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中高加林的一生就如柳青说的一样,他经历了许多选择的岔道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在良知与诱惑之间……这种种艰难的选择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
一、与命运抗争,为理想而奋斗。
高加林来自农村,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即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他理想的工作。当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挤掉时,他愤愤不平,决心豁出命来和他‚拼‛个高低,当马长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开后门使他住进了县委大院时,他却坦然地依靠了权势,与高明楼的矛盾迎刃而解。他上街卖蒸馍躲躲闪闪,生怕碰见熟人,成了这个世界最无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机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纯洁、无私的爱情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滋润着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闪光,激起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的孤独奋斗者。
作为农村新人,高加林表现出对现代人生活图景的巨大热情。他是
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在需要他在土地上劳动的时候,他毫不吝啬自己的汗水,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点负气,但后来却是真心的投入了。如《人生》中写到:‚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手变得坚硬多了。他并且学会了犁地和难度较大的锄地分苗……。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斟词酌句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但是,这些并不表明我们的主人公就心甘情愿做一个与老一辈农民一样的庄稼人。他已不满足于仅仅靠双手做土地的主人。他盼望汽车,火车,飞机来到家乡,盼望现代物质文明所能提供的一切。同时,他也不满足于乡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向往着五彩缤纷的现代文明。
二、大胆追求爱情却陷入两难的选择。
《人生》不仅讲述了高加林面对曲折理想追求过程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更穿插了他面对两种不同爱情命运的艰难选择。
在高加林最失意的时候,美丽、温柔、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将无私的爱奉献给了高加林。并给了高加林以生活的勇气,使他在一蹶不振的情况下,重新振作起来。他爱上了这个‚像金子般纯洁‛的女子。在高加林最失意的时候,刘巧珍给了他患难与共的爱情,况且这还是两人的初恋。初恋是充满激情的,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可以令人终生难以忘怀。刘巧珍给予他的如火一般热情的爱情,唤起了他青春的萌动,给了他重拾理想,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样爱情在高加林看来是多么珍贵啊!
然而,命运的改变却给这样的爱情以新的挑战。进了城以后,高加林享受着一切成功的讯号,享受着身边所有人敬仰的目光,并且享受到了来自城市姑娘黄亚萍的另一种不一样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黄亚萍的爱是强烈的,是充满占有欲的。此时,高加林矛盾的心理又一次得到升华,面对刘巧珍纯洁的、无私的爱和黄亚萍充满前途的爱,高加林心里做了一次艰难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爱着刘巧珍的,然而爱情不能当饭吃,在前程似锦的爱情与巧珍的纯洁的爱情面前,高加林最终选择了前者。背弃了与他共患难的爱人刘巧珍。当然,高加林内心是十分挣扎的,‚他在心里自我嘲弄地说:‘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他便是用这种方式,在内心挣扎许久后与巧珍断绝了关系。
刘巧珍给他的爱是纯洁的。他爱着刘巧珍,因为她反叛旧道德旧习俗的炽热情感温暖了他苦闷的心。他进城后,与巧珍的感情渐渐淡薄,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离开了巧珍,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这是不是高加林喜新厌旧呢?高加林是不是又一个‚陈世美‛?不!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和黄亚萍中学时代就有志趣相投的友情,这种朦胧的爱,只是因为高加林的回乡才暂告结束,一旦当他重返县城,失去了与巧珍发展感情的土壤,与黄亚萍的热恋便不可避免。他对黄亚萍的感情有很大成分是建立在似锦前程上的,它没有巧珍的爱纯洁,而一旦这似锦前程没有了,那么意味着他们的爱情也就结束了。况且,他与黄亚萍虽然有相同的理想,相同的知识背景,但是他们的起跑点不同,他们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
三、形成高加林形象的原因
高加林是《人生》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具有多重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自信的,然而又有深深地自卑感;一方面他是坚强勇敢的,然而这种坚强勇敢中又有懦弱的时候;一方面他有着自古以来的小农思想;另一方面,又有着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远大理想……而形成这种复杂性格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他的思想意识上看,其实高加林的内心是虚荣的,他所谓的对理想的追求其实是为了满足他的内心无限的虚荣心。他总是想要进入城市去生活,是为了能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是形成高加林复杂性格的基础。再从他的家庭来看。高加林的父亲、母亲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的生活就不富裕。因为他从小家庭的因素,导致了他会产生走出去的想法,他认为只有走出去才能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命运。他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人,所以他从小便开始了努力,并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相信终有一天自己将实现梦想,摆脱这个家族所传下来的命运。这样的家庭背景,导致了他在一次次失败中能站起来。而又是这样的家庭背景才导致了他人生道路上更多的艰难。父母亲是农民的身份甚至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关卡。因为没有背景,他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就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条道路就会比别人的更加困难。
从社会环境原因分析,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盛行,青年的就业、恋爱、婚姻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文明之风不断从城市刮向农村,而当时的农村并未完全接纳这种文明,而是采取一种质疑中被迫接受的方式,导致了城乡的巨大差别。而当时的知识青年由于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在对社会的认识上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她们有反封建的意识,并有着想要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强大愿望。而《人生》中所刻画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新时期典型的知识青年的代表,他的种种表现都反映了一种当时青年一代自我奋斗、个人追求同生活发展不谐调的冲撞。
路遥的《人生》向我们郑重提出了面对城市化浪潮汹涌而来的冲击,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选择这已深刻命题。高加林的人生带给了我们太多启示,太多感慨!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让我们无法取舍、难以选择的东西似乎太多太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拥有一些,就注定要失去一些。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遗憾,我们只能做到为自己的生命赢得快乐和精彩,不要有过分的奢想和贪得无厌。高加林的一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要慎重选择。
1102026075邱立雯
从高加林的矛盾人格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
摘要:《人生》是路遥上世纪80年代轰动文坛的一部著作,作品主要塑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他个人奋斗的人生历程。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矛盾的双重人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加林的矛盾性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加林双重人格悲剧命运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展现了他的悲剧命运。作品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但不久就被大队支书的儿子挤走回到家中当起农民。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农村姑娘巧珍炽烈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县城广播站工作,由于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毅然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可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用不正当途径进城,于是被取消了他的工作,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而这时即将迁居南京的黄亚萍与之分手,之前抛弃的巧珍也早已嫁人。失去一切重回黄土地的高加林最终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高加林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高玉德是一个纯朴善良。委曲求全的老农民。高加林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却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不愿意沿袭父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发展。他要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在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那闭塞的小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后,新的现实、新的知识、新的生活都使他变得充实、愉快。在学校里,他是学习干事,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好的。虽然他出身于农村,没有多少见识,但他平时读书多。山区闭塞的环境刺激了他爱幻想的天性,让他“显得比一般同学潇洒,眼界也宽阔。”除了读书,他还爱好天文,打得一手好篮球,对于音乐、绘画甚至国际问题都小有研究。这让那些即使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学生也对他怀着钦佩与尊重。他不满于父辈们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方抛弃了农民固有的传统狭隘的观念,开始对自身和社会重新认识。他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与付出,当机会到来时,他“热血沸腾”,他以他骨子里农民的坚韧、执着以及过人的才华出色地完成工
作,而他的潇洒、才气和眉宇间的英气更为他赢得了城里人的瞩目和青睐,这让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生的路并不能一直都是平坦大道,总也会有坎坷与不平。高加林的人生也是如此。他虽然具有上面所说的种种优秀的品质,与命运一次次做着斗争,但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方向。高加林自以为是生活的强者,然而他在高中毕业后却没有考入大学,当了民办教师也很快就被人顶掉,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本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的他一度陷入低谷,“身体沉重得像受了伤一般,眼睛茫然地望着窗外。”他痛苦、颓废、自暴自弃,除了控诉社会与命运什么也不能改变。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理想、未来这样的字眼不久就又回到了他的心中。他主动给叔父写信谋求工作,渴望“远走高飞”,虽然依旧有一些顾及,但他还是不断克服心理上沉重的压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当高加林面对爱情时,他却迎来了最两难的选择。巧珍还是黄亚萍?爱情还是事业?这个选择性难题是构成高加林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从民办教师的岗位回到农民的身份,面对农村姑娘巧珍的爱,虽然高加林意识到与农村姑娘的结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了爱情,此时,爱情时激起他生活热情的唯一力量。但当高加林如愿以偿进了城,事业再次顺利时,他对爱情与事业的选择却发生了改变。他清楚地意识到巧珍只是他事业的累赘,而城市姑娘黄亚萍却能帮助他在城市更好的发展。虽然他内心爱的天平偏向于巧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真爱以事业为重。他对巧珍的伤害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会内疚与不安,会在心里自责:“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当然,促成高加林最终放弃爱情选择事业的因素不仅仅只是个人性格的因素,更多的还有社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矛盾的双重性格就是悲剧性的。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他那不切实际的人生理想,而在于他缺乏为实现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高加林的悲剧性格即他的虚荣、狭隘、浮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等,让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渐渐丧失了自我。这也正是造成他最终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4年.安本实,陈凤.“交叉地带”的描写——评路遥的初期短篇小说.当代文坛.2024年.王信.《人生》中的爱情悲剧.作品与争鸣.1983年.金跃.试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语文学刊.1985年.
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林冲武艺高强,打了许多胜仗。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梁山泊,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傅雷家书》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萧邦的赏析。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傅雷的悲壮弃世,不但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为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无私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聪,1934年出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9年起为了艺术叛国出走,曾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钢琴是傅聪的终身“情人”;音乐,是他灵魂的避难所。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傅雷临别赠言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50年后,傅聪正朝着父亲的意愿走来。在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傅聪在国际乐坛受尊敬的程度,远远胜于其他的大师。他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是个严谨并且热爱音乐的人。
《培根随笔》
培根在《论友谊》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简爱》
简爱生活在一个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还要受表兄妹的欺辱.舅妈不加掩饰的鄙视.到了寄宿学校,还要爱老师不公正的待遇.正是这一切,让简爱炼就了,坚强不屈的自信的精神,使
得罗彻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一位可以和自己精神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可是在结婚地那一天,却得知罗彻斯特另有一位患精神病的夫人还生活在同一座楼上顶层.,她觉得她必须得离开。这也是简爱所告诉罗彻斯特她必须离开他的理由。简爱还作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个有着非常力量的爱情的包围下,还有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已个人的尊严。
罗彻斯特先生由于遭遇过种种不幸让她富有智慧,固执、冷漠下是善良,就像冰雪覆盖着的火山。他是简的主人,对她说话有时会傲慢无礼,但并不漂亮的简的那种不卑不亢、争取平等的精神及聪睿的头脑将他彻底征服。当简深深的爱上他,却又处在误会中,故事起了小小的高潮,简用理智压制着冲动的情感,心情复杂的说出了最能突出她性格的话.《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他人一起分享,愿意帮助朋友。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对于面前的困难不退缩、勇敢面对,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姑息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也是敬重高尚的、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
佛利姆奈浦是利立浦特国王的一个宠臣,对于国王他一味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国王,他会想方设法让其开心,甚至愿意做出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来得到国王的欢心。反过来对人民却颐指气使,看不起平民,认为他们比自己低级。佛利姆奈浦拥有才能和本领,但却不将此运用到正途上、为百姓做好事。他心眼狭小,忌妒心强,痛恨比自己有能耐的人,喜欢暗地里给人打小报告、污蔑他人。狠得下心,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机会进行打击报复,不给对手留下丝毫的余地。在格列佛看来,他有阴暗乖僻的本性,狡猾奸诈,口蜜腹剑,并且多疑,猜忌心强,甚至会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至亲和至爱,是一个受人鄙视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
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归纳方法
一、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是当时社会某阶层那类人的代表,如《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塑造,“胡屠户”和“范进”这两位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两类人,一类是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前倨后恭、市侩小人的代表,另一类则是热衷追逐功名利禄、人格扭曲、思想空虚、人性腐朽、精神颓废的读书人代表。个性则是指即使是同一类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所受教养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互不相同,他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生活习惯、心理气质、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是一个卖肉的屠户,生活上能吃饱饭,没有社会地位,在有钱有势人面前卑躬屈膝,在比他生活得差的人面前吆五喝六;在“胡屠户”身上,我们看见了虚伪势利、嗜钱如命、愚昧迷信、庸俗市侩等社会低层的“小人物”的人性弱点,这一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典型环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如《祝福》中被卖改嫁时的嚎骂,是她与族权的矛盾冲突,体现出她性格特征中的主要一面――反抗.当祥林嫂用积攒的全部工钱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可以参加祭祀时被四婶大声呵止,这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冲突,使祥林嫂完全绝望,精神支柱被彻底摧毁,精神世界顷刻土崩瓦解.三、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宝玉、林黛玉的肖像刻画。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3)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心独白。这是一种直接剖析人物思想活动的心理描写方法。例如,《水浒传》中:“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段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但是,他逃避官司只是因为担心没人送饭。这说明他即使仔细考虑,也不过是“鲁达式的思考”。(2)动作暗示。这是一种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例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项链》:“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段文字就充分展现了马蒂尔德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拿到项链后的狂喜之情。(3)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这是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常用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曲折历程。例如,《红楼梦》中的“病潇湘痴魂惊噩梦”。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和结尾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都属于侧面描写。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四、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自然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有时有影响,但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像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他们的命运与性格无不为环境所决定
五、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24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六、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如《祝福》)
基于爱情三角理论下的“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分析
摘要: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中的爱情书写,是构成整部作品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的重要部分。运用爱情三角理论对于主要人物形象两段爱情关系进行分析,从新的视角阐释其爱情关系悲剧性成因及内涵。作品中两段爱情关系的书写,分别是“浪漫之爱”和“愚昧之爱”。城乡二元交叉是主要人物形象爱情悲剧的主要成因。
关键词:爱情三角理论;“浪漫之爱”;“愚昧之爱”;高加林爱情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4)12-0025-05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彼时,历时一年之久的全国性人生观大讨论“潘晓讨论”刚刚结束。《人生》的问世似乎是对这场讨论的一种回应,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也成为了80年代农村知识青年形象的缩影。路遥在《人生》中试图讲述的是一种“活法”,路遥对于这种“活法”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高加林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青年人,试图掌控和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突破出身的限制,冲破城乡的界限,可以说是一种“英雄主义”。但是他对“巧珍”的真挚爱情的背叛,让他饱受非议。作者甚至在作品中用道德的审判惩罚了高加林,并且让他留下了忏悔的泪水。有学者认为这种用高加林的忏悔向传统道德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倒退”,[1]也有人将高加林比作现代“陈世美”,是忘恩负义的“负心汉”。虽然《人生》不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爱情”作为作品中最能展现人物人性特点的事件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也不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人生》这段看似寻常的三角恋其实有着丰富的内核:爱情与人生道路的冲突、单纯爱恋与复杂现实的冰冷碰撞、爱情中的“道德”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直到今日都是青年们需要面对的“爱的难题”。当然,除了给人留下长久思索和感动的爱情悲剧,《人生》还有许多丰富的内涵,但是“爱情”依然是《人生》中不能忽视的一道闪光。
本文试图运用爱情三角理论来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两段爱情关系,从而分析高加林爱情悲剧的成因,希望可以对《人生》中的爱情内涵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一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运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文献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可以用三个因素来描述,这个三个因素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构成爱情的关键要素,它们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
亲密(intimacy)是指爱情关系中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这个因素包含了那些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温暖关系的感觉,其中包括十个要素:渴望促进爱人的福祉,与爱人同享喜悦,对爱人高度关注,对爱人信赖,与爱人相互理解,与爱人分享自我与所有,从爱人那里得到情感的支持,为爱人提供情感支持,与爱人亲密交流,肯定爱人的价值。激情(passion)是指引发浪漫之爱、身体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相关现象的驱力。激情因素包括那些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动机性以及其他形式的唤醒源。性需要在激情体验中占支配地位,但是其他需要比如:援助、关怀、支配、顺从、和自我实现也有助于激情体验的获得。承诺(commitment)从短期来讲,是指一个人决定爱另一个人;从长期来讲,是指一个人维持爱情的承诺。承诺因素的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存在,一个人可以在不承诺长久之爱的前提下决定爱一个人,一个人也可以处于一段关系却不承认爱着对方。[2]195斯腾伯格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度”,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而承诺则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是爱情的“考量”。[2]195
爱情的三个因素相互独立但又互相作用,按照这三个因素在爱情关系中的不同比重,可以构成八种“爱情的类型”。“无爱”(non―love)中爱情的三个因素都缺失。喜欢(liking)是存在亲密,但缺乏激情和承?Z。迷恋(infatuated love)是在爱情关系中只能体验到激情而亲密和承诺都较为缺失。“空洞之爱”(empty love)是指有一个人爱且承诺爱对方,但是缺乏亲密和激情因素的爱情关系。“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是亲密与激情因素的组合。“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承诺因素的组合,但是激情缺席。“愚昧之爱”(fatuous love)是激情与承诺的组合,但是缺乏亲密。而”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则是一种亲密,激情与承诺兼备的完整爱情,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爱情关系。在完美之爱中,爱情三角呈现出等边三角形的平衡模式,而其他类型的爱情各自构成了形状不同的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同的不平衡爱情模式。[2]195
二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关系――“浪漫之爱”
其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亲密关系失衡但稳固。一方面,巧珍与加林的亲密体验是以刘巧珍主动付出高加林被动回应为主要模式。巧珍在作品中初次出现就伴随着对高加林的高度关注“从草篮里摸出一个熟的皮都有点发黄的甜瓜递到了高加林面前”,她考虑到高加林不同于一般的庄稼汉是个讲卫生的文化人,所以“她又从口袋掏出自己洗的干干净净的花手帕,让加林揩一揩甜瓜。”[3]12并且,这样的关注,实际上是由来已久的,“多年来,她的内心都在为这个人发狂发痴。”[3]40所以“昨天中午,她看见他去游泳的时候,匆忙提了猪草篮在水潭边的玉米地里穿过,顺便摘了自留地的一个甜瓜,想破开脸皮去安慰一下他。”[3]42然而这次短暂接触之后高加林下意识的回望也说明了,巧珍的出现引起了他的关注。随着巧珍的表白和两人恋爱关系的确定,两人在爱情中的亲密互动越来越多,高加林渐渐感到巧珍是他最亲的人,巧珍对加林全心全意的爱护,为加林的境遇感到心疼并且多次为加林哭泣,两人在如胶似漆的恋爱中“用愉快的叹息驱散劳动的疲乏”,[3]72夜晚间亲密的牵手漫步在青纱帐中,“加林每天都沉醉在这样柔情蜜意里”,[3]73“他现在时时刻刻都想和巧珍在一起”。[3]72在这样的甜蜜热恋中,巧珍成了加林在苦闷境遇里的情感支柱,“高加林由于巧珍那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爱的暖流漫过了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3]71而巧珍也无私地奉献着自己全部的爱恋,“她为了和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以忍受”。[3]56善良的巧珍甚至强忍着不舍主动地向爱人提出 “我知道你的心思!我很想叫你出去!”,[3]109可见巧珍是全然将爱人的福祉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虽然加林也因爱人的理解倍感欣慰,“两人像兔丝子缠在草上一般”,[3]109但是显然在维持亲密互动上,巧珍付出了比加林更多的努力。巧珍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换取加林对她的回应,只要加林稍稍有所回应巧珍就会付出更多的关怀,因此,即使情感的天平是失衡的,两个人还是可以维持一种较为稳固的亲密关系。但是,两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差距却阻碍着两人建立更加稳固的亲密关系。巧珍对加林的关怀基本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上,吃穿劳动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旦上升到精神满足的层面,加林和巧珍便容易发生分歧。在小说中第一次体现这种分歧便是在加林的“卫生革命”事件中,当加林受到了激烈的质疑,巧珍没有文化的农村女性身份便导致了她的“失语”,反而是巧玲作为有文化的高中生在试图维护和支持加林,虽然最终无果,但是在这个冲突场景中,巧珍与加林的“联盟”呈现出无奈的分裂,这样的分裂无疑会增强加林的无助感,从而降低两人的亲密度。第二次分歧发生在巧珍到县城看望加林,巧珍一如往常地关心着加林的吃穿用度,她迫切的想与加林“拉话”,可是她围绕家长里短的谈话内容让加林感到了烦躁与无聊,体现出两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巨大分歧,巧珍关注的是日常生活,而高加林关注的不只是生活,他更需要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满足,至少他更关注国际局势和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巧珍家里的老母猪下了十一只小猪仔。由此可见,巧珍的无私付出是两人在爱情关系中亲密体验的稳固基础,但是高加林始终在精神上与巧珍存在着隔阂。
其二,激情是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的重要成分,“身体吸引”是这对恋人建立恋爱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巧珍的心目中高加林的形象充满了男性魅力,“巧珍刚懂得人世间还有爱情这一回事的时候,就在心里爱上了加林。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w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3]40可见,她对加林的爱恋除了出于她对知识分子的崇拜以外,高加林的身体对巧珍的吸引力也是极强的,“她曾在心里无数次梦想她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情景:她把她的手放在他的手里,让他拉着,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花丛中,在秋天的果林里,在冬天的雪地上,走呀,跑呀,并且像人家电影里一样,让他把她抱住,亲她„„”。[3]40于是,她鼓起了勇气向高加林表白自己的情感,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女孩,这样的爱情自觉以及大胆求爱的勇气无疑使巧珍的人物形象真挚而丰满,但是勇敢的背后,其实也涌动着青春少女心中澎湃的激情。因此,“她要爆发了!否则,她觉得自己简直活不下去了!”,“她的心在狂跳着;她推车子的两只手在颤抖着;感情的潮水在心中涌动。”[3]39于是她不可抑制地向她爱慕的对象表白了自己的热爱,她的爱人高加林也被他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感动到“立即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激情”,[3]49在这样的激情的指引下,从未想过爱情会来临的失意青年高加林“轻轻的搂住她的肩背,然后坚决地,把他发烫的额头贴在她同样发烫的额头上。他闭住眼睛,觉得他失去了任何记忆和想象„„”[3]50随后,巧珍和加林的第一次亲吻就这样发生了。在整个过程中,年轻的男女听从内心激情的召唤,展现出爱情中最蓬勃本真的一面。虽然之后加林对这样的冲动行为感到懊悔,可是“巧珍已经怎样都不能从他的心灵里抹掉了。他尽管这几天躲避她,而实际上他非常想念她”,“巧珍那漂亮的、充满热烈感情的生动脸庞,她那白杨树一般苗条的身体,时刻都在他眼前晃动着。于是他在土炕上躺不住了,激情的洪流立刻冲垮了他建立起的理智防堤。眼下他很快把一切都又抛在了一边,只想很快见到她,和她呆在一块。”[3]66高加林接受了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爱情,这种激情之爱甚至让他重新爱上了这片他一直想逃离的土地。从此,恋爱中的两人在天黑后,携手在村外的庄稼地里甜蜜地约会,牵手亲吻相互依偎在一起,巧珍依靠着加林结实的胸膛,加林紧紧的搂住巧珍“杨柳树一般苗条的身体”。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加林眼中的巧珍时曾经多次提到了巧珍的身体、面庞、身姿,并且让加林在县城与巧珍的短暂重逢中依旧为巧珍的可爱身体感到激动。可见,巧珍的身体强烈吸引着高加林的目光,同时强化着高加林对她的爱恋,在这段爱情关系中,充满青春荷尔蒙的激情从来不缺席。
其三,高加林在爱情中无法给予刘巧珍出于责任的承诺,但是刘巧珍却始终是爱情承诺的坚定履行者。在加林与巧珍恋爱的过程中,巧珍对加林的承诺有短期的――巧珍决定爱加林,也有长期的――巧珍一直在持守着对加林的爱。由于巧珍对加林的爱恋由来已久,故而,在她未与加林建立恋爱关系之前就已经对加林有了爱的承诺,而这样的承诺虽然是单方面的,但是却是巧珍一直践行的。当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后,巧珍正如当初她承诺过的一样,“我不会叫你受苦的”。[3]49自始至终巧珍都做到了以加林的幸福为第一考量,在明知加林离开村庄就有可能离开她的情况下,依然支持加林出走乡村。甚至在加林将自己抛弃后,依然为加林的前途奔走,实质上是践行着她在两人热恋时做出的要让加林过星期天的承诺。可以说,刘巧珍在这段感情关系中是始终处于静态的,她对加林的承诺是无条件的,“不管怎样,我心疼他!”[3]239是巧珍始终的承诺。可惜的是,她的恋人高加林是一个无法给予她长期承诺的爱人。不可否认,高加林承诺过爱巧珍,但是他没有坚守住这样的承诺。当他心目中更加“理想”的恋爱对象黄亚萍出现之后,他背弃了巧珍。然而,高加林的背叛是仅仅因为黄亚萍的出现么?还是在他与巧珍的恋情中,本身就没有打算做出长期承诺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作品中加林与巧珍的两次“公开亮相”中,似乎可以看出加林的真实想法。在当时婚恋观念落后的乡村,青年男女以恋人的身份在公众面前出现,其意义就如同订立下了爱的盟约,一但一方失信,恋爱的双方都会陷入难堪的境地,所以不妨将巧珍与加林的两次公开亮相看作两人做出爱的承诺的场景。加林第一次公开和巧珍“拉话”发生在“二能人”登门羞辱了高加林的父亲之后,此时的高加林出于要气死“二能人”的报复心理故意与巧珍公开说话,在这个时候他向巧珍做出了了一个语焉不详的承诺:“你别气着,我们家的事有我哩!”。[3]99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的说出“我们家的事”具体是什么事,也并没有在满村都是对恋人不利的谣言时给爱人相应的承诺。虽然这可以看做是高加林对传统落后观念的不屑,但是他模糊的话语似乎可以展现他无法给出巧珍明确承诺的潜在意识。接下来,是两人更为“惊世骇俗”的“老婆老汉逛县城”事件,在两人决意携手并行的时候,两人的心理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巧珍做出这样“大胆”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她对加林的迷恋以及因此而激发的勇气。可高加林做出这样的决定却与他的爱情关系不大,“他做出这一个决定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报复和打击!”[3]103可见加林此举意不在仅仅爱情。“卫生革命”**对加林的打击可以看做是他与巧珍感情的拐点,自此之后加林曾经想要在农村平静生活的想法发生了动摇,他的苦闷日渐加深。巧珍似乎也能预感到他俩的爱情将面临考验,于是她多次的向加林索取一个长久相爱的承诺。当巧珍第一次提到“你什么时候也甭丢下我时”,[3]109加林显然逃避对这个问题的正面回应。第二次两人分别在即,巧珍又一次提起“你就和我一个人好”[3]138的话题,可是加林依然只能做到对巧珍点点头,然后“怔怔的望了她一眼”。[3]138自始至终,高加林都没有明确的回应巧珍,也没有对巧珍做出明确地爱情承诺,可见在两人的关系中,不论高加林不轻易承诺的原因是什么,他实际上从未对巧珍许下任何出于责任的长期承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加林与巧珍的恋爱中虽然存在情感付出的不平衡,然而依旧呈现出亲密度较高,充满激情的状态,但是由于这段关系中只有一方明确地做出承诺并履行承诺。所以,他们的爱情关系基本属于“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
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关系――介于“无爱”与“愚昧之爱”(fatuous love)”之间
其一,高加林与黄亚萍虽然努力建立亲密关系,但实际上难以实现真正的亲密。当高加林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在城市收获了认可和关注时,他也收获了来自黄亚萍的爱慕。两人在互动中发现彼此之间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高加林发觉他与黄亚萍显然更加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的生活情趣,与黄亚萍的交往让他走进了他一直向往的新世界。因此,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生活,高加林选择了这个更加“完美”的恋爱对象。两个人在双双放弃了原来的爱人之后,投入了新的恋爱。但是,在新的恋爱关系中,两人试图建立亲密的互动,但这由于缺乏相互真正的理解与分享,实际上两人很难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高加林难以全心全意地爱黄亚萍。首先,眼前的黄亚萍与想象中的黄亚萍之间的落差,让他发现他很难接受这个新恋人。黄亚萍任性的浪漫要求让他感觉到烦恼和愤怒。其次,高加林内心深处对巧珍的爱恋扰乱着他的新恋情。巧珍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因此他无法全心地投入地爱黄亚萍。除此之外,背叛恋人让高加林的良心不安,产生了道德上的沉重负担,让他和黄亚萍的恋爱时刻承受着道德的拷问。因此,虽然加林依然可以与亚萍一起沉溺在“业余华侨”般的浪漫恋爱中,但是由于加林的心中始终有另一个人的存在,他和黄亚萍之间总是隔着一个人的距离,真正的亲密无从建立。
其二,激情的身体吸引与理性的权衡利弊并存。如果说高加林决意开始与巧珍的恋爱是听从了内心恋爱激情的召唤,那么他开始与黄亚萍的恋爱更多的是通过了“理性”的衡量。高加林反复地考虑了他的未来以及人生发展的可能性,最终,他认为与黄亚萍恋爱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是他改变生活轨迹的重大机遇。他不能为了与巧珍的爱情而放弃自己远走高飞的人生目标。这一点正呼应了小说开头亚萍第一次在集市重遇高加林时的叙述――他更像《红与黑》中的于连。但是,难道黄亚萍对高加林就完全没有“激情”的吸引力吗?似乎也不尽然。黄亚萍对高加林来说其实也是有一种“非常神秘的魅力”,[3]195这种魅力在两人还是同学的时候就存在,高加林得知黄亚萍与张克南恋爱之后的怅然若失,更加印证了黄亚萍对于高加林是有吸引力的。更重要的是,黄亚萍与高加林在精神旨趣上的共鸣,也不断强化着这样的吸引。从黄亚萍的角度,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显然纯粹的多,亚萍每次与加林的相见都伴随着内心激烈的震荡,甚至“感到胸口额头像火烧似得发烫”,[3]173她对加林的爱恋是火热的,因此她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不在乎他人的目光,绝然的与门当户对的张克南分手,投入加林的怀抱。可以说她对加林是充满激情的。这样的激情同样体现在他们的恋爱过程中,他们高调的恋爱伴随着新奇和激动,这样的激情也感染着高加林,“黄亚萍像烈性酒一样,使他头痛,又能使他沉醉”。[3]198可见,在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恋爱中,也有激情的体验。
最后,两人对于彼此爱情有短期承诺,但这承诺是建立在附加条件上的。黄亚萍在学校时就喜欢高加林,但是她并没有像刘巧珍一样单方面的承诺爱着高加林,而是接受了张克南,可以看出虽然她喜欢高加林,但是她深知两个在生存位置上有巨大差异的人是难以形成恋爱关系的。直到加林进入了城市,黄亚萍才开始思考两人恋爱的可能,可以说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是需要附加条件的。而高加林对黄亚萍的爱也是建立在一定的附加条件上。首先,黄亚萍吸引高加林的优点,都是来自于她优越的生存位置:她的知识、文化、时髦的打扮、浪漫的情趣,每一样都离不开她的生存条件。其次,黄亚萍城市女孩的身份可以引领高加林走向他向往的城市生活。在物质方面,黄亚萍用城里姑娘的审美打造高加林的浪漫生活,高加林穿上了三接头皮鞋,大翻领外套,吃穿用度都像个城市人。在精神上,黄亚萍可以跟高加林讨论文学,讨论诗歌,甚至国际政治,十四种再生能源,他们的视野广阔,肆意洒脱,他们游泳、骑车,模仿着心目中的浪漫爱情故事,高加林可以得到无比的精神满足。城市女孩的身份,优良的家庭出身就是高加林爱黄亚萍的附加条件。可以说,高加林和黄亚萍在选择建立恋爱关系的初期至少给出了彼此相爱的短期承诺。但是,当两人相爱的附加条件发生改变,高加林再次被剥夺进入商品粮世界的身份之?r,城乡界限又一次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时候,两人的承诺就迅速终结了。
总的来说,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恋爱关系中亲密、激情、承诺都相对缺乏,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短暂激情与短期承诺的,因此可以说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恋爱介于“无爱(non―love)”与“愚昧之爱(fatuous love)”之间。
三
高加林爱情悲剧的原因――行走在交叉地带的边缘旅程注定是孤独的。《人生》中的爱情悲剧之所以可以长久地扣动人心,以至于让生长在新世纪的青年们也为之叹息,大概是因为这个爱情悲剧不仅讲述着爱情,也通过爱情讲述着人生。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高加林的两段爱情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高加林的两个恋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空间。善良纯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是大马河川道子里“盖满川”的俊俏女子,她拥有苗条的身体和可爱的面庞,就像滋养着高加林的黄土地一样淳朴亲切。巧珍的爱情总是伴随着给予和包容,正如高加林成长的这个村庄。这段爱情中充满了温暖和激情,高加林是发自内心深爱巧珍的,可是,这爱是一种束缚,要将他的身体和灵魂都束缚在这片他一直想要逃离的土地上。因此,虽然炙热的爱情让他的内心温暖柔软,但他也不敢轻易的沉入这柔情蜜意里,不敢轻易地许下爱的承诺,因为这爱情虽然顺从了内心的召唤但是始终无法通过他理性的检验。这爱情需要的承诺是要他与这落后闭塞的黄土地签下契约,而这是高加林无法接受的。他虽然喜爱他生长的村庄,但村庄让他感到无趣,这里思想的落后和精神的贫乏都让他苦闷。所以,他对巧珍的背叛似乎是注定的,因为他无法甘心留在川道子里安心做一辈子农民。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恋爱是建立在慎重选择上的一次豪赌,输了他要赔上他的爱情,赢了他将赢得他的人生。这段爱情成了实现他人生理想的桥梁,虽然这爱情让他头晕目眩,虽然在这段爱情中,他只能站在服从的位置;可为了理想中的生活,为了在他看来触手可及的梦想,他必须选择黄亚萍。就如同他一定要选择城市,选择城市里的五光十色,选择城市里生活的千变万化和无限可能。黄亚萍是时髦的,有知识、有文化的,最重要的是――她是城市的,并且她向高加林敞开了怀抱,这样的诱惑高加林无法拒绝。但是城市姑娘的爱情对于高加林是危险的。当他被城市无情地退回,他才发现,他与城市姑娘的结合只能是短暂的,城市姑娘无法给他承诺,他也无法全然地爱着城市姑娘。这就像他与城市之间的一场梦一般的邂逅,他通过“非法的”手段进入了城市,他用不道德的方式开始了一段爱情,他得到的都是本不属于他的,于是当梦醒之后,他必将失去这一切。
高加林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同时,他也是人生悲剧的主角,他像是一个“落魄的英雄”。他的落魄在于,在爱情中,他似乎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他不能承诺一直爱着农村姑娘巧珍,也不能维持他与城市姑娘的激情。在人生中,他无法安心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归属于他的土地,也没有能力在他热爱的城市获得他盼望的生活。城市和乡村都不是他的归属。落魄的高加林回到了家乡,他跪倒在这片土地上忏悔着他的背叛,可是高加林依然是个“英雄”,他没有坦然接受命运对他的摆弄,他一直践行着“浮士德式的生命理念,①行走在城与乡,现代与传统,冒险与固守的边缘,不断地找寻着打破人生阻碍的出路,在挣脱束缚中向往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在行走在边缘上的人生旅途中,爱情是他难以负担的,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然而,“高加林式”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似乎依然以不同的版本上演着,这也许正是《人生》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注 释:
① 奥斯瓦德.斯宾伯格在《西方的没落》里提出夕阳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阿波罗式的:宇宙的安排有一种完善的秩序,人只需接受安排,安于其位。另一种被称作浮士德式的:将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将前途看不断创造和改变的过程。现代文化正是浮士德式的。――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参考文献:
[1]王富仁.“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影片漫笔[J].文艺报,1984(1).[2]罗伯特.J.斯滕伯格,凯琳.斯滕伯格.爱情心理学[M].李朝旭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4.[3]路遥.人生[M].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作者简介:张楚悦,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