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台前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最新文章

第一篇:台前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台前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张悦华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近我们对台前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下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台前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及主要做法

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面积454平方公里,370个行政村,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耕地27万亩,黄河、金堤河横贯全境,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耕地在黄河滩区,三分之二在金堤河滞洪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台前县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从改善农村最基础的条件入手,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24年,全县GDP初步核算达到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农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长5%粮食总产达到1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7.9%农民人均纯收入2024元,比上年增长10.7%。今年1至6月份预计全县GDP完成10.8亿元增长14.5%农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增长8.3%夏粮产量达95207吨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增长7.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实施“以工兴县”战略,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核心抓环境”的工作思路,上项目、强骨干、培产业、抓园区,千方百计以工业化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今年1至5月份,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7亿元同比增长36.4%完成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利税2429万元。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和支持羽绒、化工、造纸、面粉加工、制药等比较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壮大规模,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拥有羽绒加工企业29家,化工企业19家,面粉加工企业59家。二是抓好新上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培植新项目上搞突破。近两年累计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9个,超千万的21个。今年1至5月份,全县又新上工业项目17个,总投资6660万元。特别是一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孙口、尚庄、恒润石化工业园区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目前三个工业园区拥有企业82家,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

(二)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思维和方法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建设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粮食加工业,规划建设了以物资转运站、综合商贸楼、储粮仓库、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重点的金粮物流园,建成了天府食品、向荣面业等日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6家;畜牧业,建成投资百万元以上的辛鑫畜牧、绿源畜牧等畜牧养殖龙头企业16家,养殖专业户达到7100户,畜牧养殖业年产值达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种植业,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瓜果、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3万亩,建成农田林网5万亩,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93%,村庄林木覆盖率在45%以上,成为河南省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县。

(三)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改造老城、开发新区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造老城区。近年来,累计投资3亿元,开工建设了50个城建项目,对老城主要街道及门店进行了改造,兴建了供排水设施,完成了金堤河公园一、二期工程。二是拉大城区框架,大力开发新城区。规划建设了11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成了“五横三纵”新区道路框架,建设了四大班子综合办公楼并投入使用,规划建设的行政区、商贸区、绿苑小区和台孙路十里商贸长廊已初具规模,县城面积达到13.5平方公里,是原来县城的4倍。三是抓好小城镇和小康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拓宽改造了乡镇驻地道路29条,改造建筑物8.7万平方米,侯庙镇被定为省重点镇。同时,积极开展“学习李连成,建设小康村”活动,搞好农村重点村规划,尚庄、郭庄、花庄等一批小康村建设进展顺利,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新打机井3640眼,新建桥、涵806座,完成了黄河大堤加固、金堤河梁庙沟治理和张庄闸、梁庙提排站、六支渠提排站及刘子渔、岳鲁、后方三个沟口闸站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投资8190万元,完成了郑吴公路台前段升级改造和台孙公路部分大修,孙口黄河公路大桥累计完成投资1.71亿元。近两年来,累计新建地方道路74条,大大改善了台前的交通状况。三是加大电力建设力度。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范台110千伏输电线路改造和台前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电线间隔改造,实现了供电双回路。

(五)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围绕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以职业中专、县乡党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为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先后培训农民6万人次,50%以上的农民撑握了1—2门适用技术。在搞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设劳务输出基地,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建成了以东北三省为主的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和以广东、深圳为主的工业劳务输出基地。“十五”期间,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均超过3万人,年劳务收入均超亿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强。积极做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两年来,全县累计发放医疗补偿金1838万元,享受补偿农民达23.7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被省卫生厅推荐为全国先进试点县。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较大改观。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近两年累计发放企事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61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90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45万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信贷资金427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2280万元,解决贫困人口3.51万人,低收入人口0.77万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台前县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全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还很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台前县地处黄河滩区和滞洪区,自然条件恶劣,洪涝灾害频繁,2024年、2024年连续两年受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抗灾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极易因灾返贫。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乡镇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小,对农业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小,难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靠经济保障。三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比重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缓慢,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10余万人。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办学条件差,职业教育落后,农民不能及时接受再教育,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创收渠道少。五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有线电视

普及率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看病难问题,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是村庄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建设零乱,脏、乱、差现象严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构想

一)实施“以工兴县”战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一是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以做大做强做优羽绒、食品、乳业、化工、造纸、制药等主导产业为发展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二是着力培植重点企业。加大对恒润化工、雪鸟羽绒、向荣面粉、冠宇化工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尽快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双超”型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新上项目。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间资金“两条腿”走路,力争每年新上一批投资超百万元、千万元甚至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四是建好工业园区。突出抓好孙口、尚庄和恒润石化三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高起点的发展平台。

(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发展小麦业。依托全国小麦主产区和“京九”铁路过境设站的优势,加快建设金粮物流园,培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发展面粉精深加工,壮大粮食经纪队伍,逐步把台前建成有一定影响的集小麦生产、面粉加工、粮食转运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抓住全省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机遇,扶持雪牛乳业、春龙集团等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养殖基地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走科学化饲养、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路子,逐步把台前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畜牧养殖大县。三是大力发展林业。以市林纸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在黄河故道和滩区大力发展林业,建成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推广林、草、牧间作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调整农作物布局。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扩大尖椒、番茄、油菜等无公害蔬菜基地、黄河滩区无籽西瓜种植、背河洼地水稻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搞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防汛、抗旱、除涝并重的原则,提高井渠配套标准,推广节水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抓住实施金堤河二期治理的有利时机,加快沟站闸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交通、扶贫等专项资金,建设林楼至张秋、清水河至明堤、刘心实至台前3条公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三是加快电力建设。巩固农村电网改造成果,完成范台110KV第一回输电线路改造工程,逐步解决电力瓶颈制约,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四)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在抓好老城改造、新区开发的同时,以侯庙、孙口、马楼、打渔陈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为契机,引导条件较好的村先行一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末所有行政村完成村级建设规划,城镇化率达到22%。

(五)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构建“和谐台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保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的路子,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现在农村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针对一些问题浅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24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一事一议”筹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大,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24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三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平地村实际的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02年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2年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05年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24年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平地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的(),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

以“三化并举”为实现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省委和市委的指导下,平地村确立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的战略举措。一是实行“工业带动”、“工业富村”。以万象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场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置业。目前,工业园已经开发土地138万平米,吸引了18家企业落户。同时,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积聚,村经济得到了兴旺。二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146亩,产值达到250万元。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技术的培训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农业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平地春雷网,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

三是改旧建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了一个十万平方米,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星光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村的雏形。通过“三化”并举,平地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还促进了平地村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和公民的转变。

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平地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平地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平地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平地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平地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平地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刚才欧广源书记也提到,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平地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平地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平地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平地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平地村实施“三化并举”,正是把握了广东省和阳江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形势,抓住了地理条件较好、省级民营科技园坐落其中的有利条件,来整合资源,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平地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平地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平地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平地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个部分,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平地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平地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平地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平地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平地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第四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平地村实际的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02年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2年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05年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24年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

第五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

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平地村实际的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

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

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平地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的,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

以“三化并举”为实现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省委和市委的指导下,平地村确立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的战略举措。一是实行“工业带动”、“工业富村”。以万象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场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置业。目前,工业园已经开发土地138万平米,吸引了18家企业落户。同时,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积聚,村经济得到了兴旺。二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

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146亩,产值达到250万元。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技术的培训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农业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平地春雷网,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

三是改旧建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了一个十万平方米,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星光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村的雏形。通过“三化”并举,平地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还促进了平地村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和公民的转变。

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平地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平地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平地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平地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平地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

效。回顾平地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刚才欧广源书记也提到,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平地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平地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

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平地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平地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1 2 下一页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