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中国人口信息

最新文章

第一篇:中国人口信息

时间:1997/12/31 来自: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简况

省名:甘肃省

面积:39万平方千米

人口:2494万人(1997年末总人口)

省会:兰州市

地理状况:甘肃省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邻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南靠四川、北与内蒙、宁夏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为主。

自然资源:甘肃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11种,境内黄河、长江支流白龙江等水力充沛,水能集中,但降水少且变率大,干旱多灾。甘肃土地资源丰富,但难利用土地比重大,耕地比重小,土地承载力低。此外,甘肃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

经济: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781.3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37元;工农业总产值1281.98亿元;进出口总额55212万美元;财政总收入469143万元;粮食产量766.16万吨。与多数省区相比,甘肃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基础仍较薄弱,资源开发程度低,工业基础较差,交通运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口生产不发达,财政困难,资金不足等。

人民生活:据统计,1997年甘肃共有劳动力1732.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69.47%,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88.33%;全省职工工资总额为1531024.80万元,在职与非在职职工保险福利费合计为50462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10元;职工平均倾向工资为607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92.43元。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629元,其中农业居民为975元,非农业居民为4397元。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18张、卫生技术人员3.27人。

文化教育:1997年末统计,甘肃省共有高等校17所,在校生50678人,教师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73所,在校生138928人,13424人;小学22848所,在校生2992795人,130628人。总之,甘肃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我们仍应看到,甘肃的基础教育还很薄弱,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因此,要继续更进一步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开展扫盲教育。

人口状况

1.人口规模与分布

据1997年甘肃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省年末总人口为2494.20万,比1996年末的2466.86万增长了1.11%,净增27.34万。由于省内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社会历史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它具有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人口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分布类型多种多样,城镇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并且差别较大等特点。

2.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甘肃各个时期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人口变动的明显差异,导致甘肃人口总量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第一阶段:1950-1958年,是甘肃第一个人口迅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除1954年以外,人口的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最高的1956年达到54.8‰,9年中,甘肃人口总量由1949年的968.45万人增长到1958年的1281.48万人;第二阶段:1959-1961年,是甘肃人口发展的低潮时期。除1959年人口增长率为9.08‰

外,其余两年平均为负增长,分别为-37.95‰和-26.70‰;第三阶段:1962-1973年,是甘肃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12年中,甘肃人口总量由1961年的1210.82万人猛增到1973年的1742.14万人,平均递增率为3.08%;第四阶段:1974-1984年,人口计划控制增长时期。在这一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递增率为.38%;第五阶段:1985-1990年,是甘肃人口发展逐步走上法制管理,计划生育措施日趋完善,人口意识不断强化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增长率在低水平上逐步回升,由1984年的13.02‰上升到1990年的16.46‰,人口总量由1984年的2025.88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2254.67万人。

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1997年末,全省男性人口为1278.57万,女性人口为1215.63万性别比为105.18,比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107.18、107.56和106.35分别下降2.9、3.3和1.17,呈缓慢下降态势。出生婴性别比为124.17,与1990年“四普”的110.38相比,明显偏高,主要原因是女婴漏报所致。

1997年,全省人口中,0-14岁组人口有696.4万人,占总人口的27.48%;15-64岁组人口有1716.6万人,占总人口的67.74%;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0.9万人,占总人口的4.77%,甘肃人口年龄结构还属成年型人口类型。

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甘肃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自70年代以来,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一般保持在4以下,进入80年代,除1982年外,总和生育率始终在3以下浮动,1997年总和生育率降为2.3,人口出生率为17.22‰,出生人口42.72万。对甘肃省出生人口进行预测的结果是:1996-2025年,出生人口规模大幅度下降,2025-2025年,将出现小的出生高峰,2025-2025年,出生人口规模再次持续下降。

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甘肃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下降-回升-持续下降-相对稳定等几个阶段,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自“三普”以来,甘肃人口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已进入典型的J型结构,青壮年死亡率稳中有降,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幅度变化明显,死亡人口年龄提高,死亡人口重心移向老年人口。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已由1953年的14‰降为1977年的6.20‰。

建国后,甘肃人口预期寿命迅速提高,由1957年的59.7岁,提高到1989年的68.92,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差不大,乡村婴儿及儿童死亡率略高于城镇,各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差异显著。预计到2025年,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70.4岁。

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1990年甘肃省未婚人口425.52万人,未婚率26.41%,其中逻辑性未婚人口252.80万人,未婚率30.26%,女性未婚人口172.72万人,未婚率22.26%,未婚人口性别比偏高,早婚现象严重,且有上升趋势。

甘肃省解放初期的平均家庭规模为5.09人,1990年为4.55人。据“四普”资料显示,全省家庭规模的变化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即50年代渐次上升,60年代先降后升,70年代和80年代渐次下降。甘肃家庭规模的特点是: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城镇小家庭占半数以上,而农村中等家庭占半数以上,地区之间家庭规模差距明显。

人口文化素质

1982-1990年八年来,甘肃人口文化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但文盲率下降,而且文盲人口也进一步减少。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呈全面上升状况,其中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上升幅度最大。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异,如个别地区文盲率上升,文盲率高居全国第二位,人才分布不平衡,教育结构不

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迁移与流动

1982-1987年迁入甘肃的人口主要来自外省县,迁入人口以社会型(投亲靠友、退职退休、随迁家庭、婚姻迁入)为主,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较高。1985-1990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迁移流向显著逆转,净迁出8.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6%。迁入原因逐步由社会型转向经济型(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迁移人口男性多于女性。省内人口迁移以县迁入城镇为主,迁移者的文化程度较低。

人口与资源环境

人口膨胀使甘肃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的无限性发生巨大的矛盾,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水资源也日益紧缺,人均拥有的矿能储量也因过度开采在下降。全省森覆盖率仍然偏低。人类的经济活动地自然资源的强化利用,加深了人与环境的矛盾,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

甘肃省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酝酿阶段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1964年龄月决定成立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省卫生厅妇幼处设立办公室,负责避孕药具和技术培训工作。兰州市人民委员会也成立了计划生育办事机构,其他各地、州、市设有专人主管这项工作。1964年秋,开始培训农材新法接生员和计划生育的宣传、节育卫生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在全省农村初步开始试行。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避孕药口服1号、2号及针剂1号,通过医药部门二级站分配供应到甘肃,并开始推行使用。

推行阶段

1971年11月成立了甘肃省革命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在卫生事业管理局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主要负责农村有关计划生育的调查研究,摸清育龄妇女情况,培训医务人员,宣传避孕节育的科学道理,发放避孕药具。这样,全省范围内开始了计划生育工作。1972年,各地、县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同年9月,在张掖地区新郭公社召开了全省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以避孕为主的要求。1973年月月,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间隔4年左右”。同时,根据省的要求,部分地县已着手开始编制人口计划,把人口计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1973年底,甘肃省召集各地、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专门会议,提出“领导带头是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全省在继续抓好避孕药具推广的同时,已经开始施行放置宫内节育器和女性输卵管结扎等节育措施。从1975年和1976年以后,全省节育避孕措施的重点逐步转向放置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方面。

深入发展阶段

(1)组织领导

从1983年开始,甘肃在全省各地逐步推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各地、县领导分别包县包乡,乡领导干部包片包村,村干部包到具体人,一抓到1989年5月中旬,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各地、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会上省长与各地、州、市主要负责人签订了人口目标责任书。会后省委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单位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1991年后省及时提出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由突击为主引向经常工作为主。

(2)政策法规

1979年7月14日,省革命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总是的试行条例》。

这是甘肃省第一部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的政策性文件。从1979年开始,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县也推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但要求上与汉族有较大区别,生育子女数较宽。1989年11月28日,省人大通过了《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1991年3月,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3)机构队伍

1979年底,在全省乡镇一级,首次普遍配备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大大加强了计划生育队伍。1983年10月,成立了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随后,全省14个地、州、市和85个县、区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同年,第一批38个县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成立。1984年12月,甘肃省计划生育协会成立。1985年3月,甘肃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分中心成立。1986年10月,建立了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

7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甘肃省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人口快速增长得到控制。

1949-1971年,全省人口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3.76‰, 从1972年月日993年为16.38‰,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甘肃省妇女总和生育率70年代平均为4.0,1980-1987年平均为2.66,到1993年已经下降2.0左右。育龄妇女生育孩次构成,1970年一孩率仅为20.73%,多孩率高达62.21%;1981年一孩率为46.57%,多孩率降到28.09%;到1992年一孩率提高到58%,多孩率降到13.9%。

2.群众生育观正在逐步转变。

50年代平均初婚为16.92岁,60年代17.79岁,70年代提高到19.1岁,1993年已达到21.8岁。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也由70年代的21岁提高到90年代初的23岁左右。

1972年综合避孕率只有14.6%,1982年达到69%,1993年进一步提高到75.8%。1979年以来,育龄妇女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逐年上升。1993年全省累计达345万对夫妇,占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的10%左右。

3.人口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成年型,总抚养系数由1964年的73.19%(老年抚养系数3.59%,少年儿童抚养系数69.61%),下降为1990年的47.14%,(老年抚养系数5.98%,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为41.16%)。同时,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向现代型转变。

4.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72年以来,由于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少生了大量人口。按1970年至1972年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9.8‰推算,到1993年一共少出生了780多万人口,减轻了社会经济负担,相对地增加了建设资金投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甘肃统计年鉴,1998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2)《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甘肃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3)《97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4)《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彭佩云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

(5)《中国人口年鉴》,199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7)《中国人口数据表》(1998年),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编,1998年。

第二篇:人口信息报

利辛县王市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的工作几点浅谈

作者:沈亮

1、继续推动人口发展规划、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建立流动人口和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做好流动人口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人口战略性研究来自于科学决策的需求,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决策的制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增强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匹配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思路、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决策依据,切实解决我镇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

2、推进优质化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工作实际中,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帮助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办理证照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优先服务,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三查”等节育技术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为流动人口在办理有关证件等方面减化了办事程序,提供了方便。把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做到他们心坎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服务入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搞好经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

3、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单位负责、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是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镇经济社会有所发展,农村新房改造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与人户分离现象日渐增多,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建议各级村委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建立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4、要加强计生干部业务培训工作,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改革人口计生队伍的任职方式,大力尝试职位聘任制,吸引多样化的优秀人才,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择优选拔人才,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激励机制。及时对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优秀的人口计生领导、行政管理人员等,应出台政策从政治上予以激励。各级村委会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队伍建设,要切实保证各级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构有钱干事,有人干事,要从政治上关心这支队伍。加强我镇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全面展开,顺利进行!

5、积极鼓励基层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典型引路,取得较大成效。及时进行总结,召开了专题会议,向全镇推广了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6、增加工作经费投入,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提供保障。镇政府就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经费作为专项科目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以保障工作所需。重点落实基层的宣传管理,优惠政策奖励兑现和节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开支。

作者:沈 亮

第三篇: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

2积玉桥街社区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一、现有资料来源

 武昌区公安分局积玉桥街派出所,武昌区统计局统计年鉴提供社区人口,自然环境和卫生资源状况等资料。

 武昌区疾病预防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

 武昌区积玉桥街街道办事处提供政策支持的资料。

 个社区居委会协助调查。

二、.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样本来源: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不同医疗团队,分别调查纺织村、民主里、幸福里、新生里、康乐里、新河街、华兴里、三角路8个社区中的3300户共9682人。调查项目:一般状况,疾病情况,住房面积,个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习惯,医疗付费方式,人均收入,既往病史,家族史

 质量控制:慢病指导小组;社区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质控要求执行建档程序。

三、社会学环境调查

◆社区概况:

1、人口结构:我辖区总人口数30035人,女性人口数1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49.69%。

2、环境状况:我中心濒临长江南岸,毗邻沙湖,位于新生路特1号。新生路像一条纽带将临江大道、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连接起来,新建的过江隧道驻足门前,本中心服务范围3.14平方公里,属于旧城改造区。拨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与待拆的低矮楼房及大片的建设工地相互错落。因此,人流量大,绿化差,空气质量差,这些因素都给居民生活、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3、居民的经济收入:我辖区属武汉市的纺织老区,昔日的国棉五厂、国棉六厂、天一印染厂都已破产。因此下岗职工多,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低保户多,整个辖区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在武汉市区偏低。

4、社区卫生资源:我中心是辖区内唯一一家由政府举办的具有医疗保险定点医疗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设一个卫生服务站,长期担负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与其它街比医疗卫生资源偏少。因此,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更显重要。

四、社区人口信息调查

2025下下辖社区调查个年龄组人口构成表

男女

年龄组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30283626.18284625.47

30-40145713.45156213.98

40-50246522.76230720.64

50-60202618.7192617.56

〉60204818.91253522.68

合计***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25年大于60岁的年龄组人数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男性18.91,女性占22.68。积玉桥街卫生服务中心下辖人口老龄化较明显。

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2

第四篇:中国人口日

中国人口日

6月11日为中国人口日。在中国,人口从建国初期的5亿增加到1964年的7亿,每增加1亿人平均用7年半时间;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阶段,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仅用5年时间;改革开放已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多。1981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1989年超过11亿,1995年突破12亿,2025年突破13亿。

尽管当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达到了世界人口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仍须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第五篇:《中国人口》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xx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中国人口》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2.中国人口作文

3.中国人口日宣传标语

4.中国人口现状英语作文

5.解决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6.中国人口问题英语作文

7.中国人口日活动方案

8.关于中国人口的作文

9.说明文:中国人口问题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