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最新文章

第一篇: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 于 农 民 组员:王病坤

工 网 络 文 化 生 活 调 查 报 告孙浩飞薛栋

*** *** ***

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在为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渴望体验城市文明,希望能在城市成长发展,对人文关怀、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劳动强度大,工作、生活环境不够好,生活单调;长期在外,缺乏必要的亲情交流,社会交往范围较窄;竞争压力大,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不够,缺少稳定感;休闲娱乐方式贫乏,企业提供的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设施覆盖有限,很难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因此我们以王家村为例做了一份关于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的调查问卷,来反映当代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王家村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82.5%的受访新生代农民工下班后选择“待在家中或宿舍”,主要的娱乐是上网、看电视或逛街散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或光顾书店、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场所。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较大,缺少人文关怀。在被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67.8%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一线工人或职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临时性、高强度的工作,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和“工作压力较大”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而企业和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相对缺失。三是他们有较强的发展提升需求,但缺乏有效的提升渠道。44.1%的受访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进城务工的首要目的是“寻找发展机会”,但是多数人并没有明

确的学习计划、职业发展规划和行动。50.8%的受访者称自己用在学习培训上的花费不到收入的10%,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他们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帮助也不多。

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对于网络的需求也有一下体现:在我们调查的30人中男女比例为4:3,年龄以18—25岁为主,大部分学历在初中到高中之间,尤以建筑业和零售业居多,这些人基本都对网络有所接触,主要用途为看视频,学习,玩游戏,社交活动,而用于办公的几乎没有,且每日上网时间基本保持在1小时左右,因此在网络的花销每月在40—70元之间,这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展业的网络培训课程,其参加网络文化生活的主要原因为自己感兴趣,跟随大众用以打发时间。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对象以男性为主;

2)

3)

4)

5)

6)

7)

8)年龄集中在18—25和25—45两个阶段; 学历大多数为高中或大专; 从事的行业多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96.7%的人经常接触网络; 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以娱乐目的为主,用来学习的占少数; 很多人每天网络文化生活的在一小时以上三小时以下; 超过一半的农民工家庭每月网络文化生活的费用在40—70元之间;

9)近乎2/3的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专业的网络培训课;

10)大部分进行网络文化生的原因都是自己感兴趣;

11)大多数的农民工对自己目前的网络文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以上便是我们本次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10月中旬,镇团委进行了了“面对面——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活动。截至20日,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结果统计工作,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本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活动通过采取问卷形式,随机选取了涉及四个村委会、9个小组各行业农民工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就业状况、在城市的生活融入情况、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等方面,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份。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老一代(1955年-1970年)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调查中,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中专、高中,有44.4%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只有3.7%的为大专水平,与当代青年相比较,文化程度仍旧偏低。而由于受工作资历和技能等原因影响,新一代农民工收入也偏低于城市平均收入。

二、消遣、压力排解方式、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调查中,有61%(18选3的平均数)的选择闲暇时间看电影、电视及睡觉;经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比较吃苦耐劳的,55.5%的人加班时间超过法定时间(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占29.6%,60-70小时25.9%),每天除了工作8小时外,还要再加班,工作压力巨大;而面对巨大压力时,有46.8%(12选3的平均数)选择排解压力的方

式是喝酒、睡觉、找朋友倾诉,没有一个选择寻求社团组织的帮助。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是当前年青人犯罪率飙升的一个原因。精神诉求方面,收入用于文化消费:50元以上(44.4%),31-50元(22.2%),11-30元(14.8%),10元以下(14.8%),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录像厅、歌舞厅(40.7%)、上网(40.7%)、支付手机娱乐文化功能费用(37%)、购买书报杂志(37%)、购买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电影院等门票(18.5%);希望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是看电影、爬山等户外活动(68.4%),只有少部分选择参加技能培训(18.5%)、提供图书借阅服务(11.1%),说明精神诉求强烈,但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三、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缺失。调查显示,有62.9%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是600-1200;已婚66.6%;有孩子51.8%;因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城市生活处于温饱式水平;在城市生活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收入无保障(55.5%)、生活成本太高(55.5%)、住房困难(44.4%),大病无钱医治(25.9%)、缺少文化娱乐生活(22.2%)、父母子女无人照顾(18.5%)、子女在城里就学困难(14.8%)、工伤事故无法医治(14.8%)、工作不稳定(14.8%)、找工作上当受骗及远离家人感到孤独(11.1%)、感觉被人看不起(3.7%);他们的居住情况:自购(29.6%)、自己租赁住房(25.9%)、单位或雇主提供(22.2%)、直接居住在生产经营场所(14.8%),高昂的房价和偏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在城镇买房安居,他们被边缘化地排除在城市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拆分式的务工生活,对他们的婚姻家庭稳定、子女教育都

造成不利影响。有59.2%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目前生活状况一般,33.3%的觉得不满意,有7.4%的觉得很不满意,缺失生活幸福感。而他们居住在城镇的理由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59.2%)、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55.5%)、家里已经无地可种(51.8%);这反映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应该引起重视!

四、维权意识不强。在维权意识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维权意识不足。在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认识、了解程度及参加比例上(党员14.8%、团员22.2%,未加入任何党派62.9%),要低于老一代。因此,当他们权益受损的时候多数选择换工作,所以流动性较大。

通过这次基层调查,我团委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中的重点,对今后的团委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清晰的安排规划。今后工作中我团委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联系体制,围绕他们融入城市问题,加强与企业、社区团组织的沟通、联系,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

镇团委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第三篇: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化水平得到迅速发展,农村、城镇乃至小区,全体人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急需解决,为此我们进行如下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部分:农村文化状况

(一)问卷调查结果

1、您所在的村有电视的户数达到:

问到村子里有电视的户数,选择90%以上的有310份,占有效问卷的96.63%;选择70%以上的有9份,占有效问卷的2.8%;选择50%以上的有2份,占有效问卷的0.62%;没有选择几乎很少和不清楚的;有1份未选。

2、您所在的村能上网的家庭占全村:

当问及大家村子里能上网的家庭时,选择80%以上的没有;选择50%以上的有6份,占有效问卷的1.86%;选择很少,几乎没有的有298份,占有效问卷的92.55%;选择不清楚的有17份,占有效问卷的5.28%;有1份未选。

3、您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有:

当问及村民们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时,选择打麻将,打扑克的有223份,占有效问卷的69.25%;选择唱歌,跳舞的有54份,占有效问卷的16.77%;选择看电视,上网的有211份,占有效问卷的65.53%;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有9份,占有效问卷的2.80%;选择没有的22份,占有效问卷的6.83%;选择其他的有35份,占有效问卷的10.87%;有2份未选。

4、您所在的村有图书馆或提供村民看报读书的场所吗?

问到是否有图书馆时,选择有的24份,占有效问卷的7.45%;选择没有的有270份,占有效问卷的83.9%;选择不清楚的有26份,占有效问卷的8.07%;有2份未选。

5、您所在的村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吗?

当问及村民们“您所在村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吗?”,村民们大都重复问了一句:“什么?老年人活动中心?”选择有的有42分,占有效问卷的13.04%;选择没有的有265分,占有效问卷的82.30%;选择不清楚的有13分,占有效问卷的4.04%;有2份未选。

6、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如何?

选择很好的有6分,占有效问卷的18.6%;选择一般的有42份,占有效问卷的13.04%;选择不好的有8份,占有效问卷的2.48%;选择没有的有147份,占有效问卷的45.65%;有119份未选。

7、村里是否有人买地下六合彩或参与其他赌博活动?

选择有的143份,占有效问卷的44.41%;选择没有的88份,占有效问卷的27.33%;选择不清楚的有90份,占有效问卷的27.95%;有1份未选。

8、在农闲时节村里是否组织农民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

这道题里,选择有的84份,占有效问卷的26.09%;选择没有的206份,占有效问卷的63.98%;选择不清楚的有31份,占有效问卷的9.63%;有 1份未选。

9、您所在的村老年人业余娱乐方式主要是?

填聊天、唠嗑的有68份,占有效问卷的21.12%;看电视有43份,占有效问卷13.35%;打扑克、打麻将有89份,占有效问卷的27.64%;散步有25份,占有效问卷的7.76%;跳舞、秧歌33份,占有效问卷的10.25;听收音机6份,占有效问卷的1.86%;下棋6份,占有效问卷的1.86%;填没有的42份;17份填不清楚;未填16份。

(二)问题与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扑克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会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

我们提倡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当然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进步应该是新农村进步的显著标志,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设施破旧,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三、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少,质量不高

因此我们要做到:

一、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目标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远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广场、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新型农村文化队伍。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恢复农村集镇影剧院并建设数字化电影院。要不断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广开渠道,通过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未成年人教育片专场、农民喜庆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农村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农村电影市场真正启动起来、繁荣起来,使农村电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2024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送到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

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总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农民们在工作劳动之余也将有更丰富的生活!

第二部分:城镇文化状况

南京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来源:南京市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型消费向追求身心健康、增加生活情趣的享受型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型消费过渡,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多,文化消费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南京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特点:

1、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市城调队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24-2024年,南京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包括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不包括教育支出)分别为153.89元、153.60元、182.45元、224.20元、250.67元、327.03元、506.67元,居民支出金额逐年上升;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分别为4.8%、4.3%、4.8%、5.4%、5.6%、6.2%、6.2%、8.5%。

2、不同收入人群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收入成为制约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低收入人群文化消费水平明显偏低。2024年,占调查总数40%的中低收入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文化消费较高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组,如占10%的最高收入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090.50元,是平均水平的2.2倍。

3、旅游成为近几年文化消费中一个持续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及“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推行,城镇居民外出观光、旅游休闲者增多,旅游成为近年来居民消费中持续不下的热点。2024年,全市城镇居民仅参加团体旅游方面的人均支出就为93.98元,占文化消费的19%;每百名城镇居民中平均有26.88人次外出旅游。

4、城镇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仍以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的项目为主。

市城调队曾经对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状况作过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报纸、影碟、上网、打麻将/扑克、逛公园等,不少居民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有4-5个小时,文化消费的构成总体上看还是比较传统和单一,消费项目也主要集中在花费较少或者基本没有花费的项目上,消费的层次偏低。

(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从2024年-2024年的几年间,文化消费在全市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最低4.3%,最高为8.5%,平均为5.9%。居民文化消费整体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制约,支付能力较弱;二是受消费传统观念影响,居民更愿意把钱用于储蓄和购买大件商品及住房等;三是文化消费方面新的消费热点较少,对居民消费没有吸引力。

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用于购买商品的多,用于服务项目的少。2024年南京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人均支出额在全省18市排第三位,但是其中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人均只有177.58元,在全省18市排第12位。这说明相比于其他地市来说,居民用于物质方面的支出较多,服务性的消费较少,文化消费层次还需不断提高。

3、基础设施与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热情之间有差距。近年来,体育消费开始兴起,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倍受居民青睐,但是提供给体育爱好者锻炼的场所却很少,有的只对本单位职工开放,基础设施的短缺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三)、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1、继续提高居民收入,营造积极消费的社会氛围。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伴随着南京经济的长足发展,全市城镇居民收入也再上新台阶,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突破9000元,但是居民的消费热情还比较低,消费倾向(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仅为66.7%。居民不愿意把新增收入用来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未来的预期支出较大,提前储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让居民的消费不得不谨慎而行。

2、引导、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的热情。文化消费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有关部门要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倡导居民合理消费,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引导居民通过文化消费活动陶冶情操,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3、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和改善文化消费的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图书馆、文化广场、体育场、社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这些公共设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4、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有关方面要针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愿望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的增长点,对传统的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拓展,吸引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从而改善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第三部分、社区文化状况

我们还对小区居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更加详细的了解了小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在居民散步时对其进行了随机采访并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傍晚六点到八点的散步时间,我们共采访了30位居民,发放调查问卷40份,得知现在小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一)、结果分析

1.调查材料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统计到,现阶段,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中看电视的比例为38%,读书看报比例为22%,上网、看电影占11%,娱乐健身占10%,其他占19%。

2.分析与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质量全面提升,文化娱乐丰富多彩。城市居民由于收入大幅度增长,物质生活丰衣足食后,渴望充实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爬山、钓鱼、跳舞、游园、聚友、喝酒、听歌、唱歌、聊天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但仍有部分的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局限在看电视,读书,看报这种简单的业余生活上,没有真正走出去,利用有利的环境。

(二)、对策,反思,教益

社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范围,社区是居民聚集地,是人群休养生息的地方,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这里往往不仅只是一个行业单位,而是社会多种行业的劳动者的集聚圈,一个社区构成了社会的一个细胞。人们各自有独立的性别、性格特征,各具不同的能量、才干和爱好。由社区文化的大众性决定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和文艺活动的多样化。它不仅包含了人民群众的整个业余生活,随着社会进步,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工作的个性化追求,社区已经或即将成为一部分人整个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则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基本内容。

社区文化呈现自发性,娱乐性,倾向性,休闲性,传统性,时代性的基本特征。要解决各种矛盾,还要社区工作人员做工作,深入群众内部。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祖国的日益壮大,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更促进指导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四篇:农民工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洛文广发(2024)101号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关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报告

商洛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及今年以来农民工文化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存在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活跃我县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县城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局组织专门人员历时一周时间对全县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工文化生活基本状况

洛南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因县城位于洛河之南而得名,是陕西南部唯一属于黄河流域的县份,总面积2562平-1-

方公里,全县共辖25个乡镇,383个行政村,总人口455183人,其中本地人口438129人,另外的17059人为服务我县商业、工业、畜牧业、服务业的外来农民工。他们活跃于城乡的各个地方,为县城建设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智慧。我县已建成的文化中心广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及数字电影、广播电视、文化自乐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都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了文化的平台。他们在劳动之余,读书看报有乡镇及社区图书室,查阅资料有各乡镇村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点,文艺演唱有各地文化活动室及社区文化广场以及自乐班,练习书画有书联协会组织,闲暇之余还可以在农体工程点锻炼身体,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也为农民工看电影提供了方便等等,这些深受农民工朋友的称赞,也为外来农民工心情舒畅,愉快地为洛南的各项事业献技献策打下坚实基础。

二、我县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措施和成效

为了活跃外来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县委、政府以及我局采取

了一系列的措施;凡是元旦、春节以及重大节假日组织专业团体以及业余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到外来农民工集聚区——黄龙钼业矿等,慰问活动文艺节目、播放电影、投影并一起欢度佳节。平时全县各乡镇、社区以及文化有关单位为农民工义务送书、送报、送科技资料。组织农民工参加篮球队、自乐班、秧歌、社火表演等,广大农民工各献其策,满怀热情,积极参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县农民工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客观的原因,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文化设备设施不全,例如,各乡镇、社区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设备不全、书籍有限,有的文化广场缺乏健身器材、活动器材等;其次是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使得上级配备的一些音响设备无人会使用、长期闲置。农家书屋也是村干部轮流兼职管理,难以及时为农民工服务,甚至造成书籍破损丢失等等,鉴于以上问题和困难,我的建议:①上级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各地文化设备设施陈旧、不全的问题,特别是重点镇、社区;②组织培训在职文化干部,提高文化工作的业务能力,使之已有的设备设施充分的发挥作用;③将文化部门及各乡镇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结束以前文化部门无业务活动经费的历史;④对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员发给一定的补贴,以利于其管理和服务农民工和当地群众。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我县外来的农民工,他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他们的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政策措施上,各级政府部门应把农民工文化服务列入议事日程,新闻媒体可设把农民工文化服务栏目,对于农民工集聚的地区,应设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并有一名干部负责解决农民工的文化服务问题。组织广大农民工开展各类活动;文化部门及各社会团体要定期为农民工慰问活动,搞好互动互助,以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服务正常持续发展。

五、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创作反映农民工的文学题材,例如:电影、小说、戏曲节目等,形成宣传农民工的氛围。各有关部门应继续做好为农民工送书、送报、送电影、送科技资料,极大活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创造财富的技能。各文化部门、文化站要利用培训室,分期分批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增强其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知识和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及时挖掘发现外来农民工的贤人、能人,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积极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上学,计划生育部门要为农民工发送和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各医防部门在农民工的集聚区做好优质服务,司法部门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知识、服务保护他们的贴身利益等等,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二0一0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题词:调研农民工文化生活报告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2024年11月30日印发

第五篇:农民工调查报告

农民工调查报告

农民工>调查报告

(一)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3、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4、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5、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一)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农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线',为他们提供岗位;靠运气,不要因生大病、受重伤而失去工作。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或向他人借钱,或是贷款、卖血,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农村老家,重操旧业。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失业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绝大部分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买商品经济房的。有些农民工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一间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摊几块钱,铺地铺,雇佣某家属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有些建筑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卫生情况不言而论。在保险方面,据了解,很多工厂对农民工只有工伤保险,但有年龄限制,如18岁以下50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即指童工和超龄老龄农民工不在保险范围内。童工和超龄工的工资比其他农民工工资低,而他们却干着同样的活,建筑承包公司等以更廉价的方式剥取他们的劳动力。这使得农民工也分了层次,童工与超龄工的处境更是困难,他们属于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护之内,但他们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特别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从5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里几乎有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钱来得快,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据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的访谈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1、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这个特殊社会地位,户口是关键。虽然政府已经取消了原来旧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镇职工只是临时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这种过渡性的结构状态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保障,这便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没有相应明文规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的出现,农民工就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许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得到落实。通过我对市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观察,没有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没有一个为农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签署正式雇佣关系的契约机构。只有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在公路旁边,在小卖摊旁边等待雇主,随时还要遭受城管的驱赶,据说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市容,给争创文明城市抹黑。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法律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隐瞒企业受保人员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拖欠农民工工资,强行对农民工实施暴力,危害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增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曾问过一位农民工,为什么不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他说大学生太天真,太学生气了,社会很复杂,能有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农民工团体意识较差,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色彩,怕'闹事',眼光短浅,只要用人单位给某些领头农民工一点好处,利益诱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调查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十七大的召开,将给我们更高的启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方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农民工的疾苦,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献言献策。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强农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农民工调查报告

(二)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住在xx一带的小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李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这里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李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而且,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调查建议: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农民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中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农民工调查报告

(三)中国网4月27日讯 国家统计局网站27日公布20**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

一、农民工总体规模

(一)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达25278万人

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42.7%;中部地区农民工7942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4.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1.4%;西部地区农民工6546万人,比上年增加409万人,增长6.7%,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5.9%。

二、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

(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区来看,20**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分省看,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4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

(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3%,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增长0.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和增幅均明显低于上年水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四)外出农民工仍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5%,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3.9%,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状况

(一)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

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65.9%,女性占34.1%;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24年的30.0%上升到20**年的38.3%,三年中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6岁。尽管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主要会加入到农民工的行列中,但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说明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在改变。

(二)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农民工中已婚者占73.4%,其中,本地农民工已婚者占90.2%,远高于外出农民工已婚者58.2%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高出外出农民工12岁,本地农民工中40岁以上的占60.4%,而外出农民工40岁以上仅占18.2%。这反映了已婚、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就近就地转移,大龄农民工不仅外出缺少竞争力,而且需要照顾家庭,这使得他们的外出积极性减弱。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最高,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工群体。

(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更倾向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8.8%。青年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年长的农民工;与此相反,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这说明青年农民工正逐渐丧失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四、农民工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24年的13.8%上升到17.7%,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

(二)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制造业为主,但比重下降

从农民工的从业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占44.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3.0%和15.4%,比上年上升0.6和0.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就业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

(三)受雇人员的增长快于自营人员的增长,自营比重下降

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94.8%,自营人员占5.2%;在本地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71.9%,自营人员占28.1%。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9.2%;其次是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17.8%。近几年,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中自营人员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年,本地受雇人员和外出受雇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4.4%,本地自营和外出自营分别比上年减少2.1%和11.8%。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

在外出农民工中,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26.7岁。从事现职的平均时间为2.7年,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3-5年的占20.9%,5年以上的占13.3%。从不同年龄组来看,16-20岁年龄组中从事现职5年以上的占1.3%,21-30岁的占7.6%,31-40岁的占22.3%,41-50岁的占24.5%,50岁以上的占21.9%,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稳定性也提高。从从事的工作种类看,>企业管理人员、个体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职累计时间在5年以上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