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文化之道(范文)

最新文章

第一篇:文化之道(范文)

周七晚东九C103U201012609 生医1003班杨瑞 一个人行走在人生之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与纠结,可是当你向心灵寻求平静时,你会发现有一种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之道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默默地给予并左右着你的行为.它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心灵的失乐园.它指引着我们向前行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到达新的起点.它是我们处理自己与这个社会关系的准则.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人生也不相同,他们的文化之道也不相同.但是它们都会给予我们解决一些相同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你要利用你的美好时光做些什么?你对家庭,社会,事业的态度,这些都是在人生路上会遇到的问题,而文化之道则提供我们判决的依据.比如我的大学生活还是让我不满意,课程枯燥,老师敷衍.有人创业,有人恋爱.我心志不低,想要一份光辉美好的未来,一份人人想羡慕的职业,一份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对经济,文化,旅游,艺术,技术都有兴趣.高中的同学们各奔天涯了,经常在空间说说看他们的近况,有的谈恋爱了,谈的轰轰烈烈.有的周末做兼职赚钱.然后四处旅行.有的已经远赴异国他乡了,好像只有自己,什么都没有,但又确实在往前走.人生就像一块块跳板有激情的人会从低处往高处跳,平庸的人会去想从高处往低处跳,因为那样比较轻松.而文化之道,会让你往上或者往下看,判断跳向的方向.我的文化之道在完美的人生.尽管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因为这个而放弃了对于完美的追求,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过得很不完美.尽管不存在,但我却坚定信仰.完美,为我的人生提供了判断依据和参考标准,所以相比于他人,我觉得不满意.我觉得我的人生需要改变和改进.我向我的心灵寻求安慰,但却寻求不到想要的认同与共鸣.理想的产生是因为每个人都相比目前过的更好,也因为如此理想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很多人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潜能却缺少魄力和自信选择的人生目标却过低,这是一种悲观,已是一种懒惰,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自我打折,注定一生碌碌无为.如何做好自己,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的文化之道在此中扮演了无可取代的作用.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生命是如此短暂,短的就像是一场梦,如何提高生命质量,怎样获得有意义的生活就成了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短暂中寻求自我价值的永恒.正如史铁生所说,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了整个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犹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获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个世界上走一回.

第二篇:文化之道

文化之道

提起文化,对于文革之后出生的我们,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桎梏,应该逐渐放弃,来发展新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的社会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了长达五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保留一脉相承的文化至今的国家。然而不得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恶性伤害以及杀人事件时有发生,从各地的残害幼儿园小朋友事件到接二连三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文化的缺失,人心的迷茫躁动,让人们徘徊在钢筋水泥中不知所措。让我们看一下我们的近邻日本,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着传统文化,以兼容并包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西方的代表,而今去面对着犯罪率不断上升的问题,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观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成佛法。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那它的核心又是什么?个人愚见,就在一个“道”之字。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以为道就是限制人们的条条框框,其实,真正掌握了道的人,才能过上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生活。道是宇宙的整体自然规则,自然纲领,道不是谁设计的,而是它设计了这个宇宙的运行规律,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记得有位老师说,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生命都是顺从自然而发展,但是人类却总是想着如何去改变自然,特别是近几百年人类的行为,看似创造了空前的文明,但近几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让人类无奈的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以及破坏自然后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这一点来看,谁又能说人类比其他动物更懂得道呢。

文化之道有六个方面。首先,道是本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虽然看似虚无缥缈,但它却包含了万物最基本的规律。其次,道是趋势,万事万物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的,我们若了解了道,就了解了事物的运行趋势,想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察和演算,最终总结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即道,使我们可以预测各种天文现象,了解了天体运行的趋势。再次,道即精华,奥秘,如《庄子》中所讲的佝偻者承蜩的故事,用极专注的精神状态,去探索,这也是道的内涵。道又是使命,我们走在文化之道,去探索文化之道。道是方法,佝偻者承蜩,用伟大的精神状态让自己心外无物,脱离了万物,同时又融入了万物,这也是他能承蜩的原因。道更是境界,《道德经》中写:上

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若愚,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是一种境界,一种将自然了然于胸的至高境界。两千多年前,老子将“道可道,非常道”置于洋洋洒洒五千言之首,留给了我们太多去深思的空间,这句话大致可分为两层意思:一,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二,我们如果要讲道,就应该讲出有自己见解的道,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道。第一层意思是讲人要有敬畏之心,在保持自尊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相传三藏法师看到蚂蚁在地上爬而不忍心去踩,而是将它托于手心,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对道的敬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沙子可以折射出整个宇宙,道,也就蕴含其中,用一颗敬畏的心去感受世界,才能感受到它的真谛。第二层意思包含了道本身的三奥妙:独立,创造,思与行。独创之思,独创之行,去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去探索揭示宇宙的奥秘,规律,本质。文化之道也是这样,文化之道可道,非常道,因此我们需要有一颗自尊而谦卑的心,去发挥独创之思,进行独创之行。当今中国大学,缺的就是一种自由精神,人们在体制的框架下束手束脚,无法提出独创性的观点,这与中国文化的缺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若没有独创的思与行,文化就得不到发展,这也是解放后中国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原因之一吧。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更是中国的悲哀。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百年前的北大,辜鸿铭

身着长衫,背着辫子走进了课堂,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辜老先生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台下便陷入了一片沉默思考之中,这才是一个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应该做的反应。而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又有几个人能在听到辜老的话后陷入沉思呢?文化之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个人文化,养立文化个人,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法就是思,问,行。思即自己思考,让整个宇宙在自己的大脑中运行。古往今来,很多人通过自悟,领悟到了道。问道于他人也很重要,与别人论辩,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还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提高很有用。行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论语》中说:先言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文化之道上,我们永远年轻,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永远不停息。做到思,问,行三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不易,需要人有强大的毅力和聪慧的大脑。当然,想要做到谦卑与自尊的统一对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实属不易,一时的冲动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之道上持之以恒的走下去,不断地修炼自我。这两个要点其实也正契合了文化之道可道,非常道的两层意思:独创的思与行和谦卑与自尊的完美并存。

文化之道,永远没有终点,因而,我们永远在路上。文化之道可道,非常道,为期几周的文化之道课结束了,而文化之道才刚刚开始,真心感谢老师对我的启蒙,让我在文化之道上走的更远。

文化之道(I)课堂随感

(二)为什么我们不去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而要以批判的眼光,这样会不会很累呢?中国古代有没有提到过批判性思考?

文化之道(I)课堂随感

(四)中国古代经济很发达,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在两千年内没有大的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是否是真实可行的,当年的列宁跳出了他们的圈子,使苏联强大,但列宁去世后又走上原来的路结果走上了下坡路,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文化之道(I)课堂随感

(七)这几周老师讲的庄子让我感觉很有收获,其中的文字也很优美,希望老师给我们讲更多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修养。老师讲的谦卑和自尊的共存的观点令我很有感触,虽然我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将二者完美合一,但我会努力做到,因为他对我人生的发展很有帮助,也希望老师多讲一些做到谦卑和自尊的共存的方法。

第三篇:民营企业的文化管理之道

民营企业的文化管理之道

张雪平

(本文字数:3390)《中国管理信息化(行业版)》 2024年第11期

字号: 【大 中 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文化先行。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先决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共识。民营企业由于外部环境恶劣,自身素质不高,企业形象差,缺乏人才,加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已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刻。如何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竞争力?这已是许多民营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企业文化塑造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一、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必要性

据统计,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目前已达15%左右,出口额每年正以近100%的速度增长,而且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已达35%以上。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在中国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但,尽管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目前的民营企业状况还是非常不乐观的。实际上,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毫不为过。

1、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第一,资金环境。这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以往国内金融机构政策味太浓,把“爱”都给了国有企业。即使现在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却又因为民营企业资信规模问题仍然关爱不足。上市融资更是国企优先,而且目前上市资格卡得过严,也并非一般靠自我积累起家的民营企业所能通过的。即使是“二板市场”,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仍是可望不可及的。除了上市和银行这两个渠道,民营企业便基本上没了合法的渠道融资,也有民营企业试图通过民间集资解决资金问题,但这种方式成本高、风险大。

第二,政策法律环境。与国企和外企相比,民营企业既没有垄断性的资源,又没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企业要真正想成为市场主体,尚需时日。

第三,人才环境。虽然这十几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流向了民营企业。但,这仅仅是数量,从质量结构比例上来看,就非常不乐观了。首先,外企由于其强大的品牌和资金实力,聚集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其次,由于这几年来公务员工资大幅上升,已处于社会中上层水平,也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第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师的社会形象和地位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而且教师还拥有其它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时间相对自由,这些都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进行教师行列;第四,这些年来,创业环境越来越宽松,个人的创业欲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有能力者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老板”的行列;第五,由于观念等的原因,更多的中国人喜欢“求稳”,虽然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是给人以“不稳”的感觉,这也抑制了那些有选择空间的人才进入民营企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营企业自身缺乏一套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总之,虽然民营企业用工增长了,但素质结构还不够合理,不足以支撑其长远发展。

2、民营企业文化现状

民营企业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以利润为导向的价值观。许多民营企业主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赚钱。有时甚至不惜坑害消费者的利益。于是,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也成为部分民营企业谋取利润的手段。

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是因为某些机缘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素质并没有随之增长,因而出现了民营企业的“亿元现象”。

员工缺乏与企业一致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为了个人利益私下搞第二职业,挖企业墙角。另一方面,员工之间争权夺利,不能团结共事。因为来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少干活多拿钱是每个员工的愿望。在民营企业,“打工”的感觉和思想在员工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上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思想、理念。一个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如同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一样,是不会有很大发展的。有许多民营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作大又很快破产倒闭,陷入困境,就像沈阳飞龙、以及巨人集团。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中国民营企业为何作不长,长不大。现在,人们终于发现问题出自企业文化。

3、文化塑造有助于民营企业困境求生

(1)聚集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的载体,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但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个问题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没弄清楚。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五层次的需要,当生存需要解决后,人们便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这就决定了人们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钱,还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目前流行一种说法:“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说应该是一种待遇”,那么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肯定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工作在有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员工心情舒畅,更利于做出成绩,而且,有一种无形的激励促使员工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勤奋工作。

(2)改善管理

实施企业文化塑造,并非务虚,而是务实,这是从务实中体现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塑造并非仅仅喊口号、搞运动,他要求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厂房绿化)、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全面规划塑造。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之上的,没有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

(3)重塑企业形象

民营企业由于其生存条件的限制,在以往的发展史上不仅没有塑造好产品和企业的品牌,而且还破坏了自身的形象。提到民营企业,人们也许还会想到当年的温州,假冒伪劣商品全国闻名。企业文化塑造既有对内的文化氛围的培养,又有对外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只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才能达到重新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

(4)提高企业竞争力

民营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因此在业务选择上往往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加工制造。所以很少能创造出品牌来,只能为大企业打工,做些加工服务。企业文化塑造有助于树立品牌,从而提高竞争力。品牌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最后一张王牌,品牌意味着市场份额,意味着竞争力。

总之,企业文化塑造对于增强民营企业内在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解决有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民营企业迎接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又是非常紧迫的。

二、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目标

民营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克服外部不利环境,强化企业自身素质。

1、塑造并传播全新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表现在外的,是社会对企业的一般认识和评价。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将来的发展。民营企业形象改善与否关系到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果不能有效改善,民营企业将没有未来。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良好的,产品质量好、服务品质好、重信誉、守信用、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企业形象。

2、改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企业文化也只有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才能发挥作用。民营企业文化塑造要求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上家族控制成分较多,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变家族管理为社会管理,逐渐降低家族对企业的影响力。

3、打破家族治理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用人唯才,让有能力的人来经营,而许多民营企业所有者最不愿也不敢做的就是“放权”。这与我国的社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有关,但要生存就必须按现代企业的要求去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家族作为所有者可以进董事会,但不能干涉经营,经营管理应该由职业经理来做(当然,用人唯能,并不是否定家族成员,若家族中有贤能者一样以进入经营管理岗位工作的)。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民营企业塑造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环境,给每个人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对于不合格的家族人员,坚决不用。只有如此,民营企业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人才,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第四篇:品老子文化,悟人生之道

品老子文化,悟人生之道

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曾掘井于鹿邑北,得甘泉,以此泉酿酒,款待天下名士访客。唐高宗年间,高宗亲临鹿邑拜谒老子时,一官员向其呈献了老子所酿美酒,唐高宗饮罢大为赞赏,下旨命官员传承古老工艺,建立酒坊,并将此酒命名为李耳酒,以此来纪念老子,这就是李耳酒的来历。至今,鹿邑还流传着“御驾鹿邑拜老子,十里飘香李耳酒”的佳语。

如今,李耳酒仍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秉承一脉天然的品质,仍攫取“九龙泉井”的井水,选用当地优质高粱、小麦、玉米等粮食,在固态泥池发酵,老五续渣蒸馏,于自然中甄选精华窖藏,天、地、人和谐统一。酒质窖香浓重,绵甜爽口,酒尾干净。

为传承道家思想,弘扬老子文化,李耳酒推出的“云上欢腾、又见花开、欢伯呼我、怡然自得”等几款系列酒,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精髓思想升华而来,充满诗意,充满生命与爱的化合。包装新颖,蕴含浓重的道家文化气息。仿佛这不是一瓶瓶酒,而是一段段千年文化的诉说。开启李耳,又见花开;喝上一口,怡然自得。喝下的是美酒,享受的是自然,感悟的是大道。不妨开启一封李耳美酒,隨着酒香感受老子文化畅想之旅。

第五篇: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湖南大学)

1.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比如一个艺术家、一名艺术工作者等,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他们的艺术修养。一个非艺术工作者的也会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但大多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处于业余水平。艺术意识修养则不同,这是深入到人的自我意识深层,而成为自我意识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意识;一个人可能没有太高的艺术修养,但完全可能具有很高的艺术意识修养:面对艺术界的一些状况,他完全可以鲜明地指出什么是违背艺术本质的,什么才是合乎审美规律的。

2.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才能和习惯。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广义的“文化”又有两层意思: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法律、科学等等。2.考古术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是“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套用文化的一般定义,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生活方式,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他们涵盖于主要有价值观、理想信念、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有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通常而言,有怎样的精神文化就有怎样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3.如何理解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湖南大学应如何作为?

(1).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轴心,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社会文化发展 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力量。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3).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目标追求、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在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诸多挑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善于学习国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破解我们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定式,调动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发展之路。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因此,做好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湖南大学:

文化精神: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

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

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 文化使命:(1)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利用书院、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学校窗口、校情校史教育等树立湖大独特文化品牌,以湖大的文化精神为根基,发扬个性文化,彰显湖大特色。

(2)提高文化自觉,服务社会文化: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又应保持高度警觉,用创新的视野看待社会文化,彰显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作为湖大,应:(1)发挥千年学府的优势,挖掘资源,使学生“浸润”于千年学府的文化氛围中:作为千年学府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应尽力发掘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荡涤。去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合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诟病,用传统文化精神锻造自己的精神空间,展现千年学府的骄人风采。

(2)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联合培养,合作教育

(3)继承与创新 :继承书院学以致用的传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寻找研究课题,弘扬当代先进文化。

(4)做创新的湖大人: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面对如此严峻的科研

风气,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继承书院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寻找湖大的文化定位与面向国家、社会进行科研结合点,做好科技创新研究工作,为社会创造出先进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5)加强岳麓书院文化与湖南大精神的研究立项工作,丰富学校文

化精神宝库。

(6)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文化成果的全社会分享

4.新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与工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5.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及应付?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信息化从整体上影响高等教育,它带来高等院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断更新,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型。

(1)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新的信息手段的出现和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高等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学习方式有以下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信息表达形式于一体,使众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和思考能力,多媒体信息比单一媒体信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通过灵活多样的信息组织、表现和访问手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有助于对信息的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从而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自主化学习,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

3)多媒体写作及课件制作能有效地支持多媒体信息的生成和组织,对教材进行动态修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可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可以较好地因材施教,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比较好。

4)多媒体技术是数据库、网络技术组合,能够提高教学系统综合利用多媒体信息的水平,可以实现远距离双向交互教学和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由校园走向社会。(2)教学内容的转变: 高等教育信息化引起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许多高等院校的部分电子、通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依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对当前科技前沿知识的实际来调整其教学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内容的汰旧更新。(3)教学形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信息化引起了高等学校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多种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由于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这样会使高等学校不再盲目的进行大规模、高消耗的扩容建设,从而促使高等教育投资的重心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知识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相对于物质资源而言,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就是说信息可以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不会减少,而物品一经使用,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消耗;二是信息可以无损分享。就是说信息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任意分割,而物质资源则因使用而逐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则是绝对地减少),信息资源则不同,它因无损使用和无损分享而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原值不变,只会随着信息的生产而增加;三是信息资源获取上具有公平性。由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投资核心转向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将突破我们以往教学上的局限性,使知名教授的教学信息资源,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受教育的学生也可以在交互式的教学形式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教授们进行真切的交流,进而使高等教育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转变,这就为高论文联盟www.feisuxs整理校扩大办学规模,国家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创造了空前机遇;使高等教育能面向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化远程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教育,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4)高校教师角色转型

教师观念转变与更新

知识观的转变与更新: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与态度,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它制约着教师的角色选择与定位随着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更替进化的加快,教师的知识观应有所改变。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不比老师少,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自由的获取知识,而教师存在的价值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具有了大众化的特性,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确定性和垄断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知识广泛而迅速的增长与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发现并运用新知识的速度已经大大快于新知识被充分予以整理和吸收的速度。知识在本质上是活动的、流动的、融合的。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和理解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把主要任务从单纯传递知识转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方面。

教育观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学生观、目的观的变化,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角色观念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认知,而认知的程度又直接影响到教师对信息技能掌握的热情、投入程度和研究水平,并最终影响到教师教育信息能力的提高。

学生观: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社会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迫使现在的成年人包括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重新社会化,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具有了相同之处;实现角色的转变。

目的观: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得到知识的途径已非常多样,学生的发展呈现自由化特征。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已不可能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要素。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的水平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因此,对广大教师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尤其是老教师,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仪器设施,使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从各个层面提升教师的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积极选取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与信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

6.对两个教育问题的理解(1、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社会从南到北,由东向西,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般性人才。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具有高情商和高智商的人才特别需要。德才兼备,即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社会应变能力,能不怕苦,不怕累,自学能力强和有积极的心态,有自信和上进心的复合型人才!

许多许多人在为自己的前途焦虑。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指出,我国人口基数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去读大学,去从事管理、科研、技术工作,大多数人应该学习职业技能。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学历教育之外,为高校大门之外的莘莘学子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成才之路。

事实已经证明,许多只具有高中毕业的人在通过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后,即可在特定的行业中寻到合适的岗位。许多诸如某IT教育培训的各类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为许多高考落榜者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之外,为许多年轻人开辟了另外一条成才之路,高技术和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也能干出自己的成绩和拿到自己满意的薪水,这已被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所证明。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要能善于学习,每个人都可能走向成功。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其知识含量却是越来越比不上前辈们。也就有了泛滥的大学生堆里,人才却寥寥无几。

因为社会对文凭的看中,大多数的学生也只注重学位,却忽视了真正的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经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简单的只是拿到学位证与毕业证等证书。这些同学对自己的 前途是迷茫的,没有认知的,更何谈学习与接受新的知识。而真正想要去接触社会,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时却不会被学校认可。

而社会也恰恰需要的就是那些自主的,有目标性的,有见解的能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的学生。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可一概而论,人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否是人才不仅取决于“人”个体的本身,还取决于该人所处的人力资源环境。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总体上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要求“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在有领导艺术和领导才能的人眼里:天下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用不好的人才。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各级领导能够让他的下属扬长避短,为其下属提供发挥长处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能为社会生产和人类进步效力的就是人才,能够用好人才的领导,其本身就是人才,空有一身本事,没有用武之地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人才。有的人读了二十多年书,各种文凭一大堆,可是步入社会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或者就是照搬书本的书呆子;许多高智商的犯罪分子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为一已之私,牺牲他人为自己谋利;或是位高权重者不能为百姓造福,诸如此类,均不可进入“人才”行列,以免玷污“人才”一词.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2.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换言

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3.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 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的概念。(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 即专业教育通识化, 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在这里, 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3)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 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有学者认为, 通识教育应该结合上述三种观点。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应对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进行改造, 统领学生在本科教育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互包含、水乳交融的关系。后者包容在前者之中, 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而不应游离之外, 或与之并列, 甚至与之对立。首先,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 人必须有谋生之技, 方能择业糊口———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 学生既广泛涉猎多门学科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 在当前职业变换非常频繁的情况下,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宽口径的专业人才更能灵活地适应工作转换。再次,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即使是学习专门技术, 也关涉到学习者其他相关禀赋的发展以及学习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