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报告

最新文章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报告

安徽三联学院2024—2024第二学期期中作业

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班级:09级市场营销本科2班 姓名:乐庆丰

调查人员:乐庆丰

调查地点:安徽三联学院

调查时间:

指导老师:李老师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调 查 报 告2024年4月16日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大学生的现象、看法或观点的报道,其中有赞可但似乎失望和遗憾的色彩更多了些。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层出不穷以及对这个群体许多方面的表现,也确实反映如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一定问题。

这个情况引起了足够的关注,社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出了不少倡导,对现状产生了一些帮助。时间推移,情况却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关心着这个问题,更渴望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就想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调查和分析,来更好地了解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出力。

做这样一个研究可以加深自己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锻炼活动和思考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觉;而且,从自身的角度,也许更有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调研报告正文

调查主要从学生对人文素养这个概念的印象、学生对人文素养在个人和社会意义上的认同度、学生在与人文素养有关的方面的实际投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学生对现行人文素养教育机制的看法等几个角度设置问题。

问卷中设置了年级、性别、专业类型的选项。

三、数据分析

这次活动在本校内发放调查表共一百份,收回七十多份,数据统计中对年级(大学本科、专科几个年级)、性别、专业类型(文科、理科)做了区分。

1、对问题角度分类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一般甚至比较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也普遍对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水平的评价表示认可。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个人是有意义的,例如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帮助、有助于自己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同学们也一致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学们倾向于觉得理想中的大学生涯除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积累其他方面的人文知识,比如:经济管理、艺术欣赏、时事政治、文史经典等。

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一样重要,都要重视;其余的同学倾向于认为专业知识更重要。其中较多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很小,企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不会太高。

大部分同学在图书馆中除了专业书也会浏览其他方面的书籍;在上网方面,大家有目的地查找资料、无目的地浏览网页、选择娱乐游戏或者其他的情况都有,其中几乎有四分之三的男生选择了娱乐游戏。

文理科均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每天都看新闻。

对于世界名著的看法,更多的文科生表示有兴趣而一些理科生认为名著的阅读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

对于现行人文素质教育机制,较多的同学认为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课程是有必要的,仍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些人认为对社会学科的同学有开设的必要,理工科就没有必要了。

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是导致人文内涵流失的原因,认为有必要增设人文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有必要改变教育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上述情形做合理性的分析

数据分组比较过程中发现,在大部分问题的比较中,无论年纪,性别还是专业类型之间数据分布都并未纯在明显差异。

个别问题上的一些差异也符合这两种情况下的解释:男女生性格差异的影响(游戏),或者文科学生对文艺作品更有兴趣(名著的意义)。

然而大

一、大

二、大三分组的数据分布差异并不明显,针对大学生步入大学的成长的想象中大学三年里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不断加深的预期完全没有出现。

比较结果显示,同学们印象里普遍对人文素养方方面面表示肯定,却在日常生活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关注表现很随意,甚至有部分人对一些具体的可以培养人文素养的内容的看法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这里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从这种结果分布的交集看,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可能只是以为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储备,甚至是相当模糊的。而且这种情况在文理生之间的分布差别并不大。

对现行教育机制的看法是一种较深入的感触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更可能是一种偏向直接的感觉。或者是对一些社会上流行思想没有考虑的直接认可接受。

还有这样一个情况:虽然较多的同学认为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课程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高校中思政课的情况明显表现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轻视,甚至以一种轻率的态度,附庸一些其他的论调,比如是意识形态的宣扬,不置其论调的可否,学生并没有对其内容从更深刻层次的角度,做出较严肃的思考和判断。

如果可以给这种思路以肯定,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此次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数据反映了这样的现状: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有一种令人向往的印象,想到这个问题时会有精神思想认识变全面、变充实的渴望,即富有人文素养,使内心得到人文关怀。

然而有为数不少的人,对这种人文内涵认识模糊,有的可能以为只是丰富人文知识的问题,有的会觉得普通人不会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作品,而有的却认为思想在当今这种经济社会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的。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可以在生活的思考感受中积淀的,也不了解人文素养怎样影响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种价值。

而且,受人文基础教育较多的文科生和受人文基础教育较少的理科生中均有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文教育也没有发挥出足够的影响。现状中还是较缺乏由于人文的自觉而产生的对生活和社会认真的态度。

但是,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进行,社会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大多数同学们还是有不错的思维背景和水平,比较有独立思考意识,对人生道路持负责的态度,也倾向于在思想上有一定探索和尝试,只是有时表现于对事情表面的直接认识,对其后的原因、意义、背景等情况考虑不周或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意识。

故至少有许多大学生在思维立场上与真正拥有人文素养之间存在一些隔膜,把人文素养当作人文知识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从人文著作中受陶冶,使他们对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没有准备,并在其间表现出迷茫,也常有无目的的空虚。

上述为从学生角度所作的现状判断和分析

四、现状思考

围绕着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有许多方面的思考。现今相当多的社会问题的解

决与当代大学生会有直接关系。大学生群体内出现的问题有各种原因,然而基础的也是共同的一点是缺乏人文素养。除了体制,人文素养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式的重要支撑。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只会造成对恶性循环的助长。人口的人文素养提高对整个国家的许多方面带来好的影响,甚至在大家意识不到的方面,带来跨越式的进步。

尽早解决问题,共享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富强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就人文素养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各方面也是做了诸多的强调和努力,大多都把重点围绕在学生对经典人文书籍的阅读,和科学创造思维养成。也许见效也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耐心,不能盲目悲观。不过,就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现在社会各界都认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紧迫且很重要的事情。学校设置的思政方面的必修课程,图书馆内排放着浩如烟海的人文专著、期刊杂志,不时也有面向文学爱好者的读书写作比赛等活动,许多讲座、报告会上也常有人文素养的建议和熏陶。传媒和网络上的各种人士的推荐更是铺天盖地,培养人文素养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还有增加全部学生人文知识的必修课程的建议。

考虑学生从中所受到的影响,几乎上诉所有的举措更倾向于鼓励促进学生对人文类书籍的阅读,增进人文知识的积累,期盼着自觉产生人文素养。不少经典人文类书籍中确实蕴含大量人文素养的内容和精神,然而让人直接靠阅读来消化吸收,对需要学会培养人文素养的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人文素养不限头脑意识里对什么的了解,对什么的景仰,对什么的感受,对什么的积累以及等等。它源自心灵,首先面对认知的本体,个人的自身。基于对自我生命的爱和肯定,以及尊重别人也是对自我的尊重的认识。个人认识建立在支持这种信仰的批判精神之上,不容质疑,更不允许什么时候可以忽略。这种意识关注到生命和生活每一个角落,一些不自觉的行为首先遭受自己心灵最严厉的审判,要求自己无法面对和接受自我价值的堕落。这样就使人在成长过程中更靠近人类一切美好甚至伟大的情感和品质,同时也更加敏锐且理性地思考和判断。一切对生活、社会、人文知识的认识和思考在这种基础上,才能进入人的认知本体,转化为一种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成长,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让自己对这种信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坚定有力量。

尤其是面对着这个看起来似乎全面爆发前所未有的充斥着多元色彩同时又暗藏颠覆性危机的时代,极易让人眼花缭乱之后,顿感空虚迷茫,难以接受的感觉里,只好认可现实。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感受到的风气、听闻的传言,尤其在传媒极尽声势的渲染后,时常在某个角落给人巨大的压抑,是最影响人的心灵。而生活之中又是充满了娱乐表象考虑周全的诱惑,都是加助问题产生恶性循环的。这里又是许多年轻、敏感、叛逆尤其又学习了一定知识的学生容易失陷自我的地方。在他们的内心里,也许从来都是单薄无备的一个人面对着时代的各种激烈感情的冲洗,我们无法永远掩饰这种糟糕的困境,每个精神上孤独的个人在整个社会就是最庞大的群体,让人更加丧失质疑的信心而妥协,循环往复。它在愈演愈烈,人最好是有自己对它的抵御。

这样的情况下,现行的措施就仿佛成了一种概念的喧嚣,或者让人在想象里舔舐自己,难以真正奏效。然而它们应该是继续存在的,不过有必要努力探究:在教育的过程中,把人文素养的内涵引导贯彻得更直接,从教育之初就开始,带给人们的生活以自我的觉醒,鼓励坚持全面的人文视角的树立,才可以让他在生活和书籍里不断积累成熟,真正面对着遍布挑战的世界。

所以,这个时代的特征宣告除了科技,这同样是人文素养的时代,这种角度才是真正对实际社会生活层面的思考,也真正具有伟大并积极的时代意义。但是这种方式有让人陷入想象世界,生活表现懦弱的危险。故应该在强调实践的基础之上继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而不是单纯重视什么样论调。

这是从自己的视角和环境对现状的考虑。

五、自我评价

对整份调查表的内容分析主要来自从整体的层面得到的结果,因为表中也没有提出能够较直接体现人文素养层次的问题,不能得到统计现象或数据,来作为判断现状的参考。调查方式和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班级: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重视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3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

我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2.2 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参有的大学生己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接受多元共存,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校园内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使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够在进行科技实践的同时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切实联系起来,造福人类。

3.3 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身怎样提高人文素养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是尽伦尽职,一个是敬业守信,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好什么样的工作,不能够马马虎虎,要敬业,要守信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大家都不尽伦尽职,大家都不敬业守信,这个社会就失序了,就乱套了。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既想实现个人价值,又不想作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离开了这个社会是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

第三,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

第四,要注意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这是内外两个方面的。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涵养功夫里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谦虚的问题,虚心地待人接物。、第五,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切的心性的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和把握,体会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结束语

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哪里?在我们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里,在我们民族相濡以沫的风俗里,在我们的民族英雄人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重情重义、刚直不阿、丹心报国、服务人民的光辉形象里,在我们民族经久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在大学阶段,注意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汲取营养,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流群体和行动模范。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把握,如何把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教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厚德载物”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厚德载物”出自《易·坤卦·彖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原文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于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崇高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首先,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和团体的协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的一个最佳的状态。其次,大学生在注重整体和团体协调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天性、优点以及创新性等等。否则,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的培养:“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古人从自然的运行现象中体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

四、“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孔子是谈一个注重修养自身的人,如何对待金钱、利益、权势的问题,即义利观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富贵取之有道”的观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反对弃义趋利。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讲座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其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就军官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指挥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指挥军官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中国大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经验来谈,笔者在一所二本院校讲授大学英语,同时做班主任,学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日常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比较认真、刻苦,不懂就问。只有个别同学上课思想不集中,打瞌睡。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还有我们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考核。

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表面现象下,掩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会学习,会用功。可是,除了用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之外,就没什么信仰了。终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国家、对社会毫不关心,不懂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已经是过时的言辞,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心中的小算盘。平时不知道多和老师沟通联系,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半夜里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诉说委屈。

当然,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再谈人文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1]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所做的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的演讲中预言,“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本身没有信心,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传统以及中国的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中国的大学是办不好的。反之,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2]所以,我国的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作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张窿溪指出,“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本学科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论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这样解释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学之道的意义,“‘明明德’,是培育崇高而丰富的感情,‘新民’,是培育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至善’就是融合这种感情与这种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至善’就是全面、主动、健康而完善发展的个性,从而能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理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体系布局,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平台上来加强。清华大学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增加学生必须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出台学生必读书

目,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课程建设,努力培育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想在办学理念上和办学方法上赶上清华大学这类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自我体验,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使人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只靠“产品”的数量(即所谓量化)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24,40(3)

[2]韩奇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24,(5)

[3]朱梅梵.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6)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等.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26(30)

[5]蔡惟铮,王淑娟.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24,(5)

[6]唐燕翎.艺校政治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31(3)

[7]戴红红.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24,(5)

[8]李惠玲,杨小芳,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24,17(10)

第五篇:人文素养

中学生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物的世界--自然,人的世界--社会,价几年的历史教学,一个问题始终困绕着我,那就是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近段时间去看了看《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不少的,利用电脑也了解了些相关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略显清晰了。摘录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文章,以共勉。

一、新大纲关于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要义阐发

值的世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精神层面。人文教育的理念是指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因而,人文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素质养成。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献,它的文字表述非常简练。关于历史学科蕴藏的“人文素养”要义,新大纲叙述时也是高度精炼概括,所谓微言大义。因此,对其进行演绎和阐发非常必要。新大纲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意识的培养

(1)历史意识

生命生生不息,人文源渊流长。新大纲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意识,笔者的理解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所谓历史感是指对人类、祖国、民族和个人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种整体的把握,它不是一些零散或系统知识的集合,而是超越于具体历史事件之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领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历史感“是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受托人的一种感受”。

可见历史感表现在思考问题的纵深感上,即所谓“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发思古之幽情、感现实之艰辛、叹未来之辉煌,用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长远的历史的眼光,发展的历史期盼,去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测未来,洞若观火”。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是人文底蕴深厚的人,他们看问题深刻而沉着,能通晓物性、善解人意,但很少成为时尚的人。其次,表现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即具备一种人生智慧--辩证唯物史观。

(2)公民意识

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当代中国,教育为培养现代化事业急需的合格公民已是当务之急。新大纲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是参政的意识,其次权利和义务意识,再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历史教学是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的主要阵地。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社会、全人类之间关系。对自己的根和自己的位置一无所知,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而合格的公民意识是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的。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等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并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具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因此,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必须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使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对人类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祖国之深情,爱人民之真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

(3)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作为人文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又一必备的素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不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光荣的束缚。这是一种温和而有益的束缚,即使是最骄傲的人,也同样会驯顺地受这种束缚,因为他不是为了受任何束缚而生。”法制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首先表现在具备完整的法的观念,对法的性质、内容、功能和地位有着良好的理解和判断。其次,法制意识作为自觉的精神力量,贯穿于人的法律行为过程和社会经生活的一切方面。新大纲强调历史教育要重视法制意识的培养。通过历史教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理解法的本质特征,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法制建设开始于奴隶社会,当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的工具;封建社会的法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有力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健全了法制,但其实质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只有社会主义的法才是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4)国际意识

在全球化时代,合格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新大纲强调指出,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非常强调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观念。认识到国际间合作的必要性,彼此依存的人类需要彼此宽容和帮助,要建立为世界和平、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文化交流等与世界进行多方面合作的意识。不论国家、社会制度性质,民族、宗教的区别,超越疆域、种族、信仰、社会制度,东西方普适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普遍认同的观念和价值,在中外历史内容中是很多的,这就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供了条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新大纲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的提法与传统的“国际主义教育”相比,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拓宽和加深了世界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2、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大前沿课题和难题。人文精神是人应具有、人

所表现、人所追求、人所培育的精神。历史学科对于人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有丰厚的土壤。

(1)人文品质的塑造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生观是以道德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在人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生的崇高意义就是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的价值就是充分释放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生的幸福和责任就是为社会奉献、为他人服务、为自身的发展中体现。

精神是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格品质。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文个性,也称人格,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人的个性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居核心地位。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高尚、健全的人格,表现为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能力等人格特征。

新大纲关于健全的人格教育和健康的心理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对传统思想教育目标的拓宽和深化。江泽民在给白寿彝先生的贺信中提到,“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这段话无疑对我们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学生们能够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类在为争取物质和精神进步的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艰难困苦的了解,会有一种足够的认识升华和心理准备。对全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采取更加客观的态度;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辩证理解,可以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前途保持自信和乐观。使学生树立“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成为一个有社会人文理想的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人文情感的陶冶

人文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体现在对于个体生命意义和民族的国情的理解和表达上。人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会思考生命的源头和生命的终极,具有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历史教育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历史智慧对一些人生重大问题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充分意识到个人的行动及其选择的严肃意义,加深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学习历史使我们的生活洋溢着激情,诗人歌德说得好:“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人文情感更多地表现在对本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人文情感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对乡情、国情和球情了解的基础之上。新大纲把“国情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新大纲把中国近现史作为必修课加以重点讲述,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探索和奋斗;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教训。同时,它还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思考,认识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以及让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民族前途、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新大纲在强调国情教育的同时,又将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那就是落实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上来,增强民族认同感,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灿烂历史文化,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3)人文态度的生成态度是人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自然科学一般讲“事实”,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讲“事情”,处事带情,这里就有一个态度的问题。人的行为总会有“态度”隐含其中,当然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又当别论。人文态度即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对待客观事物,对待他人和对待自我的基本态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态度就是历史情感、爱憎和辨别是非的倾向。人是从何而来?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人类已往的发展步履规迹怎样?人类将走向何方?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出于对人生意义的眷注,历史教学应做出反省、领悟,以图培养学生在实践行为和精神行为中的“态度”。

李大钊曾说:“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的自己”。人对自己、人对社会、人对自然就应该是什么态度,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新大纲指出: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面对浩瀚的宇宙,茫茫的人海,人的生命是如此地短暂和渺小,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人的存在意义和尊严到底以什么作为依据呢?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都是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会思考生命的源头与生命的终极。人的一生是一段历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人类天性有一种历史情结,正如树高千丈要落叶归根。寻根的意识、家园的意识和眷恋故土的情怀,都表现出对历史的依恋。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回答历史学的作用时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历史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对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大问题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充分意识到个人在人海中的位置,以加深学生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关爱自己并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他人。例如,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另外,历史人物言行举止,功过是非,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成为自我和发展自我。

其次,人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

来,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日益趋向集团化、开放化、网络化和合作化,每个人必须具备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实施其个体的社会化,即使学生逐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通过历史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人与之间的关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并承担社会赋予个人的各种责任,特别是学会发展这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第三,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但在传统的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甚至到了相互毁灭的地步。人类不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相信科技能力能解决所有难题,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现象,促使陷入困境中的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因而,通过历史这门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体味蕴含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情感,肩负起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与自然对抗的关系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转变。例如通过科技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和自然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将来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时,持有一种人文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人文导向。

3、人文传统的传承和国家意志的渗透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继承全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在于传统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精神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具有历史的和具体的内在结构。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的人文传统和内在结构主要以儒家学说所构建的。中华性的人文传统有:人文化成--东方文明制度的首创精神;刚柔相济--追本穷原的辩证思想;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品质;和而不同--博采众家的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精忠报国--致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等等。西方人文传统中的精髓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即科学、民主、理性、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等。

传统应该是生命的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它就膨胀得愈大(黑格尔语)。在历史性上,传统既是过去的,更是现代的。换言之,传统是被现在改造变形的过去,是吸纳、融合过去的现在。因此,立足中华人文传统是基石,兼融人类文明普适的传统是努力的方向。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教育学生,这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其独特的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人文传统。今天的中国是传统的中国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期里,新大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观和方法,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即国家意志。

正像每个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一样,每一个国家也要维护自己的国格。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是按照地域划分为国家的,人们总是生活在祖国这个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关于国家意志的灌输,古今中外各个国家都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都将历史学科视为进行这项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

二、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情愫,着力体现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特征

谈到历史学习内容的处理,一个单间的问题总是困扰教师,到底是掌握几个时间、人物、事件重要呢?还是感悟知识背后的意义世界重要?答案显然是后者。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说而言,在中学系统地学习历史或许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生将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总有一天,他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年代、地名、人名忘却了,对于历史事件经过的记忆模糊了,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将永远保留在内心深处,融化在血液中,终其一生,受益无穷,那就是知识背后被赋予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历史消逝在时间里,而永不消失的是人文精神,历史教师追求的就是属于这种永恒,这是区别历史教学应试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征;就整个世界史范围看,还有一种全人类共享的人文精神--普适的性质。历史教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要从这三个层面抓住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征。以下以中国历为例说明之。学习中国史要理清中国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和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

在中国古代史中,史学界公认尧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始创时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是反映远古先贤人文业绩最有代表的故事。孔子是中国的人文先圣,儒家思想基本上统帅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天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特征。

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宇宙观等西学的传入,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方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等先进人文思想观念对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人来说,具有绝对的震撼力,成为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唤起民众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人文思想对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以爱国主义为特征。

“五四” 运动是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发端。这个伟大的运动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把中国的人文精神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期,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封建伦理观遭到了猛烈的抨击。“民主”、“科学”是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它打开了中国的民智、民权大门,形成一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文精神和当代现实马克思主义有机整合起来,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和进一步发展的合法性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如果从”人文“的伦理层面看,尊重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实现为目标来理解人文精神,那么,市场经济的发育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因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它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个性的多样化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它鼓励独立自主,有助于摆脱以往的人身依附,为人的彻底解放准备条件;它催生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念,促进了”人的现代化“。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的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征是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制等精神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为共同富裕目标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人文精神体系。

2、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专题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学习的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动态处理。但日前的历史教学,往往把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知识而用,以应试作为目的,教材成了教条。其结果是导致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与学生的心灵隔绝,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为学生笔下一串串机械的符号,当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记忆后,留下的只有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观缺失的遗憾,这与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因此,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新的突破。

(1)梳理教材,设计人文教育学习专题。

新大纲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有人文意识、人文传统、人文品质、人文情感的培养和人文态度的培育、国家意志的渗透等多个方面,可以根据培养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设计成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学习专题。如关于人文意识培养的专题,其内容包括正确的历史意识、公民增意识、法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以增强历史教育内容的集中性、专题性和人文性。

(2)拓展教材,倾注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教材是媒介,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中介“,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为了借鉴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实施其个体的社会化,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感悟蕴涵其中的人文精神。所以,寻找教材中与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对教材进行拓展处理,对现实问题倾注历史的、人文的关怀。例如学习”两河流域文明“,就可以结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战争对世界遗产的永久性毁坏,对人民生存权的剥夺进行讨论;学习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传统史实,则引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意义思考;学习美国”西进运动“,则结合中国的西部开发,就尊重少数民族、保护环境等开展探讨。做到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相结合。

(3)整合教材,实施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

教材是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除了知道”话题“本身,更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师生对话的内宾是发散的、多维的、开放的,以对应人文社会学科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阔性。如人口问题的分析,必须动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才能得以全面的阐述。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把单向的学科内容变成多向的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把平铺直叙的历史用诗歌、影视片断、美术作品甚至课本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综合的视野里,在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下,在娓娓动听的画外音中,在气势恢弘的音乐背景里,在惟妙惟肖的艺术表演中,学生会体悟到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大精深,会更容易获得情感的体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并能使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综合文科的学习。

3、课堂教学渗透与开设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启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知识的学习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是主渠道。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人文精神是学生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领悟和升华。所以在课堂里学好历史基础知识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人类文明史的主干政治变迁史、社会经济史、文化思想史和伟大的历史人物等的内容,是蕴含人文精神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中学生自习历史书籍也可以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但领会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更多的要靠历史教师的启发。发挥教师”神示“的作用,对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适时点拨、启迪、感化,是保障人文精神教育落实的关键。以前文提到的大禹治水的内容为例。大禹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在他身上反映了中华人文初创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核。教师点拨时要指出: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的品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为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美德;他不懈努力,成功驯服洪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的气质;他操劳过度而客死他乡,表现为中华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开设以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不失为一种常用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文科综合教学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开设一些与现实社会时政热点相关联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且用专题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渗透更直接、更明确、更深化。因而,新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开设题为”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的专题讲座,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人文巡礼的活动。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时政热点,开设这一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重大事件的热情;西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列举西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史实,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展示西部著名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审美教育;提问西部的人文资源为什么保存得比内地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科综合思维的训练;西部的人文资源有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西部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对开发西部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人文传统,使学生多一份人文关怀。

4、设计情景体验试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

有了专题的学习内容,人文素养的丰富和提高还需要在开放的情境和开放的活动形式中反复感知、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人文精神作为立人的基本精神,它是一种实践的精神,离开了实践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特别是在当前,历史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背景下,依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应情境材料,设计课内和课外多样化的体验试活动方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尤为必要。情境实践活动一般有两类:

(2)设置”校史展览室“,运用校园隐性人文资源,内化学生人格;

(3)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开设”历史上的今天“栏目,说古道今,史评结合,突出人文主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上设立”历史与人文“、”与历史对话“等专题栏目,营造人文氛围,滋养人文精神。

历史教师要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风采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遵循人文尺度,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历史人文教育追求知识与价值目标并举,价值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品质、态度等非认知领域,是无法用传统的考试制度量化衡量的,要评价教育的人文目标达成情况,必须运用引入人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考查之中

在目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实行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学评价。如增加题目的可选择度,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增加答案的开放性,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等。命题素材增加人文色彩,能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例如下题: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发动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从此,中国历史翻了崭新的一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是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并概括”五四精神“的要义。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由于人文教育建立在学生主体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因此评价时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每一学习环节多种形式的进步。例寻访历史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所拍摄的照片、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活动课上画的画、研究课上写的体会,调查分析后绘制的统计图表、撰写的总结报告和小论文等,都是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都应在评价结果上予以体现。还可以举办学生作品展和交流评比活动,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一并放入学生成长的档案包里。

(3)积极尝试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有了参与评价的机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角色。他们关注自我进步,分析不足之处,在反思中求得情感、思维、个性、人格的回归。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口头、书面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描述所学知识、表达所思所感。这样做,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教育观,不但可以得到关于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获取学生关于情感、体验等非认知方面的信息。直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自己对每次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材料,可以作为教师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四、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历史教育工作者

加强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作为以著史读史而闻名的有着独特史学人文传统的古老国度里的历史教师,在发挥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优势上,当然应该有所作为。这是教师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使命所决定的。

首先,历史教师要有”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胸襟,志存高远,耐得寂寞,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教育工作者,用历史智慧去唤醒学生的人文良知,用教育的光辉去照亮学生的心路旅程。

其次,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跳出教材的框框,跳出应试的怪圈,大胆实践,大力创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颖的师生情谊关系。

第四,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自己厚重的人文底蕴,超然的人格魅力,认准目标,笃行不倦,来实现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在我们走进新千年,进入新世纪的时刻,叩问历史教育的真谛何在?历史教师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以怎样的精神风貌登上讲台?有一种冲动,有一种神圣感,而更多的是新大纲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和希冀。因为新大纲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出发,拓宽和加深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内涵。如果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能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并有效地落实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那么,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高扬人文大旗,实施人文素质是新世纪历史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分享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