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最新文章

第一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帅,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帅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方面,它有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政治思想素质要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付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3.能力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身心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5.劳动素质要素劳动素质是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才,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孩子受委屈,因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较差。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即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l]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

[2]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1).

[3]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24-3-13

第二篇: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第三篇: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00801

专业名称:药学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基础、一定的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和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在各类药物研究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检验、药事管理部门和药房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检验、管理和药物销售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

3.专业培养要求

3.1综合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专业,热爱劳动;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吃苦耐劳;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和其它社会科学知识。

3.2自学能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自学能力,具有不断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良好基础;

3.3专业理论:比较系统地掌握药事管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学贸易等的基本理论。

3.4实验操作技能:具有较熟练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药剂学、药理学的实验操作技能(不含药学贸易方向的学生)。

3.5科学方法和创新型思维: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能够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比较熟练查阅专业科技资料和文献,能够进行英语药学专业文献阅读和初步翻译。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具有一定创新水平的毕业论文;初步具有从事药物研究开发、药物生产、剂型设计、质量控制和药品管理与销售等方面的能力。

4.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药学、化学、生物学。

相近专业:药物制剂

5.学制及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2 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综合教育课程 44学分,学科基础课程 4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 5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 20学分。

6.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第四篇: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文档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 《再

论教育目的》中写到那样:“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 ‘个性’和 ‘自治’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取杰出成绩。„„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rf(61虽然学者们对教育的目的莫衷一是,但作为一个国家,总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具有普适意义的育人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以基本法律的名义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进一步对职业教育目的做了表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三部法律,从不同层面确立了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总目的,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了法律依据。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综合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即是对我国教育总体目的要求的个性化表述,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目标特色,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要求。

第五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1

育可以定位在恰当的坐标位置上。

下面分开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先讨论职业教育的属性。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统一称谓为“职业技术学院”。近来少数新办的学校有称“职业学院”或“技术学院”的。许多的办学者并不了解“职业”、“技术”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两者之间有无区别,有什么区别。搞清这些概念很有必要。

职业技术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称TV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1989.10.17~11.16,巴黎)通过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公约》有如下表述:“‘技术与职业教育’指各种形式和各种级别的教育过程,除普通知识外,还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获得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

这一表述至少有这样两个要点:

第一,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得接受教育一方获得与职业有关的技术、技能;这些技术是实用的,技能是专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给予受教育一方的是谋取一项具体职业的能力。

第二,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和级别。比如,在级别上可以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之分;在形式上可以应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而有多种模式。

事实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

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缩称TE)通常指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员、工艺师、管理人员等。职业教育(Technical Vocational,缩称TV)通常指的是为某一种或一类职业岗位培养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等实际操作人员。

当我们把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时,一般以为他们是相同的教育,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职业技术教育教给受教育者某一岗位的就职能力,是就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应区分为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方面。

对此,应当这样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区别于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教育,比如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区别于 2

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这是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质,比如高等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应区分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下面的讨论要分两个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

在现代社会,大致可以将专门人才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人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或工程)的设计、规划、运行决策等。他们或从事理论研究,或从事产品和工程设计、规划、决策的工作,他们是发现和研究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人,一般被称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另一类人才运用工程原理将产品由开发、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物质形态。他们应用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或从事生产制造的工艺过程设计,或依靠操作技能去直接制造产品,一般被称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将专门人才作这样的划分,并不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应用能力,也不能说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具备学术性。但在总体目标上,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有必要指出,在这样划分时,不能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就可以不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或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可以不注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恰当、合理、科学地做出培养过程的各项决策。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是办学定位的核心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目标,要求学校从办学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学生教育,以至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两类应用型人才。

实际上,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担负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时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基本上从事了加工工艺设计以及工段或车间生产管理的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基本是技术性的工作岗位。从事设备的操作的技能性岗位是由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任职。他们都是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极大地进步,高新技术不断在产品结构、性能及加工制造业得到应用,加工工艺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大大提高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快,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然而,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甚至认为其任务单 3

一地只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能工巧匠”,这显然是片面的。调查表明,我国在经济转型和步入快车道的今天,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急需大批掌握了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工人补充,对此无可非议。但是,与此同时,从事技术工作的如技术员、高级技术员、工艺师同样严重缺乏,急需补充。如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调查更全面、客观些,就能够看到这一点。

当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体定位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时,就决定了应当采取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以适应他们所应具备的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特质。不过还必须看到,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没有鸿沟,甚至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也就是说他们有交叉性。因此,有人还更为细致地区分出技术技能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来。我觉得这样过细的区分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倒是有必要对于每一个专业,每一届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清醒地做出具体详尽的描述,来确定培养方案。

三、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在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是在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学历教育的任务,还担负有职业培训的重任。而这后一责任恰恰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极其薄弱的部分。

职业培训包括对民众因专门技术技能的提高、岗位迁移等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服务。它不取学历,只通过一定的社会考试,取得相应的社会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说明掌握了某项专门技术的证书(这种证书一般由劳动部门或权威企业发出),有的甚至只取得一纸写实的结业证明。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职业培训的开展极其普遍。培训项目、内容繁多,培训周期或短到

一、两周,或长到三、五个月。职业学校定期地向社会公布可以提供培训服务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专业,也可以是某种技艺,也可以是某门课程。正规的职业类院校,培训规模往往远大于学历教育的规模。来接受培训的既有朝气勃勃的青年,又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少的人是因为就业(包括转岗)需要而前来接收培训的,但也有一些人只是为了想要学会一门新知识,或掌握一种技艺而学习。他们不惜为此付出不菲的学费。

我国的情况与之有所不同。职业培训的开展在各地表现很不平衡,在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已经出现很好的势头。但就普遍而言,开展各种职业培训还远不成气候。究其原因有四:

首先,当前的人事制度在用人、分配等方面依然过多地看重学历,造成包括职业培训等在内的非学历教育遭冷落,民众缺乏这方面需要的动力。既然你单一地强调学历,我就拼命搞学历,甚至混学历、骗学历。有了学历就有好职业,就能被提干,就有高收入。既然不重视能力,我也就不需要那些不给学历的培训。一些企业对职工培训搞得好,也正是他们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打破了单一学历桎 4

梏,既重学历,又重能力,广大职工有着极高的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劳动力市场还很不活跃,希望职业岗位稳定的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民众在寻求更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面还没有更为主动的热情。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份理想而又稳定的职业,缺乏职业危机感,对已经面临的职业危机又缺乏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的主动性,去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创造改变自己的职业岗位的条件。

第三,相当部分企业在员工队伍建设上缺少战略思想和长期规划,在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表现极为突出。一些企业负责人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面化本钱,主要是目光短浅,也许他们认为自己未必在本企业能做几年,因而热心于“快出政绩”,而不愿做那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第四,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社会有关机构在承担职业培训上缺乏积极性,所以,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服务规模。当前的各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办学规模,但办学规模指的仅是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一方面体现院校对职业培训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追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现行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

由此看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还需要来自社会、企业、民众和培训机构多方面的努力。

不过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收,和逐步变为实际行动。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承担起职业培训这一办学的重要责任,将积极开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民众需求的各种职业培训摆在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位置,搞得灵活多样,有声有色。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