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区政府工作总结

最新文章

第一篇:区政府工作总结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通知要求,现将xxx政府x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xx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统揽全局,按照省、市委工作会议、加快发展现场会议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一)凝神聚力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今年以来,全区上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牢固树立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着力破除围城意识、小农意识、保守意识和落后意识,排除各种干扰,整合各类资源,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集中。区六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坚持实行了包保重点企业制度、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度、重点项目月调度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到企业、村(居)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各部门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工作思路。xxx乡提出巩固壮大三产,重点发展二产,确保今年在全市个强乡镇中位次不下滑,争取每两年前进一个位次,年跃入全市十强乡镇。xx乡提出做好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骨干企业和扩大开放五篇文章,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其他乡镇、部门和单位也各展各的亮点、各抓各的优势,并层层落实了责任目标。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头上有指标、人心思干、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夺取了经济建设的新胜利。预计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地方财政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

(二)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主导行业、骨干企业、优势产品是xx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我们坚持扶优扶强的工作方针,加大对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的扶持力度。对五金机械、食品加工、橡胶化工等主导行业,重点规划,跨越发展,加快实现由工业化向信息化、高新化、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区政府决定两年内对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完成初步的信息化改造,在三年内实现管理信息化、销售信息化和设计信息化,逐步实现控制系统信息化和数控信息化。在骨干企业发展上,通过招大引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改革重组一批、挂强联名一批、培植扩张一批,增加骨干企业数量,增强骨干企业活力,膨胀骨干企业规模。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此文来源于feisuxs展到xx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牵动作用,鼓励支持产品相近的企业,同行业之间的企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联资金、联技术、联市场,打造整体竞争力。以新技术、新产品盘活行业,以行业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全区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增长xx,实现利税xxxx万元,增长xx,实现利润xx万元,增长xx。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xxx、xx、xxx和xx。支撑拉动能力日益凸显。

(三)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经济建设亮点增多。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产出,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优化投资方向。扩大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对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重点倾斜,增强企业上新、创新的主动性。今年以来,xx以上的骨干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新产品研发机构,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xx项,其中xx及使用工具、xx共混技术、数控等离子切割技术、xxx、xxx等产品分别填补了省市空白。新产品产值率达xxx。全区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xxx亿元,同比增长xxx。扩大房地产业投资规模。抓住当前城市开发改造的有利时机,把房地产业作为我区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植,集中抓好xxx、xxx等一批新开工项目和xxx、xxx、xxx等一批续建项目建设。全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商品房销售额xxx亿元,同比增长xx,新开工面积xxx万平方米,同比增长xxx。

(三)繁荣活跃商贸流通,三产大区建设迈开新步伐。充分发挥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把第三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努力建设依托市区、辐射周边、联结广泛、物流通畅的三产大区。加快各类市场建设。在已引进xxx、xxx的基础上,xxx等大型商场落户x区的事宜正在洽谈中,xxx、xxx市场、xxx商业街南段等x处市场的新建、扩建进展顺利。搞好市场规划和结构调整,形成高中低档市场相互配套,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互为补充的市场体系。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市场x处。加快商贸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发展连锁、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坚持不懈地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改造传统商业。目前,全区大型综合超市x家,总代理、总经销、专卖店、连锁店近x家。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亿元,同比增长x。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xxx等乡镇均建立了社区服务

中心,初步形成了针对老弱病残的福利服务、针对辖区单位的社会服务、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等三大服务系列。社区服务业日渐成为我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我们还特别针对我区空间日渐萎缩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楼寓经济模式,鼓励引导居村在旧村改造中兴建商务楼、写字楼,构建结算中心可以在x区,产业中心可以

在外地的商务聚集地,实现第三产业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

(四)高度重视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群众的安居乐业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吸纳一批,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一批,引导民营企业接纳一批,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解决一批,推行灵活就业消化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等措施,共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xxx余人。与此同时,我们围绕困难群众需求,积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今年以来全区共保障低保对象xxx户、xxx人,发放保障金xxx元,发放各类救助款项xxx万元,对xx家破产企业的xxx职工进行了“绿卡”救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五)巩固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巩固全x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xxx、xx、xx、xxx等镇均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针对老弱病残的福利服务、针对辖区单位的社会服务、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服务等三大服务系列。深入开展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把社会事业的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不少社会部门都与社区结成了共建对子,在抗非典期间,xxx余个驻区单位纳入了社区管理,市属以上xx余个企事业单位全部指派负责人员参加了街道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逐渐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区之路,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xx亿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x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今年我区第x次蝉联全市年度教育工作优秀奖,并被授予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适应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广泛开展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艺佳作不断涌现,有的纳入了全市重点艺术工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高。目前全区体育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xx。在市第xx届运动会上,我区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和综合成绩均名列前茅。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保持了省市的先进水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稳定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优化提升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强硬环境建设。突出抓好开发区建设。目前xxx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上水、下水、道路、煤气、热力、通讯、供电)。进区企业总数达xxx家,项目总投资额xxx亿元。xxx的基础建设也已全面启动,正在建设的项目xx个,计划投资xxx亿元。还有xx个项目也已达成入园协议,近日即将开工建设。各乡镇街道、居村借鉴开发区的运作模式,兴建小工业园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如落户xxx园的xxx有限责任公司、落户xxx社区的xxx制品有限公司、落户xxx的xxx有限公司,投资额均在万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区为主体,居村经济园区为辅助的园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在软环境方面,围绕诚信x区的创建目标,大力弘扬“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积极构建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坚持实施好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加快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转变。xx多个区直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了服务承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取消率达xx以上。严格规范各种收费和检查行为,铁腕治理“三乱”,今年以来从严查处了xxx起破坏经济发展的案件。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办事、守法经营。基层单位的依法治理面达xx以上。加强个人信用建设。在广大居民群众中深入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等,诚实守信日渐成为居民的基本行为规范,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第二篇:区政府工作总结

区政府工作总结

一、工作回顾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我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各项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预计从2024年到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30.9亿元增加到63.6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由5.2亿元增加到17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7.7亿元增加到38.5亿元,年均增长3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619元增加到18291元,年均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46元增加到6839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1亿元增加到32.9亿元,年均增长16.9%。热带高效农业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不断壮大,形成了橡胶、胡椒、瓜菜、花卉、香蕉、荔枝、龙眼、淮山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猪-沼-作物”生态循环模式不断普及。全区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个,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7个,规模养殖场293个。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电子农务得到普及,实现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全覆盖。积极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打造了红旗曾氏乳鸽、大坡牧榕鸡等畜牧品牌。率先在全市启动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和瓜菜质量安全监管3g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五年完成造林7万亩,完成42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共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进资金186亿元,卷烟和食品等重点企业生产稳定,家具和服装等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形成卷烟、饲料、包装、食品、选矿、服装加工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特别是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创建云龙产业园区,成功引进红塔卷烟易地技改、共享钢结构等项目,增强了全区经济发展后劲。

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商贸业蓬勃发展。把凤翔路、红城湖路、中山北路打造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及购物为一体的商业街,引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不断增加消费网点。发挥南北水果批发市场、金鹿灯具批发市场的带动作用,兴建陶瓷和农副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初步奠定了府城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旅游业迅速发展。引进明光酒店等一批旅游酒店,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发展以龙鳞、田心村为代表的“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塑造了琼山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五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达12.5亿元。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力推动房地产项目建设,绿色佳园、滨江帝景、南国威尼斯等项目已建成并开盘销售,拉动了我区经济增长。(二)统筹区域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区路网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府城中山北路等7条道路的改造,打通朱云路、高登东路,扩建滨江西路、建国一横路、振兴路,打破了府城交通堵塞的瓶颈。完成高登路、文庄路等6条路段的雨污水管网分流改造,以及琼州大道等8条街景立面的改造,改造“小街小巷”237条,亮化小巷203条。墟镇建设全面铺开。启动5个中心镇建设,其中,红旗中心镇建设初显成效,红旗大道一期、文化广场一期等项目已竣工。完成云龙镇等7个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旧州双拥大道、大坡农贸市场等项目改造。积极策划乡村绿色慢行系统,其中大坡镇绿色慢行项目已试营业。

旧城改造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政府主导、让利于民”的原则,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朱云片区旧改项目,已全部完成房屋征收拆迁工作,中山南路安置房将于明年五月交付使用,朱云路第二个安置点正在抓紧施工。滨江新城起步区旧改项目,已基本完成征收拆迁工作,5条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红城湖公园暨墨客村旧改项目,全面完成污水截留、清淤及墨客村拆迁工作。夏瑶片区旧改项目,完成土地及建(构)筑物调查摸底、价值评估等工作,安置房已建成。凤翔(迈仍村)片区旧改项目,完成前期调查和整体策划工作。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投入1685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30个村庄、3.2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实现饮用安全自来水覆盖率达96%。完成农村改厕6918个。投入1亿多元,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农村公路107条386.3公里,进一步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投入2.5亿元,改造病险水库28宗,修建防渗渠道14条45公里,综合整治田洋22个,改造灌溉面积5.8万亩,修建防洪楼7栋,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坚持“三先三后”原则(先自筹后配套、先自建后共建、先规划后建设),不断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步伐。五年共投入资金5600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68万人次,创建文明生态村292个,一批文明生态村成为全省、全国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典型,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五大工程”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有效。按照“零增量、减存量”的目标,依法拆除违法建筑513宗,累计拆除面积40.2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疏导点和车辆停放点建设,开展“三车”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区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观。在全市率先启动乡镇环境综合整治,连续两年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墟镇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建立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教育科技工作成效显著。通过提前收回振发学校、扩建琼山一小、新建琼山五小综合教学楼等,新增学位6800个,缓解了城区学位紧张局面。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完成73个“校安工程”重建及加固项目。实施教育试点改革,城区优质学校与郊区薄弱学校“捆绑式”办学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因地制宜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中职教育向专业化转变。科技应用不断普及,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科技示范村8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卫生工作扎实有效。加快卫生硬件设施建设,完成琼山医院急诊综合楼、龙塘等卫生院的新建、改建项目,实现每镇至少有一家标准化卫生院;完成27间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先后处置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疫情,五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卫生院全员竞聘改革工作,推进基层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推行城区医院与乡镇卫生院“联姻式”办医模式,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就业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建立7个创业基地和1个创业实训基地。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服务进社区、进农村。五年来,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免费培训各类劳动力1.5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妥善安置24名军转干部和57名随军家属就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区文体活动中心、8个镇综合文化站和72间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区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区三分之一的村庄;广场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府城元宵“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五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比赛69项(次),参赛选手4668人(次),观众达15万人(次)。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监管”,文化市场不断发展,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均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投入1250万元,新建1家“五保之家”,改(扩)建8家乡镇敬老院;发放低保金8158万元,办理低保79.6万人(次),做到了应保尽保;筹集资金2140万元,做好救灾物资发放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建设保障性住房5042套,发放住房补贴309万元,改造农村危房2462户,缓解了群众住房难问题。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镇)活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开展区领导集中大接访和轮流定期接访、下访等活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解决存在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琼山”、“百村联创百里平安文明长廊”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五年共成功调处各类矛盾5455起;侦破刑事案件4174起,破案率逐年提高,群众安全感逐年增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连续八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应急管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四)规范行政行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政府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制订完善《区政府工作规则》、《财政性资金审批管理制度》、《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了各种议事规则和程序。同时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出台了《加强政务督办工作办法》,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政府机构设置和事权划分更趋合理,建立了区政府服务中心、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居)代办点,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监督机制更加完善。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办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热线2483宗,办结2483宗;开展民主评议政府活动,认真查找并整改存在问题;自觉接受区人大、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12件,办复率100%,代表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8.6%。此外,统计、档案、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拥军优属、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商会、红十字会、老龄、残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历史进程中发展又好又快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懈怠,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不松劲,始终坚持真抓实干不停步,始终坚持团结干事不折腾,同心协力,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抢抓机遇,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这五年,是我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总量提升幅度最大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建设成效最好、覆盖面最宽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明显的五年!今天的琼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过去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区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奉献和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向离退休老干部,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琼山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一是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总量较小;二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不强,现代服务业水平低,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市管理还不够到位;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中心镇建设较慢,城乡发展不够平衡;五是解决民生社会事业的财力还比较薄弱,不少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六是国有企业改制等遗留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七是一些机关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我们继续下大决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南优”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执政为民为宗旨,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幸福新琼山打下坚实基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5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总收入达3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9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强区富民的经济实力

做优现代高效农业。继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水平,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变。重点是抓好“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养殖小区、大棚瓜菜、设施灌溉、冷藏保鲜”等五大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实施“百头千户”工程,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模式,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区沼气入户量达到2万户,沼液施灌面积达10万亩。二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简单粗放型向规模高效型转变。以XX市30万亩农田整治为契机,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培育农业产业主体,推进农村承包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规模生产、产业经营,创建土地整理示范基地、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力争至2024年,建设15个规模化、产业化“菜篮子”片区,50个特色畜禽生产区,形成海榆东线农业产业带,全区主要经济作物中,橡胶面积达30万亩,胡椒3.6万亩,花卉5万亩,瓜菜6万亩,荔枝3.1万亩。三是推进农产品由传统产出向特色产出转变。加强市场导向,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效益最大化。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大力培育和提升琼山优势品牌,把云龙淮山、绿佳无公害瓜菜、大坡牧榕鸡、曾氏乳鸽等品牌做大做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3g系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四是推进农业发展模式由单向发展向二、三产业联动统筹发展转变。重点从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环节入手,挖掘地方特色,依托各镇资源、区位优势,实施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一体”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农业综合发展。五是推进农业耕种方式由依靠经验生产向依靠现代科技管理转变。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坚持科技110服务站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沼液+生物菌综合利用肥料的技术研发,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创新和管理能力。六是推进传统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转变。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强承接城市转移功能,带动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创建文明生态村115个,使全区80%以上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加快绿色慢行系统建设,实现绿色慢道全覆盖。总结推广我区“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以发展“乡村游”、“农家乐”为重点,建设一批上档次的观光度假、生态养生及休闲娱乐项目,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依托百里新农村长廊及绿色慢行系统平台,以红色文化为线,文明生态村为点,休闲农业园为块,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与文化保护示范基地。

做大新型低碳工业。力争启动谭仙工业园建设,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把谭仙工业园打造成环保型、低碳型的现代化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推广基地,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继续做好云龙产业园区服务工作,打造全市工业经济名片,争取引进一批低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项目,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积极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卷烟、饲料、包装、食品、选矿及服装加工等产业,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改造,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到2024年,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做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府城商业圈品位,结合旧城改造建设商业步行街区,打造综合性新型现代服务业的高地。启动凤翔商贸城项目建设,打造集物流、家电、建材、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物流中心。认真做好朱云片区、滨江新城的商业规划布点,大力发展金融证券、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引进高级酒店、高级夜总会和高级商务写字楼,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总部落户,发展总部经济,把滨江新城打造成新的商务服务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生态宜居中心。加快推进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开发府城文化古城景观游,带动全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魅力

加快推进旧城区改造。积极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旧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墨客片区、夏瑶片区、凤翔(迈仍村)片区等旧城改造,争取市政府支持,启动北官村、米铺村、道客村和“三丹”村(首丹、中丹、尾丹)等旧改工作。配合做好府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改造升级,修缮古街古巷,建设历史文化景观街。全面推动滨江新城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抓好滨江新城起步区和第二办公区等项目建设,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抓好高登西路、红城湖路延长线、朱云路延长线等主要道路建设,形成“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拉开府城城区框架。加快城区道路亮化工程建设,完成红城湖路、朱云路等主要路段的街景立面改造,提升府城城市品位。争取市政府支持,启动红城湖水上公园、凤翔生态公园和滨江西带状公园建设,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墟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集站以及墟镇道路管网等设施,扎实推进龙塘南渡江上游水源点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防洪楼、防洪堤和排涝沟等项目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新建乡村道路160公里。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投入1278万元,解决107个村庄的饮水困难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100%。配合做好迈向洋、龙凤洋等20个田洋综合整治,抓好高明水库、美联水库等59宗水库除险加固和南任干渠、九尾渠等42条、281公里渠道的修复,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深入开展“琼山文明大行动”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积极培育琼山精神,推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城乡“五大工程”环境整治,加大拆违力度,整顿交通秩序,规范市场管理,取缔占道经营,优化城乡环境。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运行模式。加大对水质、空气、噪音等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品位。

(三)着力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高度重视民生,将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计划五年投入28亿元,实施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卫生及社会服务创新等民生工程,大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着力解决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争取启动区福利院重建工作,每年改扩建敬老院2-3家,确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5%。加强城乡低保动态化管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加强双拥工作,不断提高共建水平。投入300万元,新建10间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改善基层组织办公和服务环境。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干部职工住房建设。争取省、市政府支持,分期分步解决原琼山市历年拖欠干部工资、国有企业改制和海南云龙投资有限公司等遗留问题,保障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积极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广普及“小社区实现大就业”模式,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把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和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到2024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巩固和推广“捆绑式”办学模式,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城区学位紧张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力争到2024年,每个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城区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1-2年教育。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受教育的权利,到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以上。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加大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琼山医院门诊楼、府城医院康复中心以及一批标准化村卫生室等项目建设。完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监管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平安琼山”及“百村联创百里平安文明长廊”创建活动,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校园及周边整治、安置帮教等工作;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继续强化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做好拥军优属、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红十字会、档案统计、老龄、残疾人等工作。

(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古城琼山的文化品位

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府城、旧州以及其他古村镇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理,推出“发现琼山”系列文化宣传,配合市政府对五公祠、海瑞故居、邱浚故居、琼台福地等海南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孔庙、鼓楼等古城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着力打造琼山文化品牌,突出琼山历史名城核心区的地位。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打造府城元宵“换花节”、冼太夫人艺术节等特色传统文化品牌,丰富“换花节”的内涵,扩大府城“换花节”的影响力,争取将其提升为省级民俗文化节,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把琼山的历史文化优势融入到旅游规划、节庆活动、宣传促销和旅游产品中,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繁荣。重点开发府城和旧州历史文化游、云龙和红旗红色文化游、三门坡和大坡生态文化游。利用琼剧、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文化一条街、传统手工艺商品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引进一批高档次的体育旅游及文化娱乐项目,发展壮大文娱休闲产业。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争取省、市支持,加快推进红城湖百花广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府城XX区主题文化公园和元宵“换花节”等重大文体活动的主要阵地。继续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基地和工人文化宫广场等项目,完善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建设274个村庄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项目以及20间社区文化室,努力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让更多群众免费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大力推广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促进琼山文化大发展、文明大进步。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电影公司和琼剧团的改制任务。推广本立村和加乐湖村农民文体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在重点文明生态村成立农民文体协会,带动基层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促进文化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引进专业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政府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综合执法能力。继续推行政务公开,依法保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转变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和实干之风,深入体察民情,扎扎实实为基层、为企业、为社会公众排忧解难。认真做好新一轮市下放区、区下放镇的行政权项的承接和实施工作,建立权责明确、配置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全面激发镇(街)的发展活力。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精简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强化以区政务大厅为平台的三级政务服务功能,优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做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工作,搭建好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勤俭办事,科学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审计和行政监察,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以亲民为民、清正廉洁的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琼山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是为建设幸福新琼山、实现琼山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我们坚信,通过“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琼山的发展将实现新跨越,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彰显,文化魅力得到较大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琼山将真正成为实力琼山、魅力琼山、活力琼山、文化琼山及和谐琼山!

三、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新一届区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做好全年各项工作。2024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市确定的范围内。实现全年发展目标,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重点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争取完成迈向洋、龙凤洋等4个田洋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高明水库等13宗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南任干渠修复、龙塘排涝沟建设,大力推进红旗、旧州的花卉基地建设。继续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模式,建设17个标准化畜禽生态养殖小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11个常年露地瓜菜基地、200亩大棚瓜菜基地和4个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的建设。继续完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新建4个农产品冷藏保鲜库和10个田头、收购监管点,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加工、贮藏、销售一体化水平。

二、着力扶持工业发展壮大。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启动谭仙工业园区的策划和前期工作。继续做好云龙产业园区的跟踪服务工作,促成海南红塔异地技改和海南共享钢结构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支持和鼓励现有加工、制造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壮大产业规模;对龙塘镇服装加工业进行改造升级,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

三、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推进滨江路电器城建设,争取启动凤翔商贸城项目建设,引进物流、电器、五金等项目,提升府城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带动周边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推进绿色慢行系统和百里新农村生态游长廊建设,规划建设红旗、三门坡、云龙文明生态村旅游片区,全面提升我区乡村生态旅游的质量和水平。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投入5.2亿元,在改善民生上多办实事、多务实效。其中,投入1.8亿元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校安工程”、教师工作间、幼儿园和配套项目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巩固和推广“捆绑式”办学模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投入6000多万元,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成国兴南、城西两家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投入1.4亿元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做好低保和社会救助等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投入3000多万元,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重点突破节育避孕难点,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五、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朱云片区、滨江新城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启动夏瑶、凤翔(迈仍村)片区的旧改工作。积极配合市政府抓好高登西路、红城湖路延长线和市保障性住房周边路网等道路建设,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古韵小镇等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底前完成第二办公区办公楼主体工程。

六、着力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琼山文明大行动”活动,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服务。充分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古城传统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进一步打响具有琼山特色的文化品牌。精心策划府城元宵“换花节”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文化广场文艺演出、文体下乡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完成电影公司、琼剧团的改制任务。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文化人才。

七、着力提高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活动,集中解决“三车”违法乱象问题,营造规范有序、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示范点创建活动,进一步以点带面,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中心镇、风情小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完善墟镇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道路和改水改厕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搭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开展公务员在线培训等活动,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努力提升工作效率。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审计和行政监察,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按时完成和实现市委市政府和区委交办的重点工作及确定的工作目标,提高建设幸福新琼山的执行力。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新的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凝足干劲,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进一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为建设幸福新琼山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区政府工作总结

区政府工作总结

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贯彻全区财税、地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五”宏伟蓝图,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收入中心),强化两个力度(干部教育培训和作风转变),构建三大格局(大征管、大服务、大预防)的工作思路。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队伍建设、廉政效能不断提高,税收管征、纳税服务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内部管理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对严峻的组织收入形势,采取强有力措施促收

截止2024年9月30日,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60.42亿元,较上年同期1,453,825万元增收150,421万元,同比增长10.35%;组织全口径税收收入148.75亿元,同比增长10.12%。完成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的64.55%,差序时进度10.45个百分点,短收19.75亿元。

从今年税收收入情况来看,金融业税收增长较快,领跑整体税收收入。房地产业是导致税收减收的主要行业。对整体税收进行深入分析,税收收入与经济等相关方面仍存在不尽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收入增速较低。截止8月底,全局税收低于全疆地税收入增速、市财政收入增速、市国税收入增速。二是税收弹性系数明显下滑。从上半年情况看,税收弹性系数仅为0.52。三是各征收单位完成计划任务的序时进度不均衡。全局11个征收单位,目前只有一个单位达到了序时进度。面对当前严峻的税收收入形势,市地税局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加强征管,狠抓收入。一是统一各级领导思想认识,全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认真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市局领导分片包干,与业务处室一道,分别组成工作组深入各区(县)地税局督导组织收入工作。各区(县)地税局领导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分组带队下到征收一线组织促收工作。二是加强税收分析与征管对策研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各区(县)地税局对本辖区税源状况进行认真梳理,详细掌握当地税源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找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征管力度,进一步压缩税收短收的空间。各管理税务所加强辖区管户的巡查巡管,加强对建安等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大对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管理力度,对新的税收增长点实施有效跟踪监控。紧紧抓住施工旺季,盯项目、促税收。大力清理陈欠。三是发挥以查促收的作用,积极开展管理性巡查和辅导性稽查。各区(县)地税局对有疑点的重点税源户及时移送稽查局。稽查局对移送户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所、到人,进行辅导性稽查。同时要求企业自查。四是坚决贯彻组织收入原则,严明纪律,切实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各区(县)地税局既要坚持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不动摇,坚决贯彻“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征管,防止流失,又要切实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于有税不收的单位,按照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五是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确保全局各岗位人员在岗履职。市局党组决定,没有特殊情况,各级领导干部一律不许外出,其他税务干部暂停休假。确保人员在岗在位,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

二、班子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学习能力,提升了班子成员的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班子组织和作风建设。继续开展“群众满意好班子”争创活动,完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培养选拔优秀领导干部。今年市局党组在全市地税系统推行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激发了全市地税干部勤奋学习、扎实工作的活力。提拔启用的干部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担当起了新的使命和责任。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干部教育培训。对各级干部重点开展了综合能力培训、素质拓展培训、业务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提升培训。分步骤、分层次强化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操作培训。年内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1600人(次)。

三、征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是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建立制度、完善机制为保障”的要求,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实现征管方式的根本转变。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征管质效,改变了税收管理员权利过于集中的现象。二是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横向互动机制。三是积极推进信息管税和协税护税工作,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主动争取当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进一步拓宽获取第三方信息的渠道,积极搭建共享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税收政策信息的网络平台。今年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存量房评税数据测绘、纳税评估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涉税公证文书认证工作。出台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纳税人迁移管理办法》,以解决涉及到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源转移问题。开展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平均交易价格确定调研工作。督促市政府相关联合出台了《地方税收保障管理办法》。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建设和协税护税工作日益成熟。四是深化各税种管理。五是加强征管软件升级改造,不断完善了征管软件文书流程。六是认真贯彻落实营业税起征点调整政策,跟踪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利用个体工商业户评定税软件,对定期定额户重新核定,对达到起征点的户及时恢复征税;对于符合建账建制的个体工商业户加强管理。

四、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规范税收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组织了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认真做好税务行政复议、涉税应诉和重大税务案件、重大减免税审理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税收政策。进一步落实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支持困难民族边疆地区以及特殊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做好促进改善民生等税收政策的落实。在全系统范围内认真开展政策执行情况和文件清理情况的检查工作。三是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研究和落实税警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开展税收专项检查、重点税源检查、打击发票违法等工作为重点,发挥以查促管、管查联动、查管并举的机制效应,震慑了涉税违法行为,促进了税收秩序好转。四是继续落实好《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了对《评价体系》执行情况检查考核。五是加大对大要案查结后的执行情况检查力度,将检查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中。

五、纳税服务工作不断优化

一是加强税收宣传和咨询解答工作。以第21个税收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加强税收宣传的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建立税法宣传的长效机制。继续依托“三报三网”等主流媒体开展纳税人诉求调查活动,开辟税收专栏。通过报刊以及基层局子网站等主渠道作用,提高宣传效果,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了税收有奖征文活动。二是以纳税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梳理办税流程,规范涉税文书,整合调查检查事项。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各项工作。以信息技术改进纳税服务方式,启用电子邮箱、语音服务、手机短信、网上微博、qq群等便捷服务手段,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积极推行“一窗式”办税服务。继续完善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办税服务厅导税服务,不断完善服务评价工作。开展网上申报和网上办税服务厅试点工作。开展征管资料储存电子化和“免填单”服务。开展网上审批业务试点工作,逐步推行涉税事项审批无纸化模式。加速承办业务在后台流转的进度,提高办税效率。三是积极做好总局纳税满意度调查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总局纳税服务规范性标准,对照满意度调查的各项指标,加强研究,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完善提高。邀请了总局纳税服务司的领导为干部授课,传授“新颖”的税收服务理念。四是广泛开展了“纳税人大走访”活动。市局领导、局机关处室领导、基层各单位积极采取约谈、座谈、发放宣传单、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上万户纳税人进行了走访,了解了第一手信息,掌握了纳税人的需求和所思所想。五是加强网络舆情涉税管理,制定了《XX市地税系统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六、廉政效能工作力度加大

一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准则》教育,开展了《税务系统违法违纪处分条例》学习和第14个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活动。重点抓了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会,及时预警廉政风险。二是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按照区局“四个融入”的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规划》的工作任务。三是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深化廉政内控机制建设,落实“两权”监督16个风险点,加强源头治理。四是继续加强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工作质效的进一步提高。

七、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深入宣传和大力弘扬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广泛开展向付建国同志学习的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迎接建党91周年。深入开展机关文化建设。选取了四个基层局开展地税机关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把创先争优、爱建教育、纳税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融合于机关文化建设之中,精心打造地税文化品牌,努力形成共同价值趋向,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成果、丰富内涵、提升质量、创新层次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突出了群众工作和教育引导工作。圆满完成了落实包扶维稳和区域综合整治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道德讲堂”、“民族团结教育月”、“军民共建”和“迎亚欧博览会、创文明新风尚、展新疆新形象”活动。

八、基层建设和民生建设持续改善

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要求,市局党组想方设法解决基层办公、职工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解决了225位无房户、未达标户职工的集资建房问题。改善了县地税局的办公环境。高新区地税局办公楼维修改造完成。沙区地税局和水区地税局职工食堂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县地税局在甘沟乡和板房沟乡的自有土地以及XX区地税局自有土地,已列入市局筹备立项计划中,将建造市局培训中心和档案馆,同时解决XX区地税局职工食堂建设问题。

九、内部管理工作不断规范

在全局开展印章管理和资产管理检查工作。修订完善了印章管理、职工住院丧葬慰问探视等制度。不断加大财物管理,加强了预算和政府采购工作。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认真执行“三公经费”有关规定。加强了政务信息调研编报、机关公文、会议管理等工作。机关运转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综合管理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邀请有关专家和区局办公室领导座谈讲解信息报道、档案管理、公文运转、网站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完善视频会议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提高会议效率。顺利召开半年工作暨创新管理提高工作质效座谈会。市局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弘扬务实精神,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干部职工的心声,及时研究解决好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024年工作打算和展望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实现税收收入预期目标。

税收征管是确保完成税收任务的关键。要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尝试,着力通过征管创新,堵塞管理漏洞,实现收入增长。坚持征管效率与质量并重,深入推进税收征管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促进思想观念由过去只重税收任务向既重税收任务更重征管质量转变,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大征管”格局,向征管要效益、向征管要收入。

(一)继续完善税源管理模式。巩固和完善“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的税源管理模式,进一步配齐重点税源所或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人员,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切实做到为重点税源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并逐步实施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为主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继续巩固和推进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联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把税源管深管透、管精管优,不断优化管理资源,提升税源综合控管能力。

(二)稳步推进税收分析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局领导专人负责、计征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税收分析和征管对策研究工作机制建设,加强收入监控。继续落实各区(县)局和市局月、季税收分析专题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税收相关信息的收集比对和分析应用工作,及时发现重点税源地区、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存在的征管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征管措施、堵塞征管漏洞。认真落实《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以满足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质效的新要求。对各区(县)局执行《评价体系》情况加大考核力度。

(三)突出抓好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的落实。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着力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一是按照“突出重点、渐次推进”的原则,逐步在全市地税系统推行纳税评估工作。二是加大对税收管理员量化考核的工作力度,调动每位管理员的积极性,加大对纳税户的巡查巡管力度,开展面对面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

(四)强化税务稽查工作。一是广泛听取各区(县)局的意见,科学、合理确定稽查工作重点并严格执行,同时逐步加大自选案件的稽查比重。二是继续发挥以查促管,管查联动的机制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管、查协调不力的问题。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查办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四是深入贯彻落实《稽查工作规程》,积极探索分类或分行业稽查工作,不断提升稽查质效。五是不断推进稽查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稽查执法的风险防控机制。六是继续做好税务案件的审理、执行、跟踪、反馈工作,确保重大税务案件的审理数量和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五)努力提升信息管税水平。一是继续配合中软公司进一步完善征管信息系统,拓展综合征管软件功能应用,提高征管数据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区局返还的数据信息。二是加强与银行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力争达到95%以上企业纳税户和大部分个体纳税人实现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三是在进一步完善部分行业试点使用税控收款机的工作。四是稳步推动建安、房地产业网络开具发票工作。

(六)抓好各税种管理。认真开展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做好全市营业税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落实《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搭建货运业信息交换平台;做好内外资企业城建税统一后的征管工作;进一步规范第一分局管理的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的岗责设定、征管规程、涉税资料等工作;做好专家评审存量房有关事宜工作;认真落实《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抓好土地增值税预征、清算后续管理工作。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重点审核工作;进一步促进国税局做好代征“两税两费”工作;继续强化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工作,加大清理检查和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涉外税收管理和情报交换工作;加强股权转让所得税源泉控管。

(七)切实规范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发票的网络查询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技术支持;加强对发票委托代开点的日常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大国、地税协作力度,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开展纳税人户籍、共管户定额核定信息交换工作。三是严格减免税审批。对减免税审批权限进行认真梳理,同时做好减免税数据的统计、审核和上报工作。四是继续加强与运管部门协调配合,做好运输业零散税收的征收工作。五是做好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和工会经费、残保金等各项代收代征手续费的提交工作,确保各项手续费能及时足额支付或提取,巩固协税护税机制建设的健康运行。六是进一步加强欠税管理和税收票证管理。

(八)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着力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一是继续完善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在巩固、完善、提高和辐射上下功夫,努力达到更高标准。二是着力抓好以税收管理员为重点的纳税服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服务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认真履行在纳税服务工作方面的职责,加大对纳税服务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重点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二、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营造人才强税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和能力水平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二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2024年下半年,市局在全系统再一次开展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切实把政治坚定、群众公认、工作有实绩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动力和活力。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继续抓好岗位练兵和全员考试工作,突出抓好以财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加快推进“60%的稽查人员和一线征管人员能查帐”的目标进程。四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努力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好“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和“机关文化建设”三项教育活动效果,提炼形成具有本局特点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干部职工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达到激发活力、鼓舞人心、提振精神、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完善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围绕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落实权力运行、选人用人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明确责任目标,严格检查考核,严肃责任追究,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工作规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市局廉政风险防控办法,抓好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着力构建以内控机制为主体的大预防工作格局。三是继续加大《廉政准则》、《税务系统违法违纪处分条例》的落实力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有关事项等制度,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和对市局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机关工作绩效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机制。在新出台的制度汇编的基础上,再补充和完善新的制度和管理规定。进一步理顺机关内部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落实工作责任,规范工作规程,提高管理效能。二是严肃工作纪律,保持良好秩序。加强对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市局下发的财务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和厉行节约、清理小金库及津补贴发放的各项规定,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加强预算、政府采购和基本建设的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有效发挥网络版财务管理软件的监管、分析和预警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务实精神。拓宽监督渠道,加强社会外部评议,建立税收工作督查机制。完善能效管理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

第四篇:区政府工作总结

一、**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克难求进,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分别增长15%、13.1%和20%,增幅名

列全市前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万元,均增长12%。

——经济发展稳中趋好。认真落实稳增快转政策措施,开展“帮助企业集中解决问题月”活动,建立税收征管保障平台,下达各类扶持企业专项资金1.65亿元,全区金融机构对工商业贷款余额增长15%。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5亿元,增长6%;进出口总额43.3亿美元,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9%。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市八大新兴产业产值460亿元,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1.5%;新增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132只;苏相合作区引进项目30多个,其中总投资超7500万美元外资项目2个,超亿元内资项目4个。阳澄湖文创园创建成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度假区和莲花岛景区分别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000亩;“四个百万亩”相城片区完成落地上图;御亭农产园成为智慧农业新亮点;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11个。

——城乡建设协调推进。组织开展全区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策划研究和城市空间艺术设计;高铁新城核心区、元和塘两岸、阳澄湖路等区域城市设计初步完成。高铁新城建设加快,开工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高融、文旅、万润等大厦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六纵四横路网基本形成。全区新建主干道路130公里。中环快速路(相城实施段)、华元路西延等工程有力推进。相城大道南段及采莲路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全力配合,保障了中环快速路、新苏虞张公路、312国道分流线、运河“四改三”、轻轨4号线、2号线延伸段等市级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新辟公交线路6条,调整优化公交线路25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99辆。设立公共自行车站47个,投放自行车1000辆。市民中心二期、润南大厦等公共配套项目开工建设。新增绿化面积4030亩,S227快速路景观改造示范段工程、苏虞张公路北段绿化修复工程以及京沪高铁沿线生态景观廊道建设顺利完成。房屋拆迁面积为历年最多,达210万平方米。新建续建安置房项目26个,交付安置房200万平方米。渭塘、黄埭市级美丽镇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美丽村庄建设全面推进。

——环境治理扎实开展。“区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实施项目全面完成。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市下达的减排目标全面实现。加强治污设施建设,铺设污水管网58公里,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4个,渭塘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启动。全力开展以黄桥电镀业为重点的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关停重污染企业25家。疏浚河道98公里,整治黑臭河道20条,“河长制”全面推行;太湖大堤改造工程完工,配合实施苏州城区“自流活水”白荡段工程。城市环境“八大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基层延伸,向各地派驻城管执法队员19名,成立了元和城管大队,开展了高铁新城、黄埭镇综合执法试点。在46个试点单位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黄埭、望亭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新增省级卫生村9个。

——人才科技驱动加强。引进“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各1名,新增省“双创”、“博士集聚”计划人才6名,入选姑苏领军人才4名、姑苏高技能人才20名,评定区科技领军人才10名。国际精英创业周20个项目正式落户。与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南京师范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建成科技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集聚了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创新资源。创建了省首家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新增博士后工作站点7个,开发区区域性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国家级,澄阳国际科创园主体建成。新增省各类技术工程中心9个。新增发明专利94件。科技镇长团“百企工程”扎实推进。

——公共服务拓展有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认定。蠡口中学建成投用,新建扩建幼儿园3所,取缔无证幼儿园14所,311名教师参与区域流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吸纳率达79%,全区校车实现公司化运营。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区中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二级医院评审,全区院前急救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医院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免费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新增镇级文体中心2个、图书分馆5家;御窑金砖博物馆启动建设,开展了金砖文化国际交流;“活力广场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送戏下基层216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加快建设,四级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施实事工程八大类54项。政府补贴培训城乡劳动力1万人,帮助本地失业、失地(失水)

劳动力实现就业2.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1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征地保障实现全覆盖,并提高了标准。发放失业保险金116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3800万元、救助(补助)金6700万元。住房公积金扩面1.9万人。新建护理院等养老服务站(点)21个,“居家福”智慧养老院一期试运行。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体建成。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3个,村均可支配收入达930万元。

——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开展了“中国梦”、“相城风气”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获评省文明单位及文明镇、村(社区)27个,灵峰村被命名为省文明村标兵。创新社区管理,推广“四情档案、户籍平移、房源超市”等新举措,创建成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探索“政社互动”新机制,共厘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履职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41项。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顺利完成。积极创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六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等建设不断完善。开展了食品安全“天安行动”和药品“两打两建”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五小企业”、“九小场所”实施专项整治,50家安全隐患挂牌单位完成整改任务,安全监管三级机构、四级网络不断完善。建立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形成人民调解“十四调”对接新模式,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0多件;受理人民来信来访2800多件(次),办理“寒山闻钟”、“12345”和“公众监督”等平台网民诉求和建议2.7万件,“今日相城”政务微博群开通。国防兵役、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提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意识、能力和效能。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汇报、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吸收人大、政协在视察、评议、调研等活动中提出的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公共交通、规范提升家具产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等一系列建议,办复区人大代表议案及建议121件、区政协委员提案138件。梳理行政权力事项2735项,召开各类听证会40多场次,审结行政复议案件6件;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入推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一系列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切实转变会风、文风,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上。推进行政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预约和项目建设提前介入服务,行政服务窗口即办件和承诺期内办结率均为100%,提前办结率为85%。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基层、企业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对上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高铁新城、苏相合作区等载体纳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项目,海关总署批准筹建海关相城办事处,获得上级各类奖励、扶持和重点工程补助资金10.3亿元。大力节约政府开支,“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对16名领导干部分别进行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三责联审”,完成工程项目审计272个。建立政府投资工程效廉双控“网上挂图”监督平台,开展了廉政风险预警约谈。加大对腐败、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惩防并举遏制职务犯罪。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住各种矛盾和困难的挑战,全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着眼大局、监督指导,区政协建言献策、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艰苦拼搏,有关各方密切配合、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相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外部经济复苏缓慢,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压力较大;资源环境人口等要素制约加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区域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层次、单位土地产出率相对偏低,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高;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尚有差距,环境面貌和城市品质有待提升;改善民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入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多元交织,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繁重;政府作风效能和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采取更加理性、务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年主要任务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区政府将紧紧围绕区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这一核心要求,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引领和发展环境的优化,更加注重提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现实感受和迫切需求,切实突出抓改革、强工业、兴城市、优生态、惠民生等工作重点,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工业总产值增长10%;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实施改善居住、就业社保、社区服务、公共交通、教育提升、环境整治、生态优化等七大类18项政府实事工程。

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更好效应激发内生活力

深化体制改革。按照“经济发展权限上移,社会管理权限下沉”的原则,从人员机构设置、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布局、项目招商落地、行政审批联动等方面入手,促进区域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进特色化、差别化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完善中心城区管理体制,加强区域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统筹协调。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向基层延伸行政执法权,做好黄埭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理顺生态园、盛泽湖等区域管理体制。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金融、社会服务等领域。支持混合型所有制经济发展,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营改增”改革,调整个私办管理体制;优化整合财政扶持、补助资金,向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和公共平台倾斜。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坚持工业生产以镇级园区为主等“四个为主”原则,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现代农业、节约集约、富民强村、美丽镇村、工农互惠水平的“六个提升”;探索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实施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等“三优三保”行动计划,争取棚户区和旧城改造相关政策扶持。

加快机制创新。主动承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溢出效应,借势借力推进改革开放,尤其在建立国际化、法制化亲商环境上下功夫。加快筹建海关相城办事处,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服务功能。推动产业与城镇、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与金融,农业、商贸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深化国资公司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用人和薪酬管理制度,优化股权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增强“造血”功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中优质资源发展镇级经济。推进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新增银行分支机构2家、小贷公司3家、上市企业2家,指导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探索将政府性债务逐步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对政府性债务规范性审核和风险控制,设定风险警戒线,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优化债务结构,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制度化保障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探索下放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权,稳妥承接上级下放事项。优化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深化“两集中两到位”,窗口充分授权率提高10个百分点。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行政审批和竣工验收等程序,加快建立行政审批监管制度,健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常态化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把该市场做的事项放给市场,该社会做的交给社会,激发社会活力。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改进政绩考核,提高民生、环境、安全和转型升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强化科学发展导向。

(二)着力调优经济结构,更大力度提振实体经济

提升载体集聚功能。苏相合作区抢抓工业园区创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主动接轨,联动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建好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基地,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渭塘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建成汽车轻量化等4个实验室,培育汽车改装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生物科技园;建设联东U谷新型产业综合体。大力推进文创园A区中小型企业孵化基地和B区百亿级高端产业区建设。望亭国际物流园抓紧完善公共配套平台,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推进元和汽车城建设,打造婚庆文化产业基地。

增强项目支撑能力。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全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总部、各类功能性总部等项目。重视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扶持,拓展产业链,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开展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软件、现代物流等专题招商,力争在项目单体、科技含量上有较大突破。引进总投资超亿元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30个以上。推进楼氏电子、快速电梯等22个重点制造业项目和100个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6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超百亿元。鼓励企业进口所需设备和技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外贸平衡增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源“走出去”发展。全面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成长计划,新增年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20家。新增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进天地华宇物流、天虹百货等2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等新型消费业态。实施太平旺巷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工程,灵峰牧谷农场实现开业。

突出创新引领作用。制定“科技创新振兴工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外资研发机构和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各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企业技术中心3个、工程中心2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点6个。力争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省级以上科研载体全覆盖。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30个。申请专利3000件,授权发明专利100件。深化与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院校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1名、姑苏领军人才3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名,全力构建“双高”人才新格局。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5个、优质农产品品牌10个。

实施“腾笼换凤”工程。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出台盘活存量用地,特别是低效利用土地的激励政策,落实“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等政策措施。加大闲置和开发不充分土地的清理力度,全面动态列出清单,采取综合手段,实行分类处置,年内清理处置闲置土地2024亩左右。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和劣势企业三年行动方案,逐步关停转移电镀、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整合家具产业低效占用空间,编制家具城改造提升和家具产业园集聚发展规划,逐步淘汰低层次生产经营单位。年内淘汰低效企业、工业作坊600家以上,关停重污染企业30家以上。“腾笼”与“引凤”并举,加大择商选资力度,把腾出的建设用地优先配置给符合产业定位和清洁、低耗、高效的企业,把腾出的城镇空间重点向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项目倾斜。

(三)着力推进区域互动,更大力气提升城市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续建道路34条,实施聚金路南延、澄阳路(北段)和春秋路综合改造工程,续建相城大道(北段)和永方路等工程。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新建迁建公交候车亭90个,建设智能公交站牌50处。新设53个公共自行车站,投放1300辆自行车。全面完成高铁新城、苏相合作区防洪除涝工程。推进老苏虞张南段高压电力线路迁移。大力推进政府、社会和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相城”基础设施及应用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做好中环快速路、轻轨4号线、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苏州幼儿师范学校、公共医疗中心和图书二馆等市级工程的配合工作。

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完善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优化功能分区,做好城市设计,强化公共配套,科学布局商业。完成征地拆迁2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续建安置房350万平方米。聚焦高铁新城启动区:集聚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核心区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精心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九大项目23幢百米高楼基本实现主体封顶,亿达创智科技城、环秀湖、南师大实验学校等项目启动建设。激活中心商贸城:优化交通组织,打通御窑路、织锦路、金砖路、安元路等断头路;开展沿老苏虞张南段、人民路周边地块城市设计;推动恒基、万科、海亮、招商和水韵花都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繁花中心实现开业;盘活城建综合商务楼和活力岛资产。优化元和塘以东片区:加强区域城市设计,推进服装城、陆墓老街等区域改造提升,加快“澄阳产业园”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徐图港沿线景观综合改造。整合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中央生态区和阳澄湖西岸滨湖生态带;花卉植物园、荷塘月色公园片区争创4A级景区;提升盛泽湖区域环境品质;推进虎丘湿地公园建设。

加强美丽镇村建设。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构建更加科学的镇村体系。按照标准,有力有序推进渭塘、黄埭等美丽城镇试点工作,发挥示范效应。美化优化各小城镇主要出入口、主干道两侧和商业街环境。启动太平、黄埭老街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推进保留村庄提标升级。度假区莲花村、清水村争创国家级生态村。推进“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和“三个”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四个百万亩”分解任务落地,新增高标准农田5000亩。建立区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启动建设3万吨中心储备粮库。

(四)着力强化综合治理,更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

精细化管理。加快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好管家”平台建设,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推行社区物业考核新办法,提升商品房、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对部分道路保洁和绿化养护探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好停车场规划布局,逐步推行停车位收费管理制度。规划建设中型垃圾压缩中转站、建筑垃圾临时归集点和污泥处置项目,扩大垃圾分类试点。全面推进“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城市规范化、长效化管理,大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法治化治理。坚持严控污染增量和削减污染存量并举。强化环境执法联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环保移动执法平台和排污企业智能监控系统,提升环保数字化监管水平。对12个突出环保问题进行挂牌整治。推进望亭电厂4台机组脱硝改造和各热电厂颗粒物污染治理工程,清理、淘汰一批燃煤小锅炉,规范和控制建筑工地扬尘,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垃圾,做好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工作。加强用能评估审核,推进节能技术改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完成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

项目化推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加快 18个重点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实施阳澄湖岸线等生态修复工程,提升S227快速路北段沿线景观和永昌泾等滨水绿化水平。推进“生活污水截流”和“河网水系畅流”工程,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和接管力度,建成23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入阳澄湖河道清淤治理,实施徐图港、蠡塘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渭泾塘综合整治。打通断头河浜19条,整治黑臭河道15条。通过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打造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和天蓝、地绿、水清的共同家园。

(五)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更实举措构筑和谐社会

多渠道推动居民增收。坚持富民优先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以环境改善鼓励更多人创业致富。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区镇村三级共享。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规范股份合作经济运作,鼓励农民通过“债转股、息转利”等途径增资扩股,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提高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家,加快建立劳务合作社。

多层次完善社会保障。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强制征缴工作,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逐步建立各类养老保障待遇、征地保养金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困难群众做到及时救助、应保尽保;做好“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加强对大病重病人员医疗救助,适时提高孤儿养育费等救助金标准,落实无业重残人员补贴政策;发展红十字事业,发挥慈善捐助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多领域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普惠性。抓紧建设黄埭中学、元和小学、蠡口实小等学校。新建镇级文体中心2个、图书分馆5家,启动孙武文化公园、抗日纪念馆和冯梦龙故居修复工程。启用相城气象生态景观公园。出版发行《相城区志》。完成相城人民医院一期改建工程,新建度假区、太平卫生院。强化人口和计生服务管理,启用0-3岁科学育儿中心。建设“居家福”智慧养老院二期,新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站(点)14个,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40个。推进妇女儿童、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多方位加强社会治理。增强共治共建共享意识,坚持系统、依法、综合和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平安相城、法治相城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评迎检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依法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五小企业”专项整治,全力做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工作,建设“智慧安监”信息系统。加强劳动监察、城管、安监、消防等网格化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建立更加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社情民意在线”实现区镇村三级联网。健全条块、部门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公共安全事件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防教育,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六)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更严要求提高综合能力

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准确分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掌握上级在发展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动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理念,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导,抢抓机遇、扬长补短,并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攻坚克难、应对挑战。突出问题导向,切实加强全局性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制定符合客观规律、法律法规和群众意愿的政策措施,以实干促发展,以实绩论英雄,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政府工作的民主性。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大决策事项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积极培养爱民、敬民、重民情怀,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积极吸收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及时优质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增强政府工作的法治性。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强化政府班子学法用法制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尤其坚守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等红线,维护法律权威。深入推进首问负责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监督和责任追究。

增强政府工作的廉洁性。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回应群众诉求、真情顺应群众期盼,大力弘扬令行禁止之风,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和改进作风各项规定,进一步清理办公用房和庆典、论坛等活动,加强公车管理,规范公务接待,严控因公出国(境),切实巩固“四风”专项整治成效。强化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工程评估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扎实推进反腐倡廉,着力建设廉洁政府,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深感责任重大。前景催人奋进,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扎实的作风,上下同求、勇于担当,为加快建设“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谱写相城后发崛起新篇章而不懈努力!

名 词 解 释

1.八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两化融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

3.四个百万亩:苏州全市优质水稻110.56万亩,特色水产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生态林地100万亩。相城分解指标为22万亩,其中:优质水稻3万亩、特色水产8.3万亩、高效园艺2.7万亩、生态林地8万亩。

4.运河“四改三”:苏南运河“四改三”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整治三级航道186公里,使运河具备三线通航要求,概算总投资85.3亿元。涉及相城段实际整治里程为7.2公里。

5.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5到10年,引进、支持一批战略型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6.青年千人计划:从2024年至2024年,每年引进400名左右不超过35岁的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为我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7.省双创计划:围绕江苏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每年面向海内外引进2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

8.省博士集聚计划:从2024年起,5年内每年资助400名左右在一线创新创业的博士。每位入选者获得20万元资助,并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等方面优先支持。

9.姑苏领军人才:围绕市八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规划,5年内引进3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择优资助1000名领军人才。

10.10分钟体育健身圈:江苏省率先提出的全民健身概念,指城市社区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800—1000米),就可以到健身场所享受公共健身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

11.“居家福”智慧养老院:居家老人通过拨打电话选择所需要的照料服务,即可足不出户享受家政保洁、家电维修、精神慰藉、送医配药等12大类共60余项无偿或低偿服务。

12.四情档案:在全区城乡社区中启动村(居)情、户情、片情、辖区单位(企业、商业)情档案建立工作。

13.户籍平移:将动迁居民户籍平移至社区,原享受的资产量化股份仍然保留,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公益福利。

14.房源超市:在动迁安置小区内,社区居委会为小区居民免费提供房产中介平台,加强房源出租管理。

15.政社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16.两打两建: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生产、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经营,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建设、加强药品监管机制建设。

17.五小企业:浪费资源、工艺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设备陈旧,安全生产基础差的小家具、小化工、小电镀、小印染、小造粒等企业。

18.九小场所:除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外的小商店、小学校(含幼儿园、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小医院(含诊所)、小餐馆、小旅馆、小棋牌室、小歌舞厅、小网吧、小美容店(含洗浴、足浴)、小生产加工作坊等场所。

19.安全监管三级机构、四级网络:三级机构指区、镇、村三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四级网络指区、镇、村、企业四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

20.人民调解“十四调”:人民调解机构与十四个单位部门对接后建立的交通事故纠纷、消费纠纷、环境保护纠纷等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总称。

21.“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22.三责联审:对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23.扩权强镇:向经济实力强的乡镇下放权力的行政体制改革措施。

24.四个为主:工业生产以镇级园区为主、农民居住以城镇小区为主、土地流转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主体以本地农民为主。

25.三优三保: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以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

26.农村集体“三资”: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集体投资兴建的固定资产、基础公益设施以及物资、债权等其它资产,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自然资源。

27.生态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因保护水稻田、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以及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环境及其功能,且受到生态保护法律、法规限制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镇村和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28.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指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设立行政许可服务科,行政许可服务科整建制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两到位”指审批事项进驻到位,审批授权到位。

29.“小巨人”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对符合入选条件的中小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及生产要素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持续成长型的“小巨人”工业企业,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形成科学的梯次规模结构。

30.双高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31.五大现代农业园区: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望亭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埭新巷特色林果产业园、北桥漕湖生物农业示范园、渭塘凤凰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32.三个农业基地:开发区农业基地、太平农业基地和度假区农业基地。

33.“好管家”平台:与110、119、120联动,通过科技手段,24小时为居民提供治安防范、应急救援、物业维护等内容的管理与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街巷管理模式。

34.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等9类环境薄弱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对“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等3类容貌秩序问题进行规范管理,在“整治”和“规范”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

35.15分钟就业服务圈:指城乡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就业服务组织,得到相应的就业服务。

36.“零就业”、“零转移”家庭:“零就业”家庭指城镇居民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况,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零转移”家庭指户籍人口在2人及以上的农村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既未从事二三产业,也未从事高效农业的农村低收入家庭。

37.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对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组织领导和综合监督管理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各自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38.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第五篇:区政府班子工作总结

珠山区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珠山区委 珠山区人民政府

(2024年元月4日)

尊敬的赵组长、各位省委巡视组领导,同志们:

根据省委巡视组的安排,现就我区换届以来区委、区政府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我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总揽发展全局,沉着应对挑战,科学决策部署,积极实践操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珠山区情的科学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了满足群众需求的服务网络,可以说近五年来是珠山区综合实力大跨越、服务水平上台阶、民生质量大改善的时期。全区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处处呈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主要表现为: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审视区情、充分认识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把握发展大局,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全区开展了‚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了领导干部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多次 组织领导干部赴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对照先进找差距,开拓思路谋发展。组织领导干部到浙江、上海等地挂职锻炼,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珠山区要‚以发展经济、服务城市为己任,扬三产优势,壮工业基础,创文化品牌,促社会和谐,把珠山区建设成为商贸繁荣区、陶瓷文博区、和谐生活区‛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区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实践中起到了引领目标、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牢牢抓住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24年以来,区政府班子始终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中心,立足城区优势,坚持实施投资拉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支撑,全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做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以来,我区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发展水平全力提升。2024年与2024年相比,实现财政总收入3.7亿元,是2024年的4.16倍多;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62亿元,是2024年的4.67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9.20亿元,是2024年的8.32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7亿元,是2024年的13.46倍。2024年以来,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79个,其中亿元以上综合类项目33个,引进内资54.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05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1.17亿美元。三产经济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三产税收为‚十五‛期末的4.5倍,引进了沃尔玛超市、苏宁、国美电器、洪客隆等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落户我区,形成了以珠山中路为中心,以浙江路为轴心,以广场南、北路、朝阳路、新厂路为轴线的特色街、市场群和商贸圈,以信息、交通物流、楼宇总部、文化创意产业等业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交通物流企业由当初的7家发展到42家,2024年实现税收8729万元,是2024年的19.5倍。成功打造了‚珠山区楼宇经济示范基地‛,引进楼宇类企业10家,培植地区总部型企业3家,实现了由传统商贸为主向传统商贸、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家增加到31家。先后打造了昌河汽配园和景华电子工业园,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配件、电子陶瓷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79个,其中亿元以上综合类项目33个,引进内资54.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05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1.17亿美元。

三、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提高民生质量

区政府班子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全力抓好了就业再就业工作,2024年以来先后打造了区再就业培训中心、区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示范街,累计新增就业24111人,城镇就业率稳定在96.5%以上,‚零就业家庭‛安置率达100%。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2024年的2537人增加至2024年的19.34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金由2024年的3010万元提高到2024年的1.18亿元,社会发放率达100%。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升,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人数由2024年 9395户24594 人增加至2024年的12262户26217人,人均补差水平由110元提高至180元,低保金发放由2024年的 1668万元提高到5062万元;启动了大病救助工作,2024年以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8821人次,救助资金达1475万元。启动了光明微笑工程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工作,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950例。

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了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24年以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了义务教育,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累计减免辖区小学生书本费500余万元;建设了梨树园小学、改扩建了区第一小学、第十一小学、第十七小学、第二十二小学,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工作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社区医疗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形成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先后获得‚全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及‚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人口计生工作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区)、民政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城区‛和‚全省社会救助先 进单位‛。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分获县(市)区竞技体育贡献一等奖和二等奖,夺取十一届市运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 ‚两个第一‛,被授予‚2024江西省体育后备人才先进县‛称号,区体育局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打造了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完成了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建设;以迎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珠山区建区四十周年为主题,组织举办了群众性社区文艺晚会,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四、加强社会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区委、区政府立足服务城市,以社区为平台,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重点,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和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力度,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群众的满意率显著提高。

一是社区建设再上台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方面,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硬件方面,全区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由2024年的1182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7536平方米,平均面积由160平方米增加到220平方米,办公用房达12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由51个增加到67个。在软件方面,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模式,选聘了80名大中专毕业生进社区,社区干部逐步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每个社区均配备了电话、电脑、电视、照相机等办公设施,社区 办公条件实现了数字化、现代化。另一方面,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以区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区、街、居三级服务中心建成为标志,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并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一键通‛呼叫系统,开通了12343便民服务热线,打造了区社区服务中心、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内球类健身场馆、珠山区计生服务站和太白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了群众高度赞誉,2024年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率达92%。2024年以来,我区先后荣获 ‚江西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新村街道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莲花塘社区被评为‚全国绿化社区‛,梨树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十大文明社区‛。

二是城区环境不断优化。我区深入实施了‚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卫生清扫保洁管理体制,建立了环卫与城管的双向联动机制,街道里弄垃圾日清率达100%;道路清扫保洁路面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洁路面由41条主次干道、160万平方米新增至60条主次干道、200万平方米;提高了环卫职工的福利待遇,辖区内90座公厕免费向群众开放。近年来,我区先后为我市获得‚全国创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卫生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会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高度 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民主法制建设稳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坚持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主渠道不断拓宽,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得到有效落实。法院、检察院、基层派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五五‛普法教育成效显著,司法所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工会、妇联、团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团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了统战工作和对台工作。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深入开展‚双拥‛工作,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二是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大力推进平安珠山创建,2024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市)区。2024年以来,全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区实施了治安大防控战略工程,构建了以公安力量为主体,社区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视频监控为手段的‚打、防、控、管‛为一体的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了维稳工作机制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形成了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信访维稳大格局,妥善处理了一批因企业改制、拆迁等社会改制带来的信访问题;深入开展了安全文化进社区、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校舍安全工程。五年来,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实现零死亡,公众安全感和群众对政法部门的满意率逐年上升,全区群众安全感测评连年保持在90%以上,最大限度增加了和谐因素、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保证了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世博会、亚运会期间以及重大节日和‚两会‛期间的安全,保持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历届全会的战略部署,先后开展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2024年市委对全市各县(市)区考核我区被评为优秀班子。

一是以抓基层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三拓展三覆盖‛为党建工作统揽,从创新组织设置入手,变过去静止单一的组织设置为动态多元的组织设置,在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开展了以‚分层述评、对下述职、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三述三评‛制度;在全区党员领导干部中建立了‚五联系五帮助‛制度,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员公开承诺‛等多种形式党员服务活动的创新,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二是以抓队伍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我区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入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开展了以‚学习型党组织和班子‛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加大 竞争性选拔和干部交流力度,公开选拔了7名副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了一批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注重‚显绩‛与‚潜绩‛并重,打造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是以抓作风为重点,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区委、区政府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构筑拒腐防变体系、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认真贯彻实施了《廉政准则》,先后在全区机关组织开展‚学先进、树新风、促和谐‛、‚六比六找‛等宣传教育活动,在抓作风建设的同时,注重与提高干部执行力建设、机关效能年建设、创业服务建设年相结合,确保以作风建设推动工作落实,以工作落实检查作风建设成效。特别是我区以梨树园公园为依托,建立了全市首家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德罄园‛,形成了具有珠山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等到了省、市的高度评价。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工作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是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充分肯定近几年来我区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制约我区科学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仍偏小,财政支出压力大;二是作为全省唯一的纯城区,土地、平台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区发展;三是受企业改制等因素影响,困难群体面比较大,服务民生所取得的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四是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都有 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认真研究、寻找突破。

202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重点,围绕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紧盯‚保持增速领先,做大总量进位‛的目标,立足发展经济和服务城市两大任务,继续坚持‚扬三产优势、壮工业基础、创文化品牌、促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开放为主战略,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城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