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哲学课堂笔记(定稿)

最新文章

第一篇:哲学课堂笔记(定稿)

2024-2-9

读书笔记:《哲学笔记》

一、生与死

讲述:因死亡不可预测且不知时间所以就会忘记死亡的恐惧,快乐的生活。但当死亡来临就会完全陷入死亡的恐惧之中。如果生命还剩下三个月,会是什么心情?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将人类这种心理状态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彷徨—沮丧—接受(非自愿)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间 根源时间(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此在)

世界时间(失去自我——存在者)

电影:《马格瑞母的神奇玩具店》《遗愿清单》《没有我的日子》高更的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二、理想与现实

柏拉图(理想主义)——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拉斐尔画《雅典学派》理想与现实矛盾统一关系: 理想达到的时候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共同成为下一个理想的动力与契机。(正——反——合的金字塔关系)

电影:《理想丈夫》

三、理性与欲望

康德:人类究竟是什么?①<纯粹理性批判>(人类能知道什么?)物自体—现象界②《实践理性批判》(人类应该做什么)道德的根据

③《判断力批判》(人类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法律之外的伦理思考方式:边沁:最大幸福原则(量化功利主义)

穆勒:精英主义(质化功利主义)

康德的伦理思考:义务论:(否定“假言命令”:如果想要什么的话就去做)提出定言命令:去做……….,前提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能够得到底层人民接受。

人类有理性——人有自由意志——意志的自律性(从人格尊严中产生)——自身的意志基准与普遍存在的立法原则一致——绝对道德律令

四、烦恼与忧愁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身体——我的身体

身体图式——不属于我的身体

心所在——笛卡尔:心身分离,松果腺

另一种:心身不同但有联系

身体的意义:我——身体——世界

我——肉体——其他人身体是联系我与他人的媒介

五、自己与他人

埃玛纽埃尔·列维纳斯《总体性与无限》《从存在到存在者》

外出对“作比较”与“被关注”感到疲惫,他人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外貌的意义:外貌——每个人都不同——他人与自己之间无法改变的绝对差异

他人看自己的目光永远存在于另一个无法绝对控制的世界,他人是完全不受我们控制的存在,也是我们自身最清晰的一个投影,竞争对手是最符合他人这个概念的他人

非对称的伦理——与我们自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世界总会有他人存在——他人本身就是“伦理”=因为这种伦理本身具有对称性,所以我们对他人拥有责任。电影《莫迪里阿尼》

六、工作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

伏尔泰:工作能够使我远离懒惰、不道德以及欲望

劳动与工作的区别:劳动—自然性—为了生存—迅速消耗

工作—非自然性—工作物—可长期保存使用

极权主义的结构:阶级社会—意见对立——民主主义

大众社会—对社会默然——极权主义

电影《星期一早晨》

七、正义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什么是正确的?“重叠共识”

无知之幕(前提)——第一原理的平等自由原理;第二原理的机会平等原理;同为第二原理的差别原理——正义的实现,总之,将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正义就能够得以实现。

八、恋爱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

理念(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个体(投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结婚是一种契约,家庭亲情使人有了生存的勇气,家庭是爱的共同体,消灭孤独孕育亲情 三种爱:精神恋爱——对自己的爱(单方面的憧憬);友爱——双方的爱;神爱——无私的爱

电影:《玛丽与幼犬的故事》

九、幸福

阿兰《幸福论》《艺术论》

幸福的基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斯多葛派的禁欲都是寻求心灵的平静,因为人类的不平等的必然和人欲望的不接受,所只能是“幸福的相对性”。以容易实现且不会消失的东西作为幸福基准,幸福是自己创造的,不幸很简单,只要找个地方不动就可以了,抱怨是因为从没追求过。

电影《秋天的花园》《偶然与巧合》

十、经济与贫困

马克思《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十一、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恶心》

自由的态度:存在主义:人类是偶然的动物——自为存在——通过筹划来选择自己命运——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的内容:自由对人类的处罚只有限制才能感受到自由的宝贵

电影《自由世界》

十二、人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性的太人性的》

没有终结的日常生活就是永远回归,只能坦然接受

强力意志——相信自己,把握自己

电影:《2024太空漫游》漫画《北斗神拳》

第二篇:中山大学东方哲学课堂笔记

前略

印度哲学

第一部分:印度哲学的起源

比较印度哲学中不同的发源:奥义书、耆那教、原始佛教

一、本体论

二、认识论 1.奥义书 四位说

2.原始佛教

五蕴说和八正道,戒定慧

3.耆那教 五种认识

感官知、圣典智、极限智、他心智、完全智

耆那教强调的是修行,以达到完全智。要求不断地麻木自身的感官知,从而掌握到智。

三、宗教观——解脱痛苦的结果 1. 奥义书

梵我合一——真智乐

2. 原始宗教 涅槃寂静

3. 耆那教

不作外求、一心只做自修

第二部分古代印度哲学的发展(3——6世纪)

一、概况

参看《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著

1. 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四世纪末,沙门思潮(和婆罗门派不同的其他派别,后来就变成了专指佛教了)曾成主流。在印度思想文化领域,佛教一度取代婆罗门教成为思想的主力军。最鲜明的标志,就是部派佛教的出现,阿育王对佛教的信仰。佛教的上升,也因为辩论思潮的助力。这时也因为佛陀弟子解释的多样性,使得它能够应对不同派别的诘难。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按汤说,是因为婆罗门教本身内部不能应对沙门思潮中提出的各种质疑,常常就被辩倒了,另一方面,则是婆罗门内部生活走向腐败。

2. 公元四世纪左右,婆罗门教出现改革,并逐步重新应对佛教的挑战,渐成主流。最后导致佛教开始衰落。在十二世纪之后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完全被湮没。商觉罗作为一个大师,对于后期佛教,乃至印度教的推动,乃至它们的体制改革。商觉罗

3. 哲学的主题和侧重改变了。印度哲学发展时期主题的侧重。起源时期的主题是追问人生痛苦的原因(和本体论有关)、以及我们能否找到摆脱痛苦的方式,三派都以此承认的前提是人生是痛苦的并且这痛苦是可以解脱的。而这一时期的问题,变成了从如何解脱到又谁解脱的问题,回到了人世间的实然问题,而不再是探讨本性的本体问题。

二、顺世论思想

倡导自然观(自然因,即事物自成,自然而然存在,没有终极原因的存在)、经验认识论(既是个人,也是当下做主的。着重于目前,不信轮回超越)

第一次从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上来说,我们必须重视个体、当下。

三、部派佛教哲学

在历次的讨论中,佛教的戒律持守上发生了分歧;学说解释上也趋向于各不相同,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者又发展为有宗和空宗。有宗注重于对法相的分析(现象分析),空宗注重于对于法性的体认(性质的体认,体认建立在对于法相的分析上来强调的)。其实可以看到两者都受到顺世论的关于现世的影响,不否定人自身的作用。

大乘佛教——破人我(人支配自身的意志主宰)和法我——中观派(空宗,“中观”不着两边地将分析和体认结合起来,要挖掘体认、改变我们的心性,这符合于空宗)小乘佛教——破人我——瑜伽行派(强调佛教的定,身的修炼功夫)、唯识学(强调人看待世界,身体的修行)(有宗)

两者特别把“我”这个概念提起来,也和顺世论有关系。自渡的问题。

部派佛学的发展日益重视于现世人生,认识论日益变得精致起来,绕不开人的个体和当下,承认现世人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佛教的基本思想,走向空无的人生,仍然持有的是否定的态度。

第八周:

第四、古印度六派哲学(正统派哲学)

和前面哲学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即要求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中来,现象的认识是必要的。如何从现象导向“智”。因此,正统派也强调智道解脱,从深奥的奥义神秘,到体现出对现实和人个体存在的关注和认识。

正统派如何解释智道,如何将存在问题加入讨论? 1.正统派变迁的原因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P62——P69,在他看来,其实质就是婆罗门教改革变成印度教的过程。外部原因,瑜伽修行方式的流行,心神通之法,简便了人和神圣相同的方法(婆罗门原注重祭祀);印度本身的魔术的兴盛,修行又走向神秘、迷信;泛神论的影响;重整教律;接纳了新的神,多元思想的形成;在教义内容上多有改变,业道、信仰道、智道,“以往的祭祀行为太过于注重形式了,现在要改革这些繁琐的地方,这些改革受到佛陀和耆那教的影响,也就是把和神的沟通方式回归自身”。2.基本内容 数论:课本P100 包括: 原始物质 神我

因中有果论

瑜伽论:P105 自性 神我胜论VS正理论 生 根 觉 意 净 业 过失 再生 果报 苦 解脱

弥漫差派VS吠檀多派

第十二周课

阿拉伯哲学的形成和发展(8——12世纪)

一、概况

1. 阿拉伯哲学的含义

阿拉伯地区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哲学思想

2. 历程

宗教哲学:包括教义学、苏菲派、安萨里

自然(世俗)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精诚同学社(赛法兄弟社,宣扬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宗教的思想融入了古希腊思想,借用古希腊的工具作为唯物信仰的辩护,运用这种说理的方式于解释经典。

宗教哲学从自然哲学中吸取营养,阐发自身宗教的体系化的教义。

3. 主要解决的问题

1)真主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2)真主和人的关系问题

伊斯兰教对于人较为重视,突出人的独特性。在问题中,也包含人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包含两重关系,真主是怎么存在又是怎么作用;世界的共同性问题,人的特性问题。

有强调真主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世界和人的关系、特性在真主、神圣方面又是如何表现的。宗教哲学关注的是神圣对于现实的作用; 自然哲学关注则关注如何回应的问题。

两者都关注神圣和人、世界的不可分离,从哲学上加以论证(理性说服)。

二、教义派哲学

1. 穆台凯里姆(凯里姆运动),也称为反正统派。正统派反对自由意志论,穆台凯里姆派则反对真主控制下人被限制的。穆台凯里姆是反宿命论中产生的唯物主义派别,也就是“神学的辩论学”。从态度上他认为以往的宿命论使人在真主面前变得毫无自主性,人并不是毫无作用的,人的首先作用就是用理性的方式理解真主,因此他首先用理性逻辑的方式理解宗教和超越,用理性表达信仰——他并没有改变真主的内容本身。真主绝对的支配和创造作用同样在穆台凯里姆看来仍然是不可置疑的。没有改变宿命论的信条,而是改变论述的方式。因为穆派用理性去论证,神圣的显现方式是要通过人的理性才能理解。

这其中的问题是,神圣的力量果真能够是理性的认识能够揭露出来吗?后来由安萨里提出。2. 穆尔泰齐赖派

是凯里姆运动中最典型的反正统派。观点包括:1真主单一论;2自由意志论;3倡导理性。(见书P163)Mutakallamin

他把真主的多样性给否定了,把真主阐释为绝对的统一体,不能通过变化使我们认识,因此真主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由自由意志论来体现,真主创造了万事万物之后体现了自身的能动性,3. 艾什耳里

首次使哲学为信仰服务,但在认识论、宗教观上,开始贬低理性(哲学)。1本体论a真主前定论,创造支配性,使真主和万物有了真实的关联。2原子论与偶性论,独立的个体缺乏能动性和相互关联的必然性。3强调命定论和否定自由意志(重提人性上的命定论),人和神的区别在于人不具有绝对能动性,人和其他万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部分的能动性。4认识论:大众——感觉(盲目相信);学者——理性(推论);先知圣徒——直觉(获得真理的方式)。直觉就是对真主启示的回应,这就开始了崇尚启示、贬斥理性的方向。4. 苏菲派

真主的绝对性的体现和人宗教体验的实践,是相关的。真主和我成为一。(P178)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用泛神论为神秘主义倾向开辟道路;将真主特性的独一说,改成泛神论的物性说(柏拉图主义,流溢说)

2强调人自身的自觉,要走向神圣,人必须自己做出努力。要对自身身上不是神性的部分加以修炼。人走向神圣的路要经过,要通过认识人和神圣的差异性,自觉将人的局限性去除,坚定地热爱神圣的信念等的精神内在体验。

3人要显示隐藏的神圣性,必须认清自身和神圣的统一性。还需要向圣徒学习。

第十三周课 苏菲派的基本思想 A、泛神论

B、认识神与人的差异,强调神秘体验(神人合一)C、认识人自身和神的统一(人神合一)D、强调圣徒崇拜

强调从宗教和哲学上对于人和神的界定,以及对于人骄傲自大的批评

精诚同志社

用自然主义的态度解释世界,但也不是完全从物性上解释,而是从“数”角度解释真主和人,维护真主的信仰。但在世界的运作以及真主的创造上,都用神秘的“数”来说明。主要渊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

四、法拉比和西那的哲学(阿维森纳主义)

法拉比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如此被评价。他本人哲学的特点包括: 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柏拉图哲学之间的矛盾(实在和理念的矛盾),而他本人是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见长的。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并不是纯粹当做哲学来看,尤其在宗教味道浓厚的阿拉伯世界,不能不涉及到宗教的问题,我们认识世界和对待同样也和真主的关系相关。在这一点上,法拉比所做的工作异于其他希腊哲学家。

本体论:

1. 两种存在的观点,两种存在的样式,即可能存在和必然存在。可能存在是寓于万物身上的——从性质上来说包含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实现需要条件);而必然存在是寓于真主上的——是自决自动自足的,从真主的特性来说,它还是第一因、太一,这里隐含的断定是可能要“第一因”的推动才能成为现实。

2. 两种存在的关系,借用流溢说的观点,每个物都可以分享真主的特性向万物流射出来。真主向万物“流溢”出自己的特性,而万物分享万物的特性。这是创造上的关系。3. 两者在现实上的关系:物的自主性体现在运动观和因果律;真主的存在在现实中被隐晦否定。在可能存在变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真主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其后真主就进入隐晦。从发生学来说,真主的存在是必要的,事物的自主性是通过分享才能获得的。从信仰的角度上来说,比起前面的派别,更加有言说的可能和完美性,一方面给信仰留下来地盘,另一方面对于事物的自主性的说明更加具有说服力。信仰的立场,在这里实际上不是重点阐释的。法拉比认为我们应该将一些问题(真主)应该悬隔来,我们作为现实的事物,更加紧迫的在于认识我们如何存在,而悬隔掉神秘的东西(坚信来源于真主就好了)。由人体现出来的自主性,果真和真主的自主性一致吗?这是法拉比留下的问题(真主和人的差别问题),如果差别不弄清楚,真主的无上性出现了问题。

知识论:

1. 认识对象是什么,就是个别和一般,也就是一般事物的性质(现象和本质)。这个个别和一般都是从万物现实性的角度上来说的(把真主的认知和体验排除出去了,认识就是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非神)

2. 认识方法:类型上,一方面是理论科学(形而上学、逻辑、自然哲学和数字等);另一方面是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在要素方面,包含:精确的论题、可靠的资料、推理的证明。来源方面包括:感官认识、理智(分辨后选择)、思辨、3. 倡导理性的四种理性形式:其中的实践理性包括潜在(天性)、能动(与物的运动性一致)、获得(自身的确认及对物的分辨,借助逻辑);而理论理性,则是积极。法拉比以上的知识论和本体论,始终都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努力排除对于神秘的干扰。

伦理观

所有的阿拉伯哲学家都会关心人的意义和幸福、终极归属问题。阿拉比提倡的是现实主义的人生观 提出的人幸福的条件是:有知识善思考、有道德、有技能

(二)伊本·西那的哲学

特点:调和了古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思想、信仰。伊斯兰世界的“阿奎那”。西那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于古典思想的整合、以及转向现代的奠基。形而上学的范畴:本体论(事物的本质)、宇宙论(规律)、存在论(多样)1. 宇宙论

A. 存在论(有变化的过程来体现):提出三种,可能存在、必然存在、现实存在。强调必然存在在其他两者中式作为中介和桥梁存在的,其他是它的流溢,把未显的东西表现出来。着重点在于发展和呈现其中变化。事物的存在就是分享了神性,神性和事物结合。B. 形式和质料:强调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离的,因此真主的作用是一直维持在他的造物中的,这里不像法拉比,真主没有被抛弃而是一直作用的。(二元永恒论)C. 运动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西那认为事物变化有目的性(把法拉比的自主性明显化了),真实性,多样性,及内外因说(原因来自于神性,泛神论的思想)。

继续沿用了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通过二元永恒来说明万物。

命定的说法,真主是绝对统一的,没有多样的外在。但是有了分享以后,神性就体现在每个单个事物中了,这就是事物的自主性,这就是形式质料中包含的目的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自然神论,也是泛神论的一种形式(和苏菲派的泛神论对比,自然神论在哲学史的特别含义:以理性为基础,认为神创造了世界之后就让其自主了而不再给世界施加影响和启示,作为第一推动存在。在西那这里,万物作为流溢说的万物,获得的偶性也就成了自由,存在和运动中取消掉了真主的作用。而苏菲派,则认为流溢说是不断进行的过程,人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真主的启示,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存在)也因为阿拉伯哲学宗教的意味很重,我们必须强调万物的源头,因此决不能简单说这种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就是一种唯物主义。苏菲派和西那泛神论的区别:

首先,神性流溢于人的一次性还是永恒性的(通过神人合一、人神合一,有意识的人从对真主德性的分享中始终有一种自觉性,人不断地向宗教的境界往上伸)„„

2. 认识论

回到了具体和单个的事物上了,人是如何看待万物的发展的呢?我们看到他开启了经验主义的先河:

A. 感觉知觉论

他把感觉分为两种:内部和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和我们后来所说的知觉说有关,统合的一种方式。通觉、成型机能和想象机能、保存和回忆机能、评价机能。

外部感觉:和我们的感官感觉直接相关。视听嗅味触。B. 理性论

强调理性就是人的特征,就是人和万物区别开来的根本之处。作为把理性和人的特性结合的第一人。这种理性的对象是普遍形式(共相),分为三方面:真主的思想、事物的本质、人的共性。原本在法拉比那里,对象是个别和一般,一般是针对具体事物存在的属性和本质上来讲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能够看到本质。而在这里,西那把认识的过程扩展了很多,首先真主的思想是最不可思议的,是通过后面两种认识来间接认识的。我们能够把事物的这种形式的东西等同于真主创造者的属性了吗?这样就把每个人都化为真主了,西那是想回到原本上来说人理性上的共性,从真理的实相来的、真主信仰上来的。人的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 分为两大类

1)实践理性:和法拉比一样,和道德美德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功用就是保有美德,原本理性是共性。主要强调对人要有约束,对比苏菲派,首先看到自己的差别,如何克服自身的缺陷。实践理性就是看清楚自己及其缺陷,从而通过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自救。2)理论理性:潜在的理性(拥有的能力)、神圣理性(其源头)、现实理性(强调表现出来的)、获得理性(强调神圣的,和人的特性,从源头上接受)——总的目标就是认识共相、普遍的形式。

C.真理论

首先提出了双重真理论: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 西那这里的问题是:共相中包含的真主相,它和万事万物是不是相同的呢?在这个问题引出两种真理。

宗教真理直接面对的是真主的思想 而科学真理则面对的是物和人的共相 以上就是两种真理的规定和限度。

西那提出的科学分科:

理论科学:包括物理学(具体事物)、数学和音乐(自然物的抽象)、形而上学(神圣的、最抽象的科学,对真主的认识也涵盖在其中了,对自然物的抽象+人的物性抽象)实践科学:伦理学(个人)、宗教学(家庭)、政治学(国家)

双重真理论其实就是体现在它的形而上学中,他明确说人是通过理性来表达自身存在的独特性的,人能够把握世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理性。这种理性的表达和把握的对象,几乎就可以说等同于形而上学。

理性,在另一方面,又如何能够认识清楚双重真理呢?认识世界万物和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面向神圣的知识呢?要体现神圣,必须先约束自身,了解世界,以及自身存在的限度(从实践科学可以看出)。

五、安萨里的哲学

问题在于理性世界和信仰世界如何过渡的问题,如何使遭到危机的信仰重新树立?理性和信仰的分裂与危机。

安萨里在阿拉伯世界的荣耀,是空前的。影响远超于当时的学者及政治者。安萨里认为作为情感的信仰和理念上的理性,两者是冲突而矛盾的。

在安萨里的论证下,信仰战胜理性的风气逐渐形成。理性只是作为工具,来论证理性。理性的自律性已经被消解,理性不是最重要的。在他之后,阿拉伯世界整个都沿着这条路线走,自他之后再无如此的哲学大家。阿拉伯哲学的最终奠定最终由他完成。他是苏菲派哲学重新崛起并占据绝对地位,并且对亚里士多德有着深刻研究和独到解释,他还同时继承了教义派的信仰。后来的评价更倾向于把他列为教义派哲学的集成者,公认为伊斯兰教信仰的复兴者。安萨里相信理性是无能的,是有限度的,并追求达到真信。但安萨里自己本人深信,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打破哲学家认为的真信和真知的矛盾。同样用理性的方式,他论证真知不能解决真信的问题。他以理性的方法批判理性本身。安萨里用尽一切方式向哲学家证明(自然论),哲学证据不能证明任何问题。这里的哲学和理性相近了。

12.21安萨里的哲学思想

特点:用哲学方法向哲学家证明,哲学证据不能证明任何问题。方法:交叉地使用以宗教和哲学为基础的逻辑辩证法。一位有名的当代阿拉伯哲学著述家Seyyed Hossein Nasr

安萨里感到最困惑的问题还在于理性和信仰的矛盾问题。

之前的法拉比是一种宗教上的修士,过着一种纯粹学者的生活,而西那呢,有一点不一样,他是比较享受现实生活荣耀的,他的哲学很严谨对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认为他不太像一个宗教徒。而安萨里,本身获得的荣耀是巨大,问题是他一点也不享受,他曾经迷失过,很不自觉的,一当他安享宝座的时候觉得不满足不安稳,导致他内心世界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摧毁了他的精神,身体,他失常了。通过治疗身心的病以后,他隐居之后开始走入另外一个世界。安萨里还是认为要回到人世间来,要对人世间说话,从此积极地讲课写东西,同样也受到很大的欢迎和崇拜,但他再也不会被疑惑了。他的才华很高,他重出以后做的事情很成功,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对以往的哲学思潮进行评价,另外就是复习原来的宗教哲学(圣学)。

我们这里思考的是,他批评评价的是什么样的哲学,而复兴的圣学又是什么?哲学的特定含义在安萨里的观点下是什么?

安萨里的批判:

他把以往的哲学分为四大学派,进行总的清算。P232 1.辨证学(教义学);2.伊斯玛仪派,讲的是伊斯兰教中提倡崇拜圣贤、对老师的崇拜和追随,在这一教派中,圣贤代表的是最优秀的人,代真主教育;3.苏菲派,尽管批判,但是安萨里认为它在四大派中最完备的;4.哲学派,其中又分为:无神论、自然哲学(精诚同志社)、形而上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这一这学派是安萨里最着力批判的,因为它最能表现出哲学的思辨,并且影响了其他两派。

对苏菲派的批评,从怎么用理性来跟信仰发生关系的处理方面,苏菲派是做得最好的,这个过程中理性不会太被强调,在对人的缺陷方面的强调,理性能够提醒人批评自己和限制自己。伊斯兰教清醒的地方在于明白人生活在世界上,理性是不能缺少的,但作为宗教家来讲,信仰更重要。理性的看重不应当夸大,而是惊醒到自身的限度,安萨里赞扬的就是这一点。但是安萨里对苏菲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它使我们超出理性走向神圣的信仰(圣知)、体会到神圣的意义和神圣的所在,个体对于圣知的主体性被强调,因而强调真主和人合一不分的观点,安萨里的批评在于这一神秘主义导致绝对的个体主义化,不再信仰于真主,而变成自我欺骗(信仰的意义被变成了个体的意义,导致人的过分自信)。

对于形而上学家的批判:形而上学的理性法是好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是多的,他们对自己使用的理性很自觉(这种自觉其实是限制了他们,他们对这种限定又不自觉,这就是他所批评的,理性在人的批评和运用中是有限度的)。安萨里的哲学构造,用理性证明理性的不行 主要针对形而上学派

对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批评(包含着柏拉图主义的思想),着重点在于对其三个命题的批判: 首先,真主的德性问题(之前的哲学家说得非常笼统),安萨里维护真主德性的神圣性(对人的欠缺性来说),针对的是原来从行为性来讨论真主;

第二点,是从真主对世界的作用上来讲的,和世界和人的关系及创造,放在时间的维度上来谈,强调发展和变化。之前哲学家关于这点的差别在于创造了世界之后的行为(自然神的不再管理和进行流溢),而安萨里强调“无始说”,真主对于整个世界的创造和存在不需要时间,针对真主自身而言的,而“有始说”则是针对万事万物和人来说的。有始的万物是产生于无始的真主的(真主的权能和意志的体现,再一次强调真主的神圣性对于万事万物的控制作用、神圣如何在起源上起作用的)

第三点,真主的作为(相对于事物和人的存在、发展),安萨里这里强调的是否认事物和人的存在、发展的因果必然性,重新强调偶性的说法(西那那里已经有所改变,对应于单独事物,偶性作为每一个个体能动性的表现),强调真主对于万事万物的控制和发展,万物都被支配,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重新恢复了伊斯兰教的命定论思想,他更改命题的缘由,在于肯定真主的至上性、源头重要性(法拉比之前太过于强调真主和人的共同性,而不是区别)。这时安萨里宗教学理论的本体论、宇宙论基础。

安萨里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P240 核心是人和神圣如何关联起来,到达神圣的问题。

安萨里对于教义派的主张和对苏菲派的坚持,都不是简单的回归。对直觉的神秘主义认识方式的倾心(侧重,不是认为其为唯一的); 在另外方面他又分辨了三种人和三种认识方式的作用:大众——依赖感觉(直接分辨事物的具象,但不能深入共相);学者——理性(推理知识,其抓到的共相,仍然是有限的共相,不同于真主的德性,能带我们从事物的存在层面进入到发展变化、相互联系中来);先知和圣徒——直觉(真知)。这三种认识,都有其作用,而对于前两者的批评是和安萨里的怀疑论思想有关的,但不否认其他两者的必要性。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安萨里否定理性。

而安萨里的直觉,是和修炼、体验在一起的,不断克服局限性,走向神圣的同时必定要遏制人的局限性的滥发。

有人认为,哲学在这里为宗教服务了,分辨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我们看清自身的有限性,从而树立起信仰。

路西德的哲学:

强调在本体论的角度重新恢复物的价值性,物的意义。重提人和现实(世俗)的重要性,安萨里矫枉过正了。

他的哲学被认为是阿拉伯哲学中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集大成者,最大的继承者。特点:调和了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下的)和宗教(安萨里下的)的矛盾 排除或者不提神秘主义的认识,而对于具象的认识是具体的可知的。P340

发起了被称为拉丁阿威罗伊运动

特点是: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哲学在某种情况下也能解决宗教问题。

作为当时亚里士多德最大最权威的解释者,认为之前的法拉比、西那的不是解释而是注释。他被认为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进行解释,从而形成自身系统的理论。在后来西方人的解释,都是按着路西德的路子走的,他对亚、柏二人的解释不仅影响到了中世纪的唯名论思想和经验论思想。他的哲学内容: 1. 本体论

这里的本体论,是所有的阿拉伯哲学家都讨论根源问题以及其运动的联系,也包含宇宙论。对本性上的改变和变化,他坚持最基本物质的存在是二元的。其中的一元就是真主(神)的意义;另一元是物(与人)的意义。因果论、无始说、形式质料统一说

2. 认识论 双重认识论

主动理性和被动理性问题

在理性问题上开启了很重要的一面:把理性的概念由法拉比强调推理分析证明,扩展到于肉体相关联(被动理性)。不再分辨感性和理性。主动理性则是带有价值判断的。认为人的认识和幸福相关

最终肯定的还是在于物与人的意义。

第三篇:整理课堂笔记

整理课堂笔记

课堂上主要精力用在听、看、想等方面,记笔记只能处在听讲和思考的从属位置上,因此课堂笔记不可能记得很完全,所以课后有必要进行笔记整理,并且应“趁热打铁”,安排在课后复习中随即进行。由于新课刚学过印象较深,及时整理笔记能较快地再现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能及时和有效地强化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笔记究竟应当多记还是少记?这是不少同学常提出的问题。其实,好的笔记并不需要将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全记下,课堂笔记的详略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去记。其基本原则是:老师的讲课如果与课本基本相同,就少记一点,只需要把内容提要和补充、引申的知识记下来就可以了。如果与课本差异较大,那就适当多记一点,可以把老师讲课的轮廓思路记下来。有了这种内容提要或是轮廓、思路,就为课后复习提供了回忆与思考的线索,同时也为笔记的整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课堂笔记只有经过平时不断的“加工”,才能真正变成复习时有用的宝贵资料。

会做笔记的同学常常将笔记本分成正页和副页两个部分。正页部分安排在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在正页的右上角,用彩色笔写上这页笔记的题目,有利于复习时查找。例如,在《物理》笔记的右上角写上“电流强度”、“电压”等等,同时在正页的右侧边缘3—4厘米处画一条竖线,竖线右侧小块的空白处专门用来记学习随笔,如课时要点、问题提示、注释说明、公式推导和知识小结等。整理笔记时,先把课堂漏记的内容补上,并根据课后复习对新课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将原记录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以确保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预习和听课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课后复习弄懂以后,也可作为重点问题答疑,归纳并记录到相关内容的正页笔记中。

副页部分安排在笔记本左边的一页,这一页所记内容尽量做到与正页内容相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内容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书上摘录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预习中的初步见解、问题质疑(这些实际上都是预习笔记的内容),以及后续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体会、个人见解、新课补充知识、课外小资料等,都可以记人副页中。

例如,预习高一《化学》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旧”概念、“旧”知识,如“电解质”、“离子”、“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从初三的《化学》上摘录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略程度,要由自己的学习水平决定。水平高的可以简略摘录,如果自认为不会忘记的也可不摘录;水平低的学生,则可以摘录得详细一些。

又如,老师讲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常要对盐的溶解性进行判断,可是怎样才能记住这么多盐的溶解性呢?如果你发现某一本参考书对这个问题总结得很好,就可以及时将这些内容抄在副页上。

老师在上课时常提到难溶物质、微溶物质、可溶物质和易溶物质等知识,可是这几种物质怎么区分呢?有的学生感到不易分辨。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在课后复习时,打开初中《化学》,翻到142页,然后把这部分知识用图式表达出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牢了。

一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常常将整理笔记当做课时小结来做,这样往往能站得更高,对新课理解得更深刻。同时,平时做好了课文和课时小结,也就为今后的阶段复习和总结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它好比为阶段总结预制好了知识“部件”,今后直接“组装”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时小结中培养了综合与概括的能力,今后再进行大范围的阶段总结,也就具备了条件。因此将整理笔记当做课时小结来做,无论对于新课知识的掌握,或是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整理笔记投入时间的多少,应视新课的难易程度和个人的实际学习而定。但要注意,正页部分的笔记内容应力争做到纲目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因为它是今后进行复习的依据。有的同学笔记记得杂乱无章,标题和内容也不留空格或空行,不仅别人看不懂其笔记,连本人看到自己的笔记都感到心烦。因此这些同学的笔记从来就是只记不看的,天天记笔记,等于天天做无效劳动,这是极不足取的。

第四篇:教育哲学听课笔记

刘铁芳教育哲学听课笔记

(一)1.教育是一种“转入”:开放的心态、敞开

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37年——一定要记住这个人。

作为人一定要与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交往:一是周围优秀的人,二是通过阅读,接触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灵魂。——唯一的办法。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知识,而且要注重“德性”。

什么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交往、亲熟似的。

哲学不是知识,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你自己进入其中。

2.真正的教育是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美善追求。

“好的朋友”:好——德性、灵魂

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比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要大N倍。

人是做出来的,不能用类特性界定。

内心之中有一种更高的事物,激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习惯就是一种力量——打牌„„看不到更高的事物。

内心中甘于追求卓越的人很少,要有慧眼。

如何理解、面对日常生活?不为目的就是目的。

《理想国》第七卷学习讨论中„„

人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走上“道”

哲学带给我们的“审慎”:重要的德性,节制——容忍的人,大智若愚,习惯的压力——少数人基于哲学智慧。

哲学产生惊奇(被惊奇)——如医院、殡仪馆;

主动的:爬山,灵感产生于“灵”:身体;郊游、旅游——唤起对日常的反思、碰撞、交流 “上升”之后,在灵魂之中追求更高事物,哪里跃升?精神、心、灵魂

大学——灵魂的刺激

任何教育的艺术都是自我教育的艺术——不是改变教育

“下降”:回归日常生活,历练我们的德性

苏格拉底:教育以德性为目标

目标就是“卓越”——德性,不是道德,是人之为人的特性,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对“好”的追求,价值性,并不意味着比人高人一筹,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平常状态(庸常状态)比,相对于自己的习惯,不被日常习惯所裹挟而超然而立。反义词是平庸。卓越=高贵,贵族是内心的卓越。

柏拉图幸福的标准:健康、德性、加上适度的财富

经典就是思想的迷宫——布鲁姆

思考就是思想的历险:内在的教育——精英、贵族,“极高明而道中庸”(跟少部分人谈哲学)学习意味着进入学习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

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追求和渴望。

高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平庸就是没有美好事物的体验——猪的城邦。

卓越就是对卓越的追求,而不是一个“标准”。

范本教育,经典的意义就是提供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范本。知识人:读书、写书、买书 真正的教育就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的思索,有一种敬意,艰难的阅读,慢慢磨合。教育哲学既立足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所有既不要怕,也不要不怕。2024、9、16

第五篇:该如何整理课堂笔记

该如何整理课堂笔记

90%以上的中学生其实并不会做课堂笔记,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类,老师的录音机,很多学生只记不听,成为老师的录音机;第二类,老师课堂的板书,全班一样;第三类,课堂笔记记到了书上,也是最愚蠢的课堂笔记,还不如不记。

用“书要越学越薄的”打个比方,书是原材料,课堂笔记是半成品,课堂笔记要比书薄。前面提到“复习在作业前面”,我们用什么做复习呢?就是课堂笔记。试验表明:用书做复习工具,做完单科复习要20分钟;用课堂笔记做复习工具,每天只需8分钟,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课堂笔记技术要求:

一、三点一线

“三点”是指听课要抓“重、难、疑”点 课上老师提出的难、重点,还有就是“疑点”。要求学生在下课后用一分钟时间标出疑点。“一线”是整理昨天的知识和今天的关系。

二、色笔区分:三种不同颜色笔区分三个点

三、预留空白:学生听课时以听为主,课堂笔记要记成大纲类型的笔记,给课后整理留空白,给初三留空白,中考秘笈“一轮复习抓笔记,二轮复习抓错题,三轮复习抓归纳”。

四、课后整理,字迹工整,每日检查,建立错题本。

乐恩特教育专家提示,如果家长把孩子的作业本当废品给买了,那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一个遗憾。如果把三年的错题归纳到“错题本”上,那将是家长送给孩子一生当中最昂贵的礼物。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作陪读时,要完成对错题本的整理。

格式:1.年月日2.原题3.错解。按照这三个格式把孩子前一天的错题和当天30分钟作不出来的题,记录在错题本上。周末的时候做错题分析,做两件事情:1.错误的原因和2.正确的解法。平时做作业禁止做一道题花30分钟,而周末花3小时也要自己解。因为作业主要完成孩子的应试能力,而错题本主要完成查、缺、补、漏。(作业检查孩子的应试能力,错题本完成查缺补露)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