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书目范文

最新文章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考研书目范文

《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编 中华书局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

魏宏运:《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十五讲》 张岂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三联书店

《中国通史教程》 姜义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修订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本,马士,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肖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

萧一山:《清代通史》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

高华《革命年代》

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

高华《身份和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

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八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三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九州出版社2024年版。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第二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24年1月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月。

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1994)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1995

《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1993年,与朱英合著)、《马敏自选集》(1999)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与石柏林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56.8万字,主编并撰写第三章、第七章(共计12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24年10月出版。

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与章开沅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

《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24年版

《传承与变动:近代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与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丙午立宪——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汉语与新文化启蒙》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年9月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增补本),华文出版社2024年版。

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中国近代社会史论纲》(合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10月。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三波》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史景迁:《王氏之死》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42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作为“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丛书之一,于2024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

孔飞力:《叫魂》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地方自治与清末宪政改革》

吴景平:《宋子文生平与资料文献研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金融变迁》

姜义华:《现代性:中国重撰》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一、专题史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戴 逸: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石 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王 拭:维新运动史

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柯 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

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李 新:中华民国史(共五篇八卷)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

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张玉发:中国现代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二、通史研究

严耕望:治史三书

柯 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

萧一山:清代通史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专题研究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续编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黎 澍:再思集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李 侃:中国近代史散论

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罗尔纲:湘军兵志

宝成关:奕欣慈禧政争记

苑书义:李鸿章传

李喜所:梁启超传

马洪林:康有为大传

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朱 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马 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

丁伟志:中体西用之间

吴雁南、苏中立:晚清社会思潮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罗福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论稿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

四、专题论文: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

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史学月刊2024年第6期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人大复印资料2024年第8期

太平天国失败的多维透视 人大复印资料2024年第8期

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与浅尝: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评说山东师大学报2024年第4期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

洋务运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研究2024年春季刊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法斗争方略演变之探讨

军事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广西师大学报2024年第6期如何看待中法战争的结局 广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历史教学1994年第7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 齐鲁学刊1991年第1期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论“百日维新”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历史研究 1998年第5期

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 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义和团运动和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有关八国联军战争的几个问题 清史研究2024年第4期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24年第10期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百年历程 历史教学2024年第12期探求民主与富强之路的两种模式——晚清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论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20世纪初年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三个方案及其命运

湖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清末新政与清朝政府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兼论海峡两岸学者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近五年来关于晚清时期“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略述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 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教学与研究1991年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24年第2期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阅读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阅读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章开沅、朱英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付昌、郭文亮主编:《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24年版

黄进华,孙艺年 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杨奎松著 《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杨奎松著 《民国人物过眼录》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胡穗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

胡艳辉 等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 田克勤等:《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24年版;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8年版;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24年版;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金龙:《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与孙中山比较研究》

上篇 综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费正清:《观察中国》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章开沅著 《 离异与回归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魏源:《海国图志》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资政新篇》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梁启超:《李鸿章传》

康有为:《公车上书》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方之光:《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桂林)2024年4期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欧正仁著《马君武传》

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费孝通:《乡土中国》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陈独秀:《敬告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

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

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申报馆月刊社:《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号》

林语堂:《吾国吾民》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温锐 谢建社:《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毛泽东:《论持久战》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戴季陶:《日本论:了解日本的文化读本》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章开沅著《从耶鲁到东京 :为南京大屠杀取证》

陶文钊, 杨奎松, 王建朗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人民政协 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利玛窦著,商务出版社,2024年,或者读这个版本:【《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_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 《鸦片战争》,蓝诗玲著,新星出版社,2024年; 《1944:松山战役笔记》,余戈著,三联书店,2024年;

《清日战争(1894—1895)》,宗泽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4年;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孔飞力著,三联书店,2024年;

《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胡素珊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24; 《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易劳逸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葛兆光著,中华书局,2024年;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葛兆光著,中华书局,2024年; 《太平天国》,史景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乾隆帝》,欧立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中国的冲击》,沟口雄三著,三联书店,2024年; 《作为方法的中国》,沟口雄三著,三联书店,2024年;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日]杉山正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史景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儒家与启蒙》,丁耘著,三联书店,2024年,(选儒家社会主义章节读,对小朋友来说可能有些难);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李怀印著,中华书局,2024年,(讨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可能有些难); 《古今中西之争》,甘阳著,三联书店;

《文明 国家 大学》,甘阳著,三联书店,2024年; 《1949年后的梁漱溟》,汪东林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24年; 《重读近代史》,朱维铮著,中西书局,2024年; 《东方启蒙》,克拉克著,世纪出版集团,2024年;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 《黑色雅典娜》,贝尔纳著,吉林出版有限公司,2024年;

《大地》三部曲,赛珍珠著,(中译本不少,可以自己查找,网上也容易找到英文版);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张灏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或新星出版社;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桑兵等编:《近代中国学术思想》,中华书局,2024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蔡鸿生:《俄罗斯馆记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24年

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24年

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7,台北,1995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49,台北,1985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8年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24年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24年 赖惠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24年 从翰香编主编:《近代冀鲁豫农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探讨丛书〉第六种,台北,1982年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

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与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1,台北,1994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

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考研复习资料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4:美国总统顾问亨利·亚当姆斯:为保障列强国内的经济秩序和安全,“必须征服亚洲”,“决不能容许中国和亚洲实现工业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容许中国和亚洲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资源”,“如果容许在太平洋彼岸⋯⋯以无尽藏的黄河流域的生产资料为供应的民族工业的体系成功地组织起来,对西方文明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罪行。”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根据材料

2、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3)有一种观点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根据材料

3、材料4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侵略有功论”。答案:(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此观点是错误的。(1)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国门被打开,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也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走上了世界近代史舞台。但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掠夺更多财富,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上述观点,没有正确区别近代文明与殖民化关系,是十分有害的。

2、材料:“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回应……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二镇首先取得胜利。”

问题:(1)上述起义是什么事件?

(2)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历来说法不一,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一.1.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统治工具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对近代亚洲民族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失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材料一:中国国民党乃是全国国民共有共享的一个建国的总机关。中国国民党如能存在一天,则中国国家亦必能存在一天,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如果中国国民党,革命失败了,那亦就是中国国家整个的失败。简单的说: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如果中国国民党没有了,或是失败了,那中国的国家就无所寄托,不仅不能列在世界上四强之一,而且就要受世界各国的处分。自国家有机体的生命上说,没有了三民主义,中国的建国工作就失去了指导的原理。所以三民主义是国家的灵魂。自国家有机体的活动上说,没有了中国国民党,中国的建国工作就失去了发动的枢纽。所以中国国民党是国家的动脉。(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材料二:我们所说的中间路线,简单地说,对内主张„调和国共‟,对外„兼亲美苏‟,路线就是这样的一条„中间路线‟,在今天中国,也只有这样的路线才是真正的民主的路线”。(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编版:《民进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中国国内存在哪几种建国方案?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国民党提出的:继续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党国一体方案 共产党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民主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 中间派提出的:两党制,或者君主立宪制等照抄西方的体制vv 2.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理论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带领并依靠人民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始终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与选择

4、材料一: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梁启超:《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材料二: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

——陈独秀:《袁世凯复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材料三: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节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材料四:

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原载《新青年》1918年1月15日,第6卷第1号。材料五: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选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0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原因。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5、材料一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华资本扩张的重要方面是工矿企业投资。在矿山方面,到1913年,列强在中国所设立的采矿企业32家。投资铁路不仅包括修路权,而且还包括对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甚至还囊括了对铁路沿线矿产的开采权。其他工业企业的投资,包括造船、纺织、面粉、烟草等行业。外国银行从19世纪40年代进入中国,甲午战争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关税的征收权、保管权、支配权均由外国银行控制。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列强在中国的投资,其资金并不主要来自自己国内,而主要来自中国。其渠道主要有:(1)各种投资的利润。(2)各种贷款利息与回扣。(3)通过货币经营直接积聚资金。

——根据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吴承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著作整理而成。材料二:……提倡“实业救国”的张骞,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最成功的开平煤矿,1900年就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年到1927早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家。——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10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输出与今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发矿山,开设银行,直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二,在外国资本的压迫摧残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第三,列强在中国的投资,其资金并不主要来自自己国内,其中一部分来自赔款的利息,这就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输出与今日中国重视引进外资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本质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丧失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今日中国引进外资是在中国主权完整和坚持主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需要进行的。

第二,背景不同。今日中华民族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第三,目的不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今天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我国产业的实力。

第四,结果不同。今日中国引进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但在近代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经济极端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并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6、材料1: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2: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4分)

2)综合材料1和2,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8分)(1)在材料2中,1.4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3分)(2)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1分)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分)简答题: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的理解

正确理解是:(1)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深刻内涵。(2)半殖民地是指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主权;在经济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中表现为“西学东渐”。(3)半封建是指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既保存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对“半”的正确理解是“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2、洋务运动的性质、内容和失败的原因

性质:,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搞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内容: 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权主义包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其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其内容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功,按价收买

4、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答:(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原因:(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3)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4)脱离人民群众。教训:(1)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2)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3)从农民阶级的改朝换制、地主阶级的洋务自救,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在中国都没有行得通,其自身的失败昭示了一个真谛:延续了两千余年、盘根错节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又需要有新的强有力的阶级领导一场流血的革命方能将其摧毁

5、五四运动发生的时代条件和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发生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A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D.农民阶级的壮大 E.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6、简述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7、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4)中华民族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5)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8、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9、简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1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示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使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乱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社会政治趋向稳定,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论述题: 评述近代中国人学西方的几条途径。

结合史实和比较评述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两种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担负着正面战场对敌作战任务。(10分)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是全面的抗战路线,主要在敌后战场开展对敌斗争。

(10分)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政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来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事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精神的解放。

辛亥革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也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4、用史实说明为什么国民党最终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