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共5则范文)

最新文章

第一篇: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共)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

谢国明

《新闻战线》2024 年 第 09 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如何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引导能力,是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课题,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人民日报社近几年的办报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办报实践,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三贴近”要求,科学把握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认真研究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积极创新办报机制和管理体制,实行编采分开,做大做强社属报刊,大力拓展网络舆论阵地,深化报网互动,形成以人民日报为主体,多层次、多媒体、多功能的主流媒体集群,是人民日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提出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前提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既是党的政治机关,又是面向社会的新闻媒体;既要承担宣传任务,又要做好新闻报道。办好人民日报,既要严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又要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既要遵循宣传规律,又要遵循新闻规律。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三贴近”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办好人民日报的方针原则和工作要求,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提出了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坚持“一个导向”,实现“两个统一”,落实“三贴近”要求,做到“四个结合”。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这是党赋予人民日报的最重要的政治责任。

实现“两个统一”,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可读性统一起来。前一个“统一”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也是人民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后一个“统一”表明又一个认识,要把思想性政治性寓于知识性可读性之中,通过知识性可读性吸引读者,达到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落实“三贴近”要求,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来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落实“三贴近”要求,就是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要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满足读者意愿,适应市场需求,使报纸更好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实践发展相结合、与人民心声相一致。

做到“四个结合”,就是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两个统一”、落

实“三贴近”要求具体体现在报纸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做到导向性与新闻性相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结合,思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024年初,在人民日报社年度工作会议上,社长王晨代表编委会提出这一办报思路以后,在全社干部职工,特别是编采人员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统一了思想,为人民日报顺利推进编采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进行了思想准备。

二、积极稳妥地创新编采机制,实行编采分开,释放新闻生产力,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民日报编委会在明确办报思路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编采机制创新,实行编采分开,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提高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编采分开,或者编采合一,都是一种具体的办报机制,各有长短。从人民日报的实际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编采合一属于过去,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编采分开属于未来,比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编采分开,编辑与记者在稿件的采写和编辑方面,互相激发,互相制约,既可以从两个视角观察事物,调动两种积极性、两种智慧,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偿新闻和劣质稿件。

由于人民日报一直实行编采合一的办报机制,编委会对于编采机制的改革创新既积极又慎重,紧烧火、慢揭锅,实行编采分开的准备过程比较长。早在党的十六大结束后不久,2024年底,王晨同志亲自主持筹备创办视点新闻版,对视点新闻版的指导思想、版面原则、栏目设置和报道的写法(角度、层次、笔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人民日报第一块实行编采分开的新闻版。视点新闻版创办之际,正逢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全党全国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视点新闻版积极发挥编采分开的优势,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抗击非典的报道,特别是整版推出“护士长日记”,报道广州医务界人士面对疫情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感人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在视点新闻版成功实行编采分开的基础上,2024年,体育新闻版实行编采分开。这一年夏季,全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人民日报社编辑部进行全员培训,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同时,开展业务研讨,对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进行了广泛充分的讨论。根据编采人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会召开宣传报道工作务虚会,形成共识:要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必须实行编采分开。

2024年初,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决定在新闻版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编辑部各专业部门不再编辑新闻版,全部移交给总编室编辑。总编室负责编辑要闻版和新闻版(不含国际要闻和国际新闻),不再承担采访任务。编委会还要求仍由各部门负责编辑的专版周刊,在主办部门内部实行编采分开。

为了保证编采分开工作顺利实施,编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调整版面结构,组织编辑队伍。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进行了版面结构调整,人民日报形成了要闻、新闻、专版周刊三个板块。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24年创办的《新农村》周刊于去年11月由两块版扩大为三块版。版面结构调整以后,要闻版加强编辑力量,新闻版新建编辑队伍,专版周刊由各主办部门按照编采分开的要求确定相对固定的编辑人员。编委会对这三大板块提出了不同的办报要求:要闻版讲重,新闻版求新,专版周刊做深。强调重、新、深,是强调各版要着力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说各版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闻版讲重,不能偏废新和深;新闻版求新,不能偏

废重和深;专版周刊做深,不能偏废重和新。只有抓住重点,三者兼顾,全面协调,才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提高引导能力。

强化新闻策划,调动两个积极性。编采分开以后,编委会要求在确保完成指令性报道任务特别是重大报道任务的同时,坚定不移抓新闻,坚持不懈抓深度,坚韧不拔抓创新。编辑部门根据各自的版性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式。采访部门要求记者深入实际,争抢独家新闻,没有第一手材料不写稿,不到现场不发稿。

要闻版做“课题”。凡遇重大报道任务,要闻版都进行专题研究,瞻前顾后,准确把握,出色完成了全部重大活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机关的表扬。对于指令性报道,编辑部提出要用让石头开花的精神,做到出新出彩。今年1月初,中宣部要求报道去年12月中旬逝世的“模范护士”———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丁艾梅的先进事迹。年仅34岁的丁艾梅,参加工作以来对待病人胜过亲人。但是,她最感动人的是逝世前的最后四天。值班副总编辑指令编辑记者大胆创新,采用电影分镜头剧本的形式,一天一天写丁艾梅最后四天的工作情况,配上3张大幅照片,以《2024年12月11日至14日———护士长的最后四天》为题在四版头条位置刊出。由于形式新颖、篇幅简短、内容具体、细节感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宣传效果。

新闻版重策划。坚持当日抓新闻,抓当日新闻。编辑部门建立了新闻策划会制度,每天寻找线索,分析选题,议定报道方案,布置记者采写。记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及时向编辑部门通报,经过编辑部门分析策划,决定报道规模、角度等等,甚至调动其他地区或部门的记者配合采写。在这样一种机制下,编辑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强化。这是符合新闻生产规律的。编辑主导记者,不是编辑个人主导记者个人,而是编辑部集体经过研究策划,主导记者采访报道。当然,编辑在组织策划报道的时候,也要充分听取记者的意见。编采分开,不是编采分离,更不是编采对立。实行编采分开以后,编采之间要强化沟通,深化互动,互相激励,互相制约,调动编辑和记者两个积极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新闻版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家新闻增加了,可读性增强了,兄弟媒体的转发转播率提高了,读者的好评猛增。国家环保总局宣布13个重大建设项目没有通过环保审评必须停工、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松花江污染导致哈尔滨停水等报道,有的是我们率先报道的,有的虽然与兄弟媒体同步,但是我们的报道信息量更大、可读性更强。关于伪书、黄金书、舞台奢侈风、商业贿赂、黄金周景点门票涨价等报道,则体现了我们的深度和影响力。

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新闻。很多记者抢着去危险艰苦的地方,如印尼地震海啸灾区,我们报社好几位记者到了现场,有的是从国内出去的,有的是驻当地或邻近国家的记者,发回来很多第一手报道。本报驻南非记者不辞辛劳,不畏艰苦,踏访东非海岸,寻访郑和在非洲的足迹,发回系列报道,有力地配合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去年6月初,本报记者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报道,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顺道拍摄了一张当地农民春耕的照片《大山里的微笑》,刊出以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发挥品牌优势,制定发展规划。2024年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的简报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人民日报的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日

报编委会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批示精神,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推进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按照人民日报这一主品牌的总体要求和读者的不同需求,确立不同的品牌定位,形成合理的品牌结构,建立保障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在保持原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在未来三五年内形成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的一年多以来,人民日报的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社论”、“评论员文章”、“任仲平”等传统知名品牌继续保持良好的声誉。“年度特稿”、“声音”等品牌一推出,就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人生境界》、《人民时评》、“国纪平”等新栏目或署名文章开始崭露头角,有望成长为知名品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以后,人民日报迅速组织系列评论员文章、署名言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和专题报道,并且率先用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提法,体现了人民日报的高度概括能力和权威地位。2024年推出的《人生境界》专栏,以普通人的“感动人生”为报道对象,切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很多由这个专栏率先报道的人物,如王顺友、王书田、白芳礼等,后来成为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重大先进典型。今年要闻版推出的《劳动者之歌》,复制了《人生境界》专栏探索的人物报道经验,篇幅简短,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细节感人,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三、坚定不移地创新管理体制,做大做强社属报刊,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主流舆论集群,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补充

人民日报社拥有《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证券

时报》等23种社属报刊,形成了聚集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多层次、多功能的主流舆论集群。

2024年,人民日报编委会大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了报刊管理部,把原由各编辑部门主办的报刊全部划转到报刊管理部,实行统一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是报社一项重大改革,由于编委会部署周密,工作细致,这一改革得到了报社绝大多数同志的理解和支持。报刊管理部成立近两年来,在加强管理和领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这种新的管理体制能够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社属报刊的管理和领导,有利于管好导向,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属报刊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环球时报》从周一刊、周三刊,发展到今年出版周五刊。这份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的报纸,以中国人的视角解析重大国际新闻,及时准确宣传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努力实现导向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外交部门的重视。

《京华时报》以“北京人的都市报”定位,面向北京,服务百姓,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都市报之一,多次受到北京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表扬。

《中国汽车报》努力改革,勇于创新,是我国汽车行业的权威媒体,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报之一,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

《大地》杂志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今年上半年连续三期推出关于甘肃省民勤县积极治理荒漠化的报道,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亲自致信,希望《大地》办成一份有社会责任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刊物。

这些社属报刊为多方面、多层次地延伸人民日报宣传阵地,增强党报影响力和引导力做出了贡献。

为了调整报刊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编委会提出了“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科学定位,培养人才,做大做强”的管理方针,将一些定位不准、内容重复、宣传影响力弱的社属报刊进行了果断的调整,《时代潮》杂志已经在今年初改为《环球人物》杂志。同时,积极利用《环球时报》那样发展势头较好的平台,帮助其聚集资源,促使其率先发展。去年初,《讽刺与幽默》划归《环球时报》管理,办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四、创建网络媒体,深化报网互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向人民日报是国内媒体拓展网络舆论阵地的先行者。

早在1996年1月,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经过三个月的调试,正式进入了国际互联网平台,向全世界网友提供当天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社属报刊市场报全部内容的24小时检索服务。这是第一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中国报纸。1997年1月1日,人民网的前身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目前,人民网用中文(简体、繁体)、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等7种语言,采用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短信、博客等方式,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拥有记者千余名,遍布全球的记者站70余个,合作媒体超过1000家,日更新信息量6000条左右,到目前为止拥有7700多个栏目,3万多个新闻专题,2024多亿汉字的资料库。1999年5月创办的中国网站第一个时政论坛———《强国论坛》,目前注册用户40多万个,日均上帖量超过1万条,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每逢重大事件发生,《强国论坛》是网友发表意见建议的首选场所。

人民网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办网宗旨,唱响主旋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去年与中宣部、中组部合作共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官方网站———先锋网,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先进性教育网络宣传的“龙头”网站。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信息中心联合创办的“中国人大新闻”专题网站,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沟通人民群众与人大的重要桥梁。

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及所属报刊的报网互动向纵深发展。在人民网主页突出位置添加了人民日报一版版面以及各版次和主要所属报刊的链接,推出“本报今日评论”等板块,将人民日报的宣传优势和影响力拓展至网络空间。去年4月涉日问题发生时,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报网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有的言论,由人民网先行推出,听听网友的反应以后再决定是不是在人民日报上刊出;有的言论,先在环球时报上发表,再由人民日报转发。人民日报组织系列署名文章后,人民网在显著位置推出,社属报刊纷纷转载,形成了主流媒体的大合唱,宣传引导效果很好。

(作者是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

第二篇: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

谢国明

《新闻战线》

2024 年 第 09 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如

何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引导能力,是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课题,也是党的新

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人民日报社近几年的办报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办报实践,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三贴近”要求,科学把握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认真研究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积极创新办报机制和管

理体制,实行编采分开,做大做强社属报刊,大力拓展网络舆论阵地,深化报

网互动,形成以人民日报为主体,多层次、多媒体、多功能的主流媒体集群,是人民日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

和凝聚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提出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前提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既是党的政治机关,又是面向社会的新闻媒

体;既要承担宣传任务,又要做好新闻报道。办好人民日报,既要严守政治纪

律和宣传纪律,又要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既要遵循宣传规律,又要遵循

新闻规律。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三贴近”

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办好人民日报的方针原则和工作要求,研究新时期

新形势下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提出了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坚

持“一个导向”,实现“两个统一”,落实“三贴近”要求,做到“四个结合”。

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这是党赋予人民日报的最重要的政治责任。

实现“两个统一”,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

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可读性统一起来。前一个“统一”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也是人民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后一个“

统一”表明又一个认识,要把思想性政治性寓于知识性可读性之中,通过知识

性可读性吸引读者,达到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落实“三贴近”要求,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

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来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宣传思想工作体现

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落实“三贴近”要求,就是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要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满足读者意愿,适应

市场需求,使报纸更好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实践发展相结合、与人民心声

相一致。

做到“四个结合”,就是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两个统一”、落 实“三贴近”要求具体体现在报纸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做到导向性与新闻性相

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结合,思想性与实效性相结

合。

2024年初,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会议上,社长王晨代表编委会提出这一

办报思路以后,在全社干部职工,特别是编采人员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统一

了思想,为人民日报顺利推进编采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进行了思想准备。

二、积极稳妥地创新编采机制,实行编采分开,释放新闻生产力,是提高

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民日报编委会在明确办报思路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编采机制创新,实行编采分开,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提高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编采分开,或者编采合一,都是一种具体的办报机制,各有长短。从人民

日报的实际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编采合一属于过去,比较适应计划经

济体制;编采分开属于未来,比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编采分开,编辑与记者在稿件的采写和编辑方面,互相激发,互相制

约,既可以从两个视角观察事物,调动两种积极性、两种智慧,又可以有效地

防止有偿新闻和劣质稿件。

由于人民日报一直实行编采合一的办报机制,编委会对于编采机制的改革

创新既积极又慎重,紧烧火、慢揭锅,实行编采分开的准备过程比较长。早在党的十六大结束后不久,2024年底,王晨同志亲自主持筹备创办视点新闻版,对视点新闻版的指导思想、版面原则、栏目设置和报道的写法(角度、层次、笔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人民日报第一块实行编采分开的新闻版。视点

新闻版创办之际,正逢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全党全国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视

点新闻版积极发挥编采分开的优势,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抗击非典的报道,特别

是整版推出“护士长日记”,报道广州医务界人士面对疫情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感人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在视点新闻版成功实行编采分开的基础上,2024年,体育新闻版实行编采

分开。这一年夏季,全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人民日报社编辑

部进行全员培训,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

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同时,开展业务研讨,对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进行了广

泛充分的讨论。根据编采人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会召开宣传报道工

作务虚会,形成共识:要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必须实行编采分开。

2024年初,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决定在新闻版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编辑部各

专业部门不再编辑新闻版,全部移交给总编室编辑。总编室负责编辑要闻版和

新闻版(不含国际要闻和国际新闻),不再承担采访任务。编委会还要求仍由

各部门负责编辑的专版周刊,在主办部门内部实行编采分开。

为了保证编采分开工作顺利实施,编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调整版面结构,组织编辑队伍。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进行了版面结构

调整,人民日报形成了要闻、新闻、专版周刊三个板块。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24年创办的《新农村》周刊于去年11月由两块版扩

大为三块版。版面结构调整以后,要闻版加强编辑力量,新闻版新建编辑队伍,专版周刊由各主办部门按照编采分开的要求确定相对固定的编辑人员。编委会

对这三大板块提出了不同的办报要求:要闻版讲重,新闻版求新,专版周刊做

深。强调重、新、深,是强调各版要着力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说各版可

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闻版讲重,不能偏废新和深;新闻版求新,不能偏 废重和深;专版周刊做深,不能偏废重和新。只有抓住重点,三者兼顾,全面

协调,才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提高引导能

力。

强化新闻策划,调动两个积极性。编采分开以后,编委会要求在确保完成指令性报道任务特别是重大报道任务的同时,坚定不移抓新闻,坚持不懈抓深

度,坚韧不拔抓创新。编辑部门根据各自的版性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

式。采访部门要求记者深入实际,争抢独家新闻,没有第一手材料不写稿,不

到现场不发稿。

要闻版做“课题”。凡遇重大报道任务,要闻版都进行专题研究,瞻前顾

后,准确把握,出色完成了全部重大活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机关的表

扬。对于指令性报道,编辑部提出要用让石头开花的精神,做到出新出彩。今

年1月初,中宣部要求报道去年12月中旬逝世的“模范护士”———安徽省立

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丁艾梅的先进事迹。年仅34岁的丁艾梅,参加工作以来对

待病人胜过亲人。但是,她最感动人的是逝世前的最后四天。值班副总编辑指

令编辑记者大胆创新,采用电影分镜头剧本的形式,一天一天写丁艾梅最后四

天的工作情况,配上3张大幅照片,以《2024年12月11日至14日———护士长的最后四天》为题在四版头条位置刊出。由于形式新颖、篇幅简短、内容具体、细节感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宣传效果。

新闻版重策划。坚持当日抓新闻,抓当日新闻。编辑部门建立了新闻策划

会制度,每天寻找线索,分析选题,议定报道方案,布置记者采写。记者发现

新闻线索也及时向编辑部门通报,经过编辑部门分析策划,决定报道规模、角

度等等,甚至调动其他地区或部门的记者配合采写。在这样一种机制下,编辑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强化。这是符合新闻生产规律的。编辑主导记者,不是编辑

个人主导记者个人,而是编辑部集体经过研究策划,主导记者采访报道。当然,编辑在组织策划报道的时候,也要充分听取记者的意见。编采分开,不是编采

分离,更不是编采对立。实行编采分开以后,编采之间要强化沟通,深化互动,互相激励,互相制约,调动编辑和记者两个积极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新闻版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家新闻增加了,可读性增强了,兄弟媒体的转发转播率提高了,读者的好评猛增。国家环保总局宣布13个重大建设项目没

有通过环保审评必须停工、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松花江污染导致哈尔滨停

水等报道,有的是我们率先报道的,有的虽然与兄弟媒体同步,但是我们的报

道信息量更大、可读性更强。关于伪书、黄金书、舞台奢侈风、商业贿赂、黄

金周景点门票涨价等报道,则体现了我们的深度和影响力。

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新闻。很多记

者抢着去危险艰苦的地方,如印尼地震海啸灾区,我们报社好几位记者到了现

场,有的是从国内出去的,有的是驻当地或邻近国家的记者,发回来很多第一

手报道。本报驻南非记者不辞辛劳,不畏艰苦,踏访东非海岸,寻访郑和在非

洲的足迹,发回系列报道,有力地配合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宣传报道

工作。去年6月初,本报记者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

路乡邮员王顺友的报道,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顺道拍摄了一张当地农民

春耕的照片《大山里的微笑》,刊出以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发挥品牌优势,制定发展规划。2024年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人

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的简报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人民日报的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日 报编委会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批示精神,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推进品牌

建设,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按照人民日报这一主品牌的总体要求和读者的不同

需求,确立不同的品牌定位,形成合理的品牌结构,建立保障品牌建设的长效

机制,争取在保持原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在未来三五年内形成一批新的知名

品牌。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的一年多以来,人民日报的品牌

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社论”、“评论员文章”、“任仲平”等传统知名

品牌继续保持良好的声誉。“特稿”、“声音”等品牌一推出,就得到中

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人生境界》、《人民时评》、“国纪平”

等新栏目或署名文章开始崭露头角,有望成长为知名品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以后,人民日报迅速组织系列评论员文章、署

名言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和专题报道,并且率先用了“以‘八荣八

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提法,体现了人民日报的高度概括能

力和权威地位。2024年推出的《人生境界》专栏,以普通人的“感动人生”为

报道对象,切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很多由这个专栏率先报道的人物,如王顺友、王书田、白芳礼等,后来成为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重大先进典型。

今年要闻版推出的《劳动者之歌》,复制了《人生境界》专栏探索的人物报道

经验,篇幅简短,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细节感人,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三、坚定不移地创新管理体制,做大做强社属报刊,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主流舆论集群,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补充

人民日报社拥有《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证券

时报》等23种社属报刊,形成了聚集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多层次、多功能的主

流舆论集群。

2024年,人民日报编委会大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了报刊管理部,把

原由各编辑部门主办的报刊全部划转到报刊管理部,实行统一管理。管理体制

改革是报社一项重大改革,由于编委会部署周密,工作细致,这一改革得到了

报社绝大多数同志的理解和支持。报刊管理部成立近两年来,在加强管理和领

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这种新的管理体制能够切

实加强和改进对社属报刊的管理和领导,有利于管好导向,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属报刊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环球时报》从周一刊、周三刊,发展到今年出版周五刊。这份以报道国

际新闻为主的报纸,以中国人的视角解析重大国际新闻,及时准确宣传党的政

策尤其是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努力实现导向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多次受到中

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外交部门的重视。

《京华时报》以“北京人的都市报”定位,面向北京,服务百姓,成为具

有较大影响的都市报之一,多次受到北京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表扬。

《中国汽车报》努力改革,勇于创新,是我国汽车行业的权威媒体,也是

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报之一,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

《大地》杂志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今年上半年连续三期推出关于甘肃省

民勤县积极治理荒漠化的报道,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亲自致信,希望《大

地》办成一份有社会责任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刊物。

这些社属报刊为多方面、多层次地延伸人民日报宣传阵地,增强党报影响

力和引导力做出了贡献。

为了调整报刊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编委会提出了“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科学定位,培养人才,做大做强”的管理方针,将一些定位不准、内容重复、宣传影响力弱的社属报刊进行了果断的调整,《时代潮》杂志已经

在今年初改为《环球人物》杂志。同时,积极利用《环球时报》那样发展势头

较好的平台,帮助其聚集资源,促使其率先发展。去年初,《讽刺与幽默》划

归《环球时报》管理,办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四、创建网络媒体,深化报网互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是提高舆论引导

能力的重要方向人民日报是国内媒体拓展网络舆论阵地的先行者。

早在1996年1月,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经过三个月的调试,正式进入了国

际互联网平台,向全世界网友提供当天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社属报

刊市场报全部内容的24小时检索服务。这是第一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中国报纸。

1997年1月1日,人民网的前身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目前,人民网用中文(简体、繁体)、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

文等7种语言,采用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短信、博客等方式,向

全世界发布信息。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拥有记者千余名,遍布

全球的记者站70余个,合作媒体超过1000家,日更新信息量6000条左右,到目

前为止拥有7700多个栏目,3万多个新闻专题,2024多亿汉字的资料库。1999 年5月创办的中国网站第一个时政论坛———《强国论坛》,目前注册用户40 多万个,日均上帖量超过1万条,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每逢重大事

件发生,《强国论坛》是网友发表意见建议的首选场所。

人民网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办网宗旨,唱响主旋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去年与中宣部、中组部合作共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的官方网站———先锋网,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先进性教育网络宣传的“龙

头”网站。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信息中心联合创办的“中国人大

新闻”专题网站,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沟通人民群众

与人大的重要桥梁。

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及所属报刊的报网互动向纵深发展。在人民网主页突出

位置添加了人民日报一版版面以及各版次和主要所属报刊的链接,推出“本报

今日评论”等板块,将人民日报的宣传优势和影响力拓展至网络空间。去年4 月涉日问题发生时,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报网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有的言论,由人民网先行推出,听听网友的反应

以后再决定是不是在人民日报上刊出;有的言论,先在环球时报上发表,再由

人民日报转发。人民日报组织系列署名文章后,人民网在显著位置推出,社属

报刊纷纷转载,形成了主流媒体的大合唱,宣传引导效果很好。

(作者是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

第三篇: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怀仁县中医院文件

怀中医学组发[2024]15号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方面的意见、办法和规章制度

一、意见方面:

(一)、是对医院科学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不快;

(二)、是医疗服务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行为不规范,对患者权益维护不够;

(三)、是学科建设不健全,各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重点学科建设滞后;

(四)、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缺乏,中坚技术骨干储备不足,住院医师培训;

(五)、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医院发展;

(六)、是党性不强、执行党纪不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采取的办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使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在什么是医院科学发展、现在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医院工作。

(二)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医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思路、政策、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医院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三)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创建有利于医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医院制度建设,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医院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领导班子和中层党员干部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

33、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4、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激发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实践,实事求是查找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三、规章制度建立

(一)、我院理论学习要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改革和发展,专题学习不少于3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二)、要采取个人自学、集中交流、主题征文、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创新学习方法,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在思想动员、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院班子成员分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等思想,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院改革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五)、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既要严格要求,提高质量,又不搞人人过关。

(六)、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

(七)、对科学发展观及体制机制创新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要认真分析,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要得到充分体现。

(八)、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要提出创新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科室,使机制创新工作有章可循。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九)、完善体制机制。从促进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障医院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广大党员要认真落实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完善的各项制度。

(十)、提高执行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师业务知识培训,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应急能力。要强化业务科室的管理意识,提高其执行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的自觉性。定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措施,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组织开展经常性专项检查,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十一)、狠抓行风建设,树立医院良好形象。行风建设要从生存危机考虑,从塑造形象出发,主动地把行风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尽快把转变行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行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把行风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行风建设的成果,向社会展示医院的良好形象。

(十二)、明确职责任务。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机制体制的不完善之处。

(十三)、接受群众监督。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医院要把扩大群众民主参与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十四)、搞好舆论宣传。各支部、各科室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十五)、坚持统筹兼顾。医院要统筹兼顾、周密安排,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效能建设结合起

第四篇: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下决心清理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2024年,市权范围内仅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1个、核准事项49个、告知承诺事项10个,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62个。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努力破解用地难题。全市共新增挂钩周转土地11861亩,占全省的1/4以上。全力深化金融改革,市区信用联社组建为民丰农村合作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宿迁市分行及3家县支行挂牌营业,沭阳县成立了全省首家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3家获批筹建。全市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达到3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9.7亿元、比年初增长26%,贷款余额323.6亿元、增长28.2%,其中工业贷款余额61.4亿元、增长51.1%。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农户减少损失1862万元。改革招投标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工程开标、评标资金平均节约10.5%,政府集中采购资金平均节约16%。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难题。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民生议题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和基层干群代表参加,并通过《网上宿迁》进行网络视频直播,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第五篇: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四)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上创新

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中,政务中心按照省市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建立符合中心实际的新机制,收到显著成效。政务中心一边报批设备采购计划,一边进行工作人员培训;一边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一边进行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相关信息录入。政务中心比规定时间提前2个月,于2024年11月初率先在全市开通运行电子政务大厅,实现网上审批。

(五)在审批流程上创新

政务中心代拟了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及绿色通道实施意见,牵头对重大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审批,精简了审批程序,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大佛景区建设、“两所一庭”建设等均是受益项目。

三、成效显著,受到表彰

政务中心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告等运行制度,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大厅接待,优化全程代办、延时办理、预约办理、特别通道、上门办理,网上办理等服务,收到显著成效。入驻部门达43个,办理事项383项,窗口工作人员137人,月均办件量12余万件,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100%。2024年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组织的政务服务工作考核中我中心名列全市第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存在不足,亟待解决

县政务中心在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阻碍了政务服务的发展,亟待从体制机制 上进行解决。

一是由于职能职责所限,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乏力。中心只有管理、协调、监督职能,没有人事权、财务权,就连年终考核,部分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都不理解支持。

二是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没有按照至少2年才能更换的要求调整工作人员,致使个别工作人员摸索业务时间长,业务不熟练,影响办事效率。

三是部分单位未按照业务精、年纪轻、电脑熟的标准,选派工作人员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致使窗口工作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五、迎接挑战,早作谋划

1、深入学习文建明工作法,在管理的精、深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2、加强学习培训,强化队伍建设。政务中心要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传达市县管理创新文件和会议精神,践行“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管理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3、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探索实施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审批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为我县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〇一二年三月八日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