁育,自由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③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④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4.什么原因使森林"宠儿"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假如你就是当时的狼或鹿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加上疾病流行,鹿群数量急剧下降。)
5.汇报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作美丽善良化身的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狼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的相对稳定。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这样就保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6.这篇课文通过鹿、狼、森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塞翁失马》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2.你还知道这方面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
3.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给美国已故总统罗斯福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儿,应该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
(凯巴伯森林的现状:美国政府为挽救护鹿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的计划。而当时该项计划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到实施。当年美国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从此凯巴伯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