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在石家庄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石家庄市市长 王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主要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总目标,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经济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63.6亿元,增长9.5%,占全省的比重由16.9%提高到17.3%。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48.4亿元,增长13.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15.2亿元,增长15.8%,全部财政收入在9年后重返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55.4亿元,增长10.8%;实现利润640亿元,增长18%,总量居全省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9.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54亿元,增长13.7%。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00亿元,增长11%;上缴税金407亿元,增长12%。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67.2%,新增晋州、元氏2个全部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总数达到9个县(市)。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12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1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速达到24.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271.5亿元,增长2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415亿元,增长22%;规上企业全部开展对标行动,对标示范企业达到86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2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10家,成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2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8家,实施国家和省科技项目205项,取得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科技成果274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城镇建设扎实推进。省会2024-2024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中心城区扩展到287平方公里。全市在建高速公路里程157公里,新建国省干线公路142公里,太行大街、红旗大街南延具备通车条件,新客站东广场主体工程完工,轨道交通步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进度在同期获批的7个城市中位居前列。新开辟公交线路19条,打通主城区断头路8条。新铺设供热主管网62公里,改造二次管网351公里,改善主城区供热面积3871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供热面积1038万平方米。对二环路、友谊大街等主路主街进行了容貌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小街巷50条、整饰楼宇427栋,新建和提升绿地672万平方米。在北京市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管理报告》中,我市位列全国44个重点城市第5名。集中开展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市场整治活动,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正定新区迎旭大道等7条主干道竣工通车,奥体中心、职教中心等10个重大公共设施项目有序推进。正定古城启动实施保护项目38项,全国古城保护现场会在正定召开,通过了《古城保护正定宣言》。县城容貌整治集中拆违360万平方米,建设示范街道51条,新增绿地145万平方米。栾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平山、元氏、矿区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鹿泉、晋州荣获全省人居环境奖。启动岗上、铜冶等9个新市镇建设,21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4%。
“三农”工作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总产达到526.8万吨,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藁城、赵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畜牧、蔬菜、林果三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肉、蛋、奶产量稳定增长,市畜牧水产局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82个,完成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20%;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3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6%。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700家,位列全省第一;新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公司76家,都市农业园区达到48个,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18.3%,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完成434个省重点村面貌改造提升任务,新建和提升农村公路506公里,硬化农村街道519公里,发展节水灌溉53万亩,解决了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南水北调石家庄段总干渠主体工程提前竣工,配套水厂及配水管网建设顺利推进。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展开,关停热电一厂和西柏坡钢铁等3家钢铁企业的6座高炉,拆除市区分散燃煤锅炉274台,对陶瓷、钙镁、水泥、化肥、焦化等行业实行限产停产,全市削减燃煤310万吨;城郊3.4万农户改烧型煤,取缔关停洗煤厂、储煤场1244家;水泥企业脱硝工程全部完成,7台火电机组完成脱硝,市区及周边14台燃煤火电机组、17台燃煤锅炉完成烟尘治理。对592个在建工地实施扬尘治理,主城区渣土车实行密闭运输;集中爆破拆除西北区域18家水泥企业,削减水泥产能940万吨;购置天然气公交车450辆,淘汰黄标车9.8万辆;油气回收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气象分析和预报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构建起覆盖全市域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体系,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上半年下降8.7%,成功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城市”。洨河综合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果,水质稳定达标。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和环省会经济林建设,共造林6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四化同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并启动实施。东方热电、化工化纤公司等15家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基本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卫生与计生部门整合顺利完成。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所县级医院综合改革顺利实施,基层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成效显著。“营改增”试点正式启动,60%的乡镇纳入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60家,7家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成立运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7万个,民营企业达到5万家。成功举办石洽会、药博会、北方旅游交易会、台湾名品博览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836亿元,分别增长11.4%、27%。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398.6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0000元,分别增长9.5%、12%。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5%。新扩建标准化公办幼儿园52所;5个县(市)区通过国家、8个县(市)区通过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山区教育扶贫工程56所项目学校建成投用,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3.6万名,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霞光大剧院建设顺利推进,丝弦剧场主体封顶;“彩色周末”、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长城梦世界动漫城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完成213条健身路径的安装与更新。重症肌无力诊疗中心、市八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优质卫生资源倍增工程竣工投用。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90元提高到340元,参合率达到97.6%;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镇和农村居民最高补偿额分别达到30万元和25万元。计生家庭帮扶和流动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被确定为全国试点。连续九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达到1723元;提高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孤儿养育标准,在全省率先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两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惠及低收入群体26万人。清理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3.9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8万套,竣工2.6万套,分配入住2.2万套。110综合警务服务站防控作用充分发挥,刑事发案率下降17.9%。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各类事故同比下降18.3%。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救灾、残疾人、档案、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分三批削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3项,市本级精简到87项。行政服务中心绿色通道、并联审批机制不断完善,限时办结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案件673件,给予效能责任追究592人。清理“吃空饷”人员3229名。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对重大建议和提案进行专题研究,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95件、政协委员提案703件,按时办复率和走访率均为100%。
总结分析我市2024年工作,绝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有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经济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粗放,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还不够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实力较弱,产业特色不突出;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改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勇于承担大气污染带来的巨大压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石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省直机关、企事业驻石单位,向所有为石家庄发展作出贡献的投资者、创业者、劳动者,向关心支持石家庄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24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加快建设大省省会、实现跨越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挑战与机遇并存。从面临挑战看,国际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面临着调整结构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双重压力,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艰苦的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重任,实现新的突破。从有利条件看,我国经济经过去年的稳步调整、精准应对,开始进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新阶段。总书记十分关心河北和石家庄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新型城镇化全面启动,必将极大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为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京津冀第三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省会建设,市委确定的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一河两岸三组团”城市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批支撑性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我市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改革统领、实施创新驱动、加速绿色崛起,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奋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入实施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两个环境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奋斗目标、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9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24%、2.63%、5.32%、11.67%。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必须全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必须坚持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最大程度地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释放改革红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域外资本等交叉持股、融合发展。以市场化和股权多元化为方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完成市动力机械厂等8家企业的改制破产任务;推动常山集团、宝德担保等7家国有独资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增加国企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待遇。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领企业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和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工作。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出台我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意见,鼓励引导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流转面积在20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扶持,力争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20%以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产权公开规范交易流转。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市区户口,全面放开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合理划分市、县支出责任,改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保民生。优化财政债务结构,实施举债核准和风险等级控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重点项目、小微企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加快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组建一批农村商业银行。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探索建立以园区为单位的信用保障机制,增强园区企业融资能力。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到新三板市场融资。每个县(市)、区选择3家以上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培育,力争早日挂牌上市,年内争取全市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
深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革。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市场能发挥作用的事项,一律放给市场;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36条”,在税费、融资、服务等方面,废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规定。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支持非国有资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实行投资主体零限制、注册登记零收费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和住所登记条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鼓励全民创业,筹建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制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体系,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宽开放领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快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进度,加大基础设施、海关和入区项目建设力度,争取近期获得国家批复。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对外投资审批流程,搞好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引导钢铁、建材等过剩产能有序向境外转移,年内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5家以上。强化外贸企业分类扶持,对进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的大型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对中小微企业加强政策和实务培训,鼓励生产、商贸、物流企业联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和建立品牌。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5%以上。
(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全面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以下提供202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2024年广元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南充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衡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无中生有”,以大项目为牵引、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创新为支撑,整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扩大规模、打造亮点。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鼓励到园区投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集中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企业,重点支持石药集团、欣意电缆、中电科导航等11家工业企业尽快成为全市重大支撑企业,引领产业整体升级,举旗当帅。对进入省“百家企业”范围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格力电器、旭新光电、中航通用飞机等43个大项目建设。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强化“有中生新”,综合运用市场、金融、财税、环保等调控手段,围绕钢铁行业提高品质、纺织服装行业提档升级、建材行业清洁生产、化工行业改进工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化拓展对标行动,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全方位对标先进,全年争创省级以上标杆指标200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企业技改,确保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200项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认真落实“个转企、小升规”扶持政策,年内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60家以上。严格执行能耗限额,坚决淘汰和化解钢铁、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全年净削减钢铁产能112万吨,力促鹿泉、平山、井陉等县(市)的水泥、钙镁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动顺应新一轮国际科技革命潮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用好省会科技教育资源,支持企业与驻石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开发平台,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5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24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制定完善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重点推进丁苯酞微囊、高性能光纤连接器等66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依托市科技中心二期项目,下真功夫建设好科技大市场,确保6500平方米交易大厅年内建成投用,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正式运行,形成“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位一体的强大功能,打造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平台,建成科技资源统筹转化中心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基地,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谋划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创业园,建设2个省级重大创新基地。实施“巨人计划”,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三)打好项目和园区建设硬仗,构筑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投资拉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必须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发展的意识,大力实施“项目攻坚年”活动,努力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优先支持转型升级重大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以省支持的“三个一百”、市支持的“双11”龙头企业和149个攻坚项目为重点,强力推进总投资808亿元的河北光纤产业集群、石炼化百万吨轻烃综合利用等13个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总投资1090亿元的浙友机电生产基地、深国际现代综合物流港等51个项目如期开工,确保总投资789亿元的神威医药物流园、四药总部搬迁升级改造等48个项目竣工达效,力促石炼化800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上半年正式投产。抓好总投资1138亿元的石药抗肿瘤新药产业化、北国奥特莱斯等50个项目前期手续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启动。
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围绕促进重点项目及时落地、按期开工、尽快竣工,全力保障土地、资金及路水电气等要素需求。用足用好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政策,建立用地指标安排与用地进度、供地率、补充耕地挂钩的激励机制,确保全部组卷、全部批复,对当年不能按时开工的项目收回建设用地指标。加快平山、灵寿、行唐、井陉、赞皇等山区县岗坡次地开发,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确保完成补充耕地6万亩以上。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开展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工作,对停产企业“腾笼换鸟”,对低效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县级和各类园区融资平台建设,大力推广联保联贷、股权质押等金融和信贷产品,努力拓宽项目建设融资渠道。
加快重大项目谋划和招商。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抓紧谋划一批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支撑性产业项目,力争市级重点项目储备达到2024项以上。加快引进一批立市立县大项目,年内,正定、栾城、藁城、鹿泉、高新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每人引进1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其他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每人引进1个5亿元以上的项目。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和科教机构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面向重点区域,面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广泛开展上门招商,努力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深化与百家央企、百家民企、百所院校的合作,精心组织好石洽会、药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力争使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5%。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围绕创建“千亿级园区”,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年投入23.7亿元,加快装备制造基地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大道等37个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级以上园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项目审核、财税扶持、金融政策等软件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创建“国别型”、“区域型”、“产业型”特色园区,着力培育园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实施开发区产业倍增三年推进计划,力促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向300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工园区、鹿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基地向1000亿元,绿岛火炬开发区等5个园区向500亿元目标迈进。
(四)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力促现代服务业超常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省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力争到2024年服务业比重达到50%。
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等12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石家庄南部综合物流产业聚集区、正定商贸和西北(鹿泉)物流3大省级物流聚集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经济,力争世纪互联河北数据中心、IT服务外包基地扩建等项目尽快开工。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目标,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力促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后台服务中心入驻省会,努力打造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丰富城乡居民生活,扩大服务供给,推进商贸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主城区中央商圈、国际贸易城商圈和石家庄新客站商圈为中心,做优做强核心商业圈,引领全市商贸发展,打造省会高端消费品牌。扶持北人集团等11家重点商贸企业扩规提质,推动金指数国际广场、新合作城市广场、塔坛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高标准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推进“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双进”工程质量,增加社区服务网点,形成“居家一公里生活服务圈”。积极培育医疗护理、健身养生、康复保健等健康服务业。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扩大农村连锁经营范围,形成覆盖城乡的商贸配送体系。建立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1000家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新兴消费业态。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全市电子商务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市商务云数据中心、天山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中心、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等支撑性项目建设,引进阿里巴巴等3-5家知名电商企业,搭建优势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着力发展信息消费、网络交易、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加快4G网络建设,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县(市)宽带乡村工程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景区品位、加强形象宣传、建设精品线路,重点打造西柏坡红色旅游、正定古城和赵州桥历史文化旅游,嶂石岩、五岳寨、苍岩山等生态旅游品牌,力争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00亿元,增长20%以上,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按照省委提出的“十要十不要”要求,研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战略框架和重大举措,全力推进省会建设出品位、县城建设上水平、新市镇建设出形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石家庄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全力推进主城区建设出品位。围绕增强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一河两岸三组团”发展战略,提升规划层次和水准,实现由扩张性发展向限定发展边界、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形象品位转变。围绕强化省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推进铁路东南环线和石津、石衡、平赞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绕城高速、京昆石太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打造环省会120公里高速公路环线。力争开工建设石济客运专线工程。完成308国道、307国道、三环辅道、新赵公路栾城赵县段等293公里的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启动南二环东延西拓和天山大街南延北展工程,加快形成南至衡井线、北至正定新区、东至藁城、西至井陉、矿区的城市快速通道;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已开工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50%以上,启动3号线管线改迁,2号线一期工程完成可研批复,加快谋划1号线跨河工程;全面推进新城大道建设,确保7月1日前建成通车,加速建设全长27公里的体育大街至正定新区的快速公交系统。围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启动和平路高架桥西延工程,完成槐安路与西二环立交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新胜利大街、新客站配套路网工程;建成友谊大街和建华大街2条公交专用道,开辟主城区通往县(市)的公交线路5条以上。完成新客站东广场建设任务,实施西广场补建工程;启动建设西柏坡、上安电厂废热利用集中供热工程,确保新增和替代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到2024年,形成3.4亿平方米供热能力;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对主城区33个路段和有条件的社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实施石津灌渠城区段雨污导排工程,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强化规划执法,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拓展数字城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继续高标准抓好城区容貌综合整治,完成民心河北线、环城水系西线和太行大街绿化提升;控制主城区开发强度,稳步推进城中村、旧城改造,探索新的改造模式,努力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巩固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成果,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大力实施城市北跨发展战略,按照“低碳、生态、智慧”的理念,加快推进正定新区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公建配套项目建设,为首批单位入驻创造条件,年内奥体中心主体竣工,综合商务中心、特教学校、新区中学投入使用,国际展览中心、石家庄经济学院、省二院新区分院等24个项目全面开工。新建续建隆兴大道等18条市政道路;启动地铁1号线新区预留工程建设,确保年底车站主体封顶;加快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厂和地表水厂建设。秉承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古城规划管控,上半年全部完成古城保护项目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南城墙修缮、角楼修复、周汉河整治、南关村改造等十大工程,尽快恢复“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打造华北平原上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经济强县。
加快县城和新市镇建设。注重城镇建设质量、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强化规划对县城建设的引领作用,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景观风貌等重点工程,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县城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功能。深入开展县城容貌综合整治行动,年内每个县(市)建成一条示范街道、一个特色街区、两个高标准出入口。支持平山、晋州、新乐3个区域次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迈进,赵县、无极、元氏、井陉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城向小城市发展。积极推进省会周边9个新市镇建设,全面启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9个新市镇区域全部实现城镇化。
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中东西三大区域发展定位,分类指导各县(市)区明确主攻方向,找准发展突破口,大力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统筹财税政策、项目用地、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等资源,支持中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东部加快实现工业突破,西部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实施产业集群示范提升工程,培树品牌,增强实力,力争年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9个,超百亿元的达到10个。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啤酒、可口可乐、新乐新型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等100个县域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开工、早日竣工。支持藁城、鹿泉等经济强县努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冲击全国百强;支持正定、栾城、井陉、晋州、元氏等财政收入超10亿元县(市),加快跨越赶超步伐,尽快跻身全省10强;支持行唐、灵寿、深泽、高邑、赞皇加快发展,壮大财源,年内财政收入跨上5亿元台阶。制定扶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政策,支持矿区尽快实现转型发展。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确保4万名扶贫对象稳定脱贫,支持平山、赞皇、行唐、灵寿尽快脱帽出列。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为目标,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严格执行粮食生产核心保护区规划,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450万吨以上。增加粮食储备,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加强东部优质小麦、专用玉米核心区建设,创建10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大力发展西部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突出抓好大枣、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推广平山葫芦峪综合开发、赞皇片区开发、行唐团山红生态农业园区、灵寿慈峪万亩核桃基地建设等模式,每个山区县新建1-2个以上特色产业千亩方。支持赞皇县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发展壮大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优势产业,持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年内新创建200个高标准集约化养殖示范场、2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林果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30万亩。大力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发展节水灌溉53万亩。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清洁生产技术,全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加快奶业振兴、打造奶业强市为目标,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围绕提高乳粉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水平,在行唐等养殖大县建设一批标准化奶源基地,支持君乐宝、三元等骨干乳品加工企业创建乳粉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以双鸽、雨润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以上,推进农业大市向食品大市转变。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设新品种展示园8个,发展种子基地2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3%,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7%。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重点抓好高新区佐美庄园、鹿泉紫藤葡萄庄园等5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依法规范和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以厕所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6项工作为重点,新完成368个省重点村的改造提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4条中小河流治理和2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好以“田路分家”为重点的农村路网建设,改造乡村公路400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033公里。全面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进度,确保6月底前具备通水调试条件。
(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省会形象。必须以超常的魄力、超常的措施、超常的责任、超常的氛围,坚决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力争早日实现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确保pM2.5浓度下降6%,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
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建设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为目标,以“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为主线,大力压减煤炭消耗,继续禁止新上涉煤项目,加大减量替代工作力度,确保全年削减煤炭400万吨。拆除和搬迁污染企业,启动三环以内所有污染排放企业有序搬迁工作,重点推进石钢整体搬迁,完成新大东纺织印染等5家企业的搬迁改造。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市区内大型仓储、批发市场的外迁工作。一季度完成第二批17家水泥企业的拆除工作,削减水泥生产能力910万吨。切实抓好制药企业污染治理工作。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大力度淘汰剩余的5.3万辆黄标车。实施减排攻坚行动,全部拆除钢铁行业14台90平方米以上烧结机烟气旁路;全部完成大型水泥企业生产线脱硝工程;按期完成电力行业9家电厂24台燃煤发电机组脱硝和烟气旁路拆除任务;力争关停淘汰热电二厂南厂区和热电三厂小火电机组;玻璃行业完成玉晶公司4条生产线煤改气、脱硝工程。坚决抑制扬尘污染,所有在建工地实行绿色施工,所有露天矿山、采砂场实行绿色生产,关闭22家露天矿山,渣土车辆全部实现运输无尘化。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四组团县(市)各建设1-2个优质低硫型煤厂和覆盖所有乡村的型煤配送网络,10月底前,完成农户取暖燃煤锅炉改烧型煤、生活燃煤炉灶改用液化气灶任务,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焚烧秸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切实减轻重污染天气对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突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岗黄水库上游入境水预警监测系统和拦截导污工程,加强水库水质自动监测。建设滹沱河、沙河、磁河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监测井,确保水质安全。有序推进重点河流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洨河沿线39个主要路口视频监控。按照洨河综合整治模式,年内完成汪洋沟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河流水质断面考核,严格执行水质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管,持续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严厉打击通过渗坑渗井偷排偷放行为。坚决控制地下水超采。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刻不容缓。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制定实施山水林田湖修复整体规划,着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重点实施环省会生态绿化、环省会经济林建设、太行山绿化、滹沱河等5条河流绿化工程;加快全市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绿化建设,构建市区通向各县(市)的绿色廊道;推进农田林网和村庄绿化工程,每个组团县(市)建设2-3个万亩以上的经济林示范区。全年新增造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规划,探索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切实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实行排污总量IC卡控制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主动治污的积极性。31家重点排放企业全部实行驻厂监管和在线监控,7月1日起市区周边火电企业严格执行烟尘特别排放限值。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系统,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格局。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超标排放,坚决杜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企业利益的行为,让非法排污付出更大代价,让保护环境成为自觉行动。
各位代表!频发的严重雾霾天气,既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已经影响了省会形象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我们一定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真刀真枪干一场,早日甩掉重污染城市“黑帽子”,全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努力让全市人民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八)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民生幸福是我们的根本追求。必须大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再就业工作,统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优势,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援助帮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年内城镇新增就业9.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制度。加大财政对“三农”的转移性支出,落实农业各项补贴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制度;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和种养能手创办实业。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名校实行集团化办学,全面提升县域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和社区教育试点工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大职教园区、十五中整体迁建、二中三期征迁、二十四中整体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全力做好国家和省对长安、无极、正定等13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工作,努力创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试点市。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谋划建设裴艳玲大戏院,确保霞光大剧院“五一”前完成主体工程,丝弦剧场下半年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继续办好“送戏下乡”、规范汉字书写艺术节、读书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力争使更多作品荣获国家级大奖。发展壮大演艺娱乐、出版印装、广电传媒、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长城梦世界动漫城、正定新区文化创新示范园、新乐伏羲文化园、赵县世界名桥博览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切实做好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和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升级改造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打造自行车环城赛、健步行等全民健身品牌。
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巩固基层医改成果,力争优质服务示范卫生院达到50所,示范村卫生室达到200所。推进优质卫生资源倍增工程,确保市一院中心院区病房楼、市四院谈固院区、市五院门诊医技楼完成主体工程,加快市一院赵卜口院区建设。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契约服务,组建480支“片医”团队,发放200万张居民健康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养老扶助保障体系,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切实抓好“全国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试点城市”建设,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3万人。切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年内全部县(市)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筹资标准由340元提高到390元,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7万套,竣工2.3万套,分配入住2万套。加强以城乡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资金兴办养老、康复和托养机构,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创建50个社区康复示范站,建成投用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平安石家庄”建设。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稳步推进城镇居民阶梯水价、气价制度,实现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双覆盖,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力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规范上访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诈骗和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气象、人防、社科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继续办好惠民实事。今年,我们将继续集中财力,全力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提升供热质量。对全市100个老旧小区的二次管网和换热站进行改造。缓解交通拥堵。完善交通诱导系统,通过控制左转、设置单行道等交通组织形式,建立区域微循环。改革停车管理体制,优化静态交通秩序,清理规范“三车”运营。对槐安路、二环路10处路口进行渠化改造,缓解槐安路、二环路交通拥堵问题;升级改造主城区100条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打通民生路等4条断头路。整治老旧小区环境。对100个老旧小区道路、路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缓解“入园难”问题。新扩建5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规划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幼儿8000人。改造提升公园广场。在城区主道两侧和重要节点新建10处街旁游园,对15座公园广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对全市现有的51个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提档升级,配备必要的文化活动器材,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启动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保证饮水安全。新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8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210处,解决310个村、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助残行动。为1000名贫困听力障碍人员免费配发助听器,为1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3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药物,为200户残疾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保持残疾人专用通道畅通,方便残疾人通行。山区贫困学生免费就读。为山区6县56所学校转移安置的12356名深山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活、交通补助,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行全免费。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创新管理方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举措,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行立改,善做善成。坚持从市政府领导班子做起,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落实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带头改进会风文风,多到困难突出、矛盾尖锐、情况复杂的地方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大力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真正把心思用在办实事、抓落实、见实效上,努力增进全市人民福祉。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转到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上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落实和承接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做好市本级精简下放工作,修订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选择1个县作为增强乡镇活力的试点,把县、乡管理更直接、更有效的事项,直接下放到县、乡。加强对县(市)、区审批事项的监督指导,做到简政放权与科学监管有机结合。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启动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大力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全程保姆式服务,对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实行即时测评制度。
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把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施政的根本原则,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切实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坚持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级政府部门行政职权,规范行政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重大事项,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建立和健全惩治预防腐败体系2024-2024年工作规划》,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坚决反对和克服“四风”,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从严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大幅降低行政成本。高标准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深入推进政府机关标准化建设,优化工作流程,大力提升政府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等制度,带头做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表率。加大行政问责和惩治腐败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监察、审计,对腐败问题“零容忍”,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踏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绿色崛起的新征程。展望美好前景,我们豪情满怀;完成目标任务,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超越、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以下提供202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石家庄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石家庄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的总目标,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解放思想求突破,凝心聚力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开启了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的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3亿元,比2024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由2024年的12818元提高到25144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30.34亿元,年均增长1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87亿元,是2024年的2.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53.7亿元,是2024年的3倍,有18家企业跻身全国500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省前列。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20亿元,年均增长14.4%,占GDP的比重为38.4%。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67.4%和37.7%,平山、藁城、鹿泉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增强,上缴税金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8.3%。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4%。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建成投产重点项目97个,完成投资1656亿元。五大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三鹿集团牛乳深加工、炼油厂综合改造工程、常山纺织股份整体改造、华药新产品工业园等列入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石炼化500万吨炼油、硅外延材料产业化等23个项目竣工投产,石药工业园一期开工建设,金刚集团、泵业集团等整体搬迁改造全部竣工。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成功举办,我市被认定为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正定小商品市场一期建成开业,石家庄内陆港建成开港,使我市无海有港成为现实。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全部具备铺轨条件,京石、石郑客运专线和铁路枢纽工程扎实推进。张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主体完工。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并网发电,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石家庄北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过去的五年,是省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修完成,形成了“1+4”组团城市格局,拓展了省会发展空间。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8亿元。主城改造全面提速,东南新城区亮点集群凸显,西部山前生态新区建设稳步推进,组团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旧城改造步伐加快,45个城中村有7个基本改造完工,29个启动改造。裕园广场、美东国际、北国先天下等一大批展现时代特色的高层建筑群相继建成。槐安路东拓西进、体育大街南延工程竣工通车,石环公路主路试通车,京广铁路客进货出、穿城入地工程顺利启动,石家庄机场扩建工程候机楼主体完工。五年主城区新建、续建和大修道路345条,打通断头路76条,整修小街小巷1107条,外环内网、四横六纵八放射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33个城市管理规章,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全面展开,“八个一”工程成效显著。关停、治理大气污染企业248家,五年累计达到470家;取缔、治理水污染企业183家,累计达到431家;拆除整治市区1吨以上燃煤锅炉(烟囱)102台(根),累计拆除580台(根);拆除整治各类违法建筑220万平方米,累计拆除390万平方米;清理市内积存垃圾235万立方米;二环路以内塔式及楼体楼顶广告基本拆除,城市亮化品位明显提升。“5528”绿化工程全面启动,百万树木进市区已完成38万株,五年累计达295万株。太平河生态整治、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形成35.6公里滨水景观长廊,太平河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项目奖,我市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新建植物园二期、野生动物园、希望绿洲等18座公园,全市公园总数达到44个;五年新增建街旁游园绿地75块,新增绿地26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去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气达到289天,比2024年增加108天。县城容貌显著改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43.96%。过去的五年,是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的五年。全市18个农村县(市)区和90%的乡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和105个示范村启动实施。农业连续四年丰收,粮食总产稳定在490万吨,单产创历史新高;肉、蛋、奶产量逐年增加,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成为第一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70家,年经营额达到180亿元。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4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达到45%左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5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2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1万亩;新建农村公路7912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解决了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940个行政村进入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行列,建设村民中心100个,沼气用户达到28万家。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全面推广,集体资产有偿使用费收入达到4.6亿元,村均收入达到12.7万元。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累计发放粮食直补等财政资金7.2亿元;五年来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84.1亿元,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五年累计改制1234家,其中有915家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39家企业关停破产,改制面达到98.7%。长征集团破产终结,供水总公司、金石集团、焦化集团实现战略重组,石药集团整体转制,东方热电、北人集团等大型国企改制迈出新步伐。18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金融、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也都取得积极进展,境内外上市公司由9家增加到16家。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市与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国外2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东部沿海、西部能源和京津地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石洽会、华洽会等重要经贸活动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679.6亿元,落户石家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家。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51亿美元,年均增长35%。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五年。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5元,年均增长超过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4元,连续四年增长超过8%,2024年达到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5亿元,是2024年的1.83倍。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5%,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五年两次提高城镇低保标准。7.2万城镇贫困人口、8.1万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救灾、救济资金4.5亿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由22.8平方米提高到27.8平方米,五年累计竣工经济适用房278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43万元,解决了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跨入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市行列。五年累计申请专利6714件,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其中以岭药业在全省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鹿集团和先河科技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年累计引进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2460名;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7家,华药、石药集团与中科院建立维生素、抗生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城乡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更加协调,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品力作成果丰硕,五年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34个;燕赵讲坛、彩色周末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日趋活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成效明显;精心组织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石家庄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市广电中心大楼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开工或投入使用,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正式挂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市县两级疾病控制中心全部建成,85%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改造达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0%,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累计获金牌213枚。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社会科学、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364件、政协委员提案3067件,结案满意率达到98%以上。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10件,出台行政规章29个。“五五”普法全面启动,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专家论证、市民听证、社会公示等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初见成效。市民服务、投资促进、诚信管理、行政效能投诉“四个中心”运转顺利。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连续四年实现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双下降。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强化监察审计监督和制度建设,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位一体”大调解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卓有成效,流动人口管理向县(市)农村延伸基本完成。深入推进平安省会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历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回顾五年风雨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保证石家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破浪前进,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靠的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实践,靠的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石家庄市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靠的是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禽流感的危难时刻,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共赴时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中直、省直机关驻石各单位,向所有关心石家庄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感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的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努力走出一条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全面小康建设之路。过去五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创新局面的“总开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执行上级政策与石家庄市情相结合,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思路,善于博采众长,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和推动各项工作;必须始终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自觉追求质量、效益、环境相协调的“好”,努力做到经济总量做大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快”,实现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必须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障碍,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必须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执政的核心价值,突出公共性和普惠性,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必须始终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系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切实做到统筹规划、兼顾各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始终把抓落实、求突破、见成效作为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根本目的,以落实为己任,破瓶颈、解难题、促发展,创造对得起人民、无愧于历史、经得起检验的政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一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消除。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恢复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未有效化解,市场主体不够多不够活,整体开放水平不高。二是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布局不尽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快,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县城和建制镇功能、品位较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由于多种原因,去年物价上涨较快,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有待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政府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比较突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奢侈浪费、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克服。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各位代表!辉煌的成就已成为新的起点,美好的未来亟待我们共同开创。置身于建设沿海强省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指明了前进的航向;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发展提出的“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殷切期望,为我们乘势发展,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流动加快,国内区域性合作加深,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加快培育战略支撑产业提供了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为我们合作共赢,打造竞争优势,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今后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史上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一方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深层次改革加速发力,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人民群众提出新期待;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形成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逼人态势。综合分析面临的形势,市委审时度势,作出了我市正处于产业和城市布局调整期、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期、生态环境恢复期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明确了省会定位和前进坐标,对发展路径有了更科学的谋划,对发展目标有了更高的追求,省会蓄势起飞的战略思想更加清晰。面对调整转变、追赶先进、改善民生三重任务,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宏观环境趋紧三大压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到居安思危,负重奋进,不辱使命。
今后五年,是石家庄发展史上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当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消除发展中的不积极、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必将呈现稳健上行的态势。经过多年积累,我市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长期积聚的潜能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加速释放;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投用,必将使我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全市人民议发展、盼发展以及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大踏步前进的有力抓手,这就是打开解放思想“总阀门”,集全民之智做好“三篇大文章”,举全市之力实现“三年大变样”,狠抓城建、猛促工商,实现“三化互动”大发展,五年再上大台阶。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面对严峻挑战期,我们回避不了;面对黄金发展期,我们失误不起。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把石家庄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省会这一发展定位,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做好城市和产业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攻坚、生态环境恢复三篇大文章,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省会现代化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率先发展、富民强市,通过努力,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全面实现劳有所得,积极保障病有所医,加快推进老有所养,着力促进住有所居。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体两翼”区域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和五大基地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向新型经济、绿色经济转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
——城市面貌明显变样。城市空间布局定位更加科学,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化率超过50%;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提质三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自然生态得到恢复,市区优良天气争取稳定在310天以上,努力建成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真正使石家庄成为创业兴业的福地、宜居宜看的城市、幸福和谐的家园。
——和谐社会建设明显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健全,公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明显增强,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把石家庄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全市970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已经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我们也一定能够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三、2024年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202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庆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执行中力争达到和超过五年平均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5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更加坚定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为地落实中央“两个防止”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此,全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再造经济新繁荣。统筹城乡产业布局调整,确立主导方向,明确产业定位,努力形成一体带动、两翼支撑、多极增长、整体腾飞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构筑环省会“一体”经济新高地。充分发挥“1+4”组团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产业,把总量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增强省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城区,把服务业作为省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使服务业成为主城区的主导经济,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大踏步向区域性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高新区,大力整合资源,加快“二次创业”,努力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对外开放主导区。正定,着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强力打造“北方义乌”。鹿泉,着力发展信息产业,优化建材业,积极发展总部基地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打造省会西花园。栾城,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食品加工业,做强叫响现代中药品牌。藁城,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循环化工和现代物流业,努力打造省会综合经济区。
建设“西翼”山区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平山、井陉、矿区毗邻山西能源优势和矿区塌陷地以及岗坡次地的土地优势,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发展煤炭经济、钢铁和电力产业,以项目建设助推西翼腾飞,打造“东出西联”的桥头堡。井陉和矿区,按照建设“大井陉”的目标,加快推进县区一体化进程。以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为龙头,年内力争总投资11亿元的3个焦化项目竣工,加快投资6.3亿元的甲醇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谋划好投资20亿元的聚乙烯醇项目。平山,着力发展旅游业,壮大钢铁、电力、建材业,年内突出抓好投资25.8亿元的敬业集团扩能改造项目,加快投资48亿元的正元复混肥项目建设。灵寿,加快发展化工、建材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年内在确保15万吨醇氨项目竣工投产的同时,全力跑办总投资35亿元的100万吨醇氨项目。打造“东翼”平原经济增长极。以辛集市为中心、晋州市为重点、周边县(市)为腹地,加强重点项目谋划与实施,构建新的经济圈。辛集市,在加快完善城市载体功能的同时,抓紧推进投资20亿元的精细化工基地、投资5亿元的澳森钢铁技改扩能、投资5亿元的皮革一体化项目建设。晋州市,年内确保新大东纺织等3个总投资10亿元的纺织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嘉远钢管等4个在建项目,启动总投资8亿元的生物柴油等5个项目建设。
作为经济腹地的其他县(市),都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主动融入“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每个县(市)重点建设1—2个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工业园区,突出抓好一个主业突出、规模较大、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真正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全市整体经济实现新跨越。
(二)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构筑又好又快发展新支撑。工业是“三化互动”的发动机,关注经济,工业优先。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力促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下大力改变市场主体不动、难动和盲动的状况。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力争今明两年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到位,激发内在动力,在体制机制层面切实解决活力不足、主体“不动”的问题;建立健全效能统一、运转协调、责权一致的工业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造高水平、低成本、零障碍的企业发展环境,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有效解决环境不优、主体“难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懂市场、善管理、会经营的企业领军人才,以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升,避免市场主体“盲动”发展。
抓好五大基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县共建、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年内切实抓好59个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67亿元,力争五大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启动华药工业园建设,确保华药免疫制剂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力促石药国际化制剂生产中心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循环化工示范基地,要确保16万吨己内酰胺等5个项目竣工,800万吨炼油、60万吨合成氨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信息产业基地,加大人才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年内确保半导体照明、二代卫星导航等项目竣工达产,光电子产业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装备制造基地,确保河北汉崴等3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7个项目前期工作。纺织服装基地,确保常山纺织改造升级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推动工业“5+3”企业上台阶。围绕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新跨越”的目标,全面落实专项扶持、激励政策,力促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优。积极引导企业进行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市级名牌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对列入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的,在土地、资金和水、电、气上优先安排。今年工业“5+3”企业实现利税力争突破150亿元,增长18%以上。各县(市)区都要围绕做精、做特、做强“2+1”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小巨人企业,形成骨干优势企业引领示范、中小企业协调跟进的新局面。
启动建设南部山前工业新区。围绕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有效保护耕地,充分利用高邑、元氏、赞皇三县交界区域可开发的丘陵、山前荒坡和滩涂地,启动建设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的“一河三山”(槐河、凤凰山、五马山、万花山)工业新区,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整合搬迁的载体,招商引资的平台。年内全面完成工业新区总体规划,启动红旗大街南延主干道及通往工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七通一平”基本到位。同时,出台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激励政策,支持企业以产品晋档升级、节能减排为目标,快速有序地实施退市进郊、退城进区、集聚发展。年内,石家庄卷烟厂等15家已启动搬迁的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飞机制造厂、车辆厂等26家企业启动搬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进一步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切实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以高新区和各大企业集团为载体,整合省会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年内引进各类高级专门人才500名,大力营造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智慧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社会环境。
(三)合力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积极推进种植集约化生产,确保全市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年内建设100个标准化示范样板村。做大做强奶业、禽蛋、优质猪三大优势产业,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牧渔产品基地各20个,巩固畜牧业第一主导产业地位。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15行动计划”,着力抓好201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力争达到61%以上。抓住良种、技术、设施、推广四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年内在全市培育50个特色农产品专业乡、100个特色农产品专业村、1万个特色组织专业户。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年内力争在17个县(市)的小麦、玉米产区落实良种补贴面积300万亩,惠及70万农户。继续实施“粮田亩增百元”工程,年内增收面积达到350万亩,为种粮农民增收3.5亿元。大力推进农田节水工程,确保年内全市小麦节水面积达到100万亩,亩节约成本50元。组织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年内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今年财政支农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加快以水、路、电、气、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35KV变电站86座,完成600个村的硬化、净化、绿化建设任务;在西部山区建设2座电视差转台,新增30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新增沼气用户3.8万户,新建100个村民中心,改造通达120个行政村的公路;搞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全面深化农村财富积累机制,通过抵押集体资产贷款,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四)倾力发展服务业,增强省会经济新活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省会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促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我市、面向全国,发挥“东出西联”战略节点作用,建设全国性的物流基地和货物枢纽,年内加快石家庄内陆港三期、正定北方国际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进度,谋划发展临港物流、临港产业,打造全国性现代物流集聚区。巩固提升我市在冀中南区域的金融中心地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金融中心,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与外埠金融企业的交流合作,力争浦发、招商、兴业3家银行入驻我市。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电子商务、数字社区和城市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石家庄”。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城市规划改造,切实加大商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突出抓好总投资300亿元、建筑面积800多万平方米的“20+X”工程,年内确保联邦东方明珠广场等7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力促远洋城商业广场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大力优化商业布局,加快推进中山路东西两大中心商业区、商业副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加快新华集贸、南三条市场升级改造以及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建设步伐,提高沿二环批发贸易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的档次和集聚辐射功能。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
培育拓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启动建设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石家庄会展中心,全力举办好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纺织服装博览会、医药博览会和医疗器械博览会,打造会展品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社区商业等居民服务行业,新建市级社区商业示范中心10个、社区快餐大排档31个,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积极培育特色消费,扶持发展历史文化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娱乐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加大市域旅游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开发和宣传力度,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精心培育旅游市场,年内重点抓好驼梁-五岳寨等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景区晋档升级。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难得机遇,以举办西柏坡之春、伏羲文化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我市,扩大石家庄的影响力。
(五)全力实施“三年大变样”攻坚工程,塑造沿海强省省会新形象。统筹拆除、规划、建设与管理,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标准,全力实施六大工程,突出抓好总投资1400亿元的600个项目建设。今年完成投资338亿元,确保“三年大变样”迈出关键性的一大步。
主城改造工程。在总体推进违章建筑、破旧建筑、危陋建筑、超期临建和有碍观瞻建筑拆迁的同时,重点突破主路主街和出入市口两侧各150米左右纵深范围的拆迁改造,确保年内拆除整治260万平方米,力争突破300万平方米。加快主路沿线23个城中村改造,拆旧建新、提档升级,切实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年内重点实施投资30亿元的南花园金世界、投资12.8亿元的东方曼哈顿城市广场、投资8.4亿元的河北体育中心等10大亮点工程。按照客进货出、穿城入地方案,加快铁路入地和货运线外迁工程进度,年内拆迁67万平方米和征地1.08万亩。上半年,在主城区推出10块百亩以上地块,面向全国公开招商,实施大规模、高档次、整体连片开发。
新区建设工程。以建设“山水城市”为目标,在推进南延、东拓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北跨、西进,着力打造以“北水、西山、古城”为特色的3个新区。滹太新区,按照会展、行政、文化、教育、总部经济和北部滨水而居高档社区的发展定位,尽快修改完善规划,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启动太平河北岸、107国道以东近2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工程,完成主要路网和主要基础设施配套,适时启动会展、行政、文化、教育等中心建设。西部新区,按照休闲居住、旅游度假、会议博览、高档社区的定位,逐步形成青山环绕、山水相依、错落有致的生态型新区。年内整合青银高速公路以西6个村庄,实施2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休闲度假区和田园风情镇。正定新区,突出古新辉映、城河交融特点,着力打造具有古城文化特色的商贸区和旅游度假区。
道路畅通工程。重点围绕解决城市主次干道不畅、支路小巷不通、管理体制不顺的突出问题,全面建成石环公路和张石高速公路,抓好主城区路网完善、主城区与新区(组团)道路连接等工程。重点实施中华大街北延至学府路及机场快速路工程,续建体育大街北跨滹沱河至正定工程,新建友谊大街北延至学府路、学府路拓宽及东延工程,基本建成滹太新区四纵三横路网主骨架;实施西二环主要交叉路口单向直跨立交工程及和平路跨线桥工程。打通维明街(槐安路至南二环)等6条断头卡脖路,完成裕西街等30条小街小巷整修。积极推进高速外环和轨道交通建设。
生态环保工程。实施环城1000万平方米水系拓展工程,年内形成300万-500万平方米水面;实施“5528”绿化工程,年内完成100万株乔木进社区工程;整体推进12个出入市口和3个高速路口的综合整治。年内重点抓好裕华路东口、107国道北口和石青高速路口的高标准规划建设和绿化美化。围绕市区优良天气力争达到293天的目标,实施结构减排,严把新上项目节能减排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煤炭管制,大幅度提高天然气利用量,年内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700万吨以上,对不符合产能标准排放不达标的小造纸、小水泥等“五小”企业全部关停取缔。实施工程减排,对全市所有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年内完成金石化肥等22家企业减排治理和热电四厂等14家企业脱硫治理项目,拆除石环公路以内燃煤锅炉80台,其余锅炉全部治理达标。加大市区周边污染源专项治理力度,争取今年整顿治理基本到位。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采取BOT等开放方式,启动桥东、桥西两个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完成滹沱河污水处理厂和太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全面启动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管理减排,切实加大对332家重点污染企业和列入省“双30”目标考核县(市)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实施跨界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一票否决制,坚决遏制违法排放。
素质提升工程。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塑造城市灵魂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石家庄指导纲要》、《市民素质提升规划》,年内以“双争共建”为主题,深入开展公共文明道德实践、万家窗口创文明、百万市民学习培训、全民读书和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切实做好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庭院评选工作,培育树立各行各业的文明典型、文明标兵,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让广大市民在参与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和法律素质,确保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
精细管理工程。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围绕“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符合石家庄市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城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全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纪律严、形象好的城管队伍。今年重点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制定标准上做文章,对城市的社区、街道以及花草树木、门脸牌匾、楼宇外立面等,都要制定明确标准,实行规范建设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市容样板街评比活动,全面提高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整治和规范交通秩序,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县城、重点建制镇都要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时限,因地制宜,以动为先,与省会同步推进。
(六)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激活市场主体,引进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抓好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年内,重点做好北人集团等6家企业战略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无线电三厂等6家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铝业有限公司等5家困难企业进入政策性破产程序,推进物资和商务系统19家企业依法破产。全面完成市属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围绕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围绕加强公共财政建设,调整完善市级对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加强“四资”整合运作,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有效途径。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围绕增强开放意识,创造开放环境,提高开放本领,注重开放实效,在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开展专题招商、重点招商和小团组招商。把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作为重中之重,在寻求战略投资者上实现新突破。全力举办好石洽会、华洽会,积极参加香港、厦门、廊坊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切实抓好签约项目特别是5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的落实,提高合同履约率和外资到位率。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低等优势,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市的交往,推进国际交流,进一步强化与东部沿海、西部能源和京津地区的合作共赢。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展国际化经营。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进口,努力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确保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六大服务体系,组建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民间小额信贷公司,担保本金达到12亿元,担保能力达到60亿元。帮助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继续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50家规模企业、120家成长型企业和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促其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实施体制、技术、管理三大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年内,确保全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增长16%以上。
(七)努力做到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年内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暖气供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内建设标准化学校102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谋划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园。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民办教育,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好教师编制问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年内培训2万名中小学教师,“双师型”教师达到40%以上。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规范网吧经营和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推动文化建设。继续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努力打造一批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性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屋“五大工程”。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年内建成市广电中心、市图书馆及区级文化中心,加快市美术馆、市民间艺术馆建设。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力促东方美院等动漫产业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发展印刷包装产业,挖掘藁城宫灯、无极剪纸、辛集农民画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加强网络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快发展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改造达标,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室,新改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医学专家大篷车”和“千名医师下乡村”活动,对口支援60所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4000名。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标准,探索建立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建立农民就医转院急救机制,下大力解决农民“看病慢”的问题。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7万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开展好迎奥运相关活动。完善人口计生导向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命名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我市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保障妇女权益,关心老龄、残疾人事业,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切实抓好外事、侨务、气象、防震、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八)竭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改善民生新进展。改善民生、保障民安,是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涉及民生问题的六大行动。一是就业促进行动。关注民生、就业优先,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健全就业服务和援助体系,努力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残疾人就业。年内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认真解决非法用工、工资拖欠等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二是社会保障行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分别扩面4.8万人、5万人、3万人和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3万人。进一步解决好民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全市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6万人。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年内集中供养率达到40%。三是安全安居行动。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加强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双下降。实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给,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年内竣工经济适用住房55万平方米、购建廉租住房4.2万平方米。四是食品药品放心行动。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建设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控制药品价格,确保用药安全。力争食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市场监管覆盖面达到100%。认真落实保供稳价的各项措施,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五是群众合理诉求解决行动。围绕不再制造新的矛盾纠纷隐患,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健全利益调节、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六是发展成果惠民行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按照国家部署,继续做好规范、落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从今年开始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25件实事。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大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更加注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政府法制工作,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公共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法规建设。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更加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政府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充分论证评估,力求科学缜密;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开听证,真正体现群众意愿。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强化市民服务、投资促进、诚信管理、行政效能投诉“四个中心”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做到一切工作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所有举措为人民造福、让人民满意。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把“完成任务是硬道理,拒绝理由”的工作理念贯穿政府工作的每个节点,在政府系统大力推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努力使各项工作有标准、讲程序、求精细,每项任务量化、实化、具体化。坚持从严治政,严厉治懒、治散、治庸,唱响满负荷、高效率、快节奏、求实效主旋律。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大力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严肃整治损害群众利益和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用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权力的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切实加强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石家庄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继承发展、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石家庄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2024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24年工作回顾
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71.7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0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0亿元,增长3.5%。工业速度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20亿元,实现利税410亿元,分别增长15%和16%。服务业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11%。民营经济走势强劲,上缴税金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0亿元,增长25%。88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9.9亿元。五大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十三所半导体照明、常山纺织一期等14个项目竣工投产,石药国际化制剂中心、金石60万吨合成氨等16个项目开工建设。威远生物、永通精细化工等南部工业新区10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20+X”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正定国际小商品城一期建成开业,联邦东方明珠广场等19个项目加快建设。石太铁路客运专线、石家庄机场改扩建、上安电厂三期1号、2号机组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竣工投用。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蔬菜、果品、肉蛋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7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4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增收10.2亿元。“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入实施,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新建改造35千伏变电站86座,完成1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170公里,600个村的硬化、净化、绿化任务全部完成,新增沼气用户3.8万户,新建村民中心100个,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年大变样成效明显。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大步”的目标。主城区拆除各类建筑906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1/9。城中村改造集中启动,24个城中村回迁房项目开工建设。路网结构日臻完善,石环公路北辅道全面完工,中华大街北延等17条道路建成通车,北二环跨中华大街桥等6座桥梁竣工投用,和平路高架和建华大街、体育大街北延工程加紧建设,西柏坡一级路、红旗大街南延工程相继开工。省博物馆新馆、市广电中心等一批展现省会品位形象的特色建筑陆续完工。省会绿化、净化、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新增水面267.5万平方米,绿地223万亩。“5528”绿化植树630万株,百万树木进市区圆满完成。“穿衣戴帽”任务超额完成,粉刷楼宇1393栋、“平改坡”868栋;对50条小街巷和40个居住小区环境实施了综合整治;火车站候车楼等32处夜景实现提档升级。市政环卫管护、园林绿化管养、住房保障管理等18项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市、区两级建设管理城市的合力业已形成。县城容貌明显改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
节能减排卓有成效。以省“双三十”减排单位和15家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完成减排工程145项,淘汰落后产能68项,节能改造136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4%。二环路以内白沙烟草、焦化厂等12家重点监控企业完成搬迁或关闭;30万居民用户、345家公福用户和15家重点工业用户实现天然气置换,主城区全面进入天然气时代;拆除分散燃煤锅炉170台、治理778台。削减燃煤203万吨,大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市区二级以上天气达到301天,同比增加12天。治理重点水污染企业22家,17家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市内5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COD浓度基本达到省控标准。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北人集团、珍极集团等4家企业完成改制,东方热电与中电投签署股权划转协议,宝石集团重组改制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无线电三厂等5家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四资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市财茂投资公司、市地产集团挂牌运营。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80亿元。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总值突破56亿美元。国际交往日趋活跃,缔结国际友城21个。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53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0元,增长10%。全市新增就业8万人,下岗人员再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不断完善,职工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经济适用房竣工52万平方米,实物配租廉租住房88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146万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25件实事基本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农村中小学课本费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取暖改造工程和102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如期完成。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图书馆改扩建竣工投用,以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7万人。“计生惠民行动”不断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精神文明建设,防震减灾、人防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大项目少与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并存,经济持续增长乏力。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缺少全国知名的特色街区和地标性建筑,承载功能和吸附能力有待大幅提高。四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五是社会事业仍是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欠账较多,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尤其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六是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服务监管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出政府机关在履行职责和监督管理上的缺失和漏洞。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总体要求和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加快省会“三年大变样”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科学发展、率先突破,经过不懈努力,确保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利税增长1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化学需氧量下降4%,二氧化硫下降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5%以内。为确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必须牢牢把握保增长、保变样、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把握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第三,坚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第四,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第五,坚持把推进三年大变样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抓手;第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切实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用足用好国家各种投资举措,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强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2024亿元。把项目建设作为投资的关键,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安排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2508亿元,年内完成投资618.8亿元。在产业支撑项目上,突出抓好总投资388亿元的石炼化综合改造、华药迁建重组、通用航空制造基地等7个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确保华药白蛋白一期、石药集团四代头孢产品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800万吨炼油、常山纺织二期高档绿色环保服装面料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608亿元的79个工业和高新技术重点项目,确保以岭药业强心胶囊等9个项目竣工投产,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五十四所天线产业化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配合省积极推进京石、石武、石青客运专线等重大铁路工程建设,加快省会南部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启动石家庄至阳泉高速公路项目,打通省会至山西第二高速通道。突出抓好总投资112亿元的9个热电源项目建设,确保良村热电上大压小、主城区电网改造等6个项目开工。在生态环保项目上,加快推进市区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二期、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着力抓好总投资83亿元的127个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年内确保东方热电供热节能改造等70个项目竣工投用。在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上,重点在保障性住房、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做好争取国家“两金”工作,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234个项目,坚持资金配套与项目建设两手齐抓,确保按计划开工、按要求竣工;对512个上报待批和后续申报项目,加大工作对接力度,力争把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计划。
力促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精心组织工业生产,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组织协调和供需衔接,启动政府储备,引导商业储备,扩大市场需求,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正常运行。深入开展“转作风、摸实情、解难题、保增长”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企业在困境中苦练管理内功,调整经营战略,提振发展信心。研究制定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场前景好的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推动建成投产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实施骨干企业上台阶工程,全力支持“5+3”、“2+1”等重点利税大户扩大生产、增加效益,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年内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家,工业“5+3”实现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稳定扩大汽车、家电、农机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法律会计、社区服务、家政物业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开发文化、体育等休闲式消费。加大旅游资源规划、整合、开发和宣传力度,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精心培育旅游市场,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新产品,促进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房地产开发建设环境,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应,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有效激活房地产市场。支持企业和个人在社区开办便利店、餐饮店、肉菜店,努力构建10分钟生活服务圈,年内建成20个便民市场,新建、改建社区快餐大排档23家。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落实”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商贸流通网络和文化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四、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抓住当前市场优胜劣汰作用充分显现,调整结构阻力相对减弱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对纺织、医药、食品等传统产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高起点、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升级换代;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对飞机制造、机电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突出整机配套,在集成制造上取得突破;对“三化合一”循环化工产业,以延伸基地产业链条为重点,推动特色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传统产业生机焕发、新兴产业优势凸显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以高新区和各大企业集团为载体,着力抓好35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大力组织实施新药创制等8大科技专项和70项新产品开发,力争取得国内先进科技成果100项,解决一批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高度重视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企业,努力使我市工业核心竞争力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先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政策措施,突出“六大核心工业园区”(五大基地和南部工业新区)规模效应,努力把总量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使之成为我市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力促县域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加快现有园区规划整合和“七通一平”建设,建立“管委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县域产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成新区”的目标。年内所有县级园区做到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机制创新、项目主体全部到位,力争2-3个县级园区列入省级管理序列。同时,把园区建设与企业搬迁改造结合起来,推动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市进区、晋档升级,确保搬出新机制、新规模、新效益。去年已搬迁建设的12家企业,年内力争全部进入新厂区运营,今年再完成市油漆厂等20家企业搬迁建设。
大力发展省会服务业。结合“三年大变样”,高起点、大手笔对二环路以内腾空土地,实施成片商业开发,集中建设6大城市中心商业商务区,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主城区经济结构,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新华集贸、南三条市场升级改造,强力推进总投资66亿元的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建设,倾力打造绵延6公里的小商品市场走廊。加速推进“20+X”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力争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启动总部大厦,打造石家庄总部中心,力争中石油河北分公司总部、邯黄铁路总部落户我市。重点办好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国际医药博览会、纺织服装博览会、石家庄国际动漫节等重要会展。加紧谋划特色鲜明的金融规划区,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重点做好浦发、招商、兴业、汇丰银行入驻我市工作。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北方国际物流等5个大型综合物流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中国北方药博园,推进内陆港三期工程,着力打造以“华北制造,石家庄集散”为标志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加快钢铁、电力、建材、焦化、造纸等重点耗能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突出抓好燃煤锅炉改造、中水回用、余压余热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61个节能项目的实施,扎实推进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节能、城市管理节能和农业节能。年内淘汰装机容量13.2万千瓦、落后产能208万吨。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内确保18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三河一渠一沟”沿线排污企业监管,加大对280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列入省“双三十”目标考核县(市)的监督考核,确保主要河流出境断面COD浓度基本达到省控标准。全面落实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和差别排污费政策,探索实行节能减排与用地指标、财政补贴挂钩机制。强化目标考核,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任务。
五、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抓好52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和20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全市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505万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施一批良种推广、科技示范、测土施肥等科技增产项目,建设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壮大畜牧、果品、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全面实施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确保肉、蛋、奶、菜、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115行动计划”,重点支持30家龙头企业和3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以上。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增收;着力抓好10个“万亩小麦高产节水示范方”和5个“千亩蔬菜节水示范方”建设,全市农田节水面积力争达到200万亩,促进农民节支增收;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内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扩大工资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化产业扶贫,年内确保2.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努力扩大帮扶增收。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打破农民在户籍、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统筹城乡规划管理,重点推进市区周边县(市)在产业布局、村镇建设、管理标准等方面与主城区全面对接。统筹城乡大变样,以环省会、环县城、沿高速、沿国道区域为重点,全面启动新民居示范工程,激励引导农民按照新民居的要求新建、翻建住房,确保每个县(市)建成2-3个样板村,有条件的地方实现连片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突出抓好水、路、电、气、讯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1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改造通达120个行政村的公路,新建、改造变电站35座、线路120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3.7万户。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建立以县级服务组织为平台、乡村服务站点为依托的土地承包经营市场,制定承包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片区指导价制度,形成统一规范、连通市内外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对村兴办的一事一议项目,市、县财政按比例及时足额奖励补助到位。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重点乡镇农村改社区、村委会改居委会、村民改居民、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的“四改”工作。继续深化农村财富积累机制,支持有一定资产收入的村,成立集体经济实体公司,开展小型公益项目和集体资产项目经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实力。
六、强力推进大建设大变样
按照“繁华、舒适”两大功能和“八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拆建结合、以建为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高的水平,着力抓好总投资1100亿元的146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完成20项国庆献礼工程,倾力打造一批具有一流省会水平的亮点工程、特色区域和标志性建筑。
大规模整治城市环境。围绕打造敞透靓丽、碧水蓝天生态城市的目标,着力推进“四大攻坚”。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快实施污染企业治理、集中供热普及、燃煤锅炉拆治和烟粉尘综合治理,年内削减燃煤150万吨,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内确保桥西污水处理厂二期、滹沱河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6万吨,处理率达到100%。主城拆迁攻坚,重点拆除主路主街三层以下破旧连体建筑和具备拆迁条件的城中村,加强对重点区域的连片开发,确保全年拆迁总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打造开敞通透的公共空间。道路景观整治攻坚,以花城建设、穿衣戴帽、绿化升级为重点,高标准完成“4862”花卉种植,绿地公园建设和1000栋楼宇“穿衣戴帽”,初步建成繁花似锦、芬芳满城的花城景观。
大手笔构筑现代交通体系。围绕构建内外贯通、方便快捷的城市路网格局,强力推进“三大建设”。环路绕城建设,启动绕城高速东环线建设,打造全长133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全面建成79公里的石环公路;启动二环路改造工程,调整道路断面,建设大型立交桥,加快形成双向10车道全线无灯控快速路。组团通达建设,年内确保友谊大街北延和体育大街北延跨滹沱河段建成通车,体育大街跨滹沱河大桥竣工投用,红旗大街南延、西柏坡一级路和中华大街北延至机场快速路主体通车,启动裕华路和南二环东拓西延,太行大街南伸北展工程建设,加速形成主城区到四组团和南部工业新区的“半小时”交通圈。干道提速建设,槐安路高架工程竣工通车,和平路高架桥建成投用,形成两条市区东西向无灯控高标准快速路。完成学府路拓宽改造、建华大街南延工程,打通富强大街、新石北路、维明街,有效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
大力度推进住宅提档升级。围绕营造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着力实施“三大改造”。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四横六纵二环周边及具备条件的52个城中村改造,年内完成2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确保年底前被拆迁村民每户1套住宅完工。危陋住房改造,按照“拆旧建新、打造精品”的思路,集中实施一批危陋住房改造项目,拆迁52万平方米,新建50万平方米。旧小区改善,围绕解决道路、排水、照明、绿化等问题,继续推进旧小区房屋整修、环境整治、违章拆除、设施补建和节能改造,年内确保完成110个旧小区改善。
大气魄打造魅力亮点。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精心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十大亮点”。一是生态屏障,建设西山生态林、滹沱河防护林、西北环城林和石环公路林带,形成环绕城区10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隔离长廊。二是两环水景,实施民心河改造提升工程,形成60公里的内环水景;综合整治石津渠和滹沱河,延伸太平河,形成100公里的外环水景。三是特色大道,对中山路沿街景观进行高标准规划整治,打造省会第一繁华大道。完成裕华路苑东街至东二环拓宽改造工程,建成15公里的双向8车道高品位迎宾大道。四是五大广场,大力度整治省文化中心广场、高新区星辰广场、人民广场周边环境,搬迁市委机关办公楼区,还绿于民;高标准建设省行政中心广场;结合火车站功能南迁,整合纪念碑区域,打造体现省会历史文化的百年广场。五是商贸中心,对城市核心区2平方公里范围内沿街景观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整治沿街景观环境,建成商业氛围浓厚、现代气息浓郁的高品位商贸中心。六是地标建筑,加快建设新燕都等5座五星级酒店;启动建设省行政中心、省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打造一批彰显省会风采的新地标。七是精美夜景,瞄准国内省会城市一流标准,大力实施裕华路、中山路、中华大街、维明街和建设大街等5条道路为重点的夜景升级,形成独具石家庄特色的夜色景观。八是繁华街区,高标准改造民族路、大经街和南小街,建成特色街区步行街和酒吧一条街。九是中央公园,结合实施铁路穿城入地工程,建设集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中央带状公园式绿化广场。十是魅力新区,抓好滹太新区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加快形成市区北部城湖相伴、水绿交融的生态型新区。
大幅度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按照规划设计一步到位、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四大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机制,明确城市发展主导方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所有规划、设计全部推向市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优中选优,佳中选佳,用一流的规划设计,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建立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城管、园林、房管等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区级积极性;引入数字化科技手段,全面实施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建立多元化的城市融资机制,坚持搭建平台融资、打开“石门”引资、活用政策聚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多种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今年,重点打造三大融资平台,努力扩大融资规模,增强对重点城建项目的支撑作用。建立协调有序的建设工程推进机制,全面实行规划、建设、立项、招标、投资、施工“六分开”,严格落实分包责任制、逐级调度制、考评问责制,以体制机制的大改革、大创新,推进大建设、大变样。
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重点,全力推进东方热电、新燕春、常山集团等大型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加快一印、轴承制造厂等企业国有资本依法有序退出,做好三鹿、天同等危困企业破产工作,年内全部完成72家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任务。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在城管、文化、民政等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政府信息公开披露、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快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保障国家支持项目的资金配套。增加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廉租住房、公共安全等民生投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预算约束,大力压缩公用经费,从严控制出国,停止购买公务用车,降低行政成本,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落实金融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积极规范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50强民营企业、120家成长型企业和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充实全市各类担保机构信用担保资本金,提高担保能力。从今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8000万元,重点用于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各家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帮助信誉好、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疏通融资渠道。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把促进就业作为“重民生”的根本举措,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机会。
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加快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谋民利”的重要工程,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力争年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增3.8万人,城镇医保新增3.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再提高10%以上。
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把加强食品安全作为“保民安”的头等大事,认真吸取三鹿事件的惨痛教训,努力营造全民共建食品安全放心城市的浓厚氛围。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九、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下大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正常进京上访和进京赴省集体上访的发生。
进一步完善大调解体系。切实加强县、乡两级“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和行政部门大调解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到制度健全公开、人员配备到位,职责任务明确、调解程序规范,方法妥善有效、部门配合紧密。
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大力提高工作执行力。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廉政建设。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落实全省“作风建设年”的重要抓手,在全市政府机关深入开展“优化环境年”活动,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打造创业、兴业、旺业的洼地,以硬环境山清水秀、软环境风清气正凸显省会地位,树立崭新形象。实行服务承诺制,以关键部门、岗位、环节、人员为重点,进一步理顺职责分工和服务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行限时审批制,进一步优化整合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开通房地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按照上位法的要求,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到项目开工的审批时间压缩到7天以内。实行失信惩处制,牢固树立诚信是金、信用至上的行政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誉保护和失信惩处制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全力打造诚信石家庄。
石家庄市长安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四年,是圆满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精心谋划“十一五”规划开局、巩固扩大发展成果的四年,也是全区各项事业上台阶、迈大步的四年。四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市“两个一流”区的奋斗目标,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建强区”主旋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克难攻坚,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区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24年以来,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坚持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做好四篇文章”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开展“工作落实年”、“项目建设年”、“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等活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超强发展。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6.99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8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2.6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96亿元。以上经济指标的总量及增速均位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
1、项目建设突飞猛进。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等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实行了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项目建设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到2024年底,全区在建、拟建及谋划项目121个,总投资近200亿元。“龙型商贸街”和成片开发谋划的12个重点项目已有先天下购物广场、和平路装饰建材广场、美东国际、云水方舟、和平世家、海源小区等6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兽药市场、鑫顺石材市场、鼎坚装饰材料市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等一大批市场项目建成开业,农业和工业项目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此外,还有汇景国际、剑桥春雨、天同厂区改造、钢材市场扩建、国际汽贸园区二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处于建设和储备状态。四年来,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305.8亿元。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积极实施“工业强区”和“2+1”工业发展战略,六个工贸小区规模、实力不断壮大,20家工业“小巨人”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全区工业经济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四年来,新霉素、甘露醇、九通兽药、塑编彩印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84.83亿元,同比增长24.09%;工业增加值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21.93%;工业利税完成9.97亿元,同比增长22.25%;分别是2024年的3.03倍、2.79倍和2.65倍。
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个主题,积极引进开发商,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年来,共引进农业项目20余个,总投资达2亿多元,蔬菜、果品、奶牛等“六大农业特色基地”规模、实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同时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在全市率先免去全部农业税。202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20元,比2024年增加了1845元,年均递增8.08%。此外,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以及三夏三秋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4、商贸市场日趋繁荣。以“龙型商贸街”和“十大市场群”建设为依托,积极培育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商贸市场网络。云水方舟、美东国际、先天下购物广场、鑫顺石材市场、鼎坚装饰材料市场等一大批商业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中山东路经济隆起带和广安大街高档核心商务休闲区已基本形成,“十大市场群”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影响力明显提高。四年来,全区新建各类市场21个,总投资11.36亿元。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7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市场成交额完成123.42亿元,同比增长10.17%,是2024年的1.86倍。
5、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50家民营“明星企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搞好跟踪服务,鼓励技术改造,实现了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区有5家企业的5项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5家企业的6项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创长安区省名优产品历史新高。远征药业、盛邦化纤、合成化工、宝丽美橡塑制品等一批民营企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全区民营企业达到1390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341户,民营企业增加值完成69.29亿元,同比增长34.1%;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完成13.69亿元,同比增长28.8%。
6、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展招商活动,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和对外交流。成功举办了三届农业招商会和“7?18”“11?2”两届长安区项目招商会以及“7?26”招商项目展示会,组织参加了历届香港招商会、厦门招商会、石洽会、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家及省市招商活动,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32.68亿元。2024年,全区外贸出口额达到4.15亿美元,是2024年的8.04倍。
7、社区经济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提出了社区经济“服务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总体思路,以服务人性化、项目特色化、网点规模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精心谋划,大力推进,社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四年来,共接管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服务项目78个,社区经济网点达到1572个,安置从业人员5222人,实现经济效益4865万元。
(二)坚持统筹兼顾,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1、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以打造宜居宜看城区环境为目标,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创新,大力开展“争、营、创”和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城区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四年来,硬化便道12万平方米;美化整修墙体5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40个,园林式生活小区25个;拆除大型户外广告牌匾282处;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小巷改造、彩顶示范、夜景亮化工程和石环公路建设拆迁等任务,辖区整体面貌和形象都有了较大改观。同时,加大了对重点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拆除燃煤锅炉、清理露天烧烤、推广使用低硫煤等工作,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科教事业稳步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区科技和教育事业跃上新台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四年来转化推广科技成果156项,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15项,列入省科技研究与发展指导性计划30项,获市科技进步特别奖、一等奖87项,我区被授予“国家星火科技密集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荣誉称号;2024年,科技经费投入预算支出位居全市之首。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扎实推进,布局调整顺利完成,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建名校、创特色取得成效,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重点职业学校2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中考上线率和高考建档率逐年提高;在“普九”达标的基础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并走在全市前列;四年来新建、改扩建学校10所,接收企业办学校13所,推行了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用人机制,办学力量进一步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3、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和高标准文明安全社区建设,全区33个村全部达到普及型文明生态村环境标准,东安、谈固等30个社区荣获市级以上高标准文明安全社区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开展彩色周末、春节大型文化游园等活动,我区连续1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春节文化活动先进区”。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组建了119个社会体育指导站和116支群众文化队伍,建成了目前全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文化空前活跃。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四年来共安装健身路径40套,我区被确定为全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试点区,同时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扫黄打非成效显著,被评为省扫黄打非先进单位、省文化市场先进单位和省出版物管理先进单位。广泛开展“八荣八耻”、“六不六树”和“五个文明”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风气逐年好转。
4、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社区建设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区和全国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多次参加全国社区建设论坛及会议,并做典型发言;成功举办了我区首届“社区节”,和谐社区创建进一步深入;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我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单位,并被评为全国老龄化工作先进区。
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日趋完善。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四年来,共培育就业再就业基地37个,创办充分就业社区24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累计新增就业人数35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000人,安置“4050”人员5674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工伤保险、社保稽核及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三项工作受到国家及省市肯定,多次荣获省、市先进单位称号。
6、医疗卫生事业开创新局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社区爱民、食品放心、医疗诚信三大工程,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区共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建立健全了“双向转诊”、“责任医生”和“绿色通道”制度,完成了“药品统一采购”、“医疗救助”、“10分钟医疗圈”等医疗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百姓“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被评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洁餐行动”扎实有效,创建了健康路食品卫生示范一条街,对餐饮行业实行量化等级管理;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明显,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
7、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认真落实城区流动人口“双居工程”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积极推进社会抚养费征收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生育观念发生明显改变,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大力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免费检查服务活动,2024年以来每年有近3万名农村和城区无业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检查;四年来,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统计求实率始终保持在100%。
8、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成功化解了一批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扶贫、解困取得明显成绩,成功举办了我区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任务,我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和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区。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普查登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破获了一大批重特大刑事案件,维护了辖区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加大安全生产和消防执法检查监督力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和“安全生产双百日承诺”活动,制度和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拒非典于长安之外”的目标。“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司法公证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登记等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民兵组织建设、民兵军事化训练、征兵等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此外,档案、住房、审计、人防、拆迁、公安、土地、规划、工商、税务、环保、技术监督、妇女儿童、语言文字、国防教育等各条战线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以人为本,依法执政,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行政监督,保证了政府工作科学、高效、有序运转。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双提三效”和“八荣八耻”等学习教育活动,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监督,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2024年以来,累计取消行政审批、审核事项83项,消减率达到43.7%。高度关注民生,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四年来,共筛选办理“民心工程”26项,涉及小巷改造、城区绿化、文体健身、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等多个方面,切实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指导工作,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和建议。四年来,共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236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8.6%;办理政协提案385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8.2%。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四年,也是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的四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做出无私奉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长安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对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了一些深刻体会: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创新中谋突破,在优势上求发展,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二是必须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五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六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干事创业,好中求快,真抓实干,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构建繁荣文明和谐新长安的重要时期。综观今后五年,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联动进一步增强,经济步入快速协调发展的增长周期。经过“十五”期间的积蓄发展,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已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产业基础,具备了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全区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人心思进,形成并保持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我们必须珍惜政通人和、上下一心的大好局面,紧紧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建强区”主旋律,巩固和扩大全市“两个一流”区建设成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城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繁荣文明和谐新长安。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更加合理;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和城区文明程度跨上新台阶,城区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宜居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力推“三个发展”,力促“三个突破”:
力推“三个发展”:一是力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贸易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建设繁荣长安。二是力推文明城区健康发展。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重点,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城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文明长安。三是力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确保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构建和谐长安。
力促“三个突破”:一是力促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着力解决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力促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应用为重点、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三是力促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更好的生产要素集聚长安。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向发展要实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团结要合力,突破重点,营造亮点,化解难点,努力保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202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实现利税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在“八个坚持、八个突出”上下功夫:
(一)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抓好自主创新
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落后淘汰的思路和集群、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构筑工业发展新优势。
1、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重点围绕加快“六个工贸小区”、20家工业“小巨人”企业发展,深化企业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拓展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运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一批对全区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知名品牌。坚持集群化、基地化方向,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努力使重点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先进水平。年内积极推进塑编彩印、达亿铸造、汽车胶垫、兽药生产线等工业技改项目,全年技术改造投入增长20%。
2、实施“2+1”工业发展战略。根据我区“十一五”期间支持区属工业20强加快发展的五条意见,全面落实“2+1”工业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层级递进、补充进位机制,力促骨干企业竞相发展壮大,加速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公司、大集团,推动整体工业经济发展。充分运用好市政府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甘露醇、阿维菌素等系列医药项目建设,加强与华药、河药等优势企业的横向联合,迅速提升我区在全市“药都”建设中的地位。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的重大项目,增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赖氨酸扩建、高营工业小区锅炉改造以及盛邦化纤、益华玻璃生产线等工业项目,力促年内见效。围绕“六个工贸小区”,不断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和配套服务水平,构筑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年内打造2-3家行业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医药、玛钢、链轮等产品的出口销售,提高引资、合作和进出口能力。
4、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加强项目的节能审核和环保评价。抓好重点行业节能工程建设,督促企业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以延伸产业链为切入点,建立企业间资源再利用、再循环机制。年内完成优质低硫煤推广任务2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5%。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六大农业特色基地”为支撑,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和基地规模,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强力推进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高附加值农业项目,年内重点抓好赖氨酸、滹沱河鸵鸟养殖园、前进奶牛养殖小区、富强养殖场、京石孵化场等5个项目的扩建工作,力争按计划高标准完成。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结合市民消费需求,在滹沱河南岸积极推进观光旅游产业带建设,年内要初见雏形。完善发展奶牛养殖、林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网络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资源转化。
2、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加强以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和医疗救助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960人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救灾救助、抚恤优待等工作,真正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3、扎实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垃圾处理、街道照明、村庄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巩固和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丰富创建内容,积极开展“文明和谐新农家”活动,年内建设村民活动中心6个。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议事制度。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招商引资和优化结构并举,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事关全局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在构筑产业优势上取得新突破。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龙型”商贸街和成片开发,加快项目谋划和建设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和平路两侧在建项目为重点,突出抓好名门华都、盛世长安、冀兴花园、阀门二厂改造等项目建设,年内要有突破性进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努力争取和建设一批能够增加财源、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完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区上下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区外就是外”的招商理念,扩展招商方式,更加主动地承接国内外资本产业转移,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类招商活动,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突出抓好意向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始终保持项目贮备一批、洽谈签约一批、动工兴建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滚动推进态势。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切实搞好与我区产业有互补性和关联性项目的对接,加大对工业、农业、市场、商贸、社区、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的招商力度,着力引进知名企业、知名品牌落户我区,促进产业升级。
3、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积极推进以商招商,用更多的精力和更硬的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为外商提供生产生活便利,吸引更多外商来长安区投资置业,努力形成办好一个,带来一批,繁荣一片的连贯效应。继续实行项目工作领导分包责任制,强化协调调度,层层落实责任,强力推进项目快速优质建设。
(四)坚持多元化发展方向,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扩大总量,调优结构,大力发展商贸经济、社区经济和民营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1、构筑新型商贸流通格局。按照合理定位的原则,重点围绕中山东路“龙型商贸街”和广安街核心商务区,积极引导,合理开发,努力把中山东路建成省会最繁华地带,把广安街建成省会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标志性商务街。以“十大市场群”建设为依托,采取有效举措,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市场规模,着力抓好二环路周边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推进鼎坚五金机电、河北汽贸二期等市场的改造升级,构建集餐饮、休闲文化、装饰建材、汽车贸易等为重点的我市北部新商圈。加快装饰建材、果品蔬菜、钢材、石材、通讯、兽药等专业市场的建设步伐,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打造规模大、档次高、设施全、辐射面广的优势产业群。年内市场成交额完成130亿元,增长14%。
2、发展壮大社区经济。按照“服务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等平台,创新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养老托老等社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后勤社会化管理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壮大服务总量,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推动企业后勤社会化管理向纵深发展。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各类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现实选择。全年新接收企业后勤社会化管理服务项目12个,新增社区服务网点80个。
3、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做大做强50家民营“明星企业”为重点,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向技术创新型、贸易外向型、效益增长型、优势主导型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年内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增长12%和18%。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改造提升商贸、购物、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鼓励发展信息、科技、法律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仓储、配送、交通、运输等现代物流业,创新营运方式,促进产业优化配套。依托大交通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促进新兴市场与交通建设的衔接,与产业发展的配套,与城市开发的协调,努力形成园区集聚产业、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市场的新格局,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集聚和流动。
(五)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文明城区建设
按照“优化布局、全面提质、宜居宜看”的要求,在城区建设上大力实施“精细工程”,在城区管理上着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突出和谐社区创建,不断优化城区环境,提升城区品位,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区景观。
1、扎实推进城区美化亮化。以“争、营、创”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为契机,创新城区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实行全覆盖、无缝隙和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区的每个层面,努力推进城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突出抓好沿街墙体整修、户外广告整治、违章建筑拆除等重点工作,特别是抓好死角死面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及夜景亮化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争第一,公示考核争一流。
2、扎实推进城区绿化净化。积极开展为城区洗脸、为城区美容、为城区添绿等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光华路、建华北大街及307国道等部分街道的拆迁绿化工作,以及中山东路、裕华东路等主要街道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高绿化、净化水平,努力为辖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3、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以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为契机,分类指导,合力创建,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全力打造样板社区、精品社区,年内完成9个和谐社区、6个和谐街道创建任务。深化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作用,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和老年福利事业,全力做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努力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
(六)坚持统筹和谐发展,突出抓好社会各项事业
把促进社会和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心系民生,情暖百姓,让全区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和谐发展中共享成果。
1、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重点,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优化提升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政府促进就业的重点转到鼓励创业、引导就业上来,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继续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就业服务网站,扩大网络信息化覆盖面。加快充分就业社区、再就业安置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就业援助活动。强化和巩固“三条保障线”建设,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新颁布的《残疾人条例》,加大残疾人就业康复服务力度,年内使85%有劳动力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70%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健全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认真做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残疾人保障金、机关事业保险稽核工作,扩大社会覆盖面,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应收尽收,促进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3、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区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全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切实把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同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力完成第四批10个文明社区创建任务。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年内完成23个法制宣传栏(橱窗)建设。加强和扩展“双百”队伍建设,全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全市第13届运动会。
4、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巩固和完善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年内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巩固10分钟就医圈,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下大力解决看病难和就医贵的问题。积极开展计划免疫管理年活动,完成“一站改两所”体制改革,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治理商业贿赂,提升服务质量,重拳打击非法行医,净化医疗市场,确保群众用医用药安全。巩固扩大“洁餐行动”成果,大力整治和净化广安街、东大街、西大街等街道的中小餐馆,使全区中小餐馆持证率达到85%以上。
5、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人口素质。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全力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围绕提高管理创新能力,扎实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启动农业农村专业户档案建立工作。倡导能源节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做好优抚工作。
(七)坚持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平安长安建设 把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不断完善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平安长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法轮功”邪教组织,重点抓好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普查登记工作。认真解决群众来信来访问题,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健全“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切实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企业法人代表“双百日承诺”活动,强化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加大对高危行业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领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化防控水平。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突出抓好十项民心工程 继续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协调一致,集中力量在医疗、饮食、教育、住房、环境、服务等方面,突出抓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一是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年内创建5个绿色社区,完成4个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创建任务。二是加快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在辖区农村安装1-3套健身路径,方便群众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三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51两所中学操场改造及谈南路、范西路、建明三所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四是加大医疗扶贫力度。对辖区200户特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五是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年内使辖区10家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加入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六是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为辖区“三无”和特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七是健全计划生育服务机制。免费为辖区3.4万名农村及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服务。八是加快社区便民快餐大排档建设。年内建设社区便民快餐大排档8家,方便群众就餐。九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为全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十是启动“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活动。免费为辖区10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落实为己任,着力提高执行力、操作力、公信力和发展合力,不断拓展政府工作新局面,开创政府建设新境界。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行力。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对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善于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增强执行的自觉性,提高落实的创造性。坚持量化实化具体化,对已明确的任务、确定的事项建立分工负责制、过程督查制、结果追问制,及时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发展特点,找准主要症结和矛盾,有效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务实操作、破解难题的能力。
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提高操作力。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自觉把执政活动建立在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洞察力、决策力、协调力、服务力,确保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实字当头,唯实是从,真正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把做精、做细、做实变成广大公务员的自觉行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激励和约束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目标,使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健全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确保目标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廉洁从政,不断提高公信力。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以领导干部的良好精神状态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不断完善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继续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感召和凝聚全区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
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增强发展合力。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兴利民之举,大办亲民之事,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努力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水平,变长安人的合力优势为发展优势,变区位优势为竞争优势,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政府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划,始终把区政府的工作置于区委领导之下,置于区人大、区政协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同心同德干事业、和衷共济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更好更快发展,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呼声、历史的责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建强区”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市“两个一流”区建设成果,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长安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石家庄市新华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世纪以来,新华区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三鹿事件、暴雪灾害和财政减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挑战里抢机遇,逆境中求发展,压力下图奋进,打破常规,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保增长、保变样、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经济回升向好、城区建设全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财税,上项目,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发展逆势而上。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沉着应对,积极作为,顶住了三鹿事件、水源保护地限批、14家工业企业外迁和3.9亿元减税的巨大压力,财政收入实现了“开门红”和“双过半”,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为此,省委政策研究室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全省介绍我区的做法。202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4亿元,增长10.1%;全部财政收入18亿元,增长1.8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亿元,增长12.05%;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增长35.5%。纵观一年来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困难比预料的多,成绩比预想的大,效果比预期的好。结构调整全面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启动了投资25.3亿元的新华集贸中心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全国商业巨头山东银座集团成功入主东购,举办了国际动漫博览交易会分会场活动;英华汽配城一期、广本恒达4s店、艺海假日酒店、柏林商贸广场、百盛朗庭等一批大型项目顺利实施,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65%。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河北三元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生产经营走势看好,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安瑞科、科一重工、冀雅电子等科技型工业企业保持了较强发展势头。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经济低成本运行和“三年大变样”等多重机遇,全力推进项目工作,全区在建、续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35项,总投资118亿元。积极搭建项目投融资平台,率先组建了省会首家区级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成立了大项目办公室,出台了《项目建设考核办法》,项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坚持招大商、引巨资,南京苏宁、深圳华强两家战略投资者、中国五百强企业落户我区。美国沃尔玛、韩国乐天、英国乐购、浙江广厦、广州元邦、北京建工、香港新财富等多家中外500强企业与我区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 “保变样”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度拆迁,大手笔建设,大幅度改革,三年大变样阶段目标圆满实现
“六大拆迁”彰显石家庄速度。通过集中力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高标准、高速度完成了火车北站广场综合整治、植物园路绿化、公里街项目、石太高速公路绿化带、百年广场和铁路货运专线等“六大拆迁”,拉开了新华区大范围拆迁、大手笔建设的序幕,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完成了常态无法完成的工作,实现了常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全市率先叫响了“石家庄速度”,市政府主要领导两次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全年共完成拆迁116.24万平方米,拆迁总量、拆迁速度、拆迁质量全市领先。“六大拆迁”,生动诠释了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真抓实干、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为主要内涵的“石家庄速度”,充分展示了“团结、苦干、创新、争先”的新华精神,极大鼓舞了全区人民加快发展、重振新华的信心和勇气,重塑了新华形象,升华了新华精神,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大工程”扮靓城区容貌。坚持“以拆促建、拆建结合、建管并举”的原则,全力推进村民回迁楼建设、道路拓宽改造和景观综合整治三大工程。完成了西焦、大马、党家庄、西三庄、赵一街、岳村等6个村、72栋、71万平方米的回迁楼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年底前一户一套回迁房的目标。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81条主次干道和小街巷的整修改造,全市小街巷整修竣工仪式在我区举行。高标准完成了343栋楼宇的粉刷和平改坡任务,建成了中华北大街夜景亮化示范大道,承担的8项省会国庆60周年献礼工程顺利完工,提前3个月、超额10%完成了拆除分散燃煤锅炉任务。“两项改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打破传统模式,下派202名城管工作人员到乡镇、街道和新华集贸中心市场,接收了市下放的203名市政、园林工作人员,初步建立了科学高效、责权明晰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市容环卫工作有了显著提升。城市管理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投资120万元,建成了省会首家二级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案件办结率位居市内区第一,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保民生”作为不懈追求,着眼关键环节,强化基础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城乡统筹发展明显加快。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付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334万元,落实粮种补贴4.93万亩,发放受灾补助17万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瓜果、花卉、蔬菜产量不断提升,优种覆盖率达到98%,绿色农业产业园等 “农家乐”项目启动建设。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西三庄村完成改制,党家庄、康庄、北焦、前太保等村的改制工作正在进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村务公开,完成了23个村的财务审计和7个村的离任审计。南水北调征地拆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增309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5%,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严格落实城镇居民廉租房补贴和经济适用房政策,惠及家庭4826户。大力开展重点人群和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新增就业1.5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6万人。严格落实分类施保,发放低保金1404万元,对553人实施了医疗救助,建成了13家爱心超市。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安排科技专项资金525万元,完成科技课题50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13年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示范区称号。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撤并了太行学校和前太保学校,强化了校际间教师交流,薄弱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教学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接收了3所军工子弟学校。完成了38中综合楼和9中教学楼改造,启动了水源路小学教学楼和35中新校区建设,接收启用了天苑小学。开展网吧、流动摊点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优化。中考再创全市最好成绩,被省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
文体卫生事业成绩斐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加强市场监管,开展扫黄打非,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区创建活动,建立了“无缝隙”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未发生大规模扩散和蔓延。大力实施生殖健康“民心工程”,惠及群众1.2万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92‰以内,代表河北省迎接了全国计生工作检查,并获得满分的好成绩。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全市首家智力与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全市首家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天苑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920万元,完成了19个老旧小区的改造,18035户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加快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建便民市场15个。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保稳定”作为根本保障,解矛盾,除隐患,保安全,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围绕危险化学品、城中村、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和区域,开展隐患专项排查,共排查企业3399家,查处隐患1519处,整改率达到91%,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全年未发生一起责任范围内的安全生产事故。3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和4家火灾隐患突出单位全部整改完毕,新华消防大队被公安部评为“国庆60周年安全保卫先进集体”。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建设,所有乡镇、街道全部达到市级安全生产示范标准,联盟街道通过国家级安全社区评审验收。
社会治安持续好转。以建国60周年安保为主线,全面强化社区防控、街面防控、内部单位防控和治安乱点整治,建成了社区警务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和3条“治安技防一条街”,市挂牌督办的2个治安乱点得到彻底整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命案攻坚等专项行动,打掉恶势力团伙3个,打击处理各类人犯1293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683起,命案破获率100%。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帮教率达到100%,安置率达到95%。投入350万元,实施科技强警工程,获得省科技强警示范区称号。
社会环境和谐安定。全面推进“五五”普法,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实施困难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受理案件51件,惠及群众403人。深入开展区级领导大接访、信访积案化解年和化排解促百日会战等活动,全面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市督办信访案件办结率名列全市前茅,实现了国庆期间非正常进京“零上访”。15个社区(村)完成“平安示范社区(村)”创建,全市无邪教社区(村)创建活动现场会在我区举行。
与此同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第二次经济普查等项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国防和人民武装建设、人防、档案、地方志、妇幼保健、民族宗教、机关后勤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区政府的自身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围绕“提质、提速、提效”,政府系统作风建设显著加强,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各部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公务员队伍“勤政为民、廉洁高效、事争一流”的形象更加鲜明,全年政府系统共荣获国家级奖项12个,省级奖项34个,市级奖项73个。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小金库清理、专项资金审计等行动,积极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清理纠正违规违纪资金167.7万元,取消行政许可、审批、审核、核准、收费事项100项。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压缩行政经费和公务开支2551万元,政府采购节约财政资金600多万元,做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节省资金惠民生。坚持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开展工作,政府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圆满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融含着各方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华区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坚定发展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宏观经济形势仍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省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加快,城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财政增收压力很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仍需提升,新华集贸中心市场亟待升级改造;“三年大变样”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标准更高;城区基础设施还不尽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对改善社会民生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回眸2024,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面对严峻挑战和重重困难,全区上下表现出了过硬的作风和坚强的毅力,汇成了齐心协力谋发展、众志成城渡难关的磅礴力量。在拆迁攻坚战中,不辞辛苦,忘我奋战,倒排工期,昼夜攻坚,率先诠释了“石家庄速度”,有力提振了发展信心,极大鼓舞了全区人民“冲出谷底,再铸辉煌”的勇气和力量。在遭受特大暴雪袭击时,不讲条件,不畏严寒,迅速行动,连夜奋战,辖区主次干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通车,同时迅速提前启动了冬季供暖,绘成了一幅万众一心抗雪灾的感人画面。这些生动的事例,展现了新华人的风貌,展示了新华区集体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和精神,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谱写新华区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而壮丽的篇章!
二、2024年工作任务
2024年是“三年大变样”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宏观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有望恢复性增长;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渐牢固,中央仍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城镇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加有利。从自身状况来看,尽管我们已经度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艰难的一年,但是依然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延续、三鹿事件后续影响的严峻挑战,仍要克服项目建设机场限高、产业发展水源保护地限批、企业外迁等重重困难。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优势共存。从长远发展来看,未来几年,新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引领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形象示范城区,青山绿水、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生活样板示范城区,风清气正、廉洁高效、服务完善的政务环境窗口示范城区。新的一年,我们必须捕捉有利时机,发现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闯难关,赢先机,克时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五次会议和区委七届十次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区目标,坚持“三产立区”思路不动摇,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旧区和城中村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支撑项目,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努力打造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形象示范区、人居生活样板示范区和政务环境窗口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24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万元GDP能耗下降3%。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调结构、促转变。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生态经济。二是招大商、引巨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谋划一批超大规模项目,培育一批高利税企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三是改片区、保变样。坚持把片区改造作为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的重要抓手,大力度推进老旧片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打造精品工程、标志性建筑,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区。四是重民生、筑和谐。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围绕上述目标安排和工作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紧扣结构调整主题,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特色经济格局,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现代服务业功能布局。围绕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加快构建“一市一站一街一路一环”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做强做大新华集贸中心市场核心商务区。理顺市场管理体制,尽快启动布匹城、服装大世界、新华路小学、劳动服务大厦等地块的整体改造,积极引导金泊联、富中汇、金华停车楼等项目步入正轨,全力实施苏宁广场、华强广场两大标志性城市综合体项目,完善高档休闲、娱乐、餐饮、居住功能,提升市场整体形象,精心塑造最具特色的省会核心商务区。二是建设火车北站特色商业文化广场。依托北焦、市庄等村的城中村改造,加快火车北站广场周边商业设施建设,启动北站宾馆地块改造,建成一批新型商业服务项目。围绕滨华路沿线开发,整合北焦、高柱、市庄等村土地,高标准建设特色酒吧文化街,形成独具艺术气息和文化特色的商业片区。三是全力打造中华北大街繁华商业大道。坚持商业开发和住宅建设并重,依托机场快速路建设,制定街区发展规划,分批分期实施总投资10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中储鑫圆大厦、柏林商贸广场等2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集商务办公、家居卖场、休闲娱乐、物流配送、汽车贸易和建筑材料等业态于一身,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会繁华商业大道。四是精心培育植物园路绿色生态经济圈。依托植物园、太平河、南水北调等生态资源,围绕岳村、康庄、大马、大郭、于底等村改造,兴建一批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经济项目,逐步培育融于青山绿水、彰显独特魅力的绿色生态服务业。五是提升完善“二环、石环”特色经济带。紧紧把握省会北跨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二环快速路建设和石环辅路提升带来的有利契机,加快整合周边土地,谋划特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抓好英华汽配城二期、五菱佳宝汽车4S店、中汇名车港、远景物流等一批符合城区功能定位的项目,把经济规模做大,把特色产业做强。
大力发展新兴经济业态。一是积极引入总部经济。全面整合出让地块、闲置厂房和老旧小区等土地资源,加强与中直、省直单位沟通,多渠道、全方位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进行接洽,努力吸引一批企业总部落户我区。二是挖掘培育旅游文化经济。充分挖掘毗卢寺、赵佗先人墓、虚云禅寺、于底古镇、人民银行旧址和大石桥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启动省会西北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逐步培育旅游文化经济。三是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建设一批交通便利、设施完备、配套齐全、时尚现代的商务写字楼,引进一批金融、房地产、文化传播、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公司和企业,促进周边配套产业发展,实现新增税源和优化结构的双赢目标。四是拓展提升休闲经济。依托水上公园、赵佗公园、中山公园、少儿活动中心等绿色生态设施和百年广场、民族路等历史文化遗迹,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餐厅、酒吧、茶舍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打造独具文化品位、融合绿色景观、蕴含经济活力的新型都市休闲场所。
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倾力支持河北三元、安瑞科、科一重工等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围绕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技术创新、贷款融资等重点环节,全力搞好服务,促进企业增产增效、加快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同比增长30%。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完成科技投入654万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推广优质低硫煤炭,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60.31吨以内。
(二)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集中各方力量,汇集各种要素,整合各类资源,谋划建设一批强区立区的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度招商引资。完成《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地块详细规划的编制,定期发布动态信息,组织好石洽会、厦门、廊坊等大型招商活动,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为主攻方向,成立招商小团队,制定走访计划,精心选择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死盯不放,一招不落,实行“点对点”服务、“人盯人”招商,力争使更多的大项目入驻我区。动员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形式,不间断开展推介活动,掀起新华区全民招商的新浪潮。大手笔融资建设。加快区级投融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区金融机构、企业财团作用,采取项目贷款、信用担保、合作融资等方式,强化与山东银座、河北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市发展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力争引入3-5亿元投资。积极推进与肯德基华北区总部、美国沃尔玛、中石油、中青旅、康辉国际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快合作路285号院、裕华区职教中心等地块的收储进度,启动鑫圆总部经济中心建设。大强度协调服务。完善领导机构,每月召开联席会,为重点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和《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逐月对项目进展、投资速度排名通报,每季度组织项目观摩、进度拉练,年终兑现奖惩。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直通车”制度,对事关全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由责任单位全程领办,职能部门主动跑办,全力协助办理各种手续,缩短运作时间,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年内新建、续建项目52项,总投资达到165.18亿元。
(三)打造特色城区,确保如期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
进一步树立省会意识,光大“石家庄速度”,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在决胜攻坚之年,以决战姿态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年大变样”。强力推进片区改造。坚持“改造城区,繁荣经济,造福人民”,围绕旧区、旧村、旧企改造,打好“三大战役”。一是打好旧片区改造战役。积极推进老旧片区改造,做好迎春巷省直宿舍、新华路市委宿舍、和平路老地委宿舍、东焦一期、柏林怡园、天府花园等6个片区改造工程。二是打好城中村改造战役。坚持“二环以内为主,主街主路优先,快速稳妥推进”的原则,率先推动西三庄、党家庄、赵一街、赵二街、大马村、东三庄、高柱村、柏林庄、北焦村、市庄等10个村的城中村改造,支持鼓励陈村、田家庄、前太保、小安舍、后太保、康庄、赵三街、岳村、上京、钟家庄等10个村启动城中村改造。三是打好企业搬迁战役。力争年内完成太行机械厂、车辆厂、石墨电极厂、飞机制造厂等企业的搬迁,腾清场地44万平方米。
全力打造城区景观。突出“绿色生态、精品一流”,打造生态良好、舒适洁净、现代一流的省会新城区,全力抓好四大工程。一是生态水景建设工程。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一渠两河三园”水景建设,开展石津灌渠综合整治,改善民心河、太平河沿线景观,建设毗卢寺公园、石太公园和太平河公园,高标准建设二环路两侧绿化带及节点游园,完善石太高速公路两侧景观线,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二是标志性建筑打造工程。打造苏宁广场、华强广场两大城市综合体,配合做好百年广场、植物园广场建设,加快建设辖区主要道路沿线207栋高层建筑,年内力争100栋竣工使用。三是精品特色街建设工程。通过项目推动,文化包装,改造提升,打造清真寺民族文化特色街、滨华路酒吧文化特色街、友谊大街-新华路餐饮娱乐特色街和高东街古玩珍宝特色街。四是市容市貌整治工程。继续开展街道景观综合整治,实施次干道、小街巷沿街建筑粉刷及平改坡,对和平路、友谊大街、二环路、中华大街等主干道沿线建筑进行亮化包装和夜景提升,打造中华大街迎宾大道。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建立数字城管联动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区形象。着力改善生活环境。围绕建设“干净、整洁、有序、舒适”新城区的目标,大力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一是改善大气环境。深入开展“碧水蓝天2024”行动,强化工地抑尘管理,加大道路清扫保洁力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辖区扬尘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排污点全部达标排放。加快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拆除分散燃煤锅炉,做好夏秋季秸秆禁烧。年内确保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管网覆盖区域分散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改善出行环境。对辖区小街巷的破损路面、便道、排水、路灯等设施进行整修,实施路灯LED节能改造和道路绿化提档升级,推进公交进社区,开展停车场专项整治,规范路边停车,建设便民停车场,实施占道市场退路进厅,进一步优化市民出行环境。三是改善居住环境。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城管进社区,着力解决小区脏乱差现象,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推广居民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完善水、电、气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营造“整洁、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强化公共服务,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以增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通过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丰富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四改”工作,加快二环以内各村的改制步伐。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继续完善村级财富积累机制,规范集体经济的经营和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各村上新项目、上好项目,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年内培训5000人次。加快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实施城乡建设对接、管理对接、交通对接,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0%。关注弱势困难群体,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积极开展特困人群、残疾人、五保户等帮扶救助活动。加大分类救助力度,对低保家庭的重病重残、高龄老人、儿童等人员和缺乏劳动力家庭实施重点救助。积极推进危房改造,落实住房保障补贴和廉租房保障补贴。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植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做好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援助,重点解决“4050”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全区人才交流活动一律免收各类费用。全年新增就业1.6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以内。
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开展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小区环境、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小区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便民设施,新建一批室内便民市场。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互助服务活动,创建一批精品社区,努力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继续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创建安全社区。加大供暖、供气、供水、供电等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保证辖区居民生活质量。
全面优化教育文化环境。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平衡城乡差异,消除“择校热”现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强化校园硬件安全监管,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谋划启动6所学校的校舍改造,抓好水源街小学改造和35中新校区建设。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好新华区第14届职工健身运动会,抓好区文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打击非法诊所,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流行性疾病控制,完善应急指挥处理机制,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疫病流行。进一步做好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质量,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共安全视频联网系统,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开展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挂牌督办的2个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到位,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违法用工和恶意欠薪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强矛盾纠纷调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拓宽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解决信访遗留问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升社会和谐程度。
各位代表,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也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立足区情,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编制任务,努力使“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新华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蓝图。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我们正处在冲出谷底、翻身向上、奋力赶超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这个大局,全面创新政府管理,切实做到廉洁勤政,不辜负全区人民的重托,建设人民满意型政府。
(一)全面提高政府创新力。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打破条条框框,坚持开拓创新,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深学基本理论,广学本职业务,精学上级政策,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亲临一线掌握资料,做到“区情明、底数清”,为攻难关、破难题奠定基础。倡导创优争先,营造“事争一流,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鼓励敢为人先,克服“走老路、守旧摊”的思维定势,树立“无功即为过,平庸就是错”的政绩观,走出不可能怪圈,唱响新华精神,以崭新的风貌、昂扬的斗志、非凡的业绩,合力开创新华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落实听取公众意见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政府常务会旁听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系,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做好行政复议,强化行政执法考核评议,确保依法行政。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实施重奖重罚,努力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深化年”活动,拓展延伸“石家庄速度”,树立“不折不扣,不讲条件,拒绝理由,确保完成”的工作理念,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多头并进、昼夜奋战,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扎实工作,奋力攻坚,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三)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的联系,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利用各种形式发布政务信息,不断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坚持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节约行政成本,集中财力干大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重大工程招投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办事和用权行为。强化宗旨意识,实施一批民生工程,为群众办好一批实事,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困难和挑战不容我们丝毫懈怠,责任和使命激励我们奋发图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鞭策我们重振新华。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苦干、创新、争先,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区,为新华区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