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论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最新文章

第一篇:论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论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以及如何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作出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探讨。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一个涉及古今中西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概念直接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在本质上,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如何“存在”、如何生存的思考,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抽象形式。每一时代的理想都会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上,因而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态。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道德禁锢主义相对立的人道主义和世俗精神;西方现代以来,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相对立的理想主义、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通常会通过民族精神来体现,因此人文精神又具有具体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会有一些差异,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小写的“人”(即个体的人),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弘扬的则是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大写的“人”(即人民群众)。当然,作为人类共同精神本质的体现,人文精神并不拒斥人类的普世价值,相反,它要不断地从这些普世价值中吸取精神养料。因此,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辩证联系的范畴。一般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真”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社会的理想和信念,做人要体现高尚、善良、健康的情操和情怀。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绝对排斥,人文精神不能脱离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导向,人类精神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二者的相互补充和渗透。事实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呼唤着人文精神的渗入,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观点已遭到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批评;而人文研究者们也日益认识到确立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于是重视事实和内在规律的揭示,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样式,其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又必然鲜明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加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建设本质上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走出“新路”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

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一些学者针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病态和人的异化现象而高扬起人文精神的大旗。他们批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抹杀了人的丰富情感和个性,人成了外部世界的奴婢和工具,整个世界被机械的无意义的力量所统治。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恶性膨胀,使得现代人道德衰退、灵魂空虚、精神沦丧。“在资本追逐利润需要面前,生命、尊严、自由、人权全都贬了值”,作为主体的人反而丧失了人生的根基。

那么今天深圳市委为什么要强调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呢?社会学原理揭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从导向系统来看,主要有理论政治导向、方针政策导向和精神价值导向。而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正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从动力系统来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十分清晰地分析到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经济力和文化力,而且他还把文化力看成比经济力更根本的东西。后来丹尼尔·贝

又相应地从主体角度将其定义为“经济冲动力”和“宗教(人文)冲动力”。现代经济力,从主体的角度看源自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活;而从客体角度看则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创新。制度是关键,因此这一动力主要孕藏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中。文化力从主体角度看就是一种追求生活的目的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冲动力,从客体的角度看指的是文化样式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经济功能和整合功能。这些功能说到底也是要通过主体的人文冲动力来体现和实现,所以人文冲动力是更核心的动力和竞争力。

经济冲动力和文化冲动力是社会发展两种最基本的力量。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协调运行。在社会的动力体系中,这两种力是相对立、相区别的,有着自身规定性和运行特点的“动力结构”,而在现实的动力杆杠的运作中,这两种动力结构并不是自足的、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越是协调发展,其运作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从规范系统看,社会的规范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成文的规范主要指政策和法律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主要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精神规范。成文的规范具有刚性,但不成文的规范由于是精神领域的,因而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当代社会精神规范的实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文精神的规范。“八荣八耻”以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人文精神规范的集中体现。有了这些规范,才能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条件下,使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行为得到有效的匡正,以保证社会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避免在人的生存环境、价值尊严、情感生活和人生理想方面出现“滑坡”和偏航。美国学者霍顿·库利不无深刻地写道:“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的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所要探索和走出的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先行一步,提供模式和经验。这是一条产业结构、市民素质、城市品质高端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之路,是一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路。与过去的“杀出一条血路”相比,这条新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追求和战略安排,是一个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挑战更多的系统工程。这就更需要建立起导向、动力、规范等三大系统以维持其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转,更需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要素,但它不是超验的实体,通常要通过主体人的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人类的情感意识交流、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和样式都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必须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价值支撑实际上就是提供现代市民人格的支撑。市委报告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上,关怀互助、尊重尊严,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宽容和谐、友爱仁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活力动感、创新创造,知礼守法、真诚向善,内省自律、诚信无欺,追求文明、坚持真理,科学理性、严谨务实等就是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市民人格。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的主体人群是广大青少年和外来劳务工。其手段一是强化教育机制。教育活动中应将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践行相结合,尤其对未成年人,要多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感染,在体验中启迪良知;二是强化示范机制。要善于发现像丛飞这样具有现代市场理性的典型。所谓现代市场理性从市场意识看,就是将一般市场所需要的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相结合,形成有效支配和驱动市场主体行为的能动精神。在个体身上就是工作上自主自强、务实敬业、敢于竞争、追求效率;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方面,又能宽容别人、关爱他人、播撒爱心、奉献社会,追求人生境界。要通过巧妙、自然、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怀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彰显人生的导向力量。

必须增强教学研究力量,加快人文科学建设。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最集中、最抽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载体和体现。人文科学的发展不仅反证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直接推进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建设。发展人文科学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关系重大。这种作用一是通过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教育、传播、引领作用来实现,二是通过他们直接的文化创造来实现。当今时代,没有高度发达的人文科学,不重视人文科学的作用,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对社会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是不可想像的,要实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思议的。当前加强人文科学建设的关键是研究队伍的凝聚和壮大,基础是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应通过多建平台、壮大队伍、转换机制、鼓励创新、营造环境等举措,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吸收岭南学派特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和学科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的现实“软实力”。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是人文精神最生动的感性形态,成功的文化活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唯此才能实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引导人民的功能。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深圳的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一个较高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趋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以便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中实现市民人文素养的增进,在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中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文化产业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文化工业即文化产业时代的到来,原创性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批量化的文化复制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必须加快公共性的文化事业建设,更意味着必须加快市场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进而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目前已形成清晰的思路,关键是实施规划,落实政策,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必须转变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实现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是人文精神外化的重要形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管理者不同的精神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转变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在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中超越程序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所谓人性化的管理即不要把所管理的对象仅仅当着“机器人”和“经济人”,而应将其当着充满血肉、情感、意志、信念的社会人。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满足对方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合理需求,在于无深处、和风细雨中,在对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成就的肯定中实现管理。所谓柔性化的管理,即不只靠命令、约束、控制等刚性手段来管理,而是更多地依靠沟通、协调、激励、引导的方式。提倡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排斥科学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不是推事、避事和息事宁人,相反,它是以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尽职尽责为前提的,它要求的是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文的因素和内涵,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这一“软实力”的隐性作用。

第二篇:深圳城市人文精神解读

深圳城市人文精神解讀

2024年 04月 26日 11:30深圳新聞網

【特質之八】崇文

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化的主人

■豐富的文化生態,郁郁蔥蔥的文化綠蔭,成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強勁的向心力。■深圳文化的精神內核是開放的,充滿再生性。

今春以來,深圳三大文化驚喜接踵而至︰關山月美術館、深圳博物館等十多家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公益文化機構的零門檻;深圳市群藝館“周末劇場”啟動,全年40場精品演出以5至10元的超低票價敞開胸懷迎觀眾;政府財政開始對深圳高雅藝術實行演出補貼。

三重文化福祉猶如春風化雨,再次鼓動了深圳市民行使文化權利、享受藝術滋養的熱情。深圳歷屆市委市政府對文化藝術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接力推動,在這塊建經濟特區前只有一家戲院、一間書店的土地上培植起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文化綠蔭。

文化,塑造出深圳的城市氣質;藝術,涵養著深圳人精神水土

作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市民來自四面八方,帶著各自地域的文化印記。他們如何在深圳這座日新月異的都市中找到文化認同感,從而依靠文化的根系來提高城市的凝聚力,一直是深圳文化發展策劃者們精心思慮的問題。他們認為,唯有緊握文化之根,幫助每一位市民實現自己的文化權利,形成富有創見的精神主張,才能立足于文化這個基點之上,形成移民城市所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年輕的深圳用文化來增強城市魅力,引導市民的身份認同感。因此,這里相繼創辦了鵬城金秋社區文化藝術節、外來青工文化節、深圳旅游文化節和沙灘音樂

節等活動,為深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市民和暫住者提供文化交流的空間與機會,讓他們在參與和交流的過程中共同尋找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摸索到與移民城市精神契合的深圳文化之根。在這些活動中,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展示出親民的姿態,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化的主人。豐富的文化生態令深圳在節日期間不再像從前那樣成為“空巢城市”,而是成為人們“詩意地棲居”的最佳場所。

鋼筋水泥的城市需要綠色的文化植被,忙碌的人們需要靈魂舒展的空間,這給深圳的崇文風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與現實的需要

在深圳,一道道豐盛的文化大餐,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對內心的無聲滋潤。文化的因子在不知不覺中為人們的素質搭建起向上的階梯。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這首天籟般的合唱歌曲《感恩的心》曾在深圳去年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合唱節上頻頻唱起。如今的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合唱之城,300多支合唱隊伍遍布基層,不論是社區、街道,還是學校、企業,總有歡快的歌聲從各個角落里飛出。

眾所周知,深圳正在建設鋼琴之城。且不說李雲迪、陳薩等一批走向世界的鋼琴明星,也不說那擁有鋼琴的10萬戶家庭、每年近萬人的鋼琴考級隊伍。比這些風景更動人的是,鋼琴在深圳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多年來對鋼琴藝術的崇尚、普及與推廣而營造的鋼琴氣氛,一絲一縷地感染了越來越多的深圳市民。在這里,琴聲不僅來自劇場、學校、琴行、酒店,更多地從街頭巷尾的窗口飄出,鋼琴音樂已經滲入了越來越多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與城市的差別更在于文化生態的差別,深圳文化的精神內核是開放的、充滿再生性的這里的文化鼓勵每一位市民的參與性,不僅吸引他們被動欣賞,而且激發每位接觸者的創造性,為這座城市激揚出更具活力的文化新意來。已舉辦兩屆的創意十二月,便是這種城市文化創造力的榜樣。在深圳,創意是藝術,是產業,更是生活。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意的主體,都可以通過那些前沿文化的刺激與點撥,掀起自己的“頭腦風暴”,提出自己的精神主張,從而誕生出非凡的創意

價值。在創意十二月中,除了一場場高端對話,活動主辦者沒有忘記這項城市公共文化活動的真正主角——廣大深圳市民。通過一系列親民、互動性質的活動,如市民堆沙創意大賽、插花創意大賽、“大家設計深圳”活動等,用自主自發的創意文化提升了市民的審美主動性,讓創意藝術的觀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深圳人心中。正如設計師韓家英所言︰“當市民的創意直覺從被動到主動,那才是深圳文化的艷陽天。”

從1997年羅湖區業余戲劇愛好者排演的小品《鋁匙》首獲第七屆全國“群星獎”至今,深圳已經至少有30多個由基層文化站組織排演的戲劇小品獲得國家級文化大獎。深圳並沒有專業的話劇團,然而,由基層文化網點組織業余創作人員在戲劇小品領域收獲的碩果,卻顯示了深圳文藝“藏藝于民”的優勢。

當大量移民涌入深圳時,也帶來了一些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分散在深圳的各行各業,形成一個潛在的文藝人才庫。重藝崇文的社會風尚和寬松宜人的創作環境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令他們的創造力充分釋放,從而讓深圳文藝生態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篇: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天津工业大学世界科技文化史

世界科技文化史结课作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姓名:王 大 海

学号:091031091

5专

班级:机自099

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2024年12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应使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要融和与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保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要融汇中西,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构建和谐与融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现出来。历史把科学精神推向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地位。科学精神的演变与发展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而何谓科学精神?在美国科学史家默顿看来,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他进而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对触犯精神气质的行为的道德谴责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道义一致性,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视角,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科学精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物本—物化—对象化,这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并提倡“弘扬科学精神”的是任鸿隽。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推进,黄昌款、胡适、毛子水、屠正叔等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而使这问题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科学精神的几个特点,它们分别是: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等。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特征,它是时代的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科学探索就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本质及内在的规律性,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及其巨大作用。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它以人为尺度,注重形象思维和整体综合,开掘主体生命内在的体验、感悟和直觉,人文精神突出了人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把握人的价值,人还要处理好人自我表现的超越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夸大物欲作用,忽视精神价值的单面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这种原则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结果的根本尺度。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文精神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活跃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是一种理性意识与非理性的体验的结合,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应承担消除人文危机的重任,为人类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生的,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基础,其共同的根基就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许多科学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样主体层

面的科学精神中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界的优秀分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从主体层面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的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杰出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层面,人们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深入实践的行动,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中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实践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科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科学精神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前进。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

然而,在我们所在的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的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又决定着大学的风格,影响着大学的运作行为,影响着师生的气质和品性,进而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学风、教风和校风。它决定着大学的形象,使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那些具有个性的大学精神必然能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大学精神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后的大学精神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弘扬和发展人文和科学精神。首先,我们应该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注意我们的大学生形象,将这两个精神融合的注入我们的体内。

第四篇:论物理学的人文精神

论现代物理学的人文精神

张驰宬

(上海交通大学

应用物理系

5140729017)

摘要: 现代物理学既是对古典、经典物理学的颠覆,又是对古典、经典物理学的补充。现代物理学在经典物理、相对论、量子理论在基础上,既对自然规律进行归纳和抽象,又利用抽象化的自然规律去发现未知的自然现象。现代物理学展现了这个时代如何处理理性和世界本源关系的缩影,依旧为人类理性最终理解世界本源的目标而努力。关键词: 相对论;量子理论;自然规律;理性与世界本源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所诠释的人文精神为基础,讨论现代物理学的人文价值。

一、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经典物理学是人类重新关注于纯粹的自然世界的形而上学——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不受人的干涉的,是一个绝对的抽象的半“理性世界”,因为虽然通过抽象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的运动规律,但是它的理论是基于“表象世界”的表象;这和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中哲学家,哲学家是通过自身理性摆脱了表象世界的影响,而经典物理学家是透过表象去归纳理性世界。相比人只是通过物理学研究去发现和验证这些真理。

而现代物理学则是人类开始研究人和自然世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科学。现代物理学家首要思考的问题是:自然规律真的是绝对的吗?人有没有能力去影响自然规律呢?第一个问题使得现代物理脱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二个问题则开始讨论人的理性和世界本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得人们对自身理性的强大再次产生质疑和收敛。而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就是现代物理学家思考之下的结果。

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

“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是1999年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提出的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大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主要的矛盾在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之一的以太漂移说相矛盾;普朗克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和经典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结果不符,即“紫外灾难”。

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和光的波粒性产生了怀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并于1915年再次发表广义相对论,解决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以太问题。第二朵“乌云”导致了1900年普朗克提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之后普朗克、薛定谔、海森堡等人对量子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第一次物理学家对经典物理的普适性产生了质疑,并做出补充性的修正。(简述牛顿的时空观)(光的波粒性)

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主要包含两个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两个原理使得狭义相对论乃至广义相对论与经典牛顿物理相矛盾。

相对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均有效;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的方程式在洛伦兹变换下保持形式不变。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总是以确定的速度c传播,速度的大小同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在真空中的各个方向上,光信号传播速度(即单向光速)的大小均相同(即光速各向同性);光速同光源的运动状态和观察者所处的惯性系无关。

相对性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任一惯性系下的观察者所受到的物理规律的影响是一样的。从表述来看,物理定律依旧是绝对的,不受人干涉的。但是,爱因斯坦逐渐从经典物理研究纯粹物理规律的形式中脱离出来,已经转向了从人(观察者)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运行的规律,从本质上看是在寻求人(观察者)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必然关系。

光速不变原理则是颠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甚至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经典物理认为,光速在绝对静止空间是一个恒定的值,而对于人(观察者)而言由于运动状态不同所以观察到的光速是不同的。而如果基于光速不变原理,对于人(观察者)而言,光速是恒定的,即物理规律是静止的、绝对的。而不存在一个绝对空间使得只有静止的人(观察者)才能观察到恒定的光速,即物理规律是随着不同人(观察者)变化的、相对的。经典物理的自然规律依赖于绝对时空,而相对论下的自然规律脱离了绝对时空这些具象,依赖于人本身的状态更抽象的概念。规律爱因斯坦的理论重心从“世界应该怎么运行?”转移到了“我们应该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这种自然规律被抽象化和个人化,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已经和自然规律产生了必然性的联系——即使这种自然规律对于每个人是一样的,但是人的状态确实影响了他所观察到的自然规律。

量子理论

这种物理规律的抽象性也体现量子理论上。量子理论最早由普朗克提出,其核心理论基于德布罗意的波理论提出“每个粒子的能量都是某个常数的整数倍”。这完全颠覆了经典物理能量连续性的运理。而泡利、薛定谔、海森堡等人发展出早期量子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态函数和不确定原理。

态函数: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态函数表示,一般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非事件)有几个确定的态函数,被称为本征函数。而体系在某个事件上的可能状态可以由这些本征函数的任意线性叠加来表述。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一个线性微分方程,该方程预言体系的行为,物理量由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表某种运算的算符表示;测量处于某一状态的物理体系的某一物理量的操作,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态函数的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的期待值由一个包含该算符的积分方程计算。

态函数挑战了经典物理唯一性原理,即确定的物理条件只能确定唯一的物理状态,因此人观测到的就只能是这一状态。态函数的概念的颠覆了这一观点——确定的物理条件可以对应多个物理状态,人观测到的物理状态取决于这些状态的几率(概率)。换而言之,这些状态我们都可以观测到,每种状态出现的次数取决于状态的本征函数的几率。

现代物理学家把几率认为是超越经典物理诠释的自然规律,是为了解决黑体辐射与经典热学所带来的矛盾。就像古希腊人将他们无法通过理性解释和理解的力量归结为“命运”,现代科学家将经典物理诠释的自然规律进一步抽象化,提取出“几率”的概念——人所能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不再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更高的“几率”决定的。

所以这一过程值得和古希腊人的“命运观”相比较。古希腊在处理人和神的关系上,将原始宗教的自然规律作为神的形式上升到古希腊时期自然规律作为人神之上的“命运”的形式出现。现代物理学家将自然现象作为自然规律的表象的观念,进一步抽象出“几率”概念,将人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诠释为由自然规律和几率共同决定。因此,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几率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么在经典力学诠释的自然规律之上,必然还有更高等的自然规律。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他主要通过数学证明了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存在确定值。这又与经典物理的唯一性相矛盾,甚至和运动本身的概念相矛盾。这一理论严重冲击了经典物理的普适性,为量子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任意两个非对易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处于确定的本征态。

虽然这一原理是通过态函数的数学推导得到的,但是这一结果和理想中和谐有序的“善”的世界相悖。经典物理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稳定、有序的世界,那么理所当然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微观世界也应该是稳定、有序的。而从不确定性原理出发,这个稳定的世界竟然是有不稳定、随机状态的粒子所构成的。当物理学家追求自然规律永恒的真理的时候,却发现和谐和永恒居然是由不稳定和混乱衍生出来的。这给物理学家的认知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也是现代物理学家最为杰出的贡献。

在用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下,物理学家通过与过去矛盾的理论去解释,这是一种对经典物理中部分经验论的部分的剔除。“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之所以困扰当时的科学界长达20年,就是因为科学界太过于执着于以牛顿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导致遇到相关的问题物理学家们会习惯于运用经典物理去解释。以爱因斯坦、薛定谔和海德堡为首的现代物理学家第一次质疑了经典力学的普适性,提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为对经典物理的延伸和补充,更是人类认知又一次提升。

如果是经典力学是人类理性发展一次高峰,那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即使人类对自身理性的又一次怀疑和内敛。经典物理的发展使得物理学家过分关注于人理性本身的发展,而疏远了对理性与世界本源的关系的思考。现代物理学家再度对到理性与世界本源关系这个贯穿整个人文史的论题上。这所带给现代人类的启示是,人的理性远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完全理解世界本源的程度,人类需要不断从世界本源的自然表象中获得更多的理性资料来促进人类理性的发展。

二、现代物理学的人文价值

从亚里士多德、牛顿到爱因斯坦,无论是古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还是现代物理学都认为自然规律都是先验的,可以用于理解和研究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的关系。但是在现代物理学中,这种关系发展出了和古典、经典物理学截然不同的形式。古典、经典物理试图通过研究自然现象进而抽象出自然规律,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基于抽象论的推导,得到理论上可能的出现的自然现象,再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自然现象,以得到验证理论正确性的目的。因此现代物理学家更关注于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和更高级自然规律上的延伸。

和经典物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现代物理学的目的正在潜移默化地变化——古典、经典物理学更多的是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规律的本质;现代物理学却同时存在着两条看似完全不同的路径,一是通过自然规律的研究抽象出更高层次的自然规律,二是通过自然规律的研究去发现世界中隐藏的自然现象:

自然规律的诠释再诠释 这种思路继承了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绝对真理的“一”即统一性的传统。“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想的世界是真、善、美的统一”的思想。这种“一”在物理上被理解为协调性和普适性。所以现代物理学家始终在寻找一个可以囊括所有自然规律的“大一统理论”。这种需求来自于经典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三者的不相容性——经典物理适用于低速、宏观的世界;相对论可以解释高速、宏观的自然现象;量子理论仅限于高速、微观的粒子量级——现代物理学的世界是割裂成三块的,这违背了人对世界本源应当是统一的基本观点。如此,大一统理论代表的是人类理性最终能够到达理解世界本源的程度。

自然规律的诠释再发现 现代物理学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新世纪人类的生活,电视、计算机、互联网都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支柱。物理学的实用性正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新视角——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应该服务于人类改造世界的进程,这是现代物理学很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盛行,表示着现代人对理性强大的崇拜,人类已经从生存到了解世界进入改造世界的进程,而这时人理性发展的结果。

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阶段——理性崇拜——古希腊人理性萌芽与命运崇拜的矛盾,到罗马人探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再到中世纪人们对理性的力量产生怀疑再度回到宗教寻求安慰,到现代人对宗教盲信的反抗和理性的再度迸发,这是人类在理性的力量和自然的敬畏之间不断选择、不断螺旋向上的过程。

回到上文提到的“人的理性远并没有强大„„从世界本源的自然表象中获得更多的理性资料„„”,可以发现,当人类的理性扩展和再扩展的历史历史,理性总会经历一个过度膨胀的时期——人类认为他们理性已经足够他们去理解世界本源。这种时候,一些理性与表象的矛盾总会发生——人们发现他们无法去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所以一些哲学家会再度回到思考理性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来,而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思考的方式是不同的——柏拉图构造了“表象世界”和“理性世界”来解释古希腊哲学无法解释命运的困境;中世纪的人类发现理性无法使他们摆脱战争和贫穷,他们选择摒弃部分理性通过宗教来为世界本源找到解释的途径;在近现代,现代物理学对经典物理的离散也正是对人理性膨胀的匡正。

现代物理学的二大路径正是越来越激烈的理性与世界本源的冲突的矛盾体现。一方面,人类相信自身的理性已经趋近于理解世界本源的程度——现代物理学家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寻求“大一统理论”来描述世界的本源。一方面是人类不断地反思理性的缺陷——现代物理学家乖离了经典物理,创造新的理论来弥补认知的狭隘和局限。而这就是贯穿整个人文史人类在理性和世界本源之间不断徘徊往复的时代缩影。但是这一矛盾的最终目的是惟一的——人类的理性最终要发展到理解到世界本源的程度。

而现代物理学所代表的理性怀疑和古希腊与中世纪的理性怀疑相比,具有鲜明时代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性表现在:现代物理学家了解到他们对现实世界了解和认知的局限性,大部分的自然现象他们没有发现和理解。而他们找到了通过发展自然规律来将新规律具体化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现实世界的“黑色地带”。随着对世界的自然现象了解的越来越完整,从这些自然现象抽象出的自然规律的完备性也越来越高,也更加地趋近于世界本源的程度。

现代物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也开始进入瓶颈期了。和经典物理发展晚期一样,现代物理学也不免开始进入经验先入为主的怪圈了。反思现代物理学发展初期,以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等物理学家所展现出的人文精神,能够给现代物理学带来一些启示。甚至这个时代,当各类科学理论发展的越来越丰富、详细的时候,我们应该再次思考理性和世界本源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理性真的已经可以完全理解世界本源了吗?整个西方人文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质疑理性的缺陷,才能从表象中挖掘到更多的理性资料,人类的理性才能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加趋近于世界本源。

第五篇:浅谈人文精神的建设

浅谈人文精神的建设

有篇文章说: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我想,不仅大学是,连中学,小学也应该是。我读小学的时候,中国还没有那么重视人文教育,到了中学,老师开始给我们灌输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告诉我们中国人的素质急需提高。如今上了大学,才发现,人文精神是何等的重要,以至于随便上网查查,都可以看道有专家在批判当代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呼吁大学重视人文精神建设。

曾经有专家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陌生。当这些言论刚刚散布开来,社会马上出现了许多学习国学的兴趣班,还说什么3个月之内教你读懂国学精华之类的话。这可能吗?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竟能在3个月里学懂学透?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国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只会越来越严重。我认为人文精神的建设是不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搞好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从小培养,不断重视,才能逐渐挽救人文精神缺失的局面。

即便如此,但其实我并不是十分赞同通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文精神的做法。像那些“四大名著和论语是学生的必读书目”之类的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我承认中国的经典文学是很有价值,很值得读,也很能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但许多学生是不喜欢的,不喜欢又怎么能够很深刻地读懂它,悟出其中的道理呢?在我所认识的同学当中,没看完四大名著的人还是不少的,有些人即使看过,也并不是因为感兴趣而看的。所以,能真正读懂经典文学的人并不多。我认为对于那些真的对经典文学有兴趣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多看,而对于其他学生,不应该多作要求。时下很多人喜欢看于丹,却有不少评论家说那些人在吃文化快餐。其实,如果人们真的能从其中悟出道理,那就是对建设人文精神的帮助。为什么非要人们读原著呢?

依我所见,人文精神的建设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中国的大学教育太实用主义了,读大学都是为了以后能谋求一个能赚钱的职位。我们学些什么,都是要为以后谋生作准备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很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又谈何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大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又没有创新精神,怎么能搞好人文精神建设,怎么能在现代这个信息化,多面和创新的社会立足?现在社会提倡复合型人才,就是要鼓励学生重视全面发展。同样,人文精神的建设更不能少了这个方面。

当然,全面发展要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要看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如何,首先就是看那里的人的素质。许多外国人都怕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人素质低,喜欢凑热闹,大声喧哗,不受守公共秩序。如此下去,我们还要被外国人说我们没修养到什么时候。连其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人文精神建设又从何做起?

现在,学校已经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了,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有关人文精神的活动或课程。当然,这事件好事。但我觉得人文精神的建设应融入我们学习生活的每一部分。我们做每一细小的事情,无不体现着我们身处的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现在,我们正处于急需加强人文精神建设的阶段,看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