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第一资源”构筑未来优势
6月10日,《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经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从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提升,成为江苏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加快构筑江苏发展的长远战略优势。‛省委的这一定位,为江苏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确立了崭新路径。
人才,江苏新一轮发展的最热词
5月30日—31日,一场由无锡市举办的‚海归创业峰会‛,再次聚集了全球海归的目光。峰会上,近百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千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留学团体、风投创投界人士,相聚太湖之滨,纵论回国创新创业之路。
就在峰会举办的前几天,苏州市委召开会议,传达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使人才优势真正成为苏州发展的第一优势‛的目标。
6月初,与苏州市一江之隔的南通市,同时发放了首届江海杰出英才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和高技能人才成就奖三项人才大奖,陈强、顾晓松等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获得百万重奖。
毗邻无锡的常州市,也于5月底专门出台文件,为常州科教 1
城确立了集聚3万名科技人才、引进200个研发机构、孵化1000家高科技企业的新目标。
此前不久,扬州市推出‚绿杨金凤引才计划‛,以最高300万元的资助金额延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人才工程在不少地方成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着企业到欧美、到高校引才,在江苏早已是平常事。基层的组织部长最近几年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说。
这一说法,在江苏省大江南北几乎到处都能得到印证。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立平感叹,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市委常委会上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无锡市委组织部特地设立‚千人计划‛办公室,加强引进人才人手的配置。
‚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资金、项目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越是转型升级步伐快的地方和企业,越是求才若渴。大家都认识到,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这样的新理念,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过利平说。
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市)都出台了引才育才计划,各级引才资金总额达26亿元。围绕引进人才和扶持人才,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也推出一系列工程和配套政策,形成整合多部门资源、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
以人才优势争创竞争新优势
上个世纪,依靠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然而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凸现的新形势,江苏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让江苏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最可依赖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最可争创的优势就是人才优势。‛省委书记梁保华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一点。
‚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必须尽快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关键要实现从资源依赖向人才和科技支撑转变。‛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国生说,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战略选择。
醒得早,动手更快。2024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就带队赴美国、加拿大招聘海外人才,掀起了江苏海外揽才的高潮。
随后,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先投入、优先开发、优先服务,加快构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地。2024年启动‚双创‛引进计划,对江苏发展的紧缺型人才给予人均100万元的资金扶持。
一系列工程应运而生: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培养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等。
投入不遗余力。5年来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7.5%,去年达到1100多亿元。‚双创‛引进计划的资助资金已增加到每年4亿元。去年全省各级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达到60多亿元。
与此同时,依托开发园区和重点企业,普遍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省建成苏州工业园、南京软件城、常州动漫城等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达到200家,吸引266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和一大批国内科技人才。
“第一资源”增添发展后劲
省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表明,3年来,江苏共吸引4185名海内外人才申报省引才计划,有557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得到专项资助,这些人才中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人才带来了项目,引来了资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让醒得早、起得快的地方尝到了甜头。以无锡为例,2024—2024年4年间,该市通过530计划引进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
876名,带动引进创业团队成员和海外留学生2800余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了3.6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提高10.2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6%。以硅科技和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迅猛,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跃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6%;光伏产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占全国的50%以上、全球的10%以上。
外贸依存度高达34.8%的昆山,依靠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及时调整外贸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市GDP增幅不降反增,全年增长16%。
‚随着全球高层次人才的加速聚集,江苏将迎来科技创新创业的高潮。‛有专家指出,“双创”型人才纷至沓来,将带动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发产业裂变式发展,从而形成越来越多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和企业群。
这一效益已初步显现。202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今年1—3月,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256亿元,同比增长45.9%,占工业比重30.9%。202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由原先的第四跃居第一,成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760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
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36万人,均居全国前列。其中,大量引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这六个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上。这些人才孕育着江苏未来发展的无限后劲,一旦度过孵化期实现产业化,将为江苏转型升级注入惊人的“核动力”。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学校
——历城区殷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概况:
殷陈小学始建于1935年,坐落在美丽的鲍山脚下。受历史名人鲍叔牙的功德与文化影响,多年以来殷陈地区养育了不少名人志士和文化名流。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473人,教职工3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20人,其余均为专科学历。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因此2024年学校被历城区教育局命名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校总占地面积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1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多平方米。学校花草树木繁多,文化氛围浓厚,走进校园,从假山到影壁,再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以及功能室,均给人留下心旷神怡、清新幽雅的感觉。75年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了殷陈小学的每一位师生,也为殷陈小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保障机制,优化学校管理。
1、建立健全制度与奖励机制,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健全的制度是完成一切工作的保证。为此,学校首先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教师会议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教师全方位目标管理方案》等制度,使学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做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的管理格局。基于以上准则,学校又注重了奖励机制的完善和运用,本着打造“爱学习、善学习、会研究、勇创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探究意识的年青教师。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现在为止,学校有3名教师获得过“济南市优秀班主任”、1名教师获得过“历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
教师获得过“历城区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得过“历城区优秀班主任”、3名教师获得过“历城区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有2名教师的优质课获得过市级奖励,8名教师的优质课获得过区级奖励。另外,学校现有教育办各学科带头人5名,学校业务骨干10余名,他们勇于钻研,敢于创新,为提高殷陈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一系列活动,开阔师生视野。
殷陈小学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就是舍得花钱办实事。在教科研方面,学校从培养名师、培养优秀人才着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近几年,先后派出近20名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来了中国教育报记者、山东教育报社总编辑陶继新主任、省特级教师历城区教研室谢兆水主任到我校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先后请来了济南电视台优秀节目主持人鄢磊、山大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以及优秀学子到我校辅导学生们的学习与社团活动。另外,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每周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读书演讲、书法展示、绘画比赛、合唱比赛、接力比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3、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研。
学校在注重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自2024年始,在校长的带领下,我校有十余名年青教师参与到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的研究中,课题组教师在深入领会课题精神的同时,勤于学习,大胆实践,积极动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各种教学手段运用的方法,并于2024年11月顺利通
过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验收,顺利结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上研究课与展示课50余节,撰写论文、案例100多篇,先后有2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国家级奖励,4名教师的优质课获得济南市一、二等奖,有60多篇论文、案例分获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奖励,有10多个课件获得优秀作品奖。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师们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水平。现在,全体语文教师又投入到了《日记成长 》的课题研究中,相信定能取得硕果。
4、三位一体,建立校园德育网络。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校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区三个重要环节,完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充分了解学生的言行,与家长互相沟通,交流方法,使许多问题消灭在了萌芽之中。同时,我校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学校和校外分别建立了德育教育实践基地。首先,学校设立了德育教育基地《鲍叔轩》,把有关鲍叔牙的事迹全部做成了展板,利用班会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历史名人的优秀事迹得以传承。另外,学校附近的鲍山上树木丛生,有亭台楼阁、潺潺的流水、奔腾而下的瀑布,还有许多的花鸟、虫鱼以及许多大象、骆驼等许多珍奇动物,环境优美宜人,吸引了许多游客以及前来锻炼的人们。但哪里都有不讲文明的游客,一星期下来,白色垃圾遍地都是。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少先队决定把鲍山作为德育实践基地,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定期到鲍山捡拾白色垃圾,不仅把优美的环境还给了游客,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环保教育。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
校园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为此,学校一直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1、精神文化建设。
结合实际,我校以“博●爱”作为学校的核心精神,把“以爱立校 以质强校 以艺名校”定为办学宗旨,“美好心灵 精湛才艺 健壮体魄活泼个性”作为我校的育人目标。校训是:笃志爱人、博学精艺,校风是:励学通业、爱校践行,教风是:文武相融、德艺双馨,学风是:乐学、会学、主动学、终身学。另外,把鲍叔牙精神作为长期的德育内容来熏陶老师和学生,为营造和谐社会奠基。
2、环境文化建设。
我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是构建独具75年底蕴和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师生领悟到75年传统与现代气息共存、文化积淀与时代召唤交融所带来的深厚底气和勃勃生机。为此,学校特设立了以下几个环境文化展示区。
●75年底蕴展示区:校史陈列室、荣誉室、鲍叔轩、百年古槐,透溢文化底蕴与办学渊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殷陈小学的文化传统。
●宣传绿化展示区:假山、雕塑,校训、校歌,文化围墙,提示标牌,世界艺术名流画像、名人成长故事、图文并茂的古诗词、济南名胜古迹简介等,从不同的角度透露出学校的办学风格;校园绿化地带形成不同的文化小品,如花坛草坪、砖石小道,植物均以中文命名及简介;宣传栏、阅报栏、芳名榜设置力求齐全。校园布局力求完善功能分区,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保持宁静优美,树木花草达到相映成趣,校道实现平坦整洁、典雅古朴;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使
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媒体展示区:完善校刊、校报、广播。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努力营造校园环境中健康和谐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
四、以特色教育为载体,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1、教师特色教育。
为鼓励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使“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同时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活跃教师文化生活,提升教师素质,陶冶教师情操,为此确定以下4个特色参考项目:
(1)艺术沙龙●书法艺术●布艺坊●咏乐会 ●合唱团 ●舞蹈队(2)健康沙龙●健美操 ●太极拳●心理按摩(3)体育沙龙 ●篮球队 ●乒乓球队●象棋 ●围棋(4)思想沙龙 ●影视评论 ●焦点讨论●理论探讨●教学见解●献计献策。通过以上几个特色项目的开展,有效地增进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学生特色教育。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确定了以下6个特色参考项目:⑴ 小记者俱乐部●广播节目采编 ●校报《小白杨》的编辑●日记沙龙⑵ 美术俱乐部 ●名画欣赏 ●布艺画创作 ●书法艺术 ●十字绣⑶网络俱乐部●动漫制作 ●课件设计 ●友好学校网上交流●虚拟未来展示⑷ 体育俱乐部 ●跆拳道●篮球队 ●足球队 ●田径队 ●乒乓球队●数棋 ●七巧板⑸ 音乐俱乐部 ●合唱团 ●器乐队●舞蹈队⑹ 口才俱乐部●英语情景剧 ●演讲比赛 ●《弟子规》《论语》《唐诗三百首》的背诵。以上项目,分别由少先大队、美
术、信息技术、体育、科技、音乐、英语、语文、数学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加上山大学子的有效补充,基本上做到了学生“人人有特长,人人能参与”的大好局面。
为了充分展示师生的特长,学校还积极为师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定期开展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健康周活动以及校园网、演讲、写作、多媒体软件制作等多项比赛,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的发展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用一句最时髦的话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以特色发展立校,以教育科研兴校,内挖潜力,外树形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最满意的教育。
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
2024年10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20日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强调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再次证明“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对中英关系作出的重要判断,是中国提出的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上,积极倡导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10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现在,习近平主席又用“利益共同体”形容中英关系,这在中英关系史上是首次提出,深刻反映出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对中英关系同样作出高度评价:“今年是英中关系非常特殊的一年,是两国合作和友谊前所未有的年份。”
中英利益共同体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这在中英两国关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自202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高层往来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双方已建立起几十个正常、定期、制度化的对话机制;经贸合作逆势而上,利益交融与互惠合作不断深化,彼此成为对方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国;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包容互鉴程度不断深入,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毫无疑问,中英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之上,中英关系才能取得大量令人鼓舞的成绩,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英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盟国家;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最早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
中英利益共同体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英关系发展的源泉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中英虽然地处亚欧两端,相距8000多公里,但山海之隔阻挡不了两国人民的相互友好。二战期间,24名中国海军学员参加诺曼底登陆,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记者何克等则积极投身中国抗战。今年,英国女护士克洛斯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中国紧急将最新研制的药剂送达英方;英国议员贝茨勋爵选择在中国为和平与慈善事业徒步行走约1700公里。这些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这是打造更加紧密的中英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原动力。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打造更加紧密的中英利益共同体是时代趋势,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利于两国,也惠及世界。
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恰逢其时。如何携手打造?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两国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事实告诉我们,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这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也有现实利益的误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认知差异,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对待这些认知差异,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交流互鉴,而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唯我独尊。只要以利益共同体这一富有远见的理念为引领,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英合作始终,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推动中英友好关系迈上新台阶。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利益共同体既是中英关系的现实写照,也是走向“黄金时代”的动力所在。着眼未来,立足长远,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两国都需要更多中英关系的积极推动者、中英友好的贡献者、中英合作的支持者,期待他们为中英关系更广阔、更光明的未来铺设理解之路、架起合作之桥。
稀土:构筑新优势放手“打天下”
“国内最强、世界一流”——身为行业龙头企业,对包钢稀土而言,其目标更远大、思路更宽广,也更需要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和着包钢向一流企业大步迈进的节拍,包钢稀土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推进稀土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和优化五大功能材料产业布局,有选择地寻求稀土终端产品合资合作机会,积极促进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均衡、协调大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包钢稀土立志带动行业整体发展,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应用型产品转化的步伐,扩大稀土产品应用领域,构筑产业结构的新优势;另一方面,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走出去”,力争形成轻重稀土兼备的资源配套新优势。与此同时,包钢稀土将在充分释放拥有稀土原料型产品专营优势的基础上,继续专注于产业链延伸,进一步完善以功能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链生产格局,最终掌握资源竞争与产业链竞争的双重优势。
今年,包钢稀土将发挥从稀土采、选、冶炼分离生产到功能材料、应用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综合优势,统筹推进,优化产业布局,重点突出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利用已形成的3万吨磁性材料产业规模,增加高品质合金、高性能磁体产量,扩大车用电机、核磁共振仪、风力发电机和特种电机用磁材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联合重组,形成1万吨高性能抛光粉产业规模,力争占据国内总产量的50%;加快纳米级氧化铈抛光材料等高端产品产业化和年产4000吨稀土发光材料项目一期建设,开发新型稀土贮氢材料和特种高温合金,开拓高端市场,同时继续做好核磁共振仪与镍氢动力电池等下游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工作。另外,包钢稀土将继续推进自治区稀土上游整合和中国北方稀土集团组建工作,积极保护、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努力促进我国稀土产业朝着大型化、集中化、基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富矿网,专业矿权交易矿山融资平台与您同在
构筑竞争优势常用的四种方法,1,成为行业中低成本的供应者;
2,差异化特色。高质量,广泛的产品选择,可靠地性能,优质的服务,吸引人的款式,技
术领先或者高性价比,如强生可靠性,香奈儿和劳力士声誉和独特性,奔驰和宝马工程设计和性能,亚马逊广泛的选着和独特性。
3,把精力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市场,更好的满足客户;
4,为了上述三条,发展专门技术和资源力量,以及组织架构;
5,事物的发展的动力,建立在实际的需求之上,否则必将衰败。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