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

第一篇: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

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2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25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25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2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2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2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5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25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25年的6.7%上升到11.2%。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4、人口素质

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当前,我国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一大战略问题。2025年我国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有5375万人,仅占13亿人口的4.1%,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太大。如美国硅谷地区,城市人口只有200万,高科技人员就有70万。人的素质是决定国家发展强大,生活富裕的资本。大千世界无论什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事务发展,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困境

第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沉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难度较大。人口众多,且人力投资微薄,致使中国人口素质低下。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中国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短缺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二是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一部人类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是如此,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

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所谓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指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类自身现代化建设。人口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即向现代人口类型转变;二是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相适应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模式。即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交互发展呈现“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率”高级循环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产业革命后,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以及教育普及化相同步,已形成现代化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中国正处于人口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水平的交互发展也正处于由初级向高级循环模式转变阶段。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看,根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最广泛的定义,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这一思想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

(2)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

(3)把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长期平衡发展。

显然,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否定那种人口放任、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分配不公、教育滞后、闭关锁国、管理落后的传统的发展模式,而要实施特别对生态环境给以极大关心,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使自然资源不断更新、积累、增殖和永续利用的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立从严控制的人口再生产体系;

(2)维护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4)集约利用资源,不断降低物耗,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物质生产体系;

(5)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引导社会消费,建立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6)促进市场发育,改进宏观调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效益持续提高的经济体系;

(7)建立、健全劳务或劳动力市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体系;

(8)促进科技开发和生产结合,建立创新、实用的技术体系;

(9)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建立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

(10)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对外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尽管现在中国和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然而,实践证明,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逐步找到以上矛盾缓解和协调的途径的,从而实现良好的人口环境,适度的经济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持久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的。这正是人类能够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第二篇: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损害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它通常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构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反过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提供保证。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工农业原料。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人类繁殖良种提供遗传材料。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为人类建立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能性。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

目前,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恐怕还难以准确地断定。经过近200年的研究,人类已将其中170多万种进行了分类和定名。其中动物130多万种占70%多,植物40万种,占20%多。实际上,物种的总数远远高于此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热带生物所知甚少。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生物种类的最少数目约500万种,有些人认为可达3000万种。根据近年来发现物种的速率推算,动物可能有400多万种。

新的物种的形成伴随着旧物种的灭绝,这已成为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整个物种谱经历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物种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物种自然灭绝和自然形成过程仍在继续进行,但是,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物种形成和灭绝除受自然因素制约以外,更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个世纪,由于人口的猛增,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的灭绝的速率。

从公元初到1600年,全球共丧失724个物种,而从1900-1950年的50年间就丧失了60个物种。

应用种-面积曲线,科学家发现在20世纪初-1986年,中美洲湿润热带森林的砍伐可能导致15%的植物种灭绝,亚马逊河流域12%的鸟类灭绝。从理论上讲,如果继续毁林,直到所有的森林消失,将会有66%的植物种和69%的鸟类将要消失。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垦殖农作物造成的。

2.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3.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

在所有濒危、渐危和罕见的脊椎动物中,大约37%是由于过分利用而濒临

灭绝境地的。比如,许多毛皮兽像灰鼠、骆马、大水獭的种群已下降到临界水平,大多是由于为了利用其毛皮造成的。非洲象在1981-1987年从120万头到76.4万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获取象牙造成的。海龟、犀牛和某些种类的猴子也都处于这种状况。世界珍稀野生动物走私是仅次于毒品和军火的第三大国际走私活动,每年金额达50亿美元。1987年从中国走私到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千克,相当于迫捕猎了10万头麝。

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和侵入

所有濒危、渐危和稀有脊椎动物的19%都受到外来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的威胁。这也影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特别是在岛屿上更为明显。外来种可能通过捕食或竞争直接威胁动植物区系,或通过改变自然生境发生间接影响。例如,在厄瓜多尔格拉帕戈斯群岛上,黑鼠通过觅食蛋而降低巨龟和暗尾燕的种群,并且消灭了群岛上的一些啮齿动物。这个群岛上的许多外来种,例如牛、山羊、野猪已经大大改变了岛上的植被,包括高原上的林木和类似南美草原的草地,也破坏了仙人掌灌丛。

第七章 环境问题原由剖析

第一节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世界人口的现状

1.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1998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据有关资料推测,公元前8000年人类还以采集食物为生时,世界人口只有500万,当时人口增加1倍约需1700年。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迅速。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工业革命后仅过150年,到1800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倍,达到10亿。从第1个10亿到1930年第二个10亿历时130年。此后,人口增长更加迅速,到第三个10亿仅用了30时间,到第4个10亿只用了15年的时间,到第5个10亿用了13年的时间。

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几乎按等比级数增加,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1990年5月底达到53亿。这就是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亿。现在,全世界人口在10年内将会增加一个欧洲人口,每14个月增加一个英国人口,每月增加一个瑞典或两个新西兰的人口,每秒钟增加3人。如果世界人口一直按这个速度继续增加,到2330年,整个地球的表面包括南极、北极、沙漠等,每平方米就有一个人。到3545年,世界人口的总质量将等于地球的总质量。

2.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南亚、非洲愈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愈快(年增长率在3%左右),中国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到1990年已降至

1.5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欧人口增长率一直在0.1%,北美洲目前为0.7% 左右,澳大利亚、新西兰为1%左右。这种差距与传统、文化、经

济等因素有关。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人口的老龄化。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卫生和医疗条件较好,所以死亡率低,老年人所占比例高。一般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1986年英国65岁以上人数占15.3%,瑞典为16.0%。

中国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迫使出生率下降,加上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目前30-50岁人数较多,老人比例有所增加,而儿童比例呈下降趋势。

二、人口剧增的后果

1.粮食供应不足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粮食和其他食品要求增加,从而加重了土地资源的负荷。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的增长率,加上土地退化,大量占有耕地,民族冲突和战乱,非洲许多地方的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1986年世界银行报道,非洲多数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92%,而粮食增长率仅有0.2%。中国粮食增长基本上与人口增长相近,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但是在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不可能满足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如果不加以协调则国人将面临饥饿,国家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2.环境严重损害

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减少,淡水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等。如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目前,全世界能源主要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等为主,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则大量使用柴薪。这不但加大了能源的耗竭速度,也增加了大气中的CO2、NOX、SO2和尘等污染物,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第二,人口增长是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海洋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四川省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省之一,由于人口增长,其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19%降至1955年的9%。另外,人口增长使其对鱼类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导致的过度捕捞,造成了世界许多地区鱼类资源锐减,不少珍贵鱼类,几乎灭绝。例如,中国东海,以往每年黄鱼汛期,黄鱼几乎在船边成群结队地跳跃,而现在绝迹了。第三,人口的过度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首先它降低了人均享用量;其次,不利于自动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人口的增加,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过密本身就是一种污染,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迫使他们进一步破坏自己的环境。

3.使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社会环境恶化。首先,人口剧增使就业问题严重。其次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GNP低。

人口迅速增长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迅速增长,威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所以,必须立即采取对策,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三篇:中国可持续发展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调研与思考

20092630张春兰

相信我们都看过《2025》,虽说只是一部电影,可能更多的是娱乐大众,但我们也似乎开始忧虑起来,玛雅人寓言2025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12月22日的阳光将会永远不见。而这两年来,世界到处都发生着天灾人祸,有人会说,这些事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不足为信。但我认为,这些看似有些危言耸听的事情片段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这个世界,环境问题似乎越来越严峻,而一些社会及经济问题也越来越令人头疼。如果我们人类还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高速度的经济发展的话,这些盛世幻影也会随之幻灭。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古至今,都会出现社会或环境等问题,就中国而言,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我国经济自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也正在逐步提升。但在我们享受这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我们又是否知道,这看似繁荣的经济是付出了多少代价才换回来的么? 而这样的繁荣能否持续下去呢?

其实,国家和政府都已早已重视起这些问题,也适时提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也符合中国当今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内容。

但事实上,就算政府一直强调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似乎总是收效不大。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在坚持走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前,必须知道横在我们面前的那些阻碍有哪些。这些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生态和环境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人们一味的关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却忽略了因为这些我们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改革开放后,我国也随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因为利益的驱使,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要有利益可图,何顾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控制着这些商人,甚至根本不治理,其实我们都知道,一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很多人会很“明智的”选择前者,而这些错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遭受更严重的环境危机。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加之我们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越是贫穷的地方,环境破坏则越严重,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如此的恶性循环,也难怪可持续发展道路困难重重了。

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发挥法律的作用,相关立法机构要依据“防范为主,保护优先”原则,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法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并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本地的环境法。在制定正确的环境法律之后,最后就是执法了,执法是末端环节,所有相关事情执法者必须依法处理,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况且,有时候“杀鸡儆猴”也不是坏事,现今中国社会腐败风气严重,腐败现象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见怪不怪,但就是这些腐败,致使在一些环境监督和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造成更严重的环境危机。所以,执法者必须依法处理。当然,由于腐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所以这方面的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其次,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公民守法观念。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现代法律并非本土产物,对法律总持一种排斥态度,尤其是环保法,历史上只有破坏环境与自由,而无保护环境的传统。同时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比较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处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由此,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也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经济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令世界惊艳,但是,最近诸多事件表明,这样的经济开发似乎变得不理性了,一味的追求GDP或企业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经济是泡沫,不可能会长久下去,是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对发展作理性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然,这是需要眼光和胆识的,但无论怎样,我们必须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们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最后,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是个很广泛的范畴,而中国也正在积极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有效成绩。但我想说的一点是,中国自古就以勤劳勇敢,团结友爱标榜的一个仁爱之国,但最近的种种事情让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彷徨的社会,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仁爱之心成为奇迹,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无论这个国家发展有多么迅速,如果人民的灵魂没能同步的话,那么发展又有何用呢?要知道,物质是永远无法代替精神存在的。所以,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势在必得。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些想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朝夕而就,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只有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一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土地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 土地的供给分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所以,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 人口剧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 大量事实说明,人均耕地数直接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

 粮食问题与耕地关系密切

为弥补粮食不足,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盲目增加耕地面积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

又危机粮食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所以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定义“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消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 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 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组合运作模式

1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2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3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4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5消除贫困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 指导思想

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

基础。

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

 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五篇: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精选)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25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5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25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5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

高峰即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二、中国人口与环境问题

工业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使人口倍增,造就全新的现代文明。工业就像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富足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负效应。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过早地步人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恶化范围仍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步拉大。环境污染和恶化成为制约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对环境问题不予以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加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举步维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败对世界一切国家发展举足轻重,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影响超过人口数量甚少的美国。而其他各国当面临由于中国发展所引起的地球资源极限时,不得不重新调整各自无法持续的经济计划。

2025年.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3%,我国仅为14%。由于草场利用不合理,因此草原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轻度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江的泥沙逐年增加,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急缺,终于导致1998年百年不遇、震惊全球的特大洪灾和2025年的西南大旱。沙漠化面积

已超过90万km2,至今仍以每年2000km2加速扩大。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5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高等植物和生物物种均占世界10%。但是,生物多样性正受来自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近半个世纪,我国已有1000多种物种灭绝,其中包括约200种高等植物。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其中包括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一是污染以城市为中心急剧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30%。二是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际标准。污染主要来自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三是水环境质量因工业废水排放而日益恶化。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质量标准,甚至下渗污染地下水,出现当地居民无水喝的局面。四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多,但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矿业开发中的乱采滥挖对环境破坏惊人,开矿后的废弃物基本不

处理,矿区废弃物地复垦率低。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堆存6亿余吨,占地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它放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城市年垃圾量已达1.8亿吨,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五是噪声污染成为城市一大公害。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速度名列世界前茅。六是工艺原材料几乎全从自然资源中索取,加大本已脆弱的大自然压力。

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复合文明模式。这一模式的探索过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

1、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环境有效载荷

必须加快资源替代技术和开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增强我国的资源替代能力和再生能力;加快环境保护技术和建设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矿产资源低品位开发、高利用加工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清洁

生产与消费、水气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工程技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强环境的纳污能力;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水、旱、火灾的防、减、救技术,以减少环境承载力的损失;大力发展安全、简便、舒适的节育技术以保障人口控制,发展家庭节能与绿色消费技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

2、改善教育与健康状况,提高全民人口素质

环境问题与人口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环境价值观,使人人都肩负起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的责任。中国环境问题突出与中国人口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必须尽快普及基础教育,将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贯穿于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广泛传授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社会教育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育观、消费观、环境观的教育,增强对地方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要尽快消除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

3、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每年新增社会财富中约有1/3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而且增加了就业、教育、福利、住房、基础设施的压力,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力量和资源供应所能承受的水平上。其中提高子女抚育成本,抑制多育动机,确立可持续发展生育观,是当务之急。

4、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

消费观念决定消费方式,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是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的重要环节。我国人口多,资源消费总量大,资源消费性浪费十分惊人。如果每人每天在消费过程中浪费1克资源,我国一年就要浪费资源4.4亿kg。因此,我国政府在改善消费结构、扩大服务性消费,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

率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人们从贪多图大的传统消费观念中引导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消费观念上来,建立一个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能反映资源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体系,化被动为主动,使人们自觉摈弃那些浪费资源的消费方式。

5、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开发性浪费

节约资源不仅必须减少资源的消费性浪费,而且必须减少资源的开发性浪费。目前我国资源开发性浪费比较严重,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欠发达,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富矿、轻贫矿,重主采矿种、轻伴生矿种,致使宝贵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资源管理不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能杜绝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小煤窑、小金矿等资源开发企业的粗放经营造成大量资源的开发性浪费。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重要环节。

6、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人类通过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改善可减少消费废弃物的排放,通过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的改善可减少加工废弃物的排放。我国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和消费再生物回收率低,每年要产生6亿多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400亿吨废水,10万亿立方米废气。废弃物总量如此之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和资源化管理,减少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二是要尽快建立

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源头上堵塞污染,引导企业自觉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走清洁消费之路。

7、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再生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也就是保护环境的承载力。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许多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许多遗传

种质资源受威胁、减少乃至消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管理,尽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监测和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保持我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

8、加强环境治理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品质 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 式,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具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荒漠化面积已达国 土面积的 8%,且每年以 2400km2 的速度扩大,致使大批农田、草场退 化,公路、铁路交通受阻,直接经济损失 20-30 亿美元;我国还是世 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 179 万 km2,每年流 失土壤高达 50 亿吨,造成土地退化,河湖淤积,灾害增多。生态环 境的恶化,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的尖锐化。必须加强荒漠化与水土流 失的综合防治,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提高环境品质,减少环 境承载力损失。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