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后发地区人才工作新路
董毓民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4-10-29 06版:理论与探索 版)
人才难引难留一直困扰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引”为先,以“育”为主,以“用”为要,以“护”为重的原则,不失为后发地区人才工作的一条新路。
以“引”为先,借梯登高。努力更新人才引进观念,实施“借、引”并重的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模式。一是接好省市“天线”。积极对接省市各类人才招聘会,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二是搭好“引智”桥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领衔攻关,把后发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采取“项目+基地+园区+联系点”模式。柔性引进专家志愿者服务队、帮扶单位科技人才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和联系点服务。
以“育”为主,提升素质。坚持以“育”为主,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保持开放、扎实、协调、持续的发展势头。一是借力组团培养。通过组建团队的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结对梯次培养。按照产业、学科、行业等不同种类,广泛开展拜师学艺活动。三是基地实训培养。建立各类实训基地,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前来实习。同时,在乡镇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吸纳大学生“村官”到基地实训,提升创业能力。
以“用”为要,才尽其能。树立“惟才是举、用人所长”和“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理念,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坚持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统筹合理安排干部交流;坚持干部“能上能下”原则,有序推进干部新老交替。同步采用公开选拔方式,面向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定向选拔乡镇副职领导干部。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
以“护”为重,营造氛围。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充分利用住房、工资、奖金、职务、职称等向优秀人才倾斜政策。同时,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后发地区人才工作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良好的工作氛围,善于刚柔相济、软硬结合。既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观,更要有经济欠发达但人才工作“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既要拓宽引才渠道,刚性引进各类人才,更要善于“借鸡生蛋”,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借力发力。既要千方百计的“引”和“育”,更要搭建各类平台“用”与“护”,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将人才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探索中欧商业新路
中瑞友好关系和经贸往来的丰碑之一――瑞典中国商贸城在2024年2月12日隆重奠基之后,于9月28日迎来试营业。试营业当天,瑞典国家投资促进总署高官、瑞典卡尔马省、市的省市长,以及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高官,一起出席剪彩仪式。瑞典中国商贸城是中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产品集散地,它的试营业是中瑞友好交往的一件盛事,对促进两国民间友好交往,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意义重大。
卡尔马,瑞典南部的一个静谧小城,人口不超过7万。难怪会有人质疑,这样一座小城市,怎能支撑起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一个能容纳2500个商铺的中国商贸城,对于卡尔马来说,能否承受如此之大的人流、物流?
为什么选择在瑞典,在办中国商贸城?作为凡尔顿集团董事长骆金星说,这其中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第一次来到卡尔马,骆金星发现当地人消费的日用品,有80%-90%都是中国货,但是经过调研却发现这些产品并不是直接从中国运来的,甚至整个北欧地区都没有中国商品市场,货源需要从意大利和中东转过来。一个如此高端的消费市场,大量的日用品却经过三手甚至四手的倒卖,而北欧是公认日用品、食品的价格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国家之一,其日用品、食品的价格均为中国的十倍,这就是很好的商机。而且瑞典奉行开明的对华友好政策,它所处的波罗的海区域和中国小商品贸易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经济规模上都有极其相似之处。而卡尔马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整个半岛的中心地带,区域优势非常明显。坐飞机的话只需2个小时就可以抵达欧洲的任何一个主要的国家和城市。因此,骆金星决心打造一个商贸城,以卡尔马为物流辐射中心,不仅辐射瑞典,更辐射到这个城市周围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如挪威、丹麦、芬兰进而再辐射到整个欧洲。
选择卡尔马,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卡尔马政府的支持,包括瑞典政府支持瑞典政府卡尔马政府允许瑞典中国商贸城参股其铁路、公路,包括港口、机场。凡尔顿的参股,对当地的基础建设有了发言权,能够促使当地的交通运输等条件,朝有利于项目经营的方向发展,并将会保证投资业主物流成本的提前可控性。
此外,从成本上考虑,如果把大型批发市场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或其他一类城市,就好比放在中国的北京或上海,交通拥堵,成本高昂。一番考察下来,瑞典的所有城市中,只有卡尔马既有发达的机场、码头,高速公路和铁路,又能良好的辐射能力。
因此,骆金星最终将中国商贸城选址在卡尔马,从此与这个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瑞典政府有关部门和卡尔马省、市政府主要官员的鼎力支持下,在骆金星和他的凡尔顿团队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下――9月28日,中国瑞典商贸城试营业,谱写了卡尔马这座美丽的古城和骆金星这个浙江商人的故事序言,更揭开了中欧经贸往来新的一页。
近年来,徐州矿务集团夹河煤矿党委面对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果敢导入当代国际前沿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念,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实践,不但给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打造优强企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夹河煤矿党委一直非常重视学习型企业的建设,矿党委曾分别派人参加了“21世纪中国学习型企业高层论坛”、山东莱芜钢厂学习型企业现场观摩会,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到创建学习型企业较为成功的企业实地考察,并邀请莱钢高层管理人员到夹河煤矿举行创建学习型企业报告会,使夹河煤矿的各级管理者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为党委决定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学习型组织有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要求,夹河煤矿精心设计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活动方案,明确了学习型党组织的4条标准:一是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有一支为实现团队目标而不懈进取的领导班子;二是党组织的学习力不断增强,有一支勇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党员、员工队伍;三是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有一个保证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四是党组织的创造力不断增强,在单位两个文明建设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在确定标准的基础上,夹河煤矿还建立了学习型党组织“夹河模型”:主要包括“一个中心”:做优做强企业;“两个着力点”: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三个工作方法”:一事三问法、工作讲评法、目标激励法;“四个工作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团队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能力、自我超越能力;“五个价值理念”:工作着是幸福的,学习好是有用的。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管理是最大的关爱。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小失误诱发大事故。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夹河煤矿党委选择了几个基础较好的单位进行了创建试点。让试点单位按照矿党委的创建标准制定创建规划并组织实施,根据不同爱好、不同兴趣、不同工种、不同的业务领域和技能水平,设置各式各样的学习小组,在单位党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结果,全矿员工年培训率达80%,参加技术比武覆盖面达60%。
创建活动产生了明显效果:
党员形象明显改善。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前一线普通党员大多是老实本分,不怕吃苦,乐于奉献,但钻研型、开拓型、学习型的党员较少。不少员工感到,除了思想觉悟以外,党员在工作技能上的先进性并不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仅与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了的形势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让广大党员带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他们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与日俱增。
46岁的房地产管理科党员杜成林曾以苦干实干著称全矿,成天与员工一起摸爬滚打,被誉为“不脱工作服的干部”。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他认真学习法律、管理及市场经济知识,带着他的自强工程队勇闯市场,为企业开辟了第三产业的新天地,以往的“老黄牛”变成了“智多星”,成为员工致富的带头人。
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开展创建活动以后,党组织以倡导和组织学习为纽带,以举办各种学习活动、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工作讲评和学习交流为形式,把党员和许多员工吸引在一起,传授知识,学习文化,钻研业务。党组织在监督保证、参与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同时,更多地承担了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的重任,在广大员工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一些党员、员工改掉了上班无所用心、下班无所事事、打牌喝酒的旧习。比如,掘进一区在创建过程中独具特色地开展了“团队学习,成果共享”活动,运用“连锁激荡思维法”解决了17个生产难题,近400名员工在党支部创立的10多个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中学习并不断取得进步。
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开展,推进了矿井人才培养工程的推进。去年,有3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分别被江苏省和集团公司确定为“333”和“111”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2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分别参加了MBA、EMBA研究生考试,41名中层干部和基层骨干考入了工商管理专升本学习班,110多人报名参加了中国矿大经济管理大专迎考班;近40人被聘为中高级工人技师。
工作创新蔚然成风。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了党员员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推动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两年时间内煤炭产量由年产100万吨提高到170多万吨;掘进的进尺水平几乎翻了一番。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去年有两项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有30多位党员干部的创新成果受到表彰奖励。
制度创新取得历史性突破。在集团公司内部率先推行了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根据ISO9000、ISO14000、0HSAS18000国际标准制定的全面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全国煤炭系统首先成功编制了《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作业规程》,并率先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上网。
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新基层党建形式,更好地实践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提升企业实力,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供销合作社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路
11月28日—29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和台湾省农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两岸合作社在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解读国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就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
会议邀请了央行、银监会和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就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各类新型机构在实际运行中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台湾地区农会的农村金融专家介绍了台湾地区农会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情况,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包国新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农村金融问题,为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组织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提供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微型金融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国家对于参与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开放性政策,为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机遇,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舞台上,一批新的参与者正
1在成为演绎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长期扎根在农村的供销合作社,也正在探索成为这股农村金融“新势力”中的一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金融薄弱的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众多商业银行的撤离,使得“三农”金融服务被边缘化的情况更加严重,丧失了金融支持的农村经济发展显得步履维艰。对于这样的发展困局,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供销合作社有着更深刻的感受,这也成为供销合作社尝试农村金融试验的原动力。就在众多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退”时,一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村金融试验却在悄然进行。
试验一:组建担保公司
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农民“贷款难”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贷款担保难,为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浙江省瑞安市供销合作社与市财政局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了农村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把注册资金存入信用社,并以此为担保金,获得10倍于担保金的贷款,信用社对担保公司推荐的客户给予融资服务,这一尝试大大缓解了部分农民的融资难题,受到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金融试验中投下的第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逐渐繁衍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成立农信担保公司38家,注册资本金约
4.5亿元,为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和农户提供担保业务5213笔,担保额约18.3亿元,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题。
试验二:“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2024年,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局、科技局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发起,组建了瑞安农村合作经济协会。在协会的框架内,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供销合作社利用网络优势帮
助专业合作社产品开展市场销售,信用社为农民生产提供融资支持,农业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技术支持,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目前浙江已有20个县开展了“三位一体”试点。试验三: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为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的融资难,供销合作社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服务。
山东沂水县姚店子镇供销合作社,指导农民在蔬菜协会的基础上自愿发起组建了“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生姜产业,利用生姜在种植、收购和加工环节资金需求上的季节差异,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成立以来,已经为社员提供22笔资金互助业务,累计互助金额83.7万元。与此同时,一些资金互助已经突破单个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专业合作社已达60家,互助业务量累计13129笔,互助金额累计2.2亿元。
试验四:参与农信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
部分地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发挥基层网点熟悉农民和农村经营业务的优势,与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如安徽省利县供销合作社参与了该县农信社改革,芜湖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发起成立了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等。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组建村镇银行的有2家,参与农信社改革的有10家。
新课题:诸多问题亟需探讨
尽管金融试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性政策也
给供销合作社的农村金融探索之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对于长期以来以农村流通服务为“三农”主渠道的供销合作社而言,在探索参与农村金融服务这条“陌生”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之道。第一,如何广泛推广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类似于山东沂水姚店子“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模式,实质是产生于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是以生产合作推动信用合作,把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在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信用合作是农民自发成立,自己制订规章制度,自我管理,是真正的农民的合作金融,很受农民欢迎。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何进一步推广?
第二,如何认识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根据调查,当前农村的信用合作发展很快,仅供销社合作社系统就有60多家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但目前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并注册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有10家,村镇银行有62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农民不愿意注册登记,还是银监部门的审批限制了这种组织的成立,对资金互助社的某些规定还有待完善?另外,对没有注册登记的农村信用合作,如何去引导其规范发展,加强风险控制?
第三,如何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多年来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经营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那么这种信贷担保的机制具体如何建立?市场主体是什么?政府以何种形式介入?采取什么样的优惠政策?
第四,供销合作社如何找准参与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对供销合作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伊朗等亚
洲各国合作社以及台湾地区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看,有了金融的支持,合作社能得到较快发展。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发挥优势。对县级供销社来说,应积极指导推动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同时,有条件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可参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设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等,关键是如何具体操作?如何解决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问题?
显然,这些问题不仅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探索面临的问题,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其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国家政策为市场参与者去破解,正是这些问题的破解,可能是我国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破题:邀请专家建言献策
面对金融这样一个陌生的行业领域,面对农村金融探索之路上的诸多待解之谜,供销合作社选择了对外“取经”。此次“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邀请了各路专家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研讨,并就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一些设想和尝试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以期找准供销合作社参与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台湾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是台湾农、渔民成立农渔联合会,进而在农渔联合会(生产合作)基础上产生信用合作发展而来的,与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合作,具有较高相似性和可比性。此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台湾地区的农村金融专家就台湾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行状况与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进行了交流。央行、银监会的代表详细讲解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相
关政策,为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理清了政策思路。来自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借鉴花旗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经验,为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介绍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治理与风险防控的运行操作模式。
“研讨会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尝试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位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省(供销社)也有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打算,这次参加研讨会,也算是项目开始前的一次培训吧,确实收获不小。”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2454期作者:孙思磊
毛集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添加日期:12年02月03日
——毛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实践创新
一、背景与起因
1991年,淮河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之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18位中央领导同志前来视察,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次视察毛集,极大地鼓舞了毛集人民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灾后重建,科技部于1994年批准毛集镇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999年11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正县级建制,成为毛集人民“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金字招牌”。此后8年,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励精图治,负重拼搏,全力推动毛集的社会、经济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实验”主题不明确,战略路径不清晰,导致毛集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2024年7月,毛集实验区作为沿淮行蓄洪区灾后重建的典型,与北京市西城区、江苏省江阴市等13个区县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相当于在毛集的“金字招牌”上镶嵌了一块“蓝宝石”。为此,新上任的工委书记孙仰法同志带领毛集党政干部和人民,调整发展思路,明晰发展战略,积极主动作为,抢抓宝贵机遇,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招商引资,齐抓项目推进,共管经济建设,短短两三年时间,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开启了毛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了在灾难中诞生,在弱小中起步,在艰难中开拓,在探索中前进,留下了闪光的脚印,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二、做法与经过
在推动转型发展中,毛集实验区始终坚持从毛集区情出发,既正视自身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足等短板,又充分发挥生态良好、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煤炭富集、河湖纵横、品牌众多的独特优势,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着力推进 “五个转变”:
第一,推进“生态脆弱”向“生态文明”转变,建设绿色天堂。毛集是沿淮行蓄洪区的生态脆弱区,易涝易旱,但水资源丰富,生态资源富集。从这一实际出发,实验区工委、管委会按照生态文明的固有规律,坚持把“生态立区”作为首要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强化生态意识。把生态建设作为“命根子”、“钱袋子”,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的理念,使“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区内水系发达、林木茂盛的生态条件,坚持点、线、片、面结合推进实验区的绿化工作。打造了总长约30公里的公路绿色长廊,培育片林2万亩,全区绿化面积已达6万亩,建成了绿馨园、绿吧生态园等千亩以上生态农业观光园4个。再过3至5年,力争将毛集建设成为城水相融、林水相穿、花木错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然氧吧”。
三是着力生态修复。2024年12月起,实施退网还湖,拆除1.7万亩渔网和围湖造田堤坝;保护湿地生态,实施浅水种草工程2.4万亩、深水区种植芡实、菱、藕等水产品1万亩;实施焦岗湖禁网休渔政策,恢复和再造水下生态链;申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社会发展项目(《淮河流域焦岗湖湿地生态修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借助项目基金推动湿地修复;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和景观再造(其中包括:绿馨园建设苗木培植区、淡水养殖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等7个功能区。培植优质苗木16万多株,种植茭白、观赏荷花和睡莲5万多株,修复淡水养鱼塘、网箱养殖水面520亩,修整出芦苇保护区200多亩,复垦土地1800多亩)。
四是发展生态经济。毛集实验区坚持“靠生态美丽,靠生态富裕”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路径。强化绿色GDP理念,既要“金山银水”,更要“青山绿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招商选资,污染企业一律拒之门外。
发展生态农业,走无公害化路径。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虾、林下养禽等生态种养模式,特别是利用千亩荒滩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禽,成为淮南规模最大的生态麻黄鸡、珍珠鸡、贵妃鸡养殖基地。
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回归自然”路径。依托焦岗湖,突出“野”特征,修复和保持原生态,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三产化”。
打造生态城镇,走集约型特色化路径。坚持“建绿和治污”两手抓,打造“诗画焦岗湖、魅力实验区”。目前城镇绿化覆盖率已达43%;利用以色列900万美元政府贷款、日处理1.5万吨污水项目,国家财政部已批复。
第二,推进“水灾害”向“水财富”转变,做好“水”文章。毛集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人均的3.2倍。千里淮河流经毛集17.8公里,特别是有淮河变迁“活化石”之称的焦岗湖,是皖北第一淡水湖,面积达6万亩。然而,毛集又是一个“因水成灾、因水成名、因水成区”的地方,作为母亲河的淮河,自黄河夺淮以来,毛集受灾年份达65%。毛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毛集人民与洪水斗争的抗天史。水患不除,永无宁日;水利不兴,发展受阻。
近年来,毛集坚持“科学治水,疏堵并用,治用并举,标本兼治”思路,重点做好“治水多、防水脏、保水畅、扩水运、建水景”五篇“文章”,变“水灾害”为“水财富”。
一是“治水多”。重点解决“防洪能力”和“人水争地”两个问题。一方面,修筑堤坝、建设泵站,提高防洪能力。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48亿元的26项治水项目。其中,淮河北岸干堤加固和焦岗湖堤坝维修项目共完成土方138万立方米,修建截渗墙2.3公里,导流压渗4.5公里,护岸抛石3万立方米,维修堤坝21.5公里,修建桥涵闸18处。目前,正在实施投资约1.08亿元的湖洼地治理项目,项目完成后,将使焦岗湖的抗灾能力达到50年一遇。另一方面,实施“移民建镇”,为水让地,避免人水争地,已搬迁3158人,占行洪区群众的56%,使行蓄洪区人民永久避开水患之苦。
二是“防水脏”。发展低碳工业,防止工业排废污染;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退网还湖和退田还湖,减少养殖业污染。
三是“保水畅”。打通各个水系,把“死水”变成“活水”,目前,贯穿城区与景区的青冈河“十里风情画廊”居民区规划已完成,将实现游船通畅,沿岸观光。
四是“扩水运”。依托淮河发展航运,建设客运码头1座;货运码头4座,日运输能力达到万吨以上。
五是“建水景”。坚持以湖为依托,以树为衬托,以野为特征,以水为灵魂,把焦岗湖打造成平静的大湖水面、坚固的防洪大坝、平坦的环湖大道、宽阔的森林走廊“四位一体”的美丽湖区,打造皖北和合肥经济圈“都市休闲慢生活基地”,把昔日泛滥成灾的湖泊变成造福沿湖人民的“宝湖”。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皖北唯一拥有三个“国字号”桂冠的景区。焦岗湖畔功能齐全的准五星酒店“滨湖度假村”即将落成,独具汉风徽韵的“焦岗湖影视城”初具规模,中国版的“奥特莱斯”淮南文商城开工建设,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购物美食为一体的生态景区正在建设过程中,作为能源城和合肥经济圈的“休闲度假基地”呼之欲出。
第三,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毛集实验区农业人口占78.73%,基于此,我们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路径上,实施“四个发展”;在发展措施上,做到“四动”。
“四个发展”是:一是发展绿色农业。建设了绿色食品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申报省级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水产品9个;省级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二是发展观光农业。结合4A级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打造能源城及合肥经济圈生态后花园,发展“种、养、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建成绿吧生态园、向阳、绿馨园等4个千亩以上农业观光园。三是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用品牌拓展市场,靠市场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循环农业。新华种猪公司建设了600立方大型沼气池,并投资300多万元引进了美国白杜、红杜、大约克、长白等优质新品种,成为全省两家最大种猪企业之一。该企业积极推进种、养、加和污水处理一体化运行,有效实现了产业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动”措施是:一是改革推动。毛集作为市委、市政府整体推进土地流转的试点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目前,已流转土地2.4万多亩,占全区土地的16.1%。二是项目拉动。结合景区开发、苗木基地建设,引进和培植项目,已经实施了38个项目,通过项目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典型带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了1600亩的淮南市最大的绿吧生态观光园。包括畜牧养殖区、水产品养殖区、绿色蔬菜种植区、立体农业示范区、花卉中心、垂钓中心、农家乐等项目。年产值18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吸纳260人就业,带动200多农户致富。四是配套驱动。坚持确定目标、搞好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推进“城乡二元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的要求,高标准做出城乡建设规划和各类规划,严格用规划指导城镇和农村建设与发展。
二是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形成“贯穿城乡”的道路网络。目前,全区县乡公路总里程已达255公里以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道为主干线,以县道为支线,以乡村道为连接点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特别是一条12公里长的景观大道贯穿“景区、城区、园区”,成为毛集发展的生命线和黄金线。实施村改居工程,5个村的2.08万人由农民转为市民,占全区总人口的15.8%;实施城镇扩容工程,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三区”建设,引导农民入住中心镇。
三是主抓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先后对14个行政村、两个集镇集中整治;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建设示范村20个,特别是探索出了“四结合”(结合采煤沉陷、旧村庄改造、土地复垦、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打造新型农居新村)、“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新村建设管理“河西模式”,受到了出席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皖北片)现场会领导的肯定;实施“扩镇并村”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扩大到2.8万人。
四是打造产业基地。建成“绿色水稻”等五大产业基地,培育了“大米、贡圆”等十个特色产品,培育了“白蓝集团、宏宇集团”等六个龙头企业。
五是着力农民的培训工作。开展“阳光工程”等培训,受训农民达10余万人次。
六是深化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破除农村人口转移的户籍束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初步实现了均等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开展农民“进园、进厂、进店、进城”活动,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第五,推进“品牌毛集”向“实力毛集”转变,实施“三区互动”。实验区围绕把“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重点实施了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全力招商引资。
一是推进“三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功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建设了景区的游客广场、接待宾馆、环湖大道,实施了园区内2.02平方公里内的“供水、供电、路网、通信、绿化”工程,建成了城区内“三纵四横”道路,引进外资建设污水、供水和供气设施,特别是实施“并村扩镇”、“集中建镇”和“低房价”战略,迅速实现中心镇扩容。
二是鼓励项目向“三区”集中。推行重奖“第一引资人”办法,实行“领导结对认领帮办制”,打造“发展至上、项目至重、客商至尊”的投资氛围,吸引了上海、浙江、江苏、合肥等地客商前来毛集投资兴业。毛集的项目呈现出三个特点:(1)文化项目变“无”为“有”。比如:焦岗湖影视城项目,依托焦岗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品牌和旅游资源,滩地等原生态景观和焦岗府传说、花鼓灯等淮河文化元素吸引电影人,再用电影人和他们的“遗迹”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并把影视城建设融入到焦岗湖旅游、淮河风情游之中。目前,该影视城已成为省内最大的自建影视城。此外,投资6000万元的中国微电影创意产业园和焦岗湖影视城深度开发项目已顺利签约。(2)环保项目变“废”为“宝”。如:获省发改委批复的总投资1.17亿元博胜新能源公司5MW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站项目,将建在易受涝灾、农业效益低下的低洼地上。该项目对毛集实验区探索可再生绿色能源利用,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公司在太阳能电池板下套种水稻,稻田之中实行台湾电鳗、黄金鲷鱼等水产立体养殖。并建成博胜集团黑宝农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澳洲淡水龙虾育苗场,已投放种虾3000多尾。预计到2024年下半年,可出售虾苗1亿尾,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加工项目如火如荼,白蓝集团的油炸山芋、宝光冷冻的虾仁等已出口日韩。
三是优先提供“三区”建设用地指标。几年来,毛集通过盘活老圩子、老厂子、老院子等资源,获得存量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对老庄台、老宅基、老沟塘、老路、老渠等“五老”进行整理,通过土地整理复垦3500亩,扩大增量建设用地指标,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此外,建立了土地报批准备金制度,统筹全区建设用地指标,力争把建设用地指标用足、用好。
四是政策向“三区”倾斜。用活省委、省政府“扩权县”和淮南市委、市政府〔2024〕41号文件等支持毛集发展的政策、资金等,优先为景区、城区、园区提供各类政策和法律保障。
由于以上做法切合毛集实际、切中发展要领、顺应政策导向、符合“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律,经过3年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毛集的转型发展,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成效与反响
1、发展成就
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给毛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
(1)实现经济稳步发展:三年多来,GDP增长1.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特别是财政收入,由2024年的3019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7300万元、2024年的1.86亿元、2024年的2.5亿元,分别增长142.5%、150.9%、36%,三年跨越三个台阶。可以说,过去毛集的积弱积贫不复存在,财富毛集呼之欲出。
(2)各类经济要素市场化程度迅速提升:三年多来,用电量由4105万千瓦增加到8600万千瓦,增加1倍多;土地价格由最高14.8万元/亩增加到最高46万元/亩,增值2倍多;房产均价由900元/平方米增加到2500元/平方米,增值近2倍。
(3)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24年以来,招商引资开工项目87个,计划投资145.7亿,落地资金42.5亿元,毛集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客商来自台湾、上海、浙江、江苏、合肥等地,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旅游等,催生了大建设的新气象。特别是:影视城、文商城、工业城、度假村 “三城一村”加快建设,拉动效应已经显现。
(4)科技创新蒸蒸日上。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顺利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行列。
(5)生态建设亮点频现。城镇绿化覆盖率已达43%,比全省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比全省人均高出5.2平方米。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绿色名县区”、“全省绿化模范区”、“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生态建设已成为毛集最大的品牌。
(6)旅游景区初具规模:焦岗湖获得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三个“国字号”。准五星酒店“滨湖度假村”即将落成,独具汉风徽韵的“焦岗湖影视城”初具规模,中国版的“奥特莱斯”温州商城正在建设,合肥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后积薄发。
(7)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企业从无到有,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6家;12.3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实现了从工业集聚区向省级民营科技产业园、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两次提升,区内企业达20家,新时代钢构厂、佳泰矿业等8家企业已经投产,欣凯矿山机械、康盛粮油等12家企业加快建设。一个以“生态、低碳、科技”为主题的工业园区正在形成。
(8)城乡面貌变化明显。按照“西进南扩”的建设思路,拓展了毛集的城区框架,先后修建了焦岗湖大道、光明大道等12公里的城区道路,初步形成“三纵四横一环”道路网络,建成了康泰佳苑、加州阳光、福馨园等居民小区。城区面积由建区初的0.84平方公里扩大到3.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8000人扩大到2.8万人。一个“生态新城”正在展现雄姿。
2、形成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核心内容的“毛集模式”
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核心内容的“毛集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助外力谋发展,依靠开放促崛起”,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题,以“生态景区、新型城镇、低碳园区”为平台的绿色发展路径;探索了“依靠开放谋发展,借助外力促崛起”“在传统文明中嵌入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提速发展、创新发展、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毛集精神。
3、领导肯定
2024年,科技部战略研究院院长郭铁成撰写了《发韧于乡村的绿色城市化》调查报告,得到科技部领导好评。2024年8月,省委办公厅派员来毛集调研,形成了《毛集实验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的调研报告,总结了后发地区“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的六条经验:“发展思路上的科学谋划;发展方式上的绿色发展;发展动力上的全面创新;发展路径上的借助外力;发展目的上的惠及民生;发展保障上的制度建设。”这六条就是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总结,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和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同志的充分肯定。2024年12月8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安徽省委办公厅《毛集实验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调研报告》第14期)上作出了重要指示:“毛集实验区的经验对于后发地区实现全面转型、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应予宣传、交流。”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2024年8月12日在省委办公厅内部明电《省委领导同志指示通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宝顺书记的重要指示,全市要以此为榜样为动力,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抓项目、促转型、干实事、惠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近年来,毛集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正在大大提升。省委办公厅将《报告》印发全省县级以上单位。按照省市委宣传部安排,省市媒体纷纷聚焦毛集。央视等主流媒体均对毛集进行报道。共发各类稿件83条,其中:省级以上媒体发稿21条,形成了良好的新闻效应。特别是今年11月18日-19日,在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应邀参加的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珠海会议上,毛集作了《发展绿色经济,践行低碳生活》的典型发言,获得广泛好评。
四、探讨与评论
毛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整合优化发展要素
在“一穷二白”的地方谋发展、搞建设,难度很大,只有解放思想、降低门槛,放水养鱼,打造“洼地效应”,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弥补资源结构缺陷,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毛集投资成本低,安全系数大,逐渐由冷转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正是因为毛集调动了实验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和要素,并且实现了优化组合,为我所用,从而推动了毛集实验区的成功崛起。
2、创办人才培训基地
创办全国第一家“科学发展观讲习所”,为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解放思想的平台”和“培养人才的平台”。作为解决思想的平台,邀请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安徽社科院、安农大等省内外专家、学者30人,开展主题讲座,促进干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每周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干部群众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干部百余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沉陷区失地农民培训,受培训农民达10余万人次。
3、倾力打造“毛集模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毛集在启动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明确了推动毛集实验区崛起的模式选择。其中包括:科学发展观示范模式、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生态建设模式、资源节约型模式、环境友好型模式、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制度改革和创新模式(参见2024.11.21李正图研究员在毛集科学发展观讲习观的专题报告)。
通过3年的实践,“毛集模式”集中表现为:成功走出了一条将现代文明嵌入传统文明的“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具体表现为:在文明建设上,通过项目的立项、启动、建设和完成,实现了毛集的自然状态的传统文明向生态化、工业化、城市化“三位一体”的现代文明的飞跃,实现了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在产业培育上,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零”的突破和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比翼齐飞;在城市建设上,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实现了传统集镇向现代城市的演进,探索出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在队伍建设上,通过培训和引进,初步形成了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支能干的企业家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4、注重重塑毛集形象
毛集在启动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注重重塑毛集形象。其中包括:试验(示范)的形象、生态重建的形象、资源节约的形象、环境友好的形象、经济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形象、制度先进和率先改革的形象等等。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